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诗境

德育的诗境

一、道德教育的诗意境界(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柳[1](2021)在《重新拥抱想象:回归诗性的道德教化》文中指出个体的想象对于其教化来讲意味着什么?要回答此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想象对于人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以现象学哲学对想象的研究为基础,描述出想象具有“飞离在场”的基本特质,而人的存在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正因为有想象飞离于在场的限制去打开人的生命关联域,人才真正以意义生成的诗性存在方式栖居于世。人的想象所具有的“飞离在场”的特质,使其在人类道德生活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人的整全道德判断的形成,人的道德移情之产生与推广以及人的道德可能性视域的打开都离不开人的想象。因此,以人的精神成长与德性提升为旨归的道德教化就不可能离开人的想象,而人的想象也需要接受教化的引导,人的道德教化事实上也是一件关乎想象的事业。然而在现代性境域中,人的想象与教化在学校教育中却相互离异。一方面,由于建立在“理性人”预设与“在场”崇拜的哲学基础上,学校道德教育将人的向善过程寄托于以对象化的方式去认识永恒“在场”的道德原则和真理,从理论筹划到实践都在某种程度上离弃了人的想象。在全面“祛魅”的现代社会,想象如同某种神秘魅惑而被边缘化,现代学校的道德教化变成了一种“祛想象的教化”;另一方面,儿童原本所具有的想象也失去了教化的价值引导,在现代性浪潮中被科学主义、消费主义以及娱乐主义所裹挟而成为了科技发展的功利性工具,或者被扭曲成纯粹满足自身欲望的帮扶,从而异化成为一种“祛教化的想象”。“祛想象的教化”与“祛教化的想象”同时并存的现代教育所产生的后果是人对自我的遗忘以及人的意义世界的日趋贫乏,同时由于无法通过想象通达他者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共通感”的消失,最终人也逐渐会失去在世之中的归属感而与自身栖居的世界相离异。那么想象与教化必然是相互离异的吗?通过对中国古代“尚象”的文化及其教化传统的考察,表明一种拥抱想象的教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对今日之教育仍然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奠基于象形文字和神话符号体系的自发性文明教化,这种教化表现为以“象”为基础的“取譬”与“比德”教化思维,并在实践中表征为一种“诗”的教化传统。“尚象”的教化凸显出了存在论意义上的诗性教育智慧,教化中“诗的语言”以其对原初生命体验的还原关涉着人的精神世界与道德人格的形成,而以“象”为基础教化思维则以其融通性使人更能以“共通感”来通达他者并打开道德的可能性视域。无论是哲学上关于想象与人的诗性本真存在的研究,还是“尚象”的教化传统所呈现出的诗性教育智慧,都指向了一种能够拥抱想象的诗性教化。区别于知识获得或智性提升,这种教化以人的生命意义生成为指向,呈现出一种整体性和融通性的诗性教化思维,并且区别于概念性的语言而以“诗的语言”为教化媒介。由于人具有一种以想象为基础的“诗性智慧”,从而构成了诗性教化的人性基础,当代教育的变革与转型构成了其思想与现实土壤。而当前回归生活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为诗性教化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实践路径探索。

于涛[2](2020)在《先秦儒家“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研究 ——以《诗经》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文明是礼乐文明,重视礼乐教化和人文化成是中国文化的特质。据《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曾告诉其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周礼·保氏》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周朝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两千多年来,崇尚人文教化的华夏民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以诗教礼教乐教相须为用、相辅相成的道德化育模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诗教、礼教、乐教的本来面目已模糊不清,其被误解甚至被扭曲的现象多有存在。近年来,尽管学界有关于诗教、礼教、乐教的专门性的研究成果,但关于“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的系统性研究还很少;在以《诗经》为中心的此类研究中,从文学视域研究的成果较多,而从哲学或伦理学视域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诗礼乐”三者融通教化思想的研究,尚属阙如。同时,当下社会在道德教化、人格塑造方面存在着手段单一、模式僵化、效果不佳等问题,中国古代丰富的人文教化资源尚未实现现代转化。基于此,对先秦儒家“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不仅这有助于掘古代丰富的教化思想和伦理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而且能为当今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的道德教化找到有效的抓手和路径。诗教、礼教与乐教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伦理意蕴,三者之间是相须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诗》教以抒发人内心之真挚情感为化育初衷,以情感濡化为主要教育手段,以达社会大“真”为化育目的。礼教以“修己以敬”为化育初衷,以“克己复礼”为主要化育手段,以达社会大“顺”为化育目的。乐教以广博易良为化育初衷,以心灵体悟、人格拔升为主要化育手段,以达社会大“和”为化育目的。基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感感通是诗教的伦理意蕴;基于善良性情和理性规约人性的教化模式是礼教的伦理意蕴;基于情感和理性的中和美善是乐教的伦理意蕴。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深藏于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语之中。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并构筑了一个以“兴于《诗》”和“立于礼”为基底、以“成于乐”为顶端的“金三角”式“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兴于《诗》”是通过对诗之“兴”和诗言志来培育人的道德情感;“立于礼”是通过礼仪对言行举止的规范和约束来淬炼人的道德理性;“成于乐”是通过乐对情感和人性的陶冶来和谐人的性情,达至情与理的和谐交融。“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具有化育德性和人格型塑双重效用。以诗怡情、以礼修身、以乐通伦理是“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的重要旨归,三者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了养情、修身与培育人格的重要关系。其中,君子人格的诗之型塑体现在君子有情、君子时中、文质彬彬;君子人格的礼之型塑体现在君子尚礼、君子制中、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人格的乐之型塑体现在合宜的君子情感、适度的君子行为、深远的君子感染力。通过对“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的反思,有助于厘清诗与礼、礼与乐的异质互补和诗礼乐间的相融相通。“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面临的当代困境主要体现在道德教化缺乏有力抓手,人格型塑迷失目标,人文化成缺少载体;其时代价值体现在诗教是生命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礼教是立德成人的有效路径,乐教是人格教育的有效抓手。“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对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有诸多启示和借鉴价值。通过对“诗言志”意蕴的剖析,探赜通过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深层内涵的透视,有助于构筑以诗化育情感、以礼培育理性、以乐升华德性的“诗礼乐”教化模式;通过对“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的分析,有助于检视“诗礼乐”教之间的异质互补关系有助于澄清诗教、礼教、乐教的本来面目,以走出诗教、礼教、乐教的教化实践误区。在当代社会,“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有助于型塑君子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立德树人以助推全人教育,教化人伦以构建和谐社会。总之,《诗经》中的“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是儒家教化思想的智慧结晶,其对中国古代的人文化成和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对这一教化模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所内蕴的蓬勃生命力,就能使其成为改善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增强社会教化能力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张丽娜[3](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对人的思想的引领帮助人们追求高远的人生目标、高尚的道德品质及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共生,从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愿景。生态审美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进而探索人与社会、与自身的多重审美关系,它是人与世界生命联结的本真存在方式。生态审美教育是通过生态审美之境促进人与世界发生本真联结,以此激发和唤醒个体内在的生态审美本性,改善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关系,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及生态审美教育促进人与世界和谐的教育旨归,生态审美教育符合当前国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成为生态文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以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点,遵循生态审美教育的产生、生态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依据、生态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全文共分绪论,生态审美教育的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四要素中主体、客体、介体、环境的生态审美教育实施四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是缘起生态环境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加剧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忽视对人的情感的关注导致有效性不高的现实。基于此,本文提出将生态审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濡养人的生态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动力和观念基础。生态审美教育是生态文明时代新产生的美育理论形态,它是生态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对生态危机有着现实的审美救赎之意。生态审美教育自身有着独特的内涵、本质及功能,对其进行界定是研究的起点。生态审美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审美智慧为其根基之源,西方生态美学思想是其借鉴。明晰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本质及功能,力求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生态审美教育原为文艺学研究的范畴,将生态审美教育置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生态审美观、习近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其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导引人自觉确证并体现自己的本质及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单向度的人及人生存的不和谐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之惑。生态审美教育以生态审美的情感濡养人的生态德性品质、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谐。生态审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帮助人们扬弃异化及促进自身与世界和谐的审美救赎之路。生态审美教育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实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四要素。首先,教育者是生态审美教育的主导者,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既是其胜任生态审美教育角色的关键,也是提升自我人格素养并以生态审美的人格影响受教育者人格的保障,更是生态审美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提。为此,教育者从理论和实践维度提升自身的生态审美素养至关重要。其次,生态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生成。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生成是教育者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系统有效开展生态审美教育实现的。教育者关注并满足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需要,提升其生态审美素养及塑造生态审美人格,生成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审美生存一代新人。再次,生态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教育者通过设定恰适的目标并将一定的生态审美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方法传导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借助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三方面的介体以完成生态审美教育内容的传导及生态审美价值观念的传承。最后,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一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生态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按照生态美的规律创设的生态审美教育环境能够彰显生态美的环境对生态审美教育的功用,使受教育者获得生态美的愉悦体验,从而使其思想和灵魂得以滋养。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审美教育裨益于人们对生态美好生活的追求。从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及人性对美的诉求,生态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性的完整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前景。

张海鹏[4](2020)在《中国楹联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基于浙江楹联第一村夏溪村的考察》文中认为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是继诗歌、辞赋、词曲之后,又一特殊的中国古代文学形式,是古代汉语语言艺术的结晶,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延伸,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通常是写于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或门壁、门楣、楹柱以及其它器物之上的对偶语句。联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的“太极生两仪”思想相符,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文化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的体现。中国楹联文化所具有的丰富的道德教育价值,是其一大鲜明特点,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颇有“润物细无声”之妙。关于论文的研究与写作,在探讨楹联文化与道德教育二者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相关理论依据,系统梳理楹联文化在道德教育之中所蕴含的价值意蕴,分析楹联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所在及其具有的现实意义,并积极探索其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助推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论文将以夏溪村楹联文化的发展与实践的前期相关调研研究成果为基础,并在相关课题考察的基础之上,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绪论部分、正文的三个章节部分以及结语部分。第一章,绪论。该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与意义、目前研究现状以及主要学术观点、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研究所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同时,介绍了对浙江楹联第一村夏溪村的楹联文化发展与实践情况的考察调研内容。第二章,楹联文化的概述。该章首先介绍了楹联文化的涵义及其特点,并基于夏溪村的考察调研,以夏溪村的楹联作品为例展现了楹联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对楹联文化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并具体介绍,主要包括爱国、孝悌、勤俭、读书、义利观以及自然情怀等内容,意在表现作品内容的多样性,并由此基础上总结出楹联作品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形意优美、载体多样和用途广泛等主要特点,力图以夏溪村的现实材料为出发点,立体化地展现楹联文化的深厚蕴涵。第三章,楹联文化的德育价值的基本内涵与现代意义。该章首先分析了楹联文化与道德教育这两者所具有的内在契合性,分别从目标方向的趋同性、精神实质的统一性、教化功能的一致性三个层面去论述此二者的联系,论述楹联文化在道德教育中具有价值是为必然。其次,对楹联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进行厘清和归纳,从提升个体的善性素质、感性素质、雅性素质三方面着手,论述其德育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楹联文化的德育价值的现代意义,由于楹联文化贴近大众普遍生活,是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之文化,因此,可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人与自然层面去分析其所蕴含的现代意义,囊括人在社会中的各层面生活,体现人的社会性。第四章,楹联文化的德育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该章与第三章一起构成了论文的重点部分。由于楹联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因此,此章首先从方向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出发来明确新时期传统文化的德育原则。接着探讨楹联文化的德育环境的优化问题,提出优化举措,主要包括对社会的正向引导的强化、对家庭的文化环境的优化、对校园育人氛围的构建以及朋辈互惠式交流的可行性。最后思考楹联文化的德育效用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从挖掘地方性楹联文化资源、加强楹联文化队伍建设以及开拓楹联文化教育基地等方面提出具体方案和举措,立体化、完整地思考其体系的构建,为现实实践提供一定思路。

崔晋文[5](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教育研究》文中提出美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关于人的教育,这一点无论是鲍姆嘉通、席勒,还是马克思,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明了审美教育与“人”的联系,因而美育的指向不仅是客观对象,更是主体存在,也就是对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互不相同,却存在很多关联和共性。美育的中介性特征使其本身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美感是善心之本,是道德之本”;而美育的趣味性和重感性等特征又使得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融通互补的可能性。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性分析和说教,较为忽略情感和审美,而美育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些不足,并从更深的层次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从短期来看,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后者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从长期来看,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的支撑。理论方面,中西方美育思想不仅对现代美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还是研究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和理论基础。在众多美育理论中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最为重要,它不仅涵盖面广,而且这一体系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至今依然是包括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的自然观具备明显的生态美育的意涵,这在强调生态文明的今天意义匪浅。实践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更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构建美好生活的这一客观要求就成为了实施美育的重要实践基础。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利用美育形象性、情感性等特征,还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人格,帮助人们从问理的道德走向问心的道德,由此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使人形成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此外,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形象记忆与情感陶冶相统一的原则。美育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伦理美、形式美、内容美、心灵美、行为美等方方面面的教育,也正是由于它的涵盖面较广,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同样多种多样,包括知识引导、环境陶冶、情境感染、情感激励等。美育的融入能使这些路径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个性和现实需要,更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最终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受教育者。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特殊的时期,这就决定了它具备政治教化功能,这一功能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这也是导致美育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此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审美趣味不浓,部分内容存在说教性、手段单一、形式刻板的问题,实施过程现实感不够、对人的个性关注不够、情感和美的共鸣不足,这些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可接受性打了折扣,此外,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美的意识和内容尚未成为重点。美育融入思想政治的不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渗透力不够,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应该具备的教育意义被削弱了,应有的教育效果也较难达成。问题的背后必然存在成因。长期以来无论是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或教育意识形态领域对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正确认识不足,人们一般习惯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性的一面,认为其主要具备规范性、灌输性和赏罚性等特征;而美育则与此不同,人们一般仅认识到其感性的一面。这种认知上的误解使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处于难以融合的状态。在应试教育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今天,教育的功用性依然是人们追逐的重要目标,这也导致整个教育体系中美育的参与不够,美育作为非理性、非政治性的教育也因此被置于边缘化的微妙地位。针对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构建促使美育得以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并进一步加强美育中文学艺术的作用;重视大中小学美育课程地配置和设置,增强教师队伍的美育素养,增加情感教育和实践审美的内容,等等。不过归根结底,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应该在“人”,而“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与美育的“人性完满”完全一致,因此在推进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就必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然而,以人为本并不等同于人类中心主义,它应该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审美的基础之上,而生态审美的要素又蕴含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之中。这样一来,重新界定生态美育的内涵并认识到生态美育的重要意义,对恢复人的个体价值以及人类整体价值而言至关重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使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可能。

牛健蕊[6](2017)在《楹联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动力之一。道德境界的提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道德教育不能忽视文化的力量,需要到文化的锦囊中去探索智慧。重新挖掘楹联的道德教育价值,不但是当代人文化自觉的体现,更是立足于当前道德教育的需要。探索楹联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因素,为当前道德教育在理论中或实践操作中提供可借鉴的内容。在理论上,可以提高道德教育理论论证的信度,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操作中,融合了楹联的多种价值因素,可提高道德教育的效度。论文分析了选题的缘起与楹联文化及其相关的一些概念,探讨了楹联具有道德教育价值功能性的依据,以及“以人为本”的文化生存论的理论依据。考察了楹联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的体现。探讨出楹联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外实现途径及机制。最后,综合前面的一些理论性的分析,在楹联文化与社会现实的结合下进行了道德教育价值的拓展,文章的内容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分析了与楹联文化及道德教育相关的一些概念与问题。第二部分,挖掘了楹联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缘由。首先,就楹联自身来说,被用来道德教化是文化的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通过分析楹联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道德教育倾向,为当代道德教育价值提供理论上的缘由。其次,从“人的文化存在”角度,分析了楹联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现实生存依据。第三部分,分析了楹联文化之于当代道德教育的价值体现。首先,楹联文化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了厚实的道德教育内容:庆喜悲挽,寄托期望与哀思;惟耕惟读,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矢志爱国,施展经国抱负;崇仁尚德,效仿礼义之道;习贤习哲,传颂经世之道;慎独自爱,修身养性等。其次,从教化内容中探索出可为当代道德教育借鉴的方法,主要有叙事教育、自我修养、榜样示范、劝诫教化、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方法的借鉴。最后,具体分析楹联文化之于当代道德教育的价值,主要包括道德认知的引导,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激励,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第四部分,探讨了楹联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拓展,其价值拓展的理念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要有时代性与实践性。笔者从现实出发,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楹联文化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拓展问题,即楹联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的问题与廉政楹联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价值以及转化问题。第五部分,研究了楹联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实现途径及机制。首先,楹联文化发挥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在途径通过楹联的创作与鉴赏来完成,而外在途径通过相关的艺术形式来实现,因为楹联文化在与园林建筑、书法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下会产生不同的道德教育意蕴。其次,途径的实现离不开机制的协调作用。楹联文化道德教育价值其创作与鉴赏过程是通过情感体验来实现的。楹联通过艺术发挥道德教育价值外在机制,就是针对艺术反作用于人,而产生“诚”与“感”的心理过程来实现。

杨茜[7](2015)在《回归生命:道德教育的诗意栖居》文中认为生命是道德之基,道德是生命之本。道德教育离不开生命,生命是道德教育的家园。道德教育只有回归生命,才能涵养生命并提升生命的意义,完善生命的品格。当代道德教育是脱离"生活世界"、脱离"生命体验"、脱离"生命交往"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偏离了回家的路,逐渐走向了异化。为此,应呼唤道德教育回归生命,让道德教育在生命中诗意地栖居。

冯铁山[8](2014)在《诗意德育与诗意精神的培育》文中认为人的发展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统一的活动,诗意精神是生命成长的灵魂。诗意德育是接续中国传统诗意文化价值论思想,从学生道德实践需要出发,在学生的道德实践中进行,通过道德实践形成和发展学生诗意精神的理念及实践操作模式。培育学生的诗意精神,不仅需要接续中华诗意文化传统,复活新感性的教育价值,而且需要培养超越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的诗意智慧以及将德育目标指向道德教育的诗意境界。

龚孟伟,陶蕾[9](2014)在《诗意德育与学生积极人格的建构策略》文中认为诗意德育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诗意言说的方式,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涵养诗意情怀、发展诗性智慧、形成诗意品质、积淀诗意语言的归真、求善、至美的德育。学生积极人格发展召唤诗意德育,诗意德育也发挥着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功能。实现这种功能的策略是在生活的诗意中历练学生的积极人格;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元融合的诗意德育体系;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自由精神,促进诗意人格的建构。

董美鸽[10](2013)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理性与诗性的结合》文中指出德育应是理性与诗性并重的工作。德育中理性与诗性统一方能培养情感与理性、科学与艺术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当下一些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偏重理性而淡漠诗性的现状,这一现状主要体现在一些高校具体德育目标设置、高校德育内容、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以及高校德育教师队伍方面。高校德育存在的唯理性教育现象致使原本提高人们自身修养和道德境界的德育变得空洞、死板,缺乏生命力及灵性。德育成效也因此受到阻碍和限制。高校德育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对对象本质之思的教育,即不能仅注重逻辑的训练,现象与本质关系的逻辑判断,理性的话语,还要注重诗性之思的教育,进行诗意的、隐喻性的教育。高校德育需要从唯理性教育中走出来,寻求与诗性德育的结合。高校德育中理性与诗性的结合有利于青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有利于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唯理性教育的局面。在高校具体德育目标设置、高校德育内容、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以及高校德育教师队伍方面应充分考虑理性与诗性的因素,寻求理性与诗性的结合,以更好地改善唯理性教育的现状,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进而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培养向善、求真、审美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大学生。

二、道德教育的诗意境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德教育的诗意境界(论文提纲范文)

(1)重新拥抱想象:回归诗性的道德教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溯源与研究综述
        (一)哲学史上关于想象的研究溯源
        (二)伦理学领域有关想象的研究综述
        (三)教育和道德教育领域对想象的研究
        (四)关于诗性教化的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象”、“想象”与“想象力”
        (二)教育、道德教育、教化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想象与教化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想象与人的存在方式
        一、以“飞离在场”为特质的想象
        二、人的存在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
        三、想象使人的“栖居”成为可能
    第二节 想象之于人类道德生活
        一、整全的道德判断需要想象的参与
        二、想象促成并推广人的道德移情
        三、想象通达人类道德的可能性境域
    第三节 想象与人的道德教化
        一、人的道德教化离不开人的想象
        二、儿童的想象需要教化的引导
        三、人的道德教化是一件关乎想象的事业
第二章 分离与异化:现代境域中的想象和教化
    第一节 “祛想象的教化”:现代道德教育对想象的离弃
        一、“理性人”预设与“在场”崇拜: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
        二、道德教育的现代筹划对想象的离弃
        三、“祛想象的教化”之实践表征
    第二节 “祛教化的想象”:现代教育中儿童想象的异化
        一、异化之路:失去教化引导的儿童想象
        二、科学主义裹挟下“功利化”的科学想象
        三、消费与娱乐时代“被物化”的审美想象
    第三节 现代教化与想象相离异的道德与精神困境
        一、“无迹可寻的自我”:个体内在精神的贫乏化
        二、“遥远的他者”:人与人之间共通感的消失
        三、“无家可归的存在者”:人与世界的离异
第三章 古典启示录:中国古代“尚象”的教化传统
    第一节 我国古代“尚象”文化之管窥
        一、汉语中的“象”与“想象”
        二、象形文字与“言象互动”的诗性表意方式
        三、中国哲学与思想传统的“尚象”特征
    第二节 我国“尚象”的教化传统溯源
        一、神话与文字:“尚象”教化的符号表意基础
        二、“取譬”与“比德”:“尚象”教化的思维奠基
        三、“诗”的教化:“尚象”的教化实践
    第三节 “尚象”教化的诗性启示
        一、以诗的语言建构人的意义世界和道德人格
        二、以“象”为基础的教化思维开启融通的道德视域
        三、“尚象”教化传统之局限
    小结:“尚象”是中西古典教育传统的共同特征
第四章 拥抱想象的道德教育:一种诗性教化的可能
    第一节 诗性的道德教化何以可能?
        一、“诗性智慧”:诗性教化的人性基础
        二、当代教育思潮革新:诗性教化的思想土壤
    第二节 何为诗性的道德教化?
        一、意义的生成作为教化活动的指向
        二、整体性和融通性的教化思维
        三、诗性的语言作为教化媒介
    第三节 回归生活的德育:诗性教化的可能路径探索
        一、生活德育理论为诗性教化提供了可能路径
        二、回归生活的德育实践具有诗性的教化品质
    小结
参考文献

(2)先秦儒家“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研究 ——以《诗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案设计
第一章 诗教、礼教、乐教的内涵及其伦理意蕴
    第一节 诗教、礼教、乐教含义的界定
        一、何为《诗》教
        (一)与《诗》教相关的概念探析
        (二)《诗》教之内涵
        二、何为礼教
        (一)与礼教相关的概念探析
        (二)礼教之内涵
        三、何为乐教
        (一)与乐教相关的概念探析
        (二)乐教之内涵
    第二节 诗教、礼教、乐教的伦理意蕴
        一、诗教的伦理意蕴
        二、礼教的伦理意蕴
        三、乐教的伦理意蕴
第二章 “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的建构
    第一节 兴于诗:培育道德情感
        一、诗为何能兴
        二、诗育情
        (一)借助文化积淀构建道德意涵
        (二)隐喻指代烘托道德氛围
        (三)运用“执中”升华道德感
        三、诗言志
    第二节 立于礼:淬炼道德理性
        一、何为礼
        (一)礼节仪式
        (二)道德规范
        (三)典章制度
        二、礼为何能立
        (一)规约性情
        (二)开显诚明
        (三)立中制节
        三、礼如何立
        (一)修己以敬
        (二)非礼不成
        (三)为国以礼
    第三节 成于乐:达至情理交融
        一、何为“成”
        二、乐为何能“成”
        (一)乐化的依据:乐参阴阳
        (二)乐化的标准:大乐必易
        (三)乐化的目的:和、合、同、中
        三、乐如何“成”
        (一)乐以治心
        (二)乐以体礼
第三章 “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的旨归与君子人格的型塑
    第一节 以诗怡情
        一、学诗以立言
        (一)诗在古代教育的地位
        (二)学诗立言的基本内涵
        (三)学诗立言的效用:温柔敦厚
        二、怡情而修身
        (一)“性”、“情”之意涵
        (二)情知利于君子慎独
        (三)慎独益于修身精进
        三、君子人格的诗之型塑
        (一)君子有情
        (二)君子时中
        (三)文质彬彬
    第二节 以礼治身
        一、夫礼,以治人情
        (一)礼出于情
        (二)礼以制情
        二、无物而不在礼
        (一)《斯干》之礼
        (二)《斯干》体现西周城建礼的全态
        (三)“媺宫室以安万民”
        三、君子人格的礼之型塑
        (一)君子尚礼
        (二)君子“制中”
        (三)“君子义以为上”
    第三节 以乐通伦理
        一、知乐以处世
        (一)“乐以箴谏”
        (二)“乐以知军”
        (三)乐以政通
        二、乐通而性成
        (一)乐“淫”的意涵
        (二)乐“淫”的诱因
        (三)乐“淫”的综辨
        三、君子人格的乐之型塑
        (一)外显威仪:适度的君子行为
        (二)内表庄肃:合宜的君子情感
        (三)传范后世:深远的君子感染力
    第四节 “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的反思
        一、“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
        (一)诗礼异质互补
        (二)礼乐异质互补
        二、《诗》之所至,礼之所至,乐之所至
        (一)诗礼乐之“至”的体现
        (二)诗礼乐之“至”的意涵
        (三)诗礼乐之“至”的展开
第四章 “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的当代困境与时代价值
    第一节 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教化与人格型塑的难题
        一、道德教化缺乏有力抓手
        二、人格型塑迷失目标
        三、人文化成缺少载体
    第二节 “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的时代价值
        一、诗教:生命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育本真之性情
        (二)修感恩之德行
        (三)成乐善之美德
        二、礼教:立德成人的有效路径
        (一)以知耻为动力
        (二)以有度为标准
        (三)以守矩为圭臬
        三、乐教:人格教育的有效抓手
        (一)培植情感的沃土
        (二)体现礼教的通约指标
        (三)化解等差冲突的润滑剂
    第三节 “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的未来展望
        一、型塑君子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二、立德树人以助推全人教育
        三、教化人伦以构建和谐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和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审美教育的缘起
    第一节 生态危机及审美救赎
        一、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
        二、生态美学的审美救赎
    第二节 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本质及功能
        一、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
        二、生态审美教育的本质
        三、生态审美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资源
        一、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美学智慧
        二、生态审美教育的西方资源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审美观
        三、习近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追求与现实困境
        二、生态审美教育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扬弃之路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养成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的构成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养成的作用
        一、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是有效实施生态审美教育的前提
        二、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是提升自身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是胜任生态审美教育角色的重要保障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的发展
        一、理论之径
        二、实践之行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
    第一节 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内在依据
        一、生态审美需要是一种本性需要
        二、生态审美需要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
        三、生态审美需要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条件
        一、正视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需要
        二、重视受教育者自然感性的培养
        三、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取向
        四、塑造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人格
    第三节 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路径
        一、家庭是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起点
        二、学校教育是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重点
        三、社会是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支点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生态审美映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目标设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旨归
        二、生态审美教育目标的设置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生态实践观教育
        二、整体和谐为美的生态审美观教育
        三、诗意栖居生态生存观教育
        四、亲和仁爱生命观教育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方法及应用
        一、生态审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
        二、生态审美教育方法的探索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
    第一节 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体验
        二、有助于受教育者内化并践行生态审美教育内容
        三、有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境界
    第二节 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及特性
        一、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
        二、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凸显的特性
    第三节 创建生态审美教育环境
        一、选取绿色温馨生态审美教育自然环境
        二、构筑主体间性生态审美教育人际环境
        三、营造富有诗意生态审美教育氛围
结语:生态审美教育——生命家园的回归之旅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楹联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基于浙江楹联第一村夏溪村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对夏溪村楹联文化的考察
    第二节 主要研究状况、思路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楹联文化的概述
    第一节 楹联文化的涵义与特征
    第二节 楹联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楹联文化作品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楹联文化的德育价值的基本内涵与现代意义
    第一节 楹联文化与德育的内在契合性
    第二节 楹联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第三节 楹联文化的德育价值的现代意义
第四章 楹联文化的德育价值的实现路径选择
    第一节 明确新时期传统文化的德育原则
    第二节 优化楹联文化的德育环境
    第三节 构建楹联文化的德育效用保障体系
结语 基于夏溪村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美育内涵的研究
        (二) 关于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三) 研究观点的贡献和不足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
        (一) 基本框架
        (二) 研究视角
        (三) 研究方法
    四、选题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及其融入意义
    一、美育及其价值取向
        (一) 美育的内涵
        (二) 美育的特点
        (三) 美育的价值取向
        (四) 美育的功能
    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 诉求的一致性
        (二) 方法的融通性
        (三) 功能的交互性
    三、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 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二)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情感激励
        (四) 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二章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
        (一) 西方的美育思想
        (二)中国的美育思想
        (三)马克思的美育理论
    二、实践依据
        (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二) 实施美育:构建美好生活的客观要求
第三章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原则
    一、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 提升人的审美能力
        (二) 提高人的道德情操
        (三) 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四) 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五)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二、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 知识学习与行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 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三) 形象记忆与情感陶冶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章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教育
        (二) 艺术美与伦理美的教育
        (三) 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教育
        (四) 心灵美与行为美的教育
    二、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 在知识引导中融入
        (二) 在环境陶冶中融入
        (三) 在情境感染中融入
        (四) 在情感激励中融入
第五章 当前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及其后果
    一、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足的表现
        (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上对审美教育重视不够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审美趣味不浓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情感和美的共鸣不足
        (四) 生态美教育尚未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足的后果
        (一)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 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三) 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第六章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原因探析
    一、对审美教育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识不足
        (一) 意识形态领域美育地位出现偏差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联系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应试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
        (一) 教育体制中美育教育规定的缺乏
        (二) 教材体系对美育教育的淡忘
        (三) 教学过程对美育教育的忽视
    三、对非理性教育以及非应用型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 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性
        (二) 割裂求真求善求美教育的统一性
第七章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不足问题的对策
    一、建设美育所需要的社会环境
        (一) 建构美育的良好物质环境
        (二) 优化美育的开明政治环境
        (三) 完善美育的健康文化环境
        (四) 加强美育中的文学艺术熏陶
    二、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美育课程设计
        (一) 做好大中小学美育课程的配置
        (二) 加强教师队伍对审美教育的学习
        (三) 加大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
        (四) 把课堂教学与实践审美结合起来
    三、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
        (一) 以人为本在中西方语境下的内涵
        (二)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
        (三) 以人为本与审美教育追求“人性完满”的一致性
        (四) 将美育落脚在“人性的完满”上
    四、把生态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 生态美育的教育价值
        (二) 生态美育实施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6)楹联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楹联文化及道德教育概述
    一、楹联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楹联概说
        (二)楹联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二、道德教育的涵义及价值
        (一)道德教育的涵义
        (二)当代道德教育价值
第二章 楹联文化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潜在依据
    一、楹联文化自身的社会功能蕴含着道德教育倾向
        (一)楹联文化的陶冶功能及其道德教育倾向
        (二)楹联文化的印记功能及其道德教育倾向
        (三)楹联文化的互动功能及其道德教育倾向
        (四)楹联文化的评价功能及其道德教育倾向
    二、通过楹联文化寻求道德教育价值是“人的文化存在”的必然要求
        (一)“人的文化存在”的理论阐释
        (二)“人的文化存在”视角中楹联文化纳入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三)楹联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体现了“人的文化存在”的价值
第三章 楹联文化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外在显现
    一、楹联文化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道德教化内容
        (一)庆喜悲挽,寄托期望与哀思
        (二)惟耕惟读,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
        (三)矢志爱国,施展经国抱负
        (四)重孝节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五)崇仁尚德,效仿礼义之道
        (六)习贤习哲,传颂经世之道
        (七)慎独自爱,修身养性
        (八)描物状景,抒情表臆
    二、楹联文化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借鉴
        (一)道德叙事法的借鉴
        (二)自我修养法的借鉴
        (三)劝诫教化法的借鉴
        (四)榜样示范法的借鉴
        (五)审美教育法的借鉴
    三、楹联文化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
        (一)指引方向
        (二)感悟人生
        (三)可炼情趣
        (四)催育后人
        (五)培育自信
第四章 楹联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拓展
    一、楹联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价值及其反思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二)楹联文化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三)以楹联文化为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反思
    二、廉政楹联在反腐倡廉建设中价值蕴涵及其转化
        (一)廉政楹联的价值蕴涵
        (二)廉政楹联的价值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转化的紧迫性及可行性
        (三)廉政楹联在当代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道德转化
第五章 楹联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及机制
    一、楹联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一)楹联文化发挥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在途径
        (二)楹联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外在途径
    二、楹联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机制
        (一)楹联文化通过自身实现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在机制
        (二)楹联文化通过艺术形式实现道德教育价值的外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回归生命:道德教育的诗意栖居(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命: 道德教育的家园
    ( 一) 生命: 道德之基
    ( 二) 道德: 生命之本
二、生命: 当代道德教育的缺失
    ( 一) 脱离“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
    ( 二) 脱离“生命体验”的道德教育
    ( 三) 脱离“生命交往”的道德教育
三、回归生命: 道德教育的诗意栖居
    ( 一) 诗意的栖居是一种生活的栖居
    ( 二) 诗意的栖居是一种体验的栖居
    ( 三) 诗意的栖居是一种交往的栖居

(8)诗意德育与诗意精神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意精神:生命成长的灵魂
二、诗意精神:德育改革的价值选择
三、诗意德育:诗意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
    (一)接续中华诗意文化的传统,强化诗意精神的本体性
    (二)复活新感性的教育价值,发展诗意精神的超逸性
    (三)培养超越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的诗意智慧,培育诗意精神的融合性
    (四)臻于真善美圆融的诗意境界,提升诗意精神的神圣性

(9)诗意德育与学生积极人格的建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意德育的丰富内涵
二、学生积极人格发展召唤诗意德育
三、诗意德育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策略

(10)高校德育过程中理性与诗性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成果
        (二) 国内研究成果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理性德育与诗性德育的内涵
        (二) 理性德育与诗性德育的结合
第一章 高校德育中理性德育与诗性德育结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
        (一)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道德意识
        (二)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
    二、有利于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品质,增强创新情感
        (二) 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德育中唯理性局面的改善
第二章 理性德育与诗性德育在高校德育中的现状
    一、高校具体德育目标的设置理性有余而诗意不足
    二、高校德育内容概念化过重而艺术性不足
        (一) 德育课本知识概念性过重
        (二) 德育知识传授不能满足大学生内心需求
    三、高校德育实施过程偏于套路化而灵活性不足
        (一) 课内主要体现在一些高校德育课堂气氛沉闷死板
        (二) 课外主要体现在高校德育实施过程的程序性而乏诗意
    四、部分高校德育工作人员过于注重理性而忽略诗性
第三章 高校德育中理性德育与诗性德育结合的对策
    一、高校具体德育目标的设置:坚持理性因素与诗性因素的协调发展
        (一) 高校在制定具体德育目标时加入诗性要素
        (二) 教师在培养学生时注入诗性
    二、高校德育内容:坚持德育理性知识与诗性知识的统一
        (一) 丰富高校德育内容
        (二) 德育工作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三、高校德育实施过程:把握显隐教育、理性与诗性话语的统一
        (一)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二) 坚持理性话语与诗性话语的统一
    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教育科学能力与掌握教育艺术统一
        (一) 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技术培训,掌握科学与诗意的教学方法
        (二) 教师自我教育需追求理性素养与诗性素养的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道德教育的诗意境界(论文参考文献)

  • [1]重新拥抱想象:回归诗性的道德教化[D]. 刘小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先秦儒家“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研究 ——以《诗经》为中心[D]. 于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D]. 张丽娜. 湖北大学, 2020(01)
  • [4]中国楹联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基于浙江楹联第一村夏溪村的考察[D]. 张海鹏. 浙江财经大学, 2020(04)
  • [5]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教育研究[D]. 崔晋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楹联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研究[D]. 牛健蕊. 兰州大学, 2017(04)
  • [7]回归生命:道德教育的诗意栖居[J]. 杨茜. 郑州师范教育, 2015(01)
  • [8]诗意德育与诗意精神的培育[J]. 冯铁山. 中小学德育, 2014(10)
  • [9]诗意德育与学生积极人格的建构策略[J]. 龚孟伟,陶蕾. 安康学院学报, 2014(02)
  • [10]高校德育过程中理性与诗性的结合[D]. 董美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德育的诗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