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ObjectARX中嵌入CLIPS的技术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1](2013)在《基于CATIA的测点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测点自动生成是计算机辅助检测规划系统(CAIP)的首要环节和关键内容,是测量路径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整个检测规划系统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测点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针对当前测点自动生成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了以CATIA二次开发为实现平台,基于IGES的测点自动生成技术。首先,对基于CAAC++的CATIA二次开发技术进行总结,分析组件应用架构(CAA)和集成开发环境(RADE)。同时,对IGES的文件结构、元素和数据记录格式进行研究,分析基于IGES进行测点生成的可行性。其次,确定并研究基于IGES的测点采样策略,根据IGES文件中型面的表示形式和特点,提出均匀采样与依曲率变化中点二次采样相结合的采样策略,并基于该采样方法IGES中常见的三种曲面类型设计各自的采样规则,此外对于曲面裁剪部分采样点的剔除制定将曲面边界映射至归一化的二维参数空间进行剔除的方案。再次,围绕测量初始路径规划,研究并制定测量方向沿曲面法线方向的原则,并分别为三种类型曲面设计相应的测量方向计算方法,同时设定了测量定位点和测量搜索距离段的确定原则,并结合对测量顺序规划的分析,进行测量初始路径规划。为实现全局测量和保证测量安全,研究制定曲面边界的匹配方案和算法,为后续的碰撞检查与避障奠定基础。最后,结合对于CATIA基于CAAC++的二次开发,在CATIA系统下建立测点自动生成模块,实现了测点生成、测量方向计算、测量起始点确定、测量初始路径生成以及边界匹配等功能。
王丽媛[2](2011)在《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的研究 ——以江西省信丰县城为例》文中提出当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地籍信息变更频繁,城镇土地利用及土地权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籍信息量也越来越大。面对如此变更频繁、数量巨大、来源丰富的地籍信息,传统的地籍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土地管理的需要。传统的地籍数据管理方式是以文件为载体,简单地将一定范围的数据组合成图幅文件的方式保管起来,对于本来连续而无缝的地理空间造成人为的割裂现象,限制了国土地籍管理应用的灵活性和使用效率。同时,我国城市地籍信息化建设中,越来越要求土地地籍数据的集中式管理,服务应用的集中管理。面对这些问题,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尤其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手段改进城市地籍管理,提高城市地籍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本论文拟基于土地管理部门的要求,以江西省信丰县城为研究区域,以信丰县城建库项目的资料为数据源,运用现有的理论和方法,依据国家和江西省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通过应用MapGIS软件来建设城镇地籍数据库,对县级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建设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建设进行一定的指导,达到提高建库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论文研究中,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并且亲身参与建库过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Map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结合江西省信丰县城地籍数据建库的项目,在江西省信丰县城数据库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的实际条件和建库依据对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合理的设计;设计了图形数据库、属性数据库;设计了数据库管理功能;设计了外业土地调查技术路线,权属调查路线,地籍测绘路线;设计了基于外业电子数据、矢量数据转换、基于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扫描矢量化、基于PDA的3S一体化不同数据源的数据采集路线;设计了数据检查路线;设计了数据入库路线;设计了县级地籍数据库更新路线;对外业土地调查作了详细阐述;对不同数据源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作了详细阐述;对信丰县城地籍数据库建立的具体步骤作了详细阐述;对成果质量评价、数据库建设安全管理作了详细阐述;对数据库管理功能作了详细介绍;对县级地籍数据库的更新作了全面阐述;通过设计模型算法和编写计算机程序,完成了房屋重叠判断和房屋闭合检测。研究表明,运用本论文对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完成了信丰县城地籍数据库的建立。本论文的研究能给其他地区的数据建库以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将数据库成果应用于信丰县的土地日常管理工作中,更好的提高了信丰县土地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益;数据库建好后,可以方便地实现信息共享,为江西省乃至全国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提供数据,能更好的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聂大宝[3](2010)在《AutoCAD电子签章插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AutoCAD制图软件的普及显着地提高了工程制图的效率。它在给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电子图纸及其承载的知识产权的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在电子图纸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可以方便、完整地复制、修改原图,这样极有可能引起机密信息的泄漏,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作为一项有效的电子文档信息安全技术,电子签章技术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课题拟在AutoCAD制图中引入电子签章技术来解决其应用过程中的完整性、不可否认性等安全问题,并结合实际研究其特定的矢量图数字水印技术。AutoCAD图纸以矢量图形式存储,不能直接应用传统的基于标量的图像安全技术,而国内外在矢量图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始终差强人意。另外,AutoCAD图纸的DWG文件的格式一直未公开,这又给针对AutoCAD图纸的安全应用方案的设计增加了难度。因此,本文针对AutoCAD图纸应用中的安全需求,并结合对现有解决方案的缺陷的分析,着重研究了AutoCAD图纸安全的几个关键技术,并提出完整的基于电子签章的AutoCAD图纸应用的安全解决方案,设计并实现了相应的AutoCAD电子签章插件。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电子印章的来源、安全性、及实用性;(2)适用于电子签章的矢量图水印方法;(3) DWG文件格式的分析与使用。本课题采用数字签名的思想,结合数字证书,设计出完整的签章和验证流程。前述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够满足签章和验证的完整流程的需要。在开发平台上选用ObjectARX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由于它和AutoCAD软件共享同一地址空间,使插件运行效率快,在用户体验上没有明显延迟。本课题设计实现的电子签章插件的实际应用表明,它可以满足工程图纸在完整性、身份认证、抗抵赖等几个方面的安全性要求。同时,电子签章继承了传统印章的特征,具有可视性和权威性的优点。
沈加燕[4](2009)在《基于AutoCAD的矿山地测采图件自动生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许多矿山企业将计算机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应用于矿山建设中,为“数字矿山”的建设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数字化矿山图件的绘制贯穿于整个“数字矿山”建设过程。矿图自动化绘制可以为矿山管理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依据。以AutoCAD为代表的CAD软件广泛应用于矿山设计、生产和管理等领域,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本论文选题来源于东北大学与白银小铁山矿合作的科研课题——小铁山矿金属矿山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在论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测量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在探讨AutoCAD二次开发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小铁山矿图件绘制的具体情况完成了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探讨了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方法,分析了系统的运行流程,最终以SQL Sever2005为数据库平台,以存储过程为数据组织方法,以AutoCAD二次开发语言ObjectARX为开发工具,实现了基于矿山地测采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矿图自动绘制,并投入试运行。系统能够实现绘图数据模块化管理、图形数据自动提取、图形自动绘制以及图幅自动生成,能够完成全矿区以及局部矿区的工程与地质平面图、横剖面图和纵投影图的自动绘制。系统生成的地测采图件是小铁山矿矿产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的输出成果,为采矿设计和生产管理等提供可靠的资料,在提高地测采部门的作业效率,保证矿山均衡发展,优化开采方案,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社会经济价值。由于开发过程中注意到系统的通用性、实用性,因而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
徐华钢[5](2009)在《嵌入式智能化激光加工软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激光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激光加工设备结合智能化的软件系统为优质、高效、低成本的加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本论文针对传统激光加工软件中存在的交互式文件输入方式带来不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嵌入式的解决方案,使得激光加工软件可以直接运行在传统图形排版软件(如AutoCAD、CorelDRAW)上,当图形编排完好后,通过快捷工具条获取图元数据后,直接操纵激光设备进行加工。在此基础上还对用户程序软件与激光设备的数据传输进行了研究,提供了所需的驱动程序,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所做的创新工作可概括如下:(1)在AutoCAD的基础上利用二次开发工具ObjectARX实现激光加工软件的内嵌,其中完成对AutoCAD图形编辑区图元数据的获取与分析,生成了基于COM组件的可扩展型激光加工菜单类以及快捷方便的激光加工工具条。(2)对CorelDRAW软件中的图形层次结构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比给出VB和VBA两种编程方式实现对图元数据获取的差异,并通过实际编程完成激光加工软件的内嵌。(3)研究了驱动程序的实现方式,对所采用的WDM式驱动程序的模型及层次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开发工具DriverStudio开发基于PCI激光控制卡的WDM式驱动程序,解决了用户程序与内核程序之间的通信问题。完成了对激光控制卡的I/0读写,内存读写,DMA控制以及中断处理等功能。
胡翀[6](2009)在《上海市城乡配电网数据采集与故障诊断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传统的电网事故判断的研究都是在从SCADA系统中提取开关和保护信息基础上进行的,但实际上SCADA系统采集的信息相当不全,而专门用于分析故障的自动装置——故障录波器采集的信息和处理的结果只作为事故后分析故障,没有在实时诊断事故中发挥作用,因此研究配电网数据采集和故障诊断系统,对全国各地纷纷对城网和农网进行了改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结合上海市某地段的10kV电网改造作为课题研究背景,对10kV电网SCADA系统数据采集和通信方案进行详细的设计,并对故障诊断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结合上海市某地段的电网SCADA结构,并对10kV电网D-SCADA系统配置及功能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研究该配电自动化网络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结构,对各个采集模块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按照配网通信的特点和结构层次,进行了各层通信规范的选择和设计。在故障诊断软件设计方面采用双通道的SCADA系统和故障信息系统,系统结构采用专家系统技术,分层分布式设计,本着充分利用各种故障信息的思想,利用正反向混合推理的控制策略,由动作开关和保护信息进行正向数据驱动,然后根据专家规则进行反向推理验证,同时结合故障录波的信息,最后给出详细、明确的诊断结果及设备评估状态。与传统的电网故障诊断系统相比,该系统不论在实时性、智能性、可靠性,还是在灵活性方面都有了显着的提高。
夏奎龙[7](2008)在《基于ObjectARX的工程图纸安全保护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AutoCAD等工程制图软件的广泛使用,传统手工制图已经逐渐被电子制图所取代。电子工程图纸具有精度高,绘制速度快,传输保存方便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建筑设计,零件制造以及导弹、车辆设计等部门。电子工程图纸价值巨大。一方面,工程图纸花费了企业大量人力物力,是企业的重要商业机密,一旦流失,损失巨大;另一方面,电子工程纸可能是国家机密,如果泄露可能威胁国家安全,因此如何保证工程图纸的安全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保证工程图纸的安全性,将会直接影响工程图纸的使用范围。由于电子工程图纸具有和手工图纸截然不同的特点,在传统手工制图中所采用的安全措施,如手工签章来保证图纸的完整性,将图纸放入密码柜来保证图纸的机密性等措施无法直接应用在电子工程图纸中,因此这就需要针对电子工程图纸的特点,来研究工程图纸安全保护的方法。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在AutoCAD环境下,在不影响图纸的正常流转的条件下,开发出一个能够保证电子工程图纸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的系统;并且能够满足用户在流转过程中的签章,验证签章以及篡改检测的需求。围绕这一任务,本文首先论述了目前电子图纸安全保护技术发展现状以及矢量图数字水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各种工程图纸保护方法的不足之处,给出了工程图纸安全保护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包括功能需求以及用户需求,并给出了系统需求所需要的相关技术;在分析系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系统的框架。并按照这些原则,设计了系统的各个模块,最后采用ObjectARX技术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本系统。此外,针对目前矢量图水印算法的不足,本文详细介绍一种基于差值扩大的矢量图数字水印技术来实现图纸或印章的完整性认证,实际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够具有良好的不可见性,而且具有较大的嵌入容量,并且是一种可逆水印,不影响原始图纸的正常使用。工程图纸安全保护系统能够有效保证电子图纸的机密性,完整性,并且可以对图纸进行加盖矢量公章,验证公章的完整性,签章行为的不可否认性。可以有效的防止电子图纸外泄给企业或国家带来安全隐患。不仅解决了手工绘图安全措施无法直接在电子图纸中应用的问题,而且采用电子绘图可以大大提高制图的效率。
王毅[8](2008)在《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等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CAD电子图纸是软件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它将工程制图带入了个人计算机时代。CAD电子制图的产生使得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建筑工程设计师和产品制造工程师甩掉了笨重的图板、铅笔和角尺这些束缚人类创造力奔涌的传统设计工具,用数字化方式交互各种各样的工程建筑与产品制造信息,使设计效率得到普遍提高。CAD电子图纸的产生也同样带来了安全隐患。电子图纸作为电子文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档信息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电子图纸中所携带的信息往往是企业的具体工作内容,一旦保护不当造成泄密就会导致企业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近些年来,企业重要电子文档资料的泄漏已经从外部攻击转向内部泄密。如何防范内部泄密已经引起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目前电子图纸文档保护的现状,对AutoCAD电子图纸文档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介绍开发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的技术基础。根据电子图纸安全保护的巨大需求,在调研市场上各种主流CAD软件后,着重对市场占有率最高的CAD软件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随后解析了AutoCAD的两种主要文件格式DWG和DXF。通过对比几种主流二次开发工具,从中选择ObjectARX作为本课题的主要二次开发环境,并详细介绍了AutoCAD下集成与定制的几个关键技术。本文随后介绍了CAD电子图纸文档保护系统的设计思想。根据电子图纸文档保护的需求,提出了该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设计方案。在介绍文档保护系统的设计思想后,本文对该系统的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各功能模块中所应用到的安全技术也做了概要介绍。电子图纸保护系统中的置乱与恢复、电子签章等文档保护解决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内部人员泄密问题,与AutoCAD也做到很好的结合。也很好地解决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签章问题。最后,本文详细介绍了在电子图纸保护系统中应用的矢量CAD图纸信息隐藏方法。针对矢量CAD图纸的特点,提出了三类原始域上矢量CAD图纸信息隐藏方法。并通过推导离散沃尔什等整数变换,进一步提出了变换域上矢量CAD图纸信息隐藏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矢量CAD图纸的安全保护中,在电子签章模块也得到了实际应用。
张建方[9](2008)在《高速齿形链链轮的虚拟加工及动态分析》文中指出齿形链传动广泛应用于汽车和摩托车发动机的正时机构。然而传统的齿形链传动存在多边形效应和啮入瞬间的冲击效应,损害了传动的同步性与均匀性。因此亟需研究新型齿形链传动来提高齿形链机构的传动性能。首先本文分析了齿形链传动过程中存在的多边形效应和啮合冲击,以减小机构高速运转时链条与链轮的啮合冲击,降低链条的波动量,提高链传动的平稳性为目标,以基于MFC的ObjectARX开发环境为设计工具,以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为仿真实验手段,开展了新型齿廓链轮的设计研究。基于链轮与紧边链条的啮合过程,利用计算机图形软件的布尔运算操作,模拟切削加工成型过程,提出了链条包络链轮毛坯生成链轮齿形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空间曲面(或实体)的扫掠实体模型特征的软件设计方法。开发了一套可在AutoCAD环境中建立各种参数的直齿圆柱齿轮模型的软件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建立大负变位大压力角的渐开线链轮模型的软件模块。阐明了如何操纵AutoCAD数据库中有关实体进行位置变换的方法,尤其是进行旋转变换时坐标向量与变换矩阵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相关模型实例的误差分析,得出了模型齿廓曲面误差与建模过程中的分步数的关系。基于机械动态仿真技术建立了传统直边齿廓链轮、渐开线链轮与传统外啮合直齿链条相啮合的齿形链机构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机械系统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进行了主动链轮转速在500r/min-8000r/min时的动力学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采用渐开线齿廓链轮与链板的啮合冲击比采用直线齿廓链轮时要小,但是紧边链条的波动量和从动轮转速的不均匀系数比直线齿廓链轮稍大。
王国营[10](2008)在《热力系统换热设备CAD系统二次开发及升级研究》文中认为换热器是一种重要的过程工业设备,常规设计方式开发周期长、设计任务重、设计效率低。CAD技术与换热设备结合不仅能够达到节能降耗、减少设备投资、提高设计质量与设计效率的目的,还能够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使工程技术人员摆脱繁重的重复劳动,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热力系统换热设备CAD系统(简称HECAD系统)实现了新型高效纵流壳程换热设备研究开发与工艺设计、机械设计、零部件设计的一体化和集成化。该系统自开发以来,在零部件二维图形和总装图的自动化绘制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在对新型高效纵流壳程换热器的设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HECAD系统是在Windows98下,基于AutoCAD R14进行开发的。因开发历时较长,系统所采用的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进行完善和改进。目前Autodesk公司已经推出了AutoCAD2007,甚至有的用户都在使用AutoCAD2008,而传统的HECAD系统只能运行于R14版本,这严重阻碍了它的推广和使用。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Microsoft Visual Stdio.Net 2005为开发平台,采用Object ARX2007二次开发技术,对换热设备CAD系统部分子系统在AutoCAD2007下进行了升级实现和程序优化。论文首先详细的介绍了CAD技术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然后又对CAD技术在换热设备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除了上述内容,论文还对CAD技术二次开发情况和HECAD系统的特点分别作了介绍。论文介绍了AutoCAD二次开发的理论基础,内容主要包括ObiectARX应用程序的特点和AutoCAD2007中菜单的定制。为了实现HECAD系统的升级,论文首先指出了升级过程中经常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又分别指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依据技术路线,论文完成了工艺设计部分、物性参数数据库和工程材料数据库在AutoCAD2007中的实现。论文随后通过软件测试知识对该部分进行了验证,发现程序运行正常,完成了设计目标。最后论文以换热设备中的筒体为例,完成了筒体的机械设计和零部件设计,并对筒体的剖视图进行了输出。
二、在ObjectARX中嵌入CLIPS的技术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ObjectARX中嵌入CLIPS的技术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ATIA的测点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测点自动生成技术简介 |
1.2 CATIA 介绍 |
1.3 CATIA 二次开发介绍 |
1.3.1 CATIA 二次开发简介 |
1.3.2 CAA 相关介绍 |
1.3.3 RADE 介绍 |
1.4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任务 |
1.4.1 测点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3 课题研究的任务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基于 IGES 测点自动生成技术介绍 |
2.1 IGES 介绍 |
2.2 IGES 文件格式 |
2.3 IGES 元素说明 |
2.4 IGES 文件的数据记录格式 |
2.5 基于 IGES 的测点生成技术的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测量点采样策略 |
3.1 IGES 中型面特征信息的识别 |
3.1.1 IGES 中型面信息表达形式 |
3.1.2 IGES 基本型面特征的识别 |
3.2 型面采样策略研究 |
3.2.1 NURBS 自由曲面采样 |
3.2.2 列表柱面的采样 |
3.2.3 旋转面的采样 |
3.3 型面上被裁剪部分采样点的剔除 |
3.3.1 点在多变形内外的判断 |
3.3.2 NURBS 曲面上裁剪点的剔除 |
3.3.3 旋转面上点的剔除 |
3.3.4 列表柱面上裁剪点的剔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量路径规划 |
4.1 型面上测量方向的计算 |
4.1.1 NURBS 曲面法线方向的计算 |
4.1.2 旋转面的法线方向的计算 |
4.1.3 列表柱面法线方向的计算 |
4.2 测量起始点与搜索距离段的确定 |
4.3 测量点测量顺序规划与初始路径生成 |
4.4 曲面边界信息的匹配 |
4.4.1 基本曲线的匹配方法 |
4.4.2 所有边界的匹配与数据操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量点生成模块的开发与实例 |
5.1 模块功能实现的总体思想 |
5.2 测点生成模块框架的嵌入 |
5.2.1 框架界面的嵌入 |
5.2.2 命令响应与对话框的建立 |
5.3 测量点自动生成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总结 |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2)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的研究 ——以江西省信丰县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地籍数据库建库平台选择 |
2.1 地籍数据库建设平台选择的原则 |
2.2 常用建库平台的特点分析 |
2.2.1 MapGIS |
2.2.2 ArcGIS |
2.2.3 MapInfo |
2.2.4 SuperMap GIS |
2.3 建库平台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镇地籍数据库的设计 |
3.1 信丰县城概况 |
3.2 信丰县县城地籍数据库需求分析 |
3.3 数据库内容 |
3.4 地籍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
3.5 建库技术路线设计 |
3.6 图形数据库设计 |
3.7 属性数据库设计 |
3.8 数据库管理功能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建立----以江西省信丰县城为例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来源 |
4.1.2 作业区范围、地理位置 |
4.1.3 已有资料情况 |
4.2 建库依据 |
4.3 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
4.3.1 调查比例尺、数学基础、图幅分幅 |
4.3.2 数据精度及其他技术指标 |
4.4 建库软硬件配置 |
4.5 外业土地调查 |
4.5.1 外业土地调查技术路线 |
4.5.2 权属调查 |
4.5.3 地籍测绘 |
4.6 建库准备工作 |
4.6.1 方案制定 |
4.6.2 人员准备 |
4.6.3 软硬件准备 |
4.6.4 管理制度建立 |
4.6.5 数据源准备 |
4.7 信丰县城地籍数据库的建立 |
4.7.1 信丰县城地籍数据库建库任务 |
4.7.2 资料预处理 |
4.7.3 数据采集 |
4.7.4 数据处理 |
4.7.5 数据入库前质量检查 |
4.7.6 数据入库 |
4.7.7 数据入库后质量检查分析 |
4.7.8 数据汇总 |
4.7.9 建库成果 |
4.8 成果质量评价 |
4.8.1 成果质量评价指标 |
4.8.2 成果质量评分 |
4.8.3 成果质量评定 |
4.9 数据库建设安全管理 |
4.10 数据库应用 |
4.10.1 在数据变更方面的应用 |
4.10.2 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应用 |
4.11 数据库管理功能实现 |
4.1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县级地籍数据库更新 |
5.1 更新目的与依据 |
5.2 更新阶段 |
5.3 外业变更调查 |
5.3.1 外业变更调查方法 |
5.3.2 外业变更调查流程 |
5.3.3 变更类型 |
5.3.4 变更面积流向统计规则 |
5.4 数据库更新 |
5.4.1 数据库更新流程 |
5.4.2 数据导入 |
5.4.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5.4.4 数据库更新内容 |
5.4.5 生成增量数据 |
5.4.6 汇总统计 |
5.4.7 结果输出 |
5.5 增量数据检查 |
5.6 更新数据包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若干关键问题的解决 |
6.1 问题提出 |
6.1.1 开发环境 |
6.1.2 ObjectARX 简要介绍 |
6.2 房屋重叠判断 |
6.3 房屋闭合检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AutoCAD电子签章插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AutoCAD 文档保护现状 |
1.2.2 矢量图数字水印的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电子签章插件的设计 |
2.1 设计要求 |
2.1.1 功能需求 |
2.1.2 相关法律法规 |
2.2 系统设计方案 |
2.2.1 电子签章的生成 |
2.2.2 签章的流程设计 |
2.2.3 验证签章的流程设计 |
2.2.4 系统方案分析 |
2.3 开发工具 |
2.3.1 AutoCAD 二次开发概述 |
2.3.2 AutoCAD 开发接口 |
2.3.3 各种工具的比较与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签章中关键技术的研究 |
3.1 矢量图中数字水印技术 |
3.1.1 引入新的实体 |
3.1.2 修改实体颜色 |
3.1.3 基于差分放大的可逆数据嵌入 |
3.2 DWG 文件分析 |
3.2.1 AutoCAD 文件格式概述 |
3.2.2 DWG 原始格式分析 |
3.2.3 图形数据库中信息的提取 |
3.3 电子签章流程中的关键技术 |
3.3.1 数字证书的选择 |
3.3.2 CryptoAPI 编程技术 |
3.3.3 证书与签章流程的关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签章插件的实现 |
4.1 签章生成子模块的实现 |
4.1.1 印章的制作方法 |
4.1.2 实验结果 |
4.2 签章子模块的实现 |
4.2.1 签章的流程 |
4.2.2 实现步骤 |
4.2.3 实现结果 |
4.3 验证签章子模块的实现 |
4.3.1 验证签章的流程 |
4.3.2 实现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实现结果 |
5.1.1 DWG 原始格式分析的结果 |
5.1.2 插件实现结果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AutoCAD的矿山地测采图件自动生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数字矿山概述 |
1.1.1 数字矿山的概念 |
1.1.2 数字矿山的基本框架 |
1.2 GIS及其在矿山中的应用现状 |
1.3 矿图绘制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AutoCAD二次开发方法及地测采图件相关知识 |
2.1 二次开发概述 |
2.1.1 二次开发的概念 |
2.1.2 二次开发的一般原则 |
2.1.3 二次开发的基本过程 |
2.1.4 二次开发中的关键技术 |
2.2 基于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 |
2.2.1 利用AutoLISP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
2.2.2 利用ADS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
2.2.3 利用Visual LISP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
2.2.4 利用VBA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
2.2.5 利用ObjectARX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
2.2.6 利用.NET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
2.3 用ObjectARX二次开发AutoCAD的优势与特点 |
2.4 地测采信息和图件的含义及其特点 |
2.4.1 矿山测量地质资料 |
2.4.1.1 矿山地质的任务与工作阶段 |
2.4.1.2 矿山测量工作及任务 |
2.4.2 矿山地质、矿山测量与采矿之间的相互关系 |
2.4.2.1 矿山地质与矿山测量的关系 |
2.4.2.2 矿山地质与采矿的关系 |
2.4.2.3 矿山测量与采矿的关系 |
2.4.3 矿图与地测采图件 |
2.4.3.1 矿图的特点 |
2.4.3.2 矿图的分类 |
2.4.3.3 地测采图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GIS应用现状 |
3.1 白银小铁山矿简介 |
3.2 矿床地质和矿体特征 |
3.2.1 矿床地质概况 |
3.2.2 矿体特征 |
3.3 小铁山矿金属矿山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 |
3.3.1 需求分析 |
3.3.2 系统建设目标 |
3.3.3 系统开发模式及实现步骤 |
3.3.3.1 系统体系结构 |
3.3.3.2 系统实现步骤 |
3.3.4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及框架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4.1 系统调查与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开发工具与运行环境 |
4.2.2 技术路线 |
4.3 矿山地测采数据库 |
4.3.1 矿山地测采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
4.3.1.1 矿山地测采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必要性 |
4.3.1.2 矿山地测采基础信息数据库的优点 |
4.3.1.3 建立矿山地测采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目标 |
4.3.2 SQL Server与存储过程的运用 |
4.3.2.1 SQL Server的定义 |
4.3.2.2 存储过程的含义 |
4.3.2.3 存储过程的优点 |
4.3.2.4 存储过程的创建与执行 |
4.3.3 数据库访问技术 |
4.3.3.1 数据库的访问方式 |
4.3.3.2 ADO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测采图件自动生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矿山数据组织 |
5.1.1 数据表的设计 |
5.1.2 绘图数据组织 |
5.2 系统界面设计 |
5.3 绘图函数编制 |
5.3.1 通用绘图函数 |
5.3.2 专用绘图函数的编制 |
5.3.2.1 勘探线的绘制 |
5.3.2.2 坐标方格网的绘制 |
5.3.2.3 采样线的绘制 |
5.3.3 图幅要素的编制 |
5.3.3.1 视口的创建 |
5.3.3.2 图例图签的绘制 |
5.4 命令加载与运行 |
5.4.1 ObjectARX命令的设置 |
5.4.2 加载运行程序 |
5.4.3 成果输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着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5)嵌入式智能化激光加工软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激光加工技术概况 |
1.2 嵌入式智能化激光加工软件的体现与应用 |
1.3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2 嵌入式系统软件框架 |
2.1 前言 |
2.2 传统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
2.3 嵌入式系统的分类 |
2.4 本软件系统构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AutoCAD 的激光加工内嵌软件设计 |
3.1 前言 |
3.2 ObjectARX 简介 |
3.3 从AutoCAD 图形中提取几何数据以实现激光加工 |
3.4 基于MFC 类设计应用程序界面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CorelDRAW 的激光加工内嵌软件设计 |
4.1 前言 |
4.2 CorelDRAW 中的对象模型 |
4.3 利用VB 或VBA 开发基于CorelDRAW 的应用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5 激光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5.1 前言 |
5.2 从应用程序到驱动程序的实现 |
5.3 驱动程序形式的选择 |
5.4 WDM 驱动程序模型及层次结构 |
5.5 PCI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
5.6 本章小结 |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软件效果图 |
6.2 实验平台 |
6.3 实验结果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上海市城乡配电网数据采集与故障诊断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数据采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配电网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配电网数据采集与故障诊断概述 |
2.1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概况 |
2.2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作用 |
2.3 当前SCADA的基本功能模块 |
2.3.1 数据采集与传输 |
2.3.2 事故追忆功能 |
2.3.3 历史数据存储 |
2.3.4 报表功能 |
2.3.5 特殊运算功能 |
2.4 输电网络故障分类 |
2.5 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10kV配电网系统设计 |
3.1 10kV配电网系统结构 |
3.2 D-SCADA系统基本配置 |
3.2.1 实时监控子系统基本配置 |
3.2.2 准实时监测子系统基本配置 |
3.3 本章小结 |
4 配电网数据采集方式设计 |
4.1 配电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4.1.1 电量数据采集终端 |
4.1.2 通信网络 |
4.1.3 综合数据采集平台 |
4.2 变电站监控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
4.2.1 实时监控子系统的数据采集 |
4.2.2 准实时监测子系统的数据采集 |
4.3 继电保护及电网安全自动装置信息采集 |
4.4 配网通信设计 |
4.4.1 配网通信方式的特点 |
4.4.2 通信网层次结构 |
4.4.3 通信方式配置原则 |
4.4.4 利用电力电缆屏蔽层载波通信方式 |
4.4.5 利用音频电缆或光纤通信方式 |
4.4.6 利用无线公网通信方式 |
4.5 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
4.5.1 通信系统软件设计的原则 |
4.5.2 组件间的接口协议 |
4.6 本章小结 |
5 配电网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
5.1 电网故障诊断系统软件总体要求 |
5.1.1 电网故障诊断系统软件的基本要求 |
5.1.2 与其它应用软件的接口 |
5.1.3 电网故障诊断系统软件的基本功能 |
5.1.4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总体结构 |
5.2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知识库 |
5.3 核心故障诊断的基本结构 |
5.3.1 诊断的基本思想 |
5.3.2 核心诊断程序的运行结构 |
5.3.3 在线实时运行策略 |
5.4 核心诊断程序的启动检测 |
5.5 正向推理的判断过程 |
5.6.1 正向推理的流程图 |
5.6.2 基于开关信息诊断过程 |
5.6.2.1 利用开关信息诊断的基本思路 |
5.6.2.2 元件和开关的方向性判断 |
5.6.2.3 划分故障区域的步骤 |
5.6.2.4 故障区域内的元件分类并排序 |
5.7 基于保护信息诊断过程 |
5.7.1 利用保护信息诊断的基本思路 |
5.7.2 保护的分类 |
5.7.3 保护范围的确定 |
5.7.4 基于保护动作信息诊断的步骤 |
5.7.5 保护范围相交规则 |
5.7.6 故障元件排序 |
5.8 反向推理的判断过程 |
5.8.1 反向推理流程图 |
5.8.2 搜索策略 |
5.9 综合处理过程 |
5.10 输出诊断结果 |
5.11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基于ObjectARX的工程图纸安全保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及发展现状 |
1.2.1 电子图纸安全保护现状 |
1.2.2 矢量图数字水印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所需要的技术 |
2.1 引言 |
2.2 电子图纸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2.3 系统需求 |
2.3.1 功能需求 |
2.3.2 其他需求 |
2.4 系统所需要的相关技术 |
2.4.1 密码学基础 |
2.4.2 单向散列函数 |
2.4.3 对称加密算法 |
2.4.4 非对称加密算法 |
2.4.5 数字签名 |
2.4.6 数字证书 |
2.4.7 矢量图数字水印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图纸安全保护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设计原则 |
3.3 系统框架 |
3.4 USBKey 身份认证模块设计 |
3.5 透明加解密模块设计 |
3.6 矢量图电子签章和验证签章模块的设计 |
3.6.1 电子签章功能需求 |
3.6.2 设计方案 |
3.6.3 签章生成 |
3.6.4 签章流程设计 |
3.6.5 签章验证流程设计 |
3.7 篡改检测模块设计 |
3.7.1 设为安全文档 |
3.7.2 篡改检测 |
3.8 打印控制模块设计 |
3.8.1 打印控制的需求 |
3.8.2 模块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矢量图数字水印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用于认证的矢量图数字水印算法要求 |
4.3 基于差值扩大的数字水印算法 |
4.3.1 嵌入载体的选取 |
4.3.2 嵌入条件 |
4.3.3 水印数据的构成 |
4.3.4 水印嵌入与提取 |
4.3.5 实验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图纸安全保护系统实现 |
5.1 引言 |
5.2 AutoCAD 二次开发方法 |
5.2.1 AutoCAD 二次开发概述 |
5.2.2 ObjectARX 简介 |
5.2.3 ObjectARX 自动加载 |
5.3 系统实现 |
5.3.1 USBKey 身份认证模块的实现 |
5.3.2 透明加解密模块的实现 |
5.3.3 签章及验证签章模块的实现 |
5.3.4 篡改检测模块实现 |
5.3.5 打印控制模块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AD 文档保护 |
1.2.2 矢量图信息隐藏方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AutoCAD 二次开发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主流CAD 软件及AutoCAD 文件格式 |
2.2.1 主流CAD 软件 |
2.2.2 AutoCAD 文件格式 |
2.3 AutoCAD 二次开发接口 |
2.3.1 AutoLISP 语言及Visual LISP 开发环境 |
2.3.2 AutoCAD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 (VBA) 接口概述 |
2.3.3 ObjectARX 开发工具 |
2.3.4 .NET 开发工具 |
2.3.5 各种二次开发接口比较 |
2.4 ObjectARX 程序开发 |
2.4.1 ObjectARX 开发环境 |
2.4.2 ObjectARX 程序结构 |
2.4.3 ObjectARX 程序的加载与调试 |
2.5 AutoCAD 的集成与定制 |
2.5.1 反应器 |
2.5.2 自动加载和锁定应用程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电子图纸安全需求分析 |
3.2.1 文档信息的保密性 |
3.2.2 文档信息的完整性 |
3.2.3 文档信息使用的不可否认性 |
3.2.4 文档信息操作的规范性 |
3.3 电子图纸保护系统模块设计 |
3.3.1 电子图纸保护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
3.3.2 置乱与恢复模块设计思想 |
3.3.3 电子签章模块设计思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的实现 |
4.1 引言 |
4.2 电子图纸保护系统安全技术 |
4.2.1 密码学技术概述 |
4.2.2 单向散列函数 |
4.2.3 对称密钥算法 |
4.2.4 非对称密钥算法 |
4.2.5 数字签名 |
4.2.6 数字证书 |
4.3 置乱与恢复模块 |
4.3.1 置乱图纸 |
4.3.2 恢复图纸 |
4.4 电子签章模块 |
4.4.1 制作签章 |
4.4.2 生成签章 |
4.4.3 验证签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矢量CAD 图纸信息隐藏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时空域信息隐藏方法 |
5.2.1 在实体内嵌入其他实体 |
5.2.2 更改实体属性 |
5.2.3 利用CAD 的特性 |
5.3 变换域信息隐藏方法 |
5.3.1 相关变换域理论 |
5.3.2 隐藏方法在矢量CAD 图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高速齿形链链轮的虚拟加工及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齿形链传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齿形链传动研究现状 |
1.2.1 传统齿形链机构的特点 |
1.2.2 链条结构的改进 |
1.2.3 链轮结构的改进 |
1.3 ObjectARX开发技术应用现状 |
1.4 多体系统动力学发展及研究现状 |
1.5 链传动仿真技术的发展 |
1.6 课题进行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齿形链传动概述 |
2.1 齿形链传动运动学 |
2.1.1 链传动多边形效应 |
2.1.2 链条的速度变化 |
2.1.3 从动链轮的角速度变化 |
2.2 齿形链链板结构 |
2.3 齿形链链轮结构 |
2.3.1 直线齿廓链轮 |
2.3.2 渐开线齿廓链轮 |
2.4 齿形链传动啮合理论与发展现状 |
2.4.1 外啮合齿形链 |
2.4.2 内啮合齿形链 |
2.4.3 内-外复合啮合齿形链 |
2.4.4 Hy-Vo齿形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ObjectARX技术与三维扫掠实体建模 |
3.1 ObjectARX概述 |
3.1.1 ObjectARX简介 |
3.1.2 ObjectARX类库 |
3.1.3 ObjectARX程序框架 |
3.1.4 AutoCAD数据库的访问 |
3.2 布尔运算 |
3.2.1 概述 |
3.2.2 布尔运算的基本原理 |
3.2.3 布尔运算的精度 |
3.3 ObjectARX环境中的实体造型技术 |
3.3.1 ObjectARX程序中的实体造型基础 |
3.3.2 实体造型中的位置变换 |
3.3.3 包含扫掠曲面的复杂三维实体建模 |
3.4 三维扫掠实体建模实例 |
3.4.1 直齿圆柱齿轮建模 |
3.4.2 模型表面误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ObjectARX的齿形链链轮设计 |
4.1 链传动和齿条齿轮传动的相似性 |
4.2 齿形链链轮齿形 |
4.2.1 普通直齿链轮端面齿廓 |
4.2.2 渐开线齿形链链轮设计参数 |
4.2.3 渐开线链轮参数计算实例 |
4.3 刀具截面形状及参数 |
4.4 变位系数与根切 |
4.4.1 变位系数 |
4.4.2 渐开线齿廓的根切现象 |
4.5 基于ObjectARX的齿形链链轮设计 |
4.5.1 齿条刀具模型的建立 |
4.5.2 仿齿轮加工的渐开线链轮建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ADAMS的齿形链传动动力学仿真实验 |
5.1 ADAMS软件介绍 |
5.1.1 ADAMS分析方法 |
5.1.2 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
5.1.3 计算方法 |
5.1.4 机械系统在ADAMS中仿真分析基本过程 |
5.2 齿形链传动动力学模型 |
5.2.1 链传动模型简化与假设 |
5.2.2 链传动动力学模型设置 |
5.2.3 求解器设置及模型检查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5.3.1 链条波动量分析 |
5.3.2 啮合冲击力分析 |
5.3.3 从动轮转速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热力系统换热设备CAD系统二次开发及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CAD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CAD技术发展背景 |
1.1.2 国外CAD技术研究进展 |
1.1.3 国内CAD技术研究进展 |
1.1.4 CAD技术二次开发现状 |
1.2 换热设备CAD技术介绍 |
1.2.1 换热设备CAD技术应用形式 |
1.2.2 国内换热设备CAD技术研究现状 |
1.3 HECAD系统介绍 |
1.3.1 HECAD系统的功能 |
1.3.2 HECAD系统的特点 |
1.3.3 HECAD系统的结构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AntoCAD二次开发理论基础 |
2.1 ObjectARX技术简介 |
2.1.1 ObjectARX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
2.1.2 ObjectARX应用程序的基本结构 |
2.2 AutoCAD 2007的菜单定制 |
2.2.1 AutoCAD2007中的菜单定制 |
2.2.2 HECAD系统菜单文件的实现 |
第三章 HECAD系统升级技术路线 |
3.1 升级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
3.2 PDB对话框技术和ADSRX函数升级技术 |
3.2.1 PDB对话框技术 |
3.2.2 PDB技术应用 |
3.2.3 ADSRX函数应用 |
3.3 数据类型在升级过程中的变更技术 |
3.3.1 字符集在系统升级过程中的变迁 |
3.3.2 Win32 API函数应用 |
3.3.3 ATL接口映射宏应用 |
3.4 库在升级过程中的链接问题 |
3.4.1 Run-Time Library介绍 |
3.4.2 编译过程中库的设置 |
3.4.3 调试过程中库的设置 |
3.5 VC函数的变迁 |
3.6 程序异常处理技术 |
第四章 工艺设计子系统升级实现 |
4.1 工艺设计子系统介绍 |
4.1.1 工艺设计子系统的组织结构 |
4.1.2 工艺设计子系统的软件结构 |
4.2 开发环境设置 |
4.2.1 应用软件的安装 |
4.2.2 VC++项目设置 |
4.3 工艺设计子系统在AntoCAD 2007中的实现 |
第五章 HECAD系统数据库升级实现 |
5.1 数据库技术简介 |
5.2 换热设备CAD系统数据库介绍 |
5.2.1 换热设备CAD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5.2.2 换热设备CAD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
5.2.3 界面示例 |
第六章 HECAD系统零部件的输出 |
6.1 简介 |
6.1.1 机械设计子系统简介 |
6.1.2 零部件设计子系统简介 |
6.2 零部件设计实例 |
6.2.1 程序设计 |
6.2.2 图形的输出 |
第七章 软件测试 |
7.1 软件测试技术介绍 |
7.1.1 软件测试的目的 |
7.1.2 HECAD系统测试的目标 |
7.1.3 HECAD系统的测试方法 |
7.1.4 HECAD系统的测试步骤 |
7.2 工艺设计子系统软件测试 |
7.2.1 疏水冷却器模块的功能测试 |
7.2.2 疏水冷却器模块的界面测试 |
7.3 物性参数数据库软件测试 |
7.3.1 物性参数数据库子系统的界面测试 |
7.3.2 物性参数数据库子系统的功能测试 |
7.4 工程材料数据库软件测试方法 |
7.4.1 钢材许用应力及相关参数子模块的界面测试 |
7.4.2 钢材许用应力及相关参数子模块的功能测试 |
7.4.3 钢材高温性能及相关参数子模块的界面测试 |
7.4.4 钢材许用应力及相关参数子模块的功能测试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在ObjectARX中嵌入CLIPS的技术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ATIA的测点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D]. 王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3(06)
- [2]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的研究 ——以江西省信丰县城为例[D]. 王丽媛. 江西理工大学, 2011(11)
- [3]AutoCAD电子签章插件的设计与实现[D]. 聂大宝.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4]基于AutoCAD的矿山地测采图件自动生成的设计与实现[D]. 沈加燕. 东北大学, 2009(06)
- [5]嵌入式智能化激光加工软件系统研究[D]. 徐华钢. 华中科技大学, 2009(S2)
- [6]上海市城乡配电网数据采集与故障诊断系统研究与设计[D]. 胡翀. 浙江大学, 2009(S1)
- [7]基于ObjectARX的工程图纸安全保护系统研究[D]. 夏奎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1)
- [8]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D]. 王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7)
- [9]高速齿形链链轮的虚拟加工及动态分析[D]. 张建方. 山东大学, 2008(01)
- [10]热力系统换热设备CAD系统二次开发及升级研究[D]. 王国营. 郑州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