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静态分析中的一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致远,龚婧,赵建辉,李明,李帆[1](2022)在《一种差分放大电路教学的通用参数模型》文中认为差分放大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传统教学模式下,差分放大电路一般先求解静态工作点,然后根据信号的双端或单端输入方式以及输出方式,将输入信号等效为共模信号与差模信号,再结合电路的对称性,分别分析差分放大电路的差模特性与共模特性[1]。目前,国内外教材与文献中,对差分放大电路交流通路等效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数学等效[1-2],另一种是输入信号耦合传输等效[3-4],这两种等效方法均引入了差模与共模概念,由于放大电路信号的激励和输出方式组合共4种,学生习惯于单入单出的电路模型分析,理解上难度较大,公式容易混淆。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差分放大电路的交流分析通用模型,利用该模型可推导出差分放大电路的一般性结果,与教材上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差分放大的概念并掌握电路的内在本质。
侯川江[2](2021)在《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变测试试验需求日益增大。在各种复杂的测量环境中,应变电测法高效可靠,设计一套采集精度高、使用方便的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精度电阻应变测量技术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比例式动态反馈电桥法、低噪声信号调理通道、高精度电桥激励和应变数据滤波与补偿算法四部分内容,从测量方法、硬件调理、电桥激励与数据处理四个方面优化设计,实现电阻应变数据的高精度采集。测量方法上,系统使用比例式动态反馈电桥法测量电阻应变,从原理上极大减小长线压降和激励抖动带来的应变测量误差;硬件调理方面,前置差分放大、程控放大和低通滤波等调理电路能有效抑制噪声,提高信号信噪比,为后级高精度采样转换提供保障;电桥激励方面,系统设计低噪声、高稳定度的直流电压激励用于电桥驱动,减小激励源对电桥输出信号的干扰;数据处理方面,比例测量结果经过窗口自适应滑动均值滤波,兼顾动态响应和滤波效果,并对应变测量数据进行热输出分段补偿,进一步减小测量误差。经过测试验证,本文设计的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可接入120~5000Ω各类电阻应变传感器30余种,实现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精度0.03%FS,2.5 V直流电压激励均方根误差不超过16.2,系统内置程控桥臂在常用阻值处示值误差不超过4.6%,其余各功能均满足设计要求,且符合实际使用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阻应变计零点温漂的补偿问题、系统体积与通道数的矛盾问题和传统应变数采系统的历史遗留问题。
付志远[3](2021)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阵列式差分线圈金属异物检测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飞速发展,目前这种技术可为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等进行高效、绿色、便捷的无线充电。然而,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发射与接收线圈之间的开放空间中难免进入异物。这些异物中,由于金属异物具有导磁和导电特性,对系统影响最为严重。当金属异物介入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发射与接收线圈之间时,会对系统传输效率、频率等系统参数造成影响,甚至会导致系统失谐,而且金属异物内部形成的涡流效应,造成金属异物局部过热造成安全隐患,危及系统及用户的安全。本文针对介入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的金属异物进行研究,采用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及有限元仿真探究金属异物对系统的扰动机理,并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基于阵列式差分线圈的金属异物检测方法。1.分析对比国内外文献中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一种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影响较小的阵列式差分线圈金属异物检测结构。基于电路理论对差分线圈与单线圈吸收系统功率大小进行对比分析,并推导出不同种类金属异物介入差分检测线圈表面后,线圈输出电压变化表达式;2.利用有限元仿真,建立具有阵列式差分线圈检测结构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对差分线圈与传统单线圈功率损耗进行对比。探究标准尺寸的铁磁性和非铁磁性金属异物对检测线圈输出电压影响规律,并对差分线圈参数进行优化;3.设计线圈输出电压信号采集模块,并搭建具有阵列式差分线圈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对标准异物中的易拉罐、钢丝球、标准铁、铝、铜片以及三种硬币进行随机掉落实验,检测线圈输出电压实验。4.为解决小尺寸金属异物上位机无法被检测的问题,构建并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回形针介入线圈后产生的突变电压进行训练,实现对回形针等小尺寸金属异物的检测。本文针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金属异物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多组由相同结构反向串联构成的阵列式差分线圈金属异物检测结构,这种检测结构具有检测精度高,对系统传输效率影响小的优点。在实验条件下每个单线圈吸收的平均功率为0.09W,远大于差分线圈吸收的平均功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检测方法对回形针的检测正确率为85.7%。
安娜,任宇飞,刘绍海[4](2020)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问题引导式主线教学模式研究——以差分放大电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抽象、理论性强是授课时面临的严峻挑战,而问题引导式主线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发学员学习兴趣,以主线为依托,帮助学员理顺思路,有条理地掌握分散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文章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差分放大电路为例,阐述问题引导式主线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实践表明,采用问题引导式主线教学模式,可以在有效的课上时间引发学员学习兴趣,最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王明南[5](2020)在《宽温度、远距离测量的电感式接近开关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个领域对接近式开关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多方面的需求,接近式开关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应选择满足要求的接近开关。因电容式接近开关易受到一些非金属污染物的影响,而电感式接近开关具有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这使得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前随着航天、工业的发展,对电感式接近开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有更小的体积、更高的测量精度、更远的检测范围,还要能在恶劣的环境下正常工作。为此,论文针对宽温度范围、远距离测量的电感式接近开关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研究了电感式接近开关的远距离测量技术。采用了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并详细分析了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基于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的测量方法,可抵消绝大部分外部干扰信号(共模噪声信号),而尽可能确保所检测信息(差模信号)有效,从而使系统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为了获得更远距离的检测,论文采用了发射线圈互补的结构,并用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全桥逆变电路实现振荡激励电路,从而增强了磁场强度,实现远距离测量。论文研究了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宽温度范围应用技术。论文提出探头与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分开设计的方法,将探头放在环境相对恶劣的环境中,而将测量电路放在环境温度较好的环境下,并且选用工作温度范围较宽的器件。通过ANSYS温度场的仿真研究了 PCB器件布局方法,从而实现电感式接近开关在宽温度范围下的应用技术。论文在研究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衰减系数为1的电感式接近开关实现方法。论文中电感式接近开关的电子测量电路由调理电路和FPGA构成;当目标金属物接近感应面时,检测线圈的电感量发生变化产生电感增量,并随着接近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的电感增量信号通过调理电路检测放大后送到FPGA,在FPGA中通过查询接近距离表得到目标金属物的接近距离,对于不同的目标金属物,可查询相应的接近距离表,从而实现衰减系数为1的电感式接近开关,即在同一感应距离可检测多种目标金属物。在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的设计过程中,论文研究了通过通用阻抗变换器和JFET结型场效应管的导通电阻实现参考电感的工作原理,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积分-比例积分微分(I-PID)控制器的测量自动校零方法。在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中,论文提出由FPGA输出JFET的门极控制信号以实现JFET的可变导通电阻,从而实现所述参考电感的可调。当电感式接近开关远离实测物体时,将FPGA中检测到的电感增量信号通过积分-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调节,得到的调节信号用于控制JFET的门极便得到相应的导通电阻,使得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中的等效参考电感与检测线圈的感量相等,从而致使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的输出为0,即实现了电感式接近开关的自动调零。这一技术有助于电感式接近开关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和高可靠性,同时避免了参考电感难以精准制作的缺点。论文采用ANSYS和PSPICE软件对所研究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仿真,在仿真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和FPGA算法,并制作了验证样机,在样机平台上对铁、铝、铜三种不同金属进行了实验,测试数据表明论文所研究的电感式接近开关技术能实现远距离和衰减系数为1的测量。从而验证了论文所采用的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刘宁[6](2019)在《基于常规阵的300kHzADCP模拟硬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ADCP(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测流设备,目前在海洋河流等流场结构调查,流速和流量的测量试验中广泛应用。本文研究设计的ADCP是一款为海军某军舰用来测速与导航的新型设备。根据有无波束形成,可以将ADCP分为常规阵和相控阵。本文主要完成了基于常规阵300kHzADCP模拟硬件电路部分的设计工作,包括接收机和发射机两部分,同时对多普勒测速方法进行了论述。本文所使用换能器为300kHz常规阵收发合置换能器,共4个基元,因此接收机和发射机各包括了4个通道。发射机类型为基于IR2110S驱动电路的全桥D类功放,结合变压器来对信号进行电压变换从而实现220dB的目标声源级。此外,在发射机前级设计了隔离电路来保证系统各电路之间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接收机的设计包括了放大、滤波、混频等基本电路单元。增益放大电路包括可控增益放大电路,增益切换电路,固定增益放大电路和增益补偿电路;滤波器电路分为两级,前级利用RLC串联谐振来对可控增益放大电路输出信号进行滤波,中心频率为300kHz,设计带宽为260kHz340kHz。后级滤波器设计为低通滤波器,用来处理混频后的杂波从而滤掉倍频等高频成分的信号得到多普勒频移信号,截止频率42kHz;此外,混频器电路利用了模拟开关来实现接收信号和参考信号的相乘,与后级低通滤波器配合工作得到多普勒频移信号。系统的供电电路利用了AC/DC和DC/DC等模块来对发射机和接收机供电。发射机和接收机设计并调试完毕后,进行了水池试验。实验表明,发射机可以驱动换能器发射声源级为220dB的信号以及接收机工作性能良好,稳定,各部分参数均满足各项设计指标。
孙峰[7](2016)在《示波器有源高压差分探头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在平常电源波形,变频器电路波形等波形,都是用示波器来观察,假设我使用常规的无源探头,因为接地问题,会有很多危险因素存在,对于这种问题,我们可以使用高压差分探头来解决,因为差分探头的两个输入端都不与地相连,将浮动的差分信号转换成对电源地的一个低压信号,避免了无源探头可能引起的一些危险现象。本文设计的高压差分探头基于差分放大电路原理,差分放大原理指的是一对信号同时输入到放大电路后相减,得到最初的信号,它是由两个参数特性相同的晶体管构成的差分放大器,由于集成好的差动放大器电路输入阻抗太低,无法使得前级的高压信号与后级的低压信号之间电气隔离,必须在前级输入与后级差动放大器之间加一阻抗变换电路来提高其输入电阻达到电气隔离的目的,本文多次试验了光电耦合器、高频变压器、集成的隔离器件等进行前后信号隔离试验,发现低频信号传输隔离效果可以接受,高频下信号传输失真严重,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决定采用JFET式差分放大电路来做中间级,JFET的特点是噪声小,输入阻抗高,功耗小,允许的极限频率高。根据这种原理与需求,搭建了仿真电路与硬件试验平台,主要包括四部分电路模块,高压阻容分压、JFET差分放大、差分输出转单端输出以及电源部分,论文中介绍了相关的电路设计、仿真、测试以及排除故障等很多问题。最后本文描述了以后的改进工作,特别是在测试精确度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信号的测量频率方面。
姜思羽,邱少健[8](2015)在《浅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丰富,工程性强,因此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一直在改革完善中。本文通过课前准备、课堂中教学方法、课后辅助教学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王文虎,杨峰,李建奇[9](2014)在《“得失观”在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点教学中的启迪》文中指出"得失"思想隐含在许多模拟电子技术的知识点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特点,不断挖掘这些知识点所蕴含的此类思想。模拟电子技术知识内容的教与学隐含了得失道理,这样,把得失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就可以把一个个抽象的知识点现实化、通俗化、直观化。围绕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按照得与失的观念,对杂质半导体、PN结、放大电路、差分电路、带宽增益积、反馈电路、桥式整流电路等知识点展开了得与失的分析。在这种一得一失的分析中,通俗了知识内容的理解,强化了知识内容的掌握,教学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张佳悦[10](2014)在《低频探测系统多通道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海洋噪声是研究海洋中资源的重要数据,为了实现对浅海海域相关环境的监控,对海底噪声的采集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低频探测系统,设计实现了该系统中的接收机。低频探测系统接收机完成的是48路水声信号的信号调理,为后端数据采集提供有效的声学数据。与此同时,为了对系统所用水听器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作者设计并实现了水听器前置放大器,该前置放大器带宽增益均可调节,适合应用于不同工作频段水听器参数测量。低频探测系统的接收机需要对48路水声信号进行信号调理,本文主要对接收机信号调理电路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重点阐述了 48路通道的低功耗、低噪声、一致性设计等问题,并对电路板的数模混合设计以及印刷电路板布线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水听器前置放大器对水听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调理,本文对前置放大器的电路结构以及机械结构进行设计。该前置放大器可以实现手动调节带宽、增益,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安装简单等特点。前置放大器重点从电路形式、布线方式和机械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低噪声设计。
二、关于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静态分析中的一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静态分析中的一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差分放大电路教学的通用参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差分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的通用计算模型 |
1.1 通用计算模型的原理图与h参数等效模型 |
1.2 通用计算模型的推导 |
1.2.1 双端输入,双端输出分析 |
1.2.2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分析 |
1.2.3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分析 |
1.2.4 单端输入,单端输出分析 |
1.3 小结 |
2 基于通用参数模型的单端输入情况下的输入电阻分析 |
2.1 基于输入端加压求流法的输入电阻分析 |
2.2 基于共集—共基级联方式的输入电阻分析 |
3 基于通用模型的共模抑制比讨论 |
3.1 共模抑制比的新含义 |
结语 |
(2)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电阻应变数采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电阻应变数采系统发展现状 |
1.2.2 电阻应变数采系统发展趋势 |
1.3 电阻应变数采系统设计难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高精度电阻应变数采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相关原理 |
2.1 系统的功能与性能指标 |
2.1.1 系统功能设计 |
2.1.2 系统性能指标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比例式动态反馈电桥法 |
2.3.1 电阻应变计工作原理概述 |
2.3.2 比例式动态反馈电桥法测量应变 |
2.4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2.4.1 硬件总体架构 |
2.4.2 硬件模块化方案设计与关键参数分析 |
2.5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2.5.1 软件层次架构 |
2.5.2 软件总体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2 信号调理与比例式采样转换模块设计 |
3.2.1 前置差分放大电路设计 |
3.2.2 程控增益放大电路设计 |
3.2.3 比例式采样转换电路设计 |
3.3 电桥激励模块设计 |
3.4 程控桥臂模块设计 |
3.5 自动调零模块设计 |
3.6 存储模块设计 |
3.7 交互与控制电路设计 |
3.7.1 控制电路设计 |
3.7.2 交互电路设计 |
3.8 电阻应变传感器接入方式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4.1 数据处理算法 |
4.1.1 窗口自适应滑动均值滤波算法设计 |
4.1.2 电阻应变计热输出分段补偿算法设计 |
4.2 应用层软件设计 |
4.3 仪器层软件设计 |
4.3.1 主控软件设计 |
4.3.2 副控软件设计 |
4.4 驱动层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测试平台搭建 |
5.2 系统功能与性能指标测试 |
5.2.1 电阻应变数据采集测试 |
5.2.2 电桥激励测试 |
5.2.3 自动调零测试 |
5.2.4 内置程控桥臂测试 |
5.2.5 上位机功能测试 |
5.2.6 系统存储功能测试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测试平台与系统下位机照片 |
附录B 应变采集精度测试完整数据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阵列式差分线圈金属异物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金属异物检测国外研究现状 |
1.3 金属异物检测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金属异物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检测线圈的影响分析 |
2.1 金属异物对系统扰动分析 |
2.1.1 金属涡流损耗分析 |
2.1.2 金属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品质因数影响 |
2.2 差分线圈与单线圈功率损耗对比分析 |
2.3 非铁磁性金属异物对检测线圈影响 |
2.4 铁磁性金属异物对检测线圈影响 |
2.5 金属异物介入后差分线圈输出电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阵列式差分线圈金属异物检测方法有限元仿真 |
3.1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有限元仿真模型 |
3.2 差分线圈与单线圈功率损耗对比 |
3.3 差分线圈匝数选取 |
3.4 差分线圈线间距选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属异物检测系统设计 |
4.1 检测电路模块的设计 |
4.2 多通道电压采集模块设计 |
4.3 基于BP神经网络金属异物识别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阵列式差分线圈方法金属异物检测实验 |
5.1 无线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 |
5.2 标准金属异物检测实验 |
5.2.1 标准金属异物随机掉落检测实验 |
5.2.2 检测线圈电压变化实验 |
5.2.3 回形针的识别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问题引导式主线教学模式研究——以差分放大电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设计 |
二、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的分析 |
(一)问题的提出——零点漂移现象 |
(二)差分放大电路的结构分析 |
(三)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分析[[1][5]——以Re电阻为主线 |
1. Q点分析 |
2. 抑制共模信号 |
3.放大差模信号 |
4. 改进差分放大电路 |
5. 小结 |
三、结束语 |
(5)宽温度、远距离测量的电感式接近开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当前发展现状 |
1.4 论文内容 |
第二章 电感式接近开关工作原理 |
2.1 传统的实现方法 |
2.1.1 涡流效应 |
2.1.2 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工作原理 |
2.2 常见的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测量方法 |
2.2.1 谐振法调频、调幅测量方法 |
2.2.2 交流电桥测量电路 |
2.3 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 |
2.4 一种衰减系数为1的电感式接近开关实现方法 |
2.5 基于FPGA查表的实现方法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电感式接近开关的自动调零控制方法及实现 |
3.1 参考电感的实现方法 |
3.1.1 通用阻抗变换器的基本原理 |
3.1.2 通用阻抗变换器实现参考电感 |
3.1.3 利用JFET实现可变电阻 |
3.1.4 参考电感的总体实现方法 |
3.2 小信号模型推导 |
3.3 调零控制器设计方法 |
3.3.1 基于I积分调节器的调零 |
3.3.2 基于I-PI调节器的调零 |
3.3.3 基于I-PID调节器的调零 |
3.4 基于FPGA控制器的实现方法 |
3.4.1 增量式PID控制器的数学模型 |
3.4.2 PID调节器的FPGA实现 |
3.4.3 I-PID调节器的FPGA实现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宽温度范围的高可靠性研究 |
4.1 温度场模型 |
4.2 温度场的仿真 |
4.3 宽温度范围稳健性设计方法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电感式接近开关主要参数设计 |
5.1 基于远距离互补线圈的工作原理及实现 |
5.1.1 双线圈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数学模型 |
5.1.2 具体实现方法 |
5.2 基于FPGA的正弦激励信号实现 |
5.2.1 正弦激励信号IP核的调用及参数设置 |
5.2.2 顶层文件以及约束文件的编写 |
5.2.3 约束文件的编写 |
5.2.4 正弦波激励信号的实验验证 |
5.3 振荡放大电路的设计 |
5.3.1 振荡频率的选取 |
5.3.2 振荡放大电路的仿真设计 |
5.4 测量电路中主要参数的设计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数据测试与分析 |
6.1 实验主要的测量指标 |
6.2 实验原理及步骤 |
6.3 对几种金属材料的测量结果 |
6.3.1 远距离测试实验 |
6.3.2 温度测试实验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
致谢 |
(6)基于常规阵的300kHzADCP模拟硬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ADCP简介 |
1.3 ADCP的发展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ADCP的工作原理及其指标 |
2.1 多普勒测速基本原理 |
2.2 ADCP模拟硬件系统方案设计及技术指标论证 |
2.2.1 发射机技术指标 |
2.2.2 接收机技术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ADCP发射机电路的设计 |
3.1 发射机功放电路的设计 |
3.1.1 功放电路的构成 |
3.1.2 MOS管电路的设计 |
3.1.3 隔离电路的设计 |
3.1.4 驱动电路的设计 |
3.1.5 吸收回路的设计 |
3.2 变压器设计 |
3.2.1 变压器变比计算 |
3.2.2 瓷罐选择 |
3.2.3 匝数计算 |
3.3 供电电路的设计 |
3.3.1 供电电路结构设计 |
3.3.2 供电电路参数设计 |
3.3.3 储能电容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DCP接收机电路的设计 |
4.1 隔离电路 |
4.2 增益切换电路 |
4.3 增益控制电路 |
4.3.1 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
4.3.2 压控增益差分放大电路 |
4.3.3 差分放大电路静态分析 |
4.3.4 差分放大电路动态分析 |
4.4 RLC谐振滤波电路 |
4.5 固定增益放大电路 |
4.6 混频电路 |
4.6.1 反相器 |
4.6.2 开关型乘法器 |
4.6.3 低通滤波器 |
4.6.4 混频电路的仿真 |
4.7 增益补偿电路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ADCP模拟硬件系统测试 |
5.1 供电电路测试 |
5.1.1 电源模块输出电压测试 |
5.1.2 纹波噪声测试 |
5.2 发射机电路测试 |
5.2.1 隔离电路测试 |
5.2.2 驱动电路测试 |
5.2.3 功放电路测试 |
5.2.4 发射声源级测试 |
5.3 接收机电路测试 |
5.3.1 前级电路测试 |
5.3.2 增益切换电路测试 |
5.3.3 压控增益放大电路及谐振滤波电路测试 |
5.3.4 混频电路测试 |
5.3.5 噪声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示波器有源高压差分探头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产品研究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示波器探头的基础理论 |
2.1 探头所引起的负载效应分析 |
2.2 常用示波器探头结构 |
2.2.1 无源电压探头 |
2.2.2 有源电压探头 |
2.2.3 电流探头 |
2.3 探头的选用 |
第三章 建立有源高压差分探头差分信号的隔离模型 |
3.1 模型建立 |
3.1.1 普通的差分探头模型 |
3.1.2 电气隔离必要性分析以及电气隔离高压差分探头模型 |
3.2 多种隔离电路模型分析、实验与选择 |
3.2.1 光耦合器隔离电路分析 |
3.2.2 集成的隔离放大器隔离 |
3.2.3 变压器隔离 |
3.2.4 电压跟随电路隔离 |
3.2.5 典型的差分式放大电路隔离 |
第四章 有源高压差分探头的硬件电路设计 |
4.1 整体硬件电路结构 |
4.2 开关电源设计 |
4.2.1 开关电源 |
4.2.2 反激式开关电源设计 |
4.3 直流电源设计 |
4.4 高压阻容分压电路设计 |
4.5 隔离衰减电路设计 |
4.6 差动放大电路以及差分输出转单端输出电路设计 |
第五章 有源高压差分探头各部分电路测试与调试 |
5.1 反激式开关电源测试与调试 |
5.2 DCDC直流电源输出测试 |
5.3 高压阻容分压电路测试 |
5.4 JFET隔离衰减电路及双端差分输出转单端输出电路测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论文的不足以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浅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课前准备 |
1.1 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做到系统性的深入了解 |
1.2 准备好相关课件 |
1.3 提高个人修养 |
2 课堂教学方法 |
2.1 明确教学目标, 建立学习信心 |
2.2 采用类比教学, 前后知识相互关联 |
2.3 理论结合实际, 用实例支撑知识 |
2.4 课堂收放有致, 讲练结合 |
3 课后巩固加强 |
3.1 良师益友, 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
4 结论 |
(9)“得失观”在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点教学中的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一、杂质半导体的得与失 |
二、PN结的失与得 |
三、放大电路的得与失 |
四、差分电路的失与得 |
五、带宽增益积的得与失 |
六、反馈放大电路的得与失 |
七、桥式整流的得与失 |
(10)低频探测系统多通道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海洋环境噪声测量研究现状 |
1.3 接收机的研究现状 |
1.4 系统概述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 |
2.1 接收机的技术指标 |
2.2 接收机总体设计 |
2.3 输入级设计 |
2.3.1 低噪声设计 |
2.3.2 输入级电路形式 |
2.3.3 元件选择 |
2.3.4 电路仿真分析 |
2.4 滤波电路设计 |
2.4.1 滤波器的类型 |
2.4.2 滤波电路结构 |
2.4.3 滤波模块仿真 |
2.5 印刷电路板设计 |
2.5.1 整体布局设计 |
2.5.2 A/D部分设计 |
2.6 系统供电设计 |
2.6.1 系统供电方式 |
2.6.2 电池供电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听器前置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 |
3.1 前置放大器设计指标 |
3.1.1 总体设计 |
3.1.2 低噪声设计 |
3.2 电源设计 |
3.3 前级输入设计 |
3.4 增益设计 |
3.5 滤波单元设计 |
3.5.1 电路设计 |
3.5.2 电容的选择 |
3.6 输出级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测试 |
4.1 测试设备 |
4.2 接收板测试数据 |
4.2.1 幅频特性测试 |
4.2.2 增益测试 |
4.2.3 最大不失真信号测试 |
4.2.4 通道隔离度测试 |
4.2.5 噪声测试 |
4.2.6 相位特性测试 |
4.2.7 通道一致性测试 |
4.3 水听器前置放大器测试数据 |
4.3.1 幅频特性测试 |
4.3.2 增益测试 |
4.3.3 最大不失真信号测试 |
4.3.4 噪声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关于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静态分析中的一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差分放大电路教学的通用参数模型[J]. 张致远,龚婧,赵建辉,李明,李帆. 科技风, 2022(05)
- [2]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侯川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阵列式差分线圈金属异物检测方法[D]. 付志远.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4]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问题引导式主线教学模式研究——以差分放大电路为例[J]. 安娜,任宇飞,刘绍海. 大学教育, 2020(12)
- [5]宽温度、远距离测量的电感式接近开关研究[D]. 王明南. 扬州大学, 2020(04)
- [6]基于常规阵的300kHzADCP模拟硬件系统的研究[D]. 刘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9)
- [7]示波器有源高压差分探头研究与设计[D]. 孙峰. 山东大学, 2016(04)
- [8]浅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J]. 姜思羽,邱少健.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5(07)
- [9]“得失观”在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点教学中的启迪[J]. 王文虎,杨峰,李建奇. 教育教学论坛, 2014(42)
- [10]低频探测系统多通道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D]. 张佳悦.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3)
标签:接近开关论文; 电感论文; 静态分析论文;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论文; 自动增益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