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354名女性单纯性肥胖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调查

对354名女性单纯性肥胖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调查

一、354名女性单纯性肥胖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赵朦,陆东东,雷瑛[1](2021)在《VR动感单车骑行对单纯性肥胖人群减脂塑形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VR动感单车骑行是一项采用虚拟现实新技术,配合时间设定、课程设定,加上动感的音乐,使其充满激情、有大消耗量的新运动。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南京市20名单纯性肥胖的健身爱好者进行问卷调查及12周的实验对比,结果显示:通过12周的实验对比,发现VR动感单车骑行对单纯性肥胖人群有着明显的减脂塑形的效果,肺活量、体重、腰围有着非常明显的改善效果,大腿围女性较男性减少较多,男性大腿肌肉含量较女性增加较多,脂肪量减少,故大腿围度较女性减少较少;女性受试者身体曲线有着明显的变化;受试者饮食及生活习惯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受试者对于VR骑行(虚拟现实)新科技的接受度普遍较好,部分受试者体验过程中对于呈现的画面感以及沉浸感感觉一般,今后可以更好地促进该技术精进完善,提高体验度,使传统运动更加科技化、趣味化。

刘开琦[2](2021)在《我国6~17岁儿童体脂肪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掌握我国6~17岁儿童体脂含量(BFM)、体脂率(BF%)、脂肪质量指数(FMI)、内脏脂肪面积(VFA)按照城乡、性别、年龄的分布特征;2.了解按不同体质指数(BMI)分组的6~17岁儿童体脂率分布特征,及按不同腰围(WC)分组的6~17岁儿童内脏脂肪面积分布特征;3.分析城乡、年龄、青春期发育水平、能量摄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静态行为、闲暇静态行为、睡眠时间、父母BMI和家庭经济等因素对6~17岁儿童体脂率及内脏脂肪面积的影响。为我国6~17岁儿童体格健康和预防超重肥胖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在我国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和东北7个区域、14个省、28个区/县调查点对6~17岁儿童进行调查。采用生物电阻抗法(韩国Biospace,Inbody770)收集儿童体脂肪指标数据,同时用统一仪器测量儿童晨起空腹身高、体重、腰围等身体测量信息。采用统一编制的问卷收集个人基本情况、Tanner五分期、膳食、身体活动、静态行为、睡眠时间、父母身高体重、家庭全年总收入等信息。利用截止至2021年2月1日调查的具有完整体成分测量和身体测量信息的6~17岁儿童数据建立本研究数据库,最终纳入15 993名儿童用于分析6~17岁儿童体脂肪分布特征,其中具有完整膳食和身体活动信息的4 475名儿童用于分析6~17岁儿童体脂肪影响因素。运用SAS 9.4和SPSS 25进行数据清理和分析,采用核密度估计研究不同特征分组的儿童体脂率及内脏脂肪面积分布特征,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Quantile Regression model,QR)分析儿童体脂率及内脏脂肪面积的影响因素。结果:1.6~17岁儿童体脂肪分布特征我国 6-,7-,8-,9-,10-,11-,12-,13-,14-,15-,16-和 17-<18 岁男生BFM 中位数(kg)分别为 4.05、4.90、6.50、8.10、9.80、11.85、10.00、9.00、9.45、10.20、11.40 和 11.90;女生 BFM 中位数(kg)分别为 4.00、5.00、6.10、7.40、8.20、10.40、12.00、13.70、14.90、16.10、16.70 和 16.90。按性别、年龄、城乡分布,男生BFM在6~11岁迅速增长,随后略有下降,13岁之后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生BFM在6~17岁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11岁男生BFM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女生,12~17岁女生BFM在P25、P50、P75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男女生各年龄组BFM中位数均呈现城市高于农村。我国 6-,7-,8-,9-,10-,11-,12-,13-,14-,15-,16-和 17-<18 岁男生 BF%中位数(%)分别为 18.10、19.50、22.05、24.25、25.40、26.25、20.70、17.90、16.85、17.25、18.15、18.60;女生BF%中位数(%)分别为 18.80、20.30、22.30、23.80、23.00、24.30、26.40、28.15、29.60、30.40、31.30 和 31.60。按性别、年龄、城乡分布,男生BF%在6~11岁逐渐增长,12岁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生BF%在6~17岁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0~11岁男生BF%在较高分位数上高于女生,12~17岁女生BF%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男女生各年龄组BF%中位数均呈现城市高于农村。我国 6-,7-,8-,9-,10-,11-,12-,13-,14-,15-,16-和 17-<18 岁男生 FMI中位数(kg/m2)分别为 2.80、3.20、3.70、4.30、4.70、5.10、4.00、3.40、3.30、3.50、3.80 和 4.00;女生 FMI 中位数(kg/m2)分别为 2.80、3.20、3.60、3.90、3.90、4.50、5.10、5.50、5.80、6.20、6.50 和 6.70。按性别、年龄、城乡分布,男生FMI在6~11岁逐渐增加,随后略有降低并保持稳定;女生FMI在6~17岁随年龄增长而增加。9~11岁男生FMI高于女生,12~17岁女生FMI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男女生各年龄组FMI中位数均呈现城市高于农村。我国 6-,7-,8-,9-,10-,11-,12-,13-,14-,15-,16-和 17-<18 岁男生 VFA中位数(cm2)分别为 17.65、20.50、25.60、32.00、37.60、45.65、41.25、36.80、37.15、41.65、45.65 和 47.35;女生 VFA 中位数(cm2)分别为 17.50、20.80、25.60、30.70、34.60、43.90、49.30、55.60、60.80、67.10、70.85和 72.10。按性别、年龄、城乡分布,男女生VFA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2~17岁女生VFA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城市男生VFA普遍高于农村男生,但在9岁(P90)农村男生VFA高于城市男生;城市女生VFA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农村女生。2.按BMI和WC分组的6~17岁儿童体脂肪分布特征按年龄、性别及BMI分组,6~17岁体重正常男生BF%中位数为16.40~17.00%,女生为17.60~30.40%;超重男生BF%中位数为21.10~26.00%,女生为24.70~37.70%;肥胖男生BF%中位数为31.85%~33.55%,女生为31.75%~43.40%。超重男女生各年龄组的BF%核密度分布曲线均位于体重正常组曲线和肥胖组曲线之间。6~11岁男生按BMI分组的BF%逐渐增加,12岁之后略有降低并保持稳定;6~17岁女生按BMI分组的BF%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体重正常和超重女生各年龄组的BF%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而11岁肥胖男生BF%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女生。不同BMI分组儿童BF%的性别差异均在12岁以后迅速增大。按年龄、性别及WC分组,腰围正常男生VFA中位数为17.10~37.80 cm2,女生为17.00~66.20cm2;中心型肥胖男生VFA中位数为56.70~103.40cm2;女生为42.10~40.60cm2。中心型肥胖男女生各年龄组的VFA核密度分布曲线均位于腰围正常曲线右侧。腰围正常女生各年龄组的VFA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13岁及以后腰围正常男女VFA差异迅速增加。12~17岁中心型肥胖女生VFA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12岁及以后中心型肥胖男女VFA差异迅速增加。3.按BMI和WC分组的6~17岁儿童体脂肪影响因素由于儿童体脂肪相关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也不符合方差齐性,同时为了探讨不同特征分组的影响因素是否有差异,研究采用更稳健全面的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索6~17岁儿童体脂率及内脏脂肪面积的影响因素。3.1体脂率体重正常儿童的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随着BF%水平的增加,男生BF%在0.25、0.5、0.75分位点受多个变量的综合作用。年龄对男生BF%的影响在P10、P25、P50和P75分位数上呈负相关;青春期发育水平与男生BF%呈负相关且其影响呈逐渐上升趋势;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对男生BF%的影响在较高分位数(P50和P75)上呈负相关。父母BMI与男女生BF%呈正相关且其影响呈逐渐上升趋势;青春期发育水平和年龄对女生BF%在各分位数上均呈正相关。超重儿童的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随着BF%水平的增加,年龄对男生BF%的影响在各分位数上均呈负相关,而女生则呈正相关;静态行为和闲暇静态行为对男生BF%的影响分别在P25和P90分位数上呈正相关;能量摄入量对女生的影响在P90分位数上呈负相关;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静态行为、睡眠时间与女生的BF%较低分位数(P10和P25)上呈正相关;父亲BMI与男生BF%较低分位数(P10和P50)上成正相关,而女生在P75分位数上呈负相关;母亲BMI与男生在P50分位数上呈负相关,而女生在P25分位数上呈正相关。肥胖儿童的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随着BF%水平的增加,年龄对男生BF%的影响在各分位数上均呈负相关,而女生呈正相关;青春期发育水平对男生BF%的影响在较高分位数上呈负相关;能量摄入量对男生BF%的影响在较高分位数(P50和P75)上呈负相关。3.2内脏脂肪面积腰围正常儿童的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随着VFA水平的增加,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0.25、0.5、0.75、0.9分位点上均呈现多个变量的综合作用。城乡仅对男生和女生的VFA较低分位数有影响;年龄对男生和女生VFA的影响在各分位数上均呈正相关;父母BMI对男生和女生VFA的影响在P25、P50和P75分位数上呈正相关且其影响呈逐渐上升趋势。家庭总收入对女生VFA的影响在较高分位数(P50和P75和P90)上呈负相关且其影响呈逐渐上升趋势。中心型肥胖儿童的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随着VFA水平的增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在男生VFA较低分位数上呈负相关且影响最大;父母BMI(P25和P50)和能量摄入量(P75)在男生VFA不同分位点上呈正相关。年龄和母亲BMI在女生VFA各分位数上均呈正相关;父亲BMI和家庭总收入在女生P25和P50分位数上呈正相关;青春期发育水平仅在女生P25分位数上呈正相关。结论:我国6~17岁儿童体脂含量、体脂率、脂肪质量指数、内脏脂肪面积有明显的地区、性别、年龄差异。主要表现为:无论总人群还是分性别,多数年龄组城市儿童体脂肪高于农村儿童。男生体脂肪从6岁逐渐增长至1 1岁以后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而女生随年龄增加呈持续增长趋势,12岁以后性别差异明显。各年龄组超重男女生BF%中位数均介于体重正常和肥胖之间。体重正常和超重女生BF%普遍高于男生,但肥胖男生BF%在11岁高于女生。各年龄组中心型肥胖男女VFA中位数均高于腰围正常。腰围正常组女生VFA普遍高于男生,但中心型肥胖男生VFA在6~11岁时高于女生。青春期发育水平是6~17岁儿童体脂肪重要影响因素。创新与局限性:首次较大规模掌握我国6~17岁儿童BFM、BF%、FMI、VFA分布特征;同时收集膳食、身体活动、静态行为、家庭因素等信息,采用稳健性较好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BF%及VFA的影响因素;首次考虑特定青春期发育水平对儿童BF%及VFA的影响。本研究膳食因素仅考虑了能量摄入量,尚未充分发掘膳食因素对儿童体脂肪的影响,建议深入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量及膳食能量来源的影响。

付佳[3](2021)在《运动结合按摩对肥胖青少年减肥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伴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和经济条件的迅猛发展,中国青少年的肥胖率逐年攀升,肥胖问题是和平年代的“隐形杀手”。本研究拟在运动减肥的基础上,通过按摩的手法,提高局部脂肪的动员效率,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的减肥效果。对肥胖症患者脂肪推挤严重和脂肪难以消耗的地方进行按揉,然后采取运动的方式对这些脂肪进行消耗,探索运动结合按摩是否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减肥效果,为提高运动减肥效率提供参考价值。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实验法。通过选取2020年巅峰减肥夏令营中的32名体脂率≥30%以上的肥胖青少年,进行为期7周的实验干预。其中女生16名,男生16名。随机将受试者分为16名运动组(男生8名,女生8名)和运动结合按摩组16名(男生8名,女生8名)。其中两组的运动方案一致,运动结合按摩组每天由专业的教练,固定时间进行1小时针对腰部、臀部、大腿的按摩,然后进行运动减肥。通过测量减肥前后体重、体脂率、BMI、瘦体重、腰围、臀围、大腿围度、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数据,来对比减肥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以及两组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1)男生和女生的实验组在体重、BMI、体脂率这三项指标上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其对照组在体重、体脂率、BMI这三个指标上也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瘦体重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生和女生肥胖青少年体重、体脂率、BMI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男生和女生肥胖青少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腰围、臀围、大腿围都明显的得到了改善,实验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实验前后均具有及显着性差异(P<0.01)。男生和女生肥胖青少年腰围、臀围、大腿围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男生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FBG、TC,以及实验组的TG的下降后的数值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对照组的TG实验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女生的实验组的FBG、对照组的TG在实验前后的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女生对照组的FBG、实验组的TG,以及对照组和实验组的TC在实验前后下降后的数值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FBG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G、TC实验组的下降率要明显大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综合分析来看,运动结合按摩有其自身的优势作用,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减轻肥胖青少年的体重,同时也可以使得体脂率、BMI下降,通过这种方法肥胖程度得以降低,并改善了身体形态。(2)运动结合按摩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腰围、臀部和大腿部位的围度,可以使得身体围度下降更快,并优于运动组,并且具有塑形作用。(3)运动结合按摩和运动组都可以使得肥胖青少年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指标得到相比较以往来说有所下降,血脂血糖代谢水平得到了改善,也能够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谢汉兴[4](2021)在《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探讨电针联合减肥方对相关肥胖指标、临床疗效及机体炎症状态的影响,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单纯性肥胖有所裨益。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8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成联合治疗组30例、电针组30例、减肥方组29例。基于“引气归元健脾胃”的学术思想,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以天枢、滑肉门、曲池、内庭、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关元、气海、下脘、中脘为主穴,波形为疏密波,留针30min,隔日1次,每周3次,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中药组采用清胃健脾减肥方治疗,每日1剂,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联合治疗组采用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疗程同上;治疗结束后,结合患者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综合评价,从而观察三组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总结三组间的差异。结果:经治疗后,共有85例完成实验,其中联合治疗组29例,电针组29例,减肥方组27例。(1)临床总有效率:经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5.9%,减肥方总有效率为59.3%,经比较,联合治疗组优于电针组及减肥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减肥方组疗效相当(P>0.05)。(2)肥胖相关指标: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体重、BMI、腰围、臀围、TG、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在改善体重、BMI、腰围、臀围、TG、LDL-C方面疗效优于电针组及减肥方组(P<0.05);在改善体重、BMI、腰围、臀围、LDL-C方面,电针组与减肥方组疗效相当(P>0.05),在改善TG方面,电针组亦优于减肥方组(P<0.05)。(3)中医症候积分:三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优于电针组和减肥方组(P<0.05),电针组亦优于减肥方组(P<0.05)。(4)炎症因子水平:经治疗后,三组研究对象TNF-α、IL-6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TNF-α、IL-6下降程度明显优于电针组及减肥方组(P<0.05),电针组较减肥方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结合减肥方是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组及减肥方组,在改善肥胖相关指标方面、机体炎症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引气归元健脾胃”为学术思想,根据清胃健脾、化痰消脂的原则选用电针结合减肥方疗法治疗胃热湿阻型肥胖是合理有效的。

马永红[5](2020)在《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的基础,膳食摄入决定营养状况,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营养状况直接决定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未来的体质健康水平。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物产、种族等特点决定了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和膳食模式与我国其他地区明显不同,但由于缺乏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调查与评价工具,导致对该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膳食模式、膳食摄入与营养状况以及膳食模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等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影响了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相关干预措施的科学制定。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目的:第一,采用标准化问卷编制流程,开发具有较好信度、效度的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第二,综合采用多种多变量统计方法提取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探索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特点;第三,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膳食模式与主要健康指标的关系,定量研究膳食模式对肥胖、睡眠等健康指标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1.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的建立通过国内外膳食调查相关文献研究,初步确定学龄前儿童食物频率概念的内涵,包括学龄前儿童食物频率的内容及形式、膳食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西北地区饮食文化与习惯,构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框架。2.初始问卷的形成依据问卷的框架结构,通过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以及目标人群定性访谈等方式,建立学龄前儿童食物清单,通过专家咨询、焦点小组讨论、主要照护人和目标人群调查等方式形成初始问卷。3.试用问卷的形成在西安市、兰州市、银川市3个地区,以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18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使用初始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膳食摄入种类及摄入量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和相关文献资料,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确定19种营养素为基础营养素。利用累积百分位数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清单进行初步筛选,累积百分位数法以各种营养素提供的基础营养素累计百分贡献率达到摄入量的90%为筛选标准,多元回归分析以决定系数R2达到0.9为基本筛选标准,并在营养学等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食物条目进行修订,形成试用问卷。4.正式问卷的形成在兰州市、西安市、银川市、西宁市和乌鲁木齐市等5个地区,以方便抽样法选取266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使用试用问卷进行调查。运用Cronbach’s a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和离散趋势法等经典统计学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中的研究方法,对学龄前儿童试用问卷中的各个条目进行筛选;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析问卷维度的基础上,由相关专家指导对食物条目进行修订,最后形成《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Preschooler’s Semi-quantitativ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PSFFQ)。5.正式问卷的评价在西安市、兰州市、银川市,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326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以PSFFQ和《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开展膳食摄入调查。其中,PSFFQ问卷调查两次,间隔4周。两次PSFFQ膳食调查的中间,进行一次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利用两次PSFFQ调查数据所得能量和营养素计算问卷的重测信度,利用第2次PSFFQ调查数据所得能量和营养素计算问卷分半信度和Cronbach’s a系数,以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所得能量及营养素数据为标准,利用2次PSFFQ膳食调查所得能量和营养素的平均值进行校标效度检验,利用2次PSFFQ膳食调查食物摄入频率资料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利用内容效度比进行问卷内容效度检验。6.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提取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利用PSFFQ分别在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银川市、乌鲁木齐市等5个地区收集541份3~6岁儿童膳食每日平均食物摄入量等资料,分别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通过不同膳食模式间营养素摄入量及各类食物摄入量比较判断各种膳食模式的特征。7.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以不同膳食模式为应变量,学龄前儿童人口学特征以及在外就餐次数、户外运动时间、看屏幕时间等因素为自变量,分析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8.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其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以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所提取的不同膳食模式为自变量,以学龄前儿童是否肥胖、睡眠质量是否正常、近一个月内是否患呼吸道疾病、近一个月内是否发生消化不良等作为应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学龄前儿童人口学特征及膳食模式与各健康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问卷初稿包含有11大类166种食物、19种基础营养素。经学龄前儿童试验性测试,幼儿园教师、营养学专家的审查及补充,对食物清单条目进行初步筛选和评价,从而形成包含11个维度153个食物条目的初始问卷。2.根据第一轮218名学龄前儿童的半定量食物频率初始问卷调查结果,经累计百分位数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对问卷条目进行筛选,形成包含87种食物的试用问卷。根据第二轮266名学龄前儿童的试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对问卷的食物条目进行再次筛选,所用方法为离散趋势法、因子分析法和Cronbach’s a系数法。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因子分析提取出9个公因子,最后形成包括9大类66种食物条目的正式问卷。9大类食物分别命名为主食类、肉类及其制品、蛋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水果类、深色蔬菜类、浅色蔬菜类、菌菇类蔬菜和饮料类。9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3.7%。3.正式问卷的测量学属性评价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其中信度评价中Cronbach’s a系为0.819,能量及各营养素的Cronbach’s a系在0.780~0.829之间;分半信度系数为0.869,能量及各营养素分半信度系数在0.723~0.942之间。重测信度系数为0.542,各营养素的重测信度系数介于0.282~0.882之间;利用因子分析进行结构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9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64.42%,验证性因子分析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4。校标效度分析能量及各营养素各维度Pearson相关系数介于0.368~0.814,平均为0.613。效度检验中内容效度比CVR=0.8。4.为了避免食用率较低的食物在膳食模式提取过程中信息丢失,根据食物种类、营养素含量等将9类66种食物归为20大类,以此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潜在剖面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摄入量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根据AIC、BIC、a BIC值最小,且使LMR和BLR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3分类模型为理想模型。根据3个潜在类别的类别概率和20类食物的条件均数分布情况,将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高质量膳食模式、常规膳食模式和低质量膳食模式”,其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分别为9.22%、57.38%和33.41%。5.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摄入量进行膳食模式提取,营养学专家指导下将其聚类数预设为3,将最大分类数设置为最大值20,进行快速聚类分析。根据不同类型膳食模式所含食物种类对其命名,分别为传统型、健康型和高糖型三类膳食模式。其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为48.80%、33.09%和18.11%。6.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20类食物日均摄入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参照碎石图和特征值的基础上,为了得到更典型的因子成分,以便结果更易解释,根据专家指导最终保留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17%。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各类食物的因子得分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按照因子分析结果将聚类数目确定为4。根据K-means聚类分析结果将其分别命名为主食型、高蛋白型、健康型和高糖型等4种膳食模式,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为41.77%、26.99%、23.66%和7.58%。主食型膳食模式日常以谷物类、馅类等食物摄入较多,是西北地区居民及儿童传统膳食模式,但其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素摄入较少(P<0.05);高蛋白型膳食模式日常奶蛋类及制品及豆制品食物摄入较多,其与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素呈负相关(P<0.05);健康型膳食模式肉畜类、禽肉类、水产品类、动物内脏类以及叶类深浅色蔬菜等食物摄入较多,其与碳水化合物呈负相关(P<0.05);高糖型膳食模式甜食类、饮料类等食物摄入较多,其与蛋白质、膳食纤维、钙等营养素摄入呈负相关(P<0.05)。7.采用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6~7岁儿童更易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OR=3.263,95%CI:1.834~11.741,P<0.05)。母亲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更易选择高蛋白型膳食模式(OR=2.263,95%CI:1.245~8.456,P<0.05),家庭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是主食型(OR=0.642,95%CI:0.165~0.914,P<0.05)及高糖型膳食模式(OR=0.620,95%CI:0.138~0.798,P<0.05)的保护性因素;家庭结构中以三口之家为参照,与父母祖父母同住更易选择主食型膳食模式(OR=2.783,95%CI:1.392~6.735,P<0.05);近一个月在外就餐次数在8次以上的,更易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OR=2.248,95%CI:1.806~10.570,P<0.05),每天屏幕时间在2小时以上更易选择高糖饮食(OR=3.217,95%CI:1.579~9.732,P<0.05)。8.导致学龄前儿童发生超重及肥胖的膳食模式是主食型膳食模式(OR=1.762,95%CI为:1.212~2.561,P<0.05)和高糖型膳食模式(OR=1.690,95%CI:1.021~2.810,P<0.05),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儿童其睡眠质量较差(OR=2.357,95%CI:1.014~4.078,P<0.05),选择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OR=0.753,95%CI:0.109~0.863,P<0.05)睡眠质量较好,且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学龄前儿童不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OR=0.465,95%CI:0.251~0.893,P<0.05)。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包括主食类、肉类及其制品、蛋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水果类、深色蔬菜类、浅色蔬菜类、菌菇类蔬菜和饮料类等9大类66种的食物,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及营养状况调查。2.将因子分析法中连续型变量因子得分可反复进行统计分析的特点,与聚类分析法可将个体归为不同类型膳食模式的优势相结合,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潜在剖面分析法在膳食模式提取研究中存在数据要求高、群体特征代表有限以及在营养学中模型估计标准不确定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提取的膳食模式有待进一步验证。3.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将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分为“主食型、高蛋白型、健康型和高糖型”等4种膳食模式,发现主食型、高蛋白型膳食模式中膳食纤维、维生素E、维生素C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健康型膳食模式中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少,高糖型膳食模式中脂肪、膳食纤维、钙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因此,儿童膳食指导及日常喂养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膳食模式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关营养素的摄入量,以达到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目的。4.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更大的孩子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儿童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高收入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与父母、祖父母同住的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主食型膳食模式。在外就餐次数越多的儿童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看电视、手机等屏幕的时间越长,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5.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健康指标相关性研究发现,偏主食型和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学龄前儿童更容易患超重及肥胖等疾病。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睡眠质量较好,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睡眠质量不好。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相较于其他儿童不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创新点1.首次以我国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标准的问卷开发流程,编制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膳食状况调查工具—《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2.率先采用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探索出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存在四种主要的膳食模式,分别是健康型膳食模式、主食型膳食模式、高蛋白型膳食模式和高糖型膳食模式。3.发现高糖型和主食型膳食模式是导致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和睡眠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高蛋白型膳食模式可提高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和减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学龄前儿童要减少以饮料类为代表的不健康食物的摄入,加大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推广。

周玉[6](2020)在《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mTOR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高脂饮食诱导下的单纯性肥胖大鼠运用“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以探讨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m TOR通路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剩余大鼠通过高脂饮食诱导成为单纯性肥胖大鼠,按随机原则分组为3组,分别是模型组、雷帕霉素组、针刺组,每组均10只。空白组大鼠普通饲料喂养,其余3组大鼠予高脂饲料喂养,对4组大鼠进行2周捆绑适应性训练,捆绑训练结束后雷帕霉素组予雷帕霉素溶液灌胃;针刺组予“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针刺。干预期间定期观察大鼠生存状态,监测大鼠体重,干预治疗30 d结束后禁食不禁水12 h以上取材,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糖、TG、TC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m TOR、Raptor-m TORC1、p S6K1、p IRS-1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生存状态:各组大鼠在实验干预期间均无异常情况发生。空白组精神状态良好,活动灵敏,对外界刺激能迅速给予反应,双目有神,二便均无异常气味及颜色改变,皮毛色白有光泽;造模成功大鼠较正常喂养大鼠精神状态欠佳,呈多卧少动状,对外界刺激反应偏缓,双目少神,大便偏黏腻,出现毛发脱落现象,色泽变差,体型明显肥胖;经干预处理30 d后,干预组大鼠较前生理状态(对外界刺激、体貌形态、摄食饮水、毛发色泽、二便情况、活动情况)均有良好改善,且针刺组对外界刺激、体型、二便情况、毛发色泽改善程度优于雷帕霉素组。(2)干预治疗前: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空白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雷帕霉素组、针刺组大鼠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经干预治疗后:雷帕霉素组、针刺组体重与模型组对比明显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针刺组较雷帕霉素组下降更显着(P<0.05)。(3)模型组大鼠血糖、TG、TC明显高于空白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经干预治疗后:雷帕霉素组、针刺组血糖、TG、TC与模型组对比均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血糖、TC与雷帕霉素组对比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TG与雷帕霉素组对比降低无显着差异(P>0.05)。(4)模型组大鼠肝脏m TOR、Raptor-m TORC1、p S6K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治疗后:雷帕霉素组、针刺组大鼠肝脏m TOR、Raptor-m TORC1、p S6K1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较雷帕霉素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模型组大鼠肝脏p IRS-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治疗后:雷帕霉素组、针刺组大鼠肝脏p IRS-1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上升,具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较雷帕霉素组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通过“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明显改善单纯性肥胖大鼠体重、血糖及血脂水平。(2)雷帕霉素可抑制肥胖大鼠m TOR通路,改善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治疗肥胖。(3)针刺减肥机制可能与雷帕霉素相似,通过抑制肥胖大鼠m TOR通路,抑制下游S6K1磷酸化,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肥胖。(4)针刺与雷帕霉素在抑制m TOR通路,改善机体m TOR、Raptor-m TORC1、p S6K1、p IRS-1水平无显着差异,结合各组体重、血糖、血脂结果综合比较,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优于雷帕霉素。

黄珍珍[7](2020)在《不同长度线体干预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量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不同长度线体(1cm、2cm)干预的穴位埋线疗法对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肥胖指标(体重、体重指数、脂肪百分率、肥胖度、腰围、臀围、腰臀比、皮下脂肪厚度)的影响,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不同长度线体干预的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临床方案的优化选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治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66例,按照患者的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穴位埋线1cm组和穴位埋线2cm组,每组各33例。穴位埋线1cm组选用1cm线体进行穴位埋线治疗,2cm组选用2cm线体进行穴位埋线治疗,两组穴位埋线所选用的材质、针具、所选取的穴位、进针的深度、治疗频率、治疗疗程等均保证一致。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肥胖指标(体重、体重指数、脂肪百分率、肥胖度、腰围、臀围、腰臀比、皮下脂肪厚度),最后运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分析评价两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过程中穴位埋线1cm组脱落2例,2cm组脱落3例,最终穴位埋线1cm组有31例完成所有治疗,2cm组有30例完成所有治疗,共有61例纳入统计分析。①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在体重、体重指数BMI、脂肪百分率、肥胖度、腰围、臀围、腰臀比、皮下脂肪厚度等肥胖指标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②组间比较:治疗后在对体重、体重指数BMI、肥胖度、腰臀比、皮下脂肪厚度B值等指标的改善方面两组患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对脂肪百分率、腰围、臀围、皮下脂肪厚度A值、C值、D值等指标的改善,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③总有效率方面:穴位埋线1cm组经治疗总有效率为77.4%,2cm组经治疗总有效率为90%。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④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①不同长度线体(1cm、2cm)干预的穴位埋线对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均有疗效,较长的2cm长度的线体在临床总体疗效上优于1cm长度线体。②不同长度线体(1cm、2cm)干预的穴位埋线对改善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脂肪百分率、肥胖度、腰围、臀围、腰臀比、皮下脂肪厚度等指标均有效果,较长的2cm长度的线体在降低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脂肪百分率、腰围、臀围、皮下脂肪厚度A值、C值、D值等指标方面优于1cm长度的线体。③不同长度线体(1cm、2cm)干预的穴位埋线对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均有较好的安全性。

刘梦薇[8](2020)在《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痰湿体质)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针刺结合耳压治疗痰湿体质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观察其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效果,探究针刺结合耳压综合疗法的机理,为中医辨证治疗本病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痰湿体质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针刺组、耳压组、针刺结合耳压组,对三组痰湿体质的单纯性肥胖患者治疗前后的身高、体重、体围、皮脂厚度、内脏脂肪交叉区指数、体脂百分率、体水分率、肥胖度(A)、体质指数(BMI)、体脂百分比(F)、腰臀比、中医体质量表积分、TC、TG、HDL-C、LDL-C、CRP、肠道菌群厚壁菌等进行观察及评分,并采用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三组患者基线比较:三组性别、年龄、病程、身高、BMI、痰湿体质量表转化分等指标在治疗前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体围指标比较:三组治疗后,各组治疗后胸围、腰围、臀围、股围、腰臀比(腰围/臀围)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耳压组的各项体围指标更显着的降低,差异明显(P<0.05);针刺组与耳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肥胖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后体重(W)、肥胖度(A)、体质指数(BMI)、体脂百分率(F)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耳压组的各项肥胖指标更明显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耳压组相比,体脂百分率(F)有差异,其余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体成分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后体脂百分率(F)、体水分率、内脏脂肪交叉估计指数(VFA)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耳压组的各项体成分指标得到更显着改善,差异明显(P<0.05);从疗效的角度来说,与耳压组进行对比,针刺组有着相对更好的疗效(P<0.05)。5.生化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后TC、TG、LDL-C、HDL-C、CRP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耳压组的各项生化指标得到更好的改善(P<0.05);针刺组与耳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痰湿质积分比较:各组治疗后痰湿质积分均下降,对比治疗前,差异显着;组间比较针刺+耳压组在降低痰湿质积分方面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肠道菌群变化情况比较:针刺组和针刺+耳压组在肠球菌、拟杆菌、肠杆菌三项,耳压组在肠球菌、拟杆菌两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耳压组在降低肠球菌、肠杆菌,升高拟杆菌方面优势明显。8.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3%,耳压组为76.67%,针刺+耳压组93.33%,针刺+耳压组与其他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有着更好的疗效。结论:1.针刺结合耳压不仅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具有良好的减肥减重效果,同时能改善人体成分。且能降低患者内脏脂肪含量及生化炎症指标。2.针刺结合耳压组、针刺组及耳压组对减肥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前者有着更优的总体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针刺结合耳压可对痰湿偏颇体质更好的调理,且能调整肠道菌群,从而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谢亚平[9](2019)在《运动结合穴位推拿拔罐对腹部肥胖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腹部肥胖已经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成为人们的日常烦恼。影响腹部肥胖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遗传、饮食习惯、劳动能力、久坐不动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肥胖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以及肿瘤等疾病有显着的关系。依据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探讨运动结合穴位推拿拔罐法对腹部肥胖的效果,观察三组受试者实验前后体重、BMI、腰围等的改善。为减少腹部脂肪找到一种效果确切,操作简单的方法,给予腹部肥胖者切实有效的帮助。方法:经过筛选,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0名腹部肥胖者,根据受试者的自身状况,分成实验A组(运动结合穴位推拿组拔罐组)、实验B组(穴位推拿拔罐组)和对照组(采用空白等待观察),观察6个周期,一个周期为6天,休息1天。观察三组受试者实验前后体重、BMI、腰围等的改善。统计方法:用SPSS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T检验,比较三组的实验效果。结果:1.实验A组、实验B组和对照组基本情况的比较,年龄在实验前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三组受试者无显着差异性(P>0.05),表明三组受试者具有比较性;2.实验A组、实验B组和对照组均可以降低体重和体重指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A组的效果优于实验B组和对照组;3.实验A组和实验B组均可降低受试者腰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腰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运动结合穴位推拿拔罐法、穴位推拿拔罐法以及空白观察组可以降低体重与体重指数,但运动结合穴位推拿拔罐法更具有优势;2.运动结合穴位推拿拔罐法与穴位推拿拔罐法可以减少腰围值(腹部脂肪),但运动结合穴位推拿拔罐法效果优于穴位推拿拔罐组和空白观察组;3.运动结合穴位推拿拔罐法与穴位推拿拔罐法可使腰臀比值、腰围身高比值下降,但空白观察组前后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运动结合穴位推拿拔罐法与穴位推拿拔罐法均可降低腰围,但运动结合穴位推拿拔罐法在实验结束后,受试者的满意程度更具有优势。

庄东璋[10](2019)在《电针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效果,并对比分析电针与单纯针刺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经中医辨证论治为脾虚湿阻型肥胖的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选取水分、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血海(双)、带脉(双)、天枢(双)、大横(双)、腹结(双)、中脘(双)、丰隆、关元。不同的是观察组患者电针足三里、血海、腹结、大横,而对照组仅仅是单纯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效果以及两组之间疗效的差异。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但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之间治疗后效果对比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均未出现针刺相关的不良反应。说明。研究结论:无论是电针还是单纯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效果都很显着,且两者疗效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另外,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安全性高,无副作用。

二、354名女性单纯性肥胖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54名女性单纯性肥胖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VR动感单车骑行对单纯性肥胖人群减脂塑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VR骑行
    1.1 VR(增强现实)概念
    1.2 VR骑行与传统骑行的区别
    1.3 AR骑行相关应用程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对象分析
        3.1.1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
        3.1.2 实验对象运动频率
        3.1.3 实验对象的饮食习惯
        3.1.4 实验对象选择VR动感单车骑行受试的动机
    3.2 VR动感单车骑行基本练习内容
    3.3 实验前、实验第6周和实验第12周身体各部位测试
        3.3.1 体重在实验前、试验中和试验后的比较分析
        3.3.2 肺活量在实验前、试验中和试验后的比较分析
        3.3.3 腰围在实验前、试验中和试验后的比较分析
        3.3.4 大腿围在实验前、试验中和试验后的比较分析
        3.3.5 BMI在实验前、试验中和试验后的比较分析
    3.4 实验后VR动感单车骑行者的虚拟骑行体验感受
4 结论
5 实验不足
    5.1 实验对象数量的影响因素
    5.2 实验对象性别的影响因素
    5.3 健身俱乐部的影响因素
    5.4 其他干扰因素

(2)我国6~17岁儿童体脂肪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研究目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抽样方法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指标及计算方法
    1.6 统计分析
    1.7 质量控制
    1.8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2 体脂肪分布
    2.3 不同BMI水平的体脂率分布
    2.4 不同腰围水平的内脏脂肪面积分布
    2.5 不同BMI水平儿童体脂率的影响因素
    2.6 不同腰围水平儿童内脏脂肪面积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体脂肪分布特征
    3.2 体脂肪影响因素
4 结论
5 创新性与局限性
    5.1 创新性
    5.2 局限性
6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儿童体脂肪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致谢

(3)运动结合按摩对肥胖青少年减肥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肥胖症和运动减肥的相关概念
    2.2 肥胖产生的原因
    2.3 肥胖的分类
    2.4 肥胖程度的诊断标准
        2.4.1 体脂率
        2.4.2 身体质量指数
        2.4.3 仪器测量法
        2.4.4 身体围度
        2.4.5 体重
    2.5 青少年肥胖的流行趋势以及危害
    2.6 运动减肥方面的实际调研
        2.6.1 有氧运动减肥的相关研究
        2.6.2 抗阻运动减肥的相关研究
        2.6.3 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减肥的相关研究
    2.7 按摩减肥的相关研究
        2.7.1 局部减脂
        2.7.2 按摩减肥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3.1 运动减肥方法
        3.2.3.2 饮食安排方法
        3.2.3.3 运动结合按摩的方法
        3.2.3.4 测试指标和方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结合按摩以及运动减肥对于肥胖青少年的体重、体脂率、BMI、瘦体重的影响
    4.2 运动结合按摩和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腰围、臀围、大腿围的影响
    4.3 运动结合按摩和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肥胖青少年夏令营的课表
    附录3:肥胖青少年夏令营的食谱
8 致谢

(4)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与单纯性肥胖
        1.1 对单纯性肥胖病名的认识
        1.2 对单纯性肥胖病因的认识
        1.3 对单纯性肥胖病机的认识
        1.4 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
    2 现代医学与单纯性肥胖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诊断标准及分类
        2.3 病理机制及病因
        2.4 治疗方法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安全性评价
        2.6 不良反应及其它可能问题的处理
        2.7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三组研究对象体重比较
        3.3 三组研究对象体重指数比较
        3.4 三组研究对象腰围比较
        3.5 三组研究对象臀围比较
        3.6 三组研究对象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7 三组研究对象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
        3.8 三组研究对象血脂的比较
        3.9 三组研究对象血清炎症因子的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意义
    2 本研究治疗原则及指导思想
    3 本研究治疗方案的选择
        3.1 电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3.2 选方原理及组成
    4 临床结果分析
    5 观察指标的选取
        5.1 肥胖相关指标的选择
        5.2 肥胖与炎症因子水平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
文献回顾
    1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健康
        1.1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
        1.2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营养相关性疾病
        1.3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智力和语言的发育
    2 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特点
    3 膳食调查常用方法
        3.1 称重法
        3.2 记账法
        3.3 食物频率法
        3.4 24 小时膳食回顾法
        3.5 膳食史法
        3.6 化学分析法
    4 食物频率测量工具研究进展
        4.1 国外食物频率问卷研究进展
        4.2 国内食物频率问卷研究进展
    5 儿童膳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5.1 儿童膳食模式的内涵
        5.2 儿童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
    6 膳食模式研究方法
        6.1 先验法
        6.2 后验法
        6.3 综合法
第一部分 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的构建
        1.2 食物清单与问卷初稿的形成过程
        1.3 试用问卷的形成
        1.4 统计分析方法
        1.5 正式问卷的形成
        1.6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结构
        2.2 食物清单与问卷初稿的形成
        2.3 试用问卷的形成
        2.4 正式问卷的形成
    3 讨论
        3.1 关于试用问卷
        3.2 正式问卷的确定
第二部分 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特征
        2.2 正式问卷信度评价
        2.3 正式问卷效度评价
    3 讨论
        3.1 关于食物种类
        3.2 问卷信度研究
        3.3 问卷效度研究
第三部分 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提取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2.2 正式问卷食物分组及食用率
        2.3 潜在剖面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2.4 利用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2.5 利用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2.6 不同类型膳食模式食物种类检验
        2.7 不同类型膳食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膳食模式提取方法
        3.2 关于膳食模式类型
        3.3 关于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 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2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膳食模式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比较
        2.2 健康状况与膳食模式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家庭人口学特征对儿童健康指标的影响
        3.2 膳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指标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mTOR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与肥胖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的认识
        1.2.1 先天禀赋
        1.2.2 饮食不节
        1.2.3 情志不畅
        1.2.4 久坐久卧、劳逸失度
        1.2.5 年老体衰
        1.2.6 地理环境
        1.3 病机的认识
        1.4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治疗
        1.4.1 内服中药治疗
        1.4.2 中医外治疗法
    2 西医学与肥胖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病因病机
        2.2.1 遗传因素
        2.2.2 饮食与环境因素
        2.2.3 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因素
        2.3 治疗
        2.3.1 饮食及营养控制
        2.3.2 运动训练
        2.3.3 口服药物
        2.3.4 外科手术
    3 mTOR通路与肥胖
        3.1 mTOR的分子结构及其复合物形式
        3.2 mTOR通路与肥胖的发病机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3 主要溶液制配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分组
        2.2 捆绑适应性训练
        2.3 西药及针刺干预
    3 组织取材
    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4.1 一般指标观察
        4.2 外周血糖的检测
        4.3 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检测
        4.4 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mTOR、Raptor-mTORC1、pS6K1、pIRS-1表达
    5 统计方法
    6 实验结果
        6.1 干预治疗前后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6.2 干预治疗前后大鼠体重变化情况比较
        6.3 干预治疗后大鼠外周血糖、血脂(TC、TG)变化情况比较
        6.4 干预治疗后大鼠肝组织mTOR、Raptor-mTORC1、pS6K1、pIRS-1相对表达量以及表达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关于本实验研究方案的确定
        1.1 药物选择
        1.2 针刺穴位选择及处方释义
    2 针刺对肥胖大鼠肝脏m TOR、mTORC1的影响
        2.1 mTOR、mTORC1与肥胖的关系
        2.2 本实验中针刺对mTOR、mTORC1表达的影响
    3 针刺对肥胖大鼠肝脏S6K1影响
        3.1 S6K1与肥胖的关系
        3.2 本实验中针刺对pS6K1表达的影响
    4 针刺对肥胖大鼠肝脏pIRS-1的影响
        4.1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4.2 本实验中针刺pIRS-1对表达的影响
    5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肥胖症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不同长度线体干预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量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肥胖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定义及分类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肥胖症的危害
        1.4 肥胖症的发病机制
        1.5 肥胖症的西医治疗
        1.6 小结
    2 肥胖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古籍对肥胖的认识
        2.2 肥胖的并发症
        2.3 肥胖的病因病机
        2.4 肥胖症的中医治疗
        2.5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现状
        2.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节点
        2.5 安全性分析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数据比较
        3.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肥胖指标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观察
    4 结论
    5 讨论
        5.1 穴位埋线不同长度线体干预的研究依据
        5.2 选穴依据
        5.3 证型选取依据
        5.4 研究结果分析
        5.5 疗效机理探析
        5.6 对于本次试验研究的思考总结
        5.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痰湿体质)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 单纯性肥胖病的中医研究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
    2 单纯性肥胖病的西医研究
        2.1 病因研究
        2.2 发病机制
        2.3 诊断方法
        2.4 健康风险
        2.5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与分组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体质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脱落病例处理
    3 治疗方法
        3.1 针刺组
        3.2 耳压组
        3.3 针刺结合耳压组
        3.4 伦理学问题
    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4.1 观察指标
        4.1.1 一般项目
        4.1.2 研究指标
        4.1.3 观察方法
        4.2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情况
        6.2 三组患者基线比较
        6.3 疗效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3.1 立论依据
        3.1.1 痰湿
        3.1.2 耳穴贴压
        3.1.3 针刺治疗
        3.1.4 肠道菌群
    3.2 选穴分析
    3.3 结果分析
    3.4 机理探讨
    3.5 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运动结合穴位推拿拔罐对腹部肥胖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运动
        2.1.2 穴位
        2.1.3 推拿
        2.1.4 拔罐
        2.1.5 腹部肥胖
    2.2 传统医学对腹部肥胖症的认识与诊治
        2.2.1 传统医学对肥胖症的认识
        2.2.2 传统医学对腹部肥胖症的诊治
    2.3 现代医学对腹部肥胖症的认识与诊治
        2.3.1 现代医学对腹部肥胖症的认识
        2.3.2 现代医学对腹部肥胖症的诊治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受试者选取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剔除标准
        3.1.4 剔除脱落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4.1.1 干预前三组年龄比较
        4.1.2 干预前三组身高比较
        4.1.3 干预前三组体重比较
    4.2 干预前后三组体重、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值比较
        4.2.1 干预前后对照组体重、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值比较
        4.2.2 干预前后实验A组体重、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值比较
        4.2.3 干预前后实验B组体重、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值比较
    4.3 干预后三组体重、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值比较
        4.3.1 干预后三组体重指标比较
        4.3.2 干预后三组体质指数指标比较
        4.3.3 干预后三组腰围指标比较
        4.3.4 干预后三组腰臀比指标比较
        4.3.5 干预前后三组腰围身高比指标比较
    4.4 实验结果
5 讨论与分析
    5.1 本研究的出发点
    5.2 运动结合穴位推拿拔罐干预腹部肥胖的作用机理
    5.3 效果分析与探讨
6 结论
7 研究的不足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10)电针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份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
        1.1 西医对肥胖病的了解
        1.2 肥胖流行病学
        1.3 肥胖的病因病机
        1.4 肥胖病对健康的危害
    2.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
        2.1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2.2 肥胖的病因病机
    3. 肥胖症的治疗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治疗
第二部份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终止标准
        1.7 病例的脱落及处里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组(电针)
        2.2 对照组(普通针刺)
    3. 观察指标
        3.1 主要观察指标
        3.2 次要观察指标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
        6.1 一般性资料描述[n(%),(?)±s]
        6.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第三部份 讨论
    1. 选取穴位依据
    2. 针刺与电针的作用
    3.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354名女性单纯性肥胖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VR动感单车骑行对单纯性肥胖人群减脂塑形的影响研究[J]. 赵朦,陆东东,雷瑛. 体育科技, 2021(05)
  • [2]我国6~17岁儿童体脂肪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开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运动结合按摩对肥胖青少年减肥效果的研究[D]. 付佳.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观察[D]. 谢汉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D]. 马永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mTOR通路影响的研究[D]. 周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不同长度线体干预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量效研究[D]. 黄珍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痰湿体质)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D]. 刘梦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运动结合穴位推拿拔罐对腹部肥胖的干预研究[D]. 谢亚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电针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病疗效观察[D]. 庄东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对354名女性单纯性肥胖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