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旋转罐头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

电针联合旋转罐头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

一、电针结合旋转走罐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论文文献综述)

马星星,张卫华[1](2021)在《张卫华教授四期分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介绍张卫华教授临床对周围性面瘫病损部位的诊断法和四期分法治疗经验,为推广应用提供借鉴。诊断上张教授主张依据临床表现特征确定病损部位及其程度,以判断预后;临床按进展期、平台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四期进行治疗。急性期毒邪壅盛,针药结合,并发现确有疗效的"面瘫二穴";平台期邪气较盛,正气不虚,相互交争,势均力敌,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治疗坚持急性期驱邪为主之法;恢复期病邪渐退或兼见正虚,治以电针为主,针灸多合用推拿、火罐、面部热敷或穴位注射等,鼓动经气,通经活络,追邪穷尽;后遗症期正气耗伤,余邪未尽,治疗以扶正为主,兼祛余邪,多选眼口5+3穴,配以经筋排刺与滞针手法,目的在于加大刺激,促进脉络之气复原,神经功能恢复。如此分期特色治疗,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后遗症状也大为减少、减轻。

郭玉[2](2021)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采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临床护理效果,为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处于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中药熏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络刮痧。选取面部、颈部穴位(攒竹—阳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下关;双侧翳风—风池)及合谷穴进行通络刮痧。每日1次,一周5次,共干预4周。观察干预前、干预2周后和4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情况,并根据临床症状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变侧、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量表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均衡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等级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面部残疾指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两周后、四周后各个疗程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在各疗程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在各疗程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各疗程痊愈患者及痊愈干预天数比较:干预四周后,观察组痊愈患者共21人,对照组痊愈患者共13人,两组在各疗程痊愈人数之间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痊愈所需治疗天数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0.00%,对照组痊愈率为43.33%,两组痊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能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面部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面部残疾指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也缩短了临床病程,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龙凤[3](2021)在《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探讨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从就诊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部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选取符合本次临床研究标准的患者5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3例,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25例患者进入最终疗效评估。治疗组主要采用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电针疗法。两组疗程相同:6日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天,2个疗程后对所有病例予以严密观察,整理并统计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1.治疗前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疗效观察指标(H-B分级、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组内H-B面神经功能分级、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等级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3.两组治疗后组间H-B面神经功能分级、Portmann评分、FDIP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等级较对照组低,治疗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组间FD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的平均疗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5.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滞针法配合电针与常规针刺法配合电针均有利于周围性面瘫的康复。2.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时,滞针法配合电针较常规针刺法配合电针而言在改善面瘫症状和躯体功能方面的疗效更为显着,该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邵阳[4](2021)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针刺结合易罐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易罐结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2.探讨基于通郁调络法治疗面瘫的理论依据。3.探讨健患侧温度差异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本课题研究中选择72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面瘫患者均符合相应的标准,面瘫患者均属于风寒证型,且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长春周边社区。将招募的7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2组,在治疗组中采取针刺疗法、易罐疗法;在对照组中,采取单一的针刺疗法。两组所应用的针刺疗法操作基本一致,在操作过程中两组均需要注意的是,急性期针刺手法宜轻,急性期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针刺面部穴位得气以搓紧为度。易罐疗法:在急性期后行易罐走罐法治疗,易罐疗法结束10min后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与治疗组针刺治疗方法相同。疗程:一周为一个疗程,每周连续治疗6天,针刺1天1次,易罐疗法在治疗第8天开始介入治疗,每3天1次,周末休息1天再继续下一疗程,共4个疗程(共计28天),如患者达到治愈标准,可提前结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于治疗之前、治疗后的第七天、第十四天以及治疗后,对两组的面瘫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分析面神经的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中医症状积分及红外热成像图。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与90.91%,由此可见,两组结果对比,存在着一定的统计学价值(P<0.05)。2.对两组实施组内对比得出,对于风寒证面瘫而言,治疗前后,两组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比差异及患者面部两侧温度差异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面瘫(风寒证)患者面部两侧温度出现明显差异是在治疗第十四天、治疗后,差异存在着显着性。4.两组的治疗时间分别为22.06±4.24天与29.15±6.52天,在两组的治疗时间对比方面可以看到,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1.将针刺、易罐治疗联合应用于风寒证面瘫中,其临床效果相比于单一的针刺治疗方法更为突出。2.针刺、易罐治疗风寒证面瘫,其治疗时间相比于单一针刺治疗时间更短。3.面瘫(风寒证)患者健患侧温度的变化随着疾病的治愈而升高,因此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健患侧面部的温度,在病情好坏的判定以及指导临床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意义。

杜茜茜[5](2021)在《恢复期以芒针透刺法为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恢复期运用芒针透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索恢复期治疗本病的针刺优化方案,并对疗效评价系统中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是否存在一致性进行探讨,为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提供最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64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受试者,完全随机分配到试验组(芒针透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2例,急性期(15天以内)两组均给予相同治疗:西药口服和相同的针刺治疗—予泼尼松、维生素B12口服,针刺以面部浅刺(0.3 cm左右)和远端取穴为主;恢复期(15-45天)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局部取穴同上,取常规针刺深度,远端取穴加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试验组以芒针透刺为主:阳白四透(阳白透头维,阳白透上星,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太阳透下关,地仓透耳门、地仓透颊车,另取健侧合谷,此外根据患者其他伴随症状配用相应穴位针刺。两组均隔天针刺1次,15天为1个疗程,本研究共包含3个疗程,对于3个疗程后未痊愈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选择是否继续治疗。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分别依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分级标准、疗效标准和总体评分)、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价系统(Sunnybrook Facial Grading System,SFGS)对患者面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本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主要结局指标:治疗前对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及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3个疗程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之前明显提高,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透刺组恢复期各疗程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恢复期进行芒针透刺较常规针刺虽不能提高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总有效率,但可以明显提高愈显率,并能缩短达到愈显疗效的治疗时间。2次要结局指标: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SFGS总分均较之前有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3个疗程后两组较之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芒针透刺组评分均值优于对照组,说明恢复期以芒针透刺为主的针刺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3对试验组和对照组面神经功能评分与SFGS各时间点评分均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显示面神经功能评分与SFGS评分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且相较于SFGS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包含的并发症范围更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结论:1恢复期进行芒针透刺与常规针刺均能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2芒针透刺组虽总有效率上与常规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愈显率和各疗程愈显人数明显均优于常规针刺组,故临床上可作为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恢复期治疗的优选方案。3面神经功能评分与SFGS评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其评价内容包含的并发症更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李映雪[6](2021)在《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价面瘫程度变化,从而探究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9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A组(针刺联合闪罐法组)、B组(温针灸组)和C组(温针灸联合闪罐法组),每组各30例。三组所选取的穴位、疗程等均相同,A组采用针刺联合闪罐法,即在针刺完成后,选取局部腧穴进行闪罐法。B组采用温针灸,即普通针刺得气后,选取翳风穴进行温针灸。C组在B组的基础上配合闪罐法,即针灸完成后进行闪罐法。针刺、温针灸每日一次,每次治疗30min,闪罐法隔日一次,6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1天,共治疗8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及症状体征量化表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症状体征积分等观察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的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后C组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A、B两组,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较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更有优势。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相当。3.三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FDIP评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FDIS评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患者躯体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的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后,C组患者的FDIP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C组患者的FDIS评分明显低于A、B两组,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方面均优于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方面的疗效相当。4.三组症状体征量化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症状体征积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三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C组的症状体征积分显着低于A、B两组(P<0.05),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效果优于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面神经损害症状体征方面的疗效相当。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完成后经统计,A组30例患者中,痊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B组30例患者中,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C组30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C组临床疗效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温针灸及针刺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温针灸联合闪罐法疗效最佳。2.与针刺联合闪罐法及温针灸相比,温针灸联合闪罐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面部表情肌,调节躯体功能,改善社会心理状态,促进受损面神经的恢复。3.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汪飞[7](2021)在《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面神经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经长期临床经验发现,颊黏膜点刺放血结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是以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临床常用的醋酸泼尼松片及甲钴胺胶囊作为药物对照,对比两者之间的治疗疗效,客观评价颊黏膜点刺放血结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试验标准的面神经炎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及甲钴胺胶囊进行治疗,治疗组隔日治疗1次,治疗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8天)。对照组治疗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8天)。疗程结束后观察H-B面神经功能分级表及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表中评价等级及积分的变化。通过软件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本试验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本研究,脱落0例,退出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位及病程比较,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表及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一般资料分布均衡,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⑴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表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种方案治疗均可改善面神经功能;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面神经功能分级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治疗面神经炎好于对照药物组。⑵两组中医症状疗效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种方案均有效;组间比较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治疗组改善面部症状效果更好;治疗组治疗结束时与结束后1月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组近期疗效较稳定。⑶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疗效好于对照药物组。结论:治疗组(颊黏膜点刺放血结合针刺治疗)与对照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片与甲钴胺胶囊)在治疗面神经炎患者均有治疗作用,均能够促进面神经功能、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发现治疗组更具有优势且近期疗效稳定。颊黏膜点刺放血结合针刺治疗属于侵入性操作,但只要操作严格,在治疗面神经炎上还是安全有效的。

孟维媛[8](2021)在《赵晓峰教授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总结及患者治疗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跟师出诊,查阅文献并进行临床学习,收集周围性面瘫相关病例,进而分析并总结赵晓峰教授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经验,包括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论治及中医治疗方案;收集贝尔面瘫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节气、既往史、就诊时间等信息,以患者病程为结局指标,分析不同因素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时长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晓峰教授门诊就诊的贝尔面瘫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的分期,进行系统的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就诊时间、发病部位中医证型等信息。分析并总结赵晓峰教授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经验,并以治愈患者接受的治疗时长为结局指标,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研究一:导师治疗贝尔面瘫,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新自身治法,临床中注重观察疾病症状体征,把握病情发展,辨证论治,辨期论治,形成了以“针、灸、罐”联合应用的综合疗法,急性期选用“少针浅刺+灸法+刺络拔罐”治法;亚急性期选用“经筋刺+灸法+拔罐”治法;恢复期选用“透刺结合经筋刺+灸法+走罐”治法;后遗症期选用“挂刺+灸法+走罐”治法。经临床认证,导师运用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疗效确切,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研究二:(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73人,男28人,女45人;<20岁患者6人,20-40岁26人,40-60岁27人,>60岁患者14人;急性期46人,亚急性期13人,恢复及后遗症期14人;右侧面瘫45人,左侧面瘫28人;面瘫患者的中医证型方面,纳入风寒袭络证32人,风热袭络证17人,风痰阻络证11人,气虚血瘀证13人。经治疗后,治疗时长较短患者45人,治疗时长较长患者28人。(2)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Z值=-2.684)、吸烟史(X2值=5.458)、就诊分期(X2值=6.298)、中医证型(X2值=11.720)可能与针灸治疗的时长相关(p<0.05)。(3)分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中,患者年龄(OR=1.062,95%C.I.=1.002-1.126)、风寒袭络证(OR=4.217,95%C.I.=1.029-17.283),两项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赵晓峰教授的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经临床认证,疗效确切,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2)贝尔面瘫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以女性、中老年、右侧面瘫患者较多,中医证型多以风寒袭络证为主;(3)影响贝尔面瘫患者最终治疗时长的因素可能有年龄、及中医证型,高龄或是非风寒袭络证的患者,最终较快痊愈的可能性更高。性别、既往史、吸烟饮酒史、就诊分期、发病部位等因素,与面瘫患者治疗时长的关系,需要更多研究加以证实。

张成华[9](2021)在《滞针提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次研究通过比较滞针提拉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差异,寻求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滞针提拉法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治疗组为滞针提拉法组,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组,选取患侧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健侧合谷,针刺合适深度,以得气为度。治疗组在对照组针刺基础上选取阳白、四白、地仓穴针刺得气后行滞针提拉法,另取毫针穿过滞针针柄小孔分别刺入头临泣、鱼腰、上关进行固定。两组均连接电针,每次治疗30min,日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对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rackmann,H-B)、H-B面神经功能局部量化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进行评估,分析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4周后H-B分级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H-B局部量化评分(总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局部量化评分中前额、眼、颊部、口角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带运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前额、眼、口角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颊部、联带运动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部残疾指数(FDI)分为躯体功能(FDIP)与社会功能(FDIS)评分,治疗后两组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分别是86.67%与7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滞针提拉法与常规针刺法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治疗均有疗效;滞针提拉法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2.滞针提拉法可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局部运动功能,对前额、眼、口角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常规针刺组;3.滞针提拉法可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躯体运动功能及心理健康状态,治疗情况优于常规针刺组。

余晓燕[10](2020)在《患侧浅刺法配合名老中医经验取穴治疗风热证贝尔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根据张沛霖名老中医治疗面瘫的经验,对比观察患侧局部浅刺法配合张沛霖少阳经为主经验取穴和常规针刺治疗风热证贝尔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筛选出风热证面瘫急性期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疗法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患侧局部浅刺加经验取穴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6例,两组同时辅助使用口服药物。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参照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及面神经损伤评分标准对治疗前(收治、就诊日)、治疗7次后、治疗14次后、治疗21次后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病例情况:收集的7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共脱落3例;其中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脱落1例,剩余69例患者完成全部治疗,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2.基线资料:两组患者病例数、性别、年龄,收治日病程、面部损伤评分、H-B分级组间比较,P>0.05,提示差异无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3.面神经损伤评分(1)治疗7次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7次后与本组收治日的面部损伤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提示两种疗法针对患者面部损伤评分,都有明显改善。(2)治疗7次后,组间比较:两组面部损伤评分比较(P=0.054>0.05)无显着性差异,提示7次治疗结束后,针对面神经损伤评分,两组无明显区别。(3)治疗14次后,组间比较:两组面部评分比较(P=0.032<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提示治疗组针对面部损伤评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4)治疗21次后,组间比较:两组面部评分比较(P=0.018<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提示针对面部损伤评分的改善,治疗组更优。4.H-B功能分级(1)治疗7次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7次后与本组收治日的H-B分级比较,差异极为显着(P<0.01),提示两种疗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H-B分级。(2)治疗7次后,组间比较:两组H-B分级比较(P=0.119>0.05)无明显差异,提示两种疗法对于H-B分级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别。(3)治疗14次后,组间比较:两组H-B分级比较(P=0.041<0.05)有显着差异,提示治疗14次后,治疗组对H-B分级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4)治疗21次后,组间比较:两组H-B分级比较(P=0.025<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提示针对H-B分级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疗效对比:(1)治疗7次后,两组均无痊愈病例,愈显率:治疗组达17.1%,对照组达11.8%;组间疗效比较(P=0.119>0.05)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提示在治疗7次后部分患者就能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但二组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2)治疗14次后,治愈率:治疗组达17.1%;对照组达8.8%;愈显率:治疗组达80%;对照组达55.9%;组间疗效比较(P=0.041<0.05)有显着差异;提示治疗14次后,两种疗法都能使极少部分患者达到康复;但治疗组疗效更明显。(3)治疗21次后,治疗组治愈28人,显效6人;对照组治愈19人,显效10人;总有效率两组均为100%,治愈率:治疗组达80%;对照组达55.9%;愈显率:治疗组达97.1%;对照组达85.3%;组间疗效比较(P=0.025<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提示经21次治疗后,两组均能获得疗效,但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疗效更优。结论:1.患侧局部浅刺配合张沛霖少阳经为主经验取穴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贝尔氏麻痹风热证急性期,都能改善患者的面神经损伤评分及分级,改善面神经运动及舒缩功能。2.风热证贝尔氏麻痹急性期,采用患侧局部浅刺配合张沛霖少阳经经验取穴疗法,效果比常规针刺疗法要好,能提高痊愈率,缩短面神经功能康复所需时间。

二、电针结合旋转走罐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结合旋转走罐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论文提纲范文)

(1)张卫华教授四期分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方面
2 四期分法
    2.1 进展期
        2.1.1 针灸治疗
        2.1.1.1 局部穴位
        2.1.1.2 循经远道穴位
        2.1.2 药物治疗
    2.2 平台期
    2.3 恢复期
        2.3.1 针灸诸法治疗
        2.3.1.1 针灸治疗
        2.3.1.2 面部推拿
        2.3.1.3 患部火罐法
        2.3.2 其他疗法
    2.4 后遗症期
        2.4.1 面部经筋排刺法
        2.4.2 眼口部5+3穴滞针法
        2.4.3 穴位注射
3 病案举隅
4 小结

(2)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3. 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4.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标准和分级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的标准
        1.8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干预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周期
        2.5 临床观察指标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2.7 资料的收集方法
        2.8 资料的整理方法
        2.9 质量控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配及研究完成情况
        3.2 干预前基线资料的比较
        3.3 干预后疗效指标的比较
    4.讨论
        4.1 周围性面瘫分期情况的概述
        4.2 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3 通络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4 穴位选择的依据
        4.5 评价量表选择的依据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4.7 安全性分析
    5.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周围性面瘫的生理解剖学基础
        1.2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1.3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1.4 分期研究
    2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病名研究
        2.2 病因病机研究
        2.3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3 滞针法概述
        3.1 滞针法的起源和发展
        3.2 滞针法和滞针的区别
        3.3 滞针法的操作要点
第2章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法
        6.1 分组
        6.2 日常宣教
        6.3 材料准备
        6.4 治疗方法
        6.5 意外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6.6 观察指标
        6.7 疗效评价标准
        6.8 统计学处理
    7 结果
        7.1 一般情况比较
        7.2 疗效观察指标
        7.3 安全性评价
第3章 讨论
    1 择期依据
    2 选穴依据
    3 电针的机制分析
    4 滞针法的机制分析
    5 结果分析
    6 量表选择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滞针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
附录2 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
附录3 FDIP评分量表
附录4 FDIS评分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1 发表论文
    2 参加学术会议
    3 获奖
致谢

(4)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针刺结合易罐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一 面瘫的发病机理及针罐结合治疗面瘫的机制研究
文献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面瘫中的应用及评价方法
临床研究
    1 研究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与郁相关的古代文献
    2 辨郁、治郁
    3 临床以面瘫为例,总结通郁调络之法
    4 易罐的特色
    5 红外热成像技术
    6 结果分析
结论
本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恢复期以芒针透刺法为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讨论
    1 研究方案确立的依据
    2 芒针透刺临床操作规范
    3 疗效分析
    4 芒针透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作用机制分析
    5 疗效评价量表的选择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西医治疗
    2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器具选择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治疗结果
        3.1 基本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
        3.3 三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比较
        3.4 三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表比较
        3.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学对顽固性面瘫的认识
    2.西医学对顽固性面瘫的认识
    3.立论依据
    4.研究结果分析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量表
    附录二 综述 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2.3 安全性评价
        2.4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面神经炎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位
        1.3 病因病机
        1.4 病机
        1.5 中医治疗
        1.6 小结
    2 西医对面神经炎的认识
        2.1 定义
        2.2 发病机制
        2.3 鉴别诊断
        2.4 治疗策略及方法
        2.5 结语
    3 刺血疗法的作用机制
        3.1 定义
        3.2 中医作用机理
        3.3 现代作用机制
        3.4 小结
    4 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结果
    5 颊黏膜部位选择作用机制的分析
        5.1 全息理论论治
        5.2 阴阳平衡论治
        5.3 经络异常论治
        5.4 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6 针刺治疗的理论依据
        6.1 选穴依据
        6.2 针刺手法依据
    7 关于H-B面神经功能分级表、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表的应用分析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放血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8)赵晓峰教授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总结及患者治疗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一、赵晓峰教授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总结
    1.导师辨病思路
    2.对病因病机认识
    3.对中医证型认识
    4.分期治疗,效如桴鼓
    5.选穴规律及依据
    6.个案分析
    小结
研究内容二、赵晓峰教授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流程图
    3 结果
        3.1 贝尔面瘫患者基本信息探究
        3.2 分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 分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小结
讨论
    1.贝尔面瘫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研究局限性
    3.后续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中医治疗贝尔面瘫现状
    1 贝尔面瘫的流行病研究
    2 贝尔面瘫的病因
    3 贝尔面瘫的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滞针提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周围性面瘫的辨证分型
        1.4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
        1.5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与机制
        2.3 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中止、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穴位选择
        2.3 针具设备
        2.4 操作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项目
        3.2 疗效评价指标
        3.3 安全性评价
    4 伦理学原则
    5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H-B评价系统
        2.1 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2.2 H-B局部量化评分(单项)比较
        2.3 H-B局部量化评分 (总分 )比较
        2.4 两组患者FDI评分比较
    3 疗效分析
        3.1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对滞针提拉法的研究
        2.1 滞针术
        2.2 滞针复合手法
        2.3 滞针提拉法
    3 选穴依据
    4 疗效评价与结果分析
        4.1 H-B评价系统
        4.2 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10)患侧浅刺法配合名老中医经验取穴治疗风热证贝尔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诊断标准
        1.2 鉴别诊断
        1.3 分期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来源及选择
        2.2 分组方案
        2.2.1 随机分组法
        2.2.2 对照方法
        2.2.3 盲法
        2.3 针具规格
        2.4 治疗方法
        2.4.1 治疗组治疗
        2.4.2 对照组治疗
        2.5 针刺意外的预防
        2.6 针刺意外的处理
        2.7 观察指标
        2.7.1 一般资料
        2.7.2 疗效评定内容
        2.8 评价时间点
        2.9 疗效评定标准
        2.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2.11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析
        3.2 基本资料
        3.3 基本资料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面部损伤评分结果分析
        3.4.2 H-B分级结果分析
        3.4.3 疗效结果分析
        3.4.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关于贝尔氏麻痹的现代认识
        1.1 病名、病因、发病机制的认识
        1.2 西医治疗贝尔氏麻痹的方法
    2 关于贝尔氏麻痹的传统中医认识
        2.1 传统中医对贝尔氏麻痹病名、病位的认识
        2.2 传统中医对BP的病因病机认识
        2.3 传统中医的辩证论治
    3 理论依据
        3.1 患侧局部浅刺法的意义
        3.2 张沛霖重取少阳经经验穴的意义
        3.3 辅助药物的使用意义
    4 选题意义
    5 结果分析
    6 安全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电针结合旋转走罐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卫华教授四期分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J]. 马星星,张卫华. 针灸临床杂志, 2021
  • [2]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郭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龙凤.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4]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针刺结合易罐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研究[D]. 邵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恢复期以芒针透刺法为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杜茜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李映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7]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D]. 汪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赵晓峰教授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总结及患者治疗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 孟维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滞针提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成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患侧浅刺法配合名老中医经验取穴治疗风热证贝尔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 余晓燕.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电针联合旋转罐头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