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如何开展中学生素质教育

图书馆员如何开展中学生素质教育

一、图书馆管理人员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恒[1](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陈琼[2](2020)在《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国陆续建成一批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入学至高中三年级毕业),它极大地优化了教育布局、整合了教育资源、加强了教育衔接,并促进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和一贯制教育等教育理念的发展。作为该背景下出现的新类型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校园建设方面的研究还略显薄弱。对其深入研究能够使学校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健康而高效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相较于其他普通独立中小学来说,其建设规模普遍更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加大,教学理念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建设同时满足6-18岁学生需求的学习空间,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交流学习,充分发挥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是本文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结合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检索、项目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原则及其在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结合2018年北京市教委颁布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建设部分-试行)》(以下简称《新标准》),研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标准,定量分析了校园规划诸多内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筑设计的思路,科学地得出诸如空间、布局、功能、流线、形式等方面的针对性设计策略,以期为今后此类学校的校园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袁欣宇[4](2020)在《学校管理视角的高中生涯教育系统研究 ——以上海市J校为例》文中指出高中生涯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和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正得到持续关注的一个领域。上海市部分高中的生涯教育已呈现出丰富的实践样态,国内众多研究也提供了前沿化的实践思路。在此基础上,从学校管理视角对高中生涯教育的有效性作进一步的探讨,这可为优化生涯教育目标的实现机制带来新的启发。因此,本研究选取一所具有丰富生涯教育经验的上海市高中为个案,将该校生涯教育看作一个复杂系统,从学校管理视角厘清高中生涯教育系统的要素,分析系统运行成效与生涯教育目标之间的偏差,理解其背后的运行过程,以此为线索探寻系统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可能性,提出优化系统运行的管理对策。本研究采取混合研究方法,以质的研究为主,综合运用了文本分析法,访谈法、案例法与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首先,基于文献研究与个案分析,明确高中生涯教育系统的要素(包括主体要素、过程要素与环境要素);随后,通过对学生生涯发展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个案学校生涯教育系统的运行成效,发现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的学生在生涯教育中获得的发展存在显着差异;进而,结合学校和班级间的相关案例和访谈,追溯生涯教育系统的运行现状,探讨其中在设计、部署、实施、评价四个环节的相关影响成因,最后得出管理建议。具体而言,通过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获得的初步发现表明:学生生涯发展水平在年级和班级维度呈现的显着差异,与学校生涯教育基础实施模式结构的平衡状态、班级间生涯教育自主实施方式的均衡状态等系统运行因素有关。结合生涯教育系统运行管理的环节进行成因分析后,发现基础模式“失衡”的重要原因是:设计环节要素衔接不够充分,部署安排灵活但不够紧凑,各环节评价反馈尚有缺失;而系统实施环节中预留的弹性空间生成了班级间不同的自主实施方式。根据上述研究,可以提出的优化高中生涯教育系统的管理对策有:在设计环节,加强顶层规划与实施方案的有效衔接,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在部署环节,设立生涯教育工作执行委员会,并健全资源保障机制;在实施环节,以弹性管理促进实践创新的“涌现”;在反馈环节,覆盖系统运行全过程,构建评价体系与反馈平台。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罗坤[6](2019)在《张健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张健(1919-2011年),男,安徽省肥东县人,是中国近现代着名的教育工作者。1930年就读于南京晓庄学校佘儿岗自动小学,1932年转学到上海山海工学团学习,担任赵泾巷分团长,参与普及教育和难民教育工作。1938年,先后担任马列学院研究室研究员、辽西民主学院教育主任、东北大区国民教育处副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教育部党组成员、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央教育科研所负责人等职务,既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工作在教育行政领导部门,为新中国的教育科研、教育理论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张健教育思想的形成深受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熏陶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洗礼。其教育思想体系主要涉及到教育本质和目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内容、各级各类教育、教师以及教育方法六个方面。在教育本质和目的上,他指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合格人才。在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上,指出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教育与经济、政治、科技有着密切关系,要辩证统一看待;在教育内容上,强调要从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要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加强四种教育类型的改革;张健特别指出要重视教师的地位,教师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才能担负起教师的责任,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以及进修和培训;此外,在教育方法上张健也有所研究,提出“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人才”、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自学和自治的主人。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张健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教育事业产生重要影响,这种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对当今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

郑梦娜[7](2019)在《江浙两省新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素质评价是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比较及分析,发现和探索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其多元化发展的考评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落实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同样是高招录取过程中人才甄选制度的重要组成,也是新一轮高招改革录取环节的重要举措及亮点,是在破除唯分论的基础上,促进“比分”走向“选人”的关键制度设计。在我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自2002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直至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其中首次明确规定“综合素质评价将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论文在此背景之下以浙江省与江苏省为调查范围,对两省的十二所普通高中的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及校级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以不同研究对象对评价满意及认可度的调查为研究手段,探究综合素质评价落实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与意见。论文主要研究江浙两省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最新落实情况,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研究的来源、文献综述(研究的现状)、国内外高考招生过程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研究及启示、文献的量化分析以及相关研究进行阐述。第一章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概念、研究基础理论、改革的亮点体现、框架体系进行理论研究。基于研究指标问卷及访谈的概述、量表的分析检测、综合素质评价调查的内容。第二章以浙江及江苏部分学校为例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探索实践情况进行研究、利用Spss、Mplus软件对学生、教师及校级管理者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探究两省落实情况现状。第三章通过调查结果、研究两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总结描述。第四章是从四个方面对两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探索实践并得出相关的启示: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匹配对接标准水平、提升综合素质评价作用的可利用水平、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作用水平、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信用等级水平。

张泓[8](2018)在《基于文化自信下的中学图书馆建设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当下中学图书馆建设存在的文化缺失、文化自卑以及中学教育过程中学生阅读习惯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学图书馆建设中,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改变学生对待阅读文化的态度,形成有文化氛围的中学图书馆的新环境。

刘娜[9](2018)在《XT中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市场化教育培训机构更是呈现出了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民办教育在学生教育培训中已经成为了一支重要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学生素质教育培训如何打造自身品牌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从当前我国的教育产业发展来看,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瓶颈时期,如何发挥各自品牌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当前众多教育培训机构亟待考虑的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全文的介绍部分,对素质教育培训机构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等进行介绍。第二章为中学生素质教育及品牌相关理论概述。第三章为XT中学生素质教育机构品牌建设现状分析。在本章的内容中,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和掌握XT中学生素质教育机构机构品牌建设的现状,进而对于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为下文对策建议进行分析。第四章对XT中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机构从实证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笔者得出培训机构的品牌管理与品牌价值观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培训机构的品牌价值直接会影响培训机构的品牌管理。基于此,在本章节内容中对XT中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品牌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果。第五章XT中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建设实施策略。首先,XT某民办素质教育机构品牌定位。其次,多元化的内外部品牌传播渠道建设。再次,强化品牌的核心价值,第四个方面是提供差异化延伸服务,最后,完善和加强品牌管理工作。最后一章总结本文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虞娅娜[10](2017)在《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独立、开放、自由”精神的直接产物,是大学课堂教育的社会延展,它对于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知识技能、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学生社团类型千姿百态、内容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锻炼自我能力、发挥自我个性、完善自我品格的有效“学习场”,还是大学生参与社团实践,培养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心理抗压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最佳“实践场”,更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素养、公民素养的最佳“育人场”,高校学生社团最大的意义价值就在于其培养人这一隐性育人功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的数量产生了质的飞跃,继而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和规模也随之激增扩张,这种跨越式发展给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少高校由于盲目扩充学生社团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社团质量,导致问题频出,严重制约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类型层出不穷,社团活动日益扩张,高校如何在新形势下积极应对,调整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使学生社团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是当前所有高校亟待研究及解决的问题。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学生社团在美国大学里占据着重大地位,学生社团数量不计其数,类型五花八门,社团活动几乎覆盖到了所有学生,学生社团成为美国大学生扩大交际圈、锻炼能力、社会实践的不二选择。美国大批政界精英、社会精英都在高校参与过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美国大学生活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部分。美国高校学生社团为何如此兴兴向荣、蓬勃发展?其学生社团是如何有效运行的?有哪些是值得借鉴得?又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与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主要聚焦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运行机制”,从历史纵向维度、现实横向维度、未来发展维度三个不同研究维度,按照“历史——实然——应然”的逻辑分析框架,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发展、目前现状、未来走向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论文将高校学生社团运行视为动态开放的复杂组织系统,基于自组织理论,从“他组织视角、自组织视角、序参量视角”三个不同的理论研究视角,将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分层细化为“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策略、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行为及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三个研究向度,以大量的文献资料、案例数据及实证研究资料为基石,按照静态工具性价值到动态意义性价值的双向逻辑思维,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实然状态进行深入系统的对比研究,揭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特点及异同,对造成这种异同的缘由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优化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提出合理建议,使高校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其锻炼人、培养人的育人作用,促进大学生全面的成长成才。论文第一章概述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主要对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创新点进行简要的阐述。第二章主要对高校学生社团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深入阐述。首先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概念厘定,阐释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要素及内涵,并对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功能及作用进行详细论述,对高校学生社团深入把握。其次对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概念本质进行详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模型。论文第三章主要从历史纵向维度梳理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发展脉络并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起源及发展的历史比较研究,归纳凝练中美高校学生社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从历史纵向维度厘清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缘起及发展脉络,并通过历史对比研究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启示。第四章至第六章主要从现实横向维度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实然状态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依据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模型,分别从“他组织视角、自组织视角、序参量视角”三个不同的理论研究视角,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策略、组织行为、活动开展”进行深入对比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揭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组织行为、活动开展的特点及异同,并深入分析其原因。第四章主要从高校学生社团的他组织属性出发,从“他组织视角”聚焦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策略,通过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理念、管理机构、管理目标、管理范畴、管理过程、管理活动等维度的综合对比研究,深入分析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特点及异同。第五章主要从高校学生社团的自组织属性出发,从“自组织视角”来深入研究中美高校的组织行为,主要研究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一个自组织的具体组织行为,基于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从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组织决策、组织沟通、组织激励等研究维度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特点及异同。第六章主要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序参量视角”,聚焦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最为重要的研究向度——社团活动开展,通过文献研究及实证研究,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活动类型、活动内容、学生参与、活动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着重通过实证研究的聚类分析,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中的“序参量”进行实证研究,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更好地开展活动提供科学的实证建议。论文第七章从未来发展维度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基于论文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对比研究,对如何进一步优化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第八章为论文结论部分,基于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三个研究维度三个研究向度的实证研究、对比研究及价值判断,分别从历史纵向维度、现实横向维度、未来发展维度三个研究维度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发展、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策略、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行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以及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结论性的阐述,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深入思考。最后,论文分析探讨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二、图书馆管理人员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管理人员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2)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产生
        1.1.2 国内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3 相关理论研究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与教育教学
    2.1 办学模式
    2.2 教育理念
        2.2.1 “混龄教育”
        2.2.2 一贯制教育
        2.2.3 全员育人导师制
        2.2.4 整合教育资源
    2.3 教学模式
        2.3.1 课程体系安排
        2.3.2 教学组织方式
    2.4 教育教学对学校建设的影响
        2.4.1 教育教学对学校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
        2.4.2 良好的学校建设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
        2.4.3 良好的学校建设有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与建设标准
    3.1 建设原则
        3.1.1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3.1.2 促进教育资源整合的原则
        3.1.3 推动校园集约化建设的原则
        3.1.4 积极发挥校园文化作用的原则
        3.1.5 推动绿色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2 建设标准
        3.2.1 建设标准确定的科学性
        3.2.2 《新标准》
        3.2.3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标准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设计
    4.1 校园规划设计原则
        4.1.1 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身体条件
        4.1.2 提高建筑和土地的使用效率
        4.1.3 推动学校资源对外开放
        4.1.4 满足校园安全设计要求
    4.2 建设标准下的校园总体规划布局
        4.2.1 建设标准对于建筑用地面积的规定
        4.2.2 校园总体规划布局模式
    4.3 校园规划应重视的几个主要问题
        4.3.1 满足师生对于道路及广场、停车场的使用需求
        4.3.2 保证各学部教学用房互不干扰并加强内在联系
        4.3.3 强调生活服务用房的合理布局
        4.3.4 促进体育运动设施的高效利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筑设计
    5.1 建筑主要特点
        5.1.1 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的空间尺度
        5.1.2 独特而多样的空间联系
        5.1.3 适应教育教学的建筑空间
        5.1.4 整体统一且相互独立的建筑形象
    5.2 教学用房
        5.2.1 教学用房组合形式
        5.2.2 独立教学用房设计
        5.2.3 共用教学用房设计
    5.3 办公用房
        5.3.1 组成和类型
        5.3.2 空间布局特点
    5.4 体育建筑设施
        5.4.1 风雨操场的多样化和集约化设计
        5.4.2 运动场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差异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学校管理视角的高中生涯教育系统研究 ——以上海市J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
        (一)研究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中生涯教育
        (二)生涯教育系统
        (三)生涯发展
    三、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
        (二)国外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
        (三)学校管理视角的生涯教育研究
        (四)文献述评与启示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与复杂科学
        (二)校本管理理论
        (三)生涯发展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的调研过程
第三章 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系统的要素
    一、主体要素:学校成员的组织
        (一)作为决策主体的学校管理者
        (二)作为执行主体的教师队伍
        (三)作为生涯发展主体的学生
    二、过程要素:生涯教育实施体系
        (一)顶层的总体规划
        (二)中基层实施方式
        (三)各环节评价反馈
    三、环境要素:生涯教育保障体系
        (一)内部文化、组织与制度建设
        (二)外部家庭与社会的资源支持
    四、小结
第四章 高中生涯教育系统运行现状调查
    一、运行成效之数据分析:学生生涯发展现状
        (一)学校的生涯教育实施现状
        (二)学生的生涯发展水平现状
        (三)生涯发展水平差异性统计分析
    二、运行现状之案例分析:生涯发展显着性差异追溯
        (一)学校的基础实施模式结构失衡
        (二)班级间的自主实施方式不均衡
    三、小结
第五章 生涯教育系统运行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生涯教育设计环节要素衔接不足
        (一)目标和内容衔接层次尚待明晰
        (二)实施方式与学生需求存在矛盾
    二、生涯教育部署安排灵活但松散
        (一)组织部门间流动式参与协作
        (二)相关资源的保障缺乏持续性
    三、生涯教育实施环节预留弹性空间
        (一)管理主体赋予基层教师实践创新空间
        (二)班主任对生涯教育资源自主开发利用
    四、生涯教育各环节单向终结无反馈
        (一)忽视部分环节的监督评价
        (二)欠缺对评价的运用和反馈
    五、小结
第六章 优化生涯教育系统运行的管理对策
    一、设计环节加强要素间的有效衔接
        (一)深化顶层规划与实施方案的有效衔接
        (二)促进实施方式与学生内在需求的统一
    二、部署环节促进要素间的协同整合
        (一)设立生涯教育工作执行委员会分权明责
        (二)健全保障机制,形成校内外环境的合力
    三、实施环节以弹性管理促进创新“涌现”
        (一)制度要求与理念引领并行,强化组织共同愿景
        (二)增强教师权能辅以激励机制,激发组织创新活力
    四、反馈环节覆盖系统运行全过程
        (一)构建生涯教育各环节多主体的评价体系
        (二)搭建生涯教育评价及实施意见反馈平台
    五、小结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张健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国内研究现状评价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的目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一、张健生平简介和主要教育实践活动
    (一)张健生平简介
    (二)张健主要教育实践活动
        1.晓庄师范和山海工学团时期的教育实践(1930 年—1936 年)
        2.延安根据地时期的教育实践(1937 年—1945 年)
        3.东北政府任职时期的教育实践(1946 年—1949 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实践(1949 年—1995 年)
二、张健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张健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张健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熏陶
        2.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洗礼
三、张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论教育本质和目的
        1.教育的本质
        2.教育目的
    (二)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三)论教育内容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四)论各级各类教育
        1.基础教育
        2.高等教育
        3.职业教育
        4.农村教育
    (五)论教师
        1.教师的地位和标准
        2.教师的教学
        3.教师的培养和进修
    (六)论教育方法
        1.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人才
        2.提倡启发式教学
        3.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使学生成为自学和自治的主人
四、张健教育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一)张健教育思想的评价
        1.张健教育思想的特点
        2.张健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二)张健教育思想的启示
        1.倡导创造教育培养杰出人才
        2.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3.正确看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一览表

(7)江浙两省新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新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所在
        (二)新高考试点省份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高考招生过程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研究
        (二)文献的量化分析
    三、已有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四、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践价值
    五、本研究的思维路径及方法
        (一)研究的思维路径及创新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
    一、相关概念
        (一)新高考
        (二)综合素质评价
        (三)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二、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
        (二)多元智力评价理论
        (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四)发展性评价理论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新举措
        (一)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二)江浙两省综合素质评价电子记录平台的使用
        (三)学生在评价中占主导地位
    四、综合素质评价的框架体系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构成因素及体系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江浙两省新高考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满意度调查
    一、研究指标问卷及访谈研究设计
        (一)研究指标问卷的调查目的
        (二)相关研究的假设
        (三)调查问卷的来源
        (四)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研究设计及内容
        (五)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综合素质评价量表的检测及信效度分析
        (一)学生问卷信效度检测
        (二)校级领导管理人员问卷信效度检测
        (三)任课教师及班主任问卷信效度检测
    三、江浙两省新高考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一)学生、教师、校领导的满意度分析
        (二)三者的比较分析
        (三)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教师、校领导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第三章 江浙两省新高考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一、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
        (一)三类调查对象对评价实施的整体满意度相对较低
        (二)两省省级示范高中实施效果相对较好
        (三)综合素质整体评价内容及标准不够明确
        (四)评价水平的结果影响较为薄弱
    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评价的结果难以与各校的招录标准对接
        (二)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知情况仍处于“虚化”状态
        (三)评价活动电子评价平台中学生成绩如何量化比较
        (四)学生多元化主体的价值发展难以体现
        (五)即将实施新高考省份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所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 江浙两省新高考中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实践的启示
    一、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匹配对接标准
        (一)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内容
        (二)完善高招自主招生录取要求
    二、提升综合素质评价作用水平的可利用水平
        (一)转变评价主导人、“谁用谁评价”
        (二)设计多元化的评价
        (三)增加家长对评价的作用程度
    三、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作用水平
        (一)平衡评价本身发展与人才甄选功能
        (二)教育制度上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信用等级水平
        (一)电子平台的使用价值与落实
        (二)建立完善可实施的监控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8)基于文化自信下的中学图书馆建设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学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地位
二、当今社会中学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1. 影像文化剧烈冲击图书馆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位
    2. 应试教育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权利
    3. 图书馆的设施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具体思考和解决方案
    1. 培养中学生享受阅读的好习惯
    2. 把图书馆的阅读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3. 加强图书馆的软硬环境建设
四、结语

(9)XT中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三、论文结构和内容
第二章 中学生素质教育和品牌管理相关理论
    一、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种类
        (一)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
        (二)素质教育培训的种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品牌管理理论
        (一)品牌定位理论
        (二)品牌扩张理论
        (三)品牌传播理论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XT中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一、XT中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机构简介和业务体系介绍
        (一)公司简介
        (二)业务体系
    二、XT中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建设体系
    三、XT中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建设调查分析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二)员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品牌管理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方法与模型
    二、研究变量
        (一)品牌公民行为
        (二)完整统一品牌
        (三)品牌绩效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四、实证分析的数据采集
    五、样本选择
    六、问卷设计
    七、数据分析与检验
        (一)量表的信度分析
        (二)探索性分析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四)效度分析
        (五)LISREL结构方程模型
        (六)模型拟合评鉴
        (七)假设检验
        (八)结论与分析
    八、本章小结
第五章 XT中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建设策略
    一、差异化的品牌定位
        (一)功能与特色相结合的产品策略
        (二)需求导向灵活定价的价格策略
    二、多元化的内外部品牌传播渠道建设
        (一)零级为主多元展开的渠道策略
        (二)多种广告媒体组合的促销策略
    三、强化品牌的核心价值
        (一)建立良好的听评课体系
        (二)制定教学服务评价平台
    四、提供差异化延伸服务
        (一)宣传内容有形
        (二)服务过程有形
    五、完善和加强品牌管理工作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内容的聚焦性
        二、研究方法的实证性
        三、研究视角的新颖性
        四、研究结论的实用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学生社团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的界定
        一、社团
        二、学生社团
        三、高校学生社团
    第二节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
    第三节 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
        一、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及本质
        二、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自组织理论视角研究
        四、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缘起及嬗变
    第一节 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缘起及嬗变
        一、中国学生社团的孕育
        二、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缘起与繁荣
        三、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曲折发展
        四、中国高校学生社团新世纪的大发展
    第二节 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缘起及嬗变
        一、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缘起及初步发展(1636年至1860年)
        二、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1860年至1945年)
        三、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1945年至1999年)
        四、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新发展(2000年至今)
    第三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比较及启示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历史缘起的“共生”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历史发展的“异途”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历史未来的“共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
        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研究
    第二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比较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构的比较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理念及管理目标的比较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范畴及管理过程的比较
    第三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异同及启示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共性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差异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不同管理策略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
        一、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研究
        二、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研究
    第二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结构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决策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沟通
        四、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激励
    第三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特点及异同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特点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共同点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不同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
        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
        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意蕴
        三、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研究
    第二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比较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比较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类型及内容的比较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参与比较
        四、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效果比较
    第三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聚类研究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聚类研究
        二、中国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聚类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建议
        三、美国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聚类研究主要结论及建议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问题及优化
    第一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二、美国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优化
        一、中国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优化
        二、美国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优化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思考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布鲁克海文大学(BROOKHAVEN COLLEGE)社团管理规定
    附录2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调研问卷
后记

四、图书馆管理人员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2]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D]. 陈琼.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学校管理视角的高中生涯教育系统研究 ——以上海市J校为例[D]. 袁欣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张健教育思想研究[D]. 罗坤.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7]江浙两省新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调查研究[D]. 郑梦娜.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8]基于文化自信下的中学图书馆建设思考[J]. 张泓. 教师, 2018(14)
  • [9]XT中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建设研究[D]. 刘娜.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 [10]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 虞娅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图书馆员如何开展中学生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