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雾化吸入在机械通气中的护理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Subgroup of Critical Respiratory Diseases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1](2021)在《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指南》文中研究指明雾化治疗是机械通气时常同步应用的集束化气道管理方法之一。为规范临床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行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依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及专家意见,归纳和构建了10个在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重要问题,采用GRADE方法制定了本指南。
卢昆[2](2021)在《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治疗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机械通气患者由于咳嗽反射受损、粘膜纤毛清除率降低和粘液产生增加等原因,易导致气道粘液(痰液)产生及性状的改变,是引起拔管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作为粘液溶解剂之一,目前被用于降低痰液粘稠度,增加痰液的清除率,减少痰液细菌滋生,从而改善肺功能。在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ICU患者中,使用NAC可能有好处;但证据有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治疗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液的影响,评估其改善气道粘液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使用NAC雾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EICU的机械通气患者120例,男性69例,女性51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四组,实验组1即乙酰半胱氨酸雾化组,实验组2即乙酰半肮氨酸+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组,对照组即0.9%生理盐水雾化组,常规组即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组。四组患者在进行48小时的雾化治疗后,比较四组患者患者气道黏液的分度以及雾化结束后患者的心率(Heart Rate,HR)、呼吸(Respire,R)及血气参数,包括氧和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氧饱和度(Saturation Pulse Oxygen,SPO2)、吸入氧浓度(Fraction Inspired Oxygen,FiO2)、氧分压(Alveolar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结果]雾化治疗48h后,对照组、常规组与实验组1和实验组2痰液分度降为Ⅰ度的有效性存在明显差异(0 vs 30%vs 90%vs 100%,P=0.003)。使用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的常规组,达到痰液分度为Ⅰ度的有9人(30%),达到痰液分度为Ⅱ度的有15人(50%)。单独使用乙酰半胱氨酸雾化的实验组1,达到痰液分度为Ⅰ度的有27人(90%),达到痰液分度为Ⅱ度的有3人(10%)。两者合用的实验2达到痰液分度为Ⅱ度的有30人(100%)。三组入组患者在痰液达到Ⅰ度的比例上有明显差异,实验组2和实验组1明显高于常规组(100%vs 90%vs 30%,P=0.020)。使用0.9%生理盐水雾化的对照组,达到痰液分度为Ⅰ度的有0人,达到痰液分度为Ⅱ度的有10人。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乙酰半胱氨酸+布地奈德+特布他林的实验组2对气道粘液改善的有效性在雾化治疗12小时后达到50%,乙酰半胱氨酸对气道粘液改善的有效性在雾化治疗24小时后达到50%,而常规组则需要36小时才能达到50%的有效率。而在雾化后48小时后,实验组2患者痰液分度全为Ⅰ度,实验组1患者痰液分度均为Ⅰ度和Ⅱ度,其有效率均达到了 100%,对照组和常规组有效率分别为30%和80%。与雾化前相比,雾化治疗48小时候后常规组、实验组1及实验组2的OI、PaO2较雾化前明显升高。与雾化前相比,雾化治疗48小时候后实验组1及实验组2氧饱和度(SpO2)较雾化前明显升高,呼吸、心率、FIO2及PaCO2无明显改变(P>0.05)。实验组1、实验组2与常规组和对照组在心率、呼吸、SpO2、PaO2和PaCO2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OI(P1=0.012)与FIO2(P1=0.014)上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常规雾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可以更加有效的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液的粘稠度。2、单用乙酰半胱氨酸足以达到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粘液的临床效果。
沈亚,邓敏,陈文宇[3](2020)在《无创呼吸机面罩在呼吸衰竭患者非机械通气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的带雾化功能的无创呼吸机面罩在呼吸衰竭患者非机械通气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选取2018年9月2019月12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非机械通气患者11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雾化吸入治疗(脱机使用常规面罩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采用带雾化功能的无创呼吸机面罩,在无创辅助通气的同时联合氧驱动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与肺功能的改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肺功能、气道持续湿化合格率、血气分析结果均有改善,除观察组l例因病情加重送ICU治疗后好转外,其他患者均经治疗后成功脱离无创呼吸机,病情好转出院。观察组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出现口干、咽痛及排痰困难的患者比例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雾化功能的无创呼吸机面罩能够保持气道持续湿化,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科学、经济、有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桃,王国琴,徐钦,罗松[4](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机械通气中的感染防控措施》文中提出目的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机械通气中的感染防控措施,为安全应用机械通气技术提供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Ovid、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并结合机械通气应用经验,探讨COVID-19患者机械通气中的感染防控措施。结果提出呼吸机外部回路、内部回路、外表面、过滤网及特殊部件的感染防控方法;归纳总结出人工气道的吸痰操作和雾化治疗的感染防控措施。结论成功完成COVID-19患者机械通气中感染防控方案,为机械通气应用及维护提供参考建议。
尹芝华,聂娜,周怡利,王英,刘列华[5](2020)在《急性创伤性颈脊髓损伤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管理策略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急性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CSCI)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创伤之一,伤后因呼吸肌不同程度瘫痪、咳嗽功能下降、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及支气管痉挛等因素,常并发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增加病死率。为了解急性TCSCI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治疗和管理的相关进展。笔者从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氧疗、雾化吸入、辅助排痰、呼吸功能训练等方面对急性TCSCI的呼吸系统并发症管理进行综述,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以提高救治效果。
徐向朋[6](2020)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序贯应用高流量氧疗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高流量氧疗(high flow oxygen,HFO)与常规普通面罩吸氧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HFO作为一种新型的呼吸支持方式在TAAD术后序贯通气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从而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市某三甲医院心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后撤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的TAAD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普通面罩吸氧方式(50例)和高流量氧疗方式(50例)。对照组拔除气管插管后给予普通面罩式吸氧,试验组拔除气管插管后序贯应用高流量氧疗方式48 h后,给予更换普通面罩式吸氧。比较两组在撤机时(0 h)和撤机1h、6 h、12 h、24 h、48 h、72 h后的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PaO2/FiO2)、酸碱度(PH)、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情况;比较每组不同时间点的RR、PaO2/FiO2、PH、PaO2、SaO2、PaCO2情况;比较两组12h后、24 h后、48 h后舒适度(咽喉疼痛、口鼻腔干燥)情况;比较两组第一个24 h、第二个24 h、第三个24 h痰液粘稠度情况;比较两组72 h内的中重度低氧血症发生率和二次插管发生率的情况。结果1.本研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12例患者在研究时间内因中途改变氧疗方案剔除,最终试验组纳入47例,对照组纳入38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伴发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术前PaO2(静息状态下)、术前急性生理改变与慢性健康评估综合评价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Ⅱ)评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撤机时(0 h)的RR、PaO2/FiO2、PH、PaO2、SaO2、PaC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1 h后两组患者RR、PaO2/Fi O2、PH、PaO2、Sa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6 h、12 h、24 h、48 h、72 h后两组患者RR、PaO2/FiO2、PaO2、SaO2、PaCO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撤机0h、1h、6 h、12 h、24 h、48 h、72 h的RR、PaO2/FiO2、PaO2、SaO2、PaCO2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FO组撤机12 h后、撤机24 h后、撤机48 h后咽喉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普通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组撤机12 h后、撤机24 h后、撤机48 h后口鼻腔干燥程度评分均低于普通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FO组在撤机第一个24 h、第二个24 h、第三个24 h的痰液粘稠度评分均低于普通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FO组72 h内中重度低氧血症发生率和二次插管发生率低于普通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普通面罩氧疗方式相比较,TAAD术后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序贯应用HFO后能够改善呼吸、氧合指标,降低中重度低氧血症的发生率。HFO应用时舒适度高,更有利于患者的气道管理,可作为TAAD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呼吸支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
许姣姣[7](2020)在《鼻腔护理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阐述无创机械通气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鼻腔状况及呼吸道菌群的影响,阐明鼻腔护理在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鼻腔护理对无创机械通气患者鼻腔分泌物、舒适度、鼻粘膜出血、临床结局及上下呼吸道菌群的影响,为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鼻腔护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入选2019年3月2019年12月在浙江省某三甲医院确诊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且需要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患者。对照组采用无创机械通气常规护理方式,试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0.9%氯化钠溶液鼻腔喷雾联合鼻腔擦拭的鼻腔护理方式,每次四喷,每日四次。在干预前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保证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跟踪收集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鼻腔舒适性评分、鼻腔分泌物评分、鼻黏膜出血发生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痰培养阳性结果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的变化;且在干预前后分别收集两组患者鼻腔标本和深部痰标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鼻腔菌群和下呼吸道菌群在丰度、多样性、数量中的前后变化。最后,综合评价鼻腔擦拭联合鼻腔喷雾的鼻腔护理方式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2名研究对象,其中有9名研究对象在研究结束后流失,最终有43名完成本试验(试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其中男性25例(58.1%),女性18例(41.9%);年龄在5889岁,平均年龄75.30±8.47岁。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对比分析,数据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两组患者鼻腔舒适性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鼻腔舒适性评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试验组鼻腔舒适性评分由2.41±1.53分下降至0.73±0.93分(P<0.001),而对照组鼻腔舒适性评分由2.00±0.83分上升至4.24±1.86分(P<0.001)。两组患者在干预前鼻腔分泌物评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鼻腔分泌物评分干预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试验组鼻腔分泌物评分由1.36±0.49分下降至1.09±0.29分(P<0.05),而对照组鼻腔分泌物评分由1.14±0.35分上升至2.05±0.74分(P<0.001)。两组患者在鼻黏膜出血发生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试验组鼻黏膜出血发生情况(13.6%)少于对照组(33.3%)。3.在门水平鼻腔和下呼吸道物种菌群丰度比较中,试验组在干预前后鼻腔优势菌群没有明显差别,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鼻腔优势菌群中厚壁菌门有所增加,且对照组鼻腔和下呼吸道中均出现了少见菌群,如Candidatus-Marinimicrobia、硝化螺旋菌门、绿弯菌门。在纲水平鼻腔和下呼吸道物种丰度比较中,试验组在干预前后鼻腔优势菌群中杆菌和放线菌没有明显差别,γ-变形菌轻幅度下降,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鼻腔优势菌群中杆菌和γ-变形菌均有所增加,且对照组下呼吸道菌群中发现了少见菌群,如芽单胞菌和酸杆菌。在属水平鼻腔和下呼吸道物种丰度比较,相较于试验组,对照组鼻腔优势菌群中葡萄球菌属增加比例比较明显,但在下呼吸道菌群种类分布中,两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别。4.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干预前试验组11例(50%),对照组13例(61.9%);干预后试验组8例(36.4%),对照组10例(47.6%)。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试验组(3.71±0.91天)少于对照组(3.82±0.85天)。两组患者VAP发生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试验组1例(4.5%),对照组3例(14.5%)。5.在整个鼻腔护理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严重护理不良事件。研究结论:1.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鼻腔护理可以减少无创机械通气患者鼻腔分泌物,提高患者舒适性,降低鼻黏膜出血发生情况。2.本研究发现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鼻腔葡萄球菌属增加最为显着,且在鼻腔与下呼吸道菌群分布中均出现了少见菌群,这可能是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诱因之一。3.在实施医院常规护理的前提下,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鼻腔护理鼻腔优势菌群丰度没有明显变化,且在下呼吸道菌群分布中没有发现少见菌群。4.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的鼻腔护理不容忽视,有效的鼻腔护理措施势在必行。
李娟[8](2020)在《0~6岁百日咳肺炎患儿不同排痰方法的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于0~6岁百日咳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对比两种排痰方法在排痰相关指标、炎性相关指标、辅助相关指标的差异;对比机械辅助排痰法不同治疗时长的治疗效果,并确定机械辅助排痰法最佳单次治疗时长。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12月在山东省济南市某专科传染病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181例0~6岁百日咳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依次分为3组。其中1-4月入院的患儿纳入人工排痰组,共计62例;5~8月入院的患儿纳入机械排痰1组,共计59例;9~12月入院的患儿纳入机械排痰2组,共计60例。在给予规范的治疗基础上,人工排痰组的患儿给予人工叩背排痰,每次20分钟;机械排痰1组的患儿实施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每次20分钟;机械排痰2组的患儿实施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每次10分钟;三组患儿均干预7日,观察并记录排痰相关指标(排痰量、TcSO2、肺部听诊啰音、呼吸频率、痉咳次数)、炎性相关指标(WBC计数、LYM计数、CRP值、PCT值)、辅助相关指标(体温变化、患儿配合度、影像学方面变化、住院时长、住院费用、肺炎治疗疗效)。其中排痰相关主要指标每日进行测量,连续7日;炎性相关指标在基线期和干预结束后各测量一次;其余辅助相关指标在出院时测量一次。使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百日咳肺炎患儿基线资料比较181名百日咳肺炎患儿,年龄平均为(20.25±22.92)月龄;男性患儿88人(48.6%);绝大多数患儿处于痉咳期(90.1%)。其中人工排痰组62人,机械排痰1组59人,机械排痰2组60人。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与卡方检验统计结果显示,人工排痰组与机械排痰1组,机械排痰1组与机械排痰2组的患儿的基线期社会人口学信息、疾病学信息以及各效果观察指标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组具有均衡性。2.人工叩背排痰法和机械辅助排痰法的效果比较在排痰效果方面,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排痰量、TcSO2改变、肺部听诊啰音、呼吸频率、痉咳次数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了呼吸频率的组间效应(η2p=0.039)呈现小的效应量水平以外,其余干预效果均达到了中等到非常大的效应量水平(η2p=0.059~0.970)。在炎症改善方面,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WBC计数、CRP值、PCT值的改善效果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达到中等到非常大的效应量水平(η2p=0.073~0.993);LYM计数的改善组间效应(P=0.001,η2p=0.097)和时间效应(P<0.001,η2p=0.916)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P=0.728)无统计学意义。在辅助效果方面,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效果显示,配合度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呈现中等效应量水平(tη2P=0.1/0.11~0.210);体温的改善时间效应(P<0.001,η2/=0.466)及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P=0.011,η2p=0.134)存在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效应(P=0.05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分析显示,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1周疗效等方面,人工排痰组与机械排痰1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1周影像学变化及出院时疗效方面,人工排痰组与机械排痰1组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3.机械辅助排痰法不同治疗时长的效果比较在排痰效果方面,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排痰量和呼吸频率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呈现不同的效应量水平(η2p=0.010~0.964);TcSO2改变、肺部听诊啰音、呼吸频率、痉咳次数的时间效应(均P<0.001)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达到非常大的效应量水平(η2P=0.892~0.978),但组间效应和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炎性相关指标中CRP值、PCT值的改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CRP值的干预效果达到小的效应量水平(η2p=0.028),PCT值的干预效果达到中等的效应量水平(η2P=0.155);WBC计数改善的时间效应(P<0.001,η2p=0.944)和LYM计数改善的时间效应(P<0.001,η2p=0.919)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效应和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辅助效果方面,重复测量方差结果分析显示,配合度的时间效应(P=0.005,η2p=0.135)和体温改善的时间效应(P<0.001,η2p=0.600)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效应和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辅助相关指标的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人工叩背排痰法和机械辅助排痰法对百日咳肺炎患儿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机械辅助排痰法与人工叩背排痰法相比,在提高排痰效果、改善炎症反应及促进体温恢复等方面有更好的作用,且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2.机械辅助排痰法单次治疗10分钟和20分钟对百日咳肺炎患儿均有一定治疗效果,且单次治疗20分钟在排痰效果、改善炎症反应方面优于单次治疗10分钟,但是临床工作中需根据患儿病情、耐受程度、护士人力合理选择婴幼儿应用机械辅助排痰的单次治疗时长。
罗晓琴[9](2020)在《三种辅助排痰法在机械通气低出生体重儿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徒手叩背、新生儿复苏面罩叩背与电动牙刷叩背三种辅助排痰法对机械通气低出生体重儿血液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排痰量、排痰有效率、并发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的影响,为机械通气低出生体重儿的气道护理选择更为合适的辅助排痰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11月将某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用徒手叩背、新生儿复苏面罩叩背和电动牙刷叩背三种叩背方法对每组研究对象进行叩背辅助排痰,将患儿血液pH值、PaO2、PaCO2、SPO2、HR、排痰量、排痰有效率、并发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作为排痰效果的评价指标。使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录入及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或构成比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患儿叩背排痰前后血液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叩背前10min比较,三组患儿叩背排痰后10 min的PaO2升高(P<0.05);复苏面罩叩背组、电动牙刷叩背组叩背排痰后10 min的PaO2高于徒手叩背组(P<0.05),并且电动牙刷叩背组高于复苏面罩叩背组(P<0.05)。(3)复苏面罩叩背组、电动牙刷叩背组叩背排痰后10min PaCO2较叩背前10min降低(P<0.05);复苏面罩叩背组、电动牙刷叩背组叩背排痰后10min的PaCO2低于徒手叩背组(P<0.05),并且电动牙刷叩背组低于复苏面罩叩背组(P<0.05)。(4)徒手叩背组、复苏面罩叩背组叩背中SPO2较叩背前10min降低(P<0.05),电动牙刷叩背组排痰后10 min SPO2高于叩背前10min(P<0.05);电动牙刷叩背组叩背中、排痰后10min SPO2高于徒手叩背组、复苏面罩叩背组(P<0.05)。(5)徒手叩背组、复苏面罩叩背组叩背中HR较叩背前10min升高(P<0.05),电动牙刷叩背组排痰后10 min HR低于叩背前10min(P<0.05);电动牙刷叩背组叩背中、排痰后10min HR低于徒手叩背组、复苏面罩叩背组(P<0.05)。(6)电动牙刷叩背组排痰有效率明显高于徒手叩背组、复苏面罩叩背组(P<0.05)。(7)叩背排痰治疗后第1、3、5天,电动牙刷叩背组每日排痰量高于徒手叩背组、复苏面罩叩背组(P<0.05),同时复苏面罩叩背组每日排痰量较徒手叩背组增加(P<0.05)。(8)复苏面罩叩背组、电动牙刷叩背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徒手叩背组缩短(P<0.05),电动牙刷叩背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低于复苏面罩叩背组(P<0.05)。(9)电动牙刷叩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徒手叩背组、复苏面罩叩背组(P<0.05)。结论(1)徒手叩背、新生儿复苏面罩叩背和电动牙刷叩背三种辅助排痰方法均对改善机械通气低出生体重儿的呼吸功能有一定效果。(2)电动牙刷叩背辅助排痰法效果优于复苏面罩叩背辅助排痰法效果,而复苏面罩叩背辅助排痰法效果优于徒手叩背辅助排痰法效果,所以电动牙刷叩背辅助排痰法可考虑作为机械通气低出生体重儿首选的辅助排痰方法。
严宇鹏[10](2020)在《氦氧混合气在需机械通气COPD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拟通过研究,了解氦氧混合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时的作用。方法选取17年2月至19年3月间,因COPD收治我院ICU的患者37例,其中男26,70.3%,女性11,29.7%,均需要机械通气。这37例患者的其他治疗方法相似,均除外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或伴随症状。采用自身对照试验的方法,对于这37例患者均先进行2小时的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然后予以4小时的氦氧混合气机械通气,最后再予以2小时的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1h、2h的数据记录为T1h、T2h;应用氦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后30min、1h、2h、4h的数据记录为T30min′、T1h′、T2h′、T4h′;再次应用空氧混合气后1h、2h相应数据记录为T1h″、T2h″。采集入组患者各时段的p H、Pa CO2、Pa O2、气道平台压力、气道峰压、呼气末正压、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呼吸功、肺顺应性等数值,用来比较氦氧混合气体对需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在完整的试验过程中,所有患者的呼吸机模式及基础条件均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常规的治疗不受任何影响。结果1.进行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已相对稳定(T1h和T2h之间数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患者,改用氦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后,呼吸力学相关指标和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气道平台压力、气道峰压、呼气末正压、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呼吸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下降,肺顺应性、动脉血氧分压均显着上升。以上变化基本在改用氦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1小时内发生,也就是说T30min′和T2h之间数值对比,T1h′和T30min′之间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氦氧混合气机械通气2h、4h后,T2h′和T1h′与T4h′和T2h′之间数值对比,差异并不显着(P>0.05)。3.改回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1h后,无论是呼吸力学相关指标还是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较上一时间节点(氦氧混合气机械通气4h)差异显着。其中气道平台压力、峰压、呼气末正压、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呼吸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上升,肺顺应性、动脉血氧分压均显着下降。T1h″和T4h′之间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至2h,T2h″和T1h″之间数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动脉血p H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使用传统空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相比较,使用氦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能够有效减少COPD患者呼吸功,降低COPD患者的吸气阻力、呼气阻力、气道平台压力、气道峰压、呼气末正压,提高COPD患者的肺顺应性;同时能够降低COPD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提高氧分压,对p H值无明显影响。2.以上变化基本在改用氦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1小时内发生,在改回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1小时内,患者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进行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时的状态。3.氦氧混合机械通气能够降低COPD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提高氧分压,改善患者通气氧合状态,有利于稳定生命体征,降低呼吸功,减少消耗,均有利于疾病恢复;降低气道平台压力、气道峰压、呼气末正压,提高肺顺应性,有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性损伤。图0幅;表4个;参67篇。
二、雾化吸入在机械通气中的护理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雾化吸入在机械通气中的护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床问题: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时应该选择振动筛孔雾化器还是喷射雾化器? |
二、临床问题: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时是否可选择额外气源驱动的喷射雾化器? |
三、临床问题: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时,是否应将小容量雾化装置置于距Y型管15 cm处或其他位置? |
四、临床问题: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时是否应该调整呼吸机参数? |
(一)机械通气雾化治疗时是否需要调整Vt? |
1. 背景: |
2. 证据总结: |
3. 推荐意见: |
4. 实施的注意事项: |
(二)机械通气雾化治疗时是否需要压力支持模式更换为辅助/控制模式? |
1. 背景: |
2. 证据总结: |
3. 推荐意见: |
4. 实施的注意事项: |
(三)机械通气雾化治疗时是否需要将压力辅助/控制通气模式更换为容量辅助/控制通气模式? |
1. 背景: |
2. 证据总结: |
3. 专家共识: |
4. 实施的注意事项: |
(四)机械通气雾化时是否需要应用吸气末暂停以提高雾化的效果? |
1. 背景: |
2. 证据总结: |
3. 推荐意见: |
4.实施的注意事项: |
五、临床问题:接受无创通气的患者,应选择在无创通气时雾化还是无创通气间歇期雾化? |
六、临床问题:对于接受无创通气的患者,无创通气时雾化装置的位置是否应置于面罩与呼气阀之间? |
七、临床问题:机械通气患者接受支气管扩张剂雾化治疗时,应选择按需雾化还是定量雾化治疗? |
八、临床问题:机械通气患者需要支气管扩张雾化治疗时,使用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异丙托溴铵还是单用β2受体激动剂? |
九、临床问题:机械通气患者需要祛痰治疗时,是否应选择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 |
十、临床问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是否应选择雾化吸入抗菌药物? |
指南编写工作组 |
《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指南》制定方法 |
一、指南编写工作组构成及利益冲突的管理 |
二、指南范围的确定 |
三、系统评价 |
四、推荐意见形成的框架 |
参考文献 |
(2)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治疗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雾化治疗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无创呼吸机面罩在呼吸衰竭患者非机械通气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论 |
(6)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序贯应用高流量氧疗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 两组撤机后RR、PaO_2/FiO_2、动脉血气指标变化 |
3 两组间撤机12h后、24h后、48h后舒适度比较 |
4 两组撤机后第一个24h、第二个24h、第三个24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 |
5 两组间中重度低氧血症发生率和二次插管发生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7)鼻腔护理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无创机械通气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 |
1.1.2 上呼吸道菌群与下呼吸道菌群之间存在相关性 |
1.1.3 鼻腔卫生状况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具有相关性 |
1.1.4 鼻腔护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技术线路图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临床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终止标准 |
2.2.6 临床试验所需材料 |
2.2.7 样本量计算 |
2.2.8 试验分组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课题小组 |
2.3.2 试验方法 |
2.3.3 注意事项 |
2.4 标本采集 |
2.4.1 鼻腔标本 |
2.4.2 深部痰标本 |
2.4.3 标本采集时间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一般资料 |
2.5.2 微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3 舒适性指标 |
2.5.4 鼻腔分泌物评估 |
2.5.5 鼻黏膜出血 |
2.5.6 临床结局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2.8 数据分析 |
2.8.1 统计学分析 |
2.8.2 16SrDNA基因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入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鼻腔分泌物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鼻黏膜出血情况比较 |
3.5 临床结局 |
3.5.1 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
3.5.2 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
3.5.3 两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结果比较 |
3.6 16SrDNA测序结果与分析 |
3.6.1 数据优化和统计 |
3.6.2 OTU聚类分析 |
3.6.3 物种分析 |
3.6.4 Alpha多样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鼻腔护理的重要性 |
4.2 鼻腔护理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菌群中的作用 |
4.3 鼻腔护理对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
5 结论 |
6 展望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0~6岁百日咳肺炎患儿不同排痰方法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百日咳的研究进展 |
2.1.1 流行病学特点 |
2.1.2 并发症 |
2.1.4 诊断标准 |
2.1.6 排痰护理措施 |
2.2 机械辅助排痰的研究进展 |
2.2.1 机械辅助排痰的作用机理 |
2.2.2 机械辅助排痰的应用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2.1 社会人口学和疾病相关信息 |
3.2.2 排痰相关指标 |
3.2.3 炎性相关指标 |
3.2.4 辅助相关指标 |
3.3 实施流程 |
3.3.1 干预方法 |
3.3.2 干预流程 |
3.4 质量控制 |
3.5 伦理考虑 |
3.6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百日咳肺炎患儿的基本信息 |
4.1.1 百日咳肺炎患儿的社会人口学信息 |
4.1.2 百日咳肺炎患儿的疾病学信息 |
4.2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的效果比较 |
4.2.1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 |
4.2.2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的干预效果比较 |
4.3 机械辅助排痰法不同使用时长的效果比较 |
4.3.1 机械辅助排痰法不同使用时长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 |
4.3.2 机械辅助排痰法不同使用时长的干预效果比较 |
第五章 讨论 |
5.1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的效果比较 |
5.1.1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对排痰相关指标的效果分析 |
5.1.2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对炎性相关指标的效果分析 |
5.1.3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对辅助相关指标的效果分析 |
5.2 机械辅助排痰法不同使用时长的效果比较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7.1 创新性 |
7.2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三种辅助排痰法在机械通气低出生体重儿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 操作性定义 |
1.4 理论依据及概念架构 |
1.5 研究路线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2 研究方法 |
2.3 评价指标 |
2.4 数据收集、录入与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学考虑 |
第3章 结果 |
3.1 三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叩背排痰前后对血液pH值的影响 |
3.3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叩背排痰前后对PaO2的影响 |
3.4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叩背排痰前后对PaCO2的影响 |
3.5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叩背排痰前后对SPO2的影响 |
3.6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叩背排痰前后对HR的影响 |
3.7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对排痰有效率的影响 |
3.8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对排痰量的影响 |
3.9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对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的影响 |
3.10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对并发症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有效叩背辅助排痰方法的重要性 |
4.2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叩背排痰前后的对血液pH值、PaO_2、PaCO_2影响分析 |
4.3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叩背排痰前后对SPO2、HR的影响分析 |
4.4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对排痰有效率和排痰量的影响分析 |
4.5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对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的影响分析 |
4.6 不同叩背辅助排痰法对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
第5章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氦氧混合气在需机械通气COPD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研究方案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试验设备 |
1.1.5 试验方法 |
1.1.6 试验安全和伦理 |
1.1.7 数据采集 |
1.1.8 试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纳入样本的一般统计数据 |
1.2.2 各时间节点的呼吸力学参数的变化 |
1.2.3 各时间节点的动脉血气参数的变化 |
1.3 分析与讨论 |
1.3.1 氦氧混合气机械通气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
1.3.2 氦氧混合气与COPD患者呼吸力学相关参数的关系 |
1.3.3 用氦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时引起血气分析参数的变化 |
1.3.4 氦氧混合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研究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氦-氧混合机械通气与空氧混合机械通气对COPD患者治疗的影响 |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2.1.1 发病机制及诱因 |
2.1.2 常用呼吸力学相关指标 |
2.1.3 常用血气分析相关指标 |
2.2 机械通气治疗 |
2.2.1 病因治疗及加强支持 |
2.2.2 机械通气治疗 |
2.3 氦氧混合气 |
2.3.1 氦气的物理特性 |
2.3.2 氦氧混合气的研究 |
2.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雾化吸入在机械通气中的护理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指南[J]. Subgroup of Critical Respiratory Diseases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 2021(03)
- [2]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治疗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液的影响[D]. 卢昆.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无创呼吸机面罩在呼吸衰竭患者非机械通气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沈亚,邓敏,陈文宇. 中国现代医生, 2020(33)
- [4]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机械通气中的感染防控措施[J]. 黄桃,王国琴,徐钦,罗松.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0(05)
- [5]急性创伤性颈脊髓损伤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管理策略研究进展[J]. 尹芝华,聂娜,周怡利,王英,刘列华. 中华创伤杂志, 2020(09)
- [6]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序贯应用高流量氧疗的效果研究[D]. 徐向朋. 青岛大学, 2020(01)
- [7]鼻腔护理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菌群的影响[D]. 许姣姣.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8]0~6岁百日咳肺炎患儿不同排痰方法的效果比较[D]. 李娟. 山东大学, 2020(02)
- [9]三种辅助排痰法在机械通气低出生体重儿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比较[D]. 罗晓琴. 南华大学, 2020(01)
- [10]氦氧混合气在需机械通气COPD患者中的应用[D]. 严宇鹏.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