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化工程机械机群监控中心软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苟双全[1](2009)在《基于ARM的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的不断融合,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把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工程机械远程维护及监控系统”列为重点研究项目。本文以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为背景,对基于ARM的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系统做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包括嵌入式硬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等。然后,重点设计了一个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系统,主要包括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监控器的处理器采用的是Samsung S3C44B0X16/32位RISC处理器,有8MB的内存和16MB的硬盘;软件系统设计主要是基于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功能函数设计。最后给出了系统的测试方法和调试过程。与传统的工程机械监控器相比,本文设计的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系统在基于ARM的硬件系统上扩展了GPS模块和GSM模块,在基于μC/OS-Ⅱ的系统上建立了应用软件模块。其效率和精度都得到很大提高,从而大大改善了监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能够解决一系列在现代工程机械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具有强适应性、多功能和高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它完全能够满足工程机械行业对工程机械车辆远程监控的需求。
彭德刚[2](2008)在《工程机械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以及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正处在飞速的发展阶段,基础建设就显得更加的重要。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进而最大可能占有市场份额的同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成为每个工程机械厂商追求的目标。嵌入式系统技术是当今最流行的前沿技术之一。使用嵌入式系统技术改造传统的工程机械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在国内的行业中目前使用这种新技术的产品还很少。本文介绍的嵌入式工程机械远程监控系统,就是将嵌入式系统技术应用到工程机械上的一项研究。文中的嵌入式工程机械控制器硬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显示器、远程监控器)。显示器CPU基于韩国现代HMS30C7202 ARM7芯片,负责CAN总线数据接收、界面显示、数据存储等;远程监控器基于LPC2119 32位的微处理器——ARM,扩展全球定位模块GPS模块,GPRS无线Modem和CAN总线,可随时将车辆定位数据和CAN总线车辆状态信息发送到监控中心。显示器和远程监控器的软件采用μC/OS-Ⅱ实时系统作为操作系统,各种接口扩展有相应的驱动程序。该监控器样机平台安装在挖掘机和泵车上进行了运行测试,在半年多的测试过程中,监控器持续改进,目前硬件已通过国家有关关低温、震动和冲击和EMC(电磁兼容)检测,正式批量投入市场使用,平均每月200套供货,主要供货商为福田重工和长沙中联重科,市场反映良好。
陈岳昌[3](2007)在《工程机械多智能主体机群优化调度及施工管理仿真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公路施工中存在着摊铺机、压路机、拌和机,自卸车等施工机群设备配置不够合理,物料断流或积压时有发生及生产率低下和劳动强度大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施工机群智能化和动态优化配置调度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未来工程机械发展的必要趋势和提高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产施工设备的装备水平的重要途径。多智能主体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多主体系统是一些自主的主体通过协作完成某些任务或达到某些目标而构成的系统。遗传算法是一种新兴的搜索寻优技术,它仿效生物界的遗传和进化,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借助复制、交换、突变等操作,逐步逼近最优解。本文将多智能主体技术应用于在高等级路面上施工的工程机械机群的智能化中,并用遗传算法方法研究了机群施工过程中的动态配置调度问题和在施工过程中物料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具体如下:1.通过建立施工过程的成本函数模型,利用遗传算法的搜索寻优技术,快速给出摊铺机和自卸车的合理配置,用以指导工程实践,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2、采用将中央控制与分布式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路面施工机械机群的多智能主体混杂分层式结构。在多主体环境——MAGE上开发了多主体公路施工管理仿真系统,用来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物料管理、动态调度、资源配置和质量控制等问题。总之,本文应用多智能主体技术、遗传算法对机群的系统结构、机群的动态配置调度和施工过程的管理仿真进行了研究,为机群智能化系统进一步的详细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思明[4](2006)在《基于分层递阶控制的智能机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未来几年我国将处在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阶段,工程机械智能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工程机械智能化机群应用了最前沿的先进技术,代表了当今工程机械技术和施工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目前国内外已开始了工程机械作业的机群智能化研究,并有了相应的初级产品。分层递阶控制遵循精度随智能的降低而提高的原则,而多智能主体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是在现在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分层递阶控制和多智能体技术,将基于智能体的分层递阶控制应用于机群智能化上,不同层次上的工程机械智能体完成特定的任务,并设计了适用于智能机群施工的人机协作决策智能体和人机协作执行智能体。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别论述了分层递阶控制与智能体理论,在智能控制系统分层递阶结构的基础上,将分层递阶控制和智能体结合,并将智能体作为各级的智能控制的实现。从而构成多智能体的分层、分布式主从协调机制,并构建了其智能体;(2)在机群的分层体系结构基础上,将基于智能体分层递阶控制应用于机群智能化上,分层递阶控制的层次对应于机群相应的功能层,有利于不同的层次上发挥自己的特长;(3)在人机协作的基础上,确立了人机结合的智能体,并构建了人机决策智能体与人机执行智能体,人与机器协同工作,以获得机群系统的最高效益和最佳效果。并论述了机群智能化的一般实现方案;(4)针对道岔铺换机群中存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人员工作强度大等缺点,提出了基于智能体的分层递阶智能控制在道岔铺换机群上的实施方案,包括整体控制方案的制定,以及单机智能体化方案、中央决策智能体的实施方案和无线通讯系统实施方案的实现。
高强[5](2006)在《筑路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混杂控制与信息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筑路机群的智能化、动态优化调度和筑路质量在线预测是未来筑路机械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目前筑路过程中物料断流、积压、施工设备配置不合理、筑路质量难以在线预测以及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的必要手段。本文利用多主体技术建立了分布式机群体系结构,并在多主体平台MAGE上实现,这种结构充分体现了单机的自主性和机群的灵活性。选择合理的动态调度是筑路机群系统中的难题,应用混杂控制理论,结合优化调度算法,分析了施工机群的物料供应以及动态调度问题。信息融合技术是信息在线预测的有力工具,本文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等手段对影响筑路质量的各种参数进行融合,实现了筑路质量的实时预测。本文取得了以下成果:(1)首次通过多主体平台MAGE建立了筑路机群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这种开放式的分布体系可以灵活的增减单机数量。提出了多主体智能化的筑路机群实施方案,包括中央控制主体的体系结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知识库构建,单机的施工规范、人机交互以及机群无线通讯实施方案。(2)首次将基于时间序列的神经网络信息融合、基于SVM的信息融合、基于随机梯度的信息融合和基于MARS的信息融合的方法应用到筑路质量的预测中,仿真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机群在筑路过程中的沥青混合料的供需关系,首先确定系统阈值,通过对拌和机的混杂切换控制,构建筑路机群的层次模型和MLD模型,实现了沥青混合料的供需平衡。(4)在沥青混合料供需平衡的基础上,运用排队调度法和基于信息素的算法等手段,实现自卸车的动态调度。根据不同的施工任务和主导机械的工作能力,从自卸车的利用率和使用数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减少不必要的机车闲置。(5)应用上述算法,借助Vc++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技术,完成了筑路机群智能化可视化动态仿真软件的开发。
仰燕兰[6](2006)在《工程机械监控管理中心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工程机械监控管理中心是车辆定位监控领域的一个具体应用。针对工程机械这一类特殊车辆,监控内容除了GPS定位信息,还包括工程机械的状态参数、工程机械机群等信息。本文主要对监控管理中心的搭建、监控软件的开发与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实现了监控管理中心的总体架构设计,按照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无线数据通信网络、监控软件和后台数据库逐步展开。具体设计工作如下:1)基于GSM/GPRS/WLAN三种无线网通信技术,分别讨论了它们的组网方案,并通过可行性分析确定了通信网络的具体实现方案。2)根据具体功能分析,设计了监控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组成结构。3)分析了监控管理中心的信息需求,据此完成了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工作,包括数据库的选型、数据表结构的设计,以及表间约束关系建立。4)基于总体架构设计,完成了监控管理中心的软硬件部署。接着,本文对监控软件的三个主要子系统:通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对于通信系统的开发从三方面展开:1)针对GSM、GPRS和WLAN这三种通信方式,设计了相应的通信例程,从而实现了通信的连接及通信数据的处理;2)讨论了在.NET开发环境下底层通信接口的编程实现,包括串口编程和TCP/IP网络编程;3)开发基于多通讯协议的数据处理程序,可实现对接收数据的解析和存储。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首先围绕组件式GIS集成二次开发技术展开基础设计,包括电子地图的组织与管理、利用MapX组件特点为监控对象建模,以及地理信息识别算法的设计;然后对它的两大功能模块:实时监控和轨迹回放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首先对工程机械信息维护和信息查询两大功能模块进行设计;接着探讨了本系统实现的一个关键技术:ADO.NET数据访问技术,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离线和在线两种数据访问模式,很好的解决了系统与数据库的接口问题。
郭龙[7](2006)在《工程机械机群多主体混杂控制系统优化调度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工程机械机群智能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工程机械的制造水平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施工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产施工设备的装备水平。本文针对当前路面施工中存在的自卸车、摊铺机、压路机以及拌和机等设备配置不够合理,物料断流或积压时有发生及生产率低下和劳动强度大等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多智能主体技术应用于在高等级路面上施工的工程机械机群的智能化建设中,构建了工程机械机群多主体混杂控制系统模型,并重点研究了机群混杂系统的优化配置与调度问题,具体如下:首先,为简化系统设计和降低系统的最终成本,采用将中央控制与分布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路面施工机群的多智能主体混杂分层式结构。该结构在提高系统灵活性、鲁棒性的同时,也保证了系统的反应速度,且不过于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AS的蚁群算法来处理机群动态调度问题的方法,使主体需求参数优化配比,达到动态平衡,MATLAB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处理机群调度问题的稳定性,并给出优化配比的调度调节域,指导了工程实践。再次,以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对物料的供需平衡为中心,利用混杂控制理论分析了物料的供应特性,提出自卸卡车动态调度的队列法。基于ACL语言构造二级广播的通讯形式,将物料的供需调度关系转化为处理主体间通讯调度机制,仿真结果保证了物料供应的连续性,使工程机械集群物料生产与消耗平衡协调。最后,应用优先级、选路和混杂控制等算法,首次实现了对路面施工机群系统级的优化控制,并以自卸卡车为例,利用MATLAB实现了对各供应主体行驶速度分级模式PID控制策略的仿真,同时借助VC++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技术,完成了公路机械智能化混杂控制系统可视化动态仿真软件的开发。本论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375107)与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编号:043801911)资助。
巨永锋[8](2006)在《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与故障智能诊断的研究》文中认为在2001年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设置的“机器人技术”主题中,将“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列为4个专题方向之一,机群智能化的基础是单机的智能化。本文主要从“压实智能控制”、“故障智能诊断”、“人机智能交互”三个方面,研究振动压路机的智能化技术,为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的研究开发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开拓性的工作。论文研究的成果如下: 1.在介绍振动压实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振动压路机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振动压路机主要工作参数对压实效果的影响,给出了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为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分析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系统的功能及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CAN总线技术和专用PLC构成的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完成了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与设计。 3.在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压实度仪的技术改进方案,解决了压实度仪使用过程中的标定、与控制器的连接等关键技术难点,实现了压实度的在线检测。 4.将模糊系统与神经网络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由模糊化层、模糊推理层和清晰化层组成的振动压路机压实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结构,运用补偿模糊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解决参数的自动调整问题。把实践中得出的模糊控制规则表作为训练模糊神经网络的样本,仿真结果表明该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具有在误差限度范围内的泛化能力,可用于振动压路机的压实控制中。 5.在分析振动压路机故障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ANNES)的振动压路机故障智能诊断系统,深入研究了知识库、推理机制、学习机制、解释机制、数据库以及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的相互导入机制等关键技术。在知识库中,用神经网络来表示浅层知识,以实现对故障的直觉联想;用框架来表示振动压路机的深层知识,以实现对故障诊断的逻辑验证。在推理机制中,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采用正向推理的方法,基于框架的推理则分为对神经网络诊断结果的逻辑验证和重新对故障逻辑推理,以保证故障诊断的正确性。在学习机制中,包括了神经网络对专家经验的学习以及对新的故障的学习。 6.在分析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系统人机交互软件设计需求的基础上,
阮炜[9](2005)在《基于嵌入式Linux的移动工程机械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本文的工作是由徐州工程机械集团、东南大学、清华大学、重庆交通学院等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863基金项目“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因为智能化工程机械实现机群化的前提是移动的工程机械与监控中心实现信息共享。本文首先介绍了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概念及研究现状,详细分析了施工现场环境及各种工程机械的信息需求,针对这些信息需求和工程机械的不同特点,设计了通信网络总体架构,选定了各种工程机械车载终端与控制中心的通信方式。根据工程机械施工的特点,文章选定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硬件方案,进行了方案的论证、设备选型、设计与实现,完成了搭载嵌入式GSM模块、嵌入式GPS模块和电源供电模块的电路板设计。最终实现了基于Linux嵌入式系统的车载CAN/GPS/WLAN/GSM无线通信的通信终端。接着,文章给出了施工现场的无线局域网的网络架构,并且给出了无线局域网络通信编程的实现过程。然后,通过对CAN信息和GPS定位信息格式进行深入研究,完成了CAN总线的状态信息和GPS定位信息的获取,并将获取到的数据封装成TCP数据包,最后通过无线局域网发送,由控制中心接收并且存储至数据库。由于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小、需要架设网络,通信终端又采用了现有的无线广域网络的两种通信方式:基于短消息和基于GPRS。对于短消息方式,根据短消息数据包的格式要求,将获取到的CAN信息和GPS定位信息,封装至PDU,使用AT指令集,通过GSM Modem发送。对于GPRS方式,给出了组网方式,利用PPP协议,在Linux系统上实现了GPRS通信。然后,通过实验比较了GPRS和短消息之间的通信量以及费率上的差异。最后,文章设计了在GPRS网络下穿越防火墙以及反向控制通信终端的通信方法。
张昱[10](2005)在《基于GIS的机群智能化施工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本文取材于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项目。机群的协调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而我国在道路建设和管理方法上比较落后,传统施工方式中,施工机械的配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单机之间又几乎相互独立。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提高机群的动态管理水平,迫切需要寻找方法以实现机群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从而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 设计的智能化监控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的单机作业的许多弊端,具有较先进水平的机群施工管理前景。研究内容具体来说主要有: 1.使每台单机都能利用众多的传感器和GPS 定位设备根据需要采集自身的位置信息或状态参数,这种自身智能化的单机工作为机群智能化建立了基础; 2.确定系统的通信方案,应用了先进的GSM 全球移动通信技术、数传电台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无线网络通信,实现机群各单机之间以及与监控中心之间的双向通信; 3.通过对系统以及相关技术的分析研究,选用合适的GPS 定位设备以及相应的硬件配置并正确装备,以满足系统要求。在硬件基础上用VB 编制机群智能化施工监控系统程序, 结合数据库技术和GIS 技术实现对机群的实时可视化监视和及时调度,并可方便地调出各机械设备的实时参数; 本文提出的基于GIS 的机群监控系统及其程序设计已经完成,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智能化工程机械机群监控中心软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化工程机械机群监控中心软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M的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用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工程机械“机群”概念的产生 |
1.1.2 工程机械租赁业的发展 |
1.2 工程机械远程监控系统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论文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 |
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2.1.1 嵌入式系统发展历史 |
2.1.2 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 |
2.2 嵌入式系统相关硬件 |
2.2.1 ARM |
2.2.2 S3C44B0X 芯片 |
2.2.3 SHX-ARM7 开发板 |
2.3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4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监控器硬件系统设计 |
3.1 RS-232-C串行总线接口 |
3.1.1 电气特性 |
3.1.2 连接器及其机械特性 |
3.1.3 RS-232C的接口信号 |
3.2 USB接口 |
3.2.1 USB的特点 |
3.2.2 USB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及其硬件分析 |
3.2.3 嵌入式系统与USB |
3.3 JTAG调试模块 |
3.4 人机交互接口 |
3.4.1 LCD显示模块 |
3.4.2 键盘模块 |
3.5 GPS模块 |
3.6 GSM模块 |
3.7 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 |
3.8 前端单元控制系统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监控器软件系统设计 |
4.1 ARM集成开发环境ADS简介 |
4.2 启动程序BootLoader设计 |
4.3 μC/OS-Ⅱ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及其移植 |
4.4 基于μC/OS-Ⅱ建立RTOS |
4.5 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软件功能设计 |
4.5.1 系统主函数 |
4.5.2 软件功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调试 |
5.1 ARM常用调试方法比较 |
5.2 系统的调试 |
5.2.1 调试前的准备工作 |
5.2.2 电源、晶振、复位电路的调试 |
5.2.3 S3C44B0X 及电路的调试 |
5.2.4 应用程序的JTAG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所做工作及其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工程机械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研究背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的需求概述 |
2.1.1 系统的功能需求 |
2.1.2 与其它子系统的关系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2.1 系统用例分析 |
2.2.2 系统的状态分析 |
2.2.3 系统的硬件配置 |
2.3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工程机械控制器的软硬件选型 |
3.1 ARM与其他流行处理器的比较 |
3.1.1 当今流行的嵌入式处理器 |
3.1.2 ARM7的特点 |
3.2 μC/OS的特点 |
3.3 ARM和μC/OS相结合的应用 |
3.4 μC/OS和MINIGUI图形界面结合的应用 |
第四章 基于ARM的工程机械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4.2 显示器硬件设计 |
4.2.1 监控器显示核心模块硬件设计 |
4.2.2 监控显示器底板电路硬件设计 |
4.3 远程监控器硬件设计 |
4.3.1 GPS电路设计及模块选型 |
4.3.2 GPRS电路设计及模块选型 |
4.3.3 外部存储flash电路设计 |
4.3.4 远程监控模块电源电路设计 |
4.3.5 远程监控器模拟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3.6 远程监控模块开关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3.7 远程监控模块脉冲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第五章 工程机械控制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5.1 工程机械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 |
5.1.1 μC/OS-Ⅱ操作系统移植 |
5.1.2 系统扩展服务 |
5.1.3 基于uc/OS-Ⅱ的驱动程序的设计 |
5.1.4 监控器显示模块应用程序设计 |
5.2 工程机械远程监控模块下位机软件设计 |
5.2.1 工程机械远程监控模块应用程序开发 |
第六章 远程监控中心 |
6.1 服务器监控中心硬件配置及软件开发工具 |
6.1.1 服务器硬件结构及配置 |
6.1.2 服务器软件开发结构及开发工具 |
6.2 远程监控器与服务器通讯协议 |
6.2.1 车机通讯协议 |
6.2.2 协议结构 |
6.2.3 通讯协议命令功能 |
6.3 工程机械远程监控服务中心软件设计 |
6.3.1 软件功能需求 |
6.3.2 软件结构 |
6.3.3 软件功能界面设计 |
第七章 监控器性能测试 |
7.1 测试环境 |
7.2 测试内容 |
7.2.1 实验室功能测试 |
7.2.2 监控器安装静态测试 |
7.2.3 控制器动态振动冲击测试 |
7.3 监控中心软件测试 |
7.3.1 监控中心软件测试方案 |
7.3.2 测试结果分析 |
7.4 调试工作总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3)工程机械多智能主体机群优化调度及施工管理仿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机械智能化的研究现状 |
1.1.1 工程机械智能化研究的必要性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1.3 国内研究现状 |
1.2 多智能主体技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3 机群的配置与动态调度 |
1.4 机群物料供应链管理研究 |
1.5 论文的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工程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结构 |
2.1 前言 |
2.2 多智能主体系统简介 |
2.2.1 主体的产生及其概念 |
2.2.2 多主体系统 |
2.3 基于多智能主体的混杂分层式机群系统结构 |
2.3.1 系统应用环境 |
2.3.2 机群系统中的多智能主体系统结构 |
2.3.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
2.4 筑路机械机群智能化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 |
2.4.1 多智能主体机群系统的实现 |
2.4.2 各单机智能主体的实现 |
2.5 基于多智能主体的机群智能化技术 |
第三章 遗传算法在路面施工机械机群配置调度中的应用 |
3.1 遗传算法的基本特征 |
3.2 遗传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3.2.1 遗传算法的编码 |
3.2.2 适应度值的度量 |
3.2.3 遗传算法的基本操作 |
3.3 路面施工过程中的物料供应链 |
3.4 遗传算法在施工配置调度中的应用 |
3.4.1 自卸车与摊铺机之比 |
3.4.2 路面施工机械系统成本函数模型 |
3.4.3 用遗传算法优化目标函数的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基于多主体平台公路施工管理仿真系统 |
4.1 引言 |
4.2 多主体混杂分层式管理系统结构 |
4.2.1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 |
4.2.2 多主体混杂分层管理结构 |
4.3 多主体环境——MAGE及开发工具VAStudio |
4.3.1 多Agent环境——MAGE |
4.3.2 多Agent开发工具VAStudio |
4.4 多主体混杂分层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4.4.1 多Agent管理系统的开发 |
4.4.1.1 Agent社会层 |
4.4.1.2 Agent层 |
4.4.1.3 行为层 |
4.4.2 基于MAGE管理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
4.5 主体间通信 |
4.6 结束语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分层递阶控制的智能机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提出 |
1.2 智能机群的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智能机群的现状 |
1.2.2 国内智能机群的现状 |
1.3 论文的内容及安排 |
第2章 基于智能体的分层递阶控制研究 |
2.1 概述 |
2.1.1 分层递阶智能控制的提出 |
2.1.2 分层递阶控制研究及应用现状 |
2.2 分层递阶控制技术 |
2.2.1 分层递阶智能控制的结构及控制原理 |
2.2.2 分层递阶智能控制的特点 |
2.3 基于多智能体的分层递阶智能控制系统 |
2.3.1 智能体 |
2.3.2 智能体的类型 |
2.3.3 多智能体系统 |
2.3.4 多智能体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5 基于智能体的分层递阶控制的研究 |
2.3.6 应用于分层递阶控制系统的智能体构建 |
第3章 分层递阶控制技术与智能化机群 |
3.1 智能机群的介绍 |
3.1.1 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概念与特征 |
3.1.2 应用领域和研究意义 |
3.2 基于智能体的分层递阶智能控制在机群智能化中的应用 |
3.2.1 智能机群中的智能体 |
3.2.2 人机智能体的实现方案 |
3.2.3 机群的层次施工组织结构 |
3.2.4 智能机群中分层递阶智能控制技术 |
3.2.5 机群递阶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
3.3 施工机群分层递阶控制一般结构的构建 |
3.4 基于智能体的机群分层递阶控制施工协调控制过程 |
3.5 基于分层递阶控制的智能化机群的特征 |
第4章 基于智能体的分层递阶控制在道岔铺换机群上的实现 |
4.1 道岔铺换机群及施工介绍 |
4.2 基于分层递阶控制的道岔铺换机群的整体组成方案 |
4.3 道岔铺换智能机群决策智能体的实现及其功能 |
4.3.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4.3.2 主监控器设计 |
4.3.3 主监控器软件及其功能 |
4.4 道岔铺换机群单机执行智能体的实现及其功能 |
4.4.1 CAN现场总线介绍 |
4.4.2 智能 CAN节点通信接口的硬件设计 |
4.4.3 单机控制器 |
4.5 道岔铺换智能机群的信息传输 |
4.5.1 无线局域网简介 |
4.5.2 机组之间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
4.6 基于分层递阶控制的道岔铺换机群的协调控制 |
4.6.1 单个道岔的铺换 |
4.6.2 多道岔的铺换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筑路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混杂控制与信息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筑路机群研究的必要性 |
1.2 筑路机群发展现状 |
1.2.1 智能化机群 |
1.2.2 机群配置 |
1.2.3 机群供应链研究 |
1.2.4 人机共栖 |
1.2.5 机群动态调度 |
1.2.6 机群通信技术 |
1.3 筑路机群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的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筑路机群多主体体系结构 |
2.1 多智能主体系统简介 |
2.1.1 主体的产生及其概念 |
2.1.2 多主体系统 |
2.2 筑路机群多主体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2.2.1 多主体网络拓扑结构 |
2.2.2 管理主体控制策略 |
2.2.3 单机主体构建 |
2.2.4 多主体系统通讯机制 |
第三章 筑路机群动态调度与物料供应链 |
3.1 混杂控制简介 |
3.1.1 混杂控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3.1.2 混杂控制的基本概念 |
3.1.3 路面施工过程的混杂特性 |
3.2 混杂控制在物料供应链中的应用 |
3.2.1 基于层次模型的物料供应链 |
3.2.2 基于MLD模型的物料供应链 |
3.3 筑路机群动态调度 |
3.3.1 排队调度法 |
3.3.2 基于信息素的动态调度法 |
3.3.3 算法仿真与分析 |
第四章 筑路机群施工质量的信息融合与预测 |
4.1 筑路机群施工质量的信息融合 |
4.1.1 基于时间序列的信息融合在筑路质量中的预测 |
4.1.2 基于SVM的信息融合在筑路质量中的预测 |
4.1.3 基于随机梯度的信息融合在筑路质量中的预测 |
4.1.4 基于MARS的信息融合在筑路质量中的预测 |
4.2 信息融合预测仿真 |
第五章 筑路机群多主体系统实施方案 |
5.1 机群系统主体实施方案 |
5.1.1 中央主体的组成 |
5.1.2 基于MAS的决策支持系统 |
5.1.3 机群系统的知识库系统设计 |
5.1.4 机群系统的模型库系统设计 |
5.1.5 单机主体的结构和参数 |
5.2 人机交互界面研究 |
5.2.1 基于嵌入式GUI的人机界面设计 |
5.2.2 基于多主体技术的人机界面设计 |
5.3 无线通讯与定位系统研究 |
5.3.1 相关无线通讯与定位系统概念简介 |
5.3.2 基于CAN总线的单机控制结构 |
5.3.3 机群定位与通讯方案设计 |
第六章 筑路机群系统仿真系统设计 |
6.1 仿真算法 |
6.2 筑路机械机群动态仿真软件展示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工程机械监控管理中心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定位系统发展概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课题的应用价值 |
1.2 课题的研究任务 |
1.3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监控管理中心的总体设计 |
2.1 监控管理中心研究综述 |
2.2 无线通信网络的组建 |
2.2.1 基于GSM 短消息业务的组网设计 |
2.2.2 基于GPRS 的组网设计 |
2.2.3 基于WLAN 的组网设计 |
2.3 监控软件的总体设计 |
2.3.1 监控软件的功能模块设计 |
2.3.2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2.4 后台数据库的设计 |
2.4.1 监控管理中心的信息需求分析 |
2.4.2 数据库的建模设计 |
2.4.3 数据库设计的几点体会 |
2.5 监控管理中心的软硬件部署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通信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3.1 通信子系统的软件结构 |
3.2 GSM 短消息通信例程的实现 |
3.2.1 与GSM Modem 的通讯基础 |
3.2.2 基于PDU 模式的短消息格式 |
3.2.3 信息的提取和封装 |
3.3 GPRS 通信例程的实现 |
3.3.1 GPRS 拨号连接的建立 |
3.3.2 GPRS 通信初始化 |
3.3.3 基于GPRS 网络的数据接收 |
3.4 WLAN 通信例程的实现 |
3.5 通信子系统的底层接口编程 |
3.5.1 基于串口的编程实现 |
3.5.2 基于TCP/IP 的网络编程实现 |
3.6 通信数据的处理 |
3.6.1 通讯协议介绍 |
3.6.2 数据的解析与存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理信息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4.1 组件式GIS 集成二次开发技术 |
4.1.1 组件式GIS 的特点 |
4.1.2 组件式GIS 的应用 |
4.1.3 MapX 的介绍 |
4.2 基于MapX 的GIS 基础设计 |
4.2.1 电子地图的组织和管理 |
4.2.2 监控对象的建模设计 |
4.2.3 基于地图的地物识别算法 |
4.3 GIS 子系统的具体实现 |
4.3.1 实时监控模块的设计 |
4.3.2 轨迹回放模块的设计 |
4.4 技术难点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理信息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5.1 工程机械相关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
5.1.1 单台工程机械的信息 |
5.1.2 工程机械机群的信息 |
5.2 MIS 子系统的具体实现 |
5.2.1 工程机械的信息维护 |
5.2.2 工况信息的统计查询 |
5.3 数据库访问接口的实现 |
5.3.1 基于ADO.NET 的数据访问基础 |
5.3.2 具体实现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一、完成的工作 |
二、心得体会 |
三、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工程机械机群多主体混杂控制系统优化调度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机械智能化的研究现状 |
1.1.1 工程机械智能化研究的必要性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1.3 国内研究现状 |
1.1.4 智能化工程机械研究的现状分析 |
1.2 多智能主体技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2.1 多智能主体研究的发展 |
1.2.2 多智能主体研究的现状 |
1.3 混杂控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3.1 混杂控制研究的起源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工程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体系结构 |
2.1 前言 |
2.2 多智能主体系统简介 |
2.2.1 主体的产生及其概念 |
2.2.2 多主体系统 |
2.3 基于多智能主体的混杂分层式机群系统结构 |
2.3.1 系统应用环境 |
2.3.2 机群系统中的多智能主体系统结构 |
2.3.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
2.4 筑路机械机群智能化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 |
2.4.1 多智能主体机群系统的实现 |
2.4.2 各单机智能主体的实现 |
2.5 基于多智能主体的机群智能化技术的实施路线 |
第三章 蚁群算法在工程机械机群多主体优化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
3.1 前言 |
3.2 蚁群算法的产生及其描述 |
3.2.1 蚁群算法的产生 |
3.2.2 算法描述 |
3.3 基于MAS 的路面施工机群动态调度模型 |
3.3.1 MAS 介绍 |
3.3.2 机群施工动态调度的MAS 模型 |
3.3.3 机群施工过程的物料供应链 |
3.4 蚁群算法在路面施工动态调度中的应用 |
3.4.1 基于蚁群算法的物料供应需求关系模型 |
3.4.2 仿真算例介绍 |
3.4.3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动态队列法优化级混杂控制算法在机群调度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目前施工工艺描述与存在的问题 |
4.2.1 施工工艺描述 |
4.2.2 存在的问题 |
4.3 沥青混合料供应的混杂控制方案 |
4.3.1 混杂控制系统 |
4.3.2 沥青混合料供应的混杂特性 |
4.3.3 沥青混合料供应的混杂控制方法分析 |
4.3.4 阈值a、b 的确定 |
4.4 自卸车的调配方案 |
4.4.1 施工机群的MAS 模型 |
4.4.2 队列法动态调度 |
4.4.3 队列法调度的ACL 实现 |
第五章 工程机械机群系统仿真研究 |
5.1 前言 |
5.2 机群仿真系统构建 |
5.2.1 工程背景及主体描述 |
5.2.2 仿真系统基本内核算法 |
5.2.3 通讯同步机制仿真设计 |
5.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 供应主体行使速度PID 控制策略与仿真 |
5.3.1 供应主体分级速度控制模式 |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 筑路机械智能混杂控制动态仿真系统的初步实现 |
5.4.1 动态仿真系统可视化初步 |
5.4.2 系统模块扩展接口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与故障智能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压实的重要意义及基本方法 |
1.1.1 压实的重要意义 |
1.1.2 压实的基本方法 |
1.2 振动压路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振动压路机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内振动压路机的发展现状 |
1.2.3 振动压路机的发展趋势 |
1.3 自动压实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 |
1.3.1 自动压实控制技术 |
1.3.2 国外自动压实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 |
1.3.3 国内自动压实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 |
1.4 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状况 |
1.4.1 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 |
1.4.2 故障诊断的主要方法 |
1.5 课题的提出与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提出 |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基础 |
2.1 振动压实机理 |
2.1.1 振动压实的基本原理 |
2.1.2 振动压实理论 |
2.2 振动压路机的动力学模型及分析 |
2.3 振动压路机工作参数对压实效果的影响 |
2.3.1 振动频率与振幅的影响 |
2.3.2 行驶速度的影响 |
2.3.3 振动轴旋转方向的影响 |
2.4 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
第3章 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
3.1 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3.1.1 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系统的功能及要求 |
3.1.2 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振动压路机控制器和显示器的选型与设计 |
3.2.1 控制器选型与设计 |
3.2.2 显示器选型与设计 |
3.3 压实度的在线检测及压实度仪的选型与设计 |
3.3.1 压实度在线检测技术 |
3.3.2 压实度仪的选型及设计改进 |
3.3.3 压实度仪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4 压实度仪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
3.3.5 压实度仪的标定 |
3.3.6 压实度仪在线检测实验分析 |
3.4 振动压路机调频调幅系统原理与设计 |
3.4.1 调频系统原理与设计 |
3.4.2 调幅系统原理与设计 |
3.5 振动压路机行走系统设计 |
3.5.1 行走系统控制方式 |
3.5.2 行走系统控制方案实现 |
第4章 振动压路机压实模糊神经网络控制与仿真 |
4.1 智能控制研究概述 |
4.1.1 控制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
4.1.2 智能控制的发展 |
4.1.3 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
4.1.4 智能控制的几个重要分支 |
4.2 振动压路机压实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
4.2.1 压实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结构 |
4.2.2 补偿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学习算法 |
4.3 振动压路机压实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仿真研究 |
4.4 振动压路机压实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仿真Matlab流程 |
第5章 振动压路机故障智能诊断技术的研究 |
5.1 故障智能诊断概述 |
5.2 故障智能诊断方法 |
5.2.1 基于专家系统(ES)的故障智能诊断方法 |
5.2.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故障智能诊断方法 |
5.2.3 混合型集成式的故障智能诊断方法 |
5.3 振动压路机故障机理分析及诊断 |
5.3.1 振动液压系统故障机理及诊断 |
5.3.2 行走液压系统故障机理及诊断 |
5.3.3 转向液压系统故障机理及诊断 |
5.3.4 调幅液压系统故障机理及诊断 |
5.3.5 蟹行液压系统故障机理及诊断 |
5.4 振动压路机故障智能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4.1 振动压路机故障智能诊断系统的需求分析 |
5.4.2 振动压路机故障智能诊断系统的总体设计 |
5.4.3 振动压路机故障智能诊断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设计 |
第6章 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系统人机交互软件开发 |
6.1 人机交互软件的设计需求 |
6.1.1 人机交互的内容 |
6.1.2 人机交互软件需求分析 |
6.2 基于VC++的人机交互软件总体设计 |
6.2.1 人机交互软件的体系结构 |
6.2.2 人机交互软件模块设计 |
6.2.3 系统交互设计 |
6.3 基于VC++人机交互软件的实现与集成 |
6.3.1 人机交互软件的实现 |
6.3.2 人机交互软件的集成 |
6.4 基于VC++人机交互软件的现场调试与维护 |
6.4.1 人机交互软件的现场调试 |
6.4.2 人机交互软件的维护 |
第7章 总结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编着和教材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科研项目 |
(9)基于嵌入式Linux的移动工程机械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智能化工程机械机群 |
1.1.2 课题的研究对象和核心技术 |
1.2 课题的应用价值 |
1.3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无线局域网WLAN |
2.2 GSM网络和短消息业务SMS |
2.3 GPRS技术 |
2.3.1 GPRS概述 |
2.3.2 GPRS的业务能力 |
2.4 CAN现场总线 |
2.5 全球定位系统GPS |
2.6 嵌入式系统技术 |
第3章 工程机械的信息需求和网络架构设计 |
3.1 工程机械的信息需求 |
3.1.1 路面工程机械地理位置分布 |
3.1.2 控制中心对工程机械的信息要求 |
3.1.3 各种工程机械监控通信数据 |
3.2 工程机械的无线数据通信组网方案 |
3.2.1 通信方案选择 |
3.2.2 路由选择规则设计 |
第4章 工程机械无线通信终端的硬件设计 |
4.1 工控机方案的设计 |
4.2 嵌入式系统实现方案 |
4.2.1 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 |
4.2.2 通信终端的嵌入式系统方案设计 |
4.2.3 通信终端的嵌入式系统方案实现 |
4.3 搭载嵌入式GSM、GPS模块和电源模块的电路板的设计 |
4.3.1 电路板的设计需求 |
4.3.2 电路板的硬软件实现 |
4.4 嵌入式系统实现方案的试验结果 |
第5章 工程机械基于无线局域网的数据传输 |
5.1 工程中无线局域网架构的实现 |
5.2 无线局域网传输数据的基本编程 |
5.3 无线局域网络通信数据格式 |
5.3.1 信息的数据包封装 |
5.4 无线数据的采集与接收 |
5.4.1 CAN数据的获取 |
5.4.2 GPS定位信息的获取及解析 |
5.4.3 无线数据的接收 |
5.5 无线局域网通信能力的实验以及施工现场的效果 |
第6章 工程机械基于无线广域网的数据传输 |
6.1 GSM短消息通信 |
6.1.1 GSM短消息的格式 |
6.1.2 Linux 下串口编程 |
6.1.3 关于短消息的特殊处理和实验 |
6.2 GPRS网络通信 |
6.2.1 GPRS组网方式 |
6.2.2 GPRS通信与PPP通信协议 |
6.2.3 GPRS数据通信编程 |
6.2.4 GPRS通信试验 |
6.2.5 GPRS反向控制的解决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GIS的机群智能化施工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机群智能化监控技术综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机群智能化监控系统结构 |
2.1 监控系统的硬件配置 |
2.2 监控系统的软件结构 |
第三章 GPS车载单元 |
3.1 GPS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
3.2 定位误差和SA政策 |
3.3 车载单元的组成和选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群通信技术 |
4.1 目前车辆监控系统常用的无线通信方案 |
4.2 GSM网络 |
4.3 无线局域网技术 |
4.4 数传电台 |
4.5 系统通信方案的总体配置 |
第五章 监控软件的设计 |
5.1 相关的关键技术 |
5.2 软件的设计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附录B部分程序源代码 |
四、智能化工程机械机群监控中心软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M的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系统设计[D]. 苟双全.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6)
- [2]工程机械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德刚.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3]工程机械多智能主体机群优化调度及施工管理仿真系统[D]. 陈岳昌. 天津大学, 2007(04)
- [4]基于分层递阶控制的智能机群技术研究[D]. 王思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 [5]筑路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混杂控制与信息融合研究[D]. 高强. 天津大学, 2006(05)
- [6]工程机械监控管理中心的研究与开发[D]. 仰燕兰. 东南大学, 2006(04)
- [7]工程机械机群多主体混杂控制系统优化调度与仿真研究[D]. 郭龙. 天津大学, 2006(05)
- [8]振动压路机压实智能控制与故障智能诊断的研究[D]. 巨永锋. 长安大学, 2006(12)
- [9]基于嵌入式Linux的移动工程机械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 阮炜. 东南大学, 2005(01)
- [10]基于GIS的机群智能化施工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昱. 长沙理工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