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然彩色棉织物生态整理技术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燕萍,张坦[1](2012)在《天然彩棉织物生态整理工艺探讨》文中认为本文探讨了棕色天然彩色棉织物生物酶处理的生态整理工艺,解决了常规的前处理工艺中彩棉色光不稳定、强力损伤大的现象,同时提高了织物的去杂效果。
马书芳[2](2010)在《天然彩棉纺织品环保“印花”工艺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市场对绿色纺织品的呼声和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对天然彩色棉产品的开发寄予很大的希望。目前,天然彩色棉色谱单调,主要有棕色和绿色两大系列色彩,而且存在变色、褪色、掉色和沾色问题。增加纤维的色系,改进纤维的品质以及开发彩棉新产品是关系到我国天然彩色棉产业发展兴衰的关键因素。但到目前为止,此类实质性工作进展缓慢。在提高天然彩色棉的颜色稳定性方面的研究中,金属盐固色是保持天然彩色棉产品的环保特性的可行方法。试验证明,采用金属盐对天然彩色棉进行固色处理相当于天然媒介染料的“后媒染”,可以提高其皂洗与汗渍牢度。其中三氯化铁、硫酸亚铁、硫酸铁胺、硫酸铝钾、硝酸银等金属盐的固色效果较好,处理后,产品的皂洗与汗渍色牢度明显提高,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其色彩会偏离原色调。本课题正是基于金属盐固色中的变色现象,利用其色调的变化实现彩棉产品的“印花”,突破天然彩色棉织物不进行染色、印花的概念,在保持其环保特性,不影响其自然原色的基础上,通过非染料印花的金属盐处理实现产品的“印花”效果,从而达到开发天然彩色棉新产品的目的。本课题选择棕色棉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分析彩棉纤维结构和色素分布方面着手,了解彩棉色素的属性及其基本物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借鉴金属盐与彩棉色素络合的变色机理,优选对人体和环境均无害,且能获得明显变色效果的金属盐。其次对比分析彩棉在金属盐处理前后在酸碱试剂和氧化还原剂等化学品作用下的颜色变化,探讨彩棉在金属盐处理后的色彩稳定性。为保持彩棉产品的生态性,本课题阐述了采用生物酶对天然彩棉织物进行前处理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其有效性。实验证明,经过生物酶处理的天然彩色棉提高了金属盐离子的络合效果。在印花前期准备中,本课题通过基础实验,从众多棉织物印花糊料中筛选出粘度性能稳定且能与金属盐离子充分相容的瓜尔胶糊料,作为金属盐离子印花的载体,并得出此类糊料的最佳配方。在印花实验中,本课题探讨了印花工艺参数及其印花工艺流程对“印花”清晰度和色牢度的影响,并据此作出“正交试验”方案。通过“正交试验”,对天然棕色棉“印花”效果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天然棕色棉针织面料在瓜尔胶糊料为载体的三氯化铁金属盐离子“印花”工艺及最优工艺参数为:天然棕色棉针织纬平针坯布—复合生物酶酶处理—定幅整理—手工平网印花—汽蒸15min—晾干—清水洗掉糊料—晾干。生物酶处理温度:55℃;pH值:6-8;瓜尔胶印花糊料浓度:7%:三氯化铁金属盐浓度:2g/l汽蒸温度:100℃;汽蒸时间:15min;本课题在天然棕色棉针织物的“印花”工艺与实践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期望对天然彩色棉的新产品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周旭玲[3](2010)在《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纱线及其产品的结构与性能》文中指出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织物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产品。彩色棉可赋予真丝以色彩,使产品无需化学染色,符合绿色环保和健康消费要求;真丝的加入在保持棉织物的自然风格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棉产品的光泽和服用性能。因此混纺可以使两种纤维达到优势互补,并使产品的绿色环保特色更加明显。彩色棉纤维和真丝纤维均为绿色环保纤维,用该两种纤维混纺开发的天然环保型产品,可以明显提高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本研究以天然彩色棉和真丝纤维为原料,成功制备了一系列高品质的天然彩色棉/绢丝混纺纱线。在纱线纺制过程中,解决了天然彩色棉纤维长度偏短,难以纺制高品质纱线的问题。制备的天然彩色棉(棕)/绢丝混纺纱线和普通的天然彩色棉纱线原料相比,强度、断裂伸长率、条干均匀度、粗节和细节等指标都得到明显的改善,对混纺纱线的棉结和毛羽没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用该类纱线制备的机织物,织物的强伸性能明显改善。绢丝的加入,使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变得相对滑爽,柔软,但造型性有所变差。用该类纱线制备的针织物,虽然产品的透气性有所下降,但毛细效应明显改善。天然彩色棉和真丝的结合使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明显改善。针对我国及欧美国家的洗涤方式,本文分别对不同混纺比的织物采用冷水洗涤、60℃洗涤、90℃洗涤,通过比较不同洗涤条件下织物结构、色泽、服用性能及风格的变化,分析混纺比对织物洗涤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温度和洗涤次数对织物洗涤性能的影响。绢丝的加入能改善天然彩色棉混纺织物洗涤后的起毛现象,洗涤温度越高,洗涤后织物表面绒毛越多,1次洗涤对天然彩色棉混纺织物的表面形态及织物结构影响最大。经过1次洗涤后,织物透气性明显下降,之后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洗涤的进行,各织物色差逐渐增大,高的水洗温度对色泽的影响较大。洗涤温度对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织物的芯吸效应影响很大。洗涤温度的升高有助于棉纤维表面果胶质的去除,果胶质的去除对改善天然彩色棉织物的芯吸效应有利,从而说明高温洗涤对改善未经精练的天然彩色棉混纺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有利。洗涤后绢丝含量较低的织物较柔软丰满,绢丝含量高的织物较滑爽,绢丝含量高的织物的身骨不如绢丝含量低的织物。洗涤温度对织物表面厚度影响较大,对织物剪切刚度的影响不明显,洗涤以后织物的造型性均有所变好。在不同洗涤条件下1次洗涤对织物风格的影响最大,其后的洗涤基本能保持1次洗涤后的风格特征。总体看,混纺比和洗涤温度对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织物的风格不会产生本质上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原料绿色环保特色明显,对织物的性能也有明显的改善,是一种非常有开发前途的天然彩棉类原料产品。
赵雪,何瑾馨,展义臻[4](2009)在《纺织品生态后整理技术》文中指出从生态角度介绍和分析了近年来开发的生态纺织品整理技术。着重介绍了纺织品柔软整理技术、纺织品免烫整理技术、纺织品抗紫外线整理技术、纺织品抗静电整理技术、抗电磁辐射整理技术及其他一些新型的纺织品功能保健整理技术。
关海娣[5](2008)在《天然绿色棉的颜色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多种表面活性剂、络合剂和氧化剂对天然绿棉颜色的影响规律,选用测色配色系统测定各种条件处理后天然绿棉色差(△E)的变化;采用显微镜观察溶胀纤维内部色素分布规律,结合日晒牢度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助剂和复配技术,研究出能有效提高绿棉织物日晒牢度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表面活性剂处理对天然绿色棉织物色光和日晒牢度有不同影响,对色光影响程度为: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氧化剂处理后绿棉织物颜色变浅。络合剂对绿棉织物色光和日晒牢度均有较大影响,对绿棉色光的影响为:络合剂F>络合剂C>络合剂A。温度升高,色差(△E)变大。络合剂与表面活性剂合理复配能有效提高绿棉织物日晒牢度,络合剂是有效提高日晒牢度的主要组分,表面活性剂起到调整色光的作用。各种助剂处理绿棉织物,随着浓度和温度的增加,纤维内部色素从胞腔向外转移,由集中变得分散。络合剂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优化工艺一:络合剂A 0.03 g/L、阴离子表面活性剂E 1 g/L、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3 5 g/L ,时间:20min,温度:40℃,浴比:1:50 ;复配优化工艺二:络合剂C 0.25 g/ L、阴离子表面活性剂D 15 g/L、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3 5g/L ,时间:20min,温度:40℃,浴比:1:50。两种工艺处理100%绿棉织物,色差较小,日晒牢度、摩擦牢度、汗渍牢度和皂洗牢度均得到提高;相同工艺处理75/25绿棉/白棉混纺织物日晒牢度提高半级或1级。
陈美娟[6](2007)在《纱线结构形态与彩棉针织物服用性能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纺织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纺织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品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因此,无需染色的天然彩色棉的开发利用已引起世界各主要产棉国的充分重视,有关彩棉纤维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己成为当前纺织产业的热点之一。但是天然彩棉纤维的品质较白棉差,使得纺织加工后的产品服用性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传统环锭纺技术加工天然彩色棉,所加工的彩棉纱线毛羽和棉结多,制成的面料光洁度差、起球性严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彩棉新产品的开发。消费者普遍反映:彩棉针织服装的手感柔而不挺,保形性差。因此,改善彩棉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尤其是高比例彩棉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对于开发高档彩棉针织服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的主要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首先,对目前常用的环锭纺、转杯纺、喷气纺和喷气涡流纺四种纺纱加工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在充分了解各类纺纱技术的发展概况、成纱机理、纱线结构及应用领域的情况下,意识到纺纱加工工艺和纱线结构形态是影响产品服用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从纱线结构形态入手,是改善彩棉针织物服用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接着,课题采用以上四种纺纱加工技术,分别纺制彩棉/白棉混纺的高比例(80/20)和低比例(15/85)纱,共16个品种。通过对各品种纱线的基本性能,包括力学性能、捻度、毛羽、条干不匀、摩擦性及膨松性等的测试和对比,发现虽然环锭纱的强伸性优于喷气纱、转杯纱和喷气涡流纱三种新型纱,但新型纱的毛羽普遍比环锭纱少,尤其是有害毛羽数(>3mm)明显减少,其中喷气涡流纱几乎为0;虽然环锭纱条干比新型纱好,但中高支喷气涡流纱的粗节与棉结比环锭纱少。在三类新型纱中,喷气涡流纱的条干和强伸性均优于喷气纱和转杯纱,且强力接近于环锭纱。因此,采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加工天然彩色棉纤维,以提高彩棉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成为本课题的重点。最后,课题在前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类纱线织制的针织面料作了较为详细的性能测试和分析。此阶段的研究工作涉及到织物组织、设备选用,前处理工艺及织物性能测试与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织物性能测试与分析包括织物的强伸性、耐磨性、抗起毛起球性、抗皱性、尺寸稳定性、表面光洁性、刚柔性、悬垂性、透气性以及透湿性等。通过织物性能对比,发现喷气涡流纱彩棉针织物较之其他织物具有表面光洁,绒毛少而短,抗弯刚度大,手感挺括等优点,同时还具有较好的耐磨性、抗起毛起球性、折皱回复性和透气透湿性。虽然喷气涡流纱的强力略低于环锭纱,但并不影响其加工和服用。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新型的纺纱技术加工天然彩棉纱。在理论研究中,通过纱线结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纱线结构形态与彩棉针织物服用性能的相关性;在测试分析中,通过纱线和织物的全面性能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了采用喷气涡流纺加工技术是提高高比例彩棉针织面料服用性能,尤其是表面光洁性、硬挺性和保形性的有效途径这一可信结论。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为开发高档彩棉针织服装产品提供参考。
严雯[7](2007)在《彩色棉混纺针织产品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彩色棉是具有天然色彩的特种棉花,其产品无需染色,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产品,因此对彩色棉及其产品的研究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课题主要研究了纤维原料和柔软整理工艺对彩色棉混纺针织物手感风格及服用性能的影响,旨在开发出手感和服用性能均佳的彩色棉混纺针织产品。本课题选用了八种彩色棉混纺纱,对其拉伸、弯曲、捻度、毛羽、吸湿性能及条干均匀度进行了测试,为彩棉混纺针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的研究分析提供依据。测试结果表明:除与羊绒纤维混纺的彩色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力较低,条干不匀率大,纱线品质较差外,其余七种彩色棉混纺纱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能达到精梳针织棉纱的品质要求。本课题对三种彩色棉混纺纬平针织物分别进行了纤维素酶整理、柔软剂整理,以及纤维素酶→柔软剂的二次柔软整理,通过比较织物部分服用性能以及织物色泽变化,选出最优的柔软整理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整理虽然可以使彩色棉织物获得良好的吸湿性和柔软手感,但以织物的重量及强力损失为代价,并且整理后的彩棉混纺针织物颜色变深且色泽黯淡;柔软剂比纤维素酶能更有效地降低织物的弯曲刚度且赋予织物更鲜艳的色泽,其中以平滑氨基硅油乳液的柔软效果最突出;二次柔软整理不仅可以减小纤维素酶整理对织物重量、强力、色泽变化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得到最佳的织物手感,为最佳的柔软整理工艺。本课题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将上述彩色棉混纺纱分别织成纬平针和双罗纹织物,共计11种。分别进行前处理→二次柔软整理→热定形整理,并对织物的各项服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天丝、莫代尔等纤维的混入提高了纱线断裂强力,对织物顶破强力有积极作用,增强了织物的耐用性;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透气性与透湿性密切相关,混入羊绒、天丝、牛奶等纤维后,织物的透气、透湿性与棕棉/白棉混纺织物相差不大;除了柔软整理能改善织物手感外,天丝、莫代尔、丽赛、牛奶、超细涤纶、羊绒等纤维的混入,也能显着降低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弯曲刚度和悬垂系数,赋予织物柔软手感,同时织物的抗皱性也得到一定改善,织物不仅柔软且有身骨,外观形态良好。用马丁代尔起毛起球仪对彩色棉混纺针织物进行起毛起球实验后发现:天丝、牛奶、羊绒等纤维的混入,会使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变差;纱线毛羽数量多、捻度大、条干不匀率大,也会加剧织物的起毛起球现象;纤维素酶整理的抛光作用,能显着改善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在保证织物手感的前提下,本课题通过适当增大织物的密度,或者将彩色棉混纺纱与PTT长丝交织等方法,使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起毛起球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采用KES检测系统测试各织物的拉伸、弯曲、剪切、压缩和表面性能,经计算得出11种彩棉混纺针织物的基本风格值;通过对不同柔软工艺整理后的彩色棉针织物进行灰关联分析,得到关联度排序,其结果与专家主观评定完全一致;进而利用灰关联分析法对上述织物综合风格优劣的评价表明,当彩色棉混纺纱中棕棉纤维的含量增加,或者天丝、莫代尔、牛奶等纤维的含量大于或等于50%时,对改善其针织物手感的效果明显。
张镁[8](2005)在《天然彩色棉机织物的生态整理》文中指出天然彩色棉结构的初步分析发现,天然色彩存在于纤维次生胞壁内,发色基团与羰基有关。通过生态整理,可部分剥除纤维表面覆盖层,使天然彩棉充分显色,并保持较好色牢度;同时可起到去毛、除杂、柔软作用。经淀粉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协同生态整理,天然彩棉机织产品有可能实现烧毛、精练、柔软三步合一,缩短生产流程。试验证明:绿色天然彩色棉机织物经生态整理后,色泽加深,除日晒牢度3级以外,皂洗、摩擦、汗渍牢度均可达到4 -5级。失重、强力损失与常规处理相近;毛效可达到11-12cm/30min;起毛起球可达到4-5 级;柔软度好于常规整理。
赵酒泉[9](2005)在《天然彩色棉的色素不稳定性与染整前处理》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天然彩色棉的色素不稳定性,指出其不稳定性质决定了前处理的工艺条件。天然彩棉用生物酶进行前处理优于传统的烧碱前处理,手感柔软,纤维强度损失小,并具有不污染环境、作业环境安全、能耗低,可降低污水处理负荷和加工成本的优点。有9篇参考文献。
邓福军,陈谦,汤振江,张哲锋[10](2005)在《彩色棉的科研现状与发展前景(下)》文中研究指明
二、天然彩色棉织物生态整理技术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彩色棉织物生态整理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天然彩棉纺织品环保“印花”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彩色棉的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 |
1.2 天然彩色棉及其产品现存的问题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彩棉结构及色素变化特性 |
2.1 天然彩色棉的的物理结构及性能 |
2.2 天然彩色棉的色素组成及变化特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属盐作用机理 |
3.1 金属盐浴染 |
3.2 生物酶的前处理对金属盐浴染效果的影响 |
3.3 彩棉经金属盐浴染处理后的颜色稳定性的探讨 |
3.4 金属盐与彩棉色素的络合机理探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印花工艺 |
4.1 糊料的选取 |
4.2 印花试验 |
4.3 三氯化铁盐“印花”工艺参数的优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课题总结 |
5.2 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纱线及其产品的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彩色棉和真丝 |
1.2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天然彩色棉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真丝的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纱线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 |
2.1 纤维原料的选用 |
2.2 纺纱工艺 |
2.3 纤维在纱中的径向分布 |
2.4 纱线性能测试 |
2.4.1 纱线线密度 |
2.4.2 纱线捻度 |
2.4.3 纱线条干不匀率 |
2.4.4 纱线的毛羽 |
2.4.5 纱线的拉伸性能 |
2.5 天然彩色棉/绢丝混纺纱线的性能 |
2.5.1 彩棉/绢丝混纺纱的强伸性能分析 |
2.5.2 纱线条干不匀率与混纺比的关系 |
2.5.3 绢丝含量对混纺纱细节、粗节和棉结的影响 |
2.5.4 混纺比对毛羽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性能研究 |
3.1 可比织物的制备 |
3.1.1 针织面料的制备 |
3.1.2 机织面料的制备 |
3.2 机织物的机械性能及风格测试 |
3.2.1 织物的结构参数测定 |
3.2.2 织物的机械性能测试 |
3.2.3 织物的风格测试 |
3.3 针织物的服用性能测试 |
3.3.1 织物的结构测定 |
3.3.2 织物透气性测试 |
3.3.3 织物的芯吸效应测试 |
3.3.4 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
3.4 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机织物的机械性能及风格 |
3.4.1 混纺比对织物机械性能的影响 |
3.4.2 混纺比对织物风格的影响 |
3.5 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针织物的服用性能 |
3.5.1 织物透气性与混纺比的关系 |
3.5.2 混纺比对织物芯吸效应的影响 |
3.5.3 混纺比对织物抗起毛起球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家用洗涤后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针织物的性能 |
4.1 洗涤后织物表面形态 |
4.1.1 混纺比对织物洗涤后表面形态的影响 |
4.1.2 洗涤温度对织物洗涤后表面形态的影响 |
4.1.3 洗涤次数对织物表面形态的影响 |
4.2 洗涤后织物的结构变化 |
4.2.1 织物密度 |
4.2.2 织物厚度 |
4.2.3 织物平方米克重 |
4.3 洗涤对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针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 |
4.3.1 织物透气性 |
4.3.2 织物毛细管效应 |
4.4 洗涤对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织物色泽的影响 |
4.4.1 电子测色配色仪测定色差原理 |
4.4.2 测试结果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然彩色棉纤维表面果胶在洗涤过程中的变化 |
5.1 果胶物质及含量测定 |
5.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5.2.1 实验材料及试剂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标准工作曲线 |
5.3.2 洗涤后天然彩色棉混纺织物的果胶含量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洗涤对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机织物风格的影响 |
6.1 洗涤后织物的风格测试 |
6.2 洗涤后织物的风格 |
6.2.1 织物表面厚度 |
6.2.2 织物弯曲刚度 |
6.2.3 织物剪切刚度 |
6.2.4 织物造型性 |
6.3 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织物风格关联度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FAST 测试相关数据 |
附图 无缝内衣产品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纺织品生态后整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织品柔软整理 |
1.1 物理整理 |
1.2 生物酶柔软整理 |
2 纺织品免烫整理 |
2.1 无甲醛免烫整理 |
2.2 超声波免烫整理应用 |
3 纺织品抗紫外线整理 |
3.1 纺织品固有的紫外线防护功能 |
3.2 抗紫外线的整理 |
4 纺织品功能保健整理 |
4.1 抗菌卫生整理 |
4.1.1 纺织品抗菌剂整理 |
4.1.2 抗菌纤维的纺织品 |
4.2 负离子远红外保健整理 |
4.2.1 远红外纤维 |
4.2.2 负离子纤维 |
4.3 持久香味整理 |
4.4 中药保健整理 |
4.4.1 中草药织物的后整理方法 |
4.4.2 助剂选择 |
4.5 其他保健纺织品 |
4.5.1 维生素上衣 |
4.5.2生物光素材料 |
5 纺织品抗静电及电磁辐射整理 |
5.1 纺织品抗静电整理 |
5.2 纺织品抗电磁波整理 |
6 结 语 |
(5)天然绿色棉的颜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天然彩色棉发展历史 |
1.2 彩色棉开发现状 |
1.2.1 国际上天然彩色棉的开发现状 |
1.2.2 我国彩色棉开发现状 |
1.3 天然彩色棉的特点 |
1.3.1 生态性 |
1.3.2 舒适性 |
1.3.3 经济性 |
1.4 天然彩色棉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化学组成 |
1.4.1 截面形状与尺寸稳定性 |
1.4.2 同轴嗜锇层现象 |
1.4.3 成熟度 |
1.4.4 纤维素含量 |
1.4.5 杂质含量 |
1.4.6 结晶度 |
1.4.7 金属含量 |
1.5 天然彩色棉的色素不稳定性 |
1.5.1 色素分布 |
1.5.2 影响天然色素稳定性的因素 |
1.6 天然彩棉织物的染整加工 |
1.6.1 天然彩棉织物的酶生态整理 |
1.6.2 丝光整理 |
1.6.3 抗皱整理 |
1.6.4 固色整理 |
1.7 天然彩棉存在的问题 |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向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与织物 |
2.1.1 主要仪器 |
2.1.2 织物 |
2.2 实验药品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织物预处理 |
2.3.2 天然绿色棉颜色变化规律研究 |
2.3.3 测试方法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表面活性剂对天然绿棉织物的影响 |
3.1.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绿棉的影响 |
3.1.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绿棉的影响 |
3.1.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绿棉的影响 |
3.1.4 小结 |
3.2 氧化剂——双氧水对天然绿棉织物的影响 |
3.3 络合剂对天然绿棉织物的影响 |
3.4 多组分复配体系对天然绿棉的影响 |
3.4.1 多组分复配体系一对天然绿棉的影响 |
3.4.2 多组分复配体系二对天然绿棉的影响 |
3.4.3 多组分复配体系对不同绿棉含量织物的影响 |
3.5 仿色试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纱线结构形态与彩棉针织物服用性能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彩色棉 |
1.2 彩棉的研究现状 |
1.3 彩棉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纺纱技术及其纱线结构形态 |
2.1 环锭纺纱 |
2.2 转杯纺纱 |
2.3 喷气纺纱 |
2.4 喷气涡流纺纱 |
2.5 四种纺纱表观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彩棉纱线性能研究 |
3.1 彩棉混纺纱线设计 |
3.2 纱线性能测试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彩棉织物试样制备 |
4.1 针织物编织 |
4.2 织物前处理 |
4.3 织物物理参数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针织物服用性能测试与分析 |
5.1 织物顶破性能测试与分析 |
5.2 织物耐磨性测试与分析 |
5.3 织物抗起毛起球性测试与分析 |
5.4 织物抗皱性测试与分析 |
5.5 织物缩水率测试与分析 |
5.6 织物表面光洁性测试与分析 |
5.7 织物弯曲性能测试与分析 |
5.8 织物悬垂性测试与分析 |
5.9 织物透气透湿性测试与分析 |
5.10 喷气涡流纱的综合评价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纱线纵向表观结构 |
附录2 织物表面光洁性 |
附录3 原始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彩色棉混纺针织产品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天然彩色棉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
1.3 天然彩色棉的结构和性能 |
1.4 天然彩色棉产品的研究意义 |
1.5 天然彩色棉产品的开发 |
1.6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彩色棉混纺纱性能测试研究 |
2.1 概述 |
2.2 原料选择 |
2.3 纱线力学性能测试 |
2.4 纱线捻度测试 |
2.5 纱线毛羽测试 |
2.6 纱线吸湿性测试 |
2.7 纱线条干均匀度测试 |
2.8 纱线品质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柔软整理研究 |
3.1 概述 |
3.2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制备 |
3.3 纤维素酶生态整理研究 |
3.4 柔软剂柔软整理研究 |
3.5 二次柔软整理研究 |
3.6 不同柔软整理对彩色棉织物色泽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制备 |
4.1 概述 |
4.2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编织 |
4.3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整理 |
4.4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的光坯物理指标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服用性能研究 |
5.1 概述 |
5.2 试样规格 |
5.3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服用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
5.4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风格研究 |
6.1 概述 |
6.2 织物手感的评价方法 |
6.3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手感的力学性能测试 |
6.4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基本风格评定 |
6.5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综合风格评定的数学方法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本课题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1 实验测试数据 |
附录2 彩色棉混纺针织物手感灰度关联分析 MATLAB程序 |
附录3 KES-F风格仪实验测试数据 |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9)天然彩色棉的色素不稳定性与染整前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彩色棉色素遗传不稳定 |
2 天然彩色棉在加工中色素也极不稳定[4] |
2.1 染整前处理引起彩棉色彩的变化 |
2.2 天然彩色棉色彩变深的处理 |
2.3 天然彩色棉色彩变浅的处理 |
2.4 光照对天然彩色棉的影响 |
2.5 天然彩色棉温处理色变规律 |
3 天然彩色棉的染整前处理加工 |
3.1 天然彩色棉染整前处理的要求 |
3.2 天然彩色棉生物前处理优点 |
3.3 绿色天然彩色棉机织物生态整理 |
3.3.1 生物酶退浆工艺条件 |
3.3.2 去茸毛、精练、柔软处理工艺条件 |
3.3.3 绿色彩棉生态整理效果 |
3.4 棕色天然彩色棉机织物染整加工 |
3.4.1 酶退浆 |
3.4.2 碱精练 |
3.4.3 纤柔酶柔软处理 |
3.5 天然彩色棉不需要或不能进行的加工 |
4 结语 |
四、天然彩色棉织物生态整理技术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彩棉织物生态整理工艺探讨[J]. 吴燕萍,张坦. 染整技术, 2012(08)
- [2]天然彩棉纺织品环保“印花”工艺探讨[D]. 马书芳. 东华大学, 2010(08)
- [3]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纱线及其产品的结构与性能[D]. 周旭玲. 浙江理工大学, 2010(06)
- [4]纺织品生态后整理技术[J]. 赵雪,何瑾馨,展义臻. 现代纺织技术, 2009(01)
- [5]天然绿色棉的颜色性能研究[D]. 关海娣. 北京服装学院, 2008(07)
- [6]纱线结构形态与彩棉针织物服用性能相关性研究[D]. 陈美娟. 东华大学, 2007(06)
- [7]彩色棉混纺针织产品的性能研究[D]. 严雯. 东华大学, 2007(05)
- [8]天然彩色棉机织物的生态整理[A]. 张镁. 第八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论文汇编, 2005
- [9]天然彩色棉的色素不稳定性与染整前处理[J]. 赵酒泉. 染料与染色, 2005(02)
- [10]彩色棉的科研现状与发展前景(下)[J]. 邓福军,陈谦,汤振江,张哲锋. 世界农业,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