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我国满文信息处理现代化技术方面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邹燕琴[1](2020)在《人工智能+档案 ——档案智慧服务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社会建设的新机遇。“人工智能+档案”跨界融合应用将对档案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人员产生变革性影响,使档案变得更加“智慧”,让档案服务变得更加“智慧”,为档案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赋能。国内外已经初步研究了人工智能在档案管理领域应用的可行性与理论模型建构,但是目前档案学界的相关研究内容缺乏足够的案例研究,也缺乏对“人工智能+档案”的研究现状和实践案例的系统梳理,还没有针对“人工智能+”档案智慧服务体系的系统性研究。因此,本文探讨“人工智能+”档案智慧服务体系能助力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全文以“人工智能+”档案智慧服务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人工智能对档案服务产生的变革性影响,深度挖掘与总结国内外现有相关案例,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分析、从微观视角到宏观视角对档案智慧服务体系构建及其所面临的困境作系统全面的研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层面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重点阐释人工智能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概念,具体包括人工智能的内涵及核心技术、“人工智能+”的概念、智慧服务的概念、档案智慧服务的概念及“人工智能+”档案智慧服务。第三部分从基础设施层、档案资源层、技术处理层和服务应用层四个维度构建“人工智能+”档案智慧服务体系,深度挖掘国内外“人工智能+档案”的实践应用实例,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档案智慧服务,最终初步构建起“人工智能+”档案智慧服务体系。第四部分系统深入地从理念、资源、技术和人员四个维度研究构建档案智慧服务体系所面临的困境,目前还存在服务道德伦理问题、档案数据与个人隐私问题、技术发展瓶颈与应用风险、人员替代危机与创新要求等问题;第五部分针对现有困境提出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与法律、做好档案数据优化与保护、推进技术发展与安全防御、人机共存思维与馆员培养引进等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智慧化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借鉴。
朝克[2](2019)在《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字研究70年》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满通古斯语言文字研究研究事业经历了从局部到全面,从语料搜集到理论探讨的发展历程。70年以来的中国满通古斯语言文字研究可分为1949年到1978年、1978年到2011年、2011念到2019年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而满通古斯语言文字研究获得的辉煌成绩可为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吴智嘉[3](2019)在《民族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及科学保护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民族古籍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是中国传统文献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由于保管条件、数字化规范程度、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原本校勘水平、权威评价机构缺失等原因,导致民族古籍数字化产生了各种问题。如何科学化规范化地完成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成为新时期民族古籍整理保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葛丰交,葛维娜,顾晨霞[4](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锡伯族双语教育教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锡伯族双语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果,主要表现在各类锡伯族双语教育教学研究社会组织相继成立,专兼职研究群体已基本形成,双语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蔚为可观,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研究内容不断拓展,学术研讨和交流日趋活跃。梳理这一时期锡伯族?
李婷[5](2017)在《少数民族文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文字档案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满文档案为例,根据少数民族文字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共同问题,为其信息化建设提供策略,以期少数民族文字档案信息化建设平稳、快速发展。
白林海[6](2017)在《于道泉评传》文中认为作为中国现代着名藏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于道泉并没有受到与之相应的重视。在相关研究中所显示是他的翻译着述,而对他的翻译研究没有深入,并且翻译作品也仅仅是他学术人生中的一部分。在中国现代着名学者家族之中,论名气他不如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王静如、萧乾等学者,但他的成就则不亚于以上一类学者。形成目前的这样形态是人们对他的人生历程及其作品了解的局限,以及对中国藏学的关注力度不足所致。目前,有关于道泉的研究者不多,在中国国内关注他的还远远不及国外,比如日本关注得早。于道泉1992年仙逝至今已有二十五个春秋,在此期间,除了 2001年王尧的一部概述于道泉生平和整理其相关着述外,至今没有一部较完整论述于道泉的生平和学术的论着。本论文力图在史料上为后来研究者所提供详实的研究基础和事实依据,并注重于道泉生平的系统考述,证实他为构筑中国藏学而奋斗的历程。另外,我们着重于着述的系统考析,力图在着述的分析中彰显于道泉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方法,以便于探讨于道泉及其着述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应有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于道泉来自于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齐鲁大地,是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后起之栋梁。他早在齐鲁大学就读时,就已登上了中国文坛,成为文学研究会会员。最初的两部译着迅速地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思想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受到文学界和史学界的赞誉。他在进入北平北海图书馆和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后,反映在梵蒙藏满语言文化与汉语言文化方面研究的作品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从于道泉的作品来分析他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仅仅相连,与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密不可分。他的创作思想紧跟时代的步伐,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此,研究于道泉的生平、创作历程以及作品特色,就能感受到社会风云的变幻,及其社会变迁更替给知识分子的心灵里的投影和深奥厚重的民族语言文化。于道泉生于山东省临淄县齐都镇葛家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庭训,又目睹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更替,以及德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列强劫取祖国宝藏,践踏祖国大好河山,残害祖国同胞。后立志读书救国,接受民国政府“实业救国”的教育,1916年,考入山东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化学科。毕业后,1920年又考入齐鲁大学,接受西方基督教会大学较为先进的教育,又受到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想的启发,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新格局的影响。1922年他翻译了许地山着的《空山灵雨》为世界语,1923年翻译卜赖尔(B.Baxter Blair)所着的《世界地理之改造》(World Remapped)为汉语。1924年于道泉放弃考取官费赴美留学机会,转入北京大学跟随钢和泰先生修习梵文、藏文和研究佛典,1926年入北平北海图书馆特藏部整理与研究蒙藏满典籍文献,1928年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钻研藏文典籍文献,最终他走进研究中国藏学的殿堂。1934年赴欧洲游学,先后在法国、德国和英国,学习了法文、德文、土耳其文等语言文字,专修藏文、藏文文法等,又教授汉语、藏语和蒙古语等语种。先后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SOAS)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查阅法藏和英藏的藏文古籍文献,并把一些文献资料抄录或拍照寄回祖国。期间,他译介了多首藏族民歌和多部反映中国解放区的新文学作品,让西方人民及时了解到西藏民族文化和中国解放区的文化新面貌,充分反映了他心系祖国的学术思想。1949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工作,兼任北京图书馆不带薪的研究馆员,他致力于创建中国藏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成为现在世界的一门显学。展现了他的光辉人格和执着的共产主义信仰,实现了他的梦想蓝图。在人生的历程上,于道泉是一位特立异行的行者横跨“四朝”堪称传奇;在学术研究上,是一位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奇才,一位东西方的“骑士”。从对中国现代学术贡献看,我们是透过分期分类考述为背景,层层深入探讨,再结合作品分析予以评析。我们首先从于道泉的梦想起航分析,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他在从事藏语文献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实践工作中孕育了他的梦想,并为实现这一梦想而一路西游寻梦,直到新中国成立,他才得以实现梦想——建立中国藏学。其次,在中国藏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国内外学者名流的帮助、影射与反衬。因此,又通过于道泉与国内外学术界学者名流的交往展开论述。三是沿着中国藏学的建设路线进行分类分期展开讨论,论述于道泉在中国藏学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所作出的贡献。由于中国藏学的研究和藏传佛教的研究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章中把佛教研究列出来讨论。四是语言学的研究,包括翻译学和词典学,分别以三大节展开,梳理并分析了他在语言学的现代化、翻译学的顺适原则和词典学的藏文标音化等等具有的突出贡献,是研究人类语言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特立异行的人格和丰富的人生阅历锻造于道泉做学术研究的灵魂。虽然他所着的作品不多,但都是精品。因此,我们通过对于道泉的精品着作分析,得出他的治学方法及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应有他的一席之地。
刘斯雅[7](2017)在《基于文献统计的我国满文档案研究进展分析》文中提出满文档案主要是清代历朝统治者及其中央、地方的各种机构在处理日常公务活动中形成的以满文书写的文书、图籍、档册等,也是我国历史上保存下来以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古代档案。1916年清末进士金梁在沈阳故宫崇谟阁发现了乾隆朝重抄的《满文老档》开启了我国满文档案的研究,而我国关于满文档案研究的学术论文最早发表于1960年,距今已有近六十年。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研究满文档案的相关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将“中国知网”检索到的自196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之间发表的论文作为研究集合,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筛选得到研究所需样本,根据文献的产出情况、研究的主体、文献的被引频次、研究的主题和基金资助情况这五大块对取得的样本进行分类、统计后绘制出相应的图谱,以达到全面清晰反映我国满文档案研究进展的目的。文章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历程、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满文档案研究学术论文的选取与统计标准;第三部分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分别介绍了我国满文档案研究学术论文的产出、主体、被引频次、主题和基金资助情况的统计和分析;最后一部分由3个部分构成,主要总结了我国满文档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及我国满文档案研究发展趋势的思考。
许念一[8](2015)在《中国汉字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将汉字规划视为汉语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因此上述观点不仅反映了汉字和汉语的密切关系,也维护了汉语规划研究的完整性。然而,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中国社会汉字问题,我们也应从汉字的自身特点出发,重视并强调汉字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基于此,本文以“中国汉字规划研究”作为论文选题,集中解答了以下五方面问题。(1)为何要开展专门性的汉字规划研究?汉字规划的属性和定义是什么?(2)中国汉字规划经历了怎样的古今演变?(3)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汉字规划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4)中国汉字规划的主要范畴是什么?其划分依据和理论内涵又是什么?(5)当前的中国汉字规划问题有哪些?我们应如何有效应对?虽然汉字规划对汉语规划存在一定的依附性,但其独立性也十分显着。换言之,汉字规划兼具依附性和独立性两重属性。这一观点可由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来证实。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社会交往、教育启蒙和文化传播是汉字规划的主要社会功能。一方面,由于汉字规划在国家认同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方面是汉语规划的有益补充,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汉语规划而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汉字的形体表意性和文化传承性赋予了汉字规划超越汉语规划的特殊功能优势——教育启蒙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因此汉字规划的独立性也十分鲜明。据此,我们应在承认汉字规划依附性的基础上,强调和重视汉字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并将汉字规划作为独立的学术概念加以界定。所谓汉字规划,是指政府、社团、学者或个人通过颁行汉字政策、制定汉字法律、编写汉字规范等方式,对汉字的政治地位、本体要素(主要包括汉字的字形、字音、字量、字序等)、社会使用、国内教育和海外传播等方面所进行的前瞻性的动态引导与调节,旨在妥善解决与汉字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使汉字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古到今,中国汉字规划先后经历了启蒙与成长、变革与探索、改革与稳进等阶段。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中国汉字规划不仅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行政指导体系,实践范围也不断扩大,全面涵盖了汉字地位、汉字字形、汉字字音、汉字字量、汉字字序、汉字典籍、社会用字、汉字教育、汉字传播和汉字社会活动等规划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如下:启蒙时期(先秦时期)的汉字规划内容简单、形式原始;成长时期(秦代-清代)的汉字规划注重汉字统一,服务于专制统治;变革与探索时期(民国时期)的汉字规划注重汉字改良,突出汉字普及;改革与稳进时期(新中国时期)的汉字规划注重宏观引导,强调汉字规范。除中国大陆外,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汉字规划经验,也值得探讨与学习。香港、澳门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双文政策和繁简由之,台湾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繁体为正和简体为用,日本的规划经验表现为分门别类和注重应用,韩国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教育为先和韩汉并用,新加坡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全面简化和数位教学,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顺时简化和简化推广。中国汉字规划具有政治范畴、社会范畴、教育范畴和传播范畴四个主要范畴。四大范畴的划分依据为:第一,避免了类型划分的弊端;第二,与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相互照应,突出了本文的理论主线;第三,有助于揭示中国汉字规划的本质与规律。四大范畴的理论内涵为:政治范畴是指汉字的政治地位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显隐之辨、民国时期的存废之争和新中国时期的文字平等为代表;社会范畴是指汉字的社会使用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统一、民国时期的汉字改良和新中国时期的汉字标准制定为代表;教育范畴是指汉字的国内教育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强权、民国以后的汉字启蒙和近年来的汉字能力建设为代表;传播范畴是指汉字的海外传播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交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汉字教学和2000年以后的汉字推广为代表。当前的汉字规划问题可以分为四类: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和传播问题。其中,政治问题包括字母词的地位界定和汉字国际地位规划,社会问题包括繁体字的境内使用、地名用字规范、人名用字规范、网络用字管理和汉字信息产业建设,教育问题包括汉字教育安全维护和汉字书写能力提升,传播问题包括简化字的境外推广和对外汉字传播探索。我们建议:在开展字母词地位界定时,应明确字母词的性质,区分字母词的政治地位和功能地位。在开展汉字国际地位规划时,应避免文字霸权主义,积极应对大国文字的挑战,以获取国际话语权为规划核心。在开展繁体字的境内使用规划时,应理清简繁字关系,巩固简化字的社会通用地位,制定专门性的“繁体字表”,开展多种类型的繁体字活动。在开展地名用字规划时,应将规范观与实用观相结合,地名选字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政府、公众、企业利益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在开展人名用字规划时,应吸取他国的规划经验,开展人名用字动态监测,完善人名用字法规建设,研制推荐性人名用字表。在开展网络用字管理时,应认清网络新字的作用与性质,对其使用范围加以限制。在开展汉字信息产业建设时,应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健全汉字信息法律建设,注重汉字信息行业升级。在维护国内汉字教育安全时,应提高汉字教育安全意识,重视各阶段的汉字教育,合理部署外文教育战略。在提升全民汉字书写能力时,应正视“提笔忘字”问题,加强汉字书写教育,勿忘汉字文化之根。在完善简化字的境外推广时,应摒弃简繁对立的错误观念,发挥简化字固有的形体优势,增加简化字文化介绍。在开展对外汉字传播规划时,应增强宏观政策引导,构建对外汉字传播模式,开辟汉字文化走廊。
佟加·庆夫,吕建春[9](2015)在《锡伯文、满文相关信息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近20年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和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锡伯文、满文的相关标准,同时也总结了技术实现方法、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以及已取得的成果情况,为下一步锡伯文、满文信息技术相关标准的制(修)订、计算机信息化和标准化应用等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吕建春,佟加·庆夫,王得洋,何正安[10](2015)在《蒙古文锡伯文满文OpenType字库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主要介绍依据GB 13000-2010、GB/T 26226-2010等相关国家标准,采用OpenType字库技术而研制完成的蒙古文、锡伯文和满文字库,包括字库研制的技术路线和名义字符、显现字符、合体字符的变形显现,以及字符宽度数据、字形轮廓描述、识别、压缩、还原等技术。
二、关于我国满文信息处理现代化技术方面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满文信息处理现代化技术方面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档案 ——档案智慧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小结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人工智能+”档案智慧服务基本概念 |
2.1 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 |
2.1.1 人工智能的起源及概念 |
2.1.2 “人工智能+”的概念及辨析 |
2.1.3 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及应用 |
2.2 智慧服务 |
2.2.1 智慧服务的概念 |
2.2.2 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及智慧服务的概念辨析 |
2.3 “人工智能+”档案智慧服务 |
2.3.1 档案智慧服务的概念 |
2.3.2 “人工智能+”档案智慧服务的概念 |
第三章 “人工智能+”档案智慧服务体系构建 |
3.1 基础设施层 |
3.1.1 机房设施 |
3.1.2 软硬件设施 |
3.2 档案资源层 |
3.2.1 馆藏档案资源 |
3.2.2 业务管理数据 |
3.2.3 用户服务数据 |
3.2.4 用户开放数据 |
3.3 技术处理层 |
3.3.1 档案智慧收集 |
3.3.2 档案智慧整理 |
3.3.3 档案智慧鉴定 |
3.3.4 档案智慧检索 |
3.3.5 档案智慧存储 |
3.3.6 档案智慧服务 |
3.4 服务应用层 |
3.4.1 资源服务多元智慧化 |
3.4.2 服务空间泛在虚拟化 |
3.4.3 用户服务精准智慧化 |
3.4.4 服务反馈与学习优化 |
第四章 “人工智能+”档案智慧服务现实困境 |
4.1 理念:服务道德伦理问题 |
4.1.1 人工智能伦理设计 |
4.1.2 主体价值取向 |
4.1.3 主体责任权重 |
4.2 资源:档案数据与个人隐私问题 |
4.2.1 档案数据整合壁垒 |
4.2.2 档案数据存储空间 |
4.2.3 用户个人隐私风险 |
4.3 技术:发展瓶颈与应用风险 |
4.3.1 技术发展瓶颈 |
4.3.2 网络安全风险 |
4.3.3 行业融合制约 |
4.4 人员:替代危机与创新要求 |
4.4.1 人员替代危机 |
4.4.2 人员创新要求 |
第五章 “人工智能+”档案智慧服务解决策略 |
5.1 制度构建:完善伦理规范与法律 |
5.1.1 制定伦理规范标准 |
5.1.2 完善现行法律法规 |
5.2 资源优化:档案数据优化与保护 |
5.2.1 统一数据与平台 |
5.2.2 优化系统与技术 |
5.2.3 保护个人隐私 |
5.3 技术迭代:技术发展与安全防御 |
5.3.1 关注AI技术发展 |
5.3.2 建立安全防御体系 |
5.4 人员升级:人机共存与教育培养 |
5.4.1 人机共存思维 |
5.4.2 学科教育培养 |
5.4.3 馆员培训引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字研究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字研究事业的起步阶段 |
二、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研究事业走向成熟的阶段 |
三、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字研究事业迈入理论创新的时代 |
(3)民族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及科学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的现状 |
(一)我国民族古籍保护机构的设立 |
(二)民族古籍数字化取得的显着成绩 |
(三)我国亟待数字化的大型民族古籍 |
二、我国民族古籍数字化中存在的问题 |
(一)民族古籍馆藏条件不达标导致古籍二次损毁 |
(二)古籍保护修复技术和人才的缺失导致古籍流失 |
(三)民族古籍分类规范化、索引标准化的问题仍很突出 |
1.民族古籍分类尚无独立的类目和统一的规范。 |
2.民族古籍图书信息着录无统一标准。 |
3.我国民族古籍数字化对在支持研究功能的开发不足。 |
(四)民族古籍数字化中编校功能丧失 |
(五)民族古籍数字化缺乏第三方评估和后期评估 |
三、民族古籍数字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从国家标准的角度提升民族古籍数字化水平 |
(二)以培训和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古籍修复整理人才 |
(三)提高民族古籍保护的法律保护意识 |
(四)提升民族古籍数字化的技术水平 |
(4)改革开放以来锡伯族双语教育教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疆锡伯族双语教育概貌 |
二、双语教育教学研究具备基本条件 |
(一)学术组织 |
(二)研究队伍 |
(三)研讨交流 |
(四)刊物、网站 |
三、双语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丰富 |
(一)着作、工具书 |
(二)论文、研究报告 |
(三)锡、汉双语课题研究 |
(四)锡、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 |
四、双语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
(5)少数民族文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少数民族文字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2.1 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标准化落后 |
2.2 档案系统缺少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管理功能 |
2.3 管理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 |
3 少数民族文字档案信息化建设策略 |
3.1 满文信息处理技术标准化建设 |
3.2 档案系统中满文档案管理功能建设 |
3.3 培养复合型满文等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管理人员 |
4 总结 |
(6)于道泉评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写作相关问题 |
上篇 生平考述 |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
引言 |
第一节 少年时代 |
第二节 青年时代 |
第二章 北平求学十一载 |
第一节 济南际遇泰戈尔 |
第二节 北京大学获新生 |
一、师从钢和泰 |
二、进步新青年 |
第三节 北平北海图书馆 |
第四节 国立中央研究院 |
第三章 欧陆留学十六载 |
第一节 法国(1934-1935) |
第二节 德国(1936-1937) |
第三节 英国(1938-1949) |
第四章 教书育人四十三年 |
第一节 北京大学(1949-1951) |
第二节 中央民族学院(1951-1992) |
下篇 中国现代学术贡献 |
第五章 于道泉中国藏学之梦 |
第一节 北京孕梦 |
第二节 欧洲寻梦 |
第三节 新中国筑梦 |
一、组建中国藏学机构 |
二、培养藏学人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与国内外学术界交往 |
第一节 默默的奉献者和良师益友 |
一、默默的奉献者 |
二、良师益友 |
第二节 与中国学术界交往 |
一、于道泉与陈寅恪 |
二、于道泉与傅斯年 |
三、于道泉与赵元任 |
四、于道泉与许地山 |
第三节 与国外学术界交往 |
一、于道泉与巴考 |
二、于道泉与拉露 |
三、于道泉与西门·华德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藏学研究及贡献 |
第一节 中国藏学研究 |
一、中国藏学厘定 |
二、中国藏学研究与贡献的评述 |
第二节 佛教研究 |
一、纵向研究 |
二、横向研究 |
三、移离佛教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语言学研究与贡献 |
第一节 语言学研究 |
一、语言学研究分期评述 |
二、语言学研究实践评析:以《藏文数码代字》为例 |
三、语言观 |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翻译学研究 |
一、翻译研究分期评述 |
二、翻译研究实践评析:以《第六代达赖喇嘛仓洋嘉错情歌》为例 |
三、翻译观 |
第三节 词典学研究 |
一、词典学研究的缘起 |
二、词典学研究实践评析:以《(?)藏汉对照拉萨口语词典》为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基于文献统计的我国满文档案研究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0.2.1 研究目的 |
0.2.2 研究意义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国内研究现状 |
0.3.2 国外研究现状 |
0.4 研究内容 |
0.5 研究方法 |
0.5.1 逻辑推理法 |
0.5.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 |
0.5.3 可视化方法 |
0.6 创新与不足 |
0.6.1 创新之处 |
0.6.2 不足之处 |
1 满文档案研究学术论文的选取与统计 |
1.1 满文档案研究数据的选取范围与筛选 |
1.1.1 满文档案研究数据的选取范围 |
1.1.2 满文档案研究数据的筛选 |
1.2 满文档案研究相关标准和维度的选取 |
1.2.1 研究成果产出的统计 |
1.2.2 研究成果的主体分析 |
1.2.3 满文档案研究文献被引频次的统计 |
1.2.4 研究主题的统计 |
1.2.5 基金资助情况的统计 |
2 我国满文档案研究进展分析 |
2.1 我国满文档案的文献产出统计分析 |
2.1.1 我国满文档案文献产出的来源分析 |
2.1.2 我国满文档案文献产出的年度分布 |
2.2 我国满文档案研究主体统计分析 |
2.2.1 我国满文档案研究学者统计分析 |
2.2.2 我国满文档案研究机构的统计分析 |
2.3 我国满文档案研究成果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
2.4 我国满文档案研究主题的统计分析 |
2.4.1 我国满文档案研究的热点主题统计分析 |
2.4.2 我国研究满文档案的学科统计分析 |
2.5 我国满文档案研究的基金资助情况统计分析 |
3 我国满文档案研究的总结 |
3.1 我国满文档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3.1.1 专业的研究人员和机构稀少 |
3.1.2 开发力度不足存在研究上的空白和欠缺 |
3.1.3 发展速度缓慢研究尚未完全成熟 |
3.2 对我国满文档案研究发展的几点建议 |
3.2.1 开展满学教育为满文档案研究增添活力 |
3.2.2 加强满文档案的开发力度 |
3.2.3 提倡相关工具书和工具软件的开发 |
3.3 满文档案研究的发展趋势 |
3.3.1 研究视角更加全面 |
3.3.2 研究主体更加丰富 |
3.3.3 利用更加广泛深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国汉字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汉字规划的界定 |
第一节 语言规划与文字规划 |
一、何为“语言规划” |
二、语言规划中的“文字规划” |
第二节 汉语规划与汉字规划 |
一、汉字规划与汉语规划的关系 |
二、汉字规划附属地位的利与弊 |
第三节 汉字规划的依附性与独立性 |
一、汉字规划的依附性 |
二、汉字规划的独立性 |
第四节 汉字规划的问题与反思 |
一、汉字规划的基本问题 |
二、汉字规划的理论反思 |
第二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启蒙与成长 |
第一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启蒙 |
一、汉字规划的启蒙标志 |
二、启蒙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
第二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成长 |
一、汉字规划的封建指令 |
二、汉字规划的成长演进 |
三、成长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
第三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变革与探索 |
第一节 汉字规划的变革背景 |
一、切音字运动 |
二、“万国新语”之争 |
三、汉字简化思潮 |
第二节 汉字规划的探索领域 |
一、汉字地位 |
二、汉字字音 |
三、汉字字形 |
四、汉字字量 |
五、汉字教育 |
六、变革与探索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
第四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改革与稳进 |
第一节 改革阶段(1949年-1966年)的汉字规划 |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
二、汉字规划的改革历程 |
第二节 稳定阶段(1972年-1999年)的汉字规划 |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
二、汉字规划的稳定历程 |
第三节 推进阶段(2000年至今)的汉字规划 |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
二、汉字规划的推进历程 |
第四节 改革与稳进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
第五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他者经验 |
第一节 港、澳、台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 |
一、香港、澳门地区 |
二、台湾地区 |
第二节 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汉字规划经验 |
一、日本 |
二、韩国 |
三、新加坡 |
四、马来西亚和泰国 |
第六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主要范畴 |
第一节 划分依据 |
一、“范畴”与“类型” |
二、理论依据 |
三、现实依据 |
第二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政治范畴 |
一、显隐之辨 |
二、存废之争 |
三、文字平等 |
第三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社会范畴 |
一、汉字统一 |
二、汉字改良 |
三、汉字标准 |
第四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教育范畴 |
一、汉字强权 |
二、汉字启蒙 |
三、汉字能力 |
第五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传播范畴 |
一、汉字交流 |
二、汉字教学 |
三、汉字推广 |
第七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战略思考 |
第一节 政治思考 |
一、字母词地位界定 |
二、汉字国际地位规划 |
第二节 社会思考 |
一、繁体字的境内使用 |
二、地名用字规范 |
三、人名用字规范 |
四、网络用字管理 |
五、汉字信息产业建设 |
第三节 教育思考 |
一、汉字教育安全维护 |
二、汉字书写能力提升 |
第四节 传播思考 |
一、简化字的境外推广 |
二、对外汉字传播探索 |
第八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汉字规划的学术界定 |
二、汉字规划的历史经验 |
三、汉字规划的国际视野 |
四、汉字规划的理论范畴 |
五、汉字规划的战略思考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汉字规划的理论构建 |
二、汉字规划的实践探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部分 |
二、论文部分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我国满文信息处理现代化技术方面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档案 ——档案智慧服务体系研究[D]. 邹燕琴. 山东大学, 2020(10)
- [2]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字研究70年[J]. 朝克. 满语研究, 2019(02)
- [3]民族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及科学保护问题研究[J]. 吴智嘉.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9(05)
- [4]改革开放以来锡伯族双语教育教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N]. 葛丰交,葛维娜,顾晨霞. 中国民族报, 2018
- [5]少数民族文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李婷. 科学中国人, 2017(23)
- [6]于道泉评传[D]. 白林海.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7]基于文献统计的我国满文档案研究进展分析[D]. 刘斯雅. 辽宁大学, 2017(03)
- [8]中国汉字规划研究[D]. 许念一. 武汉大学, 2015(03)
- [9]锡伯文、满文相关信息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J]. 佟加·庆夫,吕建春.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5(Z1)
- [10]蒙古文锡伯文满文OpenType字库技术研究[J]. 吕建春,佟加·庆夫,王得洋,何正安.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