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白酒生产技术(十一)

新型白酒生产技术(十一)

一、新型白酒生产技术(十一)(论文文献综述)

柏建春[1](2021)在《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相色谱技术在现代分离分析领域中必不可少,以其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高灵敏度、易于自动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其中色谱柱作为色谱分析的主要元件,色谱固定相的选择往往直接影响待测样品的分析效果。随着对复杂样品,特别是食品、医药以及环境污染物中沸点相近、结构相似的成分分析需求的增加,合成和研究各种性能优异的气相色谱固定相成为国内外色谱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聚硅氧烷由于具有耐高低温、耐候、耐老化、生理惰性、成膜性好等优点,在气相色谱固定相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课题将酯基基团和聚醚链段引入到聚硅氧烷主链上,使得固定相既具有聚硅氧烷的易成膜和耐温特性,又因接枝了极性选择性基团,增加了固定相与分析物之间的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和氢键碱性作用力,从而提高了固定相对醇类、酯类、醚类等混合物的分离选择性。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含氢量的甲基含氢硅油的合成。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D4H)为原料,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封端剂,在三氟甲基磺酸(TfOH)催化下,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制得含氢量分别为13.8%和21.6%的高分子量甲基含氢硅油。(2)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EUP)的合成。利用硅氢加成反应,在氯铂酸-异丙醇溶液催化下,将十一烯酸乙酯接枝到甲基含氢硅油长链上,制得接枝率为20%的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EUP-20)。(3)聚醚接枝聚硅氧烷(AEPP)的合成。以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1000)为原料,以无水四氢呋喃为溶剂,在NaH碱性条件下,与1-氯丁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丁基封端的烯丙基聚醚;再通过硅氢加成,将聚醚链段接枝到甲基含氢硅油长链上,合成了接枝率分别为10%和18%的聚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AEPP-10和AEPP-18)。(4)色谱柱评价。将合成的固定相通过静态法涂渍于石英毛细管内壁,评价了其柱效、耐温性、惰性以及极性等性能。结果表明,两种酯、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均有良好的成膜性和耐温性能,所制备的色谱柱柱效高、表面惰性好。测得EUP-20色谱柱麦氏常数497,为弱极性柱;AEPP-10色谱柱麦氏常数为972,AEPP-18色谱柱麦氏常数为1153,均为中等极性柱。通过溶剂化参数表明EUP和AEPP两种色谱柱的主要作用力均为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5)EUP-20和AEPP色谱柱分离性能评价。通过对实验室自配的脂肪酸酯类、脂肪醇类以及醚类等混合物的分离分析,两类色谱柱均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效果。在实际样品分离中,不仅对白酒样品中微量成分取得了良好的分离,对于香精香料以及成分复杂的香烟烟气吸收液也取得了良好的分析效果,表明EUP和AEPP两种色谱柱适用于含复杂醇酯类实际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在食品、环境分析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程静[2](2019)在《基于竞争情报的安徽白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愈发严峻的背景下,原本属于白酒产业的“黄金时代”已不复存在。由于产业环境的复杂多变,我国政府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处在行业整改期的白酒企业作出了严格规范。安徽白酒产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严重打击,众多白酒企业开始陷入沉寂,小型生产企业不堪重负纷纷转型,甚至退出白酒市场。市场竞争是现代企业不可避免的生存方式,而竞争情报的出现对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贡献,它可以促进产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然而我国学者对白酒产业的竞争情报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试图把竞争情报的分析方法与安徽白酒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对徽酒的发展战略提出思考。文章选取安徽白酒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自身情报分析、产业所处环境情报分析、竞争对手情报分析多方面结合展开竞争情报研究。前期笔者经过一系列查证发现,安徽白酒产业存在产业规模过小、高端品牌欠缺、小企业众多、核心技术不强等等弊端,导致徽酒在白酒市场上逐渐走下坡路。然后进一步通过宏观竞争环境和微观竞争环境的情报分析,明确安徽白酒产业所处的发展机会与威胁。接着选取对安徽白酒有较大威胁的川酒、黔酒和苏酒作为竞争对手展开对手情报分析,为安徽白酒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切合安徽白酒自身特点,提出适合徽酒发展的战略思考,从品牌支撑、规模扩张、营销拓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为安徽白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孙炜方[3](2019)在《麸曲酱香白酒生产工艺及堆积发酵对风味物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的方法对酒醅中挥发性香气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并对麸曲酱香白酒生产工艺及堆积发酵对风味物质影响进行研究。通过麸曲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过程中粮食添加量、麸曲用量、酵母用量等不同条件的控制,对酒精度的变化及感官评价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堆积发酵过程各参数变化,对堆积发酵过程中酒精度、水分、酸度、还原糖、温度、淀粉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讨论堆积发酵对酒醅中风味物质的影响,对酒醅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粮食配比的酒醅进行酒精度测定与感官质量分析,当高粱、小麦、麸皮的配比分别为80%、15%和5%时,酒醅的酒精度最高,且经过贮存,酒的感官评价结果也最优。通过对不同麸曲用量、不同酵母用量的酒醅进行酒精度测定与感官质量分析,确定麸曲添加量为7%、酵母用量为投料量的5%。(2)采用标准方法对堆积发酵过程中各理化性质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变化、发酵条件的不断波动引起不同参数的变化不尽相同。其中,随着堆积时间的不断延长,酒精含量不断变化且有升高趋势,但升高幅度不大,堆积48h时酒精度为0.45%vol;水分含量不断减少,最终下降1.8%;堆糟中酸度不断上升,但幅度略小、变化不大,基本没有波动;还原糖的含量逐渐减少,变化幅度为0.28%;堆糟内的温度不断攀升;淀粉含量不断减少,堆积48h后下降1.4%。(3)采用标准方法对入窖发酵过程中各理化性质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发酵前期酒精度上升速率很快,7d之后酒精度上升趋势趋于平缓,由此可以判断酒精发酵在7d时基本趋于结束。水分含量随时间而不断增加,前期增加速率较快,后期趋于平稳,当7d时达到最高水分含量,为58%。随着发酵过程的不断进行,酒醅的酸度也不断增加。1~7d酒醅酸度不断升高,7~11d酒醅酸度趋于稳定、少有波动,符合发酵规律。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酒醅中还原糖的含量逐渐降低。(4)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的方法对堆积发酵对酒醅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酒醅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过堆积发酵,酒醅中风味化合物种类增加,发酵后所得成品酒香气浓郁、具有特色、口感柔和。且堆积后的酒醅醇类化合物相对较少,酸类化合物大量增加,能减轻蒸馏后麸曲酱香白酒的苦涩和焦糊味。风味化合物种类增加,所得麸曲酱香白酒香气浓郁、协调,品质明显提升。

李凯敏[4](2017)在《特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与风味物质积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白酒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香型白酒是我国众多香型白酒中的名优酒之一,它清淡舒适,入口柔和,口感悠长回甜,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与产品风格在众多名酒中独树一帜。与大多数传统白酒不同,特香型白酒以大米为酿酒原料,采用“三进四出”的续渣混蒸的酿造工艺,掐头去尾,酿造出的原酒分为粮糟酒、踩糟酒和丢糟酒,经贮藏和勾兑后形成了具有特香型白酒的独特风格。然而目前对特香型白酒研究较少,酿造机理、产香机制均不明确,白酒生产对传统经验依赖较高。对特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风味物质进行系统分析,是解析特香型白酒酿造机理的关键。本论文采用纯培养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特香型大曲、酒醅、底糟中微生物菌群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对特香型酒发酵过程中的上、下两层酒醅的风味成分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对蒸馏结束后的各类型原酒中酒头、酒体、酒尾之间的风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确定了不同酿造阶段酒醅和原酒酒头、酒体、酒尾中的特征风味物质,为系统解析特香型白酒酿造过程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特香型大曲微生物中:芽孢杆菌目、乳酸菌目、红螺菌目、散囊菌目、酵母菌目是大曲微生物中的优势菌群;其中芽孢杆菌目细菌、散囊菌目真菌主要集中于大曲内部,而酵母目真菌、红螺菌目细菌主要集中于大曲外侧,乳酸菌目细菌在大曲中分布较为均匀。(2)发酵前期酒醅中的优势微生物包括乳酸菌目、芽孢杆菌目、红螺菌目、微球菌目、酵母菌目、散囊菌目等,到发酵中后期乳酸菌目和酵母菌目成为酒醅微生物绝对优势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乳杆菌和酵母菌是酿酒过程中的功能微生物,且酒醅微生物菌群构成不随窖池深度的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结合理化性质,发酵前期,酒醅微生物与p H值、还原糖含量、总氮含量、温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发酵中后期主要与总酸含量、乙醇含量高相关,乳杆菌和酵母菌分别与总酸含量和乙醇含量有很高的相关性。(3)发酵过程中,酯类、醇类、酸类三类挥发性物质是主要的酒醅风味物质,随着发酵时间延伸含量逐渐增加,酯类物质含量最高,醇类次之,酸类最低;发酵结束后,上层酒醅的风味物质含量要更高,而各类化合物在各层酒醅中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将酿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发酵初期(0~3d),发酵中期(6~15d),发酵后期(20~30d);发酵前期尚未形成明显的特征风味物质;发酵中期特征风味物质为:辛酸乙酯、庚酸乙酯、己酸乙酯、戊酸乙酯、苯乙酸乙酯、棕榈酸乙酯、丁二醇;发酵后期特征风味物质为:肉豆蔻酸乙酯、癸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琥珀酸二乙酯、十五酸乙酯、乙酸苯乙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己酸、壬酸乙酯、棕榈酸、双甘醇、异戊醇、苯乙醇、乙酸异戊酯、硬脂酸乙酯、月桂酸乙酯等。结果显示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产生积累主要发生在发酵中后期,因此适当的延长发酵时间对提升白酒风味有重要作用。(4)HS-SPME和GC-MS分析了蒸馏原酒中酒头、酒体和酒尾中挥发性成份。优化了优化了固相微萃取条件:5%酒精度、0.2mg/m L Na Cl质量浓度、50℃萃取温度、30min萃取时间;对所蒸馏原酒中酒头、酒体和酒尾中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共检测到10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酯类物质种类和含量最高,且大量集中在酒头,而醇类、酚类、酸类、醛酮类物质在酒尾中含量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酒头、酒体的特征风味物质包括辛酸乙酯、异戊醇、油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庚酸乙酯、己酸丙酯、己酸己酯、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等,酒尾的特征风味物质包括苯乙醇、苯乙醛、肉豆蔻酸乙酯、糠醛、4-乙基愈创木酚、月桂酸乙酯、2,4-二叔丁基苯酚、壬酸乙酯、戊酸乙酯、甲酸辛酯、癸酸乙酯、亚油酸乙酯、苯甲酸乙酯、己酸丁酯、苯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8-壬烯酸乙酯、棕榈酸乙酯等。

黄平,姜萤,杨国华,张肖克[5](2017)在《巨星陨落 酒界同悲——缅怀白酒巨匠沈怡方先生》文中研究表明酒业巨匠,一代宗师;桃李天下,华章满园。传承创新,继往开来;科技领先,实践检验。苦心耕耘,终成正果;引领后者,攀登高峰。

乔岩[6](2016)在《酱香型大曲曲虫综合防治及贮存质量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酱香型大曲是酱香型白酒生产的重要材料,在贮存中受曲虫、贮存时间等条件的影响。本试验对酱香型大曲曲虫进行诱捕和调查分析,对酱香型大曲的贮存质量变化进行研究,研究在不同贮存时间和贮存条件下酱香型大曲香味物质的变化。为酱香型大曲贮存过程中曲虫防治、合理的贮存方法及合适贮存时间进行一定的建议。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新、老车间的小型曲虫主要种群分别为拟赤谷盗和谷蠹,蟑螂的主要种类为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蟑。小型曲虫的主要爆发时间为7、8、9月,蟑螂的主要爆发时间为8、9月,老车间曲虫总量高于新车间;小型曲虫的诱捕重量与温度呈正相关,晴天与多云天气诱捕曲虫重量较多;香油对蟑螂成虫和幼虫的诱捕效果理想。(2)酱香型大曲在贮存过程中的水分含量、菌落总数、酵母总数、淀粉含量、发酵力与酒化力呈下降趋势,酸度、霉菌总数、糖化力、液化力、酯化力为先上升后下降,贮存4个月左右时较高;氨基酸态氮含量逐渐增加;酱香型大曲在贮存时曲块颜色逐渐变浅,曲香味减少,酱香显着;贮存8个月后香味物质的种类和总量分别下降了54.76%和90.09%。(3)曲虫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大曲水分的散失;当7kg大曲中曲虫添加量在0.3g以下时,大曲的酸度、氨基酸态氮提高约10%,而霉菌、糖化力、菌落总数和发酵力在贮存1-5月略有提高。当7kg大曲中曲虫添加量为1g时,大曲的贮存质量显着低于未添加对照组,与未添加组相比香味物质种类减少32种,香味物质总量减少84.98%。(4)曲虫的综合防治将频振式杀虫灯诱虫和蟑螂诱捕相结合,贮存过程中会使大曲的水分含量、酸度、氨基酸态氮和微生物数量略有上升,大曲的淀粉含量增加、理化、生化、微生物指标在贮存5个月后较常规贮存高1%-25%左右;贮存6个月香味物质种类仍有60种,且芳香族和吡嗪类物质相对含量较常规贮存高。(5)20℃、30℃贮存有利于大曲生化指标的提高,但微生物的数量较低,感官性质略差;10℃贮存能够有效降低大曲的损耗,保护香味物质总量,但不利于苯甲醛等物质的挥发和4-丙氧基苯甲醛等物质的生成;固定温度不利于大曲的贮存。

赵凤琦[7](2014)在《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实现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论题。全文主要试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分别从企业微观和行业宏观视角分析了我国白酒企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不利于企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度因素作了分析;(2)深入探讨了促进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国家规制、全国统一而规范的消费市场、技术指标体系、社会化诚信体系等四大制度性因素;(3)归纳整理出国外酒类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白酒产业发展的启示;(4)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我国白酒产业健康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运行机制角度研究了我国白酒产业发展的现状。首先,重点从多视角分析了我国白酒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白酒业发展态势;分别从税收、就业、拉动消费、行业规模、出口、成本、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地域性优势、大型酒企的规模等九个方面,实证了我国白酒业发展的现状。对当前我国白酒产业存在主要问题和背后成因做了具体分析。其次,以茅台、洋河和秦池三个企业为例,从企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战略、运营模式和运营机制方面剖析了我国典型企业的运行机制,并从它们个案中归纳出我国白酒企业微观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经验和教训总结。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国家规制。结合我国白酒产业规制的现状,归纳出白酒产业规制的特征、地位与作用。从完善产业进入规制、强化价格规制和健全投资规制三个视角,提出完善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规制建议。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白酒消费市场。我国白酒销售遭遇瓶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和营销秩序混乱无序是困扰我国白酒消费市场发展的三大问题,而问题产生来自企业自身、政府行为和制度环境因素三个方面。促进我国统一规范的白酒消费市场形成的出路则在于:打造优势白酒产业集群、扩大中端市场需求、完善产业组织政策、破除区域市场分割、构建统一白酒销售市场、挖掘白酒消费文化五个方面。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的技术指标体系。我国白酒质量标准创立经历较漫长的过程,白酒国家标准对产业发展进程有着全方位的影响。分别从满足公民健康的卫生标准需求、满足市场需求和加快实现国际化的视角,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白酒国家技术指标体系的思路。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社会化诚信体系。诚信体系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大的前提,诚信是维护整个市场体系正常运转的润滑剂。影响企业诚信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产业诚信经营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既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也要加强企业诚信建设,还要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监督约束失信行为,形成全社会讲诚信的氛围。归纳整理出国外酒类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白酒产业发展的启示。集中介绍了国际烈性(烈)酒产业主要品种的特征与主要产地。从烈性(烈)酒产业的分国、分类、品牌发展以及整体市场多视角剖析了国际烈性酒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就国际烈性酒产业在产业集群发展、强化规制的约束、深刻的教训、关注健康与主动推动理性饮酒、保护环境等方面总结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我国白酒产业在依据资源禀赋集群发展、强化经济性和社会性规制、强化过程性控制和技术标准接轨世界、高度重视产业安全等方面有启发意义。对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白酒产业未来升级的基本目标、定位、布局、功能、路径。然后,分别从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社会、酒业行业协会、国际化等视角,分层次地给出了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王晓莉[8](2013)在《中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研究: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文中提出在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推行碳标签制度的背景下,我国尤其深处经济崛起和生态脆弱的对立矛盾中。因此,推动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道路创新,这一“美丽中国”的发展愿景无疑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的深刻选择,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和共同行动。工业企业作为我国碳排放的主体,理应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我国推广低碳经济必须依靠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而食品工业作为全球第一大支柱性制造业和在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的基础性民生产业,面对国内的低碳生产转型压力和国际碳标签制度的未来要求,如何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俨然成为衡量食品工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可见,推动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历史观、时代观,既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体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文明与进步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而深入研究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历程,对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食品供应链中企业主体的低碳生产意愿和行为的研究理论和生产实践,最终形成可为所有工业企业效仿的成功经验,为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服务,构成本文研究主要目的。本文的研究主要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层面展开。在理论层面,运用生产者行为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食品生命周期等理论与方法,在遵循经济学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多学科地交叉与融合。而在实证层面,撷取我国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典型区域的多个样本企业,归纳我国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普遍规律,并首次在国内运用与国际同步的PAS2050的计量原则,提出了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转型的现实路径。同时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影响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和行为的理论框架的科学性,为将我国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转型的路径和政策框架进行模式化地推广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我国食品工业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开展低碳生产的意愿,并已经采用一些低碳生产行为。但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措施仍更偏好于末端治理,一定程度影响到食品工业企业向低碳生产方式的顺利转型;(2)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应与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相协调。而低碳生产的推广初期,推动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应更多地依赖政府的作用;(3)影响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的研究证实,企业管理者、企业规模、能源消耗、技术能力、市场需求、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和政府参与因素都是影响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的主要因素。而影响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则是企业能源消耗、技术能力、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和政府参与等因素,亦即推动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更应基于政府外部推动下,监督企业遵守环境管理标准,实现能源消耗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结合;(4)企业环境管理标准必须与低碳生产行为实现有序兼容。工业企业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应对其采用低碳生产行为有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则证实,食品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措施与低碳生产技术的结合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监督企业认真执行相关的生产管理标准,有效保证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5)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更应注重能源消耗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对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实现低碳生产的最初阶段就是将能源消耗与低碳技术创新进行最佳组合,提高企业能源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生产过程中非能源的碳减排和引入低碳清洁能源以改善能源消耗结构等,最终实现企业碳循环。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第一,在国内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典型食品工业企业案例的跟踪调查,验证了该理论框架的可行性、有效性;第二,基于国际公认的PAS2050计量原则,首次动态计量了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生产碳排放,初步完善了现有食品生产环节中有关碳足迹计量的基础理论工作;第三,在两个具有我国工业生产和食品工业生产典型性的省级区域首次进行大规模地实证调研,初步取得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的真实数据,本文研究的方法科学、结论可靠、意义重要,可为真正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对策探讨。低碳经济和碳标签制度的推广中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未来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研究重点是:首先,进一步结合实验经济学与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与现有结论深入展开比较分析;其次,应立足食品全生命周期视角,从食品供应链的一体化方向全面展开分析;最后,应更多注重企业案例的横向比较与动态跟踪,提倡立足于提供碳标签食品与低碳食品的目标,在实践层面上全方位地动态探寻我国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转型的路径。

余乾伟[9](2011)在《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升级 再续“十二五”酒业宏图》文中研究说明总结酿酒产业"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体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按照酒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进一步提升产业升级。

小雨[10](2011)在《创新为先质取胜 以人为本铸酒魂——内蒙古骆驼酒业成立60周年发展纪实》文中研究说明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拥有60年酿酒历史和发展历程的内蒙古骆驼酒业,坚持把"以人为本、合舟共济,质量第一、诚信是德"作为企业的灵魂;把"质量至上、顾客至尊,品牌为根、服务为本"作为企业的质量方针;把"倡导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放心消费"作为始终坚守的社会责任。以企业文化促进生产质量的提升,以产品质量推动企业文化的进步,竭尽全力把品牌做大做响,在市场的风云浩荡中,始终把本土企业的品牌牢牢地树立在广大消费者的心中。

二、新型白酒生产技术(十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白酒生产技术(十一)(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气相色谱技术
        1.1.1 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GC×GC)
        1.1.2 便携式和快速气相色谱技术
        1.1.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1.1.4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技术(SPME-GC)
    1.2 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进展
        1.2.1 聚硅氧烷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1.1 聚二甲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1.2.1.2 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1.2.1.3 聚氰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1.2.1.4 含氟聚硅氧烷类固定相
        1.2.1.5 多芳基改性聚硅氧烷类固定相
        1.2.2 聚乙二醇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3 离子液体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3.1 小分子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1.2.3.2 聚合交联的耐高温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1.2.3.3 混配型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1.2.4 手性气相色谱固定相
        1.2.4.1 环糊精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4.2 冠醚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4.3 纤维素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5 新型气相色谱固定相
        1.2.5.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气相色谱固定相
        1.2.5.2 碳质材料在气相色谱技术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和聚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表征方法
        2.2.1 红外光谱(FTIR)
        2.2.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2.2.3 热重分析(TGA)
        2.2.4 凝胶渗透色谱(GPC)
    2.3 甲基含氢硅油的制备
    2.4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聚合物(EUP-20)的合成与表征
    2.5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聚合物(AEPP)的合成与表征
        2.5.1 烯丙基聚氧乙烯丁基封端聚醚的合成(AEPB)
        2.5.2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AEPP)的合成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EUP)色谱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EU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制备
        3.2.1 毛细管柱的制备
        3.2.2 毛细管柱预处理
        3.2.3 固定液的涂渍
        3.2.4 色谱柱老化
        3.2.5 固定相液膜厚度计算
    3.3 EU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质量评价
        3.3.1 柱效的测定
        3.3.2 色谱柱表面惰性测定
        3.3.3 色谱柱热稳定性测定
        3.3.4 色谱柱极性测定
        3.3.5 溶剂化参数模型
        3.3.6 速率理论曲线(Van Deemter曲线)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EUP固定相热稳定性
        3.4.2 EUP-20色谱柱柱效评价
        3.4.3 EUP-20色谱柱惰性评价
        3.4.4 EUP-20色谱柱极性测定
        3.4.5 EUP-20色谱柱溶剂化参数
    3.5 EUP-20色谱柱对实际样品的分离分析
        3.5.1 实验室配制混合样品的分离
        3.5.1.1 EUP-20色谱柱分离醇类混合物
        3.5.1.2 EUP-20色谱柱分离脂肪酸酯混合物(PAEs)
        3.5.1.3 EUP-20色谱柱分离醚类混合物
        3.5.1.4 EUP-20色谱柱分离白酒标样
        3.5.2 EUP-20色谱柱分析市售白酒
        3.5.2.1 EUP-20色谱柱分析清香型白酒
        3.5.2.2 EUP-20色谱柱分析浓香型白酒
        3.5.2.3 EUP-20色谱柱分析酱香型白酒
        3.5.2.4 EUP-20色谱柱分析芝麻香型原酒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AEPP)的色谱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AEPP色谱柱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AEPP色谱柱柱效评价
        4.3.2 AEPP色谱柱热稳定性评价
        4.3.3 AEPP色谱柱惰性评价
        4.3.4 AEPP色谱柱极性评价
        4.3.5 AEPP色谱柱溶剂化参数测定
    4.4 AEPP色谱柱对实际样品的分离分析
        4.4.1 实验室配制混合物样品的分离
        4.4.1.1 AEPP-18色谱柱分离脂肪酸酯类混合物
        4.4.1.2 AEPP-18色谱柱分离醚类混合物
        4.4.2 AEPP-18色谱柱分离分析市售香精
        4.4.3 AEPP-18色谱柱分离分析香烟烟气吸收液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论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竞争情报的安徽白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安徽白酒产业现状分析
    2.1 安徽白酒产业的发展现状
        2.1.1 产业发展概况
        2.1.2 产业特点
        2.1.3 消费习性
    2.2 安徽白酒产业的经营状况
        2.2.1 行业经营概况
        2.2.2 上市企业
    2.3 安徽白酒产业的专利技术
    2.4 安徽白酒产业的发展前景
3 安徽白酒产业竞争环境情报分析
    3.1 基于PEST的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微观环境分析
        3.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3.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3.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3.2.4 替代品的威胁
        3.2.5 行业内的竞争
4 安徽白酒产业竞争对手情报分析
    4.1 竞争对手的识别
    4.2 四川白酒:竞争对手之一
        4.2.1 产业概况
        4.2.2 经营状况
        4.2.3 专利技术
    4.3 贵州白酒:竞争对手之二
        4.3.1 产业概况
        4.3.2 经营状况
        4.3.3 专利技术
    4.4 江苏白酒:竞争对手之三
        4.4.1 产业概况
        4.4.2 经营状况
        4.4.3 专利技术
    4.5 川黔苏皖白酒产业的竞争分析
        4.5.1 经营状况
        4.5.2 专利技术
        4.5.3 竞争分析结果小结
5 安徽白酒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5.1 安徽白酒产业SWOT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1.3 机会
        5.1.4 威胁
        5.1.5 SWOT分析小结
    5.2 安徽白酒产业发展战略
        5.2.1 品牌支撑战略
        5.2.2 规模扩张战略
        5.2.3 营销拓展战略
        5.2.4 技术创新战略
        5.2.5 人才培养战略
    5.3 安徽白酒产业发展战略实现途径
        5.3.1 加强徽酒品牌核心竞争力
        5.3.2 扩大安徽白酒产业规模
        5.3.3 创新安徽白酒市场营销
        5.3.4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
        5.3.5 积极营造人才培养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麸曲酱香白酒生产工艺及堆积发酵对风味物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白酒概述
        1.1.1 白酒的定义
        1.1.2 白酒的起源及发展
        1.1.3 白酒的分类
    1.2 麸曲酱香型白酒
        1.2.1 麸曲酱香型白酒的定义
        1.2.2 麸曲酱香型白酒行业发展现状
        1.2.3 麸曲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工艺
        1.2.4 麸曲酱香型白酒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生产工艺流程
        1.3.1 原料粉碎度及配比
        1.3.2 配料
        1.3.3 蒸馏糊化
        1.3.4 扬冷、加曲、加水、加酒母
        1.3.5 发酵条件的控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麸曲酱香白酒生产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麸曲制备
        2.2.2 生产工艺
        2.2.3 正交实验
        2.2.4 酒精度的测定方法
        2.2.5 感官品评标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粮食配比对酒精度及感官评价的影响
        2.3.2 麸曲用量对酒精度及感官评价的影响
        2.3.3 酵母用量对酒精度及感官评价的影响
        2.3.4 正交实验
    2.4 结论
第三章 堆积发酵过程理化性质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酒精度的测定方法
        3.2.2 水分的测定方法
        3.2.3 酸度的测定方法
        3.2.4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3.2.5 淀粉的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堆积发酵过程中酒精度的变化
        3.3.2 堆积发酵过程中水分的变化
        3.3.3 堆积发酵过程中酸度的变化
        3.3.4 堆积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3.3.5 堆积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3.3.6 堆积发酵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3.4 结论
第四章 发酵过程理化性质变化
    4.1 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酒精度的测定方法
        4.2.2 水分的测定方法
        4.2.3 酸度的测定方法
        4.2.4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发酵过程中酒精度的变化
        4.3.2 发酵过程中水分的变化
        4.3.3 发酵过程中酸度的变化
        4.3.4 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变化
    4.4 结论
第五章 堆积发酵对酒醅中风味物质的影响
    5.1 仪器与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酒醅挥发性物质前处理方法
        5.2.2 酒醅中挥发性物质研究方法
        5.2.3 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半定量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酒醅挥发性物质检出情况分析
        5.3.2 酒醅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结果分析
        5.3.3 重要挥发性物质半定量分析结果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特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与风味物质积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特香型白酒简介
    1.2 酿酒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群体微生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2.2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酿酒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1.3 传统白酒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1.3.1 白酒香气成分的分离检测方法
        1.3.2 酒醅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
        1.3.3 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3 课题研究价值及意义
        1.4.4 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特香型白酒大曲菌群结构分析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主要仪器
        2.1.2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大曲样品的处理
        2.2.2 大曲中微生物计数
        2.2.3 基于可培养法进行大曲菌群分析
        2.2.4 基于高通量测序法进行大曲菌群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大曲微生物计数结果
        2.3.2 基于纯培养方法对大曲微生物检测
        2.3.3 基于高通量测序法对大曲微生物检测
        2.3.4 纯培养与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和菌群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发酵酒醅理化性质测定
        3.2.2 特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3.2.3 酿造过程中环境因子与菌群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3.2.4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特香型白酒发酵过程基础理化指标
        3.3.2 特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分析
        3.3.3 环境因子与特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菌群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1 仪器与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特香型白酒酒醅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4.2.2 多元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特香型白酒酒醅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4.3.2 多元统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香型白酒原酒中各风味物质鉴定分析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固相微萃取条件的优化
        5.2.2 特香型白酒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5.2.3 多元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特香型原酒中香气化合物的分析
        5.3.2 多元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巨星陨落 酒界同悲——缅怀白酒巨匠沈怡方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投身中国酒业, 组织和参与中国白酒行业活动
    1.1 主持和参加中国白酒协会活动
    1.2 积极参加中国酒业协会活动
    1.3 主导苏鲁豫皖4省峰会
    1.4 发起主导中国白酒东方论坛
    1.5 参加行业科技成果鉴定
    1.6 参加其他相关机构和地方协会等相关行业活动
2 足迹遍天下, 为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发展把脉
    2.1 产品质量鉴评
    2.2 参加企业各种活动
3 积极培养人才, 为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 引导香型风格走向
    4.1 确立“豉香”“特型”“馥郁香”
    4.2 白酒风格
5 倡导创新
    5.1 创新产品
    5.2 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5.2.1 安琪活性干酵母应用
        5.2.2 低度白酒除浊介质的应用
6 传播酒道文化, 提倡健康饮酒
    6.1 酒文化
    6.2 饮酒与健康
    6.3 酒道文化
7 关爱行业媒体
    7.1 为媒体撰稿
    7.2 参加媒体活动
    7.3 参加《酿酒科技》相关座谈会
    7.4 为《酿酒科技》题词
8 祝愿沈老一路走好

(6)酱香型大曲曲虫综合防治及贮存质量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酱香型大曲
        1.1.1 酱香型大曲的生产工艺
        1.1.2 酱香型大曲主要微生物种群
        1.1.3 酱香型大曲作用及使用特点
    1.2 大曲中曲虫种类及防治方法
        1.2.1 大曲的曲虫的危害
        1.2.2 小型曲虫的主要类型
        1.2.3 小型曲虫的防治方法
        1.2.4 蟑螂的习性及防治方法
    1.3 大曲贮存性质变化的研究进展
        1.3.1 大曲发酵过程中的性质变化
        1.3.2 大曲贮存时性质变化
    1.4 立体背景及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曲虫的活动规律调查
    引言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场地、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小型曲虫质量比例调查
        2.2.2 频振式杀虫灯的诱捕
        2.2.3 蟑螂诱捕装置的诱捕
    2.3 结果分析
        2.3.1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捕小型曲虫的相对比例调查
        2.3.2 小型曲虫的数量调查
        2.3.3 蟑螂的调查与诱捕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曲贮存过程理化及生化指标的变化
    引言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药品与试剂
        3.1.2 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大曲水分的测定
        3.2.2 大曲酸度的测定
        3.2.3 大曲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3.2.4 大曲淀粉含量的测定
        3.2.5 大曲发酵力的测定
        3.2.6 大曲液化力的测定
        3.2.7 大曲糖化力的测定
        3.2.8 大曲酯化力的测定
        3.2.9 大曲酒化力的测定
        3.2.10 大曲中霉菌、酵母菌总数的测定
        3.2.11 大曲菌落总数的测定
        3.2.12 大曲贮存及取样方法
        3.2.13 大曲损耗率的测定方法
        3.2.14 GC/MS的检测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大曲贮存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3.3.2 大曲贮存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3.3.3 大曲贮存过程中霉菌数量的变化
        3.3.4 大曲贮存过程中酵母总量的变化
        3.3.5 大曲贮存过程中酸度的变化
        3.3.6 大曲贮存过程中氨基酸态氮的变化
        3.3.7 大曲贮存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3.3.8 大曲贮存过程中糖化力的变化
        3.3.9 大曲贮存过程中液化力的变化
        3.3.10 大曲贮存过程中发酵力的变化
        3.3.11 大曲贮存过程中酯化力的变化
        3.3.12 大曲贮存过程中酒化力的变化
        3.3.13 大曲贮存过程中损耗率的试验研究
        3.3.14 大曲贮存过程中的感官性质变化
        3.3.15 大曲贮存过程中香味物质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曲虫数量对大曲贮存质量的影响
    引言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药品与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大曲的贮存方法
        4.2.2 取样方法
        4.2.3 GC/MS的检测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曲虫数量对大曲水分含量的影响试验
        4.3.2 曲虫数量对大曲菌落总数的影响试验
        4.3.3 曲虫数量对大曲霉菌数量的影响试验
        4.3.4 曲虫数量对大曲酵母总量的影响试验
        4.3.5 曲虫数量对大曲酸度的影响试验
        4.3.6 曲虫数量对大曲氨基酸态氮的影响试验
        4.3.7 曲虫数量对大曲淀粉含量的影响试验
        4.3.8 曲虫数量对大曲糖化力的影响试验
        4.3.9 曲虫数量对大曲液化力的影响试验
        4.3.10 曲虫数量对大曲发酵力的影响试验
        4.3.11 曲虫数量对大曲酯化力的影响试验
        4.3.12 曲虫数量对大曲酒化力的影响试验
        4.3.13 曲虫数量对大曲感官性质影响
        4.3.14 曲虫数量对大曲香味物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曲虫的综合防治对大曲贮存性质的影响
    引言
    5.1 材料与设备
        5.1.1 试验材料
        5.1.2 药品与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大曲的贮存及取样方法
        5.2.2 大曲的贮存及取样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曲虫综合防治对大曲贮存性质的影响
        5.3.2 曲虫综合防治对大曲贮存过程中感官性质的影响
        5.3.3 曲虫综合防治对大曲香味物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曲低温贮存的探索
    引言
    6.1 材料与设备
        6.1.1 试验材料
        6.1.2 药品与试剂
        6.1.3 仪器与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大曲的贮存及取样方法
        6.2.2 贮存温度对曲虫取食量的影响
    6.3 结果分析
        6.3.1 贮存温度对曲虫取食量的影响
        6.3.2 贮存温度对大曲水分含量的影响
        6.3.3 贮存温度对大曲大曲酸度的影响
        6.3.4 大曲温度梯度贮存过程中氨基酸态氮的变化
        6.3.5 贮存温度对大曲微生物的影响
        6.3.6 贮存温度对大曲淀粉含量的变化
        6.3.7 贮存温度对大曲生化指标的影响
        6.3.8 贮存温度对大曲酒化力的影响
        6.3.9 贮存温度对大曲感官性质的影响
        6.3.10 贮存温度对香味物质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版

(7)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理论及其在白酒产业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规制经济理论及其在白酒产业的具体应用
    第三节 企业诚信理论及其在白酒产业的具体应用
第三章 我国白酒产业的现状
    第一节 白酒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当前白酒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白酒产业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第四章 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国家规制
    第一节 产业规制的含义、分类及作用
    第二节 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国家规制
第五章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统一规范的消费市场
    第一节 我国白酒消费市场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节 我国白酒消费市场发展的困局
    第三节 我国白酒消费市场困局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的白酒消费市场
第六章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国家白酒标准体系
    第一节 白酒质量技术标准创立及其作用
    第二节 白酒质量标准分析
    第三节 完善白酒国家技术指标体系
第七章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社会化诚信体系
    第一节 诚信体系与白酒产业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影响白酒企业诚信因素分析
    第三节 构建产业诚信经营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第八章 我国白酒产业微观运行机制分析
    第一节 企业的发展战略、运营模式和运营机制
    第二节 一些基本经验和教训总结
第九章 外国酒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际蒸馏(烈)酒产业的主要品种
    第二节 国际蒸馏(烈)酒产业最新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成功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节 国外的经验对我国启示
    附录
第十章 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我国白酒产业未来升级的基本目标
    第二节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研究: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时代要求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视角与研究目标
    1.3 研究不足与本文构思
    1.4 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1.4.1 碳标签
        1.4.2 ISO14000 环境管理标准/体系
        1.4.3 清洁生产
        1.4.4 低碳生产
    1.5 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碳排放与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
    2.1 工业的碳排放
    2.2 食品工业的发展与碳排放
        2.2.1 食品工业的发展
        2.2.2 食品工业的碳排放
    2.3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生产转型
        2.3.1 低碳经济概念及拓展
        2.3.2 低碳生产转型的内涵特征
    2.4 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国内压力
    2.5 碳标签制度下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国际要求
        2.5.1 各国碳标签制度现状
        2.5.2 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出口贸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研究综述:构建分析框架的文献支撑
        3.1.1 国外研究
        3.1.2 国内研究
        3.1.3 文献述评
    3.2 相关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3.2.1 经济学的生产者行为理论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3 计划行为理论的溯源
    3.3 理论框架:影响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及行为的主要因素
        3.3.1 企业管理者特征
        3.3.2 企业类型和规模特征
        3.3.3 企业技术能力和能源消耗特征
        3.3.4 市场需求特征
        3.3.5 政府参与和 ISO14000 环境管理特征
    3.4 模型构建:带罚函数的二元 Logistic 模型与企业低碳生产意愿
        3.4.1 二元 Logistic 模型的评述
        3.4.2 带罚函数的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的构建
    3.5 模型构建:Interval Censored 回归模型与企业低碳生产行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及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理论框架的验证
    4.1 研究样本与数据搜集
    4.2 调研企业的描述性统计
        4.2.1 企业管理者
        4.2.2 企业类型
        4.2.3 企业规模
        4.2.4 企业技术能力
        4.2.5 企业能源消耗
    4.3 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4.3.1 低碳产品认证的意愿
        4.3.2 加贴碳标签意愿
        4.3.3 碳排放交易的意愿
    4.4 样本企业有关低碳生产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4.4.1 低碳生产行为的目标
        4.4.2 低碳生产行为的预期
        4.4.3 企业低碳生产管理部门
        4.4.4 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
        4.4.5 主要节能措施
    4.5 样本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4.6 低碳生产意愿与各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4.6.1 企业管理者与低碳生产意愿
        4.6.2 企业类型、规模与低碳生产意愿
        4.6.3 企业技术能力与低碳生产意愿
        4.6.4 政府参与、市场需求与低碳生产意愿
    4.7 影响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
        4.7.1 带罚函数的二元 Logistic 模型及变量设置
        4.7.2 模型估计结果
        4.7.3 影响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的主要因素与分析
    4.8 影响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
        4.8.1 低碳生产行为的衡量标准
        4.8.2 Interval Censored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4.9 低碳生产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比较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和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5.1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5.2 研究对象与数据搜集
    5.3 影响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
        5.3.1 带罚函数的二元 Logistic 模型及变量设置
        5.3.2 结果与讨论
    5.4 影响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
    5.5 低碳生产意愿与低碳生产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碳标签与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可行性:泸州老窖的案例
    6.1 我国食品碳标签制度发展态势
    6.2 我国白酒产品加贴碳标签的基础优势
        6.2.1 白酒的产量
        6.2.2 白酒的销售
    6.3 泸州老窖加贴碳标签与低碳生产可行性
        6.3.1 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态度
        6.3.2 企业规模
        6.3.3 企业能源消耗
        6.3.4 企业技术能力
        6.3.5 ISO14000 环境管理标准的执行
        6.3.6 政府参与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碳标签与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路径:泸州老窖的案例
    7.1 泸州老窖白酒产品的碳标签设计原则与方案
        7.1.1 碳标签的设计原则
        7.1.2 碳标签的设计方案
    7.2 企业生产碳排放的计量原则与方法
        7.2.1 研究界定与系统流程图
        7.2.2 生产碳排放的计量范围
        7.2.3 锁定碳减排的关键点
    7.3 2007—2009 年泸州老窖生产碳排放及碳减排关键点
        7.3.1 范围Ⅰ直接碳排放量
        7.3.2 范围Ⅱ间接碳排放量
        7.3.3 生产碳排放强度和碳减排关键点
    7.4 2010 年泸州老窖低碳生产行为与成效评估
        7.4.1 企业低碳生产行为的战略规划
        7.4.2 阶段Ⅱ中企业应采用的低碳生产行为
        7.4.3 评估 2010 年泸州老窖低碳生产行为成效
        7.4.4 2007—2010 年企业生产碳排放的比较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研究结论、政策含义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含义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工业企业/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与行为的调查问卷
附录Ⅱ:泸州老窖公司低碳生产意愿与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Ⅲ: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升级 再续“十二五”酒业宏图(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概况
2“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技术成就
    2.1 白酒方面
        2.1.1 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 提升了骨干企业的竞争能力
        2.1.2 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升级, 名优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大
        2.1.3 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提升, 工业化进步显着
        2.1.4 技术管理体系升级
    2.2 啤酒方面
    2.3 葡萄酒方面
    2.4 黄酒方面
    2.5 其他
3“十二五”发展规划
4 酿酒工业“十二五”发展趋势及技术创新
    4.1 白酒
    4.2 啤酒
    4.3 黄酒
    4.4 葡萄酒
    4.5 果露酒
    4.6 酒精

(10)创新为先质取胜 以人为本铸酒魂——内蒙古骆驼酒业成立60周年发展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 品质之道:精细工序科学管理
2 创新之路:披荆斩棘臻于完善
3 文化之魂:以人为本, 酿酒不愧天

四、新型白酒生产技术(十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柏建春. 山东大学, 2021(12)
  • [2]基于竞争情报的安徽白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程静.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麸曲酱香白酒生产工艺及堆积发酵对风味物质影响的研究[D]. 孙炜方.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4]特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与风味物质积累研究[D]. 李凯敏. 南昌大学, 2017(06)
  • [5]巨星陨落 酒界同悲——缅怀白酒巨匠沈怡方先生[J]. 黄平,姜萤,杨国华,张肖克. 酿酒科技, 2017(03)
  • [6]酱香型大曲曲虫综合防治及贮存质量变化的研究[D]. 乔岩. 贵州大学, 2016(05)
  • [7]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凤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8]中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研究: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D]. 王晓莉. 江南大学, 2013(12)
  • [9]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升级 再续“十二五”酒业宏图[J]. 余乾伟. 酿酒科技, 2011(12)
  • [10]创新为先质取胜 以人为本铸酒魂——内蒙古骆驼酒业成立60周年发展纪实[J]. 小雨. 酿酒科技, 2011(10)

标签:;  ;  ;  ;  ;  

新型白酒生产技术(十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