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技巧的科学分析

诗歌语言技巧的科学分析

一、对诗歌语言技法的科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琴[1](2021)在《谢灵运诗歌清代接受研究 ——以清代诗话和古诗选本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在清诗话中,毛先舒、王夫之,叶燮等人出于矫正明前、后七子刻板僵化复古的目的,从谢诗有汉魏风骨、谢诗的排偶不应承担亡古诗之过、以及肯定谢诗新变等角度出发,对何景明提出的“古诗亡于谢”这一观点做了层层深入的批驳。王士禛、方东树等人对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开创之功论述颇多,对谢灵运山水诗开创者地位的定型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方东树等人多论杜诗超越谢诗,体现出他们“尊盛唐六朝”的审美倾向。此外,清代诗话对谢诗语言和风格亦多有关注。语言层面围绕“自然”这一特色而论,总体对谢诗语言持肯定态度。就风格层面而言,受唐宋诗之争的影响,清代文人对谢诗的风格有潘德舆等人论“谢诗无真气”与方东树持“谢诗乃是学者之诗”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此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与偏颇之处。清代古诗选本中对谢诗的评语既是清代选诗者对谢灵运诗歌接受的直观体现,也是他们宣扬自己文学理论和审美理想的载体。清初陈祚明和王夫之在格调、神韵视野下,对谢诗合乎格调、神韵之处做了论述,并借此阐述了自己对格调和神韵的见解。王、陈二人围绕情景论对谢诗的阐释起到支撑二人诗学理论的作用。在章法、语言层面,清代选诗者对谢诗多有论及,其中沈德潜论“诗中用经,无如康乐”和张玉谷从艺术层面对谢诗的批评较为出新。通过对比研究清代诗话中关于陶谢和鲍谢的地位高低的争论,可以看出清代文人对谢灵运诗史地位的认识。对古诗选本的比较研究,可以探索谢诗在清古诗选本中接受情况的承继与流变。清代各个古诗选本在选诗篇目上有差异,这体现出选本作者作为独立个体在选诗标准和审美理想上的差异。同时,它们亦有相同相似之处,对谢诗的接受,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沈德潜《古诗源》影响颇大,而张玉谷《古诗赏析》在选谢篇目和评语上对《古诗源》都多有继承,这证明清代古诗选本之间存在着承继与流变。从清代诗话和古诗选本来看,清代文人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推进了谢诗进一步的传播和经典化,也推动了清代文人对六朝文学的重塑。

杨萍霞[2](2020)在《“滋味说”指导下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典诗歌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虽历经几千年的流淌,但仍旧富有生命力。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还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着教育价值的古典诗歌理应受到广泛的重视。然而,当前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笔者从转变观念入手,积极利用古典诗歌相关理论来指导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在中国古典诗论中不乏出色的诗歌批评理论,其中,钟嵘的《诗品》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着,钟嵘在《诗品序》所提出的“滋味说”包含着丰富的诗学内涵。然而,钟嵘的“滋味说”有着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还须不断丰富和发展。此后,晚唐的司空图、宋朝的严羽以及清朝的王士禛对钟嵘的“滋味说”进行了发展,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因此,本文从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入手,将经过丰富与发展的“滋味说”引入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旨在为当前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论文的正文部分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梳理了“滋味说”的起源以及“滋味说”在不同朝代的发展,紧接着从诗歌形象、情感、语言、意境以及艺术表现手法这几个角度出发,结合司空图、严羽以及王士禛的诗学理论对“滋味说”内涵进行论述。第二章阐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与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滋味说”对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指导意义。第三章则是分别从教师的古诗教学与学生的古诗学习两个层面来阐述当前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第四章从把握诗歌要点与营造“滋味”课堂两个方面来阐述“滋味说”指导下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为改善当前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

代新卫[3](2020)在《论美国学者王宇根的黄庭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万卷:黄庭坚和北宋晚期诗学中的阅读与写作》是王宇根对黄庭坚诗学思想的外在社会语境和内在诗学逻辑追本溯源的力作。全书着重论述了黄庭坚诗学思想中的核心——“法”的思想,有别于传统对黄庭坚“句法”等理论的研究,传达出作者想通过黄庭坚诗学思想中“法”的内涵,借黄庭坚这个个例来探察在宋代物质文化语境发生的变化由此引起的诗学转型的问题。作者利用阐释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文献资料重新梳理,先是考察文化史与思想史中黄庭坚诗学思想的新变,借以突出“法”的思想,考察了北宋后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与物质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万卷:黄庭坚和北宋晚期诗学中的阅读与写作》一书中,王宇根创造性地利用了“阐释学”的理论引入北宋诗学改变的历史进程中,以其较强的思辨和大胆的阐释构筑了一个有别于传统观念中的宋代诗学理论变调的图景。本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考察王宇根对黄庭坚诗学思想的文化史(政治背景、文学背景、士人们读书风尚)研究;第二章主要关注的王宇根对黄庭坚诗学思想的思想史研究;第三章重点关注王宇根的印刷“阐释学”理论。指出王宇根对北宋印本文化研究的独特视角与其方法,总结其研究的得与失,笔者也将对其中有些偏颇之处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闫晓敏[4](2020)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运用研究 ——以高中现当代诗歌为例》文中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基于当今网络时代多种媒介蓬勃发展的背景及语文综合性实践性学科特点提出的。自提出后,就引起相关学者及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人们充分意识到语文素养与媒介素养结合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新概念,关于其相关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探索相对较少,对其认识还不深入,不少人在教学探索中陷入各种误区。本文努力发掘“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背后的理论支撑,从而对其有一个更清晰准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高中现当代诗歌特点探索“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运用,希望能够通过跨媒介教学进一步缓解现当代诗歌教学困境的同时丰富跨媒介教学实践探索。本论文拟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章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相关理论基础、内涵及教育价值进行分析,以期在尝试跨媒介教学实践前对其有更清晰正确的认识,明确其重要性,同时相关理论也为我们教学策略的探究提供启示。第二章通过分析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现状,运用跨媒介手段一定程度上缓解传统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困境,对现当代诗歌教学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结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第三章寻求现当代诗歌与跨媒介之间的最优组合,在此基础上提出现当代诗歌有效进行跨媒介教学的具体策略并举例说明,利用跨媒介教学手段改善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跨媒介教学实践尝试。第四章在探索跨媒介视域下现当代诗歌教学策略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以《再别康桥》为例开展了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以期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参考的教学案例。

彭子珍[5](2020)在《期刊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载文为中心》文中认为中国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当下一线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诗歌教学内容文体特征不够明显、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单一的困境。对此,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年刊载的诗歌教学相关研究论文,得出对当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启示,从“教学什么”与“怎么教学”两个方面寻找诗歌教学困境的突破口。绪论部分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意义与创新点。其中,从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师发展三个角度来说明本研究的意义。本研究在期刊的视角下研究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这是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一章对《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年刊载的诗歌教学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利用中国知网获取与处理论文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论文作者发文量、发文地区、发文身份的统计,分析得出,大多数研究者对诗歌教学研究缺乏持续系统性的关注,经济发达、教育环境良好的地区从事诗歌教学研究的研究者较多,一线教师是教学研究队伍中的主力军。通过对历年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得出,在新课改以来强调关注学生发展、倡导“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诗歌教学研究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特征:2001-2006年载文数量逐年增多,属于“快速发展”阶段;2007-2009年载文数量逐年递减,但整体仍为发展态势,属于“减缓发展”阶段;2010-201 9年载文数量上下起伏,属于“理性思考”阶段。通过对论文类型的统计,分析得出,相对教学理念研究而言,课例研究处于弱势地位,值得加大研究力度。第二章对《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年刊载的诗歌教学研究论文进行内容分类分析。针对教学理念研究类论文,分别从诗歌教学现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诗歌教学现状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对诗歌教学中教师“教”的问题的关注多于对学生“学”的问题的思考;在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对于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集中在传统的诵读法、知人论世法以及“诗眼”教学法上,有关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诗歌的讨论较少;在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方面,整体而言,对于教学内容的研究少于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者倾向于讨论诗歌教学具体的内容,缺少对如何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关注。针对课例研究类论文,分别以研究关注度较高的《登高》与《乡愁》为例,从“教学什么”与“怎么教学”两个方面对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教学进行分析。通过对相关课例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在“教学什么”方面分析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在“怎么教学”方面分析教学活动组织与教学方法运用的可借鉴之处与不足之处。第三章在前两章对2001-2019年《中学语文教学》相关载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得出启示。在诗歌教学研究方面,从研究主题出发,要加强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多元化的研究;从研究主体出发,要增强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强关注诗歌学术前沿研究。在诗歌教学实践方面,以部编版初中教材中的古典诗歌《登幽州台歌》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现代诗歌《雨巷》为例,分别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流程的设计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为诗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结语部分对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分析了本研究可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以期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改进提供些许帮助。

刘玲燕[6](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充分以核心素养为本,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学的艺术,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现代诗歌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具备独特的探索性。目前关于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的现状综合体现在教材、教师和学生这三个层面:教材不能综合实现各个诗歌流派的选编,使学生的知识面变窄,学习兴趣变淡;另外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审美素养不足以引导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审美感悟。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关于核心素养以及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的研究都是在各自领域提出的理论加实践模式,如何能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提升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水平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诗歌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白话语言的实践性、民间化运动、意象化运动以及现代性焦虑等方面,其凝练的语言艺术、智性的思维方式、审美的内容表达及开放的中西文化观分别对应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核心素养层面,这便是核心素养与现代诗歌的契合点。在策略方面,依据现代诗歌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分别从语言、思维、情感、意境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多样理解和解读,在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以及审美情感等心理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表达技巧,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杨安文[7](2020)在《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诗歌历来是文学的重镇。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诗歌,既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当代诗人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当代诗人不断进行着汉语语言自身的试验,不断尝试语言的自我解放和边界突破,展现出中国当代诗歌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独特的风貌和价值。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当代诗歌应该大力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多关注中国古典诗歌,而对中国当代诗歌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后朦胧”诗歌的海外译介更是关注不够。柏桦被普遍认为是“后朦胧”诗人杰出代表,是国内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本研究以诗人柏桦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的现状及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管窥中国当代诗歌在海外译介与接受的总体现状,探究其在海外的传播途径及接受规律,从而提出了更为切实可行的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模式、方法与策略。同时,从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视角,采用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方法,以柏桦诗歌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开展诗歌翻译对比研究和诗歌翻译变异研究,从语言学层面分析诗歌翻译的策略运用,探究国内外诗歌译者在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差异,寻求既能保留中国当代诗歌本真和特色、又能为英语世界所接受的翻译策略,并从翻译阐释学的理论视角探析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文本解读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以各种语言出版、发表的柏桦作品译介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和爬梳。通过对柏桦生平、创作历程、各时期诗学观和诗歌特点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建构国内柏桦形象,并以此作为译介研究背景参照,重点以第一手外文材料为文献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译介、传播和接受状况。研究发现柏桦诗歌海外译介呈现出诸多特点。第一,柏桦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较多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究其原因,除了柏桦自身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国内诗坛的声名与影响因素之外,还与外语专业出身的柏桦所具有的强烈的对外译介和交流意识有关。第二,柏桦早期诗歌在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译介和发表较早,在英语国家则稍晚。这与当时旅居欧洲国家的知名诗人北岛和张枣的大力引荐密切相关,尤其是北岛及其主导的海外文学杂志《今天》及“今天”基金会,对推动包括柏桦在内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柏桦诗歌译介涉及的译者人数较多,但专注于柏桦诗歌翻译且与其配合默契的译者很少。柏桦目前在海外发表或出版的译诗反响平平,没有带来犹如原诗给国内读者带来的冲击和感受,这至少应当部分归结为翻译问题。笔者认为,许多译诗没能体现柏桦诗歌中独特的声音和气质,没有彰显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第四,从翻译主体来看,柏桦诗歌翻译大部分是由外国汉学家译者或诗人译者独立完成,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很少。然而,外国译者独立翻译完成的译本或多或少反映出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障碍。就汉语诗歌翻译而言,以译入语为母语的外国译者原本就不多,要想寻得一位中文语言能力强、翻译技艺高超同时还能配合默契的理想译者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即使外国译者值得依靠,中国当代诗歌的对外译介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们,国内译者必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笔者并不赞同由国内译者单独翻译,但认为基于彼此信任、理解和良性沟通的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是理想的翻译模式。第五,柏桦诗歌对外译介在网络媒介的利用方面还远远不够。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当代诗人对外译介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当代诗歌要想更好地为海外读者所了解和接受,就必须努力克服外语障碍,利用好网络媒介与外国读者和诗人加强直接的互动交流。其次,本研究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接受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就翻译文本的选择来看,外国译者选择翻译的诗歌文本与柏桦推荐翻译的诗歌文本之间存在不小差异,这既反映了外国读者(译者)独立的审美判断,也反映出他们异国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因此,就对外译介的角度来说,译者(或编者)在做翻译选本的时候,不能完全站在自身的审美角度,还要适度考虑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此外,从海外学者对柏桦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他们的研究普遍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关注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总体呈现出意识形态解读的倾向,体现出外国读者典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他者”想象。中国当代诗歌在国际社会接受的过程中,遭遇意识形态偏见不可避免,我们需要以更加优秀的诗歌文本来予以消解。然而,外国读者对“古典”和“异国”的偏好却值得我们重视,这正是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说的世界诗歌不能丢失的所谓“民族性”或“本土性”的体现,反映了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同时,也注重文本细读,强调诗歌研究必须深入诗歌文本,不能重“语境”轻文本,不能忽视诗歌本体(诗歌的语言、内容、形式、音韵等)的研究。再次,本研究以柏桦诗歌英译为例开展了多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变异研究以及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研究,并从阐释学理论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建构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差异明显,对原文的理解各有不同,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情感、节奏和意境的传递各有高下。中国译者对原诗文本的理解、音乐性的感知与转换表现出明显优势,外国译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结构的有效转换上具有优势。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实现了诗意的有效转换,传递了原诗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诗人独特而丰满的思想情感的译文则仅来自少数具有“创造性”特质的翻译,如霍布恩的译文。笔者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视角分析了霍布恩译本在中西文学传统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出的文化过滤以及文化误读、误译,强调要正确认识诗歌翻译中的“变异”现象。笔者认为,恰恰是译本的“变异”——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造就了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让原作在异国文学中获得新生。此外,笔者还从阐释学理论的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构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诗人、译者、评论者和读者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诗歌翻译,留给译者创造性阐释和语言转换的充足空间。最后,本研究运用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学场域理论分析了柏桦诗歌近期在海外译介和接受状况不如早期的原因。笔者认为,柏桦停止写诗15年以及其复出后大量创作和发表诗歌对其海外象征资本的积累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诗人们要想在海外诗歌场域获得有利占位、得到较多认可,就必须有效积累象征资本。一方面,诗人的文学生产活动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或迎合大众口味,应以“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追求为目标,诗歌产品当以高质量为第一要素,少而精的作品发表或出版会更有利于象征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诗人们应积极、主动且持续地开展对外诗歌交流,包括参与中外诗人互译项目,参加各类国际诗歌节和诗歌探讨会,与海外汉学家、诗人以及诗歌译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政府文化机构、出版机构以及高校院所则应该为当代诗人、诗歌译者和学者的海外交流和翻译实践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的良性发展。本研究首次对柏桦诗歌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进行了系统、全面、完整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本研究,笔者希望将柏桦这位极具代表性也颇具独特个性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贡献,诗学探索与创新,及其作品丰富的诗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较为立体、完整地呈现在中外读者面前。同时,透过柏桦海外译介研究这一个案,笔者力求管中窥豹,力图为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法。本研究寄望于促进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增进海外文学界、诗歌界、汉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了解,提升当代诗歌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当代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借以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建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孔秋芳[8](2019)在《中国新诗的“现代派”嬗变:古典的与新潮的》文中研究说明现代诗派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流派,20世纪30年代以后形成的现代诗派,从诗境、诗思、诗歌语言、艺术形式等多个方面发展新诗艺术,在推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上,表现出了更为主动与理性的接受趋向,以自身独特的创作追求促成中西诗艺的融合,建构出了具有民族时代特色的现代性诗歌。现代派诗歌的出现,使中国新诗在30年代中期发展到了成熟的境地,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基础与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以其诗歌中的象征色彩而闻名。现代诗派对西方象征主义实施中国化改造,他们一方面从异域的诗学体系中汲取营养,面对西方诗歌强大的艺术影响力,中国现代派诗人以适应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条件为选择依据,辩证地吸收西方话语资源。另一方面,现代诗派在新诗创作中充分调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经验储备,浸染中国古典情愫。在双重经验交错的新起点上,现代派运用象征、意象等审美传达策略,将中国古典诗学与西方诗学联结,建构出了合乎理想的诗歌艺术,促成了新诗审美观念的现代化转型。

朱子越[9](2019)在《宋代理学家诗人对白居易诗的接受研究 ——以邵雍为考察重点》文中认为从北宋初期开始,白居易就受到宋人的推崇和效仿。其生活方式对宋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独特的诗文作品同样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宋人群体中,作为理学家亦作为诗人而存在特殊的群体,对白居易的诗歌有着既同于普通诗人的接受和学习,也有因理学家身份而对白诗有独特的接受方式。本文采取传统的文本分析法,在解读大量文本的基础上,梳理宋代理学家对白居易诗歌学习和效仿的具体体现,力图全面展现出宋代理学家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情况,探讨白居易及其诗歌对于理学家诗歌创作的影响。尽管宋代“理学诗人没有开宗立派的自觉意识,没有把文学创作当作人生的重要事业”,理学诗人群体还是客观存在的。本文首先对宋代理学家名单有一个范围的界定,对于他们及其诗作数量也有简单的介绍。其次,考察了宋诗对白居易诗的接受,全面论述了宋代诗人接受白居易的背景,在大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理学家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机缘更为明确,而后补充论述了理学家接受白诗及其他原因。之后,具体论述宋代理学家诗人对白居易诗接受的主要表现,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分析了宋代理学家诗人对白居易闲适诗和感伤诗的接受情况;第二,论述了宋代理学诗人对白居易诗题的沿用;第三,阐述了宋代理学家诗人在诗歌语言上对白居易诗的接受;第四,剖析了宋代理学家诗人对白居易诗技法和形式的接受。在论述理学家接受的过程中发现邵雍在理学家中颇具代表性,于是选取邵雍作为代表进行白居易接受的个案分析。与其他理学家不同,邵雍的接受更为彻底,而且在学白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最后,在馀论部分补充论述了理学家对白诗情感表达的接受情况。

秦红丽[10](2019)在《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晚唐诗歌用典艺术是在唐前以及初、盛、中唐诗歌用典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对后世诗歌用典影响颇深。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发展演进、用典特点、艺术模式、体裁特征以及对宋诗的影响。初唐诗歌用典明显存在着对于六朝诗歌语言的袭用与模拟,且在以帝王为中心的初唐诗坛中,先秦典籍中与颂圣相关的典事使用频繁。另外,初唐四杰及陈子昂的诗歌开始借用典故而有所寄托。盛唐诗的用典特点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典事使用范围广;典故入诗的方式灵活多变;诗中用典与诗歌的抒情性结合紧密。而中唐诗歌用典则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喜用《诗经》《楚辞》中的典故,典事的运用与诗歌的叙事性相结合。诗歌用典至晚唐则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用典倾向上,擅长使用小说语言;用典方式上,善用语典并以此来形成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在用典观念上,形成了“诗尚学问”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晚唐诗歌用典艺术模式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从取意角度来看,有正用和反用;从用典目标来看,有直用和延用;以取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明用和暗用,在用典数量上则有单用和博用的不同。晚唐诗歌用典艺术存在着不同的诗体特征:七言律诗“以典运势,富于波澜”且“对仗典切,体格精纯”;七言绝句形成了“借典铺垫,平起直叙”“以典结情,含而不露”的用典特点;五言古诗则在晚唐诗人的创作中形成了“借典叙事,典为事遣”“质直典切,语含锋芒”的特点。晚唐诗歌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用典艺术且对后世影响颇深,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对宋诗用典的影响。宋初西昆体诗人推崇李商隐,《西昆酬唱集》中不论是诗歌吟咏的题材还是诗中所用之典,都与李商隐诗歌多有重复,甚至有全诗皆脱胎于李商隐诗歌者。苏轼与黄庭坚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晚唐诗歌用典的影响,其二人在继承与创新中开创出宋诗新的面貌。

二、对诗歌语言技法的科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诗歌语言技法的科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谢灵运诗歌清代接受研究 ——以清代诗话和古诗选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清代诗话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
    1.1 清代诗话论“古诗亡于谢”
        1.1.1 毛先舒等人论谢诗存“古法”
        1.1.2 王夫之等人论谢诗为“古诗”
        1.1.3 叶燮等人论谢诗变古出新
    1.2 清代诗话论谢灵运山水诗
        1.2.1 清代诗话论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创地位
        1.2.2 清诗话论唐代诗人对谢灵运诗歌的继承与超越
    1.3 清代诗话对谢灵运诗风的争论
        1.3.1 清代诗话论谢诗语言
        1.3.2 清代诗话论谢诗风格
第2章 清代古诗选本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
    2.1 格调、神韵论视野下的谢灵运诗歌接受
        2.1.1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论谢诗格调
        2.1.2 王夫之《古诗评选》论谢诗神韵
    2.2 情景论视野下的谢灵运诗歌接受
        2.2.1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论谢诗之情景抒写
        2.2.2 王夫之《古诗评选》论谢诗之情景抒写
    2.3 章法、语言论视野下的谢灵运诗歌接受
        2.3.1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论谢诗章法
        2.3.2 王夫之《古诗评选》论谢诗语言
        2.3.3 沈德潜《古诗源》论谢诗语言
        2.3.4 张玉谷《古诗赏析》论谢诗语言
第3章 比较视野下谢灵运诗歌的清代接受
    3.1 清代诗话中的陶谢、元嘉三大家接受情况对比
        3.1.1 清诗话中陶谢接受情况对比
        3.1.2 清诗话中元嘉三大家接受情况对比
    3.2 清代重要古诗选本对谢灵运诗歌的比较接受
        3.2.1 选诗数量及选诗标准对比
        3.2.2 古诗选本之间的承袭和新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滋味说”指导下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滋味说”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滋味说”的溯源和发展
        一、“滋味说”的溯源
        二、“滋味说”的发展
    第二节 “滋味说”的内涵
        一、诗歌形象化,情感真挚性
        二、语言自然生动,含蓄蕴藉
        三、意境含蓄,耐人寻味
        四、丰富的诗歌表现手法
第二章 “滋味说”与现代初中古典诗歌教学
    第一节 现代初中古典诗歌教学
        一、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概述
        二、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特点
    第二节 “滋味说”对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指导诗歌教学,把握内容要点
        二、注重学生主体,促进生动课堂
        三、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潜能开发
第三章 现代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及原因
    第一节 初中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古典诗歌教学的问卷调查
        二、教师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初中古典诗歌的学习现状
        一、学生古典诗歌学习的问卷调查
        二、学生古典诗歌学习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未能全面把握古诗教学目标
        二、不重视诗歌课堂的趣味性
        三、缺乏诗歌教学的创新意识
第四章 “滋味说”指导下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第一节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应有效把握诗歌要点
        一、发挥想象,探微“典型”
        二、感悟诗情,反复咀嚼
        三、字斟句酌,细细品味
        四、意会技法,举一反三
    第二节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应重视营造“滋味”课堂
        一、知人论世,以诗教诗
        二、个性阅读,主体课堂
        三、读写结合,鼓励创作
        四、巧设“趣味”,寓学于乐
结语
附录1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古典诗歌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论美国学者王宇根的黄庭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宋诗与印刷文化关系研究概况
    第二节 国内外黄庭坚诗学思想研究概述
    第三节 王宇根的研究方法与特色
第一章 王宇根对黄庭坚诗学思想的文化史研究
    第一节 中国诗学思想视域中的黄庭坚诗学
        一、“诗言志”中的“志”与“物感诗学”
        二、宋诗的新变
    第二节 杜诗典范的确立
        一、宋代诗坛典范的选择
        二、黄庭坚对杜甫的推崇
    第三节 宋人的“读书”
        一、“万卷”一词在唐宋文化视域内的不同意义
        二、宋人的读书风气
第二章 王宇根对黄庭坚诗学思想的思想史研究
    第一节 “法”的内涵与黄庭坚诗学思想的关系
        一、“法”的内涵
        二、禅宗与黄庭坚
    第二节 “法”与“斧柯”
        一、黄庭坚的“法”之思想的内涵
        二、“斧柯”之内涵
    第三节 “雾豹”
        一、“雾豹”提出以及背景
        二、治心养性
    第四节 后期黄庭坚诗学思想的变化
        一、黄庭坚对待“举子之文”的态度
        二、黄庭坚后期的诗学思想
第三章 王宇根印刷文化的“阐释学”回应研究
    第一节 “阐释学”理论的概述
    第二节 印刷文化的“阐释学”在《万卷》中的运用
        一、王宇根对韩愈文集流通之考察
        二、王宇根十一世纪后半期文本流通的考察
        三、关于李氏山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运用研究 ——以高中现当代诗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提出、内涵与价值
    第一节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提出的理论基础
        一、传播学相关理论
        二、教育学相关理论
    第二节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内涵阐释
        一、“跨媒介”与“多媒体”
        二、阅读与交流
    第三节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育价值
        一、基于数字时代要求,改变传统媒介阅读方式
        二、满足高中生媒介使用的需求
        三、丰富语文阅读教学,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章 高中现当代诗歌进行跨媒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第二节 现当代诗歌教学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结合的必要性
        一、现当代诗歌增强跨媒介教学语文味
        二、跨媒介有效缓解现当代诗歌教学困境
第三章 高中现当代诗歌跨媒介教学策略探究
    第一节 挖掘媒介资源,重视课前准备
        一、借助媒介信息,弥补教材空白
        二、借助媒介工具,了解诗歌学情
    第二节 运用媒介手段,转变教学方式
        一、利用跨媒介整合优势,突破诗歌理解障碍
        二、立足跨媒介思维建构,多元解读诗歌
        三、基于跨媒介情境性,诗歌教学联系生活
    第三节 构建媒介平台,促进多样化评价
        一、发挥过程性评价优势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第四章 高中现当代诗歌跨媒介教学活动设计——以《再别康桥》为例
    第一节 活动设计依据
        一、《再别康桥》的主题情感
        二、《再别康桥》的艺术手法
    第二节 活动设计过程
        一、设计一:诗歌MTV创意活动
        二、设计二:诗歌主题情感交汇碰撞
        三、设计三: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不同媒介中穿梭
        四、设计四:拓展延伸
    第三节 活动设计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期刊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载文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新课改下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诉求
        (二) 当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困境
        (三) 《中学语文教学》期刊的相对优势
    二、研究现状
        (一)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综述
        (二) 中学语文教学类期刊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学》诗歌教学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
    第一节 诗歌教学研究论文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一、论文数据的获取
        二、论文数据的处理
    第二节 诗歌教学研究论文作者的统计与分析
        一、作者发文量
        二、作者地区分布
        三、作者发文身份
    第三节 诗歌教学研究论文的分类与时间分布
        一、论文分类的必要性与依据
        二、论文历年分布概况
        三、历年论文分布的教育背景追溯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学》诗歌教学研究的内容分类分析
    第一节 教学理念研究
        一、关注诗歌教学现状
        二、探寻诗歌教学方法
        三、讨论诗歌教学内容
    第二节 课例研究
        一、古典诗歌“教学什么”与“怎么教学”——以《登高》为例
        二、现代诗歌“教学什么”与“怎么教学”——以《乡愁》为例
第三章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第一节 诗歌教学研究的启示
        一、加强关注诗歌的教学内容
        二、注重诗歌教学方法多元化
        三、增强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
        四、加强关注诗歌的学术前沿
    第二节 诗歌教学实践的启示——以《登幽州台歌》与《雨巷》为例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
结语
附录
    附录1: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诗篇目统计
    附录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选诗篇目统计
    附录3: 2001-2019年《中学语文教学》以“诗歌”为主题的288篇载文
    附录4: 2001-2019年《中学语文教学》以“诗歌”为主题的204篇有效载文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理论基础及教育价值分析
    第一节 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理论基础
        一、现代诗学理论
        二、现代诗歌审美心理要素
    第二节 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语言实践性:白话语体革命
        二、传达隐蓄化:发展智性思维
        三、自我表现性:抒发现代焦虑
        四、意象新奇化:营造独特意境
第二章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目标的描述与阐释
    第一节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一、新旧课标显着性区别
        二、课程目标内涵解读
        三、语文核心素养要求
    第二节 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目标
        一、提升感悟鉴赏现代诗歌作品的能力
        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与品位
        三、学会文学美的创造与表达
第三章 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现状及困境
    第一节 教材选编尚有不足
    第二节 教师的审美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一、现代诗歌知识储备少
        二、审美教学肢解化
    第三节 学生学习兴趣淡薄,缺乏对美的系统性认识
        一、现行评价方式导向,学生不重视现代诗歌的学习
        二、学生解读浅显,难以产生深层次的审美感悟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策略
    第一节 品味诗歌语言,激发审美感知
        一、诵读指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二、紧扣体式,赏析诗歌的结构美
        三、把握诗眼,领会诗歌的意蕴美
    第二节 延伸诗歌思维,激活审美想象
        一、理解诗歌意象,发展形象思维
        二、探究诗歌内蕴,体味深层涵义
        三、辨析表现手法,透视多样意境
    第三节 探寻诗歌文化,激生审美情感
        一、设置比较学习专题,对照中外创作理念
        二、导入诗歌创作背景,体悟诗人时代使命
        三、创设真实言语情境,表述诗中自我意识
    第四节 扩展诗歌鉴赏,激趣审美表现
        一、“第二课堂”活动,丰富现代诗歌再体验
        二、“写我所思”练习,促进诗歌审美再创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柏桦诗歌创作及国内研究
    2.1 柏桦生平
    2.2 柏桦诗歌创作
        2.2.1 诗歌创作概况
        2.2.2 诗歌创作“表达”期
        2.2.3 诗歌创作“往事”期
        2.2.4 诗歌创作“逸乐”期
    2.3 柏桦诗歌国内研究综述
        2.3.1 柏桦早期作品研究
        2.3.2 柏桦近期作品研究
    2.4 柏桦作品在港台
        2.4.1 香港
        2.4.2 台湾
第3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
    3.1 译介概况
        3.1.1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3.1.2 在非英语世界的译介
    3.2 译介主体
        3.2.1 译者背景
        3.2.2 译者类型
        3.2.3 翻译模式
    3.3 文本选择
        3.3.1 文本选择概况
        3.3.2 文本选择的缘由探析
    3.4 传播媒介
        3.4.1 出版机构
        3.4.2 网络媒介
    3.5 社会文化语境
        3.5.1 早期:1988-2007
        3.5.2 近期:2008年至今
第4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接受
    4.1 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4.1.1 接受概况
        4.1.2 以菲奥娜为中心
        4.1.3 以戴迈河为中心
    4.2 在非英语世界的接受
        4.2.1 在法国的接受
        4.2.2 在德国的接受
        4.2.3 在其他国家的接受
    4.3 中外不同视域下的柏桦研究
        4.3.1 访谈对比分析
        4.3.2 研究内容差异
    4.4 不同语境下的柏桦评价
        4.4.1 中国大陆评价
        4.4.2 中国港台评价
        4.4.3 海外评价
第5章 柏桦诗歌翻译研究
    5.1 多译本对比分析:以英译本为例
        5.1.1 文本概述
        5.1.2 文本形式分析
        5.1.3 译本对比分析
        5.1.4 译者风格评析
    5.2 柏桦诗歌翻译中的变异:以霍布恩英译为例
        5.2.1 变异研究理论基础
        5.2.2 译者背景及其翻译实践
        5.2.3 霍布恩英译中的变异
    5.3 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案例述评
        5.3.1 《望气的人》译文对比
        5.3.2 《一切黑》译文对比
第6章 柏桦诗歌海外译介的理论阐释与当代意义
    6.1 从文学场域理论看柏桦诗歌译介与接受
        6.1.1 早期与近期接受状况对比分析
        6.1.2 文学场域理论与思维范式变革
    6.2 从阐释学理论视角看诗歌翻译的当代意义
        6.2.1 译者的角色与任务
        6.2.2 现代阐释学的理论启示
        6.2.3 诗歌翻译与诗歌意义建构
    6.3 中国当代诗歌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6.3.1 海外汉学家看中国当代诗歌:理性的启示
        6.3.2 中国当代诗歌海外译介:策略与路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柏桦着作及获奖简介
附录2 :柏桦受邀参加国际诗会活动情况
附录3 :柏桦早期与海外汉学家译者的通信情况
附录4 :德国汉学家白嘉琳对柏桦的访谈原稿
附录5 :笔者对部分汉学家译者的访谈稿
附录6 :柏桦译诗发表情况统计表
附录7 :尚未出版的柏桦诗歌英译篇目统计
附录8 :柏桦2016年在巴黎七大诗歌研讨会的演讲稿
附录9 :多译本对比研究诗歌中英文本材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中国新诗的“现代派”嬗变:古典的与新潮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西经验:新诗的现代性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象征主义的本土化经验
    第二节 现代诗派的选择与试验
第二章 艺术形象:意象的改造与表达
    第一节 时空流转的意象之变
    第二节 含蓄朦胧的意境之美
    第三节 转向知性化的意象艺术
第三章 现代审美:“纯诗”化的创作理想
    第一节 关于“纯诗”的中西方渊源
    第二节 纯诗情绪流动的“音乐美”
    第三节 现代“纯诗”的审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宋代理学家诗人对白居易诗的接受研究 ——以邵雍为考察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题概述和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有关说明
第一章 宋代理学家诗人的构成及其对白居易诗接受的背景
    第一节 宋代理学家诗人的构成
    第二节 宋诗对白居易诗的接受:
    第三节 宋代理学家诗人接受白居易影响的几点机缘
第二章 宋代理学家诗人对白居易诗接受的主要表现
    第一节 宋代理学家诗人对白居易闲适诗和感伤诗的接受
    第三节 宋代理学诗人对白居易诗题的沿用
    第三节 宋代理学家诗人在诗歌语言上对白居易的接受
    第四节 宋代理学家诗人对白居易诗技法和形式的接受
        一、对比
        二、对仗
        三、“诙谐”
        四、比喻
        五、其他技法和形式
第三章 个案研究:邵雍对白居易诗接受综论
    第一节 邵雍在宋代理学家诗人接受白居易诗上的特殊地位
    第二节 邵雍诗风与白居易诗的趋同现象
    第三节 邵雍诗与白居易诗的差异及其解读
馀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创新点
第一章 唐前及唐诗用典艺术的演进
    第一节 唐前诗歌用典概貌
    第二节 初唐诗用典渐入精严
    第三节 盛唐诗用典美善备极
    第四节 中唐诗用典尚质尚实
第二章 晚唐诗歌用典的特点
    第一节 偏好小说的用典倾向
    第二节 善用语典的用典方式
    第三节 诗尚学问的用典观念
第三章 晚唐诗歌用典艺术模式
    第一节 正用、反用
    第二节 直用、延用
    第三节 明用、暗用
    第四节 单用、博用
第四章 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的诗体特征
    第一节 七律用典艺术
        一、以典运势,富于波澜
        二、对仗典切,体格精纯
    第二节 七绝用典艺术
        一、借典铺垫,平起直叙
        二、以典结情,含而不露
    第三节 五言古诗用典艺术
        一、借典叙事,典为事遣
        二、质直典切,语含锋芒
第五章 晚唐诗歌用典艺术对宋诗的影响
    第一节 “西昆体”诗人对李商隐的推崇
    第二节 苏轼用典手法对唐人的继承
    第三节 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对唐人的承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对诗歌语言技法的科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谢灵运诗歌清代接受研究 ——以清代诗话和古诗选本为中心[D]. 周晓琴. 河北大学, 2021(02)
  • [2]“滋味说”指导下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D]. 杨萍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论美国学者王宇根的黄庭坚研究[D]. 代新卫.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运用研究 ——以高中现当代诗歌为例[D]. 闫晓敏.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期刊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载文为中心[D]. 彭子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研究[D]. 刘玲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 杨安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9)
  • [8]中国新诗的“现代派”嬗变:古典的与新潮的[D]. 孔秋芳. 青岛大学, 2019(02)
  • [9]宋代理学家诗人对白居易诗的接受研究 ——以邵雍为考察重点[D]. 朱子越.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D]. 秦红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诗歌语言技巧的科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