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中国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魏琳婷[1](2019)在《基于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居民消费实证研究 ——以中山市为例》文中提出1998年中国开始实行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自此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贡献良多。但近年来因国内外经济低迷,同时货币政策造成的流动性增强,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先后多次货币供给量过大,造成国内居民呈现消费不足和房地产价格过高,这些因素现已影响着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外学者在研究中也证实,货币、股票和房屋等资产价格的波动对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经济和消费呈现显着影响,因此,论文选取研究基于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居民消费相关性具有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当前房地产市场和居民消费状况,截取近年中山市房地产市场和居民消费实际数据,首先探讨国内外对货币政策、房地产价格波动及居民消费研究进行综述归纳,尽可能解释和跟踪三者最新研究动态;其次,撰写论文始终立足于居民消费,并试图通过理论来详细阐述在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房地产价格波动是如何影响居民消费,并比较几种理论对于居民消费的演化过程和差异;再次,试图通过房地产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内在作用,去探寻货币政策如何作用房地产价格及房地产价格波动作用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同时在调研数据基础上,实证分析中山市房地产价格波动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影响;再次,通过数学推导证实房价波动对消费者影响呈倒U型结构以及利用近18年的数据进行房地产价格波动对于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推导出房地产价格对居民消费的不同影响,并立足中山经济发展状况,对房地产市场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杜道理[2](2018)在《消费社会视域下的炫耀性体育消费研究》文中认为炫耀性体育消费研究属于一个较新课题,目前尚无完整的理论架构和体系。本研究将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以解释性研究范式为主,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量表法、数理统计法,对炫耀性体育消费的相关理论、基本理论、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基本特征与概况、功能与影响、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做了解构和反思。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炫耀性体育消费是通过公开的消费行为,向外界传递身份、财富、权力、声望、个性、品位、体魄、技能等符号信息,并藉此寻求认同的体育消费。包括相关的意识、行为和现象等。主要理论基础包括:消费社会理论、符号消费理论、位置消费理论、认同理论等。(2)炫耀性体育消费萌芽、成长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早期漫长历史时期;成熟于工业革命后;勃兴于全球化、网络化的后工业时代。其表现形式由炫耀经济资本为主拓展到炫耀文化资本为主,越来越注重个性的彰显。根据炫耀性消费的符号意义划分为:炫名誉、炫地位、炫品位、炫个性、炫体魄、炫技能等类别。特点包括普遍性、差异性、多元性、变动性和争议性等。(3)炫耀性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体育商品的丰富、居民收入的提高、利好政策的扶持、全民健身的推动、大众媒体的聚焦、虚拟社群传播的便利等;微观层面:健康意识改善,消费意识提高,体育意识增强,面子意识存续等。(4)从微观视角入手,选取消费认同为自变量,参照群体影响敏感性、运动涉入度为中介变量,对炫耀性体育消费意识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修订了“炫耀性体育消费量表、消费认同量表、参照群体影响敏感度量表、运动涉入度量表”。提出并验证了以下研究假设:消费认同、参照群体影响敏感性、运动涉入度对炫耀性体育消费意识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参照群体影响敏感性、运动涉入度在消费认同和炫耀性体育消费意识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且存在多重中介效应。其中,消费认同对炫耀性体育消费直接影响效应为0.638,在消费认同与炫耀性体育消费的影响路径上,参照群体影响敏感度和运动涉入度的间接影响占总体的20.69%。(5)通过问卷调查对炫耀性体育消费基本现状、总体特征进行了展示:总体而言目前体育消费中的炫耀性倾向并不强烈;对彰显财富、地位和引起别人重视等方面的炫耀诉求较弱,对个性、品位、生活方式等“新符号属性”的炫耀性诉求较高,体育特有的体魄、技能等炫耀价值最受青睐。炫耀性体育消费在不同性别、年龄、收入、职业、居住地、参与运动项目、参与高端体育消费程度等群体间均存在显着差异。此外,体育消费中的炫耀性消费成分低于奢侈品,高于家用电器、日常生活用品,与文化用品接近。(6)炫耀性体育消费的正面功能和积极影响:宏观层面,有助于构建和提升社会认同,提升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全民健身,提升生命质量;能够促进体育消费并带动周边产业;能够成为流行文化传播载体,推动大众传媒的繁荣;中观层面,能成为某些运动项目迅速流行之匙(如马拉松运动);微观层面,利于体现自我价值,改善生活理念,打造健康生活方式。负面功能和消极影响:宏观层面,存在成为社会不和谐因素,带来体育消费的异化,挤占公共资源,加重社会负担,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环境污染的隐患;中观层面,可能成为某些运动项目迅速消亡之帮凶(如保龄球运动);微观层面,可能导致人的价值观念歪曲。(7)炫耀性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实物型为主向参与型为主转变,追求传统符号价值向追求新符号价值转变;不平衡性发展:体现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群维度等;呈现新特征:出非炫耀性消费倾向、大众化趋势等。对炫耀性体育消费的解构和反思如下:消费高低并非判断体育消费是否炫耀的标准;炫耀并非连接体育消费通与幸福的桥梁;发挥体育的本质功能是炫耀性体育消费的根本生命力;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是炫耀性体育消费的终极旨归。应吸收网球、高尔夫球等项目发展的经验,从控制炫耀性、借力炫耀性、引导炫耀性方面对体育消费中的炫耀性进行把握。

修磊[3](2017)在《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城镇家庭消费 ——基于地位寻求视角的分析》文中指出消费低迷、内需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转型的的难题,但是与居民消费意愿不断下降的现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居民的住宅越来越豪华,道路上私家车越来越多,人们使用的通讯工具、家用电器也越来越高档。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国的居民消费并非整体低迷,而是结构性的失衡,居民消费中地位性、攀比性的消费需求高涨,而一些非地位性消费则持续低迷,本文认为这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持续扩大有关。一直以来国内关于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大多研究都忽略了居民消费的非独立性和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背景,一般基于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收入不平等加剧了社会财富向上聚集进而导致全社会的消费倾向降低。本文则考虑居民消费决策过程中的攀比和地位寻求行为,认为收入差距扩大后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其他家庭形成“示范效应”,中低收入家庭出于地位寻求和攀比的动机,也希望能够拥有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特别是希望通过可视的、具有对比性的地位性消费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地位性消费需求高涨。这种现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确实得到了印证,美国自80年代以来收入差距的拉大造成了全社会的过度消费。但同样是收入差距扩大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是由于中国社保水平较低、信贷市场发展相对不完善,居民普遍存在较强的流动性约束,难以提前消费未来的收入,更不敢花光现在的收入,只能通过省吃俭用压缩日常消费来满足大额的地位性消费,这就导致了储蓄动机的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对消费、特别是非地位性消费的抑制,导致了消费的总体低迷和结构性失衡。所以本文认为消费的低迷和结构不平衡与收入不平等加剧有关,收入不平等加剧在地位寻求动机的作用下刺激了居民的地位性消费需求,而我国消费信贷不发达、社会保障水平低,人们普遍存在信贷约束以及需要进行预防性储蓄的大环境下,消费者受到较强的外在和内生的流动性约束,只能通过储蓄来实现诸如汽车、耐用消费品、住房等大宗地位性商品的消费,这无疑又加强了消费者的储蓄动机,居民家庭为了实现对大额地位性消费品的购买以及可预期到的将来的地位性消费支出,只能进一步增加储蓄,这就又拉高了储蓄率,对非地位性消费形成挤出,也造成了消费的总体低迷。本文将地位寻求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引入效用函数,提出了一个跨期的消费模型,推导出消费者通过抑制当期非地位性消费来积累当前和未来地位性消费的内在传导机制。在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本文也将居民消费区分为地位性消费和非地位性消费两大类,通过一系列的计量模型验证了收入不平等加剧对地位性消费的刺激作用和对非地位性消费的挤出作用,通过分组对比的方法验证了地位寻求和流动性约束在其中的作用,证明了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结构性影响及其内在传导机制。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目前的消费环境和居民的消费特征,将地位寻求理论引入消费模型中,分析了在目前制度环境的背景下,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总消费、地位性消费和非地位性消费的影响,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高储蓄和高地位性消费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不能脱离现实环境,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的背景和环境第一是消费偏好的非独立性,我国居民消费的攀比性比较强,消费偏好和消费类型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第二我国居民消费还面临流动性的约束,包括信贷系统不完善造成的外在流动性约束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造成的内生流动性约束,这些都增强了居民的储蓄动机,使得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因此讨论收入不平等背景下居民家庭的消费特征也应该基于这些背景和环境。本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梳理国内外关于收入不平等与消费问题的相关研究。国外的消费理论对收入不平等问题一直不够重视,国内关于收入差距对消费影响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基于绝对收入假说,没能考虑消费的非独立性,考虑消费决策中“示范效应”和攀比的作用。因此本文希望能通过地位寻求解释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提出收入差距如何影响地位寻求行为进而影响居民消费的一套完整机制。本文提出了一个跨期的消费模型,将地位寻求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引入效用函数,推导出家庭地位性消费和非地位性消费的跨期效用理论框架。消费者在收入不平等和流动性约束的条件下,对当期收入存在过度敏感性,存在为了应对内生性和外生性流动性约束,通过抑制当期非地位性消费来积累当前和未来地位性消费的资金的内在传导机制。最后用静态比较分析法深入分析了收入差距、信贷约束以及社会保障等因素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路径。实证分析中,本文分别对居民家庭消费中食品、衣着、居住等8大类消费进行分类,根据各类消费支出对家庭社会地位的影响确定了其的地位属性,明确了地位性消费和非地位性消费的内容。然后通过构建跨期消费计量模型,对理论模型实证并验证了收入不平等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双重作用:增加地位性消费的同时挤出非地位性消费,并且通过分组对比的方法明确了地位寻求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证明收入不平等加剧是通过人们的地位寻求动机对地位性消费形成刺激,又因为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形成了对非地位性消费和总消费的挤出。根据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攀比风气和流动性约束是收入不平等加剧背景下导致消费总体低迷和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抑制过度的地位性消费,特别是高收入人群的地位性消费,减少攀比之风;并且调整信贷投放结构,鼓励居民的非地位性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宋建[4](2017)在《不同收入阶层消费之间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具体分析不同收入阶层消费之间的消费异质性及其相互影响,本文基于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利用随机系数模型对1985-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户调查7个收入等级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各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呈"M"型,较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受其相邻较高收入阶层消费的正向影响,且这种"模仿效应"随收入阶层的提高而降低;最高收入阶层消费受到相邻低收入阶层的负向影响,表现为"逆势效应"。同时发现,中等收入群体受消费习惯的影响较大,家庭规模增大不利于低收入家庭提高消费,且收入不确定性对最低和最高收入阶层的作用方向相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从多角度提高各收入阶层居民消费提供了政策支持,尤其是不同收入阶层的相互影响方面。

朱金霞[5](2015)在《我国城镇居民财产及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居民贫富分化日益严峻,成为影响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主要矛盾之一。《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的研究表明我国财产基尼系数达到了0.73的高位。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国每一年的基尼系数都超过0.47,2012年为0.474,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差距与财产差距都呈现出迅速上升趋势,并且财产差距及其扩大速度远超过收入差距。所以,只是就收入上来讨论分配问题,最终无法缩小贫富差距。财产在收入累积的基础上形成,收入是产生财产的根本原因。收入差距的积累形成实际占有财产多少的差距,即造成财产差距。财产性收入依附于财产而存在,是财产所有者对财产享有的权利在经济上的体现。城镇居民对于财产的占有以及将财产转化为财产性收入的能力更强。因此,本文从财产占有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以及财产中最重要的住房财产角度分析我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的形成原因。综合考虑收入分配与财产分配,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研究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中的财产差距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贫富差距的原因。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政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如下主要研究内容:第一,贫富差距基本理论与测量方法。从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测量理论及方法等梳理本文的基本相关理论和基础研究文献。第二,财产性收入对贫富差距的作用机理。首先,梳理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的作用关系。分析了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的区别与联系;从资本和劳动收入占比角度,研究了我国收入差距拉大可能与要素收入分配失衡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思路的实现,但是也更加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其次,分析了财产、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影响机理。从收入与财产的互动关系,财产和财产性收入互动关系,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互动关系,财产与财产性收入效应几个方面揭示贫富差距内部的作用机制;再次,住房财产与贫富差距影响机理。从住房价格与财产分配和消费,住房财产与社会地位的互相作用关系,揭示住房财产经过财富效应、约束效应、替代效应、马太效应等对居民贫富差距的作用原理。第三,我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现状及特征。具体从集体贫困,不允许私有财产存在,收入差距形成并缓慢增长,收入差距与财产差距迅速上升、收入差距演变为贫富差距四个阶段探索我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过程;从当前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两个角度总结我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的特征。第四,我国城镇居民财产占有与贫富差距的关系研究。本部分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调研数据,通过对我国城镇居民财产基尼系数的测算、分解等对城镇居民的财产总量及结构、财产分布差距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研究了财产差距扩大的结构性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房价变动与财产差距的关系。另外还对城镇居民家庭财产的区域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缩小我国城镇居民财产差距、进而缩小贫富差距提供建议。第五,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的关系研究。这一部分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宏观统计数据,通过对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中财产性收入差距的贡献水平;通过对财产性收入来源内部差距进行分析,探索各项财产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程度。具体分析了当前城镇居民整体收入状况、收入差距状况、财产性收入差距及变化;并研究了财产性收入内部状况和差距,探索主要财产差距贡献因素,检验了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为我国财产性收入增收提供建议。第六,我国房地产市场与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的关系研究。立足于我国城镇居民财产中占比最大住房财产,详细分析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揭示房价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就业人员工资变化、收入差距以至财产差距的作用;宏观上检验了住房价格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微观上检验居民住房财产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为规范房地产市场,实现贫富差距提供建议。经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本文得到结论:我国城镇居民的财产差距明显大于收入差距,成为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领域的新问题;我国城镇居民财产差距呈现两极化及多维化;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连接了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并形成了累积循环作用;房地产财富作为我国城镇居民最核心的财产构成,成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

薛杉[6](2012)在《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的动态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房地产价格与消费的关系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其它投资品不同,房地产具有特殊的二重性,即既具有投资属性,又兼具耐用消费属性。作为投资品,投资者可以通过房地产投资来实现保值增值并获得投资收益;作为耐用消费品,居民可以通过购房行为来满足其住房消费需求。当房价上涨时,房地产投资者会获得房地产增值收益,他们可以变现这部分收益或者通过房产抵押市场获得更多贷款来增加当期消费。我们把房价上涨促进居民消费的效应称为财富效应。对于租房者和打算购房者来说,房价上涨不仅会增加他们的房屋租金,而且未来将付出更多的购房成本。为了租房和购房他们会储蓄得更多,从而挤出当期的消费。我们把房价上涨抑制居民消费的效应称为挤出效应。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既存在房地产投资者又存在租房者和潜在购房者,那么,房价上涨对这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总体消费是促进还是抑制呢?是一成不变的单一方向影响还是可能随着房价持续上涨呈现先促进消费后抑制消费的变化趋势?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时至今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房地产影响消费的强度和主要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有促进作用并从实证的角度给予了支持。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房价上涨会抑制居民消费或者影响不显着。这些研究都无一例外的认为房地产繁荣对居民总体消费存在着单一不变的影响,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大小关系是不随房价上涨而有所改变,并利用宏观数据给予实证支持。然而,笔者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发展都有一个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房地产市场对消费的影响也不例外。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力量悬殊会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而发生质的改变。当房价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时,房价上涨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大于挤出效应,结果将导致总体消费的增加;然而,一旦房价达到某个较高的水平时,房价继续上涨对消费的影响将发生质的变化,财富效应将小于挤出效应,这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就会挤出居民的总体消费。换言之,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即房价上涨先是促进而后会抑制居民总体消费。本文从两个方面展开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影响的研究:一是利用无差异曲线和跨期选择理论来解释房价上涨对不同微观个体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影响的倒U型曲线的理论依据。二是从搜集宏观数据建立模型,从实证的角度来验证房价上涨先促进后抑制消费这一假说。具体的结构安排和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作为全文的导入和提出问题部分,主要对拟研究的问题,研究意义,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概念以及研究方法,框架和新颖之处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房地产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全面,丰富的研究,这些成果主要着眼于房地产价格波动是否影响消费以及影响程度如何,房价波动和股价波动影响消费的比较研究,不同国家房地产财富效应的比较,影响房地价波动作用于单个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以及房价波动影响消费的传导机制这五个方面。然而现有文献仍存在忽略房地产二重性对微观家庭消费的影响,武断地认为房价持续上涨会朝着单一的方向影响消费,以及实证数据样本容量过小,包含的信息过于陈旧等缺陷。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笔者提出房价持续上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倒U型假说,并从两个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一是利用无差异曲线和跨期选择理论来解释房价上涨对不同微观个体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影响的倒U型曲线的理论依据。二是选取1999年-2010年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将房价以未知函数的形式纳入模型建立动态半参数固定效应模型,通过考察未知函数的导数即居民当期消费的房价弹性来研究房价持续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的总效应的动态变化趋势,从实证的角度来验证倒U型假说。第三章,研究设计。本章首先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分别利用无差异曲线和跨期选择理论分析了三类个体的消费行为受房价上涨的影响。我们认为,对于第一类个体:即没有住宅所有权但准备购买的消费者,这类个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住宅的刚性需求。随着房价持续上涨,他将面临越来越高的购房成本,并跟随购房热潮提前购房,最终挤出效应会越来越大。对于第二类个体,即虽然拥有一套住宅,但住宅功能仅仅用于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当房价不算太高的时候,房价上涨基本上不会对他的消费产生影响,但一旦房价到了一定高位仍处于上涨势头时,该类个体会为了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而购买住宅并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对于第三类个体,即拥有两套以上的住宅或者仅仅以投资为目的持有住宅的消费者,房价上涨会增加其财富总量进而促进消费,导致财富效应的发生,但由于边际消费趋向递减,财富效应会越来越小。其次,从房地产财富再分配功能,位置消费以及遗赠动机的角度解释了房价对总消费影响的倒U型假说第四章,实证部分。本章利用1999年至2010年全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一维动态半参数固定效应模型,通过非参数部分未知函数的导数即房价的消费弹性来刻画总效应的动态变化,从实证的角度来验证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的倒U型假说。实证结果表明:房价在不超过约5680元的范围内,财富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一旦房价超过这个范围,财富效应将小于挤出效应而使得总体效应为负。这时,房价的继续上涨只会对居民消费起抑制作用。在房价上涨过程中,正是由于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双方实力的此消彼涨导致了房价对消费的总体效应呈现先为正后为负的变化趋势,进而造成了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先促进后抑制的变动趋势。同时文章进一步解释了实证得到的倒U型曲线与理论倒U型曲线的一致性问题。笔者认为实证得到的倒U型曲线是与理论倒U型曲线相符合的。因此,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很好地验证了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影响的倒U型假说。第五章,结论部分。本章首先总结了前面四章的研究结论。本文的结论是: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趋势。实证的结果显示房价在大约等于5680元时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一价格,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有促进作用。一旦超过这个临界点,房价上涨将抑制居民总体消费。从而很好的验证了的倒U型假说。其次阐述了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希望成为自己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新颖之处有两个方面:首先,突破了传统研究认为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单一方向影响的思维方式,探索性的提出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动态影响。其次,本文在实证部分将半参数理论应用到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的影响中,并利用未知函数的导函数来刻画总效应的动态变化,从实证的角度很好地验证了倒U型假说。

王磊,莫逸红[7](2010)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经济问题的研究始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其中对消费水平和行为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困难的研究领域。消费行为不仅受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同时也与人们对包括相对收入、相对效用和相对炫耀性消费等在内的相对经济地位或名次的消费相关。本文在简介炫耀性消费理论及对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并对我国农村居民的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存在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规制人们消费行为的政策建议。

黄静[8](2010)在《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广义财富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房地产市场自1998年市场化改革以来,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通道,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然而,房地产价格上涨引起房地产财富存量的迅速增加,是如何影响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其作用机制并没有被系统梳理,其影响程度和大小并没有一致的、公认的结论。本文以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广义财富效应为研究主题。为了使研究更深入、系统,首先对房地产财富效应概念进行了丰富和深化,拓展到更广义的层面。以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行为科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理论建模、计量分析、统计分析、以及对比分析等方法,试图探讨解决以下问题:我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近十年来,伴随着房地产价格的高速增长,房地产财富存量的增加,在微观层面上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产生了何种影响?进而对宏观层面的金融稳定和物价稳定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房地产财富差距是否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我国政策当局应该如何有效利用和解读房地产价格信息等。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作为研究起点和后继章节的基础,首先对我国现阶段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非理性繁荣”特性进行实证检验和判断。利用非平稳面板计量方法,基于房地产的投资特性,对房价与租金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房价已脱离租金所确定的基本面,房地产价格上涨呈现出非理性的繁荣。在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狭义财富效应,即房地产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作用渠道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宏观城市面板数据和大型微观家庭调查数据对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近些年房价持续上涨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果和“抑制”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的发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家庭存在着差异,并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有所不同。在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广义财富效应,即房地产价格上涨引起房地产财富增加进而对居民消费(包含房地产消费)和企业投资产生影响的作用渠道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国内某城市近十年来家庭购房贷款的抽样数据,对房地产消费的广义财富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房价越高时,居民所购住房中每平米所担负的抵押贷款越大,家庭月收入中每元收入所能带动的购房总房价也越高,表明居民住房消费的广义财富效应在我国是存在的。利用全国宏观数据对房地产价格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对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显着的拉动效应。引入“位置消费”理论对住房消费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价格上涨、居民住房财富增长的广义财富效应在住房财富差距分化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研究。利用微观家庭面板调查数据,借鉴“基尼系数”和“收入流动性”的测度原理,首创性对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资源和住房财富占有的“静态”差距,以及住房财富差距随着时间推移的流动性进行“动态”测度和分析。“静态”差距分析表明,伴随着房价上涨,住房财富快速向高收入人群积聚,住房财富分化程度越来越高,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动态”流动性分析表明,虽然城镇居民房地产财富的“水平流动性”增长了,“位置流动性”却明显降低,特别是反映福利水平的King指标明显下降,可见,房改后房价上涨给特定人群带来的社会福利改进是降低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与信贷扩张相互强化,导致金融不稳定,是房地产广义财富效应的另一宏观层面的影响。为揭示房地产价格与信贷关系,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和存量流量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借鉴金融资产时间序列的动态相关分析DCC-MGARCH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给房价增长率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将导致信贷和房地产投资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增强,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金融加速器效应是存在的。另一方面,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暴露值被严重低估,与国际标准以及亚洲危机爆发前一些国家信贷风险暴露值相比,情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相关政策当局的注意。房地产价格波动通过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而对物价稳定和产出波动产生影响,这是房地产广义财富效应的又一宏观层面的影响。从实物和金融资产两个视角,对房价波动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渠道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利用VAR模型的状态空间表示与卡尔曼滤波对通货膨胀预期进行估计,H-P滤波法对潜在GDP进行估算,最后采用SUR法对扩展的混合IS-PC模型系数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我国房价波动通过作用于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显着存在,相比较地,我国股票价格对产出的影响并不显着。结合当前全球货币当局和理论界热议的“货币政策是否应对以及如何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讨论,通过构建适合我国情况的金融状况指数(FCI),发现房价占有较大的权重,包含房地产价格的FCI指数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具有良好的预测力,可以成为货币政策的短期指示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对房地产财富效应概念进行丰富和深化(研究视角创新)。房地产财富效应概念拓展到更广义的层面,把研究层次由微观层次拓展到宏观层面,不仅拓展了研究视野,而且也使得房地产财富效应的研究更加深化和系统化。(2)利用非平稳面板计量方法研究我国房地产广义财富效应(研究方法创新)。采用最新发展的非平稳面板计量方法,包括面板单位根、面板协整、面板DOLS、面板因果关系检验等,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繁荣、房地产财富效应存在性以及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克服了以往同类研究中小样本带来的低效果以及忽略了各城市间差异的问题,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3)采用CHNS大型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分析房地产财富与消费的关系(研究内容创新)。微观家庭调查数据的使用,解决了现阶段利用宏观数据研究我国房地产财富效应所存在的样本量不足的局限性,而且在揭示家庭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微观机制方面,有着宏观加总数据不可比拟的优势。(4)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我国房地产财富差距的分化(研究对象创新)。与以往房地产财富差距的描述性分析不同,利用微观家庭面板调查数据,借鉴“基尼系数”和“收入流动性”测度原理,首创性地对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财富占有的“静态”差距,以及住房财富差距随着时间推移的流动性进行“动态”测度和分析。(5)采用动态相关性DCC-MGARCH模型分析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研究方法创新)。在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和存量流量模型对房地产价格上涨、信贷扩张和金融不稳定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金融资产时间序列的动态相关分析DCC-MGARCH模型,对我国房地产广义财富效应和金融加速器效应的进行检验。

唐兵[9](2010)在《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费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基本上处于以短缺经济和数量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发展阶段,居民消费从总体上讲属于供给约束型。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整个国民经济在支撑其发展的三个轮子——投资、消费和外贸的拉动下逐渐呈现有序、平稳的发展态势。然而,进入“九五”以来,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不足开始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1998年我国提出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略。之后,国家连续几年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手段对于有效地抑制经济的下滑趋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滑成为制约目前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强调,研究经济现象关键在于捕捉那只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看不见的手”。消费是个人或组织的一种行为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社会性和外部性。从消费者主体意识看,消费者行为存在理性、有限理性和非理性之分;从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内在联系看,消费者行为对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生活质量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中国消费问题研究应以中国消费者行为作为逻辑起点。本文认为,20世纪后50年的中国,不仅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最后的20年余间,又开启了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在波澜壮阔的经济制度变迁中,中国消费者行为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巨大的变化。立足于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镶嵌于中国市场化的制度变迁这一基本事实,本文通过回顾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变迁历程及阶段性特征,描述了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状况,并基于制度、结构、心理建立起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决策机制、动力机制和选择机制,为进行政策研究奠定基础。全文分为九章:(1)第一章:导论。着重说明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和研究内容。(2)第二章:对国内外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进行综述。通过对国内学者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西方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解释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局限性,旨在为建立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理论分析框架做好铺垫。(3)第三章:系统地总结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与变迁状况。指出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特殊状况,即变迁的影响因素由单因素向多因素转变;变迁的速度幅度由慢浅到快深;变迁内驱力由强转弱;变迁周期呈现长一短一长波动特征。(4)第四章:基于制度、结构、心理的视角,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机制。指出消费者行为有内因决定论,外因决定论,内、外因决定论三种决策方式,不同的人性假设前提下消费者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决策特征;消费者需要具有动态演化特征,它是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内部动力。此外,经济结构演进是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外部动力。外部动力机制包括经济周期与居民消费支出变迁的互动机制、产业结构演进与消费结构变迁的联动机制、和投资结构演进与消费结构变迁的牵制机制;制度及制度变迁是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根本原因。制度推动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实现途径有三种选择模式,即自然演化模式、政府强制模式、制度适应模式。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经历了政府强制模式、制度适应模式等两种模式。(5)第五章:主要是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作出制度上的解释。指出,尽管有文化变迁引发消费观念变革的线索、有“生产决定消费”的逻辑下引致的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线索,另外还有消费需求自身的变化等因素,但体制改革引发的一系列制度变迁是导致中国消费者行为发生特殊变迁的根本性原因。(6)第六章:主要从心理学和制度经济学角度,着重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内在心理机制和非正式制度约束。指出,非正式制度诸如盲从心理、过度节俭心理、悲观预期心理、逆反心理以及信任危机在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不同阶段都有所表现。这些因素对消费者行为变迁都起到消极阻碍作用,是当前中国居民“消费疲软”的原因之一。(7)第七章:主要从结构方面,展开论述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外部动力机制,着重对经济周期波动、投资波动、产业结构演进与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第一,建国以来至2005年,中国居民消费增长周期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并不呈现规律性。就波动形态而言,消费波动发生频率略高于经济周期波动,就波动强度而言,在改革之前,消费周期的波动剧烈程度弱于经济周期波动,改革后,消费波动的剧烈程度强于经济周期的波动;第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居民消费增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相反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总体上超前于居民消费增长率波动,并且波动幅度大于消费周期波动。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前,投资增长率周期波动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推动力量,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基本上以消费周期推动;第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消费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几乎不存在引导作用。到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需求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后,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诱导效应增强。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不断高涨的消费需求和投资结构的失衡,使中国消费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导致消费者消费结构升级受阻。(8)第八章:主要运用制度、结构、心理等理论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在消费者行为现状分析基础上,预测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六大趋势。这六大趋势体现了四个显着特征,即消费观念转向享受生活、消费心态成熟稳定、消费内容崇尚个性品位、消费方式追求便捷舒适。(9)第九章:全文的结论和观点,并结合现阶段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和宏观经济运行形势,从增强消费者信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消费者与政府的信任关系、倡导新的消费理念四个方面提出引导消费者走出“低消费陷阱”的政策建议。本文内容与分析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1.从微观机理研究宏观问题,并以制度、结构、心理的视角构建起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2.描述了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状况。3.从人性、外部环境和经济形态的演进逻辑,分析了消费者需要的动态演化机理。4.概括了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两种选择模式,即政府强制模式和制度适应模式。5.论证了制度变迁通过“防御心理”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制,指出了阻碍消费者行为变迁的非正式制度因素。6.提出了引导消费者走出“低消费陷阱”的政策建议。主要不足之处有:1.在本文的数据采集方面,某些数据的准确度有待进一步检验。2.缺乏对正式制度变迁以及非正式制度因素对消费者行为变迁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3.对于消费者行为变迁表现出的差异性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缺少中外消费者行为决策的比较研究。4.对策措施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化。

张磊[10](2009)在《河南省城镇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在对河南省城镇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建构我省居民的位置消费函数并加以检验从而得出,我省城镇居民在改革开放后具有较强的位置消费行为,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这种现象还会进一步加强。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应从名、利两方面全面认识人的经济本质;其次要创造理性的"消费示范";最后要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消费行为。

二、中国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居民消费实证研究 ——以中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波动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居民消费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3. 基于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与居民消费理论基础
    3.1 相对收入假说
    3.2 持久收入理论模型(PIH Model)
    3.3 生命周期理论模型(LCH Model)
    3.4 LC-PIH综合理论模型(LC-PIH Model)
4. 基于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对消费影响的传导机制
    4.1 房地产财富效应
        4.1.1 房地产财富效应概念
        4.1.2 房地产财富效应特点
        4.1.3 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影响因素
    4.2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的传导机制
    4.3 房地产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传导机制
    4.4 中山市房地产价格波动及对不同居民群体消费影响
        4.4.1 房地产价格波动对自有住房者消费的影响
        4.4.2 房地产价格对租赁者消费的影响
        4.4.3 房地产价格对可预期购房者消费的影响
5. 基于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
    5.1 房价波动对于居民消费影响的关系推导
    5.2 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
        5.2.1 变量解释
        5.2.2 模型构建
    5.3 样本数据选择及样本数据分析
        5.3.1 样本数据的选择与来源
        5.3.2 样本数据分析
    5.4 实证研究
        5.4.1 整体描述性统计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回归分析
        5.4.4 残差分析
        5.4.5 稳健性分析
6. 研究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消费社会视域下的炫耀性体育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消费有关研究简单回顾
        1.2.2 体育消费研究综述
        1.2.3 炫耀性消费相关研究综述
        1.2.4 炫耀性消费与体育相结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思辨、操作性定义及研究限制
        1.3.1 概念内涵的明确
        1.3.2 概念外延的界定
        1.3.3 概念形成的逻辑线路
        1.3.4 相近概念思辨
        1.3.5 核心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及研究限制
    1.4 研究思路、框架结构
第2章 研究方法学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访谈研究对象
        2.1.2 量表研究对象
        2.1.3 问卷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量表法
        2.2.5 问卷调查法
        2.2.6 数理统计法
    2.3 量表的修订、施测及数据检验示例(以“炫耀性体育消费量表”为例)
        2.3.1 原始量表的形成
        2.3.2 量表的互译程序
        2.3.3 专家检验
        2.3.4 预测试
        2.3.5 施测及数据回收
        2.3.6 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
        2.3.7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2.3.8 信度检验
        2.3.9 效度检验
第3章 炫耀性体育消费理论研究
    3.1 炫耀性体育消费基本理论
        3.1.1 炫耀性体育消费发展历史回溯
        3.1.2 炫耀性体育消费表现形式及其演变
        3.1.3 炫耀性体育消费的属性
        3.1.4 炫耀性体育消费的分类
        3.1.5 炫耀性体育消费的特征
    3.2 炫耀性体育消费的相关理论
        3.2.1 消费社会理论与炫耀性体育消费
        3.2.2 符号消费理论与炫耀性体育消费
        3.2.3 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理论与炫耀性体育消费
        3.2.4 位置消费理论与炫耀性体育消费
        3.2.5 认同理论与炫耀性体育消费
第4章 炫耀性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
    4.1 影响因素的理论和现实思考
        4.1.1 宏观层面——社会环境因素
        4.1.2 微观层面——主观意识因素
    4.2 主要研究变量的选取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4.3 变量的测量
    4.4 数据的检验
        4.4.1 正态分布检验
        4.4.2 信度检验
        4.4.3 效度检验
    4.5 炫耀性体育消费意识影响机制结果与分析
        4.5.1 直接影响效应分析
        4.5.2 间接影响效应分析
第5章 炫耀性体育消费总体特征研究
    5.1 调查数据的获得
        5.1.1 问卷的内容
        5.1.2 问卷信效度检验、施测及回收
    5.2 炫耀性体育消费基本特征的结果与分析
        5.2.1 样本基本情况
        5.2.2 各主要变量的总体情况(描述性分析)
        5.2.3 炫耀性体育消费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异分析
    5.3 体育消费与其他类型消费的炫耀性比较
        5.3.1 调查数据的获取
        5.3.2 结果与分析
第6章 炫耀性体育消费功能与影响研究
    6.1 正面功能和积极影响
        6.1.1 宏观层面:对社会、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
        6.1.2 中观层面:适度炫耀性能成为某一运动项目迅速流行之推手
        6.1.3 微观层面:有助个人改善自我、实现自我
    6.2 炫耀性体育消费负面功能和消极影响
        6.2.1 宏观层面:过度炫耀性可能危害社会和自然
        6.2.2 中观层面:单一炫耀性可能成为某一运动项目迅速消亡之帮凶
        6.2.3 微观层面:无度炫耀性可能导致人的价值观念歪曲
第7章 炫耀性体育消费发展趋势、反思及把握
    7.1 发展趋势
        7.1.1 结构变化趋势
        7.1.2 不平衡性发展
        7.1.3 呈现新特征
    7.2 对炫耀性体育消费的解构和反思
        7.2.1 消费高低并非判断体育消费是否炫耀的标准
        7.2.2 炫耀并非通过体育消费追求幸福的桥梁
        7.2.3 紧扣体育的本质功能方可不丢失根本
        7.2.4 自我实现才是体育消费的终极旨归
    7.3 对体育消费中炫耀性的把握
        7.3.1 控制炫耀性
        7.3.2 借力炫耀性
        7.3.3 引导炫耀性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文章中使用的量表
    附录2:量表专家检验调查问卷
    附录3:访谈提纲
    附录4:文章所用问卷
    附录5:作者学习经历及科研成果
致谢

(3)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城镇家庭消费 ——基于地位寻求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近年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基本情况
        1.2.2 中国城镇家庭消费面临的流动性约束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消费理论的演进
        2.1.1 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假说
        2.1.2 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2.1.3 随机游走假说
        2.1.4 随机游走假说的发展
    2.2 地位寻求与居民消费
        2.2.1 地位寻求理论
        2.2.2 地位寻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2.3 收入不平等与居民消费
        2.3.1 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
        2.3.2 收入不平等、地位寻求与居民消费
    2.4 流动性约束对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影响
        2.4.1 外部流动性约束与居民消费
        2.4.2 内生流动性约束与居民消费
    2.5 本章小结
3 地位寻求视角下的城镇家庭消费:一个理论框架
    3.1 社会地位寻求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
        3.1.1 社会地位寻求的基本概念
        3.1.2 居民消费偏好的非独立性和我国居民消费特征
    3.2 一个简约的地位寻求消费模型
        3.2.1 基本假设
        3.2.2 消费的最优化问题
        3.2.3 流动性约束的测度方法
    3.3 收入不平等对地位性消费影响分析
        3.3.1 收入不平等对地位性消费决策的影响
        3.3.2 地位寻求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
        3.3.3 收入不平等通过地位性消费抑制家庭消费的影响路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数据统计描述及中国城镇家庭地位的自我认知
    4.1 调查数据及变量说明
        4.1.1 CFPS微观调查数据介绍
        4.1.2 主要变量的说明和描述
    4.2 中国城镇家庭地位性支出的评价标准
        4.2.1 社会地位与消费类别
        4.2.2 地位性与非地位性消费支出的分类
    4.3 本章小结
5 收入不平等环境下的城镇家庭消费特征实证分析
    5.1 收入不平等与居民家庭地位性/非地位性消费
        5.1.1 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
        5.1.2 收入不平等与家庭地位性/非地位性消费的估计结果
        5.1.3 主要结论
    5.2 城镇家庭消费的地位寻求动机
        5.2.1 高地位家庭消费与收入不平等
        5.2.2 中低地位家庭消费与收入不平等
        5.2.3 主要结论
    5.3 外部流动性约束与消费关系的识别
        5.3.1 外部流动性约束的分组
        5.3.2 外部流动性约束与家庭消费
        5.3.3 主要结论
    5.4 内生流动性约束与消费关系的识别
        5.4.1 内生流动性约束的分组
        5.4.2 内生流动性约束与家庭消费
        5.4.3 主要结论
    5.5 收入不平等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5.5.1 收入不平等和基尼系数
        5.5.2 10%高收入家庭收入占比的估计结果
        5.5.3 主要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政策建议
    6.1 缩小收入不平等程度,优化居民消费结构
    6.2 抑制过度地位性消费,引导居民消费的健康发展
    6.3 调整消费信贷投放结构,着力支持非地位性消费
    6.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不确定性影响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不同收入阶层消费之间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异质性
    (二)对于阶层消费函数的已有研究
    (三)阶层消费之间相互影响的不同效应
    (四)阶层之外的影响因素
三、函数假定和计量检验
    (一)消费相互影响在已有研究中的表示方法
    (二)本文消费函数的假定
    (三)计量模型和数据描述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五、结论及研究意义
    (一)结论
    (二)研究意义

(5)我国城镇居民财产及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及结构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支持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收入
        二、财产
        三、财产性收入
        四、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与贫富差距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传统收入分配理论
        二、当代收入分配理论
        三、托马斯·皮凯蒂的财富差距思想
    第三节 贫富差距的测量方法
        一、基尼系数
        二、平均对数偏差
        三、泰尔指数
        四、阿特金森指数
        五、变异系数
第三章 贫富差距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的关系
        一、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的联系
        二、资本和劳动收入占比的关系
        三、我国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二节 财产、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的关系
        一、收入和财产互动关系
        二、财产和财产性收入互动关系
        三、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互动关系
        四、财产与财产性收入效应
    第三节 住房财产对贫富差距影响机制
        一、住房价格上涨与财产分配
        二、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
        三、住房财产与社会地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及特征
    第一节 我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过程
        一、集体贫困阶段
        二、对私有财产严格限制阶段
        三、收入差距缓慢增长阶段
        四、收入差距与财产差距迅速上升阶段
    第二节 当前我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的特征
        一、收入差距特征
        二、财产差距特征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城镇居民财产占有与贫富差距的关系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变量定义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定义
    第三节 城镇居民财产结构与财产分布
        一、财产总量及财产结构
        二、城镇居民财产分布差距及其变化
        三、城镇居民财产分布扩大的原因
        四、房价变动与财产差距
    第四节 城镇居民家庭财产区域差异
        一、财产省际差异
        二、财产区域差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的关系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第二节 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关系的宏观数据检验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二、基尼系数
        三、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内部不平等与贫富差距
        一、数据来源
        二、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内部差距分析
    第四节 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选择与变量描述
        二、平稳性检验
        三、脉冲响应分析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与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的关系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房地产市场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分析
        一、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二、房价变化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的关系
        三、房价变化对城镇居民财产差距的影响
        四、房价变化与城镇就业人员工资水平变化
        五、房地产价格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房地产价格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检验
        一、模型选择与变量描述
        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关系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四、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五、回归分析
    第四节 居民住房财产对家庭收入影响微观检验
        一、数据来源
        二、方法简介
        三、变量及其定义
        四、描述统计
        五、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的动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几个重要概念
        1.3.1 社会总消费与居民消费
        1.3.2 房地产
        1.3.3 财富效应
        1.3.4 挤出效应
        1.3.5 倒U型假说
    1.4 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以及新颖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基本框架
        1.4.3 新颖之处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现状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房价上涨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研究
    3.1 房价上涨对不同微观个体消费行为的影响
        3.1.1 无差异曲线分析(静态分析)
        3.1.2 跨期选择理论分析(动态分析)
    3.2 倒U型曲线的理论解释
    3.3 本章小结
4. 房价上涨影响居民总消费的实证分析
    4.1 半参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和设定检验
        4.1.1 Pool模型的估计方法
        4.1.2 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
        4.1.3 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
        4.1.4 模型设定检验
    4.2 实证分析
        4.2.1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4.2.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2.3 模型设定及检验
        4.2.4 模型估计和结果分析
        4.2.5 实证倒U型曲线与理论倒U型曲线的一致性说明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部分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现状及炫耀性消费观念的提出
二、建立炫耀性消费函数模型并实证检验
三、结论与政策选择

(8)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广义财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1.2.1 房地产财富效应
        1.2.2 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关系
        1.2.3 房地产价格与金融加速器关系
        1.2.4 资产价格与物价稳定关系
        1.2.5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房地产的定义、特性与属性
        1.3.2 房地产财富的双重性
        1.3.3 房地产广义财富效应概念界定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1.4.1 研究框架及论文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特性的计量分析
    2.1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2.1.1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2.1.2 我国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1.3 我国城镇居民住宅财富的增长
    2.2 我国房地产价格脱离基本面因素实证分析
        2.2.1 理论分析
        2.2.2 研究方法
        2.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4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2.2.5 结论
    2.3 我国房地产价格与地价关系实证分析
        2.3.1 理论分析
        2.3.2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2.3.3 结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房地产价格的狭义财富效应:房价与居民消费
    3.1 房地产狭义财富效应作用机制分析
    3.2 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差异分析
    3.3 我国房地产价格狭义财富效应的微观数据检验
        3.3.1 样本来源及模型设定
        3.3.2 数据描述
        3.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3.4 稳健性检验
        3.3.5 结论
    3.4 我国房地产价格狭义财富效应的宏观数据检验
        3.4.1 模型建立及数据说明
        3.4.2 实证检验及结果
        3.4.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房地产财富差距分化及其影响
    4.1 房地产财富的“位置消费”特性
    4.2 房地产价格上涨导致房地产财富差距拉大
    4.3 我国房地产财富差距与房地产财富流动性实证分析
        4.3.1 样本来源及数据描述
        4.3.2 房地产财富差距实证分析
        4.3.3 房地产财富流动性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房地产价格的广义财富效应:房价、房地产消费与投资
    5.1 房地产价格的广义财富效应传导渠道
    5.2 我国居民住房消费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检验
        5.2.1 数据来源和描述
        5.2.2 实证检验
    5.3 我国房地产价格、房地产消费和投资关系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房地产价格上涨、信贷扩张与金融不稳定
    6.1 房地产价格波动、信贷扩张与金融不稳定
    6.2 房地产价格的金融加速器作用
    6.3 房地产价格、信贷约束与金融加速器理论模型分析
        6.3.1 信贷约束与家庭消费关系模型分析
        6.3.2 房地产价格、利率与贷款价值比关系模型分析
        6.3.3 房地产市场存量—流量模型分析
    6.4 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与信贷扩张实证检验
        6.4.1 我国房价与信贷的事实
        6.4.2 我国房地产价格和信贷之间关系检验
        6.4.3 我国房地产价格、信贷和房地产投资关系检验:金融加速器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房地产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
    7.1 房价波动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渠道和作用机制
        7.1.1 实物资产属性视角
        7.1.2 金融资产属性视角
    7.2 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资产价格波动作出反应
        7.2.1 无为派观点
        7.2.2 有为派观点
        7.2.3 包含资产价格的指数编制
    7.3 我国房价和通货膨胀关系实证分析
        7.3.1 指标选取和处理
        7.3.2 实证分析
        7.3.3 结论
    7.4 考虑资产价格的前瞻性新凯恩斯动态模型(IS-PC 模型)
        7.4.1 模型设定
        7.4.2 研究方法
        7.4.3 实证分析
        7.4.4 结论
    7.5 我国金融状况指数 FCI 的构建
        7.5.1 FCI 指数的定义与估计方法
        7.5.2 样本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7.5.3 经验估计
        7.5.4 结论
    7.6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论文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9)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层面的困境
        1.1.2 理论层面的缺陷
        1.1.3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消费者行为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1 马克思关于消费者行为的论述
        2.1.1 关于个人消费与消费者行为
        2.1.2 消费者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1.3 马克思关于消费者行为思想理论的当代价值
    2.2 国外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多学科视角
        2.2.1 经济学视野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2.2.2 其他学科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2.3 国内消费者行为研究现状
    2.4 文献简评
        2.4.1 西方消费者行为理论演变特点
        2.4.2 对国内研究的评述
        2.4.3 构建中国本土化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思考
3. 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轨迹
    3.1 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历史背景——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回顾
        3.1.1 1949-1977: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实践
        3.1.2 1978-199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试验与探索
        3.1.3 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实践与完善
    3.2 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阶段性特征
        3.2.1 1949-1977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
        3.2.2 1978-1992: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下的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
        3.2.3 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消费者行为特征
    3.3 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轨迹及其特征
        3.3.1 消费者行为变迁的一般规律
        3.3.2 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行为特征
        3.3.3 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状况
4. 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机制——基于制度、结构、心理的分析框架
    4.1 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决策机制
        4.1.1 消费者行为的决策理论
        4.1.2 消费者人性假设及其决策特征
    4.2 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动力机制
        4.2.1 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内部动力机制
        4.2.2 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外部动力机制
    4.3 消费者行为变迁的选择机制
        4.3.1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4.3.2 制度及制度变迁作用消费者行为变迁的机理分析
        4.3.3 制度推动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实现途径
        4.3.4 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5. 制度变迁与消费者行为变迁
    5.1 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中国消费者行为
        5.1.1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回顾
        5.1.2 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消费者收入效应评价
        5.1.3 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影响
    5.2 价格制度变迁与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
        5.2.1 价格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路径分析
        5.2.2 中国价格制度的变迁过程
        5.2.3 价格制度变迁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影响
    5.3 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
        5.3.1 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5.3.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过程分析
        5.3.3 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影响
6. 消费心理与消费者行为变迁
    6.1 消费心理作用消费者行为的机理分析
        6.1.1 消费者行为目标分析
        6.1.2 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6.1.3 消费者情绪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6.2 非理性消费心理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6.2.1 盲从心理
        6.2.2 过度节俭心理
        6.2.3 悲观预期心理
        6.2.4 信任危机
    6.3 非理性消费心理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影响分析
        6.3.1 盲从心理使消费者行为发生"突变"和"同质化"
        6.3.2 过度节俭形成观念上的流动性约束,限制消费者的合理需求
        6.3.3 悲观预期使消费者过度敏感性增强,缺乏对自身消费能力的正确认知
        6.3.4 信任危机使消费者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某些政策措施失灵
7. 经济周期与消费者行为变迁
    7.1 消费周期与经济周期关系的一般理论
        7.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费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理论解释
        7.1.2 凯思斯以来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理论解释
        7.1.3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轨迹及总体特征
        7.1.4 建国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分析
    7.2 产业结构演进与居民消费波动
        7.2.1 产业结构理论
        7.2.2 建国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与消费结构变迁的相关性分析
    7.3 投资波动与居民消费波动
        7.3.1 建国以来中国投资波动的基本特征
        7.3.2 建国以来中国投资波动与居民消费波动的相关性分析
8. 中国消费者行为趋势
    8.1 中国消费者行为现状分析
        8.1.1 对当前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与判断
        8.1.2 消费者行为现实矛盾的因素分析
    8.2 影响现阶段中国消费者行为的有利因素
        8.2.1 中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加速阶段,为消费空间的扩大和消费潜力的释放提供有力支撑
        8.2.2 一揽子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提振了消费信心
        8.2.3 中国消费者具有消费增长潜力
        8.2.4 新经济时代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
    8.3 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趋势预测
9.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分析结论
        9.1.1 关于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特征及状况的研究
        9.1.2 关于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机制的研究
        9.1.3 关于非正式制度对消费者行为变迁影响的研究
        9.1.4 关于经济周期与消费者行为变迁的研究
    9.2 政策建议
        9.2.1 科学决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消费者信心
        9.2.2 调整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
        9.2.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9.2.4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
        9.2.5 倡导新的消费理念,引导个人消费行为走向理性化
    9.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河南省城镇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河南省居民位置消费行为分析
三、模型的建构与实证分析
    1.“棘轮效应”的实证检验
    2.“示范效应”的实证检验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四、中国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居民消费实证研究 ——以中山市为例[D]. 魏琳婷. 厦门大学, 2019(12)
  • [2]消费社会视域下的炫耀性体育消费研究[D]. 杜道理.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3]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城镇家庭消费 ——基于地位寻求视角的分析[D]. 修磊. 山西财经大学, 2017(09)
  • [4]不同收入阶层消费之间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J]. 宋建. 经济问题探索, 2017(03)
  • [5]我国城镇居民财产及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问题研究[D]. 朱金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8)
  • [6]房价上涨对居民总体消费的动态影响[D]. 薛杉.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7]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 王磊,莫逸红. 金融经济, 2010(20)
  • [8]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广义财富效应研究[D]. 黄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9]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研究[D]. 唐兵.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10]河南省城镇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 张磊.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5)

标签:;  ;  ;  ;  ;  

中国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