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甄卓[1](2021)在《基于农户视角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
白玉翠[2](2020)在《促进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思考》文中认为阐述了发展山西省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发展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面临的不利因素,探讨了发展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措施以及促进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金雪[3](2019)在《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粮食的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大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土地规模经营和技术应用将是解决我国粮食供需不平衡的主要途径,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农业新技术选择缓慢制约了三农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那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重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培育”,这为新型主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国家一号文件强调稳定粮食产量,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户行为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关系密切,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由于其耕地规模、经验等可控的外部因素的不同,导致其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的选择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从微观角度研究大户和普通农户行为决策对技术推广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基于农户行为理论和消费者理论,以调查区域702份调查数据为基础,用理论和描述统计的方法分析样本区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问题,验证选择意愿与选择行为之间差异的存在,并探求影响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因素。解决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不对称的现实问题,并根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产量贡献和技术效率的情况判断玉米生产关键技术的有效性,为技术推广提供参考。本文共包括八章,其中核心章节是第四章到第七章,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的研究。运用Logistic模型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选取的变量包括,农户个人特征因素,包括被访农户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程度;农户家庭特征因素,包括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占比,耕地面积,是否加入合作社,家中是否有农技员;信息获取因素,包括农户是否经常与村民沟通,技术培训次数来衡量;外部环境特征因素,包括是否有政策支持,贷款难易程度,和地区位置。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技术选择意愿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耕地规模、务农收入以及地理位置差异造成的。具体来讲,耕地规模的增加,会影响全部样本农户和大户样本对增产型技术的选择意愿的概率,影响普通农户对环境保护型技术选择意愿的概率;非农收入占比影响全部样本农户和普通农户对增产型技术选择意愿的概率,影响大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选择意愿的概率;辽宁中部及北部地区倾向选择增产型技术,辽宁西部地区对环境友好型技术具有选择意愿的概率较高。第二,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的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运用Heckman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选择的变量包括,农户个人特征因素,包括被访农户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特征因素,包括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数,非农收入占比;土地资源特征因素,包括土壤质量,租入土地情况;风险特征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家庭赡养系数,主观风险指数;政策环境因素,包括技术服务形式,政策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技术信息获取渠道显着影响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对技术的选择决策;非农收入占比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选择均有影响,且非农收入占比的增加会降低普通农户和大户对机械化技术的使用;耕地面积影响全部样本和普通农户对环境保护型技术的选择决策,影响大户对两类技术的选择决策。土壤质量和土地租入情况影响普通农户的技术选择决策;风险偏好影响全部样本农户和大户对增产型技术选择决策,风险偏好型农户对增产型技术的选择程度较低。技术服务形式会对全部样本和普通农户的技术选择带来影响,且更加倾向现场指导型的技术服务。第三,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选择的变量包括,农户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反映务农经验以及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反映学习能力),健康程度;家庭特征,农业劳动力数量,非农收入占比,经济情况;心理因素,包括从众心理(反映是否可以不受外界影响独立做出决策),信任程度(反映外界对决策的作用程度),对技术效果的预期(反映对技术的认知)。外部环境,水资源的充足情况(代表技术选择的条件),土地细碎化,技术难易程度(反映技术的学习成本)。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技术选择意愿的农户与实际发生技术选择行为的农户在其自身禀赋和所处环境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原因可能是有部分农户意愿还未实现行为的转化,也可能是部分农户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有悖于自身意愿发生行为。家庭劳动力数量是全部样本和普通农户增产型技术选择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条件;非农收入占比影响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转化;耕地面积影响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环境友好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转化;技术效果的预期越好,农户对技术选择意愿转化为行为的可能性越高;信任程度是普通农户各种经营规模技术选择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因素,是大户增产型技术选择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因素;水资源是全部样本和大户增产型技术选择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因素。第四,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效果,包括产量贡献和技术效率两个方面。运用生产函数和SFA模型估计方法进行分析,生产函数选择的变量包括,介入性要素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资本等投入,土地投入指标。非介入性要素,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生产经营特征。技术无效率方程选择的变量包括,被访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月平均收入,接受培训次数,贷款难易程度,耕地细碎化,基础设施条件,地区,受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从产量贡献来看,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会显着增加玉米的产量;增加劳动力投入会对玉米产量有正向的影响;其他物质费用对产出有正向影响;灌溉费用仅在全部样本回归中有显着正影响;被访农户年龄越大,玉米的产量越高;受教育程度对全部样本和普通农户的产量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大户的产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占比对玉米产量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土地细碎化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户选择农业技术,影响粮食的产量;参加技术培训次数在全部样本和大户样本回归中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从技术效率来看,年龄、受教育水平、月平均收入、接受培训次数、贷款难易程度、耕地细碎化、地区变量均会对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产生影响,但是在不同样本中的作用方向不尽相同。农户选择玉米生产关键技术后,保护型耕作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机械化技术,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效率均高于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的效率,但是生物防治技术的选择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效率低于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的效率。普通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效率低于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的效率,大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效率高于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的效率。针对以上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研究结论,提出本文的政策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强化政府在技术扩散中的职责;提高农户文化素质,加强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播;促进技术选择意愿到选择行为的转化,助力技术推广;拓展农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加强农技金融支持;规范农户生产方式,保障粮食产量安全。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其一论文将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技术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单一研究某一项技术的选择行为可能会使研究结论不准确,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能存在创新点。其二,研究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决策,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在技术选择意愿及行为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转化的障碍,并针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计算其不同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效果问题,在这样的一个逻辑框架之下,针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提出促进技术推广的建议,在研究视角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创新。
张克琴[4](2019)在《玉米种植农户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研究》文中认为据玉米种植农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农户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预期收益等影响着农户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其中种植习惯和态度影响程度比较小。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当前农业形势的需要,能有效提高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济效益,改善农户对技术的认知。
闫恒屹[5](2018)在《本溪县保护性耕作模式分析及技术经济评价》文中认为目前农业生产保护性耕作模式正在不断受到关注。本文首先调研本溪县碎秆少耕和免耕两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对两种模式的农机化生产工艺及配套机具进行了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建立机组的适宜规模和作业费用的数学模型,最后对两种模式机械化生产机具配备方案进行分析及技术经济评价。本文研究为保护性耕作在本溪地区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了本溪县地区保护性耕作适宜的两种模式,即碎秆少耕深松覆盖模式和免耕播种模式。相比免耕播种模式,碎秆少耕深松覆盖模式多了春季灭茬、破茬原垄起垄及机械播种施肥,因此在开始保护性耕作前需对土地进行2-3年的深松,然后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机械除草或机械喷洒药剂,最后在秋季采用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后将碎秆覆盖。最后确定了两种模式的农机化生产工艺。(2)分析本溪县碎秆少耕模式和免耕模式两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生产机具的适宜规模和作业费用的数学模型,运用技术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了机具的合理配备和经济性评价。(3)比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以及苗期玉米长势差异,以本溪县免耕模式及碎秆少耕模式的玉米种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两种模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得出本溪县地区免耕模式财务内部收益率13.8%,净现值72.507万元,投资回收期2.75年;少耕模式财务内部收益率12.6%,净现值57.68万元,投资回收期3.21年,免耕模式效益好且可行。
孔辰光[6](2018)在《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及效益分析 ——基于昌图县2镇4村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耕作技术,较之传统的耕作方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不仅能够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还可有效降低土壤侵蚀和沙尘污染程度,提高土壤肥力和节水抗旱能力。昌图县属中温带亚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和产粮大县。但由于长期采用传统型耕作方式,加剧了旱作农业的水土流失状况,导致耕地土壤贫瘠、地力下降,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质量恶化,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了粮食产出能力,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昌图县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及效益变得很有必要,对全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昌图县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县2镇4村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文献调阅结合数据收集、问卷调查结合个别访谈、统计分析结合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及效益。本文在分析了昌图县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对农户的实际调查数据,对昌图县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状况进行了描述,对昌图县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效益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昌图县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推广规模、技术支撑和应用效果,但也存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第二,大多数农户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占被调查农户的70.5%,且以少耕技术为主,其次是秸杆还田技术,而免耕技术的应用比例较低,农户主要通过村里统一宣传和技术人员指导的途径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第三,农户是否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类型会受到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耕地基本特征方面因素的影响。第四,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提高耕地产出、节省物质费用和作业费用的经济效益,具有推动劳动力转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社会效益,具有减少环境污染、提升耕地土壤质量的生态效益。最后,在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昌图县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相关建议,以期为促进保护性耕作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及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杨继芳,胡英,丛锦玲[7](2017)在《浅谈新疆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保护性耕作技术自提出以来大大推动了全国各地农业的发展,保护耕作技术实现了农耕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新疆,保护性耕作技术却由于种种外界因素干扰得不到很好的实践,导致新疆无法享受到保护性耕作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分析新疆现阶段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对策,为今后该技术在新疆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杜奕菲[8](2017)在《吉林省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农耕历史,长久以来农业生产多数依靠的是传统农业耕作技术。随着现代化机械和化肥的出现,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融入了现代化痕迹,所带来的却是土壤微观结构的破坏,很多土地的原有有机质已经消耗殆尽,这样的情况给我国的农业持续化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在各地开展了农业生产技术改革以及新技术推广工作,通过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来改善我国土地耕作模式,借助新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持续化。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的大省,吉林省有着资源优势,但是在过度开发以及不合理耕作技术的影响下,吉林省的“黑土”已经逐步退化,原有的肥沃的黑土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在国家提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倡议和推广政策后,吉林省也在此方面重点开展了推广和扶持工作,经过不断的技术优化和示范区建设,目前全省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已经初具规模。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全省范围内已经建立数百个示范区,并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区中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在实际的推广中,新技术和新模式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中吉林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毕竟新技术对农业生产状态、农民的思想意识、农业经营模式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推行过程中也不断有新问题涌现。本次研究的重点内容就是针对现有的推广状况进行分析,对吉林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成绩进行总结,对新技术在推行过程中取得的效果进行验证,致力解决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梳理了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毕竟新技术研发、推广必须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技术试验、政府扶持、政府政策、推广措施、意识改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次研究就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梳理结果显示在技术适应性、政策适应性以及农民认识上仍然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也影响了今后的技术推广。针对问题,本次研究首先从效益评价入手,以榆树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情况为例,分析其在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所具备的突出效益价值,说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农业生产有着突出的价值。随后,对推行中影响政策实施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包括了政策因素和农民因素,借助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分析了农民行为习惯对新技术推广的影响,发现关键要素为后期推广措施改进提供帮助。最后,针对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经验和问题,提出了对应的实施对策和建议,主要明确政府层面、农民层面、市场层面的相关措施强化,为进一步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吉林省的实施提供帮助。
王思翱,冯晓静[9](2017)在《河北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持续发展对策》文中提出根据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对河北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评价,提出促进此项技术持续发展、推广的对策,以化解土地资源短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限制。通过分析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的效益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强技术宣传、培训;搞好试验示范,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辐射作用;农机农艺结合,创新完善技术模式;创新服务推广模式;建立完善的投入机制;完善市场推广机制。
张衍[10](2016)在《太谷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国家,全国耕地面积1.35×109hm2,其中旱地面积占60%,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发掘旱地粮食增产潜力,将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在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这种耕作方式将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从简单的改造自然转变为利用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旱作农业相比较,保护性耕作的经济效益更高,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以太谷县高标准保护性耕作示范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任村乡和胡村镇两个乡镇下6个村近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该县使用传统耕作技术的土地进行比较,同时通过以走访当地农户的方式收集关于农户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和在耕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针对太谷县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在实践中所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本文研究发现,目前影响太谷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不足,政府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现有机具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求等,急需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加快促进农民观念转变,引导农机厂商加快研发适用于本地的保护性耕作机具,才能够让太谷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促进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山西省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的现实意义 |
2 发展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面临的不利因素 |
2.1 农民群众素质不高 |
2.2 杂草量多而集中 |
2.3 机具性能不佳 |
2.4 技术集成薄弱 |
2.5 推广应用免耕播种难度较大 |
2.6 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
3 发展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措施 |
3.1 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 |
3.2 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 |
3.3 实施农机深松整地 |
3.4 实施机械化生态保护农业工程 |
3.5 实施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 |
3.6 实施农机农艺配套融合工程 |
3.7 实施智慧农机建设工程 |
4 促进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
4.1 制定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标准、操作流程、耕作栽培制度 |
4.2 加强宣传培训 |
4.3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
4.4 严格监督考核 |
(3)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1.2.1 农户的技术选择意愿 |
1.2.2 农户技术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
1.2.3 意愿与行为转化相关的研究 |
1.2.4 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分析框架、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1.5.1 分析框架 |
1.5.2 技术路线 |
1.5.3 论文结构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6.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选择行为理论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农户行为理论 |
2.1.2 消费者理论 |
2.2 技术选择行为决策理论分析 |
2.2.1 技术选择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
2.2.2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
2.3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行为逻辑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查设计及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 问卷设计 |
3.1.1 问卷设计的思路 |
3.1.2 问卷设计的主要内容 |
3.1.3 数据来源 |
3.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1 农户个体特征 |
3.2.2 农户家庭特征 |
3.2.3 外部环境特征 |
3.3 农户参与玉米生产关键技术行为调查分析 |
3.3.1 农户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认知及态度调查分析 |
3.3.2 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 |
3.3.3 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分析 |
3.3.4 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差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研究 |
4.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4.1.1 分析框架 |
4.1.2 研究假设 |
4.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4.2.1 变量选取 |
4.2.2 回归模型设定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全部样本的实证结果分析 |
4.3.2 普通农户的实证结果分析 |
4.3.3 大户的实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行为选择研究 |
5.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5.1.1 分析框架 |
5.1.2 研究假设 |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5.2.1 变量选取 |
5.2.2 回归模型设定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数量的实证分析 |
5.3.2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研究 |
6.1 理论探究:农户意愿与技术选择行为不一致 |
6.1.1 农户意愿与技术选择行为一致的理论前提 |
6.1.2 农户意愿与技术选择行为不一致的理论前提 |
6.2 统计分析: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不一致 |
6.2.1 技术选择意愿与选择行为存在差异 |
6.2.2 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统计 |
6.3 实证分析:农户意愿与技术选择行为存在差异 |
6.3.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6.3.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效果研究 |
7.1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产量效果 |
7.1.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7.1.2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7.2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效率 |
7.2.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
7.2.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结果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优化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优化 |
8.2.1 强化政府在技术扩散中的职责 |
8.2.2 提高农户文化素质,加强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播 |
8.2.3 促进技术选择意愿到选择行为的转化,助力技术推广 |
8.2.4 拓展农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加强金融支持 |
8.2.5 规范农户生产方式,保障粮食产量安全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4)玉米种植农户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 |
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 |
3 玉米种植农户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分析 |
4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建议 |
5 结论 |
(5)本溪县保护性耕作模式分析及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2.3 保护性耕作现状总结分析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本溪县保护性耕作模式对比分析 |
2.1 本溪县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情况 |
2.2 本溪县保护性耕作模式 |
2.3 机具改造及新机具应用 |
2.3.1 耕整地机具改良选用 |
2.3.2 播种机械改良选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保护性耕作及配套机具经济性评价 |
3.1 建立机具作业费用的数学模型 |
3.2 建立机具作业临界规模数学模型 |
3.3 主要作业机组适应规模分析 |
3.3.1 玉米整地机具适应规模分析 |
3.3.2 玉米播种机具适应规模分析 |
3.3.3 玉米药剂除草机具适应规模分析 |
3.3.4 玉米收获机具适应规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线性规划法对机械化耕作配套机具配备 |
4.1 碎秆少耕深松覆盖模式机具配备 |
4.1.1 设置变量 |
4.1.2 为机具配备建立约束方程 |
4.1.3 编写目标函数方程 |
4.1.4 求解 |
4.2 免耕播种模式机具配备 |
4.2.1 设置变量 |
4.2.2 建立约束方程 |
4.2.3 编写目标函数方程 |
4.2.4 求解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
5.1 经济效益 |
5.2 生态和社会效益 |
5.2.1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含水率影响 |
5.2.2 不同耕作模式对苗期长势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经济评价 |
6.1 投资回收期 |
6.2 净现值 |
6.3 内部收益率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及效益分析 ——基于昌图县2镇4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昌图县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2.1 保护性耕作的含义 |
2.2 昌图县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 |
2.2.1 保护性耕作的推广规模 |
2.2.2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支撑 |
2.2.3 保护性耕作的应用效果 |
2.3 昌图县保护性耕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样本描述与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状况 |
3.1 数据来源 |
3.2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
3.2.1 个体特征统计分析 |
3.2.2 家庭特征统计分析 |
3.2.3 耕地基本特征统计分析 |
3.3 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状况 |
3.3.1 样本区农户对保护性耕作的了解状况 |
3.3.2 样本区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状况 |
第四章 昌图县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1 农户是否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个体特征对农户是否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分析 |
4.1.2 家庭特征对农户是否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分析 |
4.1.3 耕地基本特征对农户是否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分析 |
4.2 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个体特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类型的影响分析 |
4.2.2 家庭特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类型的影响分析 |
4.2.3 耕地基本特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类型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昌图县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5.1.1 提高耕地产出 |
5.1.2 节省物质费用 |
5.1.3 节省作业费用 |
5.2 社会效益分析 |
5.2.1 推动劳动力转移 |
5.2.2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
5.3 生态效益分析 |
5.3.1 减少环境污染 |
5.3.2 提升土壤质量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加强农民的保护性耕作意识 |
6.2.2 完善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 |
6.2.3 强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培训 |
6.2.4 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宣传培训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状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7)浅谈新疆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保护性耕作技术概述 |
1.1 保护性耕作定义 |
1.2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 |
1.2.1 作物秸秆还田技术 |
1.2.2 免耕播种技术 |
1.2.3 深松技术 |
1.2.4 杂草与病虫害控制防治技术 |
2 新疆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 |
2.1 取得的成效 |
2.2 存在的问题 |
3 新疆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对策 |
3.1 加大宣传, 改善农民思想 |
3.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规范技术措施 |
3.3 建立机具装备保障体系, 提高机具性能 |
3.4 持续落实资金支持 |
3.5 完善农业政策 |
3.6 建立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 |
4 结语 |
(8)吉林省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推广现状和问题 |
2.1 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状况 |
2.2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推广现状分析 |
2.3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效益评价--以榆树市为例 |
3.1 榆树市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情况 |
3.2 榆树市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效益分析 |
第四章 吉林省推广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影响因素分析 |
4.1 政府层面对农业保护性耕作影响 |
4.2 农民层面对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影响 |
第五章 推动吉林省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
5.1 持续支持示范区建设 |
5.2 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
5.3 做好培训和宣传 |
5.4 推广集中合作模式 |
5.5 重视农户收益保护 |
5.6 规范农机生产和使用 |
5.7 规范农机租赁和服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河北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发展背景 |
1.1 国外保护性耕作发展背景 |
1.2 河北省保护性耕作发展背景 |
1.2.1 一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
1.2.2 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
1.2.3 推广前景 |
2 效益分析 |
2.1 生态效益 |
2.1.1 有效抑制水土流失和焚烧污染的发生 |
2.1.2 增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
2.2 社会效益 |
2.2.1 保护性耕作推广市场运行机制逐渐建立 |
2.2.2 加快社会产业转型 |
2.3 经济效益 |
3 存在的问题 |
3.1“精耕细作”的传统意识依旧强烈 |
3.2 作业团队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
3.3 植物保护问题显着 |
3.4 技术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
3.4.1 农机农艺结合不到位 |
3.4.2 技术体系建设不足 |
3.5 未建立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 |
4 发展对策 |
4.1 加强技术宣传、培训 |
4.2 搞好试验示范,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辐射作用 |
4.3 农机农艺结合,创新完善技术模式 |
4.4 创新服务推广模式 |
4.5 建立完善的投入机制 |
4.6 完善市场推广机制 |
(10)太谷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
1.2.1 国外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 |
1.2.2 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保护性耕作内容及理论 |
2.1 保护性耕作定义及内容 |
2.1.1 保护性耕作定义 |
2.1.2 保护性耕作的内容 |
2.2 保护性耕作取得的效果 |
2.2.1 显着减少成本增产增收 |
2.2.2 减少农田扬尘、减少径流,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2.2.3 增强旱作区节水抗旱能力 |
2.2.4 有效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 |
2.2.5 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 |
2.2.6 有效提高社会效益 |
3 立项背景、内容与方法 |
3.1 太谷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基本情况 |
3.2 太谷县保护性耕作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
3.3 太谷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机具选择 |
3.3.1 技术模式 |
3.3.2 技术要点以及农机选择 |
4 效益分析 |
4.1 经济效益 |
4.2 生态效益 |
4.3 社会效益 |
5 太谷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所存在问题及对策 |
5.1 技术问题及对策 |
5.1.1 存在的技术问题 |
5.1.2 解决技术问提的对策 |
5.2 农民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认知的问题与对策 |
5.2.1 存在的认知问题 |
5.2.2 认知问题解决的对策 |
5.3 政策问题与对策 |
5.3.1 存在的政策问题 |
5.3.2 政策问题解决对策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太谷县今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建议 |
6.3 总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四、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农户视角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甄卓.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促进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思考[J]. 白玉翠. 当代农机, 2020(11)
- [3]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研究[D]. 金雪.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4]玉米种植农户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研究[J]. 张克琴.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03)
- [5]本溪县保护性耕作模式分析及技术经济评价[D]. 闫恒屹.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6]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及效益分析 ——基于昌图县2镇4村的调查[D]. 孔辰光.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7]浅谈新疆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J]. 杨继芳,胡英,丛锦玲. 农业与技术, 2017(19)
- [8]吉林省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研究[D]. 杜奕菲.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9]河北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持续发展对策[J]. 王思翱,冯晓静. 农业工程, 2017(01)
- [10]太谷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分析[D]. 张衍.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