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利益至上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论文文献综述)
陈栋[1](2021)在《权力寻租视角下俄罗斯政府部门廉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权力寻租行为是俄罗斯社会长久以来存在的一种腐败行为,它会破坏市场秩序,为俄罗斯的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因此,对权力寻租的治理就更加刻不容缓。本文从权力寻租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当前俄罗斯政府官员权力寻租现象的论述,探究俄罗斯权力寻租行为治理的成果,进而为我国的廉政建设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论文主体五章、结论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权力寻租的相关概念做了阐述,并从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俄罗斯的权力寻租产生的原因做了分析。第三章描述了俄罗斯政府官员权钱交易的具体表现,并探讨了相应的遏制手段。第四章介绍了俄罗斯权物交易的现状,并剖析了相应的打击办法。第五章分析了俄罗斯的权权交易的现象,并论述了相应的制约措施。第六章探讨了俄罗斯政府官员权力寻租具体的治理成果以及给我国廉政建设所带来的借鉴。在最后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俄罗斯腐败治理中出现的不足进行了深入探讨。
张二明[2](2020)在《冷战后俄罗斯对越南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苏联和越南签署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两国确立了同盟关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越南不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家利益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冷战后初期俄罗斯的“一边倒”对外政策,使得两国关系经历了短暂的低潮期。俄罗斯意识到完全追随西方不仅会失去大国地位,而且会损害自己的战略利益。由此俄罗斯也开始调整对外战略,逐渐恢复了越南的高层对话,经贸往来,军事和能源合作。总体上来看,冷战后俄罗斯对越南奉行友好的政策:政治上深化双边互信,经贸上积极拓展双方贸易往来,持续强化军事合作,不断纵深能源合作。进入21世纪,俄罗斯经济开始复兴,国内政治也出现前所未有的稳定。综合国力的提升为俄罗斯调整对外战略提供了保障。这一时期,俄罗斯开始积极调整对外战略,重返印度洋和亚太地区。逐步确立了把越南作为重返东南亚支点国家的政策。通过与越南积极开展政治、经贸、军事合作、能源合作等手段加强两国的关系来实现其对越南政策的目标。把越南作为重返东南亚支点国家的政策,服务于整体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俄罗斯发展全方位对外政策。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在实质上改善的可能性不大,俄罗斯与越南关系将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将继续发展对越南的友好合作政策。
申达宏[3](2019)在《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幻,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亚太地区凭借飞快的发展速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东北亚地区则是亚太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现实和自身利益需求决定了俄罗斯要采取相应的东北亚政策。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是在中、美、日等世界大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诉求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立足本国国情实际,既注重现实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制定的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策略。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策略方面,俄罗斯的政策主要强调自己是该地区的重要成员之一,并能为地区事务发挥作用,防止被排斥在地区事务之外。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凭借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某些经济优势,参与东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带动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发展双边关系,保证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同时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各种安全对话与合作,保证东北亚局势的稳定,保证俄罗斯不被排斥在地区安全事务之外。虽然普京在其三个任期内对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进行过微调,但是对东北亚国家外交政策的总体思想没有变,那就是在依托欧亚地缘优势,在实用灵活的平衡外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国家事务中,最终达到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目的。梅德韦杰夫在总统任期内基本上秉持延续了普京的东北亚政策思想。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普京的东北亚政策颇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俄罗斯与中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的合作关系愈加稳固;俄罗斯与日本构筑了建设性伙伴关系,这必将推动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对朝韩双方奉行平衡外交,加强了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发言权;与蒙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保了俄罗斯南部的安全与稳定。虽然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实施,但随着俄罗斯国内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交战略的适当调整,制约因素会逐渐好转,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的互利合作会不断加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东北亚政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西伯利亚和远东是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地区,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推动下,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将使我国获得战略拓展新空间、能源进口新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张静[4](2019)在《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俄罗斯独立28年以来,联邦政府的改革在不断尝试和推进。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从治理模式的变迁、俄罗斯治理模式的特征和治理模式形成的原因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同时阐述和界定相关概念和理论。其次是从治理主体、价值、规制、对象和结果这几方面来总结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不同阶段的变迁,主要包括:普京之前的治理模式;普京上台之后的治理模式。再次,梳理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的特征。横向比较俄罗斯联邦政府与美国联邦政府、德国联邦政府在国家结构形式、政权组织形式以及政党制度上的异同;纵向分析俄罗斯的经济管理模式、俄罗斯的政治与社会管理模式,并总结出俄罗斯政府治理中央集权特点。接着,从前苏联的政治遗产、解体后的改革阵疼、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国际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剖析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形成的原因。通过对上述俄罗斯政府治理的研究,依据构成治理模式的几大要件分析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并展望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的发展前景。
张海霞[5](2012)在《冷战后中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为背景,从国际战略视角,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和方法,深入地研究中俄关系的战略地位,系统地分析中俄关系发展进程,全面阐述中俄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关系,针对中俄关系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对未来中俄关系发展进行前瞻性分析。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研究中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中俄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举世瞩目的国家关系,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强国,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国际关系体系正处于历史转型重要时期,中俄关系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中国与俄罗斯是山水相连的两大邻国,同时也是欧亚地区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经济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中俄关系发展直接涉及中俄两国国家安全与周边国际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中俄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最后,中俄两国经济具有极大的互补性,积极发展中俄关系有利于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本论文立足国际战略视野,首先运用地缘政治理论与方法对中俄两国关系展开研究。其次运用历史主义方法,全面回顾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发展历程,对中俄关系发展变化有明晰的纵向把握。再次,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利用大量的中俄关系相关文件以及现实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对中俄两国关系进行全面跟踪研究,不仅论述中俄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对中俄关系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此外采用描述性研究法和总结分析法,将中俄两国国家关系中的现象、规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验证予以叙述并解释。在对地缘政治理论和国家战略理论等诸多理论一般叙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中俄关系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揭示中俄两国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动因,发现两国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的规律和前景。最后则采用实例研究法,对中俄两国关系中的某一特定领域或方向进行研究,加以调查分析。中俄均致力于内部发展,相同的任务产生了两国争取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总体外交和安全战略,并由此产生了在双边关系中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在过去二十年里中俄两国建立起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这为两国缓解因误读、误判造成戒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俄两国的综合国力在最近二十年里不断接近,力量大体均衡历来是最有可能促使双方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也是获取相对安全的基础;在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俄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存在诸多利益交汇。这些都为两国关系能够继续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不竭动力。
毛艳[6](2012)在《中俄关系制度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1世纪的逐渐展开,中俄关系变得愈加重要,中俄关系的制度化需求也越来越强。中俄两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关系经历从“相互友好关系”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其每一步进展都伴随双方制度化的建设。推动中俄两国不断走向制度化的因素既有国际制度化潮流的激励,也有对中苏同盟“非制度化”的历史反思,而中俄两国在政治上的相互借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及安全上的密不可分更是决定了双方存在制度化合作的需求。受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中俄两国对制度观念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知,新时期两国制度化发展的需求促使双方进行了新的制度、安全和合作观念的建构。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俄两国目前已经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建立了全方位的制度化合作机制。这些机制推动着中俄两国关系的制度化发展,并使其日益呈现出制度累积的特征,在两国高层的大力推动下,两国的制度化动力也开始由外部动力向内生动力转化。中俄关系的制度化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成效显着。中俄两国的相互信任日益增强,双方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争端解决通道日益顺畅,推进了中俄双边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诸如制度化的结构框架还较为松散、双方对制度化的重视程度有别、制度化的经济社会基础较为薄弱及不同领域的制度化效果失衡等具体问题。目前,中俄关系的制度化建设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国家利益的多维性和动态性、美国因素的持续影响、经贸领域的滞后发展、中俄“双崛起”可能引发的竞争、“中国威胁论”的错误认知等消极因素的存在,却使得中俄关系制度化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俄关系制度化未来可能出现的前景进行了大胆预测,并提供了尽可能的政策建议。从长远角度看,为保证中俄两国关系继续在稳定的、可预见的环境中不断发展下去,双方应以战略的眼光去审视和把握中俄关系制度化建设的未来前景,共同推进两国关系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刘向文[7](2005)在《谈俄罗斯联邦现任政府的机构改革》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联邦现任政府的机构改革,是指2004年3月上任的弗拉德科夫政府的机构改革。弗拉德科夫政府的机构改革,是普京总统咨文要求在2003~2004年内实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俄罗斯联邦转型期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内容:联邦政府机构的改革,联邦部、局内部机构的改革,联邦政府协调和咨询机关的改革,联邦部、局区域性机关的改革以及联邦政府机关的改革等。本文拟对俄罗斯联邦现任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因、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袁新华[8](2005)在《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文中指出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处于变动之中,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伊拉克战争更是印证了这一点。经济竞争渗透着政治利益冲突,政治利益冲突又推动着经济竞争或对抗,而能源一直是这种政治经济大竞赛的一个关键领域。能源,特别是极其重要的一次性能源——石油和天然气,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直至21世纪中叶仍将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苏联解体后诞生的俄罗斯凭藉其庞大的石油与天然气,特别是天然气的储产量和出口潜力,在新世纪的国际能源市场上异军突起,展现出成长为一个“能源超级大国”的势头,促使国际能源格局发生了潜在的重大变化。有鉴于此,作为未来的能源超级大国,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和现任总统普京都十分重视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国中长期的能源战略,由此推动了2003年《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出台。 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政府以《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为导向,一方面推动了本国油气产量及出口能力的增加,从而扩大了在世界油气市场上的地位,并通过“尤科斯事件”整治了违反普京“五条诫律”的石油寡头,加强了联邦政府对油气资源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俄罗斯政府力图将油气资源作为推行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复兴并维护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战略武器。“9·11”事件后,俄罗斯政府利用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出现的有利形势,竭力将能源战略运用到全球和地区层面以及与独联体国家、美国、欧盟国家、中国、日本等各大国的外交中,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为总体思路,在国家与公司两个层面全力拓展能源外交。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当然,俄罗斯政府在推行其能源战略与外交过程中,也受到了国内外一些因素的制约。 本论文即沿此思路而展开论述,共由七个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写作本论文的缘由,然后总结了国内外在与本论文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作了简要说明。 第一章“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中的俄罗斯”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即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的特点与变化,石油与天然气在未来国际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以及俄罗斯在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演变;第二,《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主要内容;第三,实施《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重大举措与效果分析;第四,尤科斯事件以来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新进展。 第三章“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外交”主要阐述了俄罗斯能源外交的五个
刘向文[9](2004)在《谈普京总统倡导的行政改革》文中认为20 0 0年 5月 7日普京再次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后 ,一直重视进行行政改革。2 0 0 0年 5月~ 2 0 0 3年 4月期间 ,普京首次倡导的行政改革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领导 ,对维护联邦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2 0 0 3年 5月 ,普京总统再次倡导行政改革。其第一阶段是压缩国家职能 ,精简执行权力机关 ,以提高执行权力机关的工作效率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第二阶段是通过完善行政诉讼程序和司法机关体系 ,以建立有效地解决公民和国家之间纠纷的机制。目前 ,普京总统再次倡导的行政改革第一阶段工作已经结束。本文拟研究、介绍俄罗斯联邦第二次行政改革的任务 ,揭示其第一阶段工作的进程及最终成果
岳岩[10](2004)在《俄罗斯新任总理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文中提出 2004年2月24日,普京总统突然解散由卡西亚诺夫领导的政府。3月1日,普京提名俄驻欧盟全权代表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为新任总理候选人。杜马全体会议3月5日以352票赞成的结果通过了弗拉德科夫出任俄新政府总理的提名。3月14日,普京获胜连任俄罗斯总统。5月7日普京宣誓就职后,弗拉德科夫代表政府提出集体辞职。同日,普京正式提名弗拉德科夫继续担任总理。5月12日,国家杜马通过关于弗拉德科夫的总理提名,普京当天签署命令,任命弗拉德科夫为俄罗斯政府总理。
二、国家利益至上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利益至上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论文提纲范文)
(1)权力寻租视角下俄罗斯政府部门廉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论文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注释 |
第二章 权力寻租概述 |
一、权力寻租的相关概念 |
二、权力寻租的范畴 |
(一)权钱交易 |
(二)权物交易 |
(三)权权交易 |
三、俄罗斯权力寻租原因 |
(一)历史因素 |
(二)社会因素 |
注释 |
第三章 俄罗斯政府官员权钱交易现象及遏制手段 |
一、俄罗斯政府官员权钱交易现象 |
(一)官员索贿行为 |
(二)官员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 |
二、俄罗斯政府对权钱交易的遏制手段 |
(一)利用法规规范官员的勒索行为 |
(二)成立专门反有组织犯罪机构 |
注释 |
第四章 俄罗斯政府官员权物交易现象及打击办法 |
一、俄罗斯政府官员权物交易现象 |
(一)政府官员低价购入不动产 |
(二)政府官员收受珍贵礼品 |
二、俄罗斯政府对权物交易的打击办法 |
(一)通过法律手段处罚政府官员非法获取不动产行为 |
(二)运用经济手段惩治政府官员收受珍贵礼品 |
注释 |
第五章 俄罗斯政府官员权权交易现象及制约措施 |
一、俄罗斯政府官员权权交易的现象 |
(一)“家族化”特征明显 |
(二)裙带关系盛行 |
二、俄罗斯政府对权权交易的制约措施 |
(一)限制官员亲属经商 |
(二)制约官员亲属入职官员 |
注释 |
第六章 俄罗斯政府部门廉政建设成果及对我国启示 |
一、俄罗斯政府部门廉政建设成果 |
(一)俄罗斯反腐法制的建设 |
(二)俄罗斯反腐败机构的成立 |
(三)俄罗斯官员制度的制定 |
二、俄罗斯廉政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一)健全反腐败配套法律 |
(二)构建反腐败机构体系 |
(三)完善官员制度规范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冷战后俄罗斯对越南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冷战后俄罗斯对越南政策 |
第一节 俄罗斯对越南政策的背景及目标 |
一、俄罗斯对越南政策的背景 |
二、俄罗斯对越南政策的目标 |
第二节 冷战后俄罗斯对越南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深化双边政治互信 |
二、积极拓展经贸往来 |
三、持续强化军事合作 |
四、不断纵深能源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罗斯对越南政策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国际层面的原因 |
一、欧美等大国的争夺对俄罗斯的强力挑战 |
二、东南亚地区实力的上升 |
第二节 国家层面的原因 |
一、俄罗斯地缘传统 |
二、俄罗斯对外战略的改变 |
三、俄罗斯综合国力的增长 |
四、越南的大国平衡外交的需要 |
五、越南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
六、俄越军事合作给南海问题带来的附加影响 |
第三节 领导人层面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罗斯对越南外交政策的前景 |
第一节 俄罗斯对越南政策的成效 |
第二节 俄罗斯对越南政策的前景 |
一、俄罗斯对越南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
二、俄罗斯面对挑战的对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3)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前言 |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思路与结构设计 |
第一章 俄罗斯东北亚外交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地缘政治因素 |
一 欧洲—大西洋主义 |
二 现代斯拉夫主义 |
三 新欧亚主义 |
第二节 历史文化因素 |
一 俄罗斯文化特征 |
二 历史文化传统作用下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
第三节 面临的国内外不利现实因素 |
一 外部影响因素 |
二 内部影响因素 |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出台的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第二节 回眸20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 |
一 二战后苏联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
二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内容 |
一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要点 |
二 俄罗斯落实东北亚政策的策略和措施 |
第四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特点 |
一 谋略性 |
二 务实性 |
三 可行性 |
四 机制性 |
五 持续性 |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东北亚国别政策 |
第一节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领域合作 |
第二节 俄罗斯对日本的政策 |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外交纪实 |
二 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交往 |
三 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博弈 |
第三节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军事安全合作 |
第四节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
第四章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走势 |
第一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走向 |
一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发展面临新挑战 |
二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 |
三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
四 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仍很棘手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的整体发展布局 |
一 政治上稳形势、推改革 |
二 经济上推创新、促增长 |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4)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综述 |
1.2.2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综述 |
1.2.3 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评述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统治与治理 |
1.3.2 政府管理与政府治理 |
1.3.3 政府治理模式 |
1.4 相关理论概述 |
1.4.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1.4.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4.3 治理理论 |
1.5 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过程 |
2.1 普京任前的治理模式 |
2.1.1 戈尔巴乔夫时期 |
2.1.2 叶利钦时期 |
2.2 普京上台后的调整 |
2.2.1 第一任期和第二任期 |
2.2.2 梅普共治和第三任期 |
第三章 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 |
3.1 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 |
3.1.1 联邦制的由来 |
3.1.2 联邦制的结构基础 |
3.2 政府的政权组织形式——中央集权 |
3.2.1 立法权 |
3.2.2 行政权 |
3.2.3 司法权 |
3.3 政党制度——多党制中的一党独大 |
3.3.1 统一俄罗斯党 |
3.3.2 其他重要政党 |
3.4 政府的经济管理模式——混合性体制 |
3.4.1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 |
3.4.2 财政管理制度 |
3.4.3 寡头垄断和政府垄断 |
3.5 政府的政治与社会管理模式——强政府弱社会 |
3.5.1 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
3.5.2 社会保障制度 |
3.6 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的特点 |
第四章 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的形成原因 |
4.1 前苏联遗产 |
4.1.1 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
4.1.2 公民社会的缺失 |
4.2 改革阵痛 |
4.2.1 政治改革 |
4.2.2 经济改革 |
4.3 独特的历史传统与政治文化 |
4.3.1 东正教的历史传统 |
4.3.2 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 |
4.3.3 崇拜权力的政治文化 |
4.4 国际环境 |
4.4.1 国际政治环境 |
4.4.2 国际经济环境 |
第五章 俄罗斯联邦政府治理模式的评价 |
5.1 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的优势 |
5.2 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的弊端 |
5.3 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的前景 |
5.3.1 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下经济发展前景 |
5.3.2 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下政治发展前景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5)冷战后中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中俄关系研究现状 |
三、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俄两国关系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动因 |
一、中俄关系的战略地位 |
(一) 地缘政治角度下中俄关系的战略地位 |
(二) 世界格局和国际安全角度下中俄关系的战略地位 |
(三) 经济全球化角度下中俄关系的战略地位 |
二、中俄关系发展的国内利益基础 |
(一) 中国的国内利益基础 |
(二) 俄罗斯的国内利益基础 |
三、中俄关系发展的国际利益诉求 |
(一) 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
(二) 加强地区合作与发展 |
(三)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
(四) 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
第二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叶利钦总统时期) |
(一) 互视为友好国家 |
(二) 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
(三) 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普京总统时期) |
(一) 普京总统时期外交政策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
(二) 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梅德韦杰夫总统时期) |
(一) 梅德韦杰夫总统时期外交政策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
(二) 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第三章 中俄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
一、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稳定发展 |
(一) 中俄两国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 |
(二) 中俄关系具有坚实的政治法律基础 |
(三) 中俄两国彻底解决国家边界问题 |
二、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不断扩大 |
(一) 中俄两国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 |
(二) 中俄两国积极推进能源领域合作 |
(三) 中俄两国加强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合作 |
(四) 中俄两国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合作不断扩大 |
三、中俄两国军事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 |
(一) 中俄两国军事互信与合作的政治法律基础 |
(二) 中俄军事部门定期会晤和交流机制 |
(三) 中俄积极开展联合军事演习 |
(四) 中俄全面推进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 |
四、中俄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 |
(一) 中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和必要性 |
(二) 确定中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和发展方向 |
(三) 积极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活动 |
五、中俄两国国际协调与合作不断加强 |
(一) 中俄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
(二) 中俄加强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合作 |
(三) 中俄在“金砖国家”中的合作 |
(四) 中俄印三国外长对话机制 |
第四章 中俄关系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
一、中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潜在的“中国威胁论” |
(二) “政热经冷”不平衡状况尚未改观 |
(三) “官热民冷”社会基础薄弱现象依然存在 |
(四) 意识形态领域仍有“暗流”涌动 |
二、中俄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 深化两国立法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
(二) 加强两国政府的调控力度 |
(三) 进一步加强经贸领域合作 |
(四) 扩大中俄人文合作领域交流 |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前景展望 |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关系模式 |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基础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中俄关系制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一、论文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制度、制度化理论与国家间关系 |
第一节 国际制度概论 |
一、国际制度的含义 |
二、国际制度的产生 |
三、国际制度的特征 |
四、国际制度的功能 |
第二节 制度化理论 |
一、制度化的含义 |
二、制度化的分类与衡量 |
三、制度化的动力 |
四、制度化合作 |
第三节 制度化与国家间关系 |
一、国家间关系制度化的必要性 |
二、制度化对国家间关系的作用 |
第二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一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必要性 |
第二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发展阶段 |
一、叶利钦时期:酝酿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992—1999) |
二、普京时期:正式成型与稳步发展阶段(2000—2008) |
三、梅德韦杰夫时期:不断完善与持续深化阶段(2008——) |
第三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具体内容 |
一、政治领域的制度化建设 |
二、经济领域的制度化建设 |
三、军事领域的制度化建设 |
四、人文领域的制度化建设 |
第三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动力机制 |
第一节 国际社会制度化潮流的激励 |
一、国际社会制度化潮流的发展 |
二、对中俄关系制度化建设的影响 |
第二节 中苏同盟非制度化的历史反思 |
一、中苏同盟制度化建设的特征 |
二、对中俄关系制度化建设的启示 |
第三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国家利益驱动 |
一、中俄制度化的安全利益需求 |
二、中俄制度化的经济利益需求 |
三、中俄制度化的国际战略利益需求 |
第四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观念建构 |
一、中俄双方对制度化的历史认知 |
二、新时期中俄双方观念的转变与建构 |
第四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中苏同盟关系的“非制度化,, |
一、中苏同盟制度化组织机构的缺乏 |
二、中苏同盟机制中的领导人因素 |
三、中苏同盟双方的主体地位不平等 |
四、与中俄关系制度化的比较 |
第二节 独联体国家的制度耗散 |
一、独联体制度环境的“断裂” |
二、独联体制度化的动力不足 |
三、独联体相应制度机制的缺乏 |
四、与中俄关系制度化的比较 |
第三节 美欧同盟关系的制度化 |
一、美欧同盟关系制度化的基础 |
二、美欧同盟制度化的“宪政主义”特征 |
三、美欧同盟新时期的制度转型 |
四、与中俄关系制度化的比较 |
第五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特征、成效与问题 |
第一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特征 |
一、制度化发展呈现明显的制度累积特征 |
二、制度化进程主要依靠双方高层领导推动 |
三、制度化动力由外部动力逐渐向内生动力转化 |
第二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成效 |
一、中俄两国的相互信任日益增强 |
二、中俄双方的信息沟通渠道日益顺畅 |
三、中俄双方的争端解决机制日益建立 |
四、中俄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 |
第三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存在的问题 |
一、中俄关系制度化的结构框架比较松散 |
二、中俄双方对制度化的重视程度有别 |
三、中俄制度化的经济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
四、不同领域的制度化效果存在失衡现象 |
第六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前景展望 |
第一节 中俄关系进一步制度化面临的挑战 |
一、国家利益的多维性和动态性 |
二、美国因素的持续影响 |
三、经贸领域的滞后发展 |
四、中俄“双崛起”可能引发的竞争 |
五、“中国威胁论”的错误认知 |
第二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前景预测 |
一、中俄关系制度化结构的崩溃 |
二、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停滞不前 |
三、中俄关系制度化的继续完善 |
第三节 中俄关系进一步制度化的政策建议 |
一、进一步巩固中俄制度化建设的政治基础 |
二、进一步增强中俄制度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
三、进一步夯实中俄制度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
四、进一步加强政治领域机制的带动整合作用 |
五、进一步提高中俄两国各项合作机制的效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中的俄罗斯 |
第一节 石油与天然气在国际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
第二节 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的特点与变化 |
第三节 俄罗斯在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二章 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 |
第一节 俄罗斯能源战略的酝酿和出台 |
第二节 《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实施《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重大举措与效果分析 |
第四节 尤科斯事件以来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新进展 |
第三章 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外交 |
第一节 针对准国外的能源外交 |
第二节 针对远国外的能源外交 |
第三节 针对中国的能源外交 |
第四节 俄日能源合作及前景分析 |
第五节 俄美能源伙伴关系及前景分析 |
第四章 影响与制约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实施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国内能源供需的结构性因素 |
第二节 能源法规与政府管理体制因素 |
第三节 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因素 |
第四节 制约俄罗斯能源外交的地缘政治因素 |
第五章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外交”政策:——国家能源外交在商务领域的体现 |
第一节 俄罗斯大型油气公司参与并影响能源外交决策 |
第二节 俄罗斯大型油气公司的“外交” |
第三节 跨国石油公司与俄罗斯油气公司的合作与博弈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谈普京总统倡导的行政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 总统咨文规定了行政改革任务 |
(一) 进行行政改革的原因 |
(二) 行政改革的阻力很大 |
(三) 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
二 总统令推动行政改革进程 (5) |
(一) 普京履行了总统咨文中许下的诺言 |
(二) 政府行政改革委员会的工作陷入困境 (6) |
三 总统决定政府提前辞职 以保障行政改革进程 |
四 第一阶段的行政改革已经结束 |
(一) 俄新政府的组成人员 |
(二) 俄新政府机关体系和各部的结构 |
1.俄新政府各部的结构 |
2. 俄新政府下设的独立的联邦局 |
(三) 俄新政府机关体系的特点 |
1.俄新政府各部得到扩大和加强。 |
2.俄新政府组成人员的特点。 |
3.俄新政府各部和联邦局的隶属关系特点。 |
(10)俄罗斯新任总理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阅历 |
二政治背景 |
三政治主张 |
(一)力主俄联邦税务局和外国同行合作,打击进行洗钱和将资金转向国外的国际犯罪团伙 |
(二)坚决抵制对外贸易的粗放型作法,反对俄罗斯依靠原料扩大出口 |
(三)力主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四)重视国家技术安全 |
四政治举措 |
(一)打击腐败,进行行政改革 |
(二)加快经济改革 |
(三)通过建立欧洲统一经济空间发展俄罗斯经济 |
(四)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一)政府机构改革将是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 |
(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新政府重要任务 |
(三)国家应重视科学技术发展 |
四、国家利益至上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论文参考文献)
- [1]权力寻租视角下俄罗斯政府部门廉政建设研究[D]. 陈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冷战后俄罗斯对越南政策研究[D]. 张二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3]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D]. 申达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4]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研究[D]. 张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冷战后中俄关系研究[D]. 张海霞. 吉林大学, 2012(09)
- [6]中俄关系制度化研究[D]. 毛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1)
- [7]谈俄罗斯联邦现任政府的机构改革[J]. 刘向文.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5(06)
- [8]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D]. 袁新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9]谈普京总统倡导的行政改革[J]. 刘向文.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4(04)
- [10]俄罗斯新任总理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J]. 岳岩.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4(03)
标签:中俄关系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俄罗斯总理论文; 俄罗斯军事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