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细菌耐药性和抗菌治疗

医院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细菌耐药性和抗菌治疗

一、医院内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刘姗红[1](2021)在《四川地区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研究四川地区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谱特征,为临床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和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间门诊及住院患者临床分离菌株药敏试验检测数据,分析细菌的分布情况和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谱特征,以及6年间的耐药性变化。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研究结果:2014-2019年间,共对77931株临床分离的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7105株,占73.3%(57105/77931)。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多重耐药菌株共计4989例,占8.7%(4989/57105)。检出4种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患者年龄分布显示66.6%(24096/36185)的患者年龄≥60岁。2014-2019年间,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和检出率呈整体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4种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为上升趋势;发生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后,4种病原菌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表现出耐药性升高现象。大肠埃希菌中,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头孢曲松等药物耐药率较高,均超过50.0%;肺炎克雷伯菌中,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现整体增长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整体是高耐药状态,仅替加环素耐药率6年间分别为1.0%、1.4%、1.0%、0.6%、2.7%及5.2%;铜绿假单胞菌中,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研究结论:四川地区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耐药形势严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不断上升,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检出率居高不下。加强院内抗菌药物管控,强化细菌感染防控措施,减轻或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延长抗菌药物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李迈[2](2021)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细菌病原学构成比、不同性别、不同病程、不同季节及不同年龄组的病原体分布、抗菌药物的使用对病原学检出率的影响及不同细菌耐药性、敏感性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8-12至2019-12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月至14岁的下呼吸道感染且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病原学为阳性的患儿临床资料,共214例。采用SPSS.25版软件,分析细菌阳性病原学构成比、不同性别、不同病程、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的病原体分布、抗菌药物的使用对细菌病原学检出率的影响及不同细菌耐药性、敏感性的特点。结果:1.1727例确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细菌病原学检出阳性患儿共214例,阳性率12.3%,共检出菌株229例。检出菌株中流感嗜血杆菌(28.8%)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7.9%)、肺炎链球菌(12.7%)、肺炎克雷伯菌(10.5%)。2.在性别分组的细菌病原学阳性结果中,男性患儿的细菌检出构成比(61.2%)明显高于女性患儿的细菌检出构成比(38.8%)。但在性别分组中各细菌检出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病程分组的细菌病原学阳性结果中,病程<15天的患儿细菌检出构成比(61.2%)高于病程>15天的患儿细菌检出构成比(38.8%)。4.在季节性细菌病原学阳性结果中,四季细菌总检出率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季节均以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常见,且仅卡他莫拉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他莫拉菌在秋季、冬季检出率较高,春季最低。5.在各个年龄组细菌病原学阳性结果中,构成比最高的为1月-1岁组。且流感嗜血杆菌在1月-1岁组、3岁-6岁组、6岁-14岁组患儿中均为首位感染菌种,1岁-3岁组则以肺炎链球菌为主。6.入院前使用过抗生素的患儿细菌检出构成比(76.6%)高于院前未使用过抗生素的患儿细菌检出构成比(23.4%),但各细菌检出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⑴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95.8%)、呋喃妥因(58.3%)、哌拉西林(54.2%)、氨苄西林/舒巴坦(37.5%)、头孢呋辛酯(33.3%)、头孢曲松(20.8%)、头孢哌酮/舒巴坦(12.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2.5%)、美罗培南(12.5%)、亚胺培南(12.5%)耐药率较高,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78.9%)、氨苄西林/舒巴坦(63.2%)、哌拉西林(52.6%)、复方新诺明(47.4%)、头孢曲松(36.8%)、头孢呋辛(36.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3%)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100.0%)、氨苄西林/舒巴坦(75.0%)、复方新诺明(75.0%)、呋喃妥因(75.0%)、氨曲南(75.0%)、头孢类(如头孢替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约75.0%)、亚胺培南(25.0%)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100.0%)、呋喃妥因(100.0%)、氨曲南(100.0%)、头孢类(75.0%-100.0%)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93.9%)、复方新诺明(87.9%)、头孢呋辛钠(83.3%)、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5.5%)、美罗培南(3.0%)耐药,而卡他莫拉菌则对阿奇霉素(60.0%)、红霉素(50.0%)耐药。⑵革兰阴性菌敏感性: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95.8%)、左氧氟沙星(97.5%)、环丙沙星(87.5%)、美罗培南(83.3%)、舒巴坦亚胺培南(8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83.3%)、头孢替坦(83.3%)、头孢哌酮/舒巴坦(75.0%)、头孢他啶(75.0%)、头孢曲松(75.0%)较敏感,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94.7%)、阿米卡星(94.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89.5%)、头孢替坦(89.5%)、头孢哌酮/舒巴坦(78.9%)、头孢曲松(57.9%)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100.0%)、阿米卡星(10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100.0%)、头孢哌酮/舒巴坦(100.0%)、头孢他啶(100.0%)、亚胺培南(75.0%)较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100.0%)、头孢哌酮/(100.0%)、环丙沙星(100.0%)、头孢吡肟(100.0%)、左氧氟沙星(100.0%)、头孢他啶(100.0%)、复方新诺明(100.0%)较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对美罗培南(86.4%)、亚胺培南(59.1%)、阿奇霉素(48.5%)、头孢吡肟(33.3%)较敏感,而卡他莫拉菌则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80.0%)、环丙沙星(60.0%)较敏感。⑶革兰阳性菌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80.5%)、克林霉素(75.6%)、苯唑西林(61.0%)、头孢西丁(61.0%)、利奈唑胺(2.4%)、万古霉素(2.4%)耐药,而肺炎链球菌则对红霉素(96.6%)、四环素(93.1%)、复方新诺明(89.7%)、美罗培南(75.9%)耐药,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0%。⑷革兰阳性菌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97.6%)、利奈唑胺(97.6%)、万古霉素(97.6%)、呋喃妥因(97.6%)、利福平(95.1%)、复方新诺明(90.2%)较敏感,而肺炎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100.0%)、利奈唑胺(100.0%)、万古霉素(100.0%)、氯霉素(89.7%)、阿莫西林(58.6%)、头孢曲松(58.6%)较敏感。结论:1.流感嗜血杆菌是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细菌病原,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2.细菌病原检出率中,四季细菌总检出率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各个季节均以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常见。卡他莫拉菌在秋季、冬季检出率较高,春季最低。3.在各个年龄组细菌病原学阳性结果中,构成比最高的为1月-1岁组。且流感嗜血杆菌在1月-1岁组、3岁-6岁组、6岁-14岁组患儿中均为首位感染菌种,1岁-3岁组则以肺炎链球菌为主。4.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及一、二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对三、四代头孢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保持着较高的敏感率,且随着三类抗生素级别的渐升,其敏感率呈现增高趋势,但随着抗生素暴露频率的增高,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并不罕见;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亦很普遍,已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菌株。因此,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崔雯燕[3](2021)在《某基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属肠杆菌科,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但其致病性强,可正常寄居于人的呼吸道和肠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便经呼吸道进入肺组织,进而引起大叶或小叶融合性实变,形成单个或多发性脓肿,病变可累及多个脏器,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近年来KPN及其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某基层医院的KPN检出率较高,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增加难度,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对KPN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研究将有效的帮助临床KPN感染的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医院感染的防控。目的研究KPN的临床分布特点、耐药情况,分析KPN检出率高的原因及不同科室之间是否存在院内克隆株的流行,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1.选取河南省许昌市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河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2016年至2019年间医学检验科微生物室分离培养出的KPN,分析其检出率、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2.筛选2019年肺炎高发期从临床分离的KPN,其药敏结果满足同时对三种及以上药物耐药,利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repetitive sequ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P-PCR)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3.统计方法对KPN的临床资料及耐药率应用WHONET5.6系统进行归纳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显着差异临界,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果P<0.01则差异极显着。同源性采用聚类分析。结果1.KPN的检出率。2016年至2019年某基层医院临床分离菌总数分别为3196株、3134株、2993株、2154株,其中KPN的检出率分别为21.8%、23.7%、22.5%、24.1%。2016年至2019年间KPN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KPN的标本来源。主要标本来源有痰液(76.9%)、尿液(9.4%)、脓液(5.1%)、血液(3.1%)、引流液(2.0%)、分泌物(0.6%)。3.KPN的临床分布。在临床科室中排名前3的科室为:呼吸内科(27.9%)、重症医学科(26.5%)、神经外科(12.7%)。4.KPN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耐药变迁情况。KPN对米诺环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处于11%以下;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相对偏高,波动于28.95%~41.1%之间;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保持在20%以下。2016年至2019年KPN除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上升变化最大,其次为阿米卡星。不同科室间KPN的耐药性存在差异,神经外科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重症医学科和呼吸内科。5.同源性分析。29株KPN可分为19种基因型(A-S),分别为:A型和B型各3株,C型1株,D型和E型各2株,F型1株,G型4株,H-M型各1株,N型2株,O-S型各1株。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7、9、22号菌株相似度较高,同源性大于84%。结论某基层医院KPN感染的检出率逐年上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对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新型广谱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医院内部存在KPN感染传播,应加以高度重视。

郭慧慧[4](2021)在《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不同科室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缓耐药菌的产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科室来源分为ICU和普通病房组,分别记录两组分离菌的标本来源、细菌种类、药敏结果等,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7-2019年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26株,其中ICU病区共分离出病原菌15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0.5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1.04%,真菌占8.44%。排名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普通病房分离出致病菌672株,革兰阴性菌占74.25%,革兰阳性菌占12.95%,真菌占12.80%。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前5位。在标本来源上,ICU和普通病房标本来源均主要以痰液为主,其次为尿液和血液。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两组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均小于10%;ICU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大于50%,其中ICU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和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普遍偏高,其中ICU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100%大于ICU的7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在两组中除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外,对其余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30%左右,两组间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和普通病房病原菌分布及构成各有不同,ICU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大多高于普通病房,临床经验性用药前应结合各科室细菌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朱立[5](2021)在《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问题。世卫组织预测,如果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将步入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目前,西医主要通过研发新抗生素来应对耐药菌,但因耐药菌形成速度快于抗生素研发速度,所以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于是我们想到了中医中药。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应对耐药菌感染依然以辨证论治为主,缺乏专门指导耐药菌感染辨治的中医理论。鉴于此,导师提出了“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的中医新论并在古方达原饮的基础上创制了新方“新加达原散”。本论文即是围绕这两项创新点展开的。研究目的通过整理文献,解释中医新论“耐药菌感染从伏邪论治”的立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p)生物膜的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评价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①通过梳理及研究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与伏邪相关的文献及古代七位代表性医家王履、吴又可、张璐、蒋宝素、叶天士、雷丰、柳宝诒对伏邪的治验发挥,探讨了伏气学说的源流、概念的演变,以及伏邪与耐药菌的关系。②通过查阅本草及方剂相关的古今文献,从方中的四组药入手,进而对每味药及全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实验研究:①XTT法观察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形成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和药液各100 μL,培养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酶标仪上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②XTT法观测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成熟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100 μL,培养24小时后加药,药物作用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③扫描电镜观察新加达原散对成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的影响:24孔板内置入干净、无菌的玻璃片,加入MRSA、多重耐药Kp菌液培养24小时后加入同体积的药物,药物作用24小时后,制成药品,观察并拍照。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安门医院ICU/急诊病房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结合组、西药组。三组均予以基础及支持治疗。中药组予新加达原散,结合组予相关抗生素与新加达原散,西药组予抗生素,疗程均为7天。三组均于第0、3、7天观察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CPIS评分、痰培养、中西医有效率及安全性指标,以评价新加达原散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理论研究:①中医新论“耐药菌从伏邪论治”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医伏气学说的继承和创新。②新方“新加达原散”是对古方达原饮的继承和创新,更契合今日临床实际。实验研究:①XTT法示新加达原散对形成期及成熟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②扫描电镜示新加达原散可破坏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最终中药组49例、西药组48例、结合组49例,共146例患者入选。三组基线指标(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基础病分布、痰培养结果、机械通气与血液净化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体温:三组体温均下降。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结合组差异最明显(P=0.000)。下降程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常率比较,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1)。白细胞:三组白细胞均降低。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三组均下降。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23)。C反应蛋白: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降钙素原: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氧合指数:三组均上升。三组整体比较,三个时间点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分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IS评分:三组变化趋势不规律。三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组差异相对最大。中医证候积分:三组均下降。中药、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痰培养结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有效率:从中医积分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63.3%),但三组有效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从西医指标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77.6%),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但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安全性指标:未发现与试验用药相关的安全性指标异常。28天病死率:结合组最低(38.8%),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研究结论实验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及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抑制作用、且能破坏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在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对体温、炎症指标的夏常、氧合的改善均有积极作用,与抗生素联用疗效更佳,且28天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中医新论“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与新方“新加达原散”是理论依据充分、实验结果阳性、临床用之有效的两大创新点,可以解决一部分抗生素耐药的问题。

林习[6](2020)在《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文中指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医院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对目前首选治疗药物磺胺类具有耐药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体内常驻菌群,是耐药基因的重要储存库和中转站,常被作为耐药指示菌。磺胺类药物由于价格低廉,广谱高效而被广泛使用于兽医临床,导致动物源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较严重的耐药,因此,考察猪源细菌的磺胺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Sul)能否传递给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人医临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猪肛门拭子、猪鼻腔拭子、猪场饲养员鼻腔拭子分离、鉴定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考察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及人医临床所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表型相关性;利用PCR方法检测四种菌株Sul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利用MEGA6软件分析四种菌株之间Sul基因的同源性关系;采用转化试验与接合试验探究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转移传递及其转移的频率,并对比研究同时携带Sul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和只携带Sul基因但未携带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化和接合的频率。结果如下:(1)从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分离、鉴定得到猪源大肠杆菌259株,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9株,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0株。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菌株符合大肠杆菌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2)猪源大肠杆菌对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亚胺培南(13.92%)、奥格门丁(20.25%)、多粘菌素B(39.24%)、头孢他啶(41.77%)、头孢噻呋(51.90%)、氧氟沙星(65.82%)、金霉素(68.35%)、庆大霉素(74.68%)、恩诺沙星(74.68%)、氟苯尼考(84.81%)、氨苄西林(93.67%)、多西环素(94.94%)、复方新诺明(98.73%)、四环素(100.00%)、磺胺异恶唑(100.00%)、大观霉素(100.00%);猪源大肠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至少耐三重以上药物,主要集中在六重(46.84%)和七重耐(36.71%);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C+S+Q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菌株的41.77%和36.71%。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66.67%)、Sul2(75.76%)、Sul3(73.94%)。(3)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头孢噻呋(53.06%)、恩诺沙星(61.22%)、氧氟沙星(65.31%)、庆大霉素(71.43%)、多粘菌素B(71.43%)、氨苄西林(73.47%)、多西环素(73.47%)、奥格门丁(81.63%)、复方新诺明(85.71%)、氟苯尼考(87.76%)、金霉素(87.76%)、头孢他啶(91.84%)、磺胺异恶唑(91.84%)、亚胺培南(95.52%)、大观霉素(100.00%)、四环素(100.00%);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至少耐两重以上药物,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六重(30.61%)和七重(40.82%),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C+Q+P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18.37%和40.82%。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57.10%)、Sul2(63.70%)、Sul3(60.70%)。(4)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奥格门丁(55.00%)、氧氟沙星(55.00%)、金霉素(57.50%)、恩诺沙星(60.00%)、多粘菌素B(62.03%)、头孢他啶(62.50%)、大观霉素(70.00%)、多西环素(70.00%)、氟苯尼考(72.50%)、复方新诺明(77.50%)、头孢噻呋(80.00%)、磺胺异恶唑(85.00%)、氨苄西林(87.50%)、庆大霉素(87.50%)、四环素(92.50%)、亚胺培南(100.00%);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多重耐药率为92.50%,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四重(22.50%)和七重(45.00%),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S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15.00%和45.00%。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45.45%)、Sul2(62.50%)、Sul3(42.50%)。(5)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多西环素(0.00%)、金霉素(0.00%)、氟苯尼考(0.00%)、复方新诺明(8.33%)、恩诺沙星(12.50%)、氧氟沙星(25.00%)、四环素(54.17%)、磺胺异恶唑(58.33%)、多粘菌素B(62.50%)、头孢他啶(66.67%)、庆大霉素(75.00%)、奥格门丁(91.67%)、亚胺培南(100.00%)、氨苄西林(100.00%)、头孢噻呋(100.00%)、大观霉素(100.00%);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多重耐药达到100.00%,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四重(33.33%)和五重(33.33%),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S+P,占25.00%。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30.00%)、Sul2(63.64%)、Sul3(31.82%)。(6)同一养猪场环境中的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具有相似的耐药表型,对猪场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对人用抗菌药物较敏感,并且其Sul基因检出率也较为相近;而来自医院的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与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差异较大,其对人医临床也常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保持较高的敏感性。(7)Sul基因的同源性检测和分析表明:在同一养猪场环境中的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Sul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猪场3种细菌Sul基因的同源性高于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8)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可通过转化与接合的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传递,转化频率为1.5×10-5~5.3×10-5,接合频率为8×10-4~6.3×10-3,并且能降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类药物的敏感性。(9)同时携带Sul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频率远高于有Sul基因但不携带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结论: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水平,多重耐药较严重,且具有相似的耐药谱型,其耐药性与猪场用药有关;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大部分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敏感,说明人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与养猪场动物用药关系不明显。Sul基因携带与磺胺类药物耐药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养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同源性高于来自医院分离的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因此,养猪场磺胺药物的使用介导的耐药性可能增加养猪场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治疗失败的风险。Sul基因能够通过转化和接合的方式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转移传递,且同时携带有本文所检测的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菌株转移频率更高,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对Sul基因的水平传播具有促进作用。

李晓禹[7](2020)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常见致病菌耐药性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常见致病菌耐药性的变迁,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该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为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部分:2016-2018年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与常见致病菌耐药性分析1.使用WHO所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方法,按年度分别计算出2016-2018年间每类和每种抗菌药物的用药频率(DDDs),并用Excel201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整理。DDDs=某药物总消耗量/该药的DDD值,各抗菌药物的DDD值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来确定,新药按照说明书中的主要适应症规定的成人平均日剂量来确定。2.用W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用Kirby-Bauer法和E-test法。结果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7年版的标准判定。数据结果用Whonet5.6软件分析。3.以年度为单位将检出率排名前五位致病菌的耐药率、药敏试验中所包含的全部抗菌药物的DDDs及各类抗菌药物的DDDs导入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的分析随机抽取该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临床各科室的出院病例共4659份,对其中的850份病例进行监测,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等标准对病例中抗菌药物的临床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用Excel2010软件进行统计整理。结果:第一部分:2016-2018年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与常见致病菌耐药性分析1.该院三年间共使用抗菌药物15大类,且每年各类抗菌药物DDDs排名前六位保持不变。其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始终排在首位且使用量逐年上升,构成比已从2016年的51.26%上升至2018年的57.58%,该院以二代和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为主,且这两类药物的DDDs也逐年升高。抗菌药物的总DDDs值逐年上升,2017年和2018年较上一年分别升高1.97%和4.01%。但该院高级别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的使用量逐年下降。该院抗菌药物DDDs排名前十的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占一半以上,且二代和三代头孢居多,连续三年阿奇霉素和头孢丙烯始终排在前两位。2.该院三年间共收到标本131836份,分离出致病菌共16814株,分离率为12.75%。其中革兰氏阴性菌9256株,占比55.05%;革兰氏阳性菌6591株,占比39.20%;其他菌967株,占比5.75%。该院致病菌检出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致病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最严重,连续三年耐药率均在90%以上;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性达100%;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60%。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以及四环素的耐药率均高于90%;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6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80%;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50%。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最高,达60%以上;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55%。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前两种细菌高;对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维持在60%左右;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基本一致;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差别较大。3.该院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其各自抗菌药物的DDDs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与其DDDs呈显着正相关(r=0.99,p<0.05)。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与其DDDs呈显着负相关(r=-0.99,p<0.05);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与其DDDs呈显着负相关(r=-0.99,p<0.05)。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各类抗菌药物的DDDs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该院常见致病菌对某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该类及其他类抗菌药物间均存在相关性(p<0.05)。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的分析1.在监测的850份病例中,686例使用了抗菌药物,有453例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其中骨科不合理用药病例数有34例,占所有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的7.5%,排在首位。其次为内分泌科有32例,占比7.1%。耳鼻喉科30例,占比为6.6%等。2.在686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不合理用药的病例数有453例,不合理使用率为66.03%。由于一些病例中会同时存在多个不合理用药的类型,故在453个不合理用药病例中有597个不合理用药类型。该院不合理用药类型中以用药频次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和预防用药时间长为主,占不合理用药类型总病例数的80%以上。结论:1.该院抗菌药物的总使用量较大且逐年增长,特别是二代和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量最大,但对高级别抗菌药物使用量控制较好,因此须继续加强对该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动态监测。2.该院分离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引起该院患者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应加强这五种致病菌耐药情况的监测。3.通过对致病菌耐药性的分析研究能及时了解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变化情况,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4.致病菌对某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仅受该种及该类抗菌药物使用量的影响而且还受其他类别抗菌药物使用量的影响。5.该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严重,且抗菌药物使用率高,应根据医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同时应加大病例点评力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张珍珍[8](2020)在《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目的:分析某院血培养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1798株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结果,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病原菌检出情况1798株血培养阳性标本中,革兰阴性(Gram-negative,G-)菌1243株,占69.1%;革兰阳性(Gram-positive,G+)菌474株,占26.4%;真菌81株,占4.5%。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G-菌检出率显着降低,而G+菌检出率显着增加(P<0.05)。前5位检出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30株,29.5%)、肺炎克雷伯菌(299株,16.6%)、金黄色葡萄球菌(113株,6.3%)、肠球菌属(110株,6.1%)和鲍曼不动杆菌(102株,5.7%)。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显着升高(P<0.05),其他病原菌无显着性变化。2.主要G-菌敏感性变迁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外)的敏感率相对稳定。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外)的敏感率均显着下降(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下降,其中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敏感率显着下降(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头孢他啶外)的敏感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从94.0%、41.2%和81.5%下降至68.8%、23.5%和64.3%。3.主要G+菌敏感性变迁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无显着性改变。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从2013-2015年的18.9%和75.0%上升至2016-2018年的28.9%和88.0%,但无统计学意义。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0%。结论:1. 血培养分离菌以G-菌为主,但G+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检出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显着升高。2.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无显着性变化,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显着下降。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增加。3.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无显着性改变。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增加,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第二部分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目的:分析临床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为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性调查本院2018年1月-12月诊断为G+球菌BSI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临床及微生物学数据。并将全部病历按是否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分为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组(组1)和采用非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组(组2)。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医师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G+球菌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2.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制定《血流感染利奈唑胺/去甲万古霉素用药合理性评价标准》,从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5方面评价。结果:1.病原菌及科室分布情况研究共纳入G+球菌BSI病历114例,培养出120株G+球菌。108例为单一G+球菌感染,6例为合并其他G+球菌感染。此外,有11例为同时合并G-杆菌感染,5例为同时合并真菌感染。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5株(29.2%),其次为链球菌属33株(27.5%)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2株(18.3%)。共检出多重耐药菌27株,包括MRSA 7株、MRCNS 19株和VRE 1株。G+球菌BSI主要来源科室为外科ICU 22例(19.3%)、肾脏内科19例(16.7%)和内科ICU 10例(8.8%)。2. 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及存在混合感染与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无关(P>0.05)。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位感染及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为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 G+球菌BSI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分析114例患者中,有50例采用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包括去甲万古霉素40例,利奈唑胺10例。从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药物相互作用5个方面,共发现不合理用药59例次,发生频次最高的为疗程不当18例次(30.5%),其次为用法用量不当17例次(28.8%)、存在药物相互作用13例次(22.0%)和药物选择不当10例次(16.9%),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仅1例次(1.7%)。结论:1.2018年本院G+球菌BSI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分布的主要科室为ICU和肾脏内科。2.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多部位感染及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是临床医师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3. G+球菌BSI中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疗程过短和用法用量不适宜。

王玉[9](2020)在《2268例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分布及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医师规范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住院的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致病菌菌株及药敏试验结果,对致病菌的构成情况及常见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对发生血流感染患者的科室分布,并对各个科室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期间共分离出引起血流感染的致病菌株2268例,其中革兰阴性菌1197例,占52.78%,位于前四位的革兰阴性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06例(22.31%)、肺炎克雷伯菌263例(11.60%)、铜绿假单胞菌107例(4.72%)和鲍曼不动杆菌80例(3.53%)。分离到革兰阳性菌1071例(47.22%)。其中排名前三位的革兰阳性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18例(31.66%)、屎肠球菌129例(5.69%)、金黄色葡萄球菌108例(4.76%)。血流感染发生率排名前6位的科室依次为血液内科(442例,占19.49%)、重症医学科(409例,占18.03%)、普外科(271例,占11.95%)、小儿内科(180例,占7.93%)、老年科(115例,占5.07%)、急诊科(97例,占4.28%),其他科室共754例,占33.25%。对分离到的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64.23%和31.9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保持较高敏感性。两类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略有差异,分别为3.6%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30.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低于20%,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1.5%。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耐药率均在70%以上,对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76.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76.7%,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占41.7%,所有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表现敏感。屎肠球菌中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4.7%,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的敏感率为100%。未分离出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的肠球菌。结论:我院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中检出革兰阴性菌略多于革兰阳性菌中,其中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而分离的革兰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由于我院血流感染患者所在科室分布广泛,但不同科室血流感染分离的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不同。全院耐药情况分析显示我院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与全国耐药监测网报道的平均水平高低还是相当。但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较高,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朱婉[10](2019)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用药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中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于首次公布的急需新型抗生素的一级“critical”重点病原体清单中。在获得明确的临床微生物学结果前,对于感染患者早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通常是依据经验或感染的严重程度,尚无任何早期识别特殊耐药菌感染的理论依据。而由于其耐药性较高,在风险识别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经验用药对于后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及避免诱导耐药的产生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在全面探索本地区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预先判断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潜在“感染组”,进一步明确各类抗菌药物暴露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影响的差异及滞后效应,再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不同给药方案治疗鲍曼不动杆感染的合理性,以达到优化初始用药方案、延长现有抗菌药物使用寿命的效果,进而应对越来越严重的耐药问题。研究方法:1、回顾性筛查2013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据亚胺培南是否耐药,将满足纳入标准的全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分为两组,亚胺培南耐药组和亚胺培南非耐药组,并收集全部入组病例的临床资料。2、在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时,所有资料采用SPSS22.0(SPSS,Inc,Chicago,IL)、SAS 9.4(SAS Institute Inc.,Cary,NC)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性定量变量(年龄)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入院日期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两组:训练集(training set)和测试集(testing set)。在训练集,利用10折交叉验证和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建立风险评分体系,进行ROC曲线分析时,还要综合考虑不同截断值(cut-off值)条件下所对应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s指数,通过比较获得最优截断点及精确度较高的风险预测模型,再以此为基础在测试集中进行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风险程度的分组,进行风险评分体系的外部验证。3、根据细菌耐药延后于抗菌药物应用的规则,提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各类送检标本(非重复合格标本)的药敏监测结果。采用WHONE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汇总,耐药率以百分数形式表示。通过HIS信息系统中的医嘱项(包括长期医嘱及临时医嘱),查询每例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情况(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剂型、给药方式、用药方法以及用药时间)。4、Cox-Staurt趋势检验用于研究随时间变化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变化趋势。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查感染前72h各类抗菌药物暴露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易感的影响;并采用传递函数模型进行各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滞后效应分析。5、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种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在掌握四种药物敏感性基础上,结合各种药物的PK/PD参数进行蒙特卡洛模拟,最终获得各种给药方案的目标概率及累计反应分数。结果:1、本研究共计筛选了746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平均年龄是61.37±17.04(岁),其中男性患者494例(66.2%),女性患者252例(33.8%)。根据鲍曼不动杆菌是否对亚胺培南耐药(来源于临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所有纳入患者被分为两组:亚胺培南耐药组(593例,79.5%)和亚胺培南非耐药组(153例,20.5%)。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全部36个变量中,共计23个单因素变量与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呈显着相关。2、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将全部入组患者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中共计包括571例患者,测试集中包括175例患者。在训练集中通过10折交叉验证分组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出8个与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性别(男性),既往ICU住院,入院前肺炎,呼吸衰竭,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72h内使用过抗菌药物以及90天内联合抗菌药物使用,AuROC为0.845(95%CI:0.802-0.889)。采用风险评分体系对746例患者重新进行评分,训练集的571例患者风险评分均数为15.14±4.46。综合衡量准确性和Youden’s指数,将11分设定为是否存在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最佳临界值。同时根据风险评分和诊断效能,将测试集的175例患者(分数范围为0到25)分为三组:低风险组、中度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最终使用该评分体系,共计有78.3%的患者被正确分类为有或无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3、746例患者感染前72h的用药种类包括二代头孢、三代头孢、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和喹诺酮类等,其中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的DDDs排在首位。各类抗菌药物DDDs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感染前72h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以及抗阳性球菌类的暴露均是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746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三年期间累计DDDs结果显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使用量最多,依次为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及抗阳性球菌类。Cox-Staurt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5、传递函数模型结果显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DDDs与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耐药率之间的互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0.861、0.580、0.613和0.613,滞后阶数分别为1、1、0、0和0个季度;抗阳性球菌类DDDs与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耐药率之间的互相关系数分别0.823和0.846,滞后阶数分别为1个季度和0个季度。6、蒙特卡洛模拟结果显示:对于亚胺培南4种剂量水平和2种输注时间的组合,当MIC值≤8μg/ml时,除了0.5g q8h的给药方案外,其余都能获得>90%的PTA,2h和0.5h输注条件下PTA几乎无区别,没有一种给药方案可以获得>90%的CFR;对于头孢哌酮/舒巴坦(2:1)的8种给药方案在0.5h输注时间下:当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2:1)的MICs升高至64μg/ml时,两种大剂量给药方案(4.5g q6h和6g q6h)均可以达到90%以上的PTA,而当给药方案从1.5g q8h增加到6g q6h时,CFR仅从26.97%提高到67.34%;对于替加环素的不同给药剂量,当MICs≤1μg/ml时,50mg q12h的给药剂量均能获得有效的PTA,现有最大给药方案100mg q12h的CFR仅能到达66.22%;对于多粘菌素3种给药方案在不同肾功能水平下(CLCr)的组合:不同耐药程度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不同给药方案的PTA变化程度,除与剂量呈正相关外,还与患者的肾功能呈负相关,而只有最大剂量的给药方式(3MU q8h)可以在各种CLCr水平下全部获得较好的CFR(超过86.94%)。结论:本研究基于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把握耐药菌感染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实现预先判断患者出现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前72h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喹诺酮类及抗阳性球菌类药物的暴露均是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药物对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耐药性的影响有1个季度的滞后效应,抗阳性球菌药物对哌拉西林耐药性的影响有1个季度的滞后效应;最后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综合比较了四种常用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提示应结合地区PK/PD参数进行初始经验用药选择、疗效判断和目标性治疗,在密切观察和合理评估基础上,实现最佳药物暴露水平,并对耐药水平较高的感染患者建议采取联合用药方案,可能对早期经验性抗菌治疗效果和减少诱导耐药的产生非常有价值。

二、医院内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内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地区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革兰阴性杆菌
        1.2.1 大肠埃希菌
        1.2.2 肺炎克雷伯菌
        1.2.3 铜绿假单胞菌
        1.2.4 鲍曼不动杆菌
    1.3 细菌耐药与临床现状
        1.3.1 细菌的耐药机制
        1.3.2 多重耐药菌
        1.3.3 细菌耐药的现状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室检测
        2.2.1 微生物药敏分析系统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
        2.2.2 稀释法
        2.2.3 K-B纸片扩散法
        2.2.4 E-test法
        2.2.5 联合药敏试验法
        2.2.6 常用抗菌药物
        2.2.7 数据处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菌株分布结果
    3.2 四种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
    3.3 四种革兰阴性杆菌
    3.4 四种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
        3.4.1 临床年龄分布特征
        3.4.2 四种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检出特征
        3.4.3 四种革兰阴性杆菌标本类型分布特征
    3.5 肠杆菌科对抗菌药物耐药性
    3.6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3.7 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果分析
        4.1.1 病原菌临床检出结果分析
        4.1.2 四种病原菌药敏检测结果分析
    4.2 结论与建议
    4.3 研究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2)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菌耐药性变迁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某基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某基层医院KPN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KPN的同源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致病力和医院内感染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病原菌分布
    3.2 标本来源分布
    3.3 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4 主要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5 主要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细菌耐药机制的分类
        1.1 基因水平耐药
        1.2 蛋白质水平耐药
        2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机制
        2.1 大肠埃希菌主要耐药机制
        2.2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
        2.3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耐药机制
        2.4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耐药机制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抗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抗耐药大肠埃希菌相关机制
        1.1 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1.2 消除R质粒
        1.3 其它机制
        2 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机制
        2.1 抑制生物被膜形成
        2.2 其它机制
        3 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机制
        4 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相关机制
        5 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机制
        6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研究一 伏气钩玄
        1 理论萌芽期
        1.1 伏寒化温,本为内经经旨;热病遗复,当是耐药先声
        1.2 伤寒有五,新感伏气不同;广义狭义,后世多引多从
        2 缓慢成型期
        2.1 叔和之论,热病初步区分;伏气之治,六经原可涵盖
        2.2 安道雄辨,寒温之异始判;溯洄医经,首肯伏邪存在
        3 变化成熟期
        3.1 戾气之说,吴氏大胆发明;邪伏膜原,比类耐药细菌
        3.2 绪论伤寒,诸证条分缕析;间言伏气,论治初具雏形
        3.3 问斋医略,伏温始有专篇;学宗又可,治用达原加减
        3.4 幼科要略,伏气字字珠玑;天士手笔,清泄亦重根抵
        3.5 纵论时病,四时皆有伏气;以法领方,方药切合实际
        3.6 致力温热,伏气源流俱楚;集大成者,理法方药尽述
        4 发展壮大期
        4.1 吉人新论,六淫皆是伏邪;衷中参西,百家争鸣可喜
        4.2 耐药细菌,伏邪关系密切;导师观点,守正复又创新
        5 小结
    研究二 学习导师经验方新加达原散配伍用药特色的体会
        1 柴胡、黄芩组
        2 蝉衣、酒军组
        3 草果、乳香、白芷组
        4 赤芍、石膏、青黛组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新加达原散体外对两种耐药菌生物膜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及配制
        1.5 实验药液、菌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形成期的活菌量
        2.2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成熟期的活菌量
        2.3 扫描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MRSA、Kp成熟期生物膜内细菌
    3 结果
        3.1 微孔板法结果
        3.2 扫描电镜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新加达原散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反应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1.9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试验药品及给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指标
        2.5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与基线情况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1 临床观察表
    附2 伦理批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细菌耐药性现状及危害
    2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3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现状及研究进展
        3.1 磺胺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3.2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3.3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现状
    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与治疗
        4.1 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4.2 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
        4.3 临床治疗
        4.5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兽医临床的意义
    5 大肠杆菌在耐药基因转移中的作用
    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大肠杆菌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1 试验材料
        1.1 样本来源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培养基的配制
        2.2 大肠杆菌的分离
        2.3 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试验
        2.4 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
        2.5 大肠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6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
        2.7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革兰氏染色试验
        2.8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化鉴定
        2.9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10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溶血性试验
    3 结果
        3.1 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离、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耐药性及Sul基因检测与同源性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MIC测定
        2.2 Sul基因检测
    3 结果
        3.1 猪源大肠杆菌药敏实验结果
        3.2 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3.3 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3.4 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3.5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耐药情况对比结果
        3.6 受试菌株Sul基因PCR检测结果
        3.7 Sul基因与磺胺类耐药相关性分析
        3.8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Sul基因相似性分析
    4 讨论
        4.1 大肠杆菌
        4.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4.3 耐药性差异比较
        4.4 四种菌株Sul基因同源性分析
第四章 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培养基与药物配制
        2.2 供体菌株与受体菌株的筛选
        2.3 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以转化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
        2.4 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以接合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
    3 试验结果
        3.1 供体菌株与受体菌株的筛选结果
        3.2 转化试验结果
        3.3 接合试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常见致病菌耐药性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2016-2018年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与常见致病菌耐药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2 主要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
        2.3 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DDDs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的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科室分布情况
        2.2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医院血流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2268例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设备与试剂
    2.3 方法
    2.4 药敏试验判读标准
    2.5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病原菌分布特征
    3.2 肠杆菌科细菌药敏分析
    3.3 非发酵菌药敏分析
    3.4 革兰阳性菌药敏分析
4.讨论
    4.1 大肠埃希菌
    4.2 肺炎克雷伯菌
    4.3 铜绿假单胞菌
    4.4 鲍曼不动杆菌
    4.5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4.6 屎肠球菌
    4.7 金黄色葡萄球菌
5.结论
6.不足
7.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用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患者来源和定义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内容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交叉验证
        2.3.2 ROC曲线
        2.3.3 风险评分体系构建
        2.3.4 外部验证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1.1 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情况
        3.1.2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
        3.2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风险评分体系构建
        3.2.1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3.2.2 风险评分体系的建立
        3.2.3 风险评分体系诊断效能
        3.3 风险评分体系的外部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种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影响的差异及耐药性滞后效应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患者来源和定义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内容和方法
        2.2.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2.2 收集感染患者的菌株信息及药物敏感性结果
        2.2.3 细菌耐药率统计
        2.2.4 主要用药评价指标(DDDs)
        2.3 统计方法
        2.3.1 二元Logistic回归
        2.3.2 Cox-Staurt趋势检验
        2.3.3 时间序列分析
    3 结果
        3.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标本基线情况
        3.2 不同种类抗菌药物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
        3.2.1 感染前72h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3.2.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3.3 四种抗菌药物使用量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滞后效应分析
        3.3.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住院期间四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3.3.2 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情况
        3.3.3 抗菌药物使用量(DDDs)与耐药率的传递函数模型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常用给药方案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统计软件
        2.3 方法
        2.3.1 琼脂二倍稀释法
        2.3.2 蒙特卡洛模拟
    3 结果
        3.1 标本的分布情况
        3.2 四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3 蒙特卡洛模拟结果
        3.3.1 四种抗菌药物的不同给药方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PTA
        3.3.2 四种抗菌药物的不同给药方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CFR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医院内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地区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D]. 刘姗红.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D]. 李迈.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某基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D]. 崔雯燕.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郭慧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D]. 朱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D]. 林习. 贵州大学, 2020(04)
  • [7]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常见致病菌耐药性的分析研究[D]. 李晓禹.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8]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D]. 张珍珍.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2268例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王玉.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用药评价[D]. 朱婉.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医院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细菌耐药性和抗菌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