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红岩精神渗透到学校的德育中(论文文献综述)
胡杨[1](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高静[2](2021)在《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凝结着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代表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红岩精神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的“活教材”,更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风向标”。因此,研究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和发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红岩精神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形式,调查分析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而提出实践路径。本论文基本架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概述红岩精神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红岩精神概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概述,阐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阐述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功能。找准红岩精神的现实价值,阐述红岩精神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第三部分:调查分析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包括调查问卷基本情况、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成效及现存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提出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发挥党史学习教育、高校培养、社会环境营造、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真正做到将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史育人、以文化人。
刘娇[3](2021)在《新时代高校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以重庆市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张宁[4](2021)在《重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向琴[5](2021)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语文教育在这一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革命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革命文化作品,成为了革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一篇篇承载着革命文化的课文蕴含着革命文化的精神与情操,对初中学生起着很好的革命文化教育作用。然而革命文化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拉近革命文化作品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有效发挥革命文化作品的育人价值,将革命文化作品所承载的价值观润物无声的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使他们真正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为依托,探寻初中语文革命文化教育教学的策略。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此部分阐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意义,为开展下文提供现实依据;并收集梳理大量期刊、学位论文和相关着作,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进一步确定研究目标,明晰研究的基本内容,阐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革命文化与语文革命文化教育概述。此部分首先努力对革命文化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阐述;其次,阐释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最后概述初中语文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第三部分,统编版初中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内容及编写分析。此部分从统编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的选文标准、革命文化作品的内容、革命文化作品的主题、革命文化作品的编写等几个方面对革命文化作品进行分析,从而为下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统编版初中教材中的革命文化教学现状。此部分主要对目前初中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梳理与分析相关调查与研究结果,发现初中语文革命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统编版初中教材革命文化的教学策略。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制定解决措施,以期构建初中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策略:知人论世,有机渗透革命文化教育;针对不同文类特点,选择适当文化渗透策略;把握不同课型,逐步实现革命文化教育;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整体推进革命文化教育。
高红[6](2020)在《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学校德育变革深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社会道德状况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基础变量。本研究拟以社会道德现状为立足点,以学校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德育主体、德育评价、德育方法的变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从社会、学校、家庭视域入手,探析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现状和原因,旨在寻求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支持路径,进而吁请人们关注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最终为提高学校德育变革的实效提供更为深厚的社会学支持。本文主体内容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要式地阐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二部分主要以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为依据,扼要阐述了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现状——优良社会道德的发展与进步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主流,不良社会道德的存在与蔓延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支流;第三部分主要从社会教育的道德启蒙作用、社会道德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学校德育的局限性等方面论述了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运用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德育主体、德育评价、德育方法变革的影响入手,阐论了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第五部分主要从社会与学校合作育人作用尚未彰显、学校道德教育的育德功能尚未充分显现、教师对学生优良社会道德引导的忽视、家庭对儿童社会道德教育的失位四个方面探讨了社会道德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原因;第六部分主要结合当前学校德育变革的现实困境,从学校、学校与社会合作、教师、家庭的角度出发,为学校德育变革获取社会道德支持的可行性路径作了推究与论述。
谭力[7](2020)在《红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红岩精神形成于革命年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实践三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思想境界直接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状况,所以把红岩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研究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系统地整理了国内外关于红岩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研究,整理分析出了红岩精神的核心内涵、时代价值和形成条件,梳理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红岩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在前面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红岩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且“可行的”。第四部分分析红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原因。当前,红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主要有:对二者关系的定位不够明确、对红岩精神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和相关体制机制完善不够等。困境的背后有着必然的原因:思想上的重视不够、红岩精神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力度不够、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第五部分主要是尝试创新融入途径,经过大量研究分析,笔者认为要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建设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流的辅导员队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做好条件保障和利用网络平台等方面着手,使红岩精神高质量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红岩精神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完成革命任务的精神和思想力量,也是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积极探索新时代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自信”的时代之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汉帼君[8](2020)在《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革命文化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之后尤为重视革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革命文化是产生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实践之中,由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以中共党史作为载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物质文化和先进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动态性。革命文化在德育中是促进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是爱国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道德培育的重要资源,更是文化创新的重要示范,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三方面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着贯通性。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不充分、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对革命文化缺乏系统认知等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部分教师的革命文化教育意识淡薄、教学专业性待加强、中学生的认知具有局限性以及受评价方式的制约。为了提升革命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首先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升将革命文化融于教材与教学的自觉性;此外,要努力提高教师素养,提高教师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能力;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应当改进教学评价体系。
王建强[9](2020)在《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教学的重点改革方面。小学作文课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对于农村语文课程而言,作文教学的开展缺乏主动性,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较为落后,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安立魁[10](2019)在《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一体的智慧校园成为学校的信息化新样式。智慧校园不仅改变了校园的呈现方式,也改变了教育的组织方式。在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的场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新场域中学校不再占据统治地位,中学德育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再适切和高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德育信息化亟待研究和实践。本研究基于《中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中学生守则》以及《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在场域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的指导下编制了《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问卷》。首先通过对江西省不同学制、办学主体和学段的初三和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的真实现状,获取一手数据。其次通过SPSS22.0和EXCEL进行数据分析,对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空间沉浸及使用情况以及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情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信息空间带来的中学德育空白区,中学德育的场域发生变化,然而智慧校园背景下的智慧德育模式尚未完全形成;不同学制、办学主体和学段下中学德育现状有显着差异;中学生不同性别、家庭所在地和在中学就读期间的住宿情况对中学德育实效性也有较大影响。最终研究得出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以下问题,指导思想在信息空间中的符合程度偏低,中学德育基本原则贯彻不足,中学德育不同层次目标实现程度不同,德育内容有效性不足,德育途径多样性不足。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德育工作者对智慧校园认识运用不到位;智慧校园建设对德育关注不足;教师智慧校园利用能力不强;德育督导体系不完善;德育保障措施不完备等。本研究针对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的三大路向:基于智慧校园,再认识再利用德育规律,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托智慧校园,网联家-校-社,实现共管共育;借助智慧校园,构建信息时代中学德育体系。同时提出在智慧校园背景下可践行以下德育策略:培养学生智慧校园背景下自主行为能力和数字素养;培养德育工作者智慧校园背景下德育工作思维和能力;调动各方力量构建智慧校园德育应用生态系统;完善督导评估指标,加强德育保障措施。
二、把红岩精神渗透到学校的德育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红岩精神渗透到学校的德育中(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
结语 |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重点和难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重点 |
1.3.4 研究难点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红岩精神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红岩精神概述 |
2.1.1 红岩精神形成的客观条件 |
2.1.2 红岩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
2.1.3 红岩精神形成的文化背景 |
2.1.4 红岩精神形成的基本内涵 |
2.2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2.1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含义 |
2.2.2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
2.2.3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2.2.4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2.3 红岩精神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2.3.1 红岩精神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 |
2.3.2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红岩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
2.4 小结 |
第3章 红岩精神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功能 |
3.1 红岩精神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
3.1.1 红岩精神的党史学习教育价值 |
3.1.2 红岩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 |
3.1.3 红岩精神的爱国爱党教育价值 |
3.1.4 红岩精神的红色文化教育价值 |
3.2 红岩精神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3.2.1 政治导向功能 |
3.2.2 思想激励功能 |
3.2.3 实践锻造功能 |
3.2.4 文化传承功能 |
3.3 小结 |
第4章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分析 |
4.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4.1.1 问卷设计与实施 |
4.1.2 数据统计方法 |
4.1.3 调研对象情况 |
4.2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4.2.1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 |
4.2.2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 |
4.2.3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 |
4.3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
4.3.1 党史教育因素:铸魂育人未走实走深 |
4.3.2 学校因素: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 |
4.3.3 社会因素:支持和保障力度不够 |
4.3.4 自身因素:红岩精神认识不全面 |
4.4 小结 |
第5章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
5.1 以党史教育为契机,提高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
5.1.1 掀起红岩精神学习热潮 |
5.1.2 凝聚媒体宣传合力 |
5.1.3 建好红岩精神党宣队伍 |
5.2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拓宽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5.2.1 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与教育 |
5.2.2 延伸红岩精神第二课堂 |
5.2.3 加强校园红岩文化建设 |
5.3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优化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5.3.1 政府为弘扬红岩精神提供保障 |
5.3.2 社会为红岩精神学习搭建平台 |
5.3.3 各部门为红岩精神育人凝聚力量 |
5.4 以自我教育为关键,激发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
5.4.1 学习红岩精神,武装头脑思想 |
5.4.2 践行红岩精神,塑造人格魅力 |
5.4.3 弘扬红岩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
5.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5)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关于革命文化的研究 |
1.3.2 关于革命文化教育研究 |
1.3.3 语文学科革命文化教育研究 |
1.4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问题 |
1.5 研究的方法 |
2 革命文化与语文革命文化教育概述 |
2.1 革命文化概念界定 |
2.2 革命文化的构成要素 |
2.3 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 |
2.4 语文革命文化教育 |
3 统编版初中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内容及编写分析 |
3.1 统编版初中教材的革命文化选文标准 |
3.2 统编版初中教材的革命文化内容分析 |
3.3 统编版初中教材的革命文化主题分析 |
3.3.1 革命文化精神内核分析 |
3.3.2 革命文化外显形态梳理 |
3.4 统编版初中教材的革命文化编写分析 |
3.4.1 革命文化作品文类分析 |
3.4.2 革命文化作品课型分析 |
4 统编版初中教材的革命文化教学现状 |
4.1 教学现状调查 |
4.1.1 调查情况 |
4.1.2 调查结果 |
4.2 初中语文革命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
4.2.1 教师革命文化教育认知模糊 |
4.2.2 学生革命情感态度价值观陶养缺失 |
4.2.3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
4.2.4 革命文化教育资源缺乏整合 |
5 统编版初中教材革命文化的教学策略 |
5.1 知人论世,有机渗透革命文化教育 |
5.1.1 联系革命背景,理解革命人物 |
5.1.2 了解革命历史,理解革命事件 |
5.1.3 创设理解情境,体悟革命精神 |
5.2 针对不同类文本特点,选择适当文化渗透策略 |
5.2.1 文学类文本的革命文化渗透策略 |
5.2.2 思辨类文本的革命文化渗透策略 |
5.2.3 实用类文本的革命文化渗透策略 |
5.3 把握教材不同课型,逐步实现革命文化教育 |
5.3.1 教读课:感悟革命精神,学习阅读策略 |
5.3.2 自读课:应用阅读策略,自主理解革命文化 |
5.3.3 课外阅读:专题探究,深化革命文化理解 |
5.4 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整体推进革命文化教育 |
5.4.1 单元整合,深化革命文化主题 |
5.4.2 学科整合,丰富革命文化形式 |
5.4.3 课内外整合,拓展革命文化认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缘由 |
1.学校德育变革是促进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路径 |
2.社会道德状况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因素 |
3.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德育变革 |
2.社会道德 |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创新之处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案例分析法 |
3.访谈法 |
一、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整体图景 |
(一)评价我国社会道德发展整体图景的方法论依据 |
1.价值观立场 |
2.认识方法论 |
(二)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现状 |
1.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主流:优良社会道德的发展与进步 |
2.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支流:不良社会道德的存在与蔓延 |
二、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因素 |
(一)道德启蒙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功能 |
(二)社会教育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场域 |
(三)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基础变量 |
三、我国社会道德发展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分析 |
(一)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目标变革的影响 |
(二)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课程变革的影响 |
1.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学科课程的影响 |
2.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活动课程的影响 |
3.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隐性课程的影响 |
(三)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主体变革的影响 |
1.社会道德对教师的影响 |
2.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 |
(四)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评价变革的影响 |
(五)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方法变革的影响 |
四、社会道德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与社会合作育人作用尚未彰显 |
1.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目的的功利化 |
2.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对象的边缘化 |
3.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合作的形式化 |
(二)学校道德教育对社会道德资源的忽视 |
1.学校对社会道德育人作用的忽视 |
2.学校对优良社会道德资源的挖掘不充分 |
3.学校缺乏对不良社会道德的抵御机制 |
(三)教师对学生树立正确社会道德观念的引导不力 |
1.教师自身道德素质需要提高 |
2.教师的德育方法单一乏力 |
3.教师德育评价方式保守落后 |
(四)家庭对儿童社会道德教育的失位 |
1.家长的道德素养尚待提升 |
2.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待改善 |
3.家庭德育的内容尚需拓展 |
4.家长的角色定位尚需明晰 |
5.家长的教育方式仍需完善 |
五、学校德育变革获取社会道德支持的有效路径 |
(一)社会应彰显与学校合作育人的良好氛围 |
1.明晰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的目的 |
2.正确处理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
3.提高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的实效性 |
(二)学校应主动挖掘社会道德资源 |
1.学校要重视社会道德的育人作用 |
2.深入挖掘优良社会道德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
3.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道德的影响 |
(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社会道德观念的引导 |
1.提升道德素养,发挥示范作用 |
2.更新德育方法,加深道德理解 |
3.优化教育评价,丰富道德体验 |
(四)家长应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 |
1.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发挥榜样作用 |
2.加强自我教育,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
3.明晰社会道德影响,准确定位教育角色 |
4.采用多元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实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红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红岩精神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3 发展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重难点 |
1.3.4 论文创新点 |
2 红岩精神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 |
2.1.1 坚定的理想信念 |
2.1.2 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
2.1.3 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 |
2.1.4 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 |
2.2 红岩精神形成的条件 |
2.2.1 历史根基: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 |
2.2.2 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2.2.3 革命实践:夹缝中生存的革命斗争 |
2.3 红岩精神激励新时代大学生成才的当代价值 |
2.3.1 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
2.3.2 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的主要方法 |
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研究的意义 |
2.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2.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2.5 红岩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
2.5.1 红岩精神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2.5.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并促进红岩精神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3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3.1.1 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需要 |
3.1.2 抵制西方反马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 |
3.1.3 正确引导高校师生践行“四个正确认识”的需要 |
3.2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
4 红岩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
4.1 新时代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4.1.1 对两者关系的定位不够准确 |
4.1.2 对红岩精神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 |
4.1.3 相关体制机制完善不够 |
4.2 新时代红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原因 |
4.2.1 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
4.2.2 红岩精神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不够 |
4.2.3 体制机制不健全 |
5 红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
5.1 强化巩固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
5.1.1 加强红岩精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引领 |
5.1.2 建设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
5.1.3 努力提高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
5.1.4 坚持完善高校党的领导 |
5.2 高度重视社会文化建设 |
5.2.1 打造红岩文化精品 |
5.2.2 举办红岩文化活动 |
5.3 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力度 |
5.3.1 充分利用传统媒介 |
5.3.2 充分利用新兴媒介 |
5.4 推进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
5.4.1 健全领导机制,推进组织保障 |
5.4.2 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
5.4.3 加强环境保障 |
5.5 创新红岩精神网络平台教育的新途径 |
5.5.1 占领网络舆论高地提高学生参与度 |
5.5.2 积极研发丰富多彩的红岩网络文化产品 |
5.6 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办特色红岩文化活动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革命文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问卷调查法 |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革命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 |
(一) 革命文化的内涵 |
(二) 革命文化的特征 |
1. 鲜明的政治性 |
2. 内容的丰富性 |
3. 发展的动态性 |
(三) 革命文化的价值 |
1. 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 |
2. 爱国教育的重要途径 |
3. 道德培育的重要资源 |
4. 文化创新的重要示范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革命文化教育的贯通性 |
(一) 教育内容具有关联性 |
1. 具有关联性的七年级内容 |
2. 具有关联性的八年级内容 |
3. 具有关联性的九年级内容 |
(二) 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
1. 从课程目标看 |
2. 从课时目标看 |
(三) 教学资源具有互通性 |
1. 物质文化资源可互通 |
2. 精神文化资源可互通 |
三、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 调研情况简介 |
(二) 教学中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出现的问题 |
1. 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不充分,与教学缺乏整合 |
2.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
3.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
4. 师生对革命文化缺乏系统认知,认同感不高 |
(三) 革命文化在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部分教师的革命文化教育意识淡薄 |
2. 部分教师教学专业性待加强 |
3. 中学生认知具有局限性 |
4. 评价方式的制约 |
四、提高革命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一) 提升将革命文化融于教材与教学的自觉性 |
1. 教材编写者要加强对革命文化资源的运用 |
2. 强化教师革命文化教育意识 |
(二) 提高教师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能力 |
1. 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力 |
2. 革命文化资源的整合能力 |
3. 革命文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
4. 信息技术与革命文化教学的融合能力 |
(三) 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自觉性 |
1. 提升课堂参与度 |
2. 开展实践活动 |
3. 深化作业参与 |
(四) 改进教学评价体系 |
1. 评价方式多样化 |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在教师中开展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在学生中开展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附: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9)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
(一)应对考试的教学目的 |
(二)相关的教育人员缺乏作文指导与评改的能力 |
(三)阅读面不广,缺少写作经验 |
二、农村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
(一)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
(二)建设资深的教师团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三)把扩大阅读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
三、结语 |
(10)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信息空间——现行中学德育的空白区 |
(二)智慧校园改变了中学德育场域 |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对创新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
二、研究旨意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智慧校园研究现状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研究现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智慧校园 |
(二)中学德育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数理统计法 |
第二章 理论阐释与研究过程 |
一、理论基础 |
(一)场域理论 |
(二)价值澄清理论 |
二、政策文件 |
三、研究过程 |
(一)发现问题 |
(二)提出假设 |
(三)编制工具 |
(四)进行试测 |
(五)正式施测 |
(六)数据分析 |
(七)得出结论 |
(八)提出建议 |
第三章 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空间沉浸及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空间沉浸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空间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不同学段中学德育情况的差异分析 |
(三)智慧校园背景下不同学制中学德育情况的差异分析 |
(四)智慧校园背景下不同办学性质中学德育情况的差异分析 |
(五)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情况的影响分析 |
三、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调查结论 |
第四章 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审视 |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指导思想在信息空间中符合程度偏低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基本原则在信息空间中贯彻不足 |
(三)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目标实现程度不一 |
(四)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
(五)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一)对智慧校园认识运用不到位 |
(二)智慧校园建设对德育关注不足 |
(三)教师智慧校园利用能力不强 |
(四)德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 |
(五)德育保障措施不完备 |
第五章 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改进路向与策略 |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改进路向 |
(一)基于智慧校园,再认识再利用德育规律,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依托智慧校园,网联家-校-社,实现共管共育 |
(三)借助智慧校园,构建信息时代中学德育体系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改进策略 |
(一)培养学生智慧校园背景下自主行为能力和数字素养 |
(二)培养德育工作者智慧校园背景下德育工作思维和能力 |
(三)调动各方力量构建智慧校园德育应用生态系统 |
(四)完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德育保障措施 |
结语 |
后记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把红岩精神渗透到学校的德育中(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高静.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高校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以重庆市高校为例[D]. 刘娇.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4]重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D]. 张宁.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5]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教育研究[D]. 向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基础研究[D]. 高红.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红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谭力.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0(07)
- [8]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革命文化教育研究[D]. 汉帼君.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9]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 王建强. 华夏教师, 2020(08)
- [10]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安立魁.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