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Bureau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2022)在《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 HCC-CCA)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
王如芹,高振东,高宗毅[2](2022)在《影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动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16例的临床资料, 分析影响原发性肝癌动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总有效85例, 总有效率为73.28%。不同临床资料患者肿瘤最大长径、动静脉瘘、门脉癌栓、远处转移、假包膜、肝功能分级(Child-Pugh分级)、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次数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12.76、19.16、8.54、7.30、7.71、9.41、4.08, P < 0.05或 < 0.01)。肿瘤最大长径、门脉癌栓、假包膜、Child-Pugh分级、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次数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动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χ2=3.13、3.75、4.16、5.20、3.90、3.40, 均P < 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动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较多, 早期明确高危因素, 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风险, 提高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效果, 改善预后。该研究有显着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吴彬,季洪兵,吴燕斌,王凯,陈明东[3](2021)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射频消融疗法,观察组患者予以立体定向放射疗法,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治疗后完成3年的随访,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Cox回归分析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4%vs 80%)和控制率(96%vs 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和肝区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转氨酶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发热与血小板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FP、AFU、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FP、AFU、CA19-9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两组患者的复发、转移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DFS)分别为(17.15±1.26)个月、(16.57±1.43)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5.39±1.27)个月、(14.42±1.34)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是治疗方式和病灶数目(P<0.05),其中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单个病灶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能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晓,李涛,李崇国,吴达军,肖苓,吕家华[4](2021)在《原发性肝癌立体定向放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航空工业三六三医院行SBRT治疗的20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访患者的肿瘤控制情况、生存和不良反应。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近期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29例(14.4%),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40例(19.8%),总有效率34.2%。患者6个月和1、2、3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1.1%、50.4%、31.7%和22.0%。6个月和1、2、3、5年的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2%、56.4%、39.6%、30.0%、16.4%及68.6%、48.4%、30.0%、21.3%、12.6%。急性不良反应多为1~2级。32例(15.8%)患者出现3级不良反应,2例(1%)出现4级总胆红素升高。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病灶个数、肿瘤最大径之和、Child-Pugh分级和BCLC分期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
尹加伟[5](2021)在《MRI影像学标志物在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肿瘤反应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Cyber knife robotic radiosurgery,CK)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相关影像学标志物变化趋势分析、ADC值在早期肿瘤反应评估中的作用以及MRI相关影像学标志物预测sHCC早期客观缓解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1)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经病理或临床证实sHCC患者共4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时间为1年,收治患者临床资料、影像数据完整(2)所有病例使用G3型CK治疗,总剂量42-45Gy,分割3-4次照射。治疗前1周(基线)、治疗后2-3个月、5-6个月、11-12个月分别使用飞利浦Ingenia1.5T磁共振对所有病灶进行相同MRI扫描协议扫描,所有图像经过标准化流程进行后处理,主要测量指标为病灶直径、病灶T2信号强度比、病灶增强动脉期信号强度比、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绝对值。所有病例复查的影像资料,根据改良实体肿瘤评估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mRECIST)进行肿瘤病灶反应评估。(3)所有随访复查病例资料分为早期组(2-3个月)、中期组(5-6个月)、后期组(11-12个月)三个组别,每个组别根据mRECIST标准进行评估,评估等级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将评估为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CR+PR)病例划分为客观缓解组,将评估为疾病稳定(SD)病例划分为稳定组,分别对各组病例的病灶T2信号强度比、病灶动脉期信号强度比、病灶ADC绝对值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分析,同时联合病灶基线直径对sHCC射波刀治疗早期客观缓解的预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1)所有病例在1年的随访期内T2信号强度比组间比较分析,基线、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前后两两比较,除中期(5-6个月)与后期(11-12个月)比较之间无差异,其余均存在差异(P<0.001),早期(2-3个月)复查呈上升趋势,中期(5-6个月)复查呈下降趋势。增强动脉期信号强度比组间比较分析,基线、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前后两两比较,除中期(5-6个月)与后期(11-12个月)比较之间无差异,其余均存在差异(P<0.001),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复查呈下降趋势。ADC绝对值组间比较分析,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前后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P<0.001),随访过程中总体呈升高趋势;(2)根据mRECIST标准评估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肿瘤反应,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ADC值诊断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客观缓解组(CR+DR)缓解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6、0.523、0.639,以ADC值为1.161、1.086、1.295为诊断截断值,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60%、80.20%、82.10%和66.70%、42.10%、47.10%。早期(2-3个月)随访中客观缓解组(CR+DR)ADC绝对值=1.15±0.11×10-3s/mm2,稳定组(SD)ADC绝对值=1.22±0.21×10-3s/mm2,P=0.151,两者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客观缓解组(CR+DR)ADC绝对差值(ΔADC)=-0.19±0.08×10-3s/mm2,稳定组(SD)ADC绝对差值(ΔADC)=-0.04±0.08×10-3s/mm2,P<0.00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早期客观缓解组(CR+DR)ADC绝对值比稳定组(SD)变化明显。(3)根据mRECIST标准评估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肿瘤反应,基线(治疗前)肿瘤直径、T2信号强度比、增强动脉期信号强度比、ADC绝对值预测早期(2-3个月)客观缓解(CR+DR)单因素分析,基线(治疗前)肿瘤直径与ADC绝对值是重要影响因素(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治疗前)肿瘤直径是独立影响因素(P<0.001,OR=0.054)。(4)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1年内随访过程中瘤周放射性肝损伤区ADC绝对值组间比较分析,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前后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P<0.001),随访中过程中总体呈升高趋势。结论: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1年内所有病例随访过程中发现(1)影像学标志物T2信号强度比早期(2-3个月)呈升高趋势,中期呈下降趋势,后期下降趋势不明显;动脉期强化信号强度对比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呈下降趋势,后期下降趋势不明显。(2)影像学标志物ADC绝对值总体呈升高趋势,肿瘤ADC绝对值变化可能早于形态学的变化,早期评估客观缓解(CR+DR)组ΔADC值变化高于稳定(SD)组,ΔADC值具有作为评估肿瘤早期反应潜在的量化指标。(3)mRECIST标准评估肿瘤反应,基线(治疗前)肿瘤直径是sHCC早期客观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sHCC肿瘤直径越小,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越有可能获得早期客观缓解。(4)瘤周放射性肝损伤区影像学标志物ADC绝对值总体呈升高趋势,反应了肝组织受照射后随时间推移产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张雪媛[6](2021)在《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经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分析其治疗效果、肿瘤标志物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和预后情况,为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决策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8年12月某医院309例首次经射波刀治疗且无既往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疗效情况和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疗效、预后、肿瘤标志物和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应用软件Epidata3.1和SPSS 24.0进行临床资料的录入、整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局部控制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血常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1.原发性肝癌患者一般情况:309例患者中男性264例,占85.4%;女性45例,占14.6%。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88岁,中位年龄56(47,65)岁。有肝炎史患者244例,占79.0%。小肝癌患者192例,占62.1%。累积剂量<40Gy的患者43例,占13.9%;40-44Gy的患者147例,占47.6%;≥45Gy的患者119例,占38.5%。生物有效剂量(BED)<70Gy的患者29例,占9.4%;70-79Gy的患者109例,占35.5%;80-89Gy的患者97例,占31.4%;≥90Gy的患者74例,占23.9%。2.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有3个月疗效的20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患者3例,占1.5%;部分缓解(PR)患者66例,占32.9%;稳定(SD)患者71例,占35.3%;进展(PD)患者61例,占30.3%;3个月局部控制率为69.7%。有6个月疗效的125例患者中,CR患者2例,占1.6%;PR患者24例,占19.2%;SD患者49例,占39.2%;PD患者50例,占40.0%;6个月局部控制率为6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腹水、肝癌直径、单次剂量、分割次数和BED对原发性肝癌患者6个月局部控制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腹水和分割次数对原发性肝癌患者6个月疗效有统计学意义(OR=4.647、0.210,P<0.05)。有腹水患者进展的风险是无腹水患者的4.647倍,分割次数≥4次患者进展的风险是<4次患者的0.210倍。3.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患者经射波刀治疗前后甲胎蛋白(AF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onferroni校正后,治疗后6个月AFP较治疗前下降(P<0.001)。4.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生化情况:经射波刀治疗后患者的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白蛋白(ALB)均较治疗前降低(Z=-3.437、-3.148、-2.197、-6.260、-6.449,P<0.05),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升高(Z=-3.696,P<0.05)。5.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情况:263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9.0(16.3,41.7)月,1年生存率为65.8%,2年生存率为43.6%,3年生存率为3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肝炎、病灶个数、肝癌直径、临床分期、门脉癌栓、腹水、单次剂量、分割次数和BED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脉癌栓有统计学意义(HR=3.472,P=0.003),有门脉癌栓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门脉癌栓患者的3.404倍。结论:1.分割次数和腹水可能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局部控制率的独立因素。2.射波刀治疗对肿瘤标志物会产生影响,使治疗后6个月AFP降低。3.射波刀治疗对血常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会产生影响,使红细胞、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白蛋白比例下降,凝血酶原时间上升。4.门脉癌栓是可能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陈柏尧[7](2021)在《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病例60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射波刀治疗。收集治疗后所有入组病例实体瘤变化、甲胎蛋白、肝功能分级、中医证候变化、Karnofsky评分、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EORTC QLQ-C30评分等指标,并对治疗后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1.两组实体瘤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实体瘤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3%,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AFP比较:两组AF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治疗后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KP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KP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SA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S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EORTC QLQ-C30评分比较:治疗2个月、4个月后治疗组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总健康状况、疲倦、疼痛、食欲下降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可降低AFP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焦虑状态。2.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改善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晓[8](2021)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于中航工业363医院等18家多中心符合条件的接受体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例557例。随访患者的肿瘤控制情况、生存和不良反应。KM法分析生存情况;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1)近期疗效:459例在治疗后3个月经影像学随访,观察到肿瘤的大小变化,完全缓解107例(23.4%),部分缓解166例(36.2%),客观缓解率为59.5%。(2)中远期疗效:388例患者经随访得到生存情况,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9.0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2.0%、60.9%、43.4%、31.4%和18.6%。335例患者经随访得到肿瘤复发情况,全组中位局部控制时间11.6月,6个月、1年、2年、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6.5%、46.2%、27.8%、19.7%。425例患者经随访得到肿瘤进展情况,全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2.0月。6个月、1年、2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6.8%、48.4%、29.5%、19.8%。(3)影响预后的因素:经单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有治疗前AFP值、BCLB分期、Child-Pugh分级、临床分期、肿瘤部位、静脉癌栓、肿瘤最大直径、近期疗效。治疗前AFP值>1000μg/L、BCLB分期C期、Child-Pugh分级B级、临床分期III、IV期、肝门部肿瘤、静脉癌栓、肿瘤最大直径>5cm、近期疗效SD/PD是影响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的独立因素分别为BCLB分期、临床分期、肿瘤最大直径和近期疗效。(4)亚组分析:比较肿瘤最大直径不同的治疗有效率,肿瘤最大直径≤5cm者有效率63.2%,肿瘤最大直径>5cm者有效率45.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较BCLC分期不同的治疗有效率,BCLC分期A、B期者有效率60.5%,BCLC分期C期者有效率43.0%,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比较临床分期不同的治疗有效率,TNM分期I、II期者有效率49.4%,TNM分期III、IV期者有效率31.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比较治疗时间不同的治疗有效率,治疗时间<2016年有效率41.9%,治疗时间≥2016年有效率76.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进一步分析肿瘤最大直径≤5cm组的生存情况,其中位OS时间为33.5月;其6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3%、77.8%、62.1%、44.8%和25.5%;中位LC时间和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5.9月和16.5月;其6个月、1、2、3年局部控制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3%、55.7%、35.3%、23.9%和79.2%、59.6%、38.9%、23.8%。(5)不良反应:245例(44.0%)患者在治疗期间观察到不良反应发生。急性不良反应多为1~2级消化道反应(37.3%),大部分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2%)患者治疗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2例(0.4%)患者出现放射性肝炎。结论:体部伽玛刀作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之一,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
丁惠国,屠红,曲春枫,曹广文,庄辉,赵平,徐小元,杨永平,卢实春[9](2021)在《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年龄调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55%,肝癌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着性提高。肝硬化和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指南推荐了适合临床实践的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层次的肝癌风险人群辨识特征。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筛查伴肝癌风险的患者,并科学地进行分层监测。伴有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终生监测,指南根据风险层次推荐了不同的肝癌监测间隔和工具,对于肝癌高危人群,6个月1次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监测(常规监测);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3个月1次常规监测,6~12个月增强CT或MRI检查1次,以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和降低监测成本;低中危人群中,肝癌年发生率低,可延长监测间隔为1年或以上。指南部分推荐意见的成本-效益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董百强[10](2020)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及下调AMID联合电离辐射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与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并分析影响肺癌放疗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肺癌数据库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线粒体相关凋亡诱导因子2(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 homologous mitochondrion associated inducer of death 2,AMID)与 NSCLC 放疗患者预后的关系,并探究下调AMID联合电离辐射对NSCL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与机制。方法1.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SBRT或手术的688例T1-2N0M0期NSCLC患者根据年龄、性别、肺功能和肿瘤最大径等指标进行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Kaplan-Meier法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疗效,Logistic及Cox回归分析NSCLC放疗预后危险因素。2.使用TCGA肺癌数据库分析NSCLC中AMID表达水平和预后的联系;免疫组化法检测AMID在65例NSCLC组织与12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状态,并分析其与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3.体外实验探究下调AMID联合电离辐射对NSCL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构建下调AMID的慢病毒并感染非小细胞肺癌PC-9细胞;通过细胞凋亡实验测定下调AMID对电离辐射作用后PC-9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并检测Bcl-2家族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CCK-8实验、EdU细胞增殖实验与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下调AMID联合电离辐射对NSCLC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检测下调AMID与p-p53、BRCA1和γ-H2AX等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免疫细胞化学法验证下调AMID的NSCLC细胞增殖指标Ki-67蛋白水平变化;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和细胞蛋白印迹实验探究下调AMID对NSCL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检测Claudin-1和E/N-Cadherin蛋白在不同实验组的表达变化;流式分析细胞周期探究下调AMID对NSCLC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主要G2/M期)的影响,并检测下调AMID与p-Chk1/2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1.在688例NSCLC病例资料中,手术患者579例(85%),SBRT患者109例(15%)。经PSM后,SBRT患者与肺叶切除患者疗效相当,两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79.9%和91.6%(P=0.097)。随访期间1名放疗患者出现3级放射性肺炎,未见4级或5级毒性反应。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与肿瘤最大径是早期NSCLC放疗的独立危险因素。2.通过对65例NSCLC组织和12例癌旁组织中AMID表达结果分析发现,AMID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37),单因素分析显示,AMID表达状态与NSCLC预后显着相关,AMID蛋白低表达的肺癌患者的PFS显着低于与AMID高表达患者,两组3年PFS分别为30%和51%(P=0.043)。3.成功构建下调AMID的慢病毒并感染NSCLC细胞,并通过RT-PCR与细胞蛋白印迹实验验证AMID抑制效果理想(P<0.05);下调AMID可显着降低NSCLC细胞经电离辐射作用后的凋亡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下调AMID与Bcl-2家族相关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体外细胞增殖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MID下调能明显降低电离辐射导致的NSCLC细胞增殖抑制并增加Ki-67蛋白表达水平;下调AMID可显着提高PC-9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AMID的表达与Claudin-1和E-Cadherin蛋白变化一致,与N-Cadherin蛋白变化相反;下调AMID较对照组可明显减少NSCLC细胞有丝分裂G2/M期阻滞。结论1.对于早期NSCLC,SBRT疗效与手术相当、毒性反应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病理类型和肿瘤最大径是影响NSCLC放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AMID蛋白表达水平与NSCLC放疗疗效存在显着关联,AMID低表达提示较差预后。3.下调AMID能减少电离辐射诱导的NSCLC细胞凋亡,并对肺癌细胞的周期比例、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产生显着影响。以上现象可能与下调AMID改变Bcl-2家族中促进与抑制细胞凋亡的两类蛋白的比例,并通过降低细胞间黏附力,同时改变E/N-Cadherin蛋白表达比例有关。
二、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筛查和诊断 |
2.1 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 |
2.2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
2.2.1 超声显像 |
2.2.2 CT和MRI |
2.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2.2.4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 |
2.3 肝癌的血液学分子标记物 |
2.4 肝癌的穿刺活检 |
2.5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 |
2.5.1 肝癌病理诊断术语 |
2.5.2 肝癌病理诊断规范 |
2.5.3 肝癌病理检查要点 |
2.5.4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2.5.5 转化/新辅助治疗后切除肝癌标本的病理评估 |
2.5.6 肝癌病理诊断报告 |
2.6 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及路线图 |
3 分期 |
4 治疗 |
4.1 外科治疗 |
4.1.1 肝切除术的基本原则 |
4.1.2 术前病人的全身情况及肝脏储备功能评估 |
4.1.3 肝癌切除适应证 |
4.1.4 肝癌根治性切除标准 |
4.1.5 手术切除技术 |
4.1.6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 |
4.1.6.1潜在可切除肝癌的转化治疗 |
4.1.6. 2 新辅助治疗 |
4.1.6. 3 辅助治疗 |
4.1.7 肝移植术 |
4.2 消融治疗 |
4.2.1 目前常用消融治疗手段 |
4.2.2 基本技术要求 |
4.2.3 对于直径3~5 cm的肝癌治疗选择 |
4.2.4 肝癌消融治疗后的评估和随访 |
4.2.5 肝癌消融与系统抗肿瘤治疗的联合 |
4.3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肝癌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193-198]。 |
4.3.1 TACE的基本原则 |
4.3.2 TACE适应证 |
4.3.3 TACE禁忌证 |
4.3.4 TACE操作程序要点和分类[199-200] |
4.3.5 TACE术后常见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
4.3.7 影响TACE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193](1)肝硬化程 |
4.3.8 随访及TACE间隔期间治疗 |
4.3.9 TACE治疗注意点 |
4.4 放射治疗 |
4.4.1 外放射治疗 |
4.4.2 质子束放射疗法与内放射治疗 |
4.5 系统抗肿瘤治疗 |
4.5.1 一线抗肿瘤治疗 |
4.5.2 二线抗肿瘤治疗 |
4.5.3 其他治疗 |
4.5.3. 1 中国医药学治疗 |
4.5.3. 2 抗病毒治疗及其他保肝治疗 |
4.5.3. 3 对症支持治疗 |
4.6 肝癌自发破裂的治疗 |
5 声明 |
(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比较 |
2.4 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 |
2.5 随访期死亡的因素 |
3 讨论 |
(4)原发性肝癌立体定向放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指标观察与随访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随访情况 |
2.3 近期疗效 |
2.4 局部控制率 |
2.5 远期生存 |
2.6 影响预后的因素 |
2.7 不良反应 |
3 讨 论 |
(5)MRI影像学标志物在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肿瘤反应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射波刀治疗方法 |
1.3 影像资料采集及处理 |
1.4 评估标准及预后结果判定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基线(治疗前)病灶MRI表现以及治疗后瘤周放射性肝损伤ADC绝对值分析 |
2.2 治疗后各时间段随访MRI相关影像学标志物分析 |
2.2.1 不同随访时间段所有患者T2信号强度比(SIratio2)、动脉期信号强度比(SIratioA)水平比较 |
2.2.2 不同随访时间段所有患者ADC绝对值(×10-3s/mm2)水平比较以及诊断学分析;早期客观缓解组与稳定组ADC绝对值(×10-3s/mm2)水平与基线水平比较分析 |
2.2.3 预测早期(2-3个月)客观缓解(CR+DR)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附图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评估肝癌局部区域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原发性肝癌 |
1.1.1 原发性肝癌概述 |
1.1.2 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特征 |
1.1.3 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 |
1.1.4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 |
1.1.5 原发性肝癌血生化指标 |
1.2 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技术 |
1.2.1 射波刀放疗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
1.2.2 射波刀放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2.3 射波刀治疗肝癌 |
1.3 立题依据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纳入排除标准 |
2.1.3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
2.2 研究内容 |
2.2.1 基本情况 |
2.2.2 治疗方案 |
2.2.3 近期疗效 |
2.2.4 肿瘤标志物 |
2.2.5 血生化检查 |
2.2.6 预后情况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原发性肝癌患者基本情况 |
3.1.1 一般情况 |
3.1.2 疾病特征 |
3.2 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方案 |
3.3 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情况 |
3.3.1 3 个月疗效情况分析 |
3.3.2 6 个月疗效情况分析 |
3.4 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 |
3.4.1 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 |
3.4.2 基本情况对治疗后6 个月AFP的影响 |
3.5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生化情况 |
3.6 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情况 |
3.6.1 原发性肝癌预后情况单因素分析 |
3.6.2 原发性肝癌预后情况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基本情况 |
4.2 疗效情况 |
4.3 肿瘤标志物 |
4.4 血生化指标 |
4.5 预后情况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 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念 |
1.2 原发病肝癌流行病学 |
1.3 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 |
1.4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现状 |
2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
2.1 古代中医家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家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3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近况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肝癌中医症状量表 |
1.4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临床基线资料 |
4.2 治疗结果 |
第三部分:讨论 |
1 射波刀在原发性肝癌的应用 |
2 组方分析 |
3 参灵方药理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两组实体瘤疗效分析 |
4.2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4.3 两组AFP分析 |
4.4 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析 |
4.5 两组KPS评分分析 |
4.6 两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析 |
4.7 两组EORTC QLQ-C30 评分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随访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随访情况 |
2 近期疗效 |
3 中远期疗效 |
4 预后影响因子 |
5 亚组分析 |
6 治疗不良反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现状及展望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筛查与监测的定义 |
1.1 筛查 |
1.2 监测 |
1.3 筛查与监测的伤害 |
2 肝癌病理学和癌前病变 |
3 流行病学及疾病负担 |
3.1 发病率与死亡率 |
3.2 疾病负担 |
4 肝癌的病因 |
4.1 肝硬化 |
4.2 慢性HBV感染 |
4.3 其他病因 |
4.3.1 慢性HCV感染 |
4.3.2 酒精性肝病、NAFLD或伴糖尿病 |
4.3.3 致癌物暴露 |
4.4 肝癌病因的变迁 |
5 肝癌高危人群的辨识与分层 |
5.1 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风险分层 |
5.3 其他人员肝细胞癌风险分层 |
5.3.1 HCV感染者中肝细胞癌风险分层 |
5.3.2 NAFLD和酒精肝病患者肝细胞癌风险分层 |
5.3.3 肝癌家族史人群 |
6 筛查与监测工具 |
6.1 腹部US |
6.2 多排螺旋CT、MRI |
6.3 AFP、DCP、AFP-L3 |
6.4 其他血清蛋白标志物 |
6.5 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
6.5.1 微小RNA(microRNA,miRNA) |
7 肝癌的监测 |
7.1 目标人群 |
7.2 监测间隔 |
7.3 依从性 |
7.4 召回 |
7.5 成本效益 |
8 肝癌根治术后的监测 |
8.1监测间隔 |
8.2 肝癌复发转移的防治 |
9 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10)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及下调AMID联合电离辐射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SBRT治疗NSCLC长期生存结果与危险因素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倾向匹配分析比较SBRT与手术治疗NSCLC疗效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AMID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放疗患者预后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下调AMID及联合电离辐射对NSCL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与机制探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一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线粒体相关细胞凋亡诱导因子的功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发表论文及其他 |
致谢 |
四、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J]. Bureau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2(03)
- [2]影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 王如芹,高振东,高宗毅. 中国基层医药, 2022(02)
- [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预后的影响[J]. 吴彬,季洪兵,吴燕斌,王凯,陈明东. 海南医学, 2021(24)
- [4]原发性肝癌立体定向放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刘晓,李涛,李崇国,吴达军,肖苓,吕家华.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1(06)
- [5]MRI影像学标志物在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肿瘤反应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尹加伟.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6]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D]. 张雪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7]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D]. 陈柏尧.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D]. 刘晓.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9]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J]. 丁惠国,屠红,曲春枫,曹广文,庄辉,赵平,徐小元,杨永平,卢实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02)
- [10]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及下调AMID联合电离辐射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D]. 董百强. 苏州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