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造林造林拌种效果分析

石山造林造林拌种效果分析

一、石质山地飞播造林药剂拌种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树彬[1](2020)在《义县石质山地飞机播种造林技术推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义县高山远山人工造林难度大的问题,义县于1990年开始至今推广利用石质山地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进行造林。通过分析对该技术在义县推广使用的现状、内容及方法,得出石质山地飞机播种造林技术对义县林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其他地区应用该技术提供参考。

赵晓彬[2](2017)在《我国飞播造林技术研究概述》文中指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研究,对飞播造林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飞播植物种选择、飞播植物种子的处理、飞播播种量的确定、飞播播期的选择、GPS导航技术在飞播中的应用、飞播播后管理等方面是影响飞播造林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把握好这几个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飞播成功率,为今后飞播造林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郝金宏,郭建军[3](2015)在《撒播造林种子ABT和多效复合型驱避剂处理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采用ABT2号生根粉和多效复合型驱避剂对撒播造林种子进行预处理,能有效提高发芽率并促进苗木生长,提高了苗木抗逆力和稳定性,同时避免了鸟鼠取食危害,极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董国跃,魏如凯[4](2015)在《陕西飞播造林类型的划分》文中指出本文通过陕西飞播造林的条件、技术措施及现状进行分析,划分了8个飞播造林类型区,为今后全省飞播造林提供技术依据。

王锁民[5](2012)在《飞播生产若干基本技术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对陕西飞播生产过程中若干基本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飞播的基本原理、飞播区、树种及种子、飞播作业、成效等内容。认为飞播属于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种群演替实现群落演替。播区范围的确定应以地类的适播性为前提,选地适播。在群落学层次上,建群种或优势种是确定飞播树种的先决条件。对于种子质量,不仅仅只是播种质量,还需要注意种源质量。飞播作业的核心在于适时、准确落种。飞播成效上,飞播树种的成苗、成林效果是基本。同时,文中也论述了飞播生产中存在的技术偏差和误区,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的技术问题。建议飞播在工程理念上应理性回归。

薛海军,王世忠[6](2012)在《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途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对辽西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恢复生态学、森林培育学以及近自然林业理论,提出了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为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提高林草覆盖率,进一步加快辽西地区植被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构建辽西地区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植被体系提供了适宜的模式和营建技术。

佐铺宣行[7](2010)在《河南省荒山侧柏种基盘苗的生长和根系分布及其移栽时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主流的造林方法是苗木移栽,研究发现,栽植木根系的抗拉强度明显比天然木低,主要是由于育苗袋的空间限制或切根等影响了根系发育,使根系发生盘绕现象、直根消失等。因此,作为植被恢复的栽植木,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土壤紧缚力和土壤崩溃抑制力的低下及对气候变化如干旱等适应能力低的现象。为了使树木的根系像天然林的根系一样向土壤的深处和广处伸展的绿化技术即种基盘绿化技术来进行造林研究,本研究采用了可以提高种基盘绿化技术成功率的种基盘育苗方式来进行以下2种实验的研究。(1)在河南省荒山采用种基盘育苗方式(以下简称,种基盘苗)和种基盘播种方式(以下简称,播种苗)2种种基盘绿化技术来培育侧柏,调查了6个月后和20个月后的生长及根系分布,结果表明:株高、重量、根深度、水平根长度,种基盘苗比播种苗方式具有优势。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由于种基盘苗在悬空培育(1个月)过程中进行了定期的浇水,二是种基盘苗在培育过程中由于床上发生空气断根从而限制了主根的生长,促进了侧根生长易于侵入种基盘内,并吸收种基盘内的水分和养分,增加了移栽后的生长量。另外,种基盘苗和播种苗的根系没有发生盘绕现象及从种基盘底部的空气断根的地方的分根。(2)为了阐明悬空培育不同时间的种基盘苗移栽以后的根系分布情况,设置了播种苗和三种不同时期移栽的种基盘苗,共四种处理,调查了10个月后的生长量和根系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株高、根深度、根重、重量由大到小依次为,6月移栽苗>8月移栽苗>播种苗>10月移栽苗。根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6月移栽苗>8月移栽苗>10月移栽苗>播种苗。由此可知,6月生长量最大,这可能是由于种基盘苗在悬空培育过程中的浇水,或由于床上发生空气断根的缘故限制了主根的生长,促进了侧根生长易于侵入种基盘内,并吸收种基盘内的水分和养分,增加了移栽后的生长。因此,为了提高移栽后的生长量、根深度、根冠比,6月移栽最为合适。从根系分布角度看,因为移栽后的种基盘苗没有发生盘绕现象及从种基盘底部的空气断根的地方的分根,所以悬空培育6个月之内的种基盘苗的移栽过程对主根的再生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根对侧根长度比率比播种苗低,尤其是悬空培育时间较长的10月移栽苗显着。这可能是由于种基盘苗悬空培育过程中限制了主根的生长,促进了侧根的生长使侧根代替主根的功能,侧根往下生长。因此,有可能这种现象影响到以后的幼苗根系分布。

靖成彦[8](2008)在《陕西飞播造林成苗因素及提高苗木存活率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飞机播种造林(以下简称飞播造林)是一种人工模拟天然下种,利用飞机把林木种子播撒在设计播区内的造林方式。飞播造林是一项省时、省工、投资少、见效快的造林方式,也是加快森林植被恢复和林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木人想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寻找提高飞播苗木存活率的方法和途径,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希望研究成果对牛产环节有所帮助,不断提高飞播造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挥飞播造林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飞播苗木具有其自身的生长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是研究飞播苗木存活率的基础,只有客观的认识这些特点,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人的行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在工作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飞播苗木生长特点:苗木幼小,不易观察,多年共牛,苗木的抗性较差,飞播苗木生长对其所处环境有较强的选择性,幼苗前期生长缓慢等。飞播成苗规律从陕西中南部已成林的播区来看,飞播苗木得到较好的保存并最终成林,在研究中发现这些成林播区,除了当时遇到较好的降雨、气温等因素外,还有其它方面的规律可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成林大多在阴坡和半阴坡,植被盖度适中的播区成苗多,高山偏远地区成苗较好,土壤条件好的播区易于成苗等。然而,飞播造林苗木存活率,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有降低的趋势。飞播苗木存活率低,已成为制约飞播造林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研究如何提高飞播苗木存活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影响飞机播种成苗的因素中,既有自然界客观原因,也有人为主观原因,自然因素不可改变,但可以有效利用。造成飞播苗木存活率较低的众多因素中,人为因素占很大的比重,人在自然面前并非完全无能为力,事实上人的因素对飞播成苗具有重要影响,正确认识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辩证关系,改变人们的某些行为,就可以有效提高飞播苗木的存活率。提高飞播苗木存活率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工作环节和自然因素都会对飞播苗木存活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提高飞播苗木存活率的途径时应是多层次、多角度,重视每项工作,抓住每个细节,据此才能探究到有效而可行的方法。影响飞播苗木存活率的主要因素有气温、土壤结构、人为因素、放牧、森林病虫危害等;提高存活率的主要途径有精心规划设计播区、抓好施工环节、落实管护措施、不断创新等,从而为研究提高飞播苗苗木存活率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臻[9](2008)在《营养钵育苗和种基盘育苗对苗木根系形态及根构型的影响》文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破坏的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大,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全球生物多样性在不断丧失,生态系统在逐渐退化,局部退化已相当严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受到了极大威胁。植被恢复的目标是构建稳定的植被群落,而恢复具有与天然林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森林生态系统是最为关键的。植被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仅看地表的覆盖,关键还要看其结构,特别是地下根系系统的结构。根系是构成植物体的主要部分,是林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器官,其形态和分布直接反映林木对立地的利用状况,对树木的生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其对干旱的抗御能力。本研究紧密结合植被恢复技术的需求,以侧柏和白榆这两种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常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索营养钵苗和种基盘苗根系形态及根构型差异的原因,收集根系构型特征和生长的信息,初步建立描述侧柏和白榆等主要造林树种的根构型指标体系,明确强壮根系的形成机制,确立能全面、科学的描述苗木根系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观测侧柏和白榆幼苗生物量指标,并观察其根系形态和根构型的差异,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相对于营养钵育苗,种基盘育苗能够促进苗木地下部全根总长、根系表面积和投影面积的增长。但是,营养钵育苗则促进根尖数、交叉点数和联接数的增加,导致幼苗侧根的大量增长,这是因为幼苗初期生长在营养钵内主根生长受到限制,导致了侧根的迅速增长。2.种基盘的构造对于幼苗根系联接段平均直径的增长比营养钵更具优势。而营养钵的构造则导致幼苗根系分支角度增大,幼苗的根系常会发生窝根盘绕现象。3.种基盘育苗能够促使苗木主根发达,形成趋于自然形态的健康根系,从而更好的促进苗木地上部株高和地径的生长。但是,幼苗生长初期受营养钵构造的限制,根系在营养钵底部大量窝根,致使幼苗主根不明显,一级侧根数量增多。侧柏、白榆种基盘苗和营养钵苗的根冠比差异均不显着。4.以上研究结果为我们培育优质的壮苗,构建稳定的植被群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今后确立科学的植被恢复技术体系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以便指导自然植被的保护利用和人工植被的建设。

易作明[10](2007)在《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植被恢复研究》文中认为青藏铁路所经之地——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仅有的独特生态系统,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旱、立地困难,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换过程缓慢,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因而,本文旨在为生态敏感而脆弱的青藏铁路路沿线地区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青藏铁路为研究对象,主要对铁路沿线的植被特征和恢复机理进行了研究。对青藏铁路沿线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出现有荒漠、草原、草甸、沼泽、高寒灌丛等5种植被类型,其中又包括温性荒漠、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温性草原、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半湿性高寒灌丛、干旱高寒灌丛等10种植被亚型。对铁路沿线植被群落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在铁路沿线样方中共出现种子植物289个种与变种,22个灌木种,267个草本种和亚种,分别隶属于39科、134属。优势种种类相对较少,共40种,灌木4种;选出了沿线一部分繁殖能力强的优势植物种,今后在进行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时,可以考虑将当地繁殖力强的原生优势种作为植被恢复植物种应用。分别采用“植被群落学——生态学分类方法”和β指数方法对青减铁路沿线的植被进行了分区研究,并且综合考虑群落优势种、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将铁路沿线植被分为荒漠区、高寒草原区、次生高寒草原区、高寒草甸区、草甸与草地交错区和灌丛草地区6个植被区。对铁路沿线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进行了分析表明,铁路沿线年降雨成明显的3个等级;地表水体可以分为5个水系;地下水大体可以分为3段。铁路沿线的土壤水分和我国其他低海拔地区相比要高出很多,而在同一高度级上的铁路沿线各地段来说,沿线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大致与沿线的降水分布规律相似;在夏季,铁路沿线地区的土壤水分基本能满足一般植被恢复的需要;铁路沿线的土壤温度在夏季处在多数植被营养生长最旺盛的地温段,适宜植被恢复。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拉萨至那曲400公里路段上嘎扎塘、当雄大桥、羊八井隧道处和古容乡四处试验地围栏内外的植被特征进行分析表明,在植物群落特征上,试验地外适口性好的优良牧草较实验地内明显要少,而不适口性的一些伴生植物比实验地内多;在实验地内外优势植物种特征上,试验地内部优势植被高度、物种丰富度和各α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外部,生长势明显好于外部,而试验地外部的优势物种频度、优势种盖度以及相对重要值则高于试验地内部优势种。选取当雄火车站作为新建青藏铁路沿线车站的典型,针对当雄地区的气候特征、植被特征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确定车站植被恢复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以及景观布局。提出充分利用微地形,以当地优势植物种为主,辅以外来优良种,以实生苗为主,辅以栽植苗木,以草灌为主,辅以适当乔木的植被恢复方针。发掘了多种当地的优良乡土植物种作为车站绿化的植物材料。这些植物材料在植被恢复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还就青藏铁路沿线特殊的环境条件,提出了8条建设性植被恢复对策。最后将整个青藏铁路沿线的植物种进行了整理,形成了青藏铁路沿线植物名录。

二、石质山地飞播造林药剂拌种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质山地飞播造林药剂拌种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义县石质山地飞机播种造林技术推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飞播推广试验区的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1.2 飞播区概况
2 技术推广内容与方法
    2.1 技术推广内容
    2.2 推广方法
3 技术推广效果与分析
    3.1 播区选择技术
    3.2 最佳播种期推广
    3.3 鸟鼠驱避剂技术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4.2 生态效益
    4.3 社会效益
5 飞播造林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及建议
    5.1 森林经营措施有待加强
    5.2 加强协调,尽早恢复飞播造林
6 结语

(2)我国飞播造林技术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飞播造林概况
2 我国飞播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2.1 飞播植物种选择
    2.2 飞播植物种子的处理
    2.3 飞播播种量的确定
    2.4 飞播播期的选择
    2.5 GPS导航技术在飞播中的应用
    2.6 飞播播后管理
3 结语

(3)撒播造林种子ABT和多效复合型驱避剂处理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和地点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2 试验方法
    2.1 ABT溶液配置方法
    2.2 多效复合型驱避剂使用方法
    2.3 撒播
3 出苗情况
4结论

(4)陕西飞播造林类型的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长城沿线风沙滩地飞播造林类型区
    1.1 区域范围
    1.2 飞播造林现状
    1.3 飞播造林技术
2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飞播造林类型区
    2.1 区域范围
    2.2 飞播现状
    2.3 飞播造林技术
3 黄龙山、乔山飞播造林类型区
    3.1 区域范围
    3.2 飞播现状
    3.3 飞播造林技术
4 渭北黄土高原飞播造林类型区
    4.1 区域范围
    4.2 飞播现状
    4.3 飞播造林技术
5 秦岭北坡、关山飞播造林类型区
    5.1 区域范围
    5.2 飞播现状
    5.3 飞播造林技术
6 秦岭南坡中低山地飞播造林类型区
    6.1 区域范围
    6.2 飞播现状
    6.3 飞播造林技术
7 秦巴低山丘陵飞播造林类型区
    7.1 区域范围
    7.2 飞播现状
    7.3 飞播造林技术
8 巴山中山飞播造林类型区
    8.1 区域范围
    8.2 飞播现状
    8.3 飞播造林技术

(5)飞播生产若干基本技术问题的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原理:实质是群落演替
2 飞播区:地类的适播性是前提
3 树种及种子:建群种及其生活型
    3.1 树种:建群种或优势种
        3.1.1 在群落学意义上选择飞播树种
        3.1.2 不是所有的树种都能用于飞播
    3.2 种子质量:生活型更重要
    3.3 播种量:不是药剂拌种所能解决的问题
4 飞播作业:核心在于适时、准确落种
    4.1 播种期:是个概率问题
    4.2 飞行作业:GPS导航, 技术上的尴尬
    4.3 施工面积:并非必定与设计面积相一致
5 飞播成效:飞播树种的成苗、成林效果
    5.1 成效构成:飞播苗是基本
    5.2 成效调查:调查数据应具有感性响应的效果
6 结语:飞播需要理性的回归

(6)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途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辽西地区植被恢复状况评价
2 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途径
    2.1 改建——中小强度干预途径
    2.2 恢复——封育干预途径
    2.3 重建——人工造林途径
        2.3.1 造林树种选择
        2.3.2 主要造林技术措施
3 结论
    3.1 确定了辽西地区最优化植被恢复方式, 为植被恢复奠定了基础
    3.2 提出了适合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模式

(7)河南省荒山侧柏种基盘苗的生长和根系分布及其移栽时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荒漠化和植被恢复
        1.1.1 植被恢复的理论研究
        1.1.2 植被恢复的技术实践
    1.2 根系研究
        1.2.1 根系的研究历史
        1.2.2 根系的研究方法
        1.2.3 根系与苗木质量
    1.3 植被恢复和根系存在的问题
        1.3.1 天然木和栽植木的根系构型差异存在的问题
        1.3.2 现行植被恢复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植被恢复技术创新-种基盘绿化技术
        1.4.1 种基盘绿化技术介绍
        1.4.2 种基盘绿化技术的理论基础
        1.4.3 种基盘绿化技术的优点
        1.4.4 基盘绿化技术研究
2 引言
3 种基盘苗方式和种基盘播种方式的生长和根系分布差异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研究材料
        3.2.3 树苗的培育
        3.2.4 测量项目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株高变化
        3.3.2 地径变化
        3.3.3 根系深度
        3.3.4 水平根长度
        3.3.5 重量
        3.3.6 根冠比
        3.3.7 根系分布
    3.4 小结
4 种基盘苗培育时间对移栽后生长和根系分布的影响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种基盘苗的培育
        4.2.3 实验设计、挖掘
        4.2.4 测量项目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株高变化
        4.3.2 根系深度
        4.3.3 根重量
        4.3.4 重量
        4.3.5 根冠比
        4.3.6 主根对侧根长度比率
        4.3.7 根系分布
    4.4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8)陕西飞播造林成苗因素及提高苗木存活率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过程与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2.3 研究范围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背景和内容
    2.2 思路和方法
        2.2.1 思路
        2.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飞播苗木存活率的主要因素
        3.1.1 气温的影响
        3.1.2 土壤的影响
        3.1.3 人畜的影响
        3.1.4 病虫害的影响
    3.2 飞播苗木的生长特点及成苗规律
        3.2.1 飞播苗木生长特点
        3.2.2 飞播成苗规律
    3.3 提高苗木存活率的主要措施
        3.3.1 精心规划设计播区
        3.3.2 抓好施工环节
        3.3.3 切实加强播区管理
        3.3.4 大胆创新,探索提高飞播苗木存活率的新方法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飞播造林需要坚持连续进行
        4.2.2 应该把每次的播区行政部门作为飞播造林的行政责任主体
        4.2.3 飞播造林成效是飞播造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2.4 秋播是提高低山地区飞播成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营养钵育苗和种基盘育苗对苗木根系形态及根构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植被恢复的研究概况
        1.1.1 植被恢复的理论研究
        1.1.2 植被恢复的技术实践
        1.1.3 植被恢复技术创新-种基盘绿化技术
    1.2 植被恢复中根系研究的进展
        1.2.1 植被恢复与根系研究之间的联系
        1.2.2 根系研究概况
        1.2.3 根构型的研究
    1.3 结论与展望
2 引言
3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研究材料
        3.2.1 树种的准备
        3.2.2 营养钵和种基盘
        3.2.3 培养砖池的建造
    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3.1 研究内容
        3.3.2 播种与幼苗移栽
        3.3.3 幼苗的挖掘
        3.3.4 根系的处理
        3.3.5 研究指标的分类及测定方法
        3.3.6 统计与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营养钵育苗和种基盘育苗对幼苗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4.1.1 幼苗的全根总长变化
        4.1.2 幼苗的根系表面积和投影面积变化
        4.1.3 幼苗的根系平均直径变化
        4.1.4 幼苗的根系总体积变化
        4.1.5 幼苗根系的总根尖数、交叉点数和联接数变化
        4.1.6 幼苗根系形态总体指标的相关性
    4.2 营养钵育苗和种基盘育苗对幼苗根构型-联接分析各项指标的影响
        4.2.1 幼苗的根系联接段平均长度变化
        4.2.2 幼苗的根系联接段平均表面积和平均投影面积变化
        4.2.3 幼苗的根系联接段平均直径变化
        4.2.4 幼苗的根系联接段平均分支角度变化
        4.2.5 幼苗根系联接段各项指标的相关性
    4.3 幼苗根系指标与地上部指标的联系
        4.3.1 幼苗的株高变化
        4.3.2 幼苗的地径变化
        4.3.3 幼苗的主根长变化
        4.3.4 幼苗的一级侧根量变化
        4.3.5 幼苗的根冠比及地上部、地下部干重变化
        4.3.6 幼苗地上部与地下部指标的相关性
5 结论与讨论
    5.1 营养钵育苗和种基盘育苗对幼苗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5.2 营养钵育苗和种基盘育苗对幼苗根系构型-联接分析各项指标的影响
    5.3 幼苗根系指标与地上部指标的联系
    5.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图

(10)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植被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与青藏铁路沿线相似自然环境的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1.1 关于高寒方面的研究
        1.1.1 高寒草甸
        1.1.2 高寒草原
        1.1.3 高寒荒漠
        1.1.4 小结与分析
    1.2 关于干旱区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
    1.3 关于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
    1.4 关于冻土区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
    1.5 关于高海拔地区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
    1.6 分析与讨论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及内容概述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与步聚
        2.3.1 技术路线
        2.3.2 铁路沿线研究方法
        2.3.2.1 铁路沿线植被群落特征研究方法
        2.3.2.2 铁路沿线植被群落特征调查
        2.3.2.3 铁路沿线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温度测定
        2.3.2.4 图像资料记录
        2.3.2.5 地理坐标的测定
3 青藏铁路沿线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分析
    3.1 荒漠
    3.2 草原
        3.2.1 温性草原
        3.2.2 高寒草原
        3.2.3 高寒草甸草原
    3.3 草甸
        3.3.1 高寒草甸
        3.3.2 高寒沼泽化草甸
    3.4 沼泽
    3.5 灌丛植被
        3.5.1 常绿革叶灌丛
        3.5.2 常绿针叶灌丛
        3.5.3 落叶阔叶灌丛
    3.6 本章小结
4 青藏铁路沿线群落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4.1 青藏铁路沿线群落优势种分布特征
    4.2 青藏铁路沿线群落 α 多样性与海拔变化关系
        4.2.1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4.2.2 群落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变化
    4.3 群落 β 多样性变化
    4.4 结论与讨论
5 青藏铁路沿线植被分区研究
    5.1 植被群落学──生态学分区
    5.2 生物多样性 β 指数植被分区
    5.3 结论与讨论
6. 青藏铁路沿线植被恢复水文环境特征研究
    6.1 沿线降水分布特征
    6.2 沿线地表水系分布特征
    6.3 沿线地下水分布特征
    6.4 小结
7 青藏铁路沿线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特征研究
    7.1 铁路沿线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分布格局分析
    7.2 铁路沿线土壤温度空分布规律研究
    7.3 小结
8 青藏铁路沿线植被群落的围栏效益分析
    8.1 试验地概况
    8.2 试验地内外植被特征分析
    8.3 试验地内外群落特征分析
    8.4 试验地内外植物群落优势种特征分析
    8.5 试验地内外植物群落优势种特征分析
        8.5.1 物种丰富度比较分析
        8.5.2 群落α多样性指数比较分析
    8.6 本章小结
9 青藏铁路沿线植被恢复试点工程规划
    9.2 当雄概况
        9.2.1 当雄县绿化概况
        9.2.2 当雄车站概况
    9.3 当雄车站植被恢复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9.3.1 车站植被恢复的指导思想
        9.3.2 车站植被恢复的目标
    9.4 植物配置的原则
    9.5 植物景观布局
    9.6 植被恢复植物材料的选择
        9.6.1 乡土植物种
        9.6.1.1 乡土植物种的优势
        9.6.1.2 当雄当地的乡土植物种
        9.6.2 引种
        9.6.3 实生苗的采用
        9.6.4 种植技术
        9.6.4.1 播种草灌的技术
        9.6.4.2 栽植乔灌的技术
    9.7 后期养护
    9.8 本章小结
10 青藏铁路沿线植被恢复对策
    10.1 人工辅助自然植被恢复
        10.1.1 封育措施
        10.1.2 补播改良
    10.2 分区植被恢复
    10.3 利用与创造适宜的微地形
        10.3.1 微地形利用
        10.3.2 创造适宜微地形
    10.4 充分发挥铁路沿线先锋植物种的作用
    10.5 适地适树
        10.5.1 以乡土植物种为主
        10.5.2 以实生苗为主
    10.6 充分发挥抗旱造林技术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10.7 利用铁路沿线的雨热同季
    10.8 加强管理
11 结论与讨论
    11.1 结论
    11.2 讨论
附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成果清单
导师介绍
致谢

四、石质山地飞播造林药剂拌种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义县石质山地飞机播种造林技术推广分析[J]. 张树彬. 南方农业, 2020(18)
  • [2]我国飞播造林技术研究概述[J]. 赵晓彬. 陕西林业科技, 2017(05)
  • [3]撒播造林种子ABT和多效复合型驱避剂处理试验[J]. 郝金宏,郭建军. 河北林业科技, 2015(03)
  • [4]陕西飞播造林类型的划分[J]. 董国跃,魏如凯. 陕西林业科技, 2015(03)
  • [5]飞播生产若干基本技术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 王锁民. 陕西林业科技, 2012(04)
  • [6]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途径探讨[J]. 薛海军,王世忠. 防护林科技, 2012(03)
  • [7]河南省荒山侧柏种基盘苗的生长和根系分布及其移栽时期研究[D]. 佐铺宣行.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6)
  • [8]陕西飞播造林成苗因素及提高苗木存活率途径研究[D]. 靖成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9]营养钵育苗和种基盘育苗对苗木根系形态及根构型的影响[D]. 杨臻.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4)
  • [10]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植被恢复研究[D]. 易作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石山造林造林拌种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