缺血性脑卒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研究

一、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钟秀[1](2021)在《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特征的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以及修复,而脑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与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功能的稳定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dCA显着受损,但对于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发病后dCA受损的变化情况目前尚不明确,本部分研究旨在明确静脉溶栓患者dCA的变化特点,为dCA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连续纳入符合条件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卒中发病后3个不同时间点(发病后1-2天、3-4天、7-8天)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速率,无创连续指尖血压监测仪监测动脉血压,采用传递函数分析模型评估dCA功能,同时选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进行dCA监测,作为对照组数据,探讨不同时间点dCA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以及健侧、患侧dCA变化的差异。结果:最终本研究纳入223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年龄58.57±10.29岁,男性187例[83.9%]),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9例(35.4%),小动脉闭塞型126例(56.5%),不明原因型18例(8.1%),110例健康对照组(年龄59.32±11.14岁,男性92例[83.6%])。发病后1-2天大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健侧(27.83±12.41度)和患侧(26.64±14.80度)dCA显着低于小动脉闭塞组(健侧36.82±10.75度,患侧36.06±11.08度),其他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不同的梗死类型,不同时间点健侧、患侧dCA均受损;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发病后1-2天(健侧32.97±20.08度,患侧31.85±20.73度)、3-4天(健侧31.63±18.99度,患侧30.79±20.05度)、7-8天(健侧33.47±18.97度,患侧32.62±21.72度)健侧、患侧dCA不随时间变化而波动,且持续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50.31±15.46度)。结论: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急性期dCA功能显着受损,且受损程度在急性期不随时间变化而波动;不同卒中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健侧、患侧dCA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dCA受损最明显。第二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明确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dCA功能在发病后7-8天内持续受损,既往已有较多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CA功能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但对于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由于超急性期接受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rt-PA可能对dCA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rt-PA治疗后,dCA与预后的关系是否发生改变,目前尚不明确。方法:本部分研究以第一部分研究中纳入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急诊静脉溶栓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于发病90天由专门的随访人员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评估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将m RS评分≤2分定义为良好预后,>2分定义为不良预后。比较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发病后1-2天、3-4天、7-8天组间dCA功能的差异;分别将dCA作为连续变量和二分类变量,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CA参数与临床预后间的关系。结果:最终研究共纳入223例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良好预后组150例(67.3%),不良预后组73例(32.7%),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发病1-2天、3-4天、7-8天健侧和患侧dCA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发病1-2天健侧和患侧dCA良好预后组高于不良预后组,发病3-4天、7-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A作为连续变量时,发病1-2天健侧、患侧dCA与临床预后相关(健侧相对危险度[Oddratios,OR]0.965,95%置信区间0.946-0.985,p<0.001;患侧OR 0.959,95%置信区间0.939-0.980,p<0.001),而发病3-4天、7-8天健侧、患侧dCA与临床预后无明显关联;dCA作为二分类变量时,发病1-2天健侧PD≥30.55度(OR 0.476,95%置信区间0.238-0.952,p=0.036)、患侧PD≥29.51度(OR 0.275,95%置信区间0.130-0.584,p<0.001)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发病3-4天健侧PD≥32.20度(OR 0.390,95%置信区间0.198-0.768,p=0.006)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在发病1-2天、3-4天、7-8天dCA功能均显着受损,其中发病1-2天的dCA良好预后组优于不良预后组;发病1-2天健侧、患侧dCA与临床预后独立相关,发病1-2天健侧PD≥30.55度、患侧PD≥29.51度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第三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背景与目的:DCA是机体内多种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前所述,脑卒中后dCA受损已得到广泛证实,神经调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截至目前,在动物和临床实验中,交感神经与dCA调控的相关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因此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尚不清楚,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将通过研究dCA的神经源性学说及与dCA具有密切关系的临床因素,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dCA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第一部分研究中纳入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急诊静脉溶栓的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由于第二部分研究发现发病1-2天dCA与临床预后相关,因此本部分研究重点关注发病1-2天dCA变化的影响因素。于发病24小时内,即入院后次日晨起采集患者静脉血,测量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在静脉溶栓后48小时内监测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在低频(Low frequency,LF,0.04-0.15HZ)和高频(High frequency,HF,0.15-0.4HZ)范围内计算频域指标:校正的LF(nu.)、校正的HF(nu.)及LF/HF,反映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相对活性的高低及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发病1-2天健侧及患侧dCA的临床因素及HRV指标,探讨dCA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排除8例伴有严重心律不齐、12例异位搏动大于20%的患者,最终纳入203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静脉溶栓患者LF(un.)及LF/HF增大,HF(un.)减小,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副交感神经活性减弱,且交感-副交感平衡被打破;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与dCA呈负相关,HF(un.)与患侧PD呈负相关(β=-0.148,p=0.036),LF(un.)与患侧PD呈正相关(β=0.148,p=0.036);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提示年龄与健侧、患侧dCA呈负相关,而LF(nu.)与患侧dCA正相关(β=0.144,p=0.030),表明自主神经可能参与了dCA的调控。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年龄与dCA呈负相关;自主神经活性异常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dCA受损的影响因素。

智永怡[2](2021)在《不同剂量他汀治疗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及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他汀治疗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及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患者作为拟纳入对象,其中纳入标准为满足单侧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指征,并且自主意愿参与本研究者共计100人。随机分为中等强度治疗组(50例)和高强度治疗组(50例)。入院后均予以指南推荐的一般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并且对诸如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完善健患两侧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监测并记录相应的相位差及增益进行比较。中等强度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治疗剂量为单次口服20mg,每晚1次,持续半年。高强度治疗组:将阿托伐他汀剂量提高一倍,即单次口服40mg,同样持续半年,每晚1次。在治疗14天以后对上述中度和高强度治疗组的患者进行包括肝功及肌酸激酶在内的多种指标监测,最终共有93例研究对象完成本次临床研究,其中有7名(7%)研究对象因化验指标明显异常(和)或出现肌痛不能耐受脱组,其中中等强度治疗组2名,高强度治疗组5名。在进入终选的患者依次对比其接受治疗前后的半年时间内的血脂水平、炎症程度,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患侧动态脑血流监测以及观察期内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m Rs评分进行分析比较,评估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以此来评估患者预后并分析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与预后的关系,为缺血性卒中提供新的治疗指导。结果:(1)患者的基本信息:进入中等强度治疗组和高强度治疗组的患者在包括年龄、高血压病、冠心病、肝肾功能、肌酸激酶、血脂水平、炎症反应程度等基本信息和监测指标上没有表现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2)对比分析:对于两组接受治疗的患者而言,其患者相位差在治疗前后与健侧的相位差都表现出显着差异,但二者增益(P>0.05)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疗效观察:a:经过半年的治疗以后,中等强度治疗组和高强度治疗组的患者在TC、TG、LDL-C、hs-CRP等指标上都有显着性降低,HDL-C均较前升高,且高强度治疗组比中等强化治疗组降脂及抗炎作用效果更强,上述效果具有显着性(P<0.01);b:对于中等强度治疗组的患者,其相位差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逐渐缓慢增加,并且这种增加趋势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对于高强度治疗组患者而言,治疗3个月后的相位差显着性高于治疗前的相位差,并且也显着性高于治疗3个月后的中等强度治疗组患者的相位差(P<0.01),但在治疗6个月后相位差趋于平稳甚至有回落,与中等强度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的相位差无显着性差异(P>0.05)。虽然在中等强度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的增益存在差异但其余组内或组间的增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对比中等强度治疗组和高强度治疗组在3个月和6个月的NIHSS、m Rs评分发现,两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治疗3个月后,高强度治疗组的评分下降趋势比中强度治疗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P<0.05);d:d CA相对保留的患者(相位差>40°)与d CA明显受损的患者相比,其治疗前NIHSS评分、m Rs评分均显着性减小,表示神经功能损伤较轻,而在治疗后d CA相对保留的患者(相位差>40°)预后疗效更显着;(4)两组患者均无死亡、脑出血等情况,高强度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中等强度治疗组。结论:1.治疗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患侧d CA明显受损而健侧d CA保留。2.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在药物治疗前患侧d CA明显受损,在中等强度和高强度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患侧d CA功能均较前有恢复,其中高强度治疗组在短期内比中等强度治疗组效果更显着。3.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中选择短期使用高强度剂量他汀类药物后减量至中等强度剂量继续维持治疗,不仅对改善患侧d CA功能起到最佳效果,同时还能够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即实现药物安全性的显着提高,并且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4.相对保留的d CA功能,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较轻,且预示着预后较好,而d CA明显受损时,神经功能损伤严重,预示着预后较差,在临床治疗方面应尽早恢复dCA功能,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提高生活质量。

梁汉祥[3](2021)在《高分辨磁共振(HRMRI)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测轻度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对梗死类型的评估价值研究目的分析轻度狭窄大脑中动脉斑块的高分辨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HRMRI)成像特征,同时探讨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对梗死类型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有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的病人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图像,将梗死分为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PAI)、皮层支供血区梗死(PI)、分水岭梗死(BZI)及混合型梗死,其中PAI、PI、BZI纳入A组(单型梗死,36例),PAI+BZI、PAI+PI、BZI+PI、PAI+BZI+PI纳入B组(混合型梗死,22例)。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及正性重构与负性重构发生率,分析两组病变血管情况。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校正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的差异为有统计学的意义。结果A组PAI占69.44%,PI占19.44%,BZI占11.11%;B组PAI+BZI占36.36%,PAI+PI占9.09%,BZI+PI占27.27%,PAI+BZI+PI占27.27%。A组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5),斑块厚度明显小于B组(P<0.05),两组斑块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位置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大脑中动脉M1段正性重构与负性重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不同,其梗死灶分布情况明显不同,其中单型梗死以PAI为主,混合型梗死以PAI+BZI为主,而混合型梗死可能与斑块厚度增加、血管狭窄程度有关,轻度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对梗死类型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第二部分高分辨磁共振评价年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重构和斑块负荷的作用研究目的分析高分辨磁共振(HRMRI)评价年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重构和斑块负荷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茂名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20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年龄大小,将其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与老年组(年龄≥60岁),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HRMRI检查,并在HRMRI T1加权成像轴位图像中测量大脑中动脉最狭窄部位、参考部位血管面积和管腔面积,同时计算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负荷百分比、偏心指数以及负性重构情况。结果老年组患者斑块负荷百分比为(41.00±13.00)%,高于中青年组,负性重构率为14.00%,低于中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患者斑块负荷百分比呈正相关(r=0.581,P=0.013)。结论动脉硬化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及重构方式与年龄有一定关联,通过HRMRI技术能够较好地进行评价。

金传娜[4](2021)在《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患者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水平、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血液学标志物等对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头CTA评估MCA狭窄程度及脑侧支循环水平,根据NASCET法将MCA狭窄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四个等级,根据Tan评分系统将侧支循环分为0、1、2、3共四级以及代偿良好(2-3分)与代偿不良(0-1分)两组,根据NIHSS评分评估卒中严重程度,分为轻度(1-4分)、中度(5-15分)、重度(≥16分)三组,通过3D Slicer软件三维重建脑DWI断层图并得出脑梗死体积。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因素;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不良组资料差异,以探索侧支循环水平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卒中严重度组梗死体积及侧支循环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6例患者,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患者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因素模型,该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4,81)=10.688,P<0.001,R2=0.345,调整R2=0.313,结果显示LDL-c/TC%、BUA、侧支循环分级、MCA狭窄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中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组(A组)与不良组(B组)各43例,A组平均脑梗死体积为12.384cm3,平均NIHSS评分4.51分,B组平均脑梗死体积为35.844cm3,平均NIHSS评分6.58分,两组患者脑DWI梗死体积(P=0.004)、NIHSS评分(P=0.026)、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P<0.001)有统计学差异,B组NIHSS评分更高、脑梗死体积更大。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TIA病史、既往脑卒中史、各血液学指标等其他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纳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P<0.001)为独立影响因素,大脑中动脉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均比闭塞具有更好的侧支循环(OR=14,95%CI:[3.182,61.599],P<0.001;OR=3.6,95%CI:[1.129,11.478],P=0.030;OR=4.5,95%CI:[1.218,16.622],P=0.024)。卒中严重程度轻度组53例,其中侧支循环代偿良好者33例(62.3%),中度组有27例,其中侧支循环代偿良好8例(29.6%),重度组6例,其中侧支循环代偿良好2例(33.3%),比较三组间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14),轻度组侧支循环代偿良好比例最高(62.3%),与中重度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三组不同卒中严重程度患者,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组患者均比代偿不良组ln(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均数小,但仅中度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5);卒中严重程度与ln(早期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B=0.362,P=0.001)。结论:侧支循环、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占总胆固醇百分比是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患者早期脑梗死体积的独立影响因素。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影响侧支循环水平。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入院NIHSS评分更高,卒中严重程度越重,早期脑梗死体积更大。

余先锋[5](2021)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认知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血管内治疗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2例。所有受试对象于术前3天、术后3天和术后3月进行评估,比较两组认知功能变化差异。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剑桥老年认知检查量表中文版(CAMCOG-C)、语言流畅性测试、韦氏视觉复制、数字广度测试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及情绪;采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评估血管狭窄、脑灌注和侧支循环情况。结果在治疗组中,男性(80%),年龄44~62(54.20±5.79)岁,与术前和术后相比,术后3月随访期患者Mo CA中延时回忆(0.60±0.70 vs.1.90±1.45)及韦氏视觉复制C1(0.11±0.33 vs.0.78±0.44)均有改善(p<0.05),且随访期得分高于对照组;在Mo CA子项抽象比较中发现术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而随访期治疗组抽象评分高于对照组(1.30±0.95 vs.0.58±0.79,p<0.05);在数字广度顺记中治疗组术后(5.40±0.97)和随访期(6.70±0.95)较术前(5.80±1.23)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时相CTA(m CTA)和DSA均显示治疗组患者术后侧支循环明显改善,且相比较于术前,术后治疗组患者脑灌注显着增加,平均通过时间(MTT)减少(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可能通过改善侧支循环,增加血液灌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部分认知功能下降,长期认知功能逐渐恢复并改善。麻醉时间与麻药剂量不同,开通血管后的脑血流高灌注损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脑血流灌注改善,侧支循环的形成、情绪等与MCA血管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有关。

孙婕[6](2021)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狭窄对比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利用3.0T HR-MRI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狭窄病因分布、危险因素及不同颅内动脉斑块影像特点。方法:收集2019/11-2020/1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行HR MRI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62例,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狭窄高危因素、病因分布的差异,比较不同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表现及其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结果:1.本组病例中前、后循环及前后循环均受累为128例(45.86%)、56例(21.37%)、78例(29.77%)。男性180例(68.7%),女性82例(31.3%)。动脉粥样硬化(ICAD)210例(80.2%)、血管炎(ACNS)28例(10.7%),烟雾病/烟雾综合征(MMD/MMS)21例(8.0%),动脉夹层(IAD)3例(1.1%)。2.210例ICAD累及前、后循环及前后循环均受累分别为82例(39.1%)、50例(23.8%)、78例(37.1%)。三组年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46.1±12.9VS 51.7±14.4 VS 53.8±13.7,P=0.008),从小到大依次为前、后循环及前后循环均受累。3.159例临床资料完整患者中糖尿病46例(28.9%)。前、后循环及前后循环均受累患病率分别为54.3%、30.4%、15.2%,前循环、前后循环均受累两组有统计学差异(χ2=6.877 Bonferroni校正,P=0.009)。4.276个斑块是近期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2,OR 0.09795%CI 0.10-0.916);发现大脑中动脉(MCA)斑块2级强化,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斑块1级、2级强化与近期梗死发生相关。椎动脉(VA)斑块强化与梗死发生无相关性。斑块强化与动脉狭窄程度为弱正相关关系(Kendall’s tau-b=0.388,P=0.001),斑块强化程度越高,狭窄程度越重。5.VA(94.4%)、BA(80.3%)正性重构高于MCA(36.7%)、PCA(42.9%),VA正性重构比率最高。6.饮酒者非正性重构组为正性重构3.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正性重构组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非正性重构组高(2.55±0.89 VS 2.24±0.89)、(2.75±0.60 VS 2.58±0.43),年龄较非正性重构组大(46.7±13.2 VS 52.7±14.0,P=0.006)。7.276斑块分为MCA101例(36.59%)、PCA14例(5.07%)、VA90例(32.62%)、BA71例(25.72%)4组,仅MCA斑块象限与近期脑梗死存在相关性。MCA斑块腹、上壁梗死发病率高于背、下壁(37.6%VS21.8%P=0.021)(8.9%VS5%P=0.013)。8.101例MCA斑块位置的狭窄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7.232 P<0.001),M1远段、M1近段与MCA全程受累的狭窄程度有统计学差异。M1段最易受累,占84.2%(共85例),M1段斑块以近段最多(34.7%),MCA全程受累狭窄程度最重。71例BA斑块以远心段最多(53.8%),近心段狭窄程度更重。14例PCA斑块以P1全程受累最多57.14%(7例),不同斑块位置间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颅内动脉狭窄病因以ICAD最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后循环ICAD比例较前循环高,ACNS更易累及前循环。3.糖尿病与前循环血管狭窄相关性更强。4.MCA、BA、PCA斑块强化与近期梗死相关。VA斑块强化与近期梗死不相关。5.颅内ICAD狭窄程度与斑块强化程度有弱正相关性。6.VA、PCA倾向正性重构。饮酒是非正性重构方式的危险因素。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管重构方式相关。7.MCA斑块以腹壁发病率最高、上壁梗死比例最高。MCA斑块最易累及M1段,累及MCA全程狭窄程度最重。BA斑块以远心段最多,近心段狭窄程度更重。PCA斑块以P1段全程受累最多见。

孙丽丽[7](2020)在《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尽管术前给予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术中充分肝素化,急性血栓及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仍颇多。血小板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是一类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它占据血小板GP Ⅱ b/Ⅲa受体结合位点,阻止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多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及延伸。此外,作为GPI的另一重要机制,其通过竞争性抑制血小板GPⅡ b/Ⅲa受体并移除纤维蛋白原,进而导致超急性血栓的崩解。所以GPI还可以作为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的补救治疗。在心血管领域已有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GPI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有报道在破裂或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发生急性血栓栓塞并发症,动脉内超选择注射G PI取得满意效果。与GPI在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瘤介入中的广泛应用不同,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仍相对不足。目前GP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研究大多数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中、术后应用相关的回顾性病例研究。其在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介入术中应用的研究很少。我们回顾我院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行介入手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估术中GPI替罗非班在此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第一部分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相关的研究很少,且目前对于AIST的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我们的试验目的是调查我院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AIST的发生率,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这类患者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们回顾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所有在我院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的症状性ICAS患者的资料,挑选其中发生AIST的患者,对其基线特征、围手术期处理、介入操作细节、血管造影和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AIS 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替罗非班对AIS T的补救治疗的有效性通过血管再通状况及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评估。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全因死亡率、围手术期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194例行颅内支架植入的患者中12例(6.2%)发生AIST,所有AIST均发生在放置支架后30分钟内。发生AIST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8.3岁,75%(9/12))的患者为男性。平均狭窄程度为86.1±7.1%。支架的平均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4.5±4.2mm和3.2±0.5mm。在12例AIST患者中,3例发生在基底动脉(BA)支架植入过程中,椎动脉(VA)V4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大脑中动脉(MCA)M1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颈内动脉颅内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1例AIST。按不同支架来看,Wingspan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8例AIST,Apollo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Neuroform EZ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12例AIST均在应用替罗非班补救治疗后,实现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3级和动脉闭塞病变(AOL)分级3级。3例(25%)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我们在ICAS支架植入术中观察到AIST的发生率不低。在ICAS支架植入期间,替罗非班对AIST的治疗似乎是有效且安全的,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然而,由于研究的局限性,这些发现应该被谨慎解释,并且需要更多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确定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第二部分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背景和目的颅内大动脉闭塞(ILAO)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在中国由ILAO引起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非急性ILAO患者大多因侧支循环不足而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是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然而,手术过程相关并发症,如血栓栓塞事件并不少见,并已被证明是神经介入医师术中需面对的巨大挑战。非急性IL A 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处理对降低围手术期新发卒中和死亡率非常重要。我们的试验目的是总结我们单中心经验,评估血栓栓塞事件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69例连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挑选出手术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远端栓塞事件)的病例。回顾临床及血管造影资料,总结和分析血栓栓塞类型及治疗策略。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 ICI)量表和动脉闭塞病变(AOL)量表判定靶血管再通状况来评估疗效。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术后7天)任何类型的颅内出血(ICH)、全身系统性出血和围手术期死亡来评估。结果69例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患者中,63例实现成功再通(mTICI2b~3),6例患者再通失败:其中5例因导丝不能穿过闭塞段而终止手术,1例全身麻醉后因室颤被迫停止手术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抢救治疗。63例成功再通患者中,4例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3例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形成,1例闭塞段不稳定血栓导致远端栓塞(DT)。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为6.3%(63例中4例)。所有3例AIST均发生在支架植入后20分钟内(10~18分钟),平均时间为13.3±4.2分钟;血栓等级:1级1例,2级2例。经补救治疗,血栓在发现后10~34分钟后消失,平均时间为13.3±12.1分钟。1例远端栓塞经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在不同的治疗策略下4例(100%)均实现成功再通mTICI 2b~3级和AOL 3级。4例患者围手术期(术后7天内)均未发生脑梗死、全身系统性出血或死亡。1例AIST患者术后出现颅内出血。结论没有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非急性ILA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然而,手术的复杂性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高风险提醒我们应谨慎处理此类术中并发症。及时诊断,并针对特定的血栓栓塞类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患者群体的最佳管理至关重要。第三部分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糖蛋白Ⅱ b/Ⅲa(Gp Ⅱ b/Ⅲa)抑制剂抗栓治疗仍存在争议。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AIST)、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支架成形术的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目前,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已显示出预防和治疗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及栓塞事件的良好前景。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GPI替罗非班在ICAS支架成形术中预防性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所有症状性IC A 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手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无替罗非班治疗的对照组。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两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基线资料及可能影响预后的介入参数后进行比较。结果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有360例患者因症状性ICAS而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23例被排除,包括7例合并夹层动脉瘤的患者,5例颅内串联狭窄接受多个支架治疗者,10例多支颅内动脉狭窄接受治疗者,1例支架再狭窄再次支架治疗者。最终纳入337例患者,其中替罗非班组160例,非替罗非班组177例。以基线资料、干预前后相关介入参数为配对条件进行PSM后,替罗非班组排除42例,非替罗非班组排除59例。最终,236例患者配对成功,每组1 18例。替罗非班治疗组有1例AIST,而对照组有8例AIST。AIST发生率替罗非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8%比6.8%,P=0.039)。两组围手术期缺血性事件发生率(8.5%比5.1%,P=0.424)和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发生率(4.2%比0.8%,P=0.2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天全因死亡率为1.7%(4/236),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4%比0%,p=0.125)。结论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症状性IC A S支架成形术中AIS T的发生率,而不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然而,在减少围手术期缺血事件方面并没有优势。

沙丽塔娜提·达列力[8](2020)在《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3.0T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HRVWI)技术诊断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血管重构类型的差异性。方法:回顾52例2018年6月-2019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收诊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行高分辨MRI血管壁成像扫描患者资料,将其按照是否存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分为症状组(30例)和无症状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和血管重构类型,并采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探讨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症状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等级为0级、1级、2级的斑块例数分别为6例、11例、13例,以明显强化(2级)为主;无症状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等级为0级、1级、2级的斑块例数分别为11例、7例、4例,以无明显强化(0级)为主,两组患者斑块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症状组粥样硬化性基底动脉重构类型以正性重构为主,无症状组以负性重构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且在最狭窄层面上症状组较无症状组有更大的血管面积、管壁面积。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中,吸烟和斑块强化是缺血性卒中独立危险因素(OR=3.716、OR=2.337;P<0.05)。结论: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强化多见于症状组,且症状组血管重构类型以正性重构为主。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在发现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存在的不稳定斑块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牛磊[9](2020)在《侧支循环及血脂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伴随着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AIS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同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AIS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性疾病,目前认为对AIS患者及时的血管再通治疗是降低患者长期致残率的有效途径。静脉溶栓治疗以及动脉内支架取栓治疗是AIS患者达到血管再通的两个最重要的治疗策略。国内外对于AIS的发病以及预后等相关因素的研究很多,脑侧支循环、血脂是其中颇受争议的2个相关因素。本课题拟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估侧支循环、血脂成分和水平对AIS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为AIS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 侧支循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评估大脑侧支循环对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措施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我们对2013年0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措施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开展回顾性研究。术前DSA血管造影评价患者术前大脑侧支循环分级程度(ASITN/SIR标准),以0级、1级、≥2级进行分层统计。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通过3个月临床预后(m RS)、3个月死亡率、术后24小时内脑出血(有症状和无症状)以及脑梗塞面积(ASPECTS)进行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较差的大脑侧支循环是低水平基线ASPECT评分(0-5)的危险因素之一(p=0.031;OR 3.56;95%CI 1.12-11.28)。而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低水平基线ASPECT评分(0-5)与患者临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p=0.0002;OR 7.55;95%CI2.56-22.24)。研究结论:大脑侧支循环的分级程度与AIS患者脑梗塞的面积呈正相关,而AIS患者脑梗塞面积的大小影响3个月临床预后以及3个月死亡率。第二部分 血脂影响大脑前循环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研究血脂成分和水平是否为影响大脑前循环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主要因素。研究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两个卒中中心13285例分别接受静脉溶栓、动脉支架取栓和常规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筛查,其中276例为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前循环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使用来自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临界值检验血浆脂质谱。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结果和风险事件。m RS评分用于评估发病3个月后患者的主要临床预后。死亡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s ICH)均作为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研究结果:通过分析出院时症状改善情况来评估疾病预后。经静脉溶栓治疗的大脑前循环闭塞性AIS(NIHSS≥10)患者中,总胆固醇(TC)高于5.07mmol/L预示了不良预后(p=0.021,OR 3.55,95%CI 1.21,10.46)。研究结论: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前循环闭塞性AIS患者中,TC水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预测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筛查因素。

宫文韬[10](2020)在《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评价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对比颅内动脉支架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独药物治疗方案对认知功能影响的差异。2.对比术前不同侧支循环状态对支架联合药物治疗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介入科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的病例。所有患者均应用MoCA量表评价入院时、术后随访1个月以及术后随访6个月的认知功能水平,评价两种治疗方式对认知功能影响的差异;同时,对于颅内动脉支架联合药物治疗组,根据术前不同的侧支循环状态进行亚组分析,评价术前不同侧支循环状态对支架联合药物治疗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特点的差异。研究结果: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入选单独药物治疗组43例,颅内动脉支架联合药物治疗组55例。1.(1)经过6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发现联合治疗组,在改善MoCA总分(P=0.011)、延迟回忆(P<0.001)以及画钟试验(P=0.012)的评分上较单药治疗组更有优势。(2)进一步分别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各自三个不同时间点的评分变化,结果发现单独药物治疗不能够改善认知水平,支架联合药物治疗能够提高MoCA总分、交替连线、画钟试验、注意力和延迟回忆评分(P值均<0.05),其中MoCA总分、画钟试验、注意力和延迟回忆在随访1个月和随访6个月的评分均逐步显着提高(P值均<0.05),而交替连线评分的提高主要集中在随访1个月内。(3)比较联合治疗组中获益的五项评分与支架部位和术前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发现不同支架部位与联合治疗组中获益的各项评分改善率均无关(P值均>0.05);术前侧支循环不良能够提高随访1个月时MoCA总分(?2=6.061,P=0.014)、画钟试验(?2=5.123,P=0.024)、注意力(?2=17.791,P<0.001)以及延迟回忆(?2=4.969,P=0.026)的评分改善率。2.(1)比较两种术前不同侧支循环状态的MoCA各项评分,MoCA总分(P=0.008)和画钟试验(P=0.002)评分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认为此差异是由于入院时基线评分中MoCA总分(P<0.001)和画钟试验评分(P=0.002)的两组间显着差异所致,所以无法评价两种术前侧支循环状态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组间差异性。(2)进一步比较两组内各自不同时间点的评分变化,研究发现两组均可以在随访期内出现认知功能上获益。侧支良好组可以在MoCA总分(P=0.001)、注意力(P=0.002)和延迟回忆(P=0.002)等三项评分中获益,同时获益时间主要来自于在随访期1个月至6个月期间;侧支不良组获益的评分项目包括MoCA总分(P<0.001)、交替连线(P<0.001)、画钟试验(P<0.001)、语言重复(P=0.017)、注意力(P<0.001)和延迟回忆(P<0.001)等五项评分,其获益时间主要来自于随访期1个月内。研究结论:(1)在随访期6个月中,针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颅内动脉支架联合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与单独药物治疗方案相比较,支架联合药物治疗在改善整体认知功能(MoCA总分)、延迟回忆能力以及部分视空间执行和运动整合能力(画钟试验)方面更具有优势。(2)两种术前侧支循环状态,术后均可以在认知功能上获益,但是认知的获益时间不同。在随访期6个月中,侧支不良者较侧支良好者获益时间点更早。

二、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脑卒中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相关研究进展
    2.1 脑血流自动调节定义及发展
    2.2 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
    2.3 脑血流自动调节检测方法
    2.4 CA与神经系统疾病
        2.4.1 不同类型脑梗死的CA表现
        2.4.2 脑血管狭窄对CA的影响
        2.4.3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患者CA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2.4.4 CA功能与脑梗死出血转化及脑水肿的关系
        2.4.5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CA
        2.4.6 CA与出血性脑卒中
第3章 研究内容
    3.1 第一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特征的研究
        3.1.1 前言
        3.1.2 对象与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结论
    3.2 第二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
        3.2.1 前言
        3.2.2 对象与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结论
    3.3 第三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3.3.1 前言
        3.3.2 对象与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3.3.5 结论
第4章 结论与创新
    4.1 结论
    4.2 特色与创新
第5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不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不同剂量他汀治疗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及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他汀治疗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分辨磁共振(HRMRI)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测轻度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对梗死类型的评估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高分辨磁共振评价年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重构和斑块负荷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文章、立项
致谢

(4)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患者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梗死体积增大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认知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血管治疗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6)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狭窄对比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研究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补充图表
综述 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Paper
    Paper on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irofiban in rescue treatment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Paper two: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phylactic Tirofiban Infusion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8)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设备与参数
    3.质量控制
    4.图像分析及参数统计
    5.统计方法
    6.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HR-VWI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侧支循环及血脂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部分 侧支循环状态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2.1 病例选择
        1.2.2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动脉造影及动脉内取栓治疗
        2.2 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及分级评估
        2.3 ASPECTS 评分
        2.4 颅内出血的评估
        2.5 神经功能评估
        2.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患者基线资料
        2.3 个月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个月死亡率预测因素分析
        4.术后24 小时内颅内出血预测因素分析
        5.基线ASPECT评分0-5和6-10 的比较分析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脂影响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患者治疗预后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2.1 病例选择
        1.2.2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及治疗
        2.2 临床预后评估
        2.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影响静脉溶栓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
        2.基线资料
        3.临床预后
        4.临床改善率
        5.死亡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2.研究方法
        2.1 单独药物治疗组管理方案
        2.2 颅内动脉支架联合药物治疗组管理方案
        2.3 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抵抗的监测及管理
        2.4 CT灌注成像检查方案
        2.5 临床效果评价方案
    3.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MoCA总分以及各认知项评分比较
        1.1 两种治疗方式MoCA总分以及各认知项评分的组间比较
        1.2 两种治疗方式各自在三个时间点评分的组内比较
        1.3 联合治疗组各项认知评分的改善与支架部位、术前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
    2.联合治疗组术前不同侧支循环状态MoCA总分及各认知项评分比较
        2.1 不同的侧支循环状态MoCA总分及各认知项评分组间比较
        2.2 不同侧支循环状态各自在三个时间点评分的组内比较
    3.联合治疗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情况
    4.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在随访期内及累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讨论
    1.症状性ICAS的两种治疗方式对认知评分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1.1 症状性ICAS的治疗方式及对认知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1.2 本项研究的设计优势以及特点
        1.3 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及原因分析
    2.症状性ICAS支架治疗术前不同侧支循环状态对认知评分的影响
    3.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钟秀.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不同剂量他汀治疗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及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D]. 智永怡.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3]高分辨磁共振(HRMRI)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研究[D]. 梁汉祥.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患者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因素研究[D]. 金传娜.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认知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研究[D]. 余先锋.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狭窄对比研究中的应用[D]. 孙婕.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D]. 孙丽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8]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研究[D]. 沙丽塔娜提·达列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9]侧支循环及血脂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D]. 牛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10]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效果分析[D]. 宫文韬.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缺血性脑卒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