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PC单独供电和加装中间继电器提高可靠性(论文文献综述)
宗德媛,朱炯,李兵[1](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提出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秦立军,张国彦,陈晓东,段惠,赵显秋[2](2021)在《含DG的智能配电网快速自愈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城镇配电网在建设之初并没有考虑到智能电网导致目前难以配置通信通道,且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使传统的三段式过流保护难以适应拓扑的变化而失去判据。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正序分量控制策略下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等值数学模型,然后结合对称分量法以相间短路为例分析了分布式电源对故障电流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线路的无通道保护快速自愈方案,按区域划分断路器分别进行整定,并结合涡流斥力真空高速开关使故障线路快速切除。该方案不依靠通信通道,节省了建设维护通信通道的成本,配电线路可在0.3 s内实现自愈,符合中压配电网继电保护整定原则的要求。通过PSCAD/EMTDC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王怀嘉[3](2021)在《基于异步电机的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的研究》文中指出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是风力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受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其进行现场试验非常困难。为了更方便对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进行研究,在实验室搭建一套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用以更好的解决该类型风力机中变速恒频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分析了组合式时域风速模型和风力机模型,将混合驱动型风力机各端差速比和功率比等参数引入到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系统中,得到了基准风速和基准转速。分析了全风速状态下系统功率流的状态变化;建立了差动齿轮箱模型,确定了三端之间的转速比和转矩比。依据最佳叶尖速比法,提出了一种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最大功率点模拟研究方案。为了对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中异步电机进行有效地控制,推导了三相异步电机ABC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Clark和Park坐标变换得到了在两相静止和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分析了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算法,推导了 SVPWM算法的实现步骤。在上述基础上,搭建了三相异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FOC)矢量控制系统,同时结合混合驱动型风力机原理,搭建了混合动力型风力机仿真平台,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设计了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平台硬件电路和软件控制系统,搭建了混合动力模拟试验平台。以此平台为基础,分析了磁粉制动器与加载电流之间的关系和模拟端异步电机驱动器的调速性能。仿真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拟试验平台能够对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进行有效地模拟。
于瑞阳[4](2021)在《玻璃纤维连续毡落丝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王烨瑀[5](2021)在《铁路列车自动上水设备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
吴志佳[6](2021)在《220 kV开关站GIS断路器气室密度继电器改造及应用》文中认为SF6气体密度继电器作为GIS断路器气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对SF6气体密度继电器进行定期校验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必要手段,调研国内部分核电厂220 kV开关站可知,部分项目未满足《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其原断路器气室设计未能实现三相分离和密度继电器在线检验功能。现以河南平高电气GIS设备为例,通过选择合适的校表阀,对原断路器气室密度继电器进行改造,并进行相应施工风险分析和控制,实现气室故障准确位置的快速判断及在线检验功能,以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丁健[7](2021)在《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及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在我国电网中,无功功率日益增加,而电网中无功功率过大会增加线路损耗,引起电压跌落,影响电能质量。供电局为解决这一问题,会要求产生大量无功的用户进行无功功率就地补偿,同时,对功率因数不达标的用户进行罚款。智能电容就是为解决电网中无功功率过大这一问题而广泛应用于电网中。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会导致电网无功功率过大,功率因数达不到要求而让用户遭到供电局罚款。传统的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维修主要依赖维修人员的经验,缺乏针对其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因此,对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扬州某公司的SL-Z25010Y智能电容为研究对象,建立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系统专家系统,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SL-Z25010Y智能电容故障诊断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具体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方法,阐述了故障树分析法和专家系统,针对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提出了将故障树分析法和专家系统相结合作为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其次针对缺乏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这一问题,通过电路分析和专家交流解决,利用SL-Z25010Y智能电容特有的工作方式是组网工作且分主机和从机,为提高诊断效率,明确主机故障、从机故障和主从机共有故障内容。鉴于主机故障会对SL-Z25010Y智能电容组网工作产生较大消极影响,以主机故障为例,建立主机故障树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针对测试顺序因定量分析中有些底事件近似结构重要度相同无法解决,引入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权值,根据权值大小确定测试顺序。通过权值大小发现最有可能出现故障的是电压采样电路。将上述分析得到的结果用于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和推理机的设计。采用基于知识的推理方法,正向推理模式和纵向优先的搜索策略来实现推理过程。最后,采用Visual Studio 2017开发平台与Microsoft SQL Server 2015数据库联合构建了智能电容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软件架构,使用SCPI和GPIB总线,完成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开发。以电压采样电路故障为例,经测试能够满足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的故障诊断的需求。
裴艳霞[8](2021)在《基于ICPT的轨道交通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提速,人们对其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接触网牵引供电方式会出现电能传输设备磨损、产生电火花等诸多不可靠现象,近年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成为各国科研人员的重点研究对象。感应耦合无线电能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ICPT)技术因其具有传输效率高和传输功率大等优点已被应用于很多领域,相比于传统的接触网供电,该技术存在着供电灵活,安全可靠以及近距离、大功率传输的特点,可以非接触的方式为轨道交通列车供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基于ICPT的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结构复杂,存在诸多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为保证该系统能够为轨道交通列车可靠供电,对其进行可靠性研究以为预防系统故障的发生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轨道交通为研究背景,以基于ICPT的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找出了影响系统可靠性的故障模式;根据元部件所处系统结构层次的不同,将故障分为系统级故障和部件级故障,基于此构建了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的故障树,结合三角模糊灰关联理论对其进行定量计算,根据指标计算值找出了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为证明该方法的正确性,引入梯形模糊故障树分析方法(Fault Tree Analysis,FTA)进行对比,结果证明两种方法所得结论一致且符合理论分析。其次,为进一步找出影响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的因素,从部件级分别采用Markov过程和基于FTA与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BN)相结合(FTA-BN)的方法完成了系统核心部件高频逆变器和松耦合变压器的可靠性研究,并对高频逆变器Markov模型进行了瞬态分析、稳态分析以及性能分析,得出了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使用Full BNT工具箱基于MATLAB平台对所建松耦合变压器的贝叶斯网络进行了仿真计算,并通过致因分析找出了影响松耦合变压器可靠性的因素。最后,为全面评估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在考虑更多影响系统可靠性因素的条件下,构建了系统准则层指标和因素层指标,基于熵权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以及博弈论组合赋权法并结合三角形-半梯形的隶属度函数对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的可靠性运行状态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的可靠性运行状态为“优”。
潘万林[9](2021)在《基于相似度智能识别负载的宿舍用电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学校的宿舍规模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电器进入学校宿舍。一方面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时常会出现过载、短路等用电事故。另一方面因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对电表抄表、电费结算和用电控制等方面要求更方便快捷。而目前宿舍用电管理系统普通存在安全性和智能化程度不高,对恶性负载识别准确度低等缺点。近期国家作出高职扩招的决策,学生和宿舍的增量无疑对宿舍用电系统的安全性和智能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研发了一套高安全性的智能宿舍用电管理系统。主要工作体现在:(1)提出一种软件定义的宿舍用电管理系统组网架构。该系统应用软件定义的方式,构建宿舍用电管理系统组网架构,该架构分为大数据云处理层、智能控制层和执行层。大数据云处理层通过面向个体行为分析和群体行为分析的服务模型,提升智能服务能力,为优化智能用电管理提供支撑。智能控制层采用边缘计算策略,对数据存储、计算、分析,发出相关控制指令。执行层采用多功能智能电表进行电数据收集、计算和控制,对宿舍的用电情况进行集中管理。(2)提出一种恶性负载智能识别的方法。首先是运用等值功率动态平衡方法判断接入的电器是否为恶性负载;然后通过用电回路中电压和电流的相位角和他们奇次谐波值建立特征矩阵和历史矩阵,通过比较他们的相似度来识别负载类型;再通过提取电器接入后暂态和稳态特征量和功率因数等测量数据和数据库参考量的相似度识别复杂混合负载;最后通过增加采样频率和设置合理参数进行识别优化,进一步提升对恶性负载识别准确度。(3)通过在原来宿舍供电回路控制箱中总进线加装安全用电监视仪,同时设计可扩展模块,按需要选择温度检测和灯光控制等功能模块,实现动态实时监控用电状态,确保用电安全。(4)通过实际工程设计和实现,提供参考价值高的现场方案。从系统的网络拓扑、各种设备安装和布线设计,形成完善的现场工程方案,为其它单位提供实用参考。经实际运用和测试表明,该宿舍用电管理系统,功能丰富,智能化程度高。对恶性负载的识别准确率比传统的识别方法更高,电气火灾预警有效,能有效地防止学生宿舍各种违规用电现象,大大提高宿舍用电的安全性。
江翠翠[10](2021)在《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重型汽车驱动桥零部件的铸造缺陷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要素之一。济南鑫源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采购过桥箱盖零部件的毛坯件进行生产加工,为了提高产品的合格率需要对其进行渗油检测,过桥箱盖生产线上原有的传统人工操作的渗油检测装置工作效率低、检测精度不高、零部件合格率只有83%,而市面上出现的一些小型检测设备与本企业检测产品不匹配,高精度的自动化检测设备对本企业来讲经济性能不高。为了契合新旧动能转换理念,根据企业需求与实际情况,在原有渗油检测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设计,研制了具有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PLC控制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首先,研究适用于企业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经过对比,结合企业实际,选定为水检冒泡法,用气体压力模拟卡车过桥箱工作运动过程中润滑油产生的压力。其次,研究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设备工作台的控制方案。首先对工作台零部件放置位置做了限定设计;其次对半成品件与成品件不同的结构对工作台的密封性不同的要求做了设计;最后对工作台及检测气体密封设备的工作情况做了控制设计。再次,研究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设备储水箱液位及压力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分别建立各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PID控制及模糊-PID控制算法仿真,对比仿真数据,选定符合企业工艺要求的PID控制算法实现储水槽液位的稳定控制、模糊-PID控制算法实现压力的稳定控制。最后,系统调试。经过为期四个月的试验,根据实际数据计算出利用此研制的设备进行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时的检测正确率提高了95%,解决了人为加压不定量的缺点,缩减了工人数量,降低了劳动强度。本系统作为非标准设备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中确立了一种新型简单有效的铸造类零件内部气孔、砂眼的检测方法与手段,系统机械结构设计简易、容易操作、受外界干扰小,适用于其他一些小型加工车桥零部件的渗油或气密性检测。
二、对PC单独供电和加装中间继电器提高可靠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PC单独供电和加装中间继电器提高可靠性(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2)含DG的智能配电网快速自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计及控制策略的IIDG等值模型 |
2 IIDG故障电流的分析 |
3 含IIDG的配电网故障自愈方案 |
3.1 高速真空断路器工作原理 |
3.2 含IIDG的配电网无通道保护 |
3.2.1 IIDG上游区域的整定 |
3.2.2 IIDG下游区域的整定 |
3.3 两个IIDG接入对故障电流的影响 |
4 仿真 |
5 结束语 |
(3)基于异步电机的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风力混合驱动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
1.2.2 风力机仿真的研究现状 |
1.2.3 风力机模拟试验台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特性分析及试验台模型建立 |
2.1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组成与工作原理分析 |
2.2 风速特性分析与建模 |
2.3 风轮转换原理及特性分析 |
2.3.1 风能计算公式 |
2.3.2 风力机重要参数 |
2.4 混合驱动风力机系统功率流分析 |
2.4.1 混合驱动系统功率重要参数确定 |
2.4.2 全风速混合系统功率流分析 |
2.5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方法分析 |
2.5.1 差动齿轮箱建模 |
2.5.2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最大功率点模拟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模拟试验台中异步电机的控制算法分析及总体仿真 |
3.1 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异步电机模型 |
3.1.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算法 |
3.1.3 三相异步电机同步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
3.2 三相异步电机磁场定向控制 |
3.2.1 转子磁场定向基本原理 |
3.2.2 三相异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系统 |
3.3 SVPWM控制原理及实现 |
3.3.1 SVPWM控制原理 |
3.3.2 SVPWM的算法实现 |
3.3.3 SVPWM仿真 |
3.4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系统仿真 |
3.4.1 三相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算法系统仿真 |
3.4.2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试验台仿真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平台相关硬件设计 |
4.1 试验台硬件总体架构分析 |
4.1.1 混合动力模拟平台硬件保护电路设计 |
4.1.2 模拟端异步电机控制器总体分析 |
4.2 模拟端电机驱动器控制板设计 |
4.2.1 TMS320 F28335 芯片介绍 |
4.2.2 最小组成电路设计 |
4.2.3 控制板供电模块设计 |
4.2.4 通信电路设计 |
4.2.5 AD采样模块设计 |
4.3 模拟端电机驱动器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3.1 电流采集电路 |
4.3.2 速度采集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模拟端电机驱动器软件设计与实验结果总体分析 |
5.1 DSP开发环境CCS6.0 简介 |
5.2 主程序设计 |
5.3 中断子程序 |
5.3.1 ADC采样模块 |
5.3.2 转速测量模块 |
5.3.3 SVPWM模块 |
5.4 混合驱动风力机模拟试验研究 |
5.4.1 磁粉制动器与加载电流关系分析 |
5.4.2 模拟端三相异步电机试验分析 |
5.4.3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220 kV开关站GIS断路器气室密度继电器改造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改造背景分析 |
2 调研与现状 |
3 校表阀的选择 |
4 改造方案 |
4.1 断路器气室SF6密度继电器三相分离 |
4.2 密度表与校表阀连接、装配 |
4.3 密度表与气室连接、装配 |
4.4 监控信号反馈 |
4.5 功能再鉴定 |
5 风险分析与管控 |
5.1 设备接口漏气风险 |
5.2 设备损伤风险 |
5.3 触电、误碰、异物风险 |
6 结语 |
(7)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概况 |
1.2.1 基于解析模型的方法 |
1.2.2 基于信号处理的方法 |
1.2.3 基于知识的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专家系统与故障树分析 |
2.1 专家系统 |
2.1.1 专家系统概述 |
2.1.2 专家系统的结构 |
2.1.3 专家系统的分类 |
2.2 故障树分析法 |
2.2.1 故障数的建造步骤 |
2.2.2 故障树符号 |
2.2.3 故障树分析法的数学表示 |
2.2.4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
2.2.5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
2.3 基于故障树的专家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L-Z25010Y智能电容故障分析 |
3.1 SL-Z25010Y智能电容的组成 |
3.2 SL-Z25010Y智能电容工作原理 |
3.3 SL-Z25010Y智能电容技术指标 |
3.4 SL-Z25010Y智能电容的工作方式 |
3.4.1 主机工作方式 |
3.4.2 从机工作方式 |
3.5 SL-Z25010Y智能电容故障分析 |
3.5.1 电源电路5V与采样电路故障分析 |
3.5.2 通信电路与显示电路故障分析 |
3.5.3 指示灯不亮与按键电路故障分析 |
3.5.4 电压过零电路与磁保驱动电路故障分析 |
3.5.5 电容器与晶振电路故障分析 |
3.5.6 组网故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L-Z25010Y主机智能电容故障树建立 |
4.1 故障树的建立 |
4.2 故障树定性与定量分析 |
4.2.1 定性分析 |
4.2.2 定量分析 |
4.2.3 改进层次分析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L-Z25010Y主控电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环境与开发分析 |
5.1.1 开发分析 |
5.1.2 开发环境 |
5.2 知识库的设计 |
5.2.1 知识的表示方法 |
5.2.2 知识的存储 |
5.2.3 知识的管理 |
5.3 推理机的设计 |
5.3.1 诊断流程设计 |
5.3.2 SL-Z25010Y主控电路故障诊断系统推理机的设计 |
5.4 专家系统人机界面介绍 |
5.4.1 系统总体设计 |
5.4.2 测试仪器与计算机连接 |
5.4.3 主界面 |
5.4.4 知识库管理功能 |
5.4.5 诊断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基于ICPT的轨道交通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CPT研究现状 |
1.2.2 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基于ICPT的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拓扑结构及可靠性研究方法 |
2.1 基于ICPT的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ICPT系统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2 基于ICPT的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可靠性研究方法 |
2.3 小结 |
3 基于模糊FTA的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 |
3.1 基于三角模糊灰关联FTA的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 |
3.1.1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树的构建 |
3.1.2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树底事件失效概率的三角模糊数表示 |
3.1.3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树底事件模糊重要度的计算 |
3.1.4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树各最小割集灰色关联度的计算及排序 |
3.2 基于梯形模糊FTA的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 |
3.2.1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树底事件失效概率的梯形模糊数表示 |
3.2.2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树底事件模糊临界重要度的计算及排序 |
3.3 小结 |
4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核心部件可靠性研究 |
4.1 基于Markov过程的高频逆变器可靠性研究 |
4.1.1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高频逆变器结构 |
4.1.2 高频逆变器Markov模型的建立 |
4.1.3 高频逆变器可靠性指标的求取 |
4.2 基于FTA-BN的松耦合变压器可靠性研究 |
4.2.1 松耦合变压器故障树的构建 |
4.2.2 松耦合变压器故障树转化为贝叶斯网络 |
4.2.3 松耦合变压器贝叶斯网络的分析 |
4.3 小结 |
5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运行状态的模糊综合评判 |
5.1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指标层次的划分 |
5.2 因素层指标的权重计算方法 |
5.3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因素层指标权重的计算 |
5.3.1 基于熵权法和AHP确定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因素层指标的初始权重 |
5.3.2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因素层指标的综合权重 |
5.4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运行状态的模糊综合评判 |
5.4.1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5.4.2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评判集及模糊评判矩阵的建立 |
5.4.3 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运行状态的模糊综合评判 |
5.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相似度智能识别负载的宿舍用电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宿舍用电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电器负载识别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宿舍用电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需求背景 |
2.1.2 系统目标 |
2.1.3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4 系统功能详细分析 |
2.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2.1 系统概述 |
2.2.2 系统的总体构架 |
2.3 系统电能计量实现 |
2.3.1 电能计量芯片介绍 |
2.3.2 电压和电流有效值计算 |
2.3.3 有功功率值计算 |
2.3.4 电能误差自动校正 |
2.4 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
2.4.1 数据采集 |
2.4.2 远程拉合闸 |
2.4.3 过功率保护和限负荷功能 |
2.4.4 恶性负载识别及控制功能 |
2.5 系统的现场方案 |
2.5.1 系统网络拓展图 |
2.5.2 控制器安装实施方案 |
2.5.3 末端配电箱控制终端设计 |
2.5.4 现场配电箱设计(通用结构) |
2.5.5 电表和控制器现场安装展示 |
2.5.6 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设计与安装 |
3 系统中扩展检测模块硬件设计 |
3.1 报警模块 |
3.2 温度检测模块 |
3.3 火灾检测模块 |
3.4 一氧化碳检测模块 |
3.5 空调红外控制模块 |
3.6 灯光控制模块 |
4 系统中恶性负载识别研究与设计 |
4.1 恶性负载识别常见方法 |
4.2 恶性负载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4.3 恶性负载识别算法 |
4.3.1 运用等值功率动态平衡方法判别电路是否处于恶性负载状态 |
4.3.2 基于特征矩阵和历史矩阵相似度识别负载 |
4.3.3 基于测量数据和数据库特征模板的相似度识别复杂混合负载 |
4.3.4 恶性负载识别算法优化 |
4.4 恶性负载识别硬件和软件实现 |
4.4.1 恶性负载识别硬件实现 |
4.4.2 恶性负载识别软件实现 |
5 系统测试 |
5.1 安全性测试 |
5.1.1 电气火灾预控测试 |
5.1.2 安全用电管理测试 |
5.2 智能性测试 |
5.2.1 自动送断电测试 |
5.2.2 电费自动结算和自动生成数据报表测试 |
5.2.3 自动提醒报警测试 |
5.2.4 软件可定义单元测试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论文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系统网络拓展图 |
附录二 负载识别主程序部分代码 |
致谢 |
攻读研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10)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过桥箱盖零部件结构 |
1.2 企业中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设备现状 |
1.3 国内外在本选题领域内研究现状 |
1.4 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方法 |
1.4.1 水检冒泡法 |
1.4.2 氦气示踪检测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设计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
1.7 设计系统的主要功能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1 系统整体控制结构 |
2.2 系统整体控制流程图 |
2.3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压系统设计 |
3.1 液压系统回路元器件的选择 |
3.1.1 液压控制阀的选择 |
3.1.2 油泵电机的选择及理论数值计算 |
3.2 液压系统回路的PLC控制设计 |
3.3 液压缸参数选择理论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压力控制系统设计 |
4.1 压力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1.1 压力控制阀的选择 |
4.1.2 零部件内部压力信号采集设备的选择 |
4.2 压力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研究 |
4.2.1 常规PID控制 |
4.2.2 模糊-PID控制 |
4.3 压力控制系统的基本数学模型 |
4.4 压力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
4.4.1 压力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 |
4.4.2 模糊控制表的获取方法 |
4.4.3 压力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
4.5 压力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设计 |
4.5.1 压力控制系统中PLC的选择 |
4.5.2 西门子S7-1200 介绍 |
4.5.3 博途软件使用介绍 |
4.5.4 PID功能指令的使用 |
4.5.5 压力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设计 |
4.6 智能PID调节器与PLC中 PID功能指令的对比分析 |
4.7 氦气示踪检测法在气密性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4.7.1 氦气性质及特点 |
4.7.2 氦气示踪检测法原理 |
4.7.3 改进方法 |
4.7.4 系统MATLAB建模与仿真 |
4.7.5 氦气示踪检测法与水检冒泡法应用于该系统的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设计 |
5.1 液位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5.1.1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 |
5.1.2 液位控制系统元器件的选择 |
5.2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的基本数学模型 |
5.2.1 储水槽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建立 |
5.2.2 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
5.3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
5.3.1 常规PID控制 |
5.3.2 模糊-PID控制 |
5.4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调试 |
6.1 系统调试目的 |
6.2 系统调试内容 |
6.3 系统调试步骤及结果 |
6.4 系统投入车间岗位使用情况汇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设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证明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四、对PC单独供电和加装中间继电器提高可靠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2]含DG的智能配电网快速自愈技术研究[J]. 秦立军,张国彦,陈晓东,段惠,赵显秋. 电测与仪表, 2021(07)
- [3]基于异步电机的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的研究[D]. 王怀嘉.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玻璃纤维连续毡落丝系统研究与应用[D]. 于瑞阳.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5]铁路列车自动上水设备控制系统研究[D]. 王烨瑀.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6]220 kV开关站GIS断路器气室密度继电器改造及应用[J]. 吴志佳. 机电信息, 2021(18)
- [7]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及实现[D]. 丁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8]基于ICPT的轨道交通非接触式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D]. 裴艳霞.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9]基于相似度智能识别负载的宿舍用电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潘万林.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10]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系统的设计[D]. 江翠翠.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