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论文文献综述)

吉元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完成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时刻保持民主在社会主义中的生命线地位,依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科学完善和道路的正确有效。因而习近平历来十分重视民主政治,多次发表讲话强调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他对民主政治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的重要论述不是照搬其他国家民主政治理念的“飞来峰”,它的生成是历史、理论、现实等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生成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其历史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探索实践及其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习近平个人对民主政治认识的深化发展;其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继承,对依据中国实际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历史智慧的汲取和镜鉴,也是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借鉴的结果;其现实逻辑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源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源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求。研究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在理论层面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民主政治理论;在实践层面有助于坚定政治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助于指导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孙贵林[2](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秦文宇[3](2020)在《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演变研究 ——基于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把民主建设作为重要历史使命,而党代会报告则是民主建设的一面“镜子”。以历次党代会报告文本分析为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既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民主思想的演变特征,也可以洞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轨迹,对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实践逻辑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旨在通过梳理回顾“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和“人民民主”三大理论流派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交锋交融的历史,从民主思想的本质和实践形式的差异入手,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人民民主”理论为引领,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是把马克思民主思想与中国实际创造性结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19份党代会报告为研究对象,对建国前(一大到七大)、站起来(八大到十一大)、富起来(十二大到十七大)、强起来的新时代(十八大到十九大)四个历史阶段的党代会报告,进行“民主”词频分析、语义分析、时代语境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思想在价值认知层面:由阶级民主向人民民主的演变,在思想框架体系层面:由“单一平面化”向“多维立体化”的演变,在实现路径层面:由局部层面向整体领域的贯穿演变。特别是十大八以来,党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制度规范,着力推进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统一。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的历史轨迹和演变特征为我们更好把握党民主道路、民主政治、民主建设的演变脉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随着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必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必将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自信和坚定。

张勇[4](2020)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总结中国民主实践经验、吸取西方民主衰退的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汇聚全民智慧和力量、激发人民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形式、推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以习近平发表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讲话为研究文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分析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形成基础,梳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特征,阐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时代价值,全面系统的研究习近平的民主发展观。第一章,绪论。本章对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第二章,分析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形成基础。本章主要从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民本思想的借鉴和吸收。在实践层面上,习近平早年地方从政的工作经历牢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和对西方民主经验教训的总结也为习近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来源和帮助。第三章,梳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要求、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原则、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制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评价标准等等,科学构建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系统梳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内容,为下文研究习近平民主观的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作了铺垫。第四章,概括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民主观内容广、体系全,表现出鲜明的特征。习近平强调党对社会主义民主领导的同时,更加明确民主发展的本土性,要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和当前国情发展民主。把民主当作一个系统的工程而不是单一的层面,多个层面共同发力、助力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篇章。突出表现了人民性、本土性、时代性、系统性、协同性的特征。第五章,阐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时代价值。在理论层面,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为世界各国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提高了我国的民主话语权。在实践层面,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的有效实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进程,提升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总之,通过系统研读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讲话,本文力求准确、系统、客观的研究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多角度论证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创新与发展,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崔云朋[5](2020)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其追求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标。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未来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构想。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着现实困境,消费主义的影响造成了一些人的物化生存和精神虚无,资本逻辑的影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和伦理道德的失范,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影响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党一直重视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这一问题都作出了重要决策,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探索,这标志着我国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如何认真反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困境,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直面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困境,运用唯物史观,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条主线,系统探究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治理向度、政治治理向度、文化治理向度、社会治理向度、生态治理向度,在理论上就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对人的现代性的本质进行整体探析和逻辑建构,从而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共八章内容,全面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与维度。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创新点。第一章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分析了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物化生存、精神虚无、公平失衡、道德失范、环境恶化等时代问题和产生的根源。第二章从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正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治理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治理等四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论述,以此来分析和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治理向度,立足于国家现代化治理的现实语境,探究人的全面发展对经济治理的内在要求、逻辑关系和实现路径,探究经济治理维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章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治理维度,从人民当家作主是根本政治保证、协商民主是重要内涵和自治制度是政治治理的重要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内涵,并进一步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五个具体视角,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治理内涵,阐明了政治治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职能,并探究了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与政治治理的主要内涵和逻辑关系以及实现路径。第四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引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以及人的物化生存的价值治理、精神虚无的调整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治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等角度,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治理向度,探究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与文化治理的科学内涵和逻辑建构,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五章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人的全面发展智能治理的实现方式三个方面,以及社会公平正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智能治理等视角,深入探析了当下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内涵,并系统探究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关系,由此出发,遵循社会治理逻辑理路来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路径。第六章从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的体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治理的价值遵循和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保障三个方面,以及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视角,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治理向度,探究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内在机理,建构人的生态价值尺度的实现路径。第七章从人的现代性本质来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内涵,围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整体观思想、人的现代性本质的整体属性与特点以及人的现代性本质的整体建构等三方面给出系统探析,以揭示现代化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性特征及其内在辩证关系。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整体的逻辑展现。经济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需求,政治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民主和自由需求,文化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社会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公平正义需求,生态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这些多维度治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与技术属性和法治属性相结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展现了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力量,实现了治理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一致,推动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的全面发展也推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其核心在于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素质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体论思想;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人的整体性思维智慧,无论从治理理念,还是治理内容、治理方式、治理路径上来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把握,彰显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论创新;国家现代化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充分彰显了国家治理的人民性,是以人民为中心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实践,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治理逻辑,展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路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反映了对国家发展规律和治理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当前学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范畴进行了较为丰富的考察。本论文的特点首先是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去看待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宗旨,并作为一个集中的理论主题加以研究,认知二者的关系并由此认识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价值。其次是提出人的现代性本质的整体性建构。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内涵,从整体上对人的现代性本质进行建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围绕人的现实存在方式,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阐述了人的现代性整体建构的内在逻辑,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再次,在对社会治理共同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于一体的国家治理共同体,其蕴含着治理主体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体现了治理的人民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是时代的要求与进步的表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国梦”。

姜娜[6](2020)在《马克思民主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主问题是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而且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在漫长悠远的人类思想史上,人们对民主问题一直关注且有着不同的探讨和论述,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们对民主发表着不同的见解,马克思在批判性继承前人民主思想基础之上,站在新的思想高度,正视前人民主思想局限性的同时创造性地阐述了自己的民主观,并提出“真正民主制”的理想,从而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从民主的内涵、本质属性、形式、主体、实现途径以及如何保障等方面论述了一个较为完整且内涵丰富的民主理论体系。其民主观的内容论述具有严密的学理逻辑,强调民主的本质属性是人民当家作主,即人民主权的真正实现。在他看来,民主的实现与人类解放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国家政治、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差别和矛盾才会彻底消亡,每个人都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民主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也将实现彻底的解放。同时,马克思民主观具有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民主理论的鲜明特征,在发展历程上具有继承性与批判性、在内容上体现出阶级性与人民性、在民主实现层面上体现出实践性与科学性、在民主价值上体现出广泛性与真实性。总之,马克思为我们理清了民主的真正内涵、本质,构想了一个实现民主的价值旨归和根本方向,同时也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民主观依旧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说服力和指引力,为当代中国民主理论建设、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根基和重要指引。尤其是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任惠宇[7](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根植于中国民主的肥沃土壤,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统筹推进七大协商民主建设,形成完整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这就为新时代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在新的起点把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等协商民主形式推向新高度,有利于整合七种协商民主形式并形成实践联动,促进人们形成高度的协商意识,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当前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向前推进,它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层次的民主实践,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以显着优势激发中国协商民主持续形成新优势,显现出令人振奋的光明前景。但现实地看,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比如七大协商民主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形成高效的制度联动?如何形成常态化运作机制?如何引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人们内心深处扎根并把协商精神进行深度内化?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成为新时代下学界和实务界共同面对的现实课题。本文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生性特点,从含义特征、价值作用、途径形式、理论基础、发展轨迹、现状境况、破解路径等多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行系统研究。论文由以下六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重点说明为什么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进行这一选题研究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述。一是对民主、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二是明确了协商民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征;三是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和作用;四是确定了中国协商民主的框架结构和内在涵义;五是指出了构成中国协商民主的基本要素;六是指明了实现中国协商民主的多种渠道和可能的实践形式;七是对中国协商民主的多元运作渠道进行了概括。第三章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现实基础。本章从文化渊源和理论根基两个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其文化渊源主要基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理念,其理论来源体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政党理论、统一战线思想和群众观等维度。此外,还聚焦政治和国情两个维度阐述了我国协商民主的现实基础问题。第四章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轨迹。本章以历史为坐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把整个历史轨迹分为萌芽形成阶段、正式确立阶段、曲折发展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创新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并对每个历史时期党的领导人推进协商民主的贡献也进行了同步探讨,比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推动。第五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现实境况。本章对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历史成就进行了基本概述,这些成就体现在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更为成熟、新时代人大立法协商日益呈现发展的特色化、新时代政府协商局部制度化初步实现、新时代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模式创建持续升温等层面,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了分析,这些挑战主要包括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总体质量不高、新时代协商民主内容边界不清实践方式不新、新时代协商主体的协商素养与能力有待提升、新时代协商民主文化培育处于缺位状态、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制度机制尚不完善。第六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推进路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要以新时代习近平协商民主理念为实践原点,其发展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一是以新时代习近平协商理念为牵引,加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力度;二是厘清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内容边界,创新实践方式;三是提升新时代协商主体的协商素养与能力,实现高效协商;四是全方位推进协商民主文化培塑,促进新时代协商文明的早日生成;五是加快推进新时代协商民主制度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迈向协商规范化法治化的新阶段。

陈诚[8](2020)在《政治文明语境下中国协商民主的优势研究》文中提出协商民主的理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与中国久已存在的协商民主实践完全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①她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为指导,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总结自民主革命时期以来党领导协商民主的历史经验,使协商民主在推进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协商民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为指导,这是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显着优势。马克思政治文明理论的本质是让绝大多数人民享有民主,在当代中国,民主具有两种形式,即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他们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因此,马克思关于政治文明的思想始终指导着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政治文明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内在的规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协商民主作为中国两种民主形式之一,自然也是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文明思想,领导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使人民享有民主从理论变为现实,列宁强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要有法制保障。列宁倡导并促成了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协商民主的开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政治文明思想指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理论,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的两种实现形式,即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紧密结合,集中体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中,并指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协商建立新中国、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思想,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做主,他设计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是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进一步推进了协商民主的发展。江泽民明确提出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的两种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推进了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胡锦涛积极倡导党际关系和谐,推进了协商民主的程序化建设,为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思想、中共几代领导人政治文明思想,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显着特征是大力发展协商民主,习近平详细论述了发展两种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程序建设和实践推进,取得了显着的成效。①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显着优势。在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指导下的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一直强调,这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所决定的。而西方协商民主的理论来源,不论雅典民主还是希腊民主抑或卢梭的民主共和理论均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基层群众是排除在民主之外的,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是为弥补代议制民主的不足而产生的,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民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的本质区别,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国协商民主的独有优势。中国有其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文化基因,由此形成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天下为公、兼容并蓄,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就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广泛的民主协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关于和的理念、和而不同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更新发展,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给养和文化底蕴。中国协商民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西方协商民主相比,优势明显。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继承了雅典民主、古希腊民主和协商的文化传统,但在非理性代议制民主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一个文化根基薄弱的理论是难以支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加强对政治文明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是中国协商民主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优势。纵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尽管学者们着书立说,大力倡导发展协商民主,但至今尚未见到有任何国家的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切实贯彻协商民主的理念,也未见到哪个国家的竞选者把协商民主作为竞选口号。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仅重视人民的选举权利,更重视人民持续参与日常政治生活的权利,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完美结合,大力倡导和持续推进协商民主,坚持人民在协商民主中的价值中心地位、利益中心地位、实践中心地位,并把它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协商民主的发展,促使党的执政方式发生新变化,推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强调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没有制度和法律保障的民主是难以为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体制优势集中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自上而下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协商民主,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达到的。国外协商民主虽然倡导者众多,但是基于理论探讨为主,实践操作层面还处于零散状态,制度化只是局部的,个案的,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国协商民主首先是从高层协商开始的,新中国的建立,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民族、各阶层人士经过广泛协商的结晶,并由此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成为中国协商民主的专门机构,使高层协商实现了常态化发展,高层协商就全国而言主要有政协协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并延伸到省、市、县。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制度,经过多年实践,社会协商逐步规范有序;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基层民主开始启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村民自治的兴起,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在创新中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成了自上而下、全覆盖、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民主体制机制,并形成了以国家宪法法律为保障、国家政治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为规范、政策文件为支撑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和程序规范,有较大的制度和体制优势。认识并继续完善发展中国协商民主的优势,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聂月岩[9](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法治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虽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掀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篇章。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开创了新局面。

胡伟[10](2018)在《没有民主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论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把握习近平论民主政治的要旨,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中国梦作为一个最大公约数,反映的正是"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基本政治观,与人民民主在精神实质上是根本一致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高扬的旗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6 民主政治的相关概述
        1.6.1 民主政治的内涵
        1.6.2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内涵
2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逻辑
    2.1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过程
        2.1.1 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
        2.1.2 总结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探索的经验
    2.2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生成的内在动力
        2.2.1 .知青岁月时期的启蒙
        2.2.2 .地方从政时期的奠基
        2.2.3 .治国理政时期的升华
3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逻辑
    3.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主政治理论的继承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政治理论
        3.1.2 列宁的民主政治思想
    3.2 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民主政治思想的继承
        3.2.1 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
        3.2.2 邓小平的民主政治思想
        3.2.3 江泽民的民主政治思想
        3.2.4 胡锦涛的民主政治思想
    3.3 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的吸收
        3.3.1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
        3.3.2 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
    3.4 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借鉴
        3.4.1 人民主权思想
        3.4.2 善治理论
        3.4.3 法治理论
4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生成的现实逻辑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
    4.2 满足人民美好政治生活的重要需求
    4.3 实现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4.4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5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5.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5.1.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5.2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5.2.1 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5.2.2 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解析
    0.3 研究现状分析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1.2.1 酝酿萌发阶段
        1.2.2 积极探索阶段
        1.2.3 初步形成阶段
        1.2.4 成熟完善阶段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演变研究 ——基于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释
    2.2 基本理论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演变的词频分析
    3.1 一大到七大党代会报告民主词频分析(1921—1949)
    3.2 八大到十一大党代会报告民主词频分析(1949—1977)
    3.3 十二大到十七大党代会报告民主词频分析(1977—2012)
    3.4 十八大到十九大党代会报告民主词频分析(2012—2017)
    3.5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演变的词义分析
    4.1 一大到七大党代会报告民主词义分析(1921—1949)
    4.2 八大到十一大党代会报告民主词义分析(1949—1977)
    4.3 十二大到十七大党代会报告民主词义分析(1977—2012)
    4.4 十八大到十九大党代会报告民主词义分析(2012—2017)
    4.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演变的时代语境分析
    5.1 一大到七大党代会报告民主时代语境分析(1921—1949)
    5.2 八大到十一大党代会报告民主时代语境分析(1949—1977)
    5.3 十二大到十七大党代会报告民主时代语境分析(1977—2012)
    5.4 十八大到十九大党代会报告民主时代语境分析(2012—2017)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演变的特征
    6.1 价值认知:由阶级民主向人民民主演变
    6.2 框架体系:由“单一平面化”向“多维立体化”演变
    6.3 实现路径:由局部层面向整体领域的贯穿演变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演变的逻辑理路
    7.1 历史逻辑:坚持继承转化与发展深化相统一
    7.2 理论逻辑:坚持守正原则与创新原则相统一
    7.3 实践逻辑: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
    7.4 制度逻辑:坚持国家发展与个体发展相统一
参考文献
致谢

(4)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选题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4.1 选题的主要内容
        1.4.2 选题的创新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形成基础
    2.1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
        2.1.3 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本思想
    2.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2.2.1 习近平的工作经历
        2.2.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
        2.2.3 对西方民主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章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内容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3.1.1 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3.1.2 民主要真正解决人民问题
        3.1.3 民主要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总体要求
        3.2.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2.2 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3.2.3 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动力
        3.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3.3.2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民主的发展进程
        3.3.3 全面依法治国为民主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原则
        3.4.1 立足中国国情
        3.4.2 坚持稳妥渐进推进民主发展
        3.4.3 坚持科学的民主评价标准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
        3.5.1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
        3.5.2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结合
第四章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特征
    4.1 人民性
    4.2 民族性
    4.3 时代性
    4.4 整体性
    4.5 协同性
第五章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理论价值
        5.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宝库
        5.1.2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5.1.3 诠释了民主发展的“中国道路”
    5.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实践价值
        5.2.1 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进程
        5.2.2 保障了人民权利的有效实现
        5.2.3 提升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二、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思路
    四、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困境
    1.1 消费主义导致消费异化
        1.1.1 消费主义造成人的物化生存
        1.1.2 消费主义导致人的精神虚无
    1.2 资本逻辑对社会的制约
        1.2.1 资本逻辑影响社会公平正义
        1.2.2 资本逻辑影响伦理道德
    1.3 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影响
        1.3.1 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1.3.2 人类中心主义带来人的生存危机
    小结
第二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治理向度
    2.1 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2.1.1 公有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根基
        2.1.2 多种所有制共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2.2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正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
        2.2.1 按劳分配的制度正义
        2.2.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价值正义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治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市场规范
        2.3.1 市场准入的公平治理
        2.3.2 市场监管的公平治理
    2.4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治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2.4.1 创新治理的内涵要义
        2.4.2 创新治理的实践路径
    小结
第三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治理向度
    3.1 人民当家作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政治基础
        3.1.1 人民民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前提
        3.1.2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政治制度
    3.2 协商民主是人的全面发展政治治理的重要内涵
        3.2.1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民主治理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3.2.2 爱国统一战线的民主治理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内涵
    3.3 自治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政治治理的重要形式
        3.3.1 民族区域自治治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民族性
        3.3.2 基层群众自治治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民众性
    小结
第四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治理向度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引领
        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物化生存校正
        4.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虚无的调整规范
    4.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内涵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治理的内在价值
        4.2.2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是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治理的核心体现
    4.3 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规范
        4.3.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价值
        4.3.2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治理目标
    小结
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向度
    5.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
        5.1.1 公平正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的价值遵循
        5.1.2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的主要内涵
    5.2 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
        5.2.1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
        5.2.2 共建共治共享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的运行逻辑
    5.3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智能治理的实现方式
        5.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价值意蕴
        5.3.2 新一代信息技术蕴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手段与维度
        5.3.3 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建构
    小结
第六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治理向度
    6.1 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的体现
        6.1.1 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
        6.1.2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
    6.2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治理的价值原则
        6.2.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然前提
        6.2.2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蕴含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
    6.3 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保障
        6.3.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治理的价值引领
        6.3.2 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治理的制度正义
    小结
第七章 人的现代化与全面发展的整体建构
    7.1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整体观
    7.2 人的现代性本质的主要特征
    7.3 现代性视域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建构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马克思民主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民主观的理论出场
    一、马克思民主观的时代语境
        (一)超越资产阶级民主的有限性
        (二)揭露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三)构想人的解放的实现制度
        (四)回应人民群众的民主诉求
    二、马克思民主观的思想渊源
        (一)古希腊古典民主思想的传承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三)近代理性启蒙思想的启发
        (四)青年黑格尔派学说的促进
    三、马克思民主观的内在逻辑
        (一)哲学基础:论证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二)逻辑主线:人民主权
        (三)价值旨归: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民主观的内容阐释
    一、马克思民主观的基本内容
        (一)民主的内涵:人民的自我规定
        (二)民主的本质属性:绝大多数人的当家作主
        (三)民主的形式:真正民主制
        (四)民主的主体:人民
        (五)民主的实现途径:无产阶级专政
        (六)民主的保障:权力的制约机制
    二、马克思民主观内容的学理逻辑
        (一)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民主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三)民主的实现与人类解放的关系
第三章 马克思民主观的鲜明特征
    一、民主观发展历程体现出的继承性与批判性
        (一)理性继承前人民主理论合理因素
        (二)彻底批判西方民主的偏颇和虚伪
    二、民主观内容上体现出的阶级性与人民性
        (一)鲜明的阶级性
        (二)广泛的人民性
    三、民主实现上体现出的实践性与科学性
        (一)参与民主革命活动凸显的实践性
        (二)未来民主实现形式彰显的科学性
    四、民主价值上体现出的广泛性与真实性
        (一)广泛性:人民民主
        (二)真实性:实质民主
第四章 马克思民主观的当代价值
    一、为当代中国民主建设提供理论根基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力量源泉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二)树立正确的民主意识
        (三)健全民主监督制约机制
    三、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提供重要指引
        (一)夯实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二)真正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三)推进基层民主发展,拓宽民主的范围
        (四)推进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调发展
    四、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夯实基础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政治遵循:主权在民与人民当家作主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运行机制: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民主与法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述
    2.1 民主、协商民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含义
        2.1.1 民主的含义
        2.1.2 协商民主的含义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含义
    2.2 协商民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征
        2.2.1 协商民主的一般特征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征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与作用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作用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和基本框架
        2.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
        2.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框架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构成要素
        2.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
        2.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参与主体
        2.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平台
        2.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手段
    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途径与形式
        2.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途径
        2.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
    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运行渠道
        2.7.1 政党团体
        2.7.2 政府机关
        2.7.3 政协组织
        2.7.4 人大机关
        2.7.5 人民团体
        2.7.6 基层组织
        2.7.7 社会组织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
        3.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根基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现实基础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国情基础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轨迹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探索历程
        4.1.1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开辟
        4.1.2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推进
        4.1.3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考
        4.1.4 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升
        4.1.5 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轨迹
        4.2.1 初步萌芽阶段(1921—1949 年)
        4.2.2 正式确立阶段(1949—1957 年)
        4.2.3 曲折发展阶段(1957—1976 年)
        4.2.4 恢复发展阶段(1976—1982 年)
        4.2.5 创新发展阶段(1982—2012 年)
        4.2.6 全面发展阶段(2013 年—至今)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现实境况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成就概述
        5.1.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机制更为成熟
        5.1.2 人大立法协商日益走向特色化发展轨道
        5.1.3 政府协商初步实现局部制度化
        5.1.4 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模式创建持续升温
    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现实困境
        5.2.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总体质量不高
        5.2.2 协商民主的内容边界不清实践方式不新
        5.2.3 协商主体的协商素养与能力有待提升
        5.2.4 协商民主文化的培育打造处于缺位状态
        5.2.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机制尚不完善
第6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推进路径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
        6.1.1 必须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位
        6.1.2 必须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发展引擎
        6.1.3 必须坚决贯彻好党的民主集中制
        6.1.4 必须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互补共进
    6.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推进路径
        6.2.1 以习近平协商理念为牵引,加大新时代协商民主研究力度
        6.2.2 厘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容边界,创新实践方式
        6.2.3 提升协商主体的协商素养与能力,实现高效协商
        6.2.4 全方位推进协商民主文化的培塑,打造协商文明
        6.2.5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机制,走向法治协商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政治文明语境下中国协商民主的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关于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 关于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论优势: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思想对中国协商民主的宏观指导
    一、马克思政治文明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指南
        (一) 马克思政治理念文明思想
        (二) 马克思政治制度文明思想
        (三) 马克思政治行为文明思想
        (四)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政治文明的价值归属,是发展协商民主终极价值的指针
    二、列宁政治文明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建立巴黎公社类型的民主共和国
        (二) 政治意识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党际关系的探索
    三、毛泽东政治文明思想:中国协商民主发生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 毛泽东对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政治文明理论的探索
        (二) 探索实现中国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的路径
        (三) 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蕴含着两种民主形式
        (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
    四、邓小平政治文明思想:协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指针
        (一) 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二)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做主
        (三) 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四) 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路径:调动党内外的积极性
    五、习近平政治文明思想:推进协商民主快速发展的理论指导
        (一) 坚持党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领导
        (二) 大力发展协商民主是新时代政治文明建设的显着特征
        (三) 发展协商民主,构建和谐党际关系
        (四)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终极价值
    六、和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比较优势
        (一) 西方协商民主的理论向度
        (二) 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向度
        (三) 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的比较优势
第二章 文化优势:中国协商民主的深厚文化底蕴
    一、“和而不同”理念是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形成的重要历史文化根源
        (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二) 中华民族“和而不同”文化的多重意蕴
        (三) “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四)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文化滋养
    二、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协商因子赋予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本土化的内涵
        (一) 中国古代时间轴意义上的“政治协商”
        (二)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中民主因素和协商因子产生的基石
        (三) 中国古代的政治协商传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启示
    三、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
        (一) 从民本思想到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
        (二) 从多元协商意识到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协商民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历史传承性和当代创新性
    四、和西方文化的比较优势
第三章 领导优势:中国协商民主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中国两种民主形式的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积累
        (一)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协商民主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经验
    二、以人民为中心: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深化
        (二) 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三) 以党内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的发展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执政方式的新变化
        (一) 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二) 协商民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三) 人民政协: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渠道
    四、和国外执政党执政理念的比较优势
第四章 制度和体制优势:中国协商民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体制优势:中国协商民主自上而下多层次发展
        (一) 高层协商体制:常态化发展
        (二) 社会协商:逐步走向规范化
        (三) 基层协商:在发展中寻求创新
    二、制度和法律优势:中国协商民主稳步发展的内在支撑
        (一) 高层协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二) 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三) 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三、文明互鉴:中外协商民主的个案比较研究
        (一) 西方协商民主的个案研究
        (二) 中国协商民主的个案研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科研情况
致谢

(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法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民主法治建设
    (一)新中国成立前七年的民主法治建设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2. 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法律制度体系
        3. 中共八大为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新思路
        第一,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反对官僚主义。
        第二,尽快健全国家完备的法制体系。
    (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法治建设
    (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新时期
    (二)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民主法治建设进入新世纪
    (三)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民主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民主法治建设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三)“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民主”
    (四)“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10)没有民主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论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梦是一个最大公约数
二、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
三、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四、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研究[D]. 吉元强.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 [3]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演变研究 ——基于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D]. 秦文宇. 西北大学, 2020(07)
  • [4]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D]. 张勇. 济南大学, 2020(01)
  • [5]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 崔云朋. 山西大学, 2020(12)
  • [6]马克思民主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姜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D]. 任惠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8]政治文明语境下中国协商民主的优势研究[D]. 陈诚. 扬州大学, 2020(01)
  • [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法治建设[J]. 聂月岩. 红色文化学刊, 2019(03)
  • [10]没有民主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论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J]. 胡伟.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09)

标签:;  ;  ;  ;  ;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