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农药蔬丹、菜喜防治小菜蛾防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黄荣华,周军,张顺良,曾小军,胡立勇,姚英娟[1](2015)在《菜粉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简要回顾与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菜粉蝶生物防治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涉及对天敌的研究与利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复配型农药)的开发与应用,并讨论了今后菜粉蝶生物防治的研究方向。
章昭[2](2014)在《1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文中提出为更好地防治甘蓝小菜蛾,推广适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杀虫剂,特开展了1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使用10%多杀霉素悬浮剂17.5mL/667m2防治甘蓝小菜蛾具有较好的防效,优于对照药剂2.5%多杀霉素悬浮剂60mL/667m2,且对甘蓝安全。因此,10%多杀霉素悬浮剂是防治甘蓝小菜蛾较好的药剂,其安全性好,持效期较长,防效高,安全间隔期较短,符合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要求。
祝星星[3](2014)在《多杀菌素防治储粮害虫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一种新型微生物源杀虫剂多杀菌素为试验材料,采用拌粮法研究多杀菌素对三种储粮害虫谷蠹、玉米象、赤拟谷盗的室内防治效果,并确定多杀菌素防治储粮害虫最低有效使用浓度;所得最低有效使用浓度采用全仓拌粮法测定其在中试仓中对粮食的减损百分率,并测定其对储粮害虫的持效期;为进一步验证多杀菌素作为储粮防护剂在实仓中防治储粮害虫的应用效果,采用表层拌粮法,研究多杀菌素在粮库中对储粮害虫的防治效果,并检验施药前后粮食的品质是否受到影响,最后依据多杀菌素在实仓对储粮害虫的防治技术研究,完成多杀菌素防治储粮害虫实仓应用技术规程编制。研究结果如下:多杀菌素在室内防效试验中对初期性储粮害虫谷蠹和玉米象成虫的防治效果非常显着,对赤拟谷盗成虫防治效果相对较差,在使用浓度1mg/kg下,处理15天后对谷蠹、玉米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对赤拟谷盗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可达80%以上。在中试仓试验中,多杀菌素处理浓度为1mg/kg,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主要害虫玉米象的虫口密度,使玉米达到基本无虫粮等级,而且能够显着降低玉米的虫害损失率,处理玉米6个月后,多杀菌素施药仓虫害损失率为1.83%,明显低于对照空白仓的虫害损失率10.33%,多杀菌素施药仓比对照仓对玉米的减少损失百分率高达80%以上。6个月的持效期测定试验表明,0.5%多杀菌素处理浓度1mg/kg对谷蠹和玉米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78%、92.02%,防治效果非常显着,对赤拟谷盗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为76.65%,防治效果相对较差。多杀菌素在处理浓度1mg/kg下,对粮库中常见的储粮害虫书虱和谷蠹具有显着防治效果,对锈赤扁谷盗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夏季高温期间,多杀菌素能够有效控制储粮害虫的发生和发展,使得储粮虫粮等级一直维持在基本无虫粮水平。粮食品质测定结果表明,施药前后多杀菌素施药仓的粮食中脂肪酸值和水分等主要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多杀菌素对粮食品质没有产生不良影响。
郑旭东[4](2013)在《防治甘蓝甜菜夜蛾药剂筛选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于2010年开展5种药剂防治甘蓝甜菜夜蛾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菜喜(多杀霉素)"悬浮剂、"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除尽(虫螨腈)"悬浮剂防治效果超过80%,优于"甲维盐"水分散粒剂和"毒死蜱"乳油。
罗华东[5](2013)在《马铃薯甲虫生防细菌的筛选与鉴定》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我国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外已成功开发出基于苏云金杆菌和刺糖多孢菌的细菌性杀虫剂,而国内利用病原细菌等微生物防治该虫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从新疆疫区采集田间自然死亡的马铃薯甲虫标本,在室内分离昆虫病原细菌,经致病性试验筛选出具有潜在开发应用价值的生防菌并对强致病菌进行鉴定,研究生防菌的培养特性以及生防细菌与虫生真菌对马铃薯甲虫的协同控制效果。1.马铃薯甲虫病原细菌分离及其降解酶活性测定:从新疆马铃薯甲虫疫区采集的发病马铃薯甲虫上分离纯化得到126个细菌菌株。其中能降解几丁质的20株,能降解蛋白质的26株,能同时降解这两种物质的10株,初步认为这些具降解酶活性的菌株可能是马铃薯甲虫的病原细菌,初步确定它们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细菌。2.具降解酶活性菌株对家蚕的致病性测定:用具降解酶活性的36个菌株的细胞悬浮液(浓度:2.0×109cfu/mL)接种2龄家蚕幼虫。结果表明,有21个菌株表现出致病性,其中8个菌株致病力较强,接种后1-2d就出现蚕体死亡,接种7d的累积死亡率(LR7d)达50%以上,致死中时(LT50)都小于7.4d,菌株CPB008、CPB012、CPB016致病力最强,LR7d达70%以上,LT50分别为3.2d、3.3d和3.6d,这为后期进行马铃薯甲虫生防菌的筛选奠定了基础。3.昆虫病原细菌对马铃薯甲虫的致病性测定:用对家蚕有致病性的21个菌株的细胞悬浮液(浓度:2.0x109cfu/mL)接种各龄马铃薯甲虫后观察。有11个菌株对1、2龄幼虫具有致病性,其中6个菌株对1龄幼虫致病力非常强,接种后1-2d虫体开始死亡,LR7d达50%以上,LT50为3.8-6.8d,致死中浓度(LC50)为0.088-2.555x109cfu/mL, CPB008、CPB012和CPB016对1龄幼虫的致病性最强,LR7d达70%以上,LT50分别为3.8d、4.1d和4.3d,LC50分别为0.088、0.383和0.316x109cfu/mL;所有菌株对2龄幼虫的致病性稍弱,LR7d为21.0-62.6%,LT50为4.1-10.3d,但(CPB008、CPB012和CPB016菌株的LR7d仍超过50%。由这些细菌致死的马铃薯甲虫虫体变黑腐烂,有的有褐色液体流出,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它们均为马铃薯甲虫的病原细菌。本研究结果认为,菌株CPB008、CPB012、CPB016、CPB072、CPB108和CPB111是马铃薯甲虫的强致病菌,其中CPB008、CPB012和CPB016在马铃薯甲虫的生物控制中将具有巨大的开发应用价值。4.强致病菌株对马铃薯甲虫的田间控制效果及生防菌筛选:以前期试验筛选的6个强致病菌株为供试菌株,1龄马铃薯甲虫为供试昆虫,清水和常用Bt制剂为对照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有3个菌株在接种10d后的累计死亡率(LR1od)达到40%以上,分别是CPB008(49.9%)、 CPB012(43.1%)和CPB016(41.0%);另外3个菌株在田间对1龄幼虫的LR1od分别为37.5%(CPB108)、28.4%(CPB072)和21.1%(CPB111),而作为对照的Bt制剂对1龄幼虫的致死率仅有24.9%,显着低于除菌株CPB111以外的供试菌株,6个菌株表现出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CPB008、 CPB012和CPB016的防治效果最好,确定为马铃薯甲虫的生防细菌。5.强致病病原细菌的鉴定:1).形态学观察:6株病原细菌在LB培养基上单胞菌落为乳白色;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杆状,在细胞的一端形成芽孢,芽孢染色为绿色。其中CPB008、 CPB012、 CPB016和CPB111的单胞菌落圆形,边缘不整齐;菌体长形,两端钝圆与中部同样大小;菌体大小为1.17-1.94x6.12-7.24μm;菌株CPB072和CPB108单胞菌落圆形或近圆形,边缘整齐;菌体中间粗两端略尖;菌体大小为1.79-2.4x6.32-7.29μm。2).生理生化特性:6个菌株都能利用D-葡萄糖、D-果糖、甘露醇、NH4H2PO4和KNO3,而不能利用D-木糖;接触酶反应、淀粉水解、V-P试验和明胶液化试验均呈阳性,吲哚试验呈阴性,都不产生H2S;在2%NaCl的盐浓度和30、37℃下生长良好。3).16S rDNA序列分析:采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以6个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进行PCR扩增,得到1012-1268bp的16SrDNA核心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F795483(CPB008)、JN896990(CPB012)、 JN896992(CPB016)、JN896991(CPB072)、JF505384(CPB108)和JN896993(CPB111))。4).鉴定: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CPB008、CPB012、CPB016和CPB111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CPB072和CPB108鉴定为萎缩芽孢杆菌(B.atrophaeus)。6.生防菌株的培养特性:在供试的8种培养基中,CPB008、CPB012和CPB016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LB、NA和NA培养基;3个菌株的最适生长pH、温度和盐浓度分别为7.0、37℃和2%NaCl;在供试的8种碳源和氮源中,菌株对葡萄糖碳源和蛋白胨氮源利用最好;3个菌株的生长特性基本一致,0-2h处于延滞期,2-16h为对数生长期,16h后处于稳定期。7.生防细菌CPB008与白僵菌MJ-07的协同杀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MJ-07+CPB008显着提高了对马铃薯甲虫的控制效果。室内接种后,MJ-07+CPB008引起虫体始见死亡时间提前3d;对1龄和2龄幼虫的LR14d达到95%以上,对3、4龄幼虫的LR14d也超过了60%;且幼虫体重增长缓慢,所需发育时间长;田间接种2周后调查,对1龄和2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45.2%和42.2%,作为对照的Bt制剂分别只有24.9%和23.2%。昆虫病原细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类宝贵的生物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植保方针的提出,生物防治将在马铃薯甲虫的综合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从马铃薯甲虫上分离鉴定了2种6株(苏云金杆菌4株、萎缩芽孢杆菌2株)对马铃薯甲虫有强致病活性的芽孢杆菌(Bacillus)菌株,再通过室内和田间测试筛选出3个菌株作为马铃薯甲虫的生防菌,且生防细菌与虫生真菌协同作用能显着提高对马铃薯甲虫的杀虫控制效果,它们在马铃薯甲虫生防制剂的研发中将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倪珏萍,张雁南[6](2011)在《氯虫苯甲酰胺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相关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氯虫苯甲酰胺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类型的对照药剂,室内以小菜蛾、甜菜夜蛾、二化螟等重要鳞翅目害虫为生测靶标,比较杀虫毒力;田间以小菜蛾、稻纵卷叶螟为防治对象,比较田间防效。初步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的相关性,为该类化合物的创制优化和进一步研发提供了有益参考。
王再兴,官德义,刘志钦,陈桂信,何水林[7](2011)在《闽东南沿海中部地区青花菜田间害虫发生动态及其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花菜是近年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迅速的一种出口蔬菜,但其病虫害发生过重,农残超标已严重制约了该地区青花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并推广应用可持续病虫控制技术已势在必行。本研究以福建省惠安县青花菜生产田块为研究对象,在跟踪监测种植季节(9月份到翌年3月份)主要虫害发生动态并确立重点防治对象及其关键时期的基础上,研究了灯诱、性诱和高效低毒农药对其主要虫害的防治效果,从而建立起一套青花菜田间虫害的可持续控制技术。这一研究成果对闽东南沿海青花菜及类似十字花科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魏吉利[8](2008)在《地黄田昆虫种群结构及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黄属玄参科植物(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为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滋阴生津、清热、凉血、止血、益精填髓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阴血津液亏虚诸证,是中医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补益类中药。本研究主要对地黄害虫种群分布及其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选用无公害生物农药进行防治试验,为地黄害虫的无公害防治及地黄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汉中地区地黄田间共调查到节肢动物73种,分属于2纲,11目,45科。其中植食性类48种,分属于29科;捕食类19种,分属于10科;寄生类2种,分属于2科;其它类4种,分属于4科。昆虫中,鳞翅目种类最多,其次为鞘翅目。2.田间害虫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以鳞翅目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则以同翅目最高。地黄田天敌以膜翅目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而蜘蛛类的均匀度和优势度最高。昆虫群落多样性的时间动态分析表明,8月份昆虫数量最多,物种数最丰富,多样性最高,个体数最多,均匀度也最高。3.不同时间地黄跳甲和蜘蛛类种群在田间的分布格局均表现为以聚集分布为主。从7月26日至11月2日11次地黄跳甲种群调查结果,M*/M指标、扩散系数C和CA指标分析8次为聚集分布,3次为均匀分布;同期蜘蛛类种群12次调查结果,10次为聚集分布,2次为均匀分布。4.综合分析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对地黄跳甲防效好,对天敌影响小,可以作为控制地黄跳甲危害的有效药剂。5.五种杀虫剂对地黄跳甲的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阿维菌素>吡虫啉,说明地黄跳甲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最敏感,而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最低。6.测定阿维菌素在地黄叶片和根茎的中的残留动态,药后15天残留量分别为0.0134 mg·kg-1和0.0164 mg·kg-1,降解率分别为95.69%和92.42%,满足阿维菌素在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国家标准的要求。
潘云枫[9](2007)在《木酢液在不结球白菜及青花菜无公害生产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农药与化肥的过量与不合理使用,使得作物的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害虫的抗药性不断上升,发生程度日益加重,农业生态环境更趋复杂,农产品质量存在严重的隐患。为了探索广谱、高效、安全、与环境相容性好的优质资源,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从木材中提取的一种无公害生物活性剂——木酢液,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木酢液对蔬菜产量、品质以及在减少农药使用量方面的影响.田间试验是在蔬菜上定期喷施300倍、400倍、500倍、600倍、700倍的木酢液,最终测定蔬菜的产量,室内测定干物质、维生素C、蛋白质、可溶性糖、粗纤维、有机酸的含量,并进行了生物农药“菜喜”与木酢液混配防治小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不结球白菜生长期间定期喷施木酢液,能够促进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减轻作物的连作障碍,促进作物的发芽和生长,有助于提高蔬菜产量。试验结果显示,喷施300-700倍液木酢液的处理,增产幅度为7.3%-16.75%,生产中应用喷施400-600倍木酢液,即能很好地提高蔬菜产量。2.喷施木酢液较好地改善了不结球白菜的品质,尤其是提高了维生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喷施300-700倍液,维生素C含量增幅为23.12%-45.04%,可溶性糖的增幅为(-42.11%)-(+36.84%)。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加,维生素C、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所下降。同时,不结球白菜喷施木酢液后,蔬菜生长长相、生长速度、抗病性明显优于不喷施木酢液处理。在实际生产中,应用500-600倍木酢液喷施,更有利于提高不结球白菜的品质。3.木酢液与生物农药混用防治青花菜小菜蛾,较同一浓度的未喷施木酢液处理防效提高10%左右,并且能提高生物农药的速效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物农药见效慢的不足,另外延长了生物农药的持效期。木酢液500倍液混用菜喜1000倍液,可较好地控制小菜蛾的发生与为害,在实际生产中,可以进一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刘敏艳,李玉奇,胡冠芳[10](2007)在《2.5%菜喜胶悬剂对甘蓝小菜蛾和菜青虫的防效》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源杀虫剂2.5%菜喜胶悬剂防治甘蓝小菜蛾和菜青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菜喜胶悬剂1000、1500、2000、3000倍液防治甘蓝小菜蛾和菜青虫的速效性好,药后第1 d的防效优于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和20%米满悬浮剂2 000倍液。以1 000倍液防效最好,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对小菜蛾的防效分别达91.42%、94.46%、92.77%,对菜青虫的防效分别达93.18%、96.06%、94.48%。示范结果表明,2.5%菜喜胶悬剂1000倍液对小菜蛾的防效为89.74%92.76%,对菜青虫的防效90.19%93.47%。从防效、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大面积示范推广该药剂的适宜剂量为1 000倍液。
二、生物农药蔬丹、菜喜防治小菜蛾防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农药蔬丹、菜喜防治小菜蛾防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菜粉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天敌的研究与利用 |
1.1寄生性天敌 |
1.2捕食性天敌 |
2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 |
2.1植物源农药 |
2.2微生物农药 |
2.3复配型农药 |
3展望 |
(2)1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试验设计 |
1.4施药及调查方法 |
1.5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3)多杀菌素防治储粮害虫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储粮害虫危害现状及其重要性 |
1.2 生物农药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概述 |
1.2.1 植物源杀虫剂 |
1.2.2 动物源杀虫剂 |
1.2.3 微生物源杀虫剂 |
1.3 多杀菌素研究概况 |
1.3.1 多杀菌素的理化性质 |
1.3.2 多杀菌素的作用机理及其毒性 |
1.3.3 多杀菌素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多杀菌素对三种储粮害虫的防效试验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药剂 |
2.1.2 供试害虫 |
2.1.3 供试仪器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0.5%多杀菌素粉剂对 3 种试虫处理 3d 的防治效果和毒力测定 |
2.3.2 0.5%多杀菌素粉剂对 3 种试虫处理 7d 的防治效果和毒力测定 |
2.3.3 0.5%多杀菌素粉剂对 3 种试虫处理 15d 的防治效果和毒力测定 |
2.4 小结 |
2.4.1 0.5%多杀菌素粉剂使用浓度的确定 |
2.4.2 0.5%多杀菌素粉剂对三种试虫防治效果分析 |
第三章 多杀菌素防治储粮害虫中试仓效果研究 |
3.1 供试材料 |
3.1.1 供试药剂 |
3.1.2 持效期测定供试害虫 |
3.1.3 供试试验仓 |
3.2 研究方法 |
3.2.1 虫情调查 |
3.2.2 中试仓试验方法 |
3.2.3 持效期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仓内害虫发生情况 |
3.3.2 0.5%多杀菌素粉剂减损效果 |
3.3.3 多杀菌素持效期试验结果 |
3.4 小结 |
3.4.1 仓内害虫发生情况分析 |
3.4.2 0.5%多杀菌素粉剂减损效果分析 |
3.4.3 多杀菌素持效期试验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多杀菌素在粮库中的推广应用试验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仓房 |
4.1.2 供试药剂 |
4.1.3 拌合比例及其用药量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施药方法 |
4.2.2 抽样方法 |
4.2.3 评价方法 |
4.2.4 稻谷储藏品质检测方法 |
4.2.5 试样的品质检测指标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试验药剂对锈赤扁谷盗的防治效果 |
4.3.2 试验药剂对书虱的防治效果 |
4.3.3 试验药剂对谷蠹的防治效果 |
4.3.4 虫粮等级 |
4.3.5 多杀菌素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
4.4 小结 |
4.4.1 多杀菌素对三种储粮害虫的防治效果分析 |
4.4.2 多杀菌素对稻谷品质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多杀菌素防治储粮害虫实仓应用技术操作规程编制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施药前的基本情况调查 |
5 施药方案的制定 |
6 施药前准备 |
7 施药操作 |
8 注意问题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4)防治甘蓝甜菜夜蛾药剂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概况 |
1.2 试验药剂 |
1.3试验设计 |
1.4 调查内容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5)马铃薯甲虫生防细菌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马铃薯甲虫及其生物防治 |
1.1 马铃薯甲虫概述 |
1.2 马铃薯甲虫的生物防治 |
2 昆虫病原细菌的研究与应用 |
2.1 昆虫病原细菌资源及其种类 |
2.2 昆虫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 |
2.3 昆虫病原细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现状 |
2.4 昆虫病原细菌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2.5 细菌杀虫剂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规范化 |
2.6 昆虫病原细菌杀虫研究和应用上的问题及对策 |
2.7 昆虫病原细菌研究与生防应用前景展望 |
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马铃薯甲虫病原细菌分离及强致病菌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离获得马铃薯甲虫病原细菌菌株 |
2.2 不同菌株对家蚕的致病性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马铃薯甲虫病原细菌致病性试验与生防菌株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细菌菌株对CPB的室内致病性 |
2.2 6个强致病菌株对1龄CPB幼虫室内毒力分析 |
2.3 6个强致病菌株对1龄CPB幼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马铃薯甲虫强致病病原细菌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强致病菌株的形态特征 |
2.2 强致病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2.3 强致病菌株的分子鉴定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马铃薯甲虫生防细菌CPB008、CPB012和CPB016的培养特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2.2 盐度、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2.3 酸碱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2.4 不同碳源、氮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2.5 3个菌株的生长特性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马铃薯甲虫生防细菌与虫生真菌的协同杀虫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的室内控虫效果 |
2.2 菌株的田间同防治效果 |
2.3 MJ-07、CPB008和MJ-07+CPB008对2龄CPB的毒力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习期间研究成果及参加的课题 |
(6)氯虫苯甲酰胺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相关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供试药剂 |
1.3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
1.3.1 对小菜蛾的浸叶碟饲喂法 |
1.3.2 对甜菜夜蛾的综合法 |
1.3.3 对二化螟的浸稻苗饲喂法 |
1.4 田间试验方法 |
1.4.1 防治小菜蛾的田间试验方法 |
1.4.2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试验方法 |
1.5 相关性研究方法 |
1.5.1 数据采集 |
1.5.2 相关关系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2.1.1 对小菜蛾室内毒力 |
2.1.2 对甜菜夜蛾室内毒力 |
2.1.3 对二化螟室内毒力 |
2.2 田间试验结果 |
2.2.1 防治小菜蛾 |
2.2.2 防治水稻纵卷叶螟 |
2.3 田间应用推荐剂量 |
3 相关性分析 |
3.1 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对3种试虫LC50的相关性 |
3.2 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对3种试虫田间应用推荐剂量的相关性 |
3.3 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相关性 |
3.3.1 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相关性 |
3.3.2 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相关性 |
3.3.3 对水稻螟虫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相关性 |
4 小结 |
(7)闽东南沿海中部地区青花菜田间害虫发生动态及其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田间管理 |
1.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1.3.1 青花菜栽培季节主要虫害调查 |
1.3.2 斜纹夜蛾、小菜蛾的性引诱、灯诱及农药防治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青花菜栽培季节中发生的主要害虫 |
2.2 灯诱、性诱对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 |
2.3 农药对主要害虫斜纹夜蛾和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
2 讨论 |
(8)地黄田昆虫种群结构及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概况 |
1.1.1 中药材研究概况 |
1.1.2 中药材发展前景 |
1.1.3 汉中地区中药材发展概况 |
1.1.4 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与建议 |
1.2 中药材病虫害研究与防治概述 |
1.2.1 中药材病虫害研究 |
1.2.2 中药材GAP 中对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要求 |
1.3 地黄及其病虫害研究概况 |
1.3.1 地黄概述 |
1.3.2 地黄病虫害的研究现状 |
1.3.3 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
1.4 种群分布与群落多样性 |
1.4.1 种群分布 |
1.4.2 群落多样性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地黄田间节肢动物种群及群落调查 |
2.1.1 试验基地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1.3 分类与鉴定 |
2.1.4 群落多样性测定方法 |
2.1.5 种群分布的测定方法 |
2.2 地黄主要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
2.2.1 防治地黄长跗跳甲及天敌药剂筛选试验 |
2.2.2 地黄长跗跳甲室内毒力测定 |
2.2.3. 阿维菌素在地黄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地黄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
3.2 汉中地区地黄田常见害虫及天敌名录 |
3.3 地黄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
3.3.1 地黄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3.3.2 地黄田害虫和天敌群落多样性分析 |
3.3.3 地黄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时间变化动态 |
3.4 地黄田昆虫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
3.4.1 地黄跳甲种群分布格局 |
3.4.2 地黄田蜘蛛类种群分布格局 |
3.5 地黄主要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
3.5.1 防治地黄跳甲及主要天敌药剂筛选试验 |
3.5.2 地黄跳甲室内毒力测定 |
3.5.3 阿维菌素在地黄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4.1 汉中地区地黄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
4.2 地黄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
4.3 地黄田主要害虫种群分布 |
4.4 地黄主要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
4.4.1 地黄主要害虫防治无公害药剂筛选试验 |
4.4.2 地黄跳甲室内毒力测定 |
4.4.3 阿维菌素在地黄中的消解动态 |
第五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木酢液在不结球白菜及青花菜无公害生产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生物农药与现代农业 |
1.我国农药的发展历史 |
2.农药的负面影响 |
2.1 农药的残留 |
2.2 对农产品的污染 |
2.3 对生物体的影响 |
3.生物农药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
第二章 木酢液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 |
1.木酢液的发展历史 |
2.木酢液的提取 |
2.1 在炭窑上加回收器,用于木材烧炭过程 |
2.2 熏燃装置回收,用于热分解有机废料 |
2.3 提取过程中注意事项 |
3.木酢液的精制 |
3.1 静止分离法 |
3.2 蒸馏精制法 |
4.木酢液的组成和基本性质 |
5.木酢液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 |
5.1 土壤改良 |
5.2 制造堆肥 |
5.3 促进作物生长 |
5.4 减少农药的用量 |
5.5 不使用农药 |
6.现代农业的优质资源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三章 木酢液对不结球白菜产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试验概况 |
1.4 田间试验 |
1.5 产量测定 |
2.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分析 |
2.2 差异性显着测定 |
3.小结 |
第四章 木酢液对不结球白菜品质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试验概况 |
1.4 田间试验 |
1.5 品质分析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干物质含量 |
2.2 蛋白质含量 |
2.3 粗纤维含量 |
2.4 有机酸含量 |
2.5 V_c含量 |
2.6 可溶性糖含量 |
3.小结 |
第五章 木酢液加菜喜对青花菜小菜蛾的防效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对象 |
1.3 试验处理 |
1.4 试验概况 |
1.5 调查时间和方法 |
1.6 安全性调查 |
1.7 气象资料 |
2.结果与分析 |
2.1 药后1天防效 |
2.2 药后3天防效 |
2.3 药后5天防效 |
2.4 药后7天防效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生物农药蔬丹、菜喜防治小菜蛾防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菜粉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黄荣华,周军,张顺良,曾小军,胡立勇,姚英娟. 江西农业学报, 2015(10)
- [2]1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J]. 章昭. 安徽农学通报, 2014(10)
- [3]多杀菌素防治储粮害虫应用技术研究[D]. 祝星星. 武汉轻工大学, 2014(04)
- [4]防治甘蓝甜菜夜蛾药剂筛选试验[J]. 郑旭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13(19)
- [5]马铃薯甲虫生防细菌的筛选与鉴定[D]. 罗华东. 西南大学, 2013(12)
- [6]氯虫苯甲酰胺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相关性初步研究[J]. 倪珏萍,张雁南. 现代农药, 2011(06)
- [7]闽东南沿海中部地区青花菜田间害虫发生动态及其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J]. 王再兴,官德义,刘志钦,陈桂信,何水林. 热带作物学报, 2011(01)
- [8]地黄田昆虫种群结构及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研究[D]. 魏吉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9]木酢液在不结球白菜及青花菜无公害生产上的应用[D]. 潘云枫.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10]2.5%菜喜胶悬剂对甘蓝小菜蛾和菜青虫的防效[J]. 刘敏艳,李玉奇,胡冠芳. 甘肃农业科技,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