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研究90年述评

太平天国研究90年述评

一、太平天国研究90年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武文杰[1](2021)在《太平天国印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平天国印书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其官方编纂刻印出版的书籍。印书文献集中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的政治主张、宣传思想与宗教理念,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史料。总体而言,太平天国印书版本复杂,现世存量较少,分布零散且多藏于海外。对其系统地进行刊刻研究、流传研究、存藏研究与版本研究,对于丰富太平天国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为选题目的与意义、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重点与难点。第一章从太平天国印书的刊刻印行研究出发,具体为印书刊刻时间、地点、机构和制度四方面展开讨论。第二章围绕太平天国印书的流传与存藏进行研究,分为国内与海外两大方面。国内存藏总量较少,散藏在各个图书馆或博物馆;海外存藏中,英国所藏太平天国印书无论种数或册数最为丰富。该章系统完整地总结了太平天国印书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流传历程、搜访成果与存藏现状。第三章作为全文研究的核心,以太平天国印书的版式与内容展开研究,具体分为版式特征、内容特征和避讳字研究三大方面。第四章具体展开对现今太平天国印书影印的分析,提出须亟待推进印书再生性保护的进程。太平天国印书属于珍贵的古籍,由于现今印书多存藏于海外,日后随着印书研究的不断深入,推动其数字化回归必将成为当下及至未来的应有之策。本文将全方位系统性地围绕研究太平天国印书从刻印、流传、存藏到回归的脉络,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研究溯源体系。同时对印书本身独特的版本价值与史料价值作充分的挖掘和展现,并倡议进一步推动太平天国印书的数字化,以便于读者研究利用,加深对于印书的研究了解。

崔之清,姜涛,华强,包树芳,吴善中,顾建娣,刘晨[2](2021)在《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今年是金田起义170周年。70年前,1951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胡绳同志执笔的社论《纪念太平天国革命百周年》,指出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战争——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所发展到的最高峰,肯定了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及其体现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次年开工、1958年建成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其第二块浮雕为"金田起义"。范文澜先生则在《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郑重指出,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些具有标志性的表述和事例,为研究工作树立了正确导向。然而,近三十年来,全盘否定洪秀全和太平天国、一味美化曾国藩及湘军的声音增多。这是大是大非问题,决不能等闲视之。本刊约请六位学者围绕"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撰文,希望能对相关问题有所澄清,对深化思考、推进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龙晓露[3](2020)在《湘军影响下的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时期,湘中地区掀起了建筑兴建潮。深入剖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可知与晚清湘军密切相关。湘军兴起于湘中地区,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广泛地影响了这一地区,民居建筑的兴盛便是这一影响下的产物,这些建筑也带有明显的湘军影响下的地域特征。本文将湘军的兴起这一历史事件与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的兴盛这一建筑现象关联起来。将晚清时期这一地区分散的民居建筑纳入统一的视角下进行研究,深入挖掘这些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思考适宜的保护方法。在对现存晚清时期湘中民居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十八处湘军将领府第、湘军将领祖居地、祠堂、书院建筑进行详细的测绘,获得了详实的一手基础资料。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湘军将领府第建筑。通过对建筑的形制特征、构造做法、装饰艺术进行归纳,总结出这些府第建筑的一般性特点:(一)湘军团体特有的品格贯穿于湘军将领府第的始终,铸就了这些建筑方正、规整、雄壮、具有“崇高感”的气质与灵魂;(二)湘军集团渗透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理念。“礼制”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湘军将领府第无论是平面布局、建筑高差、功能分布,甚至在建筑的装饰上,都印刻着礼制思想的烙印;(三)超出常理的规模尺度透露着长期征战的湘军将领为弥补内心缺失而采取的“报复式挥霍”的宣泄途径;(四)这些建筑在构造做法和材料运用上大多遵循当地传统,体现出湘军尊崇的“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品格;(五)通过与清中期士绅民居进行对比,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在晚清发生转变,并具有浓厚的湘军文化色彩。为了解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变迁,本文以涟源市杨市镇杨家滩务本堂刘氏家族的建筑为例,通过对比清中期刘氏家族的祖居地以及湘军兴起后家族主要湘军人物的府第建筑,可以看出湘军兴起改变了刘氏家族的发展脉络,进而带来了家族建筑的“突变”,并着重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湘军将领府第建筑具有类型化的一般性特征,但具体到每一座建筑,又有其特殊性。《园冶》有云“三分匠,七分主人”,为了解“七分主人”对建筑面貌产生的作用,本文选取曾国藩的富厚堂与其弟曾国荃修建的大夫第为例,对两处建筑的建造背景、建筑的差异等进行比较,并结合曾国藩与其兄弟子侄的往来书信了解二者对于住宅建造及居住环境营建的不同看法。可以看出,除去使用需求、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客观因素外,个人修为对建筑面貌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本文还对这一时期的祠堂和书院建筑进行了研究。湘军的兴起带来湘中地区宗族的发展,也带来了湘中地区祠堂建筑的兴盛。对当地多个家族的族谱进行研究,得出军功家族祠堂数量激增是造成这一时期湘中地区祠堂兴盛的主要原因,并归纳出湘中祠堂自清朝以来的演变规律。对书院的论述以晚清湘中书院的建造背景切入,这一时期书院的兴建与湘军的兴起关系密切,并以现存的东山书院为例,分析书院的形制特点。湘军将领府第及相关建筑遗产保护状况令人堪忧,本文尝试提出了两种针对性保护的方式方法。这些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完整型、破损型和遗址型。针对完整型建筑遗产,由于建筑年代久远,现状保存完好的建筑也不可避免需要进行构件的修复。在实际工程中,对修复方法的选择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相关研究很少使用定量方法来评估古建筑修复的决策过程。因此,提出一种针对古建筑木构件修复方法选择的模型,即一种以单值中智集(SNNS)形式提供决策信息的多准则群体决策(MCGDM)方法对建筑构件修复方法进行确定。针对破损型建筑,提出一种基于现状和口述史的建筑复原方法。在主体建筑尚有部分存留,且还有见证者可以提供口述信息的情况下,对建筑进行复原,记录和保存尽可能多的建筑信息,不失为一种可能的“抢救性保护”的途径。

冯璐璐[4](2020)在《太平天国对近代湖南熟人社会的分解》文中认为太平天国运动迄今为止虽然已经过去近一个半世纪,但是对于湖南近代史的影响仍然不容小觑。咸丰二年至同治元年,太平军三次大规模入湘,其活动范围波及湖南大部分地区。太平军周旋湖南的十余年间,对近代湖南熟人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使湖南的人口、宗族、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进而对湖南的社会秩序和熟人社会造成一定的冲击。本文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作为绪论部分,主要内容涉及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及创新与难点、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章主要对近代湖南熟人社会特征进行概述,认为近代湖南熟人社会主要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文化认同感为主要表征,进而分析太平军入湘前,在湖南熟人社会里,人口、宗族和礼俗文化教育的发展情况。第三章是以太平军三次大规模入湘的军事活动为框架,主要从太平军的军事活动对湖南的人口、宗族、士绅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一方面,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军事战斗团体,地方宗族及政府无力维持熟人社会的正常运转,处于社会底层的大量劳苦大众投奔太平军。另一方面,战争造成湖南大量人口损失,宗族势力也因此受损。此时士绅阶层开始走出“舒适圈”组织团练用以对抗太平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宗族与地方的安全,其绅权和社会影响力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为后期重构湖南熟人社会的主要力量。第四章是介绍太平军入湘对湖南文化层面和社会控制层面的影响,战争损毁了湖南大量的学宫、书院等基础建筑,破坏了读书人接受教育的场所,科举制度也因战乱无法正常进行。太平军激烈的文化政策也冲击着湖南传统的宗教信仰。从这几个破坏的行径来看,太平军入湘的活动着实影响了湖南传统文化的传播,动摇了政府稳定社会的基石。第五章是从经济、社会精神生活以及社会关系层面再次分析太平军入湘对近代湖南熟人社会的影响。太平军在湖南活动的十余年间,造成大量的人口损失,导致农业无法按时生产、商业资金中断、商品流通不畅,冲击了传统的精神文化信仰,影响了湖南社会关系的变化。

黄秋硕[5](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研究表明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吴茜[6](2020)在《太平天国宣传策略的流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也被评为旧式农民运动的顶峰。在这场农民运动中,其宣传活动十分考究。它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符号与清政府抗衡,宣传活动延伸到了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宣传体系,与历代农民起义运动的宣传相比,具有着无可比拟的进步性和创造性。因此,从传播学角度来说,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宣传值得研究和思考。目前对太平天国宣传策略的系统研究较少。本论文尝试以太平天国运动发展中政治上的变化为线索,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基于太平天国宣传史料,对其运动发展进程中宣传策略的变化进行探究。在绪论部分,首先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进行了介绍;对“宣传策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进行了界定,宣传策略既包括宣传内容也包括宣传形式;对文中所涉及的太平天国时期划分依据做出说明,以太平天国政治上的变化作为主线,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以教治道”时期、“起义发展”时期、“衰败”时期;以及展现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至第三章,分别对应太平天国宣传策略发展的三个时期,考察太平天国在“以教治道”时期、“起义发展”时期、“衰败”时期的宣传实践,主要从宣传内容、宣传形式两个方面总结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下的宣传策略,并尽可能的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角度对太平天国宣传策略产生或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章基于对前三章的思考,总结太平天国宣传策略流变中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进而达到帮助我们加深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及其宣传策略理性认识的目的。

侯叶[7](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贺宇堃[8](2018)在《1980-1990年代历史小说中的太平天国叙事》文中研究表明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不仅导致了满清王朝由盛转衰,也加速了中国数千年农业社会从传统向近现代的深刻转变。历史价值的重要性决定了太平天国题材在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广受青睐,而历史面貌的多样性则决定了太平天国叙事在历史小说创作中的丰富多彩。“国家不幸诗家幸”,从晚清—民国时期开始,太平天国历史一直是文学创作的热点题材。进入1980年代以后,该题材的小说创作进入了全面繁荣阶段,一大批质量不俗的作品进入读者的视线,二十年的时间跨度让太平天国叙事表现出了一定的脉络和特质。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80-90年代出现的太平天国小说创作的研究明显不足,学界偶有对单个作品或作家的关注,但缺乏整体性的视野和思路,宏观视野把握有所欠缺、抑或是力所不逮,给本文研究留下了巨大空间。诚然,由浅入深、由微观至宏观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路径,但当时机成熟之时,研究者也应具备整体、系统的宏观视野,在透视作家、作品的同时,努力学会以高屋建瓴的格局囊括、定位。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课题即是笔者由微观而至宏观的一次学术尝试。1980-1990年代历史小说中的太平天国叙事存在阶段性差异,不同阶段想象建构背后关联的是作家的创作观念、文学的发生背景以及时代的精神风貌等众多因素。因此,本文以“1980-1990年代历史小说中的太平天国叙事”为研究主题,以文学社会学为视角发掘80-90年代不同阶段太平天国叙事背后的知识谱系与变迁意义。全文主要分成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从政治叙事的角度出发,以《天国恨》、《大渡魂》两部作品为代表,分析1980年代初太平天国叙事的政治话语逻辑,以及它们对革命历史小说创作方法的承续和新变。第二章从文化叙事的角度出发,以《曾国藩》、《左宗棠》两部作品为代表,结合作家创作谈,分析进入1990年代后该类型小说涌现的背景与特征。第三章从市场叙事的角度出发,以《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两部作品为代表,借助小说文本细读,梳理史学研究、时代思潮的融入对小说创作内蕴带来的深度影响。

王苗[9](2018)在《太平天国印书避讳字研究》文中认为太平天国避讳字是广泛存在于太平天国文献中的一种特殊用字现象,它的产生既是对前代避讳制度的继承,也与它自身的时代背景、宗教文化、政权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太平天国文献中大量存在的避讳字,能为我们解读太平天国文献、文物鉴定、版本校勘以及现代汉字整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太平天国印书》为主要研究材料,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探讨太平天国避讳内容、避讳方法、避讳字特点,以全面梳理太平天国印书中的避讳字,从而为太平天国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张林强[10](2017)在《太平天国降将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太平天国的政治号召下,大江南北的民众被召唤起来,向清政府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场震动全国的农民起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它鼓舞了人们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战争前期,太平军中鲜有投降者,战争后期,各城、各地太平军将领中几乎都有变节者。自古以来,史家对那些变节投降的人的评价都不高,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衡量人格的道德原则之一便是做人的气节。而这些降将在危难关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体现不出一点气节。这些投降的太平军将领是否都应受到批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这需要从其投降的原因来分析。战场的形势从来都是瞬息万变的,与清廷相比,太平天国始终是弱势的一方,这是太平军将领大量投降的直接原因,但具体到每一位太平军将领身上,其投降的原因则并不相同。这些降将因投降时间、投降原因不一,所以他们投降后,清将对其的态度以及他们投入清军阵营后的任职情况也各不相同,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由于史料有限,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降将的详细资料,但可从已知的资料中,从个别降将的典型事例中,得出一个相对性的论断。在战争后期,那些过参加金田起义的将士在局势大变后并不曾投降,这些将士始终忠于太平天国,与那些投降将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太平天国后期发生大规模投降的原因,学界各有评说,本文从这些降将参军前的籍贯、社会成分、投降地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因兵灾造成了大量流民,这些流民也成为太平军的主要兵源。因生活所迫,这些流民身上有很重的劣根性,他们毫无信念,毫无追求,当初参加太平军是为了生存,太平天国局势变危后,这些流民出身的将士纷纷投降也是为了生存。从清廷的臣民成为社会流民,从社会流民成为太平军将士,从太平军将士再转化为清廷的臣民,看似很简单的规律,事实上有很深刻的社会原因。

二、太平天国研究90年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平天国研究90年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太平天国印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印书的刊刻发行
        二、印书的流传与存藏
        三、印书的版本研究
    第三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太平天国印书的刊刻印行
    第一节 刊刻时间与地点
    第二节 刊刻制度与机构
        一、太平天国印书的刊刻制度
        二、太平天国印书的刊刻机构
第二章 太平天国印书流传与存藏
    第一节 国内存藏情况
    第二节 海外流传与存藏
        一、海外流传搜访
        二、海外存藏概况
第三章 太平天国印书版式与内容分析
    第一节 印书版式分析
    第二节 印书内容分析
    第三节 印书避讳字分析
第四章 太平天国印书的再生性保护
    第一节 印书再生性保护现状
    第二节 印书再生性保护前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已发现太平天国印书种类统计表
附录二:太平天国印书提要
后记

(2)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晚清危局及其出路——洪秀全、曾国藩的认知与抉择
    一、朝廷及精英阶层对晚清危局之认知
    二、曾国藩、洪秀全对晚清危局之认知
        (一)曾国藩的危局认知
        (二)洪秀全的危局认知
    三、洪秀全、曾国藩拯救危局的道路抉择
太平天国:造反者的失败事业
    一、大是大非:“造反有理”还是“造反无理”?
    二、清王朝走向了反面
    三、洪杨革命: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造反
    四、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历史虚无主义与《太平杂说》
    一、《太平杂说》引发学术争鸣
    二、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必须让群众披上宗教的外衣
    三、洪秀全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四、人口过量死亡七千万是谬说
    五、两个纲领是太平天国的伟大创造
亦论上帝教不是“邪教”
    一、邪教是一个价值概念
    二、上帝教“邪教”说驳议
    三、上帝教是太平天国农民自己的宗教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理论转型
    一、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概述
    二、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理论转型
    三、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太平天国史引起的争论
    余 论
太平军军纪再审
    一、《江南铁泪图》所绘
    二、军纪流变
    三、兵燹之责
        (一)太平军有严明军纪的主观意识和实际行动
        (二)内战的其他主体负有相当责任

(3)湘军影响下的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时间范畴界定
        1.1.2 地域范围界定
        1.1.3 湘军
    1.2 选题意义与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2.3 实践价值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湘军的研究
        2.1.1 湘军史料汇编
        2.1.2 对湘军史实和制度的记载
        2.1.3 湘军兴起的社会背景研究
        2.1.4 对湘军人物的研究
        2.1.5 湘军兴起的影响研究
    2.2 关于民居的研究
        2.2.1 区域划分下的民居研究
        2.2.2 基于建筑样式的民居研究
        2.2.3 基于营建方式的民居研究
        2.2.4 微观视角下的民居研究
        2.2.5 对湖南传统民居的研究
        2.2.6 其他关于民居的研究
    2.3 湘军与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关联的必要性论证
    2.4 小结
第三章 晚清湘中建筑兴建潮及其动力机制
    3.1 晚清湘中地区的建筑兴建潮
    3.2 晚清湘中地区建筑兴建潮的动力机制
        3.2.1 根本动力: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双重压迫
        3.2.2 主要动力:清政府内忧外患,湘军承担历史重任
        3.2.3 直接动力:湘军兴起为湘中地区建筑兴建创造了条件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样本选取与测绘成果
    4.1 样本选取依据
    4.2 测绘成果
        4.2.1 居住建筑
        4.2.2 祠堂建筑
        4.2.3 书院建筑
第五章 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基本特征
    5.1 建筑的形制特征
        5.1.1 基本住宅单元
        5.1.2 功能分区及建筑组合
        5.1.3 建筑规模与尺度
    5.2 构造做法
        5.2.1 结构型式
        5.2.2 其他部分构造做法
    5.3 建筑装饰
        5.3.1 形式与风格
        5.3.2 装饰艺术的演变——与清中期士绅民居的对比
    5.4 小结
第六章 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变迁——以务本堂刘氏家族建筑为例
    6.1 湘军兴起与刘氏家族的演变
    6.2 刘氏家族祖居地
    6.3 晚清时期的刘氏家族宅第
        6.3.1 从团块状到散点式的布局形式
        6.3.2 建筑规模确定依据
        6.3.3 空间尺寸与功能的演变
    6.4 后续思考
    6.5 小结
第七章 个人修为对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影响——以曾氏兄弟府第的比较为例
    7.1 建造背景及过程
    7.2 两处建筑之差异
    7.3 “适度”与“失度”的博弈
    7.4 建筑反映个人修为
    7.5 小结
第八章 湘军对湘中地区祠堂与书院营造的影响
    8.1 晚清湘中地区祠堂
        8.1.1 宗族与祠堂
        8.1.2 军功家族祠堂数量激增
        8.1.3 晚清湘中地区祠堂的形式特征
        8.1.4 湘军与湘中地区祠堂形制的演变
    8.2 湘军与湘中地区书院
        8.2.1 建造背景及基本情况
        8.2.2 东山书院的兴建与发展
    8.3 小结
第九章 湘中地区湘军将领府第及相关建筑遗产的保护
    9.1 湘军将领府第及相关建筑现状分析
    9.2 基于单值中智集的TODIM在古建筑构件修复决策中的运用
        9.2.1 相关决策算法的研究
        9.2.2 相关定义
        9.2.3 建立修复方法选择模型
        9.2.4 实证研究
    9.3 基于现状与口述史的古建筑复原探析
        9.3.1 历史演变与现状描述
        9.3.2 初步还原
        9.3.3 现状推导
        9.3.4 口述补充与验证
    9.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太平天国对近代湖南熟人社会的分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创新与难点
        1.2.1 研究现状
        1.2.2 创新与难点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太平军入湘前的近代湖南熟人社会
    2.1 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
    2.2 太平军入湘前湖南熟人社会现状
        2.2.1 太平军入湘前湖南的人口概况
        2.2.2 太平军入湘前湖南的宗族制度
        2.2.3 湖南的礼俗教育制度
第3章 太平军入湘及对湘熟人社会结构的分解
    3.1 太平军入湘概略
        3.1.1 1852年横扫湖南南北大部分地区
        3.1.2 1854年西征进入湘江下游、洞庭湖周围
        3.1.3 1859-1862年间石达开部将在湘的活动
    3.2 对湘熟人社会结构的分解
        3.2.1 人口结构松动
        3.2.2 宗族势力分化
        3.2.3 士绅武化
第4章 太平军入湘对湘熟人社会功能设置的破坏
    4.1 对湘教育功能设置的破坏
        4.1.1 对湘学宫的破坏
        4.1.2 对湘书院的破坏
    4.2 对湘控制功能设置的冲击
        4.2.1 对湘衙署的冲击
        4.2.2 对湘宗教信仰的冲击
第5章 太平军入湘对湘熟人社会生活的影响
    5.1 对湘经济生活的影响
        5.1.1 农业无法正常生产
        5.1.2 商业发展陷入迟缓状态
    5.2 对湘社会精神生活的影响
    5.3 对湘社会关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5)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3.《天道溯原》之影响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一、同文馆总教习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2.丁韪良作品分析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三、其他方面问题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三、关于太平天国
        四、关于晚清改革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一、关于中国寓言
        二、关于民间传说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6)太平天国宣传策略的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与意义
    0.2 文献综述
    0.3 主要概念与时期划分
    0.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
1 以教治道时期:“拜上帝,斥偶像”
    1.1 以教治道时期宣传策略形成的原因
        1.1.1 洪秀全的科考经历与最初接触基督教
        1.1.2 社会秩序动荡,百姓生活艰难困苦
        1.1.3 中国多神信仰和西方基督教的传播
    1.2 “拜上帝、斥偶像”的具体实施
        1.2.1 引用典籍和掌故,使教义中国化
        1.2.2 采用诗歌的形式进行宣传
        1.2.3 宣传内容紧贴实际
2 起义发展时期:“驱除胡虏,同享天福”
    2.1 起义发展时期宣传策略形成的原因
        2.1.1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1.2 建立和巩固太平天国政权的需要
    2.2 “驱除胡虏,同享天福”的具体实施
        2.2.1 神化太平政权,妖魔化满清政府
        2.2.2 严加整编出版物进行思想控制
        2.2.3 针对不同宣传对象,做有的放矢的宣传
        2.2.4 广泛运用多种宣传方式
        2.2.5 宣传文体贴近群众
3 衰败时期:“审时度势,天国万年”
    3.1 衰败时期宣传策略形成的原因
        3.1.1 太平天国出现信仰危机
        3.1.2 太平天国受到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联合打击
        3.1.3 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纲领
    3.2 “审时度势,天国万年”的具体实施
        3.2.1 对外宣传软硬兼施
        3.2.2 宣传具有时代进步思想的内容
        3.2.3 进行麻醉式的宗教宣传
        3.2.4 修改国号,以幼主名义频繁发文
4 太平天国宣传策略流变的评价
    4.1 太平天国宣传策略流变的合理性
        4.1.1 因时制宜
        4.1.2 具有时代进步性
    4.2 太平天国宣传策略流变的局限性
        4.2.1 宗教迷信日益泛滥
        4.2.2 破坏中国传统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1980-1990年代历史小说中的太平天国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80年代政治叙事——《天国恨》《大渡魂》
    第一节 合法性——意识形态的政治图解
    第二节 集体性——政治认同对人性的遮蔽
    第三节 对立性——革命历史小说的余绪
第二章 90年代初文化叙事——《曾国藩》《左宗棠》
    第一节 民族性——从中心到边缘
    第二节 文化性——从认同到批判
    第三节 悲剧性——从革命悲剧到文化悲剧
第三章 90年代末市场叙事——《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
    第一节 祛魅化——欲望描写的风靡
    第二节 言情化——市场认同的主题
    第三节 解构化——消费历史的戏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太平天国印书避讳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太平天国相关研究概况
    第二节 太平天国印书研究
    第三节 太平天国印书避讳字研究概况
    第四节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研究价值
第一章 太平天国印书避讳字概况
    第一节 避讳的含义、起源
    第二节 避讳发展简史
    第三节 太平天国避讳内容
第二章 太平天国印书避讳字分类
    第一节 避讳之分类
    第二节 太平天国印书避讳字几种分类
    小结
第三章 太平天国印书避讳方法
    第一节 常见避讳方法
    第二节 太平天国印书基本避讳方法
    小结
第四章 太平天国印书避讳字特点及其传承、行废
    第一节 太平天国印书避讳字特点
    第二节 太平天国印书避讳字传承行废情况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太平天国降将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降将的概念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太平军降将群体界定
    1.1 太平军范围界定
    1.2 太平天国官阶
第二章 太平军降将投降成因类型
    2.1 清军招降
    2.2 贪图富贵乞降
    2.3 因内部不和而投降
    2.4 绝境下投降求生
第三章 降将群体的结局
    3.1 投降时段分析
    3.2 清军对降将的态度
    3.3 降将人物结局
第四章 太平军将士大量投降原因新探
    4.1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的流民现象
    4.2 降将的籍贯与社会成分
    4.3 太平军兵源问题
结语
附录 本文搜集的110起降将信息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太平天国研究90年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平天国印书研究[D]. 武文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J]. 崔之清,姜涛,华强,包树芳,吴善中,顾建娣,刘晨. 史学理论研究, 2021(01)
  • [3]湘军影响下的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研究[D]. 龙晓露. 湖南大学, 2020(02)
  • [4]太平天国对近代湖南熟人社会的分解[D]. 冯璐璐. 湘潭大学, 2020(02)
  • [5]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太平天国宣传策略的流变研究[D]. 吴茜. 辽宁大学, 2020(01)
  • [7]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1980-1990年代历史小说中的太平天国叙事[D]. 贺宇堃. 湖南大学, 2018(02)
  • [9]太平天国印书避讳字研究[D]. 王苗.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10]太平天国降将群体研究[D]. 张林强. 河南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太平天国研究90年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