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净化剂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松泉,李忠琴,乔欣君,林章秀,邹文政[1](2021)在《降解亚硝酸盐菌株的分离与脱氮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从鳗鲡肠道中筛选出一株具备高效降解亚硝酸盐与硝酸盐和安全的优良芽孢杆菌B1,经过16S rRNA序列分析与生理生化检测,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licus lincheniformis)。该菌株在葡萄糖10 g/L、28℃好氧条件下培养24 h,亚硝酸盐由85.61 mg/L降低至0.47 mg/L,降解率99.45%;硝酸盐由96.12 mg/L降低至1.04 mg/L,降解率98.92%;氨氮由52.74 mg/L降至18.71 mg/L,降解率64.52%。在模拟处理养殖水体,接种终浓度为106CFU/mL菌株B1后,3 d亚硝酸盐浓度由5.15 mg/L降低至0.41 mg/L,降解率达92.04%,5 d降低至0.09 mg/L,达到养殖水体标准;鳗鲡在含菌株B1终浓度为108CFU/mL水体中,15 d无明显病理变化。试验结果说明:鳗鲡肠道原籍菌株B1具有高效的硝化与好氧反硝化能力,对水产养殖动物安全、无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1有助于水产养殖水体的生物脱氮或含高浓度氮的废水处理,具有良好的微生态开发应用前景。
赵博礼[2](2019)在《渔光一体模式中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渔光一体模式是结合光伏发电与池塘养殖于一体的新型生产模式。与常规池塘养殖模式相比,渔光一体模式具有土地利用率高、收益高且兼具休闲旅游业发展潜力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光伏组件是否影响养殖环境是困扰渔光一体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以常规池塘养殖模式和渔光一体模式中水体和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比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以期从微生物角度揭示光伏组件对养殖环境的影响,为渔光一体模式的优化与应用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渔光一体模式下水体中优势菌门是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等,优势菌属是螺旋浮丝藻属(Planktothrix)、hgclclade、CL500-29marinegroup、多核杆菌属(Polynucleobacter)和拟浮丝藻属(Planktothricoides)等。且存在一个由蓝细菌纲(Cyan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组成不受光伏组件影响的核心菌群。多样性分析表明,渔光一体模式下水体优势菌群组成与丰度和常规池塘无显着差异,但有益微生物含量降低,条件致病菌含量升高,养殖患病风险增大。研究结果还表明50%覆盖率的光伏组件影响低丰度菌群,使水体中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降低,导致浮游菌属丰度显着提高,同时引起水体中溶解氧及氮磷化合物浓度降低。渔光一体模式下沉积物中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优势菌属是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土杆菌属(Geobacter)、光合玫瑰属(Roseiflexus)、H16和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等,优势菌群组成与丰度和常规池塘无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还表明50%覆盖率的光伏组件主要影响低丰度菌群,使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显着升高,导致拟浮丝藻属(Planktothricoides)和螺旋浮丝藻属(Planktothrix)丰度显着提高,同时引起沉积物pH值与氮磷化合物的浓度升高。
于琪[3](2019)在《基于海参养殖水体净化的益生菌筛选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约化高密度的海参养殖方式导致养殖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微生态制剂因其实用性强、成本低、收益大、操作简易、不易形成二次污染等诸多优势在养殖业广泛应用,但也存在菌剂的专一性不强、不适宜海洋环境、活菌数降低、菌株配伍不适等问题。鉴于此现状,本研究筛选了适应海洋环境的益生菌,对其生长特点、对以弧菌为主的病原菌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养殖水体的净化能力进行研究。根据各单菌特点,构建复合菌群,开发新型微生态制剂,减少海参腐皮病的发生,解决海参养殖过程中的水体污染问题。首先,从A、B、C三组液态样品及海参养殖池塘底泥样品中筛选出的8株益生菌,经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基因测序分别确定为:Lactobacillus buchneri Y1、Acetobacter pasteurianus Y2、Sphingomonas sp.Y3、Lactobacillus casei Y4、Bacillus subtilis Y5、Bacillus velezensis Y6、Kerstersia gyiorum Y7、Pediococcus pentosaceus Y8。考察了8株菌与海洋来源的Bacillus subtilis DL11-11在基础培养基及简化海水培养基中的菌体浓度及活菌数变化规律并对其生长参数进行动力学分析,Acetobacter pasteurianus Y2极不适宜用简化海水基培养,其他海洋益生菌均可用简化海水培养基培养,特别是Sphingomonas sp.Y3、Lactobacillus casei Y4、Bacillus subtilis Y5、Bacillus velezensis Y6。其次,从高温爆发后海参养殖池塘水样中富集病源菌群且经TCBS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并纯化,确定病源菌群中主要由Vibrio alginolyticus strain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strain组成,为我国海域常见的海参腐皮病的致病菌。纸片法确定了Y2、Y4、Y5、Y6、Y8和DL 11-11对病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随后,比较了培养基对海洋益生菌净化水质的能力的影响。基础培养基培养,Kerstersia gyiorum Y7亚硝态氮去除效率最高,为2.62 mg/L·d·108cfu。Bacillus subtilis DL11-11的氨氮去除效率最高,为0.11 mg/L·d·108cfu。Kerstersia gyiorum Y7的COD去除率最高。经简化海水培养基培养后,Sphingomonas sp.Y3亚硝态氮去除效率及氨氮去除效率最高,分别为3.82 mg/L·d·108cfu、0.37 mg/L·d·108cfu,同时COD去除率高。最后,根据前期对各海洋益生菌在基础培养基以及简化海水培养基中的生长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对病原菌群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氨氮、亚硝态氮、COD、浊度的影响设计两组不同的菌种组合。其中,基于基础培养基实验结果设计的4号复合菌群(Y1:Y3:Y4:Y5:DL11-11=5:3:3:2:1)通过基础培养基培养后,投入养殖废水后能有效降低氨氮、亚硝态氮及COD,且亚硝态氮去除效率和氨氮去除率最高,其中亚硝态氮去除效率可达3.35 mg/L·d·108cfu,较单菌处理可达到的最高去除效率(Kerstersia gyiorum Y7)提高了27.86%;氨氮去除效率可达0.14 mg/L·d·108cfu,较单菌处理可达到的最高去除效率(Bacillus subtilis DL11-11)提高了27.27%。基于简化海水培养基实验结果设计的B组合(Y1:Y3:Y4:DL11-11=3:1:1:5)能有效降解亚硝态氮及COD,A组合(Y3:Y4:Y5:Y6:Y7=2:5:3:3:5)能有效降解亚硝态氮及氨氮。但在亚硝态氮去除效率方面,A、B组合区别不大,处理5天的平均去除效率均可达4.26mg/L·d·108cfu,较单菌处理可达到的最高去除效率(Sphingomonas sp.Y3)提高了11.52%,较4号复合菌群提高了27.16%。A组合氨氮去除效率可达0.40 mg/L·d·108cfu,较单菌处理可达到的最高去除效率(Sphingomonas sp.Y3)提高了8.10%,较4号复合菌群提高了1.86倍,效率差异明显。可见,适应海洋环境的益生菌在水质净化方面较淡水培养的益生菌具有显着优势。
宋协法,潘玉兰,马真[4](2014)在《主要微生态菌在水质净化技术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主要微生态菌在水质净化技术中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和分析,可知微生态菌在养殖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较少,并且养殖污水不同于其他污染水体,具有高氮、高磷和低重金属等特征。重点介绍了几种在养殖污水处理中效果较好的菌种,如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硝化细菌(Nitrifying bacteria)、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和酵母茵(Saccharomyces)等,此外还对混合菌种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对菌种处理污水的原理和机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总结了菌种在不同水体系统中的应用及处理效果。通过对微生态菌处理养殖污水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微生态菌在养殖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应朝着复合微生态菌的研究方向发展,其中关键环节为菌种的筛选和复合微生态菌最佳配比的确定。
魏大鹏[5](2014)在《固定化复合菌处理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对虾养殖池塘中分离得到了两株具有可快速降解氨氮和亚硝态氮功能的细菌,并对其吸收氨氮和亚硝氮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混料设计的方法,优化了该两株菌同其他菌株的混合比例,组成了复合菌剂;研究了该复合菌剂的固定化方法,并测定了其氨氮和亚硝态氮降解效能。主要结果如下:1氨氮降解细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以氯化铵和葡萄糖为底物,通过对采自对虾养殖池塘的菌株进行筛选,得到一株高效去除氨氮的菌株B25,经过16SrRNA测序,对比结果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达到100%的相似性。该菌株在C/N=20时生长水平最好,细菌密度可达5.44×108cells/mL,且在此碳氮比的培养基中氨氮去除率最高,可达89.09%。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该菌株在接种浓度光密度为0.15,碳氮比为10,pH为7.5时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可达88.26%。另外,还对菌株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该菌株的生长符合Gompertz模型,拟合度R2高达0.985,拟合表达式为Y=0.184e368.636exp(-0.199t)。2亚硝氮降解细菌的筛选鉴定运用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的微生物学手段,从养虾池中分离得到26株细菌,芽孢染色实验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通过设置含不同的营养条件的亚硝氮培养基对所得菌株进行初筛和复筛,得到一株在初筛培养基和复筛培养基亚硝氮去除率分别达到100.00%和97.65%的菌株BD6。经过16SrRNA测序,比对结果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均有99%的相似性。3混料设计优化复合菌剂比例的研究通过混料设计(Mixture)对3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1株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的搭配比例进行了优化。以细菌生长OD值、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为试验指标,建立了各搭配比例与三个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使用DesignExpert8.0的优化功能(Optimization)对满足所有期望的响应值进行优化,得到复合菌的最优比例为芽孢杆菌BD6株5.2%、BZ5株22%、B25株0%、溶藻弧菌VZ5株72.8%。对该最优比例进行验证实验,得到的结果与预测基本一致。按上述比例搭配的复合菌株在24h即可获得较高的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72h的氨氮去除率为98.37%、亚硝氮去除率为93.81%。应用混料设计可以对混合菌中多组分和多目标参数优化,从而得到最优的复合菌比例组合。4复合载体固定化细菌去除水体氨氮和亚硝氮的研究以氨氮去除率为指标,对无机载体进行筛选,得到无机载体材料石英小球去除效果最好。以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为载体,以石英粉(二氧化硅)为吸附剂,采用包埋法固定复合细菌,制备得到复合固定化细菌载体小球,并研究了其最佳工艺条件、特性及对氨氮和亚硝氮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固定化小球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聚乙烯醇10%、海藻酸钠3%、包埋菌量0.1%、二氧化硅4%、交联时间36h。用此工艺制备的固定化小球具有载菌量高、比表面积大的特性。固定化小球24h的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6%和98%。
瞿建宏,陈辉,吴伟[6](2014)在《拮抗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海豚链球菌功能性微生物的筛选》文中指出以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原——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为目标菌株,研究了多株分离自罗非鱼养殖水体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微生物对其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通过初筛获得了11株对海豚链球菌具有拮抗功能的微生物菌株,其中7株拮抗效果较为显着,分别属于芽孢杆菌(B0903,B0910,B0916)、乳杆菌(L0914,L0917)、假丝酵母(C0909)和诺卡氏菌(N0906)。对这7株菌株从生长优势、共凝集率、净化水质能力等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发现7株菌株的生长系数均大于海豚链球菌,L0917、C0909、N0906的倍增时间显着低于海豚链球菌,且L0914、C0909、N0906能与海豚链球菌产生共凝集作用,共凝集率分别为3.03%、4.11%和1.85%。7株菌都具有一定的净化水质的能力,但C0909、L0914对氨氮的去除率显着低于菌株N0906。研究显示,诺卡氏菌N0906较适宜作为罗非鱼养殖中控制养殖生态环境和链球菌病害的微生态菌株。
暴增海,马桂珍,王淑芳,付泓润,葛平华,吴少杰[7](2013)在《海洋细菌L1-9菌株在日本囊对虾养殖池中的定殖及其抑菌和水质净化作用》文中指出将海洋多粘类芽孢杆菌L1-9菌株接种在日本囊对虾养殖池水体中,以不接L1-9菌株为对照组,定期检测水体中L1-9菌株、弧菌、芽孢杆菌及其他异养细菌数量以及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的质量浓度和日本囊对虾的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在日本囊对虾养殖池水体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接种L1-9菌株池水中,芽孢杆菌、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以及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磷酸盐的质量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对芽孢杆菌和氨氮的影响最为明显,培养第5d处理组芽孢杆菌的菌落数为4.60×102 cfu/m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80×103 cfu/mL;培养第7d处理组的氨氮质量浓度为60.2μg/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76.7μg/L,表明L1-9菌株在水产养殖中具有一定抑菌及水质净化作用,L1-9菌株对日本囊对虾成活率没有影响。
相苒[8](2013)在《快速降解亚硝酸盐的菌种选育及亚硝酸盐还原酶的分离纯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亚硝酸盐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存在于发酵食品和养殖水体中。近年来,亚硝酸盐超标事件日益增多,对人类和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亚硝酸盐已成为食品、水质和环境监测的重要考察因素之一。利用微生物来降解亚硝酸盐含量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进行两轮紫外-亚硝基胍复合诱变,筛选出对亚硝酸钠降解率较高的突变菌UN’2,然后对该菌进行亚硝酸盐还原酶(NiRs)的分离提纯,并进一步研究了酶学性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平板计数法确定了植物乳杆菌的最佳紫外照射时间为60s,100μg/mL的NTG处理最佳时间为40min,然后对原始菌株进行两轮紫外-亚硝基胍复合诱变。通过筛选得到一株优势突变菌UN’2,分别在含10μg/mL和200μg/mL亚硝酸钠的MRS培养基中发酵10h后,对亚硝酸钠的降解率能够达到89.04%和96.42%,较原始菌株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48.83%和44.62%。此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UN’2降解亚硝酸钠的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佳降解条件为:培养温度为35℃,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接种量为3%。在此条件下对200μg/mL的NaNO2降解率达到98.17%。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表明,培养温度对菌株降解亚硝酸钠的影响最为显着。(2)突变菌株UN’2发酵液经菌液分离,细胞破碎,硫酸铵盐沉淀,透析,纤维素DE-52柱层析,葡聚糖凝胶G-100层析分离后得到峰S-2,其酶活可达到104.32U/mL,将S-2收集浓缩后获得纯度较高的亚硝酸盐降解酶。(3)通过对亚硝酸盐还原酶的酶学性质研究,得出该酶的最适温度为40℃,并且在最适温度下保温5h后,酶活仍在80%以上。最适pH值为5.8,在pH值为4.6~7.0于40℃反应2h后,残余酶活在60%以上。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和EDTA对酶的影响不同。Cu2+、Fe2+、Fe3+可作为酶的激活剂来提高酶活力,且浓度为5mmol/L时,对酶活促进作用最大,其中以Cu2+激活作用最强,推断该酶可能为Cu2+型亚硝酸盐还原酶。Na+、K+、Ba2+、Ca2+、 Mg2+、Zn2+、 Mn2+随其浓度的升高,对酶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大,其中Zn2+在低浓度和高浓度均对酶有抑制作用,由此判断Zn2+为酶的抑制剂。不同浓度的EDTA对酶活力都影响不大。以亚硝酸钠为底物,在最适反应条件下,该酶的Km值为0.18mmol/L。经SDS-PAGE电泳分析,测得该酶的分子量为52.8kDa。
吴海洋[9](2012)在《可移动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养殖废水工艺及其动力学原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的发展,养殖水体的氮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氮的化合物(如NH4+和NO2-等)是水产养殖环境的主要胁迫因子,水体中高浓度的NH4+直接危害水产养殖生物。因此,解决养殖水体中的氮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养殖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成为健康养殖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可移动式曝气生物滤池,通过附着生长在特定填料上的生物膜用于降解养殖水体中NH4+和NO2-,达到有效治理水产养殖水体的氮素污染问题,首先在实验室条件下对BAF降解模拟废水中NH4+和NO2-的效果做出整体评估并得出部分运行条件的范围,再进一步放大其规模,然后分别对MBAF的挂膜启动工艺、处理水产养殖废水工艺以及动力学原理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实验室条件下对上向流气石轻质填料BAF处理寡营养淡水养殖废水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然接种法挂膜启动14天后,NH4+-N降解率超过80%。在低营养物质的条件下,BAF对模拟废水、南美白对虾养殖废水以及塘鲺养殖废水中NH4+-N和NO2--N的去除效果明显。当气水比为5:1,水力负荷为0.96m3/(m2h)时,对模拟废水中NH4+-N的去除率可达99.2%,最终浓度低于0.29mg/L。BAF持续降解NO2--N的试验结果表明其降解能力较稳定,降解周期为3d,平均降解率达98.9%。以相同的工艺进行对南美白对虾养殖废水进行处理,经过6h的运行,NO2--N由0.516mg/L降至0.055mg/L;塘鲺养殖废水经过23h的运行,NH4+-N由9.549mg/L降至0.129mg/L,期间NO2--N浓度最高为0.610mg/L。以上结果表明BAF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率较高,同时确定BAF的挂膜启动及运行的可参考工艺条件。(2)以第二章得出的结论为依据,对MBAF挂膜启动工艺进行了研究,经过为期21d的挂膜培养,生物膜基本成熟,对NH4+-N和NO2--N去除效果较为稳定,效率大于99%,认为BAF挂膜启动成功;以水产养殖废水对生物膜进行驯化,在驯化初期,NO2--N仍然出现积累,这是由于其生成速率(NH4+-N的转化速率)大于其降解速率。在生物膜驯化过程中,随着生物膜逐渐趋于成熟,NH4+-N和NO2--N的去除效果趋于稳定,DO的变化处于较为稳定的水平(4-5mg/L)。而pH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这是由于生物膜硝化作用会消耗水中的碱度,从而使得pH值越来越小,随后出现重新升高并趋于稳定则是由于驯化过程使得生物膜达到稳定状态。(3)对MBAF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工艺及影响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的研究表明:循环运行时水力负荷控制在4.0-5.0m3/(m2·h)时可以获得较好的NH4+-N和NO2--N去除效果,当进水水力负荷保持在4.51113/(m2·h)时,NH4+-N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NO2--N的去除率能达到89.55%,处理时间为14-20h,当继续增大水力负荷时,NH4+-N去除率会下降,当增大至6.0m3/(m2·h)时,NH4+-N去除率最大只能达到54%。由此确定最佳水力负荷为4.0-5.0m3/(m2·h)。当气水比较低,为1.1:1时,NH4+-N和NO2--N的去除率也较低;当气水比在2.2:1以下时,NH4+-N和NO2--N的去除率都随着气水比的增加而上升;当气水比为2.2:1时,NH4+-N和NO2--N去除率分别达到91%和87.33%。随着气水比的继续上升,NH4+-N去除率有下降趋势,而NO2--N去除率保持在87%左右,相对比较较稳定,但当气水比大于2.8:1时,NO2--N去除率有下降趋势,并且伴有少量菌泥絮状体的脱落。确定最佳的气水比范围是2.2:1-2.8:1。(4)对MBAF去除NH4+-N和NO2--N的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表明,NH4+-N和NO2--N去除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k1=0.0499h-1,k2=0.0275h-1,对应的动力学模型分别线性拟合为ST=S0×e-0.0499T,ST=S0×e-0.0275T,方程可以反映出MBAF对NH4+-N和NO2--N的去除规律,并对一定条件下的出水水质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根据出水目标通过动力学模型能够确定合适的运行时间,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以1亩(667m3)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为处理对象,考察MBAF去除NH4+-N和NO2--N的动力学方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得到两种方案,并从工程建设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两个方面对方案的成本进行估算,得出了最优方案。相关参数有:反应器横截面积A=2.508m2,进水流量Q=11.286m3/h,运行时间为59.09h。MBAF其它相关参数同3.2.2。在该方案条件下,处理一亩污染负荷为c(NO2--N)=0.5mg/L,c(NH4+-N)=0.6mg/L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塘所需时间为59.09h,总费用约为8557元,出水水质达到水产养殖废水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可以回用。
庞少华[10](2012)在《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为对象,研究了在养殖水体中添加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后养殖池水质变化、芽孢杆菌在池塘中的数量变化以及对虾的养殖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添加甘蔗渣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效果在250m2的水泥池塘中添加0.5kg/m2的甘蔗渣,进行了70d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甘蔗渣的池塘换水比例较其它处理组降低75%,池塘中添加甘蔗渣后对虾能正常存活生长,实验结束时添加甘蔗渣的处理存活率、产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养殖期间,添加甘蔗渣的池塘水体中氨氮浓度较对照组低,实验后期,添加甘蔗渣的池塘中亚硝酸盐氮和COD较对照组高。2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应用的研究在30m2的水泥池中分别设置甘蔗渣(1kg/m2)添加、芽孢杆菌(103cfu/mL)添加、和甘蔗渣与芽孢杆菌共同添加3个处理,进行了80d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池塘水体中分别或共同添加芽孢杆菌和甘蔗渣均可提高对虾产量,且能提高对虾存活率,降低饵料系数。其中,共同添加芽孢杆菌与和甘蔗渣的处理养殖效果最好,其产量、饵料系数、存活率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添加甘蔗渣可有效预防养殖过程中氨氮浓度的升高,同时会使水体的COD升高;添加芽孢杆菌能降低池塘水体中的氨氮和COD,亚硝酸盐氮后期有一定升高;池塘中添加甘蔗渣后,水体中、对虾肠道内芽孢杆菌数量增长速度快于未添加甘蔗渣的池塘。3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应用的研究在30m2的水泥池中添加甘蔗渣和不同浓度的芽孢杆菌(102cfu/mL、103cfu/mL、104cfu/mL)进行了80d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04cfu/mL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共同添加到对虾池的养殖效果最好,该处理组饵料系数最低,存活率和产量最高。添加芽孢杆菌和甘蔗渣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饵料系数,且随添加芽孢杆菌浓度增加,效果显着;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在池塘中添加甘蔗渣可显着提高对虾存活率。水体中的芽孢杆菌对池塘水体中的氨氮、COD具有显着降解作用,甘蔗渣在对虾池塘中可以预防氨氮浓度升高,但会增加水体的COD,当添加芽孢杆菌达到104cfu/mL时,能有效预防水体中氨氮浓度的升高,并能显着降低水体COD的。因此将104cfu/mL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共同添加到对虾池塘中可有效改善池塘水质。随芽孢杆菌添加浓度增高,水体及对虾肠道内芽孢杆菌数量增长加快,甘蔗渣在对虾池塘中可以改善池塘水质环境,更有利于水体中和对虾肠道内芽孢杆菌数量的增长。4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外排水水质影响的研究测定了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的对虾池塘外排水水质。实验结果显示,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可有效降低池塘外排水中的氨氮浓度,其中添加104cfu/mL芽孢杆菌、103cfu/mL或更高浓度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共同使用可对虾池外排水中的氨氮具有较好的降低效果。添加芽孢杆菌和甘蔗渣后未对虾池外排水中亚硝酸盐氮产生显着的降解效果。向虾池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可有效降低池塘外排水中的COD,当添加浓度为104cfu/mL时对外排水COD降低效果最明细;添加甘蔗渣的池塘外排水的COD会升高,在共同添加芽孢杆菌和甘蔗渣的池塘中,当芽孢杆菌添加浓度为104cfu/mL时可对外排水COD产生明显降低效果。
二、生物净化剂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净化剂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降解亚硝酸盐菌株的分离与脱氮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鳗鲡 |
1.1.2 培养基配方 |
1.2 试验方法 |
1.2.1 菌株富集培养及纯化 |
1.2.2 菌株复筛与亚硝酸盐降解能力测定试验 |
1.2.3 菌株鉴定 |
1.2.4 氨氮与硝酸盐降解能力测定试验 |
1.2.5 菌株安全性试验 |
1.2.6 模拟处理养殖水体试验 |
1.2.7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富集培养及纯化 |
2.2 菌株复筛与亚硝酸盐降解能力 |
2.3 菌株鉴定结果 |
2.4 氨氮与硝酸盐降解能力 |
2.5 菌株安全性 |
2.6 模拟处理养殖水体 |
3 讨论 |
3.1 菌株富集培养与复筛 |
3.2 氨氮与硝酸盐降解能力 |
3.3 模拟处理养殖水体 |
4 结论 |
(2)渔光一体模式中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渔光一体模式研究现状 |
1.1 渔光一体模式的由来 |
1.2 渔光一体模式的研究进展 |
2 水产养殖中环境微生物研究现状 |
2.1 环境微生物的结构和多样性 |
2.2 环境微生物的功能 |
2.3 影响环境微生物结构和多样性的因素 |
3 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3.1 平板纯培养法 |
3.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
3.3 高通量测序技术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渔光一体模式中水体微生物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地点 |
1.2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
1.3 理化指标测定 |
1.4 样本总DNA抽提和PCR扩增 |
1.5 Illumina Miseq测序 |
1.6 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水体理化指标 |
2.2 水体微生物物种注释与评估 |
2.3 水体微生物组成 |
2.4 水体微生物差异分析结果 |
2.5 相关性Heatmap图 |
3 讨论 |
第三章 渔光一体模式中沉积物微生物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地点 |
1.2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
1.3 理化指标测定 |
1.4 样本总DNA的抽提、PCR扩增及测序 |
1.5 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沉积物理化指标 |
2.2 沉积物微生物注释与评估 |
2.3 沉积物微生物组成 |
2.4 沉积物微生物差异分析结果 |
2.5 冗余分析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海参养殖水体净化的益生菌筛选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海参养殖现状 |
1.1.1 海参养殖 |
1.1.2 海参养殖常见病症 |
1.1.3 养殖水体恶化指标及其危害 |
1.1.4 常规的水体改良方法 |
1.2 微生态制剂 |
1.2.1 微生态制剂常用菌种 |
1.2.2 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 |
1.2.3 微生态制剂存在问题 |
1.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1.3.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2 海洋益生菌的筛选及病源菌群的富集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1 菌种来源 |
2.2.2 培养基 |
2.2.3 实验试剂 |
2.2.4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流程 |
2.3.2 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海洋益生菌的筛选结果 |
2.4.2 生长曲线及OD_(600)-活菌数拟合曲线的绘制 |
2.4.3 病源菌群的富集 |
2.4.4 海洋益生菌对病源菌群的抑制作用 |
2.4.5 海洋益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3 海洋益生菌单菌对海参养殖水体净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菌种 |
3.2.2 培养基 |
3.2.3 实验试剂 |
3.2.4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流程 |
3.3.2 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Lactobacillus buchneri Y1对水体净化的影响 |
3.4.2 Acetobacter pasteurianus Y2对水体净化的影响 |
3.4.3 Sphingomonas sp. Y3对水体净化的影响 |
3.4.4 Lactobacillus casei Y4对水体净化的影响 |
3.4.5 Bacillus subtilis Y5对水体净化的影响 |
3.4.6 Bacillus velezensis Y6对水体净化的影响 |
3.4.7 Kerstersia gyiorum Y7对水体净化的影响 |
3.4.8 Pediococcus pentosaceu Y8对水体净化的影响 |
3.4.9 Bacillus subtilis DL11-11 对水体净化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复合菌群对海参养殖水体净化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菌种 |
4.2.2 培养基 |
4.2.3 实验试剂 |
4.2.4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流程 |
4.3.2 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基础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的菌群设计 |
4.4.2 基础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的复合菌群对养殖水体净化的影响 |
4.4.3 简化海水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的菌群设计 |
4.4.4 简化海水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的复合菌群对养殖水体净化的影响 |
4.4.5 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水质净化效果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主要微生态菌在水质净化技术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一菌种在水质净化技术中的应用 |
1.1 枯草芽孢杆菌 |
1.2 光合细菌 |
1.3 酵母菌 |
1.4 硝化细菌 |
1.5 其他微生态菌 |
2 复合微生态菌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5)固定化复合菌处理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1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
1.1 水产养殖污染概述 |
1.2 水产养殖废水主要污染物 |
1.2.1 氨氮 |
1.2.2 亚硝氮 |
1.2.3 总悬浮颗粒物 |
1.2.4 有机物 |
1.2.5 磷酸盐 |
1.2.6 硫化氢 |
1.3 废水处理工艺 |
1.3.1 物理方法 |
1.3.2 化学方法 |
1.3.3 生物方法 |
1.3.3.1 活性污泥法 |
1.3.3.2 生物膜法 |
2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2.1 益生菌的种类 |
2.1.1 芽孢杆菌 |
2.1.2 光合细菌 |
2.1.3 乳酸菌 |
2.2 微生态制剂 |
2.3 水产微生态制剂应用 |
2.3.1 提供营养 |
2.3.2 增加免疫 |
2.3.3 改善环境 |
3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
3.1 固定化特征 |
3.2 固定化方法 |
3.3 载体材料 |
3.3.1 无机材料 |
3.3.2 有机材料 |
3.3.3 复合材料 |
3.4 固定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4 论文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两株降解氨氮和亚硝氮细菌的筛选鉴定 |
第一节 降解氨氮细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种来源 |
1.2 培养基 |
1.3 菌种筛选 |
1.3.1 菌种活化 |
1.3.2 菌种筛选 |
1.4 细菌鉴定 |
1.5 菌株在不同碳氮比下生长特性及其在不同条件下对氨氮的去除率 |
1.5.1 细菌在不同碳氮比下的生长曲线 |
1.5.2 环境条件对菌株去除氨氮的影响 |
1.6 细菌生长曲线的拟合及生长预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种筛选结果 |
2.1.1 菌种初筛 |
2.1.2 菌种复筛 |
2.2 细菌鉴定 |
2.3 菌株在不同碳氮比下生长及氨氮的去除率 |
2.3.1 水体碳氮比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2.3.2 水体 C/N 对芽孢杆菌去除氨氮能力影响 |
2.4 B25 氨氮去除率的环境影响 |
2.5 细菌生长曲线拟合 |
3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降解亚硝氮细菌的筛选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来源 |
1.1.2 培养基 |
1.1.3 实验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菌种分离 |
1.2.1.1 样品采集 |
1.2.1.2 菌株的培养 |
1.2.1.3 初步鉴定 |
1.2.2 菌种筛选 |
1.2.3 菌株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初步分离结果 |
2.2 异养硝化芽孢杆菌的筛选 |
2.3 16SrRNA 测序结果 |
3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混料设计优化复合菌剂比例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菌种来源 |
1.1.2 培养基 |
1.2 细菌培养 |
1.3 实验设计 |
1.3.1 单一菌株对氨氮亚硝氮的去除效果 |
1.3.2 混料设计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一菌株去除效果 |
2.2 混料设计模型建立 |
2.3 细菌比例变化对细菌 OD 值、氨氮、亚硝氮去除率的影响 |
2.4 混合菌比例的优化 |
2.5 结果验证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复合载体固定化细菌去除水体氨氮和亚硝氮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细菌及培养条件 |
1.3 无机载体改性 |
1.4 PVA-SA 小球的制作 |
1.5 实验设计 |
1.5.1 无机载体的选择 |
1.5.1.1 活性氧化铝的酸化 |
1.5.1.2 改性液的配置与偶联 |
1.5.1.3 不同固定化小球去除氨氮能力比较 |
1.5.2 复合载体的优化 |
1.5.2.1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有机固定化小球最佳包埋成分 |
1.5.2.2 不同交联时间对有机固定化小球除氮能力的影响 |
1.5.2.3 添加 SiO_2对小球去除氨氮和亚硝氮的影响 |
1.6 分析方法 |
1.6.1 固定化小球表征测定 |
1.6.1.1 载菌量 |
1.6.1.2 真密度 |
1.6.1.3 堆积密度 |
1.6.1.4 持水倍率和含水率 |
1.6.1.5 比表面积 |
1.6.2 水质指标测定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无机载体的选择 |
2.2 复合小球表征 |
2.3 小球成分对其去除氨氮和亚硝氮能力的影响 |
2.4 交联时间对小球去除氨氮和亚硝氮的影响 |
2.5 添加 SiO_2对小球去除氨氮和亚硝氮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已取得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拮抗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海豚链球菌功能性微生物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剂及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菌株的活化和纯化 |
1.3.2拮抗海豚链球菌的功能微生物筛选 |
1.3.3 拮抗海豚链球菌的功能微生物的复筛 |
1.3.3.1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1.3.3.2共凝集试验 |
1.3.3.3不同菌株对水体中两种形式无机氮的利用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种的活化培养和纯化 |
2.2 拮抗海豚链球菌的功能微生物筛选 |
2.3 拮抗海豚链球菌的功能微生物的复筛 |
2.3.1生长曲线的测定 |
2.3.2共凝集实验 |
2.3.3 不同菌株对水体中两种形式的无机氮的利用 |
2.3.3.1海豚链球菌对水体中两种形式无机氮的利用 |
2.3.3.2 7株拮抗菌株对水体中两种形式无机氮的利用 |
3 讨论 |
4 小结 |
(7)海洋细菌L1-9菌株在日本囊对虾养殖池中的定殖及其抑菌和水质净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种 |
1.2 培养基 |
1.3 L1-9菌株发酵液的制备 |
1.4 养殖水体中L1-9菌株的接种 |
1.5 水体中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1.6 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磷酸盐质量浓度的测定 |
1.7 氨氮质量浓度的测定 |
1.8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L1-9菌株在对虾养殖水体中的定殖 |
2.2 L1-9菌株对水体中芽孢杆菌的影响 |
2.3 L1-9菌株对水体中可培养异养细菌的影响 |
2.4 L1-9菌株对水体中弧菌的影响 |
2.5 L1-9菌株对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的影响 |
2.6 L1-9菌株对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质量浓度的影响 |
2.7 L1-9菌株对养殖水体中硝酸盐质量浓度的影响 |
2.8 L1-9菌株对水体中磷酸盐质量浓度的影响 |
2.9 L1-9菌株对日本囊对虾成活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L1-9菌株对水体中细菌的抑菌作用 |
3.2 L1-9菌株对水体中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质量浓度的影响 |
3.3 L1-9菌株对水体中磷酸盐的质量浓度的影响 |
(8)快速降解亚硝酸盐的菌种选育及亚硝酸盐还原酶的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亚硝酸盐的来源及危害 |
1.2 降解亚硝酸盐的方法 |
1.3 微生物降解亚硝酸盐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乳杆菌 |
1.5 亚硝酸盐还原酶的研究现状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紫外诱变时间的选择 |
3.2 亚硝基胍(NTG)处理时间的选择 |
3.3 诱变菌对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降解结果 |
3.4 稳定遗传 |
3.5 优势诱变菌对亚硝酸盐降解条件的优化 |
3.6 DEAE-纤维素柱层析结果 |
3.7 葡聚糖凝胶SephadexG-100过滤层析结果 |
3.8 NiRs酶学性质分析结果 |
3.9 酶分子量的测定 |
4 讨论 |
4.1 快速降解亚硝酸盐的菌种选育及菌株降解亚硝酸盐条件的优化 |
4.2 亚硝酸盐还原酶的分离提纯 |
4.3 亚硝酸盐还原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可移动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养殖废水工艺及其动力学原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List of illustration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珠三角地区养殖业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
1.1.1 珠三角地区养殖业现状 |
1.1.2 NH_4~+-N 和 NO_2~--N 在养殖水体中产生的原因 |
1.1.3 NH_4~+-N 和 NO_2~--N 对水产养殖产生的影响 |
1.2 水产养殖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
1.2.1 水产养殖废水水质特征 |
1.2.2 活性污泥法 |
1.2.3 生物膜法 |
1.3 曝气生物滤池 |
1.3.1 BAF 工艺概况 |
1.3.2 BAF 工艺原理 |
1.3.3 BAF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BAF 应用展望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模拟废水工艺小试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2 实验装置 |
2.1.3 BAF 挂膜启动 |
2.1.4 实验水质 |
2.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氮素浓度检测标准曲线 |
2.2.2 BAF 挂膜启动结果 |
2.2.3 BAF 处理模拟废水 |
2.2.4 BAF 处理水产养殖废水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移动式曝气生物滤池挂膜启动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设备与仪器 |
3.2.2 实验装置与材料 |
3.2.3 水质测定 |
3.2.4 MBAF 挂膜启动 |
3.2.5 微生物相观察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生物膜形成过程分析 |
3.3.2 挂膜过程 NH_4~+-N,NO_2~--N 的变化 |
3.3.3 生物膜驯化过程 NH_4~+-N 去除率与 NO_2~--N 积累 |
3.3.4 反冲洗周期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移动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水产养殖废水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设备与仪器 |
4.2.2 实验装置与材料 |
4.2.3 水质测定 |
4.2.4 MBAF 处理养殖废水工艺考察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水力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3.2 气水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移动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水产养殖废水动力学原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反应模型的建立 |
5.2.2 底物去除动力学模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NH_4~+-N 去除动力学方程 |
5.3.2 NO_2~--N 去除动力学方程 |
5.3.3 底物去除动力模型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可移动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水产养殖废水工程实例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水质与水量分析 |
6.2.2 工艺流程 |
6.2.3 主要参数计算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MBAF 反应器参数 |
6.3.2 工程建设投资估算 |
6.3.3 运行费用估算 |
6.3.4 处理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创新点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图 |
(10)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前言 |
2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2.1 促进养殖动物生长 |
2.2 减少养殖病害发生 |
2.3 改善养殖水体环境 |
2.4 应用前景展望 |
3 甘蔗渣与水产养殖 |
4 研究介绍 |
第二章 添加甘蔗渣凡纳滨对虾养殖实验的初步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添加甘蔗渣对对虾生长的影响 |
3.2 添加甘蔗渣对虾池水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添加甘蔗渣对对虾生长的影响 |
4.2 添加甘蔗渣对对虾池塘水质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三章 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添加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对虾生长的影响 |
3.2 添加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对虾池塘水质的影响 |
3.3 添加甘蔗渣对对虾池塘中芽孢杆菌数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添加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对虾生长的影响 |
4.2 添加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对虾池塘水质的影响 |
4.3 添加甘蔗渣对对虾池塘中芽孢杆菌数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应用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对虾生长的影响 |
3.2 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虾池水质的影响 |
3.3 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虾池芽孢杆菌数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对虾生长的影响 |
4.2 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虾池水质的影响 |
4.3 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虾池芽孢杆菌数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外排水水质影响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外排水氨氮的影响 |
3.2 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外排水亚硝酸盐氮的影响 |
3.3 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外排水 COD 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外排水氨氮的影响 |
4.2 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外排水亚硝酸盐氮的影响 |
4.3 添加不同水平的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外排水 COD 的影响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生物净化剂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降解亚硝酸盐菌株的分离与脱氮能力研究[J]. 林松泉,李忠琴,乔欣君,林章秀,邹文政.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1(01)
- [2]渔光一体模式中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研究[D]. 赵博礼.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3]基于海参养殖水体净化的益生菌筛选与应用[D]. 于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4]主要微生态菌在水质净化技术中的研究进展[J]. 宋协法,潘玉兰,马真. 渔业现代化, 2014(03)
- [5]固定化复合菌处理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的研究[D]. 魏大鹏.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6]拮抗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海豚链球菌功能性微生物的筛选[J]. 瞿建宏,陈辉,吴伟. 生物灾害科学, 2014(01)
- [7]海洋细菌L1-9菌株在日本囊对虾养殖池中的定殖及其抑菌和水质净化作用[J]. 暴增海,马桂珍,王淑芳,付泓润,葛平华,吴少杰. 水产科学, 2013(11)
- [8]快速降解亚硝酸盐的菌种选育及亚硝酸盐还原酶的分离纯化研究[D]. 相苒.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9]可移动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养殖废水工艺及其动力学原理的研究[D]. 吴海洋.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10]芽孢杆菌与甘蔗渣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中的应用研究[D]. 庞少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