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军成[1](2021)在《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初中化学教学当中,运用情境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情境教学,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的生活、自然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将化学中的现象和知识,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简单介绍了情境教学法对化学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注意的原则和应用策略。
林赛珠[2](2021)在《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初中阶段的化学科目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们之后的科技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学好初中化学对于初中生们而言是十分的重要的.那么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很多的理论知识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强化的,实现学以致用的,那么在化学的解题过程中,质量守恒定律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都是非常的有价值的.那么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以及解题中,教师们就应该做到既引导学生们去全方位的理解其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们如何高效的将其利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只有做到这样的结合,才可以使得学生们掌握的更好.结合教学经验,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对之后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帮助.
詹卫红[3](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微课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微课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困难和障碍,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本文关注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着眼于微课和化学学科的结合,笔者结合人教版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探究微课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设与应用。一、核心素养与微课的相关概念(一)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到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宋惠敏[4](2021)在《诊断性评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文中指出
徐秀娟[5](2021)在《初中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研究的重点。化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是各国教育专家和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在2017年颁布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将化学核心素养划分为五个维度,并对各维度的内容和水平要求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最具化学学科特色的维度,而且该维度的发展良好程度决定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情况。因而,对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教学意义。通过查阅“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相关文献发现,尽管化学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化学核心素养的关注度在不断攀升,但主要是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以及实施策略的理论研究和具体的教学案例研究,缺乏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出的策略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对实际教学提供科学、有效地指导。由于目前尚未颁布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程,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高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关于初中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本文通过理论借鉴、概念界定,以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依据,结合对中考化学试题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分析,参照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构建了初中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框架,编制了信效度良好的测试工具,并对九年级毕业生实施测量,收集和分析数据,以此了解初中生的该维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依据学生在该维度的核心素养发展中存在的薄弱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经验中的具体实例提出较为有效地培养策略,以期能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杨每[6](2021)在《初高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衔接性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化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思想。论文基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从教材选取的内容和培养目标对初三和高一的差异性和共生性进行了比较,提出初三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论文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和初三学生学习的内容,选取《质量守恒定律》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实验班进行教学实践,将问卷调查和化学成绩作为评价工具,检验该策略的有效性,结合教师访谈,得出结论,以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从新课标对中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养要求及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个角度阐述了本研究的可行性。通过文献了解了国内外对该素养的培养现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第二章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的论述。第三章基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教材涉及的内容和培养目标对初三和高一的差异性和共生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章对初三化学一线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目前初三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对初三升高一学生该素养的培养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1)注重“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理论的学习(2)加深实验教学的深度,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护(3)宏微结合,建构知识框架(4)结合数字化教育,形成直观感受。第五章是初三升高一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培养的衔接性实践研究,根据前文的理论研究,选取《质量守恒定律》作为教学实践内容,在实验班进行教学实践,在实验前对两个班级进行了前测,在教学实践后对两个班级进行了后测。并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两个班级的期末化学成绩,作为评价工具,对教师进行访谈,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该培养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发展。第六章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展望。
金立平[7](2021)在《“235学本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初中化学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实际教学中教师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情况已普遍存在,导致忽略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缺陷的原因,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235学本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通过查阅文献得知学本教学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非常少,要解决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化学教学和“235学本教学”模式相结合,选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235学本教学”中,导学单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完成预习任务,自学部分强调学生课前独立解决,课上直接展示自学的成果,而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不仅拉近学生个体知识层面上的差距,也减少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能节省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参与课堂情况、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的程度等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也能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去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有时间点拨并巩固训练,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本研究怎么去解决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基于此,本文将“235学本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出发,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研究理论,结合初中化学教学,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五中学的部分化学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初三化学教学进行“235学本教学”模式实践研究。选择对照班和实验班,对其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和试题卷,通过实践结果分析和数据结果分析得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235学本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235学本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对自己更加肯定,对自己有了坚定的信心,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可以看出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探究等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应用“235学本教学”模式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化学成绩也得到了提高。“235学本教学”模式中导学单设计很重要,这就要教师认真设计导学单,课上能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同时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加强自身修养。
高波[8](2021)在《促进初三学生符号表征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时代对21世纪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人才,核心素养顺势而出,并成为近年的一大热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五个维度之一,它要求学生能从宏微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符号表征本身蕴含的宏观、微观、化学计量等多重意义,使其自然而然成为联接宏观表征与微观表征的桥梁,在促进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养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在我国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过程之中仍存在着较严重的“浅层学习”现象。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发掘符号表征与宏微观表征之间的联系,而寄托于通过大量记忆及练习让学生获取“高”分数,导致学生沦为刷题机器,缺乏对符号表征的整体性理解,无法达到灵活运用的水平。基于以上现状及国际教育发展态势,笔者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本研究目的、意义、过程及方法。并对符号表征、深度学习等概念进行界定,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进阶理论为理论支撑,结合初三学生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结果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初三学生符号表征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1)实验分析化,深层挖掘宏观、微观变化本质;(2)符号意义化,凸显宏观、微观变化本质;(3)知识阶梯化,促进深度学习。在对初三教材及课程目标进行深入研究之后,笔者围绕促进符号表征深度学习对九年级上册的部分内容进行实验性教学设计。为检验所提供教学策略和基本流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笔者选取湖南省邵阳市某中学初三年级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442班与443班,实施了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为对本课题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在教学前后,笔者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调查研究了学生符号表征深度学习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结论:利用本研究提出的促进初三学生符号表征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对学生符号表征能力、宏观--符号双重表征能力、微观-符号双重表征能力、及三重表征能力四个方面的能力提升均有显着效果,也即本研究提出的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符号表征深度学习。利用本研究提出的促进初三学生符号表征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之中促进学生符号表征深度学习。利用本研究提出的促进初三学生符号表征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符号表征深度学习。由于本人科研及与教学能力有限以及实践时间短,样本数量较小等原因,本课题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及流程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刘洋[9](2021)在《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的衔接性研究》文中提出小学科学属于综合课程,初中化学属于分科课程,它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方面必然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初中与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的衔接是一个很现实的教育问题。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和人教版初中教科书中关于“物质的变化”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衔接性问题。对初中化学教师给出衔接的教学建议,这既是对初中化学教师教学方法的完善,也是在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间搭建一座有效桥梁,连续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本研究采取了文献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别针对该校的初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小学科学教师和初中化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化学教学现状,为衔接策略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对比课标发现,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知识存在螺旋上升的特点。对比教科书内容发现,教学内容有重复的、加深的和拓展的。依据知识深广度增大、科学方法与技能提高、呈现方式体现衔接性的衔接特征,确立衔接策略:对于重复的内容,采用复习形式衔接;对于拓展的内容,采用以旧导新形式衔接;对于加深的内容,采用实验法衔接。对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异同,确立衔接策略。对于教学方法:沿用小学科学演示法;注重小组合作实验法;继续小学比较分析法。对于学习方法:强化理解性识记法;借鉴观察法;运用科学探究法。进而找到处理衔接问题的途径:关注小学科学,全面了解化学相关学情;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引入学生已有基础;利用学生已有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通过对比研究,提出利于衔接教学的建议:注重增强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在教学内容方面,为有效进行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的衔接,就要求初中教师不仅对本学段的课标和教材熟悉,还应对小学科学对应学段的课标和教材有一定了解。在教学方法方面,初中教师应该优化衔接教学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初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学生要灵活运用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综上所述,本研究目的旨在帮助学生从小学科学到初中化学的平稳过渡,同时培养学生物质的“变化观”的科学素养。
迟岑迪[10](2021)在《中学生化学物质微粒性认识的学习进阶研究》文中指出“物质微粒性”是科学课程中的大概念之一,它为化学、物理和生物各个主题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尤其是对化学中如溶液、酸碱、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等概念的理解与解释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了了解学生“物质微粒性”概念和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本研究旨在构建和描绘中学物质微粒性的学习进阶,能够丰富化学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促进化学有效教学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近20年国际科学教育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了物质微粒性的理论溯源、内涵、学生认识模型、制约因素及教学策略,阐明了当前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对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研究进展,确定了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向,提炼了学生关于物质微粒性的相异构想。通过对国内外化学课程标准的分析,提取了中学阶段关于物质微粒性的核心概念,并依据已有研究经验确定进阶维度,依据SOLO分类理论确定进阶变量,建立了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假设框架。开发了新型OMC项目问卷,对山东省158名学生进行了第一轮测试,证明OMC题目的有效性,借助PCM模型中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修正假设框架和OMC题目。将修正后的题目对山东省951名学生进行第二轮测试,同样借助PCM模型进行分析,再次证明了进阶水平的有效性。并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理解的差异性分析、进阶发展水平比较、不同题目的表现分析获得学生的认识现状。在此基础上,获得较为合理的学习进阶,并对教师提出可操作性的教学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二:一是构建了有效的“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框架,该框架不同于以往国内研究的概念进阶,而是描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且在水平之间描述了学生在该水平的相异构想作为水平间的连接,使整个学习进阶系统化和连续性。二是采用了结合开放题和选择题优点的OMC题目作为测查工具,该工具与开放性题目有一致性,并且适合大规模样本的测试,但对题目开发的要求较高。
二、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初中化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
(一)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
(二)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 |
(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需求 |
二、创设教学情境注意的原则 |
(一)贴近教学内容 |
(二)情境科学真实 |
三、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营造趣味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
(二)借助生活经验,创新教学情境 |
(三)创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
(四)运用化学历史创建教学情境 |
(五)结合实验创建情境,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
(六)运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
(2)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初中生对化学中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 |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 |
2.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没有很好的把握 |
3.多数学生对定律的本质理解不是非常的透彻 |
二、在实际问题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原则 |
1.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和学习要循序渐进 |
2.教师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需要重视引导 |
3.学好质量守恒定律需要做好教学和学习的反思工作 |
三、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的具体策略 |
1.将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误区纠正,将学习的基础夯实 |
2.结合化学学科的本质,以实验来辅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3.引导学生们做更多的转项的训练,来让学生将经验积累起来 |
4.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需要非常的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
(3)基于核心素养的微课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核心素养与微课的相关概念 |
(一)核心素养 |
(二)微课和微课教学 |
1.微课概念 |
2.微课教学 |
3.微课的组成 |
4.微课特点 |
二、微课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发和建设 |
(一)初中化学微课设计的一般原则 |
1.精准化原则 |
2.系统性原则 |
3.激发兴趣原则 |
(二)微课的开发和制作 |
1.前期准备: |
2.教学过程设计: |
3.制作多媒体课件: |
4.撰写脚本: |
5.课程录制和测试: |
6.撰写字幕: |
7.拓展其他资源: |
8.评价与反思: |
(三)案例 |
1.微课主题: |
2.选题意图 |
3.教学设计 |
三、微课在初中化学“物质变化”教学中的应用 |
(一)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
1.建构主义理论 |
2.认知负荷理论 |
(二)微课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原则 |
1.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
2.激发学生兴趣原则 |
3.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原则 |
(三)微课在“物质变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1.设置课堂教学主线,梳理设计思路 |
2.注意化学思想的渗透 |
3.利用微课进行化学理论模型建构 |
(四)微课在初中化学“物质变化”中应用的流程 |
1.课前微课,知识铺垫 |
2.课中微课,解决困惑 |
3.课后微课,延伸课堂 |
(五)微课在“物质变化”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 |
1.课前应用:课前在钉钉群播放微课 |
2.课中应用 |
四、《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
(一)教学思想、理论依据 |
(二)教学背景分析 |
1.教材分析 |
2.学情分析 |
3.教学策略 |
4.教法 |
5.学法 |
6.技术准备 |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
1.教学目标 |
2.教学重点 |
3.教学难点 |
五、《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过程 |
六、板书设计 |
七、学习效果评价 |
八、教学反思 |
(一)设计的基本思想 |
(二)本节课亮点 |
1.创设情境,体现探究过程 |
2.动画演示 |
3.微观模拟 |
4.将化学史与学科内容融合 |
5.思维导图的建构 |
6.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三)微课的设计 |
1.课后微课 |
2.选择微课的意图 |
3.学习目标 |
4.微课内容 |
5.微课类型 |
(四)微课在物质变化教学中应用的评价 |
1.课前微课应用的评价 |
(1)课前微练习评价 |
(2)学习任务单评价 |
2.课堂教学微课应用的评价 |
(1)课堂检测 |
(2)互动连心驿站(学生访谈) |
(五)微课在“物质变化”教学中的意义 |
1.培养学生的兴趣 |
2.突破教学重难点 |
3.拓宽学生知识面 |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
5.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5)初中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新课改下初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
1.2 “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2.1.1 关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的研究 |
2.1.2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和教学设计的探索 |
2.1.3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研究 |
2.2 关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研究 |
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3.1.2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
3.2 理论基础 |
3.2.1 建构主义学习 |
3.2.2 SOLO分类理论 |
3.2.3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4 初中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内容表征的具体研究 |
4.1 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对化学课标及教材的分析 |
4.1.1 高中化学课标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解读 |
4.1.2 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对初中化学教材和课标的分析 |
4.2 中考试题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分析 |
4.3 初中生的学习特点 |
4.4 新建构的初中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框架 |
5 研究工具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工具设计 |
5.3 可靠性分析 |
5.3.1 效度 |
5.3.2 信度 |
5.4 研究实施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对素养水平的整体分析 |
6.1.1 对问卷部分的分析 |
6.1.2 对测试结果整体总分及各水平总分的分析 |
6.2 对问卷内容的分析 |
6.2.1 水平1 题目的分析 |
6.2.2 水平2 题目的分析 |
6.2.3 水平3 题目的分析 |
6.2.4 水平4 题目的分析 |
7 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启示 |
7.3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初高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衔接性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该核心素养 |
1.3.2 有利于学生适应当前中考试题的命题方向 |
1.3.3 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学科核心素养 |
2.1.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1.4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主体性教育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3 基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初高中差异性与共生性比较 |
3.1 基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的课程标准分析 |
3.1.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分析 |
3.1.2 高中新课标分析 |
3.2 初高中“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培养目标的比较 |
3.3 基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的教材内容比较 |
3.3.1 九年级人教版教材分析 |
3.3.2 高中必修新教材分析 |
4 初三升高一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培养的问题和衔接性策略 |
4.1 对初三一线教师的访谈分析 |
4.2 初三升高一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培养的问题 |
4.2.1 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研究不足 |
4.2.2 实验教学的深度不够 |
4.2.3 课堂上宏观和微观联系不足 |
4.2.4 未结合数字化教育 |
4.3 初三升高一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培养的衔接性策略 |
4.3.1 注重“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理论学习 |
4.3.2 加深实验教学的深度,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护 |
4.3.3 宏微结合,建构知识框架 |
4.3.4 结合数字化教育,形成直观感受 |
5 初三升高一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培养的衔接性教学实践 |
5.1 教学内容选择及依据 |
5.2 基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初三化学教学案例设计——以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为例 |
5.3 基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初三化学教学案例 |
5.3.1 样本选择及其实施方法、步骤 |
5.3.2 教学实施 |
5.4 教学实践效果检测 |
5.4.1 两个班级“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水平分析 |
5.4.2 两个班级实践前后化学成绩对比分析 |
5.4.3 初三实验班和高一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调查分析 |
5.5 结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7)“235学本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符合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2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的现状 |
1.3.1 国外的现状 |
1.3.2 国内的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学本教育 |
2.1.2 学本教育理念 |
2.1.3 学本教学 |
2.1.4 学本课堂 |
2.1.5 “235 学本教学”模式 |
2.2 理论依据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2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235 学本教学”模式应用实践 |
3.1 “235 学本教学”模式实践对象 |
3.2 “235 学本教学”模式案例设计 |
3.2.1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案例设计 |
3.2.2 水的净化—沉淀和过滤案例设计 |
3.2.3 质量守恒定律案例设计 |
第4章 实践数据分析 |
4.1 学生访谈数据分析 |
4.1.1 学生访谈记录 |
4.1.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4.2 教师访谈数据分析 |
4.2.1 教师访谈记录 |
4.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3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4.4 成绩数据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自编试题 |
附录3 月考测试卷 |
附录4 期末测试卷 |
附录5 学生成绩记录 |
致谢 |
(8)促进初三学生符号表征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r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的发展需求 |
1.1.2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
1.1.3 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现状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符号表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深度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过程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过程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概念界定 |
2.1.1 符号表征 |
2.1.2 深度学习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学习进阶理论 |
3 教学策略与教学原则 |
3.1 教学策略 |
3.1.1 实验分析化,深层挖掘宏观、微观变化本质 |
3.1.2 符号意义化,凸显宏观、微观深层含义 |
3.1.3 知识阶梯化,促进深度学习 |
3.2 教学原则 |
3.2.1 启发性教学原则 |
3.2.2 巩固性教学原则 |
3.2.3 直观性教学原则 |
4 促进初三学生符号表征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
4.1 课程标准分析 |
4.2 教材内容分析 |
4.2.1 质量守恒定律 |
4.2.2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
4.3 学情分析 |
4.3.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4.3.2 指导老师的评价 |
4.4 教学案例及分析 |
4.4.1 教学目标分析 |
4.4.2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5 教学设计思路 |
4.5.1 教学设计过程 |
4.5.2 教学设计分析 |
5 促进初三学生符号表征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
5.1 调查目的 |
5.2 实践内容 |
5.3 实践对象与实践时间 |
5.3.1 实践对象 |
5.3.2 实践对象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
5.3.3 实践时间 |
5.4 变量控制 |
5.4.1 自变量 |
5.4.2 因变量 |
5.4.3 变量控制 |
5.5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研究方法 |
5.5.1 实验数据的收集 |
5.5.2 研究方法 |
6 实施效果与讨论 |
6.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后测结果分析 |
6.1.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结果分析 |
6.1.2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结果分析 |
6.2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
6.3 教学前后实验班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6.3.1 教学前实验班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6.3.2 教学后实验班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7 研究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教师访谈记录整理 |
附录3 初三学生化学符号表征能力测试卷(前测) |
附录4 初三学生化学符号表征能力测试卷(后测) |
附录5 表征类型和对应的学生表征能力水平评价量表 |
致谢 |
(9)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的衔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的研究价值 |
1.1.2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教材衔接存在的不足 |
1.1.3 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衔接 |
1.2.2 教科书 |
1.2.3 物质的变化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3 文献综述的启示 |
1.4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路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初中《化学》、小学《科学》化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1.2 建构主义理论 |
2.1.3 系统论 |
2.2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2.2.1 调查目的 |
2.2.2 调查对象 |
2.2.3 调查内容 |
2.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章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内容的衔接 |
3.1 小学与初中“物质的变化”知识的课程标准衔接分析 |
3.1.1 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 |
3.1.2 课程理念的对比分析 |
3.1.3 课程内容要求的对比分析 |
3.2 小学《科学》中“物质的变化”知识内容分析 |
3.2.1 小学《科学》中化学知识 |
3.2.2 小学科学中“物质的变化”知识 |
3.3 初中《化学》中“物质的变化”知识内容分析 |
3.4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衔接的特征与策略 |
3.4.1 “物质的变化”知识内容的衔接 |
3.4.2 “物质的变化”知识内容在教科书中呈现方式的衔接 |
3.4.3 “物质的变化”知识内容的衔接特征 |
3.4.4 “物质的变化”知识内容的衔接策略 |
第4章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
4.1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教学方法的衔接 |
4.1.1 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的教学方法的对比 |
4.1.2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中“物质的变化”的教学方法的衔接策略 |
4.2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学习方法的衔接 |
4.2.1 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中“物质的变化”的学习方法对比 |
4.2.2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中“物质的变化”的学习方法的衔接策略 |
4.3 处理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 |
4.3.1 关注小学科学,全面了解化学相关学情 |
4.3.2 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引入学生已有基础 |
4.3.3 利用学生已有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5.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中学生化学物质微粒性认识的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综述 |
2.1 “物质微粒性”概念界定 |
2.2 有关“物质微粒性”的理论溯源 |
2.2.1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
2.2.2 分子动理论 |
2.3 国际科学教育中物质微粒性的内涵 |
2.4 近20年国际科学教育关于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研究 |
2.4.1 PNM相异构想探查研究——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模型 |
2.4.2 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影响因素 |
2.4.3 提高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教学策略 |
2.5 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国外PNM的学习进阶研究 |
2.5.2 国内微粒观的学习进阶研究 |
2.5.3 结论与启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思路与任务 |
3.3 研究方法 |
4 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假设的建构 |
4.1 进阶假设基本原理 |
4.2 核心概念的提取 |
4.2.1 我国初中课程标准中的物质微粒性 |
4.2.2 我国高中课程标准中的物质微粒性 |
4.2.3 美国NGSS对物质微粒性的要求 |
4.2.4 小结 |
4.3 进阶维度的提取 |
4.4 进阶变量的确定 |
4.4.1 SOLO分类理论 |
4.4.2 最高与最低水平的确定 |
4.5 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假设 |
5 测量工具的开发 |
5.1 传统选择题的发展 |
5.2 OMC题目的开发 |
5.2.1 结构图 |
5.2.2 项目设计 |
5.2.3 结果空间 |
5.2.4 测量模型 |
6 进阶假设的初步验证 |
6.1 研究设计 |
6.2 试测结果 |
6.2.1 学生OMC与开放题理解水平的匹配 |
6.2.2 试测总体情况 |
7 进阶假设的调整与再检验 |
7.1 对物质微粒性进阶框架的调整 |
7.2 对题目的调整 |
7.3 实测总体情况 |
7.3.1 研究样本 |
7.3.2 实测总体情况 |
8 对学生物质微粒性认知水平的描述分析 |
8.1 不同年级学生物质微粒性进阶水平差异比较 |
8.2 不同年级学生物质微粒性进阶发展水平比较 |
8.3 不同年级学生在物质微粒性测试题目上的表现分析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教学建议 |
9.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J]. 任军成.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10)
- [2]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分析[J]. 林赛珠.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23)
- [3]基于核心素养的微课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J]. 詹卫红. 新智慧, 2021(21)
- [4]诊断性评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D]. 宋惠敏. 长春师范大学, 2021
- [5]初中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研究[D]. 徐秀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初高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衔接性培养策略研究[D]. 杨每.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235学本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金立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8]促进初三学生符号表征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为例[D]. 高波.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9]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的衔接性研究[D]. 刘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中学生化学物质微粒性认识的学习进阶研究[D]. 迟岑迪.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