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桎梏的蜕变与不可阻挡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新诗现代化述评

挣脱桎梏的蜕变与不可阻挡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新诗现代化述评

一、挣脱羁绊的蜕变与永难止遏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新诗现代化之检讨(论文文献综述)

马静[1](2017)在《穿越时光的精神烛照—论1927-1937年左翼诗歌的现代性追求》文中指出纵观左翼文学的变迁史,用“盛极而衰”一词来形容其命运或许是恰当的。在建国后前三十年里以“革命”范式主导的文学史中,左翼文学始终是作为“新文学”的核心而存在的,它因参与了革命历史而荣光无限。此后,这种一极化的书写方式便遭到了诟病和扬弃。80年代启蒙现代性话语的推崇,为叙述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框架,他们以此为目标,开展了广义上的重写文学史等一系列活动,力图重新梳理和定位已经固化的文学格局,因称是以审美性为主要追求目标和核心评价标准的,与政治相联系的左翼文学自然便被剔除在外。而在这种“现代化”范式的语境中,左翼文学与现代性二者的关系完全被割裂开来,其曾显现出的对现代性的追求被看做是无意义的甚至是反现代的。左翼诗歌亦是如此。在展开的有关新诗现代化的讨论中,原来居于主流地位的左翼诗歌(包括三十年代的左翼诗歌、四十年代的解放区诗歌、建国以来的“十七年”诗歌)是缺席的,它并不被置于讨论的范围之内。这种认识导致的盲点在随后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对“现代性”的反思中逐渐呈现出来。在依旧承认现代性是一种有效的认识装置下,本文力图重新思考左翼诗歌这一存在。那就是左翼诗歌与现代性是何种关系(这势必关系到对现代性认识的重新梳理),在新诗现代化中,相对于现代主义诗歌,它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具体表现何在(主要是从意象着手分析),从而发掘出左翼诗歌在精神向度方面仍旧应该被重视的现实意义;同时还需指出的一点是,左翼诗歌出现之前左翼诗人们自身也经历了由逐“梦”者到造世者的转变,由此更加丰富我们对新诗现代化艰难历程的理解。第一部分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确认左翼诗歌呈现出的现代性特质。在简要梳理当下有关诗歌现代性研究的现状之后,指出当下研究存在厚“现在主义诗歌”而薄“左翼诗歌”的问题,并从“反现代性的现代性”这一命题为出发点,确认左翼诗歌的现代性。其次,在这一命题的关照下,重返30年代诗坛,对当时两个主要流派——现代主义诗歌和左翼诗歌各自呈现出的现代性予以说明,并认为,就左翼诗歌而言,诗人个体的现代性态度尤须加以重视。第二部分从意象着手,详细分析左翼诗歌中诗人主体现代性精神的展现。左翼诗歌中频繁使用的意象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体系并诉诸于明确的价值追求,土地、太阳、风·雨为其中主要的三个系列。因此,这一部分着重在分析相应诗歌文本的基础之上,剖解流动在其中诗人主体的现代性态度,关注底层的精神、战士姿态和更新世界的理想。第三部分则回到左翼诗歌之前,对左翼诗人艰难的转变表示关注。具体以穆木天和杨骚两位诗人为代表,从诗歌文本着手摸索其内心的转变,丰富当下对诗歌发展历程的认识。

龙扬志[2](2015)在《新诗现代化想象与重构》文中提出现代化问题是20世纪中国人集体面临的生存境况,新诗无理由设置某种标准(如学院派的难度写作)排斥有关现代化的想象。寻找精英文学的现代化与普通民众的现代化交集,解构现代主义诗歌对现代化的精英化、线性化的内涵独占,还原新诗的历史复杂进程,既是重构新诗现代化想象的可能性所在,也是赋予20世纪新诗及其历史"进化"研究的学术动力。

徐文敏[3](2009)在《试论《文学杂志》的诗歌探索》文中提出《文学杂志》创刊于1937年5月1日,朱光潜主编,编辑部设在北平,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37年8月1日一卷四期后,由于抗战爆发而被迫停刊。1947年6月1日复刊,延续前面的期数,1948年11月3卷6期后终刊,前后共出版22期。《文学杂志》编委会成员全部是京派大家,作为一份京派同人刊物,创办的目的是为了振兴京派势气。因此尽管《文学杂志》主张“自由生发,自由讨论”,作者派别不一,但是文学创作方式、理论观点始终与京派的主张保持一致,体现了京派的理论追求。文学史对京派的研究多集中于小说,实际上,京派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也做了很多积极努力。《文学杂志》是《大公报》文艺副刊外,京派最重要的宣传阵地,它对新诗的探索是京派30-40年代诗歌探索的一个缩影,因此对它诗歌部分的研究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出京派当时的诗歌努力状况。本论文从《文学杂志》诗歌、诗论入手,详细分析《文学杂志》诗歌探索对京派理论的贯彻和推进。论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从文学本体性入手进行分析,分析《文学杂志》对诗歌本体的讨论。第二章分析《文学杂志》上的诗歌作品,从题材和内容上来阐述《文学杂志》诗歌创作的特征,体现出的京派创作特色。第三章重点讨论《文学杂志》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特征,对传统艺术的借鉴及其开拓,分析其所体现的京派文人的审美追求。结语部分,简要总结《文学杂志》诗歌、诗论探索中的京派特色,对新诗理论体系的贡献,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

罗昌智[4](2003)在《挣脱羁绊的蜕变与永难止遏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新诗现代化之检讨》文中指出20世纪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探索走过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路程。它努力挣脱传统的羁绊,经过20年代的蜕变、30年代的拓展、40年代的渐趋成熟、50至70年代较长时间的低洄之后,80至90年代终于有了复兴的态势。然而,中国新诗现代化的演进却与时俱进地永难止遏。

二、挣脱羁绊的蜕变与永难止遏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新诗现代化之检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挣脱羁绊的蜕变与永难止遏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新诗现代化之检讨(论文提纲范文)

(1)穿越时光的精神烛照—论1927-1937年左翼诗歌的现代性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另类”的现代性:反现代性的现代性
    1.1 中国新诗现代性追求的探讨
    1.2 30 年代的诗坛探索
        1.2.1 现代主义诗歌:梦的呢喃
        1.2.2 左翼诗歌:火的呐喊
2 左翼诗歌的现代性精神追求
    2.1 土地系列:关注底层
    2.2 太阳系列:战士姿态
    2.3 风·雨系列:更新世界
3 左翼诗歌“史前史”
    3.1 流浪者的寂寞
    3.2 杨骚:向着人生的哪种可能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新诗现代化想象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化与新诗发展话语之建构
二、新诗现代性研究批判
三、现代化追问之可能
四、结语

(3)试论《文学杂志》的诗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追求文学本体的诗歌理论
    第一节 诗歌本体
    第二节 现代新诗写作艺术
    第三节 新诗现代化
第二章 现实情怀与自我抒发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诗风
    第二节 抒情风格
    第三节 主题流变
第三章 古典韵味与现代诗艺
    第一节 汲取古典精华
    第二节 开拓现代诗艺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挣脱羁绊的蜕变与永难止遏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新诗现代化之检讨(论文提纲范文)

四、挣脱羁绊的蜕变与永难止遏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新诗现代化之检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穿越时光的精神烛照—论1927-1937年左翼诗歌的现代性追求[D]. 马静.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2]新诗现代化想象与重构[J]. 龙扬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5(04)
  • [3]试论《文学杂志》的诗歌探索[D]. 徐文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1)
  • [4]挣脱羁绊的蜕变与永难止遏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新诗现代化之检讨[J]. 罗昌智. 江汉论坛, 2003(01)

标签:;  ;  ;  ;  ;  

挣脱桎梏的蜕变与不可阻挡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新诗现代化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