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在中国组装 P4 处理器

英特尔在中国组装 P4 处理器

一、英特尔在中国组装P4处理器(论文文献综述)

沈于[1](2015)在《“山寨现象”成因及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山寨现象”意味着:在某个行业,品牌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大批“无品牌产品”涌入市场。对山寨现象的探寻能够加深人们对“市场进入”这一产业经济学传统课题的理解,亦能为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提供某种启示。本文认为:作为一种产业现象,山寨现象的成因,可以从“生产者”与“消费者”两个不同的视角加以分析。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山寨厂商规模小,技术实力弱,它们只能进行简单的组装。就此而言,山寨现象发生的基本前提即是:下游企业能够从市场上购买到组装商品所须的全部中间品。此外,中间产品的组装过程不能太复杂。为此,本文回顾了近百年来产业组织发展变迁的历程,结论是: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与模块化生产方式的普及是山寨厂商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中间产品“整合”进一步改善了山寨企业的生存环境。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品牌”是商品质量的保证,山寨产品是“无品牌产品”,用户有理由怀疑其质量状况。若无质量担保,理性的消费者不会接受山寨产品。对此,本文的观点是:在一定条件下,上游企业可以实施“要素品牌”战略(Ingredient Branding),推动中间产品“品牌化”,此时,消费者可以藉由中间产品,评估山寨产品的质量。这意味着:在购买决策时,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判断不再完全依赖商品自身的品牌,从而为山寨厂商提供了市场进入的机会。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山寨产品那里,中间产品的品牌取代了最终产品的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了商品质量的保证。正是中间产品“品牌化”推动了最终产品“山寨化”。通过构建一个带中间品的动态博弈模型,本文论证了这一观点,分析了中间产品“品牌化”的条件及其对山寨现象的支撑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生产网络内的上游企业来说,要素品牌具有外部经济性,只有当中间产品集成度较高时,上游企业才愿意实施这一战略。中间产品集成度越高,要素品牌的实施力度越大。这意味着:假如某种商品由大量细碎的、相互独立的元器件组成,强烈的“搭便车效应”将阻碍上游企业实施要素品牌战略,导致山寨产品的质量预期较差,无法被市场所接受。此时,如果对中间产品进行“整合”,山寨产品的质量预期将可能提升,在一定条件下,这将引发行业“山寨化”。山寨现象加剧了市场竞争,削弱了正规厂商的市场势力,改变了上、下游企业的力量对比,使产业利润向价值链上游方向转移。山寨产品的竞争压力迫使品牌产品降低价格,从而改善了相关用户的福利水平。不仅如此,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正规厂商可能加大研发力度,加速新产品开发的节奏与速度,从而使消费者能够提前享受到功能更多、品质更好的商品。另一方面,山寨产品的盛行可能导致某些伪劣产品混入市场,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山寨厂商往往售后服务不佳,这对市场经济秩序可能构成危害。此外,如果山寨产品过度泛滥,将导致某些领域陷入恶性竞争状态,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山寨产品由标准化的组件装配而成,同质性较高。山寨模式下的企业往往设计、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此外,山寨厂商回避了“品牌建设”这个关键主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基于上述分析,对于山寨模式,政府既不应一味打压,又不宜完全任其野蛮生长,而是应扬长避短、合理疏导,鼓励山寨厂商向正规企业转型。

白雪霏[2](2010)在《PCBA生产管控MES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制造业在中国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子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同世界一流的电子公司竞争或者合作。但同时又发现传统的车间现场管理根本没有办法达到灵活制造、快速反应、精确追溯的全球竞争要求。为了获得客户的认同,为了谋取更大的商业利益,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灵活的匹配生产计划,实时地采集车间数据,发现并防预问题,并当发生品质问题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追溯的系统。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开始成为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论文以富士康科技集团下属,EMD1(电脑主机板生产事业处)的MES项目为背景,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成果,对电脑主机板制造业MES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本论文主要工作包括:1.通过对EMD1工厂内部各相关单位人员深入访谈调查,对本文MES项目的整体需求进行分析整理。2.在把握厂内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MES系统的理论背景,对系统进行了概要布局和详细设计,定义了系统结构,模型及技术实现方法。3.运用Delphi、Oracle等软件开发工具,实现了MES系统的核心功能:过程控制(Process Control),生产过程数据采集&控制接口(Process Control Interface),在制品管理WIP (WIP Management)及相应的业务逻辑。4.对EMD1 BU MES系统进行单元测试及整合测试,并对系统实施后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作了分析总结。本论文设计开发的MES系统,界面友好,基础功能完整,自由配置度较高,不仅满足了EMD1自身车间管理的需求,也达到了主要客户DELL、Intel、SEC产品追溯要求,为公司获取更多的订单打下了软件基础。同时,本论文设计开发的系统,也正被富士康科技集团作为样板工程推广到其它从事电子制造的下属单位进行使用。本论文达到了预期目标。

鄢显俊[3](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屈明佑[4](2008)在《基于IEEE802.15.4的无线传感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嵌入式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医疗监护、城市交通管理、仓储管理、军事侦察等领域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前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研究热点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由部署在检测区域内的大量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自组织网络系统。其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分布式信息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感知、采集和处理各种监测对象的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小尺寸和低功耗、多样化的设计和使用、有限的控制层次、健壮的运行要求和并发密集型操作等基本特性,这使得其上的系统软件设计颇具挑战性。传统的操作系统和编程模式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无线网络传感器网络系统,因此,一些新的开发方法,如构件化开发方法,开始引入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开发之中。本课题通过采用MSP430单片机和无线收发模块CC2420搭建了传感器网络的终端节点和采用先进的嵌入式技术以SAMSUNG公司的ARM 9处理器S3C2410为硬件系统核心的上位机网关基站。阐述了无线传感监测采集系统硬件设计思想,利用Altium Designer 6.6EDA软件进行原理图设计、PCB板布线和高速信号线的信号完整性仿真并完成了相关驱动程序的开发;介绍了嵌入式操作系统TinyOS,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良好稳定的通讯协议用来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还根据系统的需要开发了电源管理驱动程序、SD卡存储驱动程序、低功耗驱动程序等。这种架构的传感器网络成本低,工作稳定,可以用于一些小型任务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节点的处理能力和通信能力,未来还将做进一步改进。本系统已经试运行了较长的时间,稳定性良好。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包括降低整个系统功耗和增强软件功能。

李健[5](2008)在《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两大最重要特征和动力源,其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但如何架构这种影响的过程和机制则成为重大课题。本论文试图将全球化推动和影响下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纳入一个更广阔的研究框架中,从地方化与全球化互动的作用进程探索区域和城市发展新的机制和实质,从而为目前我国的各种城市、城市群和区域发展规划与战略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依据。传统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基于区域内部发展动力和经济学原理的分析,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但却无法将全球化等外部作用力纳入自身理论体系。泛泛的全球化探讨又多局限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缺乏综合理论框架以真正把握住全球化作用的社会和经济实质。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从新马克主义的批判视角,分析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社会实质,同时基于地方化的劳动力商品属性分析了地方对跨国资本的迎合,但缺乏将多尺度下多重作用力纳入综合研究框架的能力。而本论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框架的研究试图弥补以上研究缺陷,为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论文基本研究思路是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分析框架的总结和构建着手,进而以此为理论基础过渡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的探讨。在论证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分析,先从全球生产网络中经济地理学意义的企业生产空间组织及其空间扩散、地方镶嵌,过渡到城市经济学内容的城市经济、城市产业及其空间功能分区研究,再而过渡到兼具城市地理和城市经济学意义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力求论文在逻辑上的逐次递进和结构上的完整。第1章是绪论。首先介绍论文选题依据和来源,在分析研究背景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研究的实践及理论意义,指出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代表了劳动分工在国际层面的扩展和深化,将为全球化经济发展及地方化的区域、城市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第2章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框架的研究综述。在对全球生产网络研究背景、脉络和流派分析基础上,主要依据曼彻斯特学派研究并综合管理学派观点,提炼出本论文以企业、制度、关系/流、空间/地方为主要考察维度,围绕价值、权力与镶嵌等基本内容探讨的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同时提出将金融、信息、物流和人才培训等价值生产支持性活动纳入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中的观点。最后指出未来全球生产网络研究应注重物质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广泛整合,同时要创新研究方法,更多采用一些关于网络研究和全球价值链/全球商品链的定量统计分析。第3章是对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组织关系的探讨。从经济地理学中国际劳动分工理论入手,结合模块化操作、转包生产,经价值链到企业生产网络,揭示出全球生产网络基于产品内分工组织形式的国际劳动分工本质。提出全球生产网络以跨国公司为媒质,营造出一个延续了新国际劳动分工发展的“价值链陷阱”。这个陷阱在全球尺度以微笑曲线的形式而存在,发达国家掌握价值链高端管理、研发及营销等环节,发展中国家多以生产制造和一般组装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全球生产网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网络,其治理模式并非绝对平行的关系而阶层性广泛存在。但全球生产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又并非是一个“零和”概念,也即这种阶层性并非绝对制约的关系,某些时候可能形成反制约。第4章是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着陆直至镶嵌的探讨。跨国公司成为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的最主要行动者,发达国家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仍是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的最主要形式,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的重要力量,从而使全球生产网络生产组织关系更加复杂化。而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镶嵌具有复杂的运行机制,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内容,从跨国公司看通过海外投资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把握市场开发机会成为目前主要动力;从地方看积极的投资和贸易政策、良好的基础设施、廉价而优良的生产要素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开放的市场等都成为重要动力。论文还以中国和日本作为案例,考察中国以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吸引外资和开拓国际市场,与日本以高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的发展差异模式。第5章是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框架的计算机产业实证分析。从实证结果看,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在劳动分工原则支配下各价值链环节已完全分割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与竞争。但全球生产网络在空间布局上并非是均质化,“全球在地化”及“在地全球化”都需要在特定条件下实现。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与高端制造位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拥有独特资源如高端研发能力和精密工程技术的“卓越研发中心”。价值链低端的一般部件制造、组装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能提供及时且成本较低的“成本节约中心”。近些年许多跨国公司也开始将部分非核心的高端技术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或直接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这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同时促进了网络成长。但就中国计算机产业考察,关键技术的缺失使得中国计算机产业生产网络价值链构成并不完整,同时由于中国大陆计算机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的不足,与国外知名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联系也多以国内市场开拓为主,造成中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地域已经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而本土计算机产业尚未全面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局面。未来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仍在于本地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融合。第6章是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结构模式的嫁接。首先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区域空间组织进行分析。其次从传统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入手,包括宏观的分工、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创新理论及空间扩散理论到微观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都被用来进行全球生产网络空间作用机制的解释,最终从价值链分解、空间配置与集聚等特性纳入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范畴中。而从全球生产网络构成要素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结构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入手分析,最终塑造了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式。在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中,则包括多尺度的视角:全球城市体系、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最终落实到一个典型的大都市区模型。第7章为论文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案例分析部分。本章首先对区域核心城市的上海城市经济及其空间组织状况进行研究,显示上海城市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但对外贸易结构却依然显示上海制造业在价值链环节方面处于仍处于低端地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体现基于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环节的劳动空间分工;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揭示全球生产网络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镶嵌以及空间扩散,进而通过总量及结构指标考察区域城市功能体系的等级性。从区域工业区发展揭示出全球生产网络地方镶嵌发展的实质:即更多成为跨国公司低端价值链环节制造组装的基地。并对工业园区对城市的空间引导进行分析,实践从空间到空间的嫁接。最后部分为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的长江三角洲发展战略:必须突破“价值链陷阱”,重视技术创新,引导整个区域制造业生产不断转型迈向高端化,代表整个中国占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同时加快上海全球城市的建构,注重城市功能等级提升,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管理和控制的新核心,这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最高战略。第8章是结论篇。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关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分析中的一些基本结论,并对该领域以后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提出粗略的建议。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①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验证了计算机产业中不同价值链环节价值生产能力的差异,在全球生产网络定量化研究方面作出了一定突破。验证了“价值链陷阱”的存在,并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指导思想。②继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之后,从一个更为综合的全球生产网络框架探索城市生产空间组织,并将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进行整合研究,在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模式。③从生产及贸易结构的角度入手,分析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对上海的劳动空间分工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作者提出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模式,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进一步扩展到更大尺度的大都市区域生产空间组织。

龙翔,董智超[6](2005)在《PC20年》文中认为中国PC产业几乎是与中国IT产业相伴而生的,在90年代,很多国人根本不能区分IT与PC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回顾中国PC产业的历程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回顾中国IT发展的历程。

卢旭成[7](2004)在《联想战略降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年8月3日,正值酷暑。但天气的炎烈远比不上商战的激烈。联想,这个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PC厂家在此时将其旗下的家用电脑"家悦"系列全线大降价,最低的一款甚至达2999元,比普通的组装机价格还要便宜。开品牌电脑"价格"低于3000元的先河。一时间,媒体和

杜嘉,王歆,帅伟,王寒晖[8](2004)在《硬派新传 精彩下半年》文中提出经历了2003年市场的相对疲软,2004年,几乎所有硬件厂商都憋足了劲,希望能一扫整个IT行业逐渐式微的阴霾。今年的硬件市场,可以说是各类产品改头换面、百花齐放的一片热闹景象。PC平台正在迎来一轮新的飞跃,这从CPU、主板规格、显示架构、内存架构、硬盘技术和光存储等方面都能看得出来,几乎相关厂商都在争相展示自己的崭新架构设计,希望能主导未来的PC发展趋势。不过,由于各种观念和产品都还处于实验期,而且成本还无法让消费者轻松接受,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快速成为市场的主流。但是,由于这些技术受到多方的追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无视这些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这里,我们就带大家来一览这些技术和产品,看看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未来电脑的模样。★(此专题旨在带你了解下半年硬件市场的发展趋势,目前主流产品的详细信息请参阅本期杂志附赠的《攒机启示录》小册子)

赖国伟[9](2004)在《基于模块化的商务模式创新——以PC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商务模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风险投资业界非常流行的一个术语,风险投资商用这个词来概括初创企业如何获利的逻辑。然而,考察“商务模式”在学术文献上出现的时机和被使用的目的,商务模式显然不仅仅是风险投资和初创企业的专用名词。任何一个组织(如企业、非盈利组织等)都有自己的商务模式,企业的商务模式是为了盈利,但不能仅仅以简单的一句话来表述。国内外将“商务模式”作为专门研究对象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屈指可数,商务模式理论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提假设、理论体系和内容、研究分析方法、与现行企业管理理论的联系和区别等课题仍然有待于建树;商务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商务模式的好坏、商务模式与产业、技术的关系等实证问题有待于研究。因此,本文从国内外关于“商务模式”的研究现状出发,进一步研究商务模式理论的一些内容,构建企业商务模式的创建路径和工具,并对PC企业商务模式创新演化路径进行案例研究,以此证明商务模式创新的存在和普适性。 本文在翁君奕(2003)提出的商务模式理论框架和价值分析体系的基础上,以复杂系统的模块化分析方法,以商务模式核心界面价值分析、商务模式创新的设计和演化为主要内容。全文分为六章: 导言 回顾了国内外商务模式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界定了商务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作为企业整体活动解决方案的商务模式定义。此外,导言还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结构和创新作了简要介绍。 第一章 对商务模式核心界面进行了价值分析,利用以客户为中心和以企业为中心的价值分析方法,构建了商务模式价值分析矩阵。企业可以采用该矩阵分析工具来对自身和其它企业的商务模式状态进行分析评价。本章为第二章构建商务模式设计矩阵和模块化奠定企业活动分析基础。 第二章 首先阐述了商务模式是一个复杂系统,可以采用模块化方法分解;其次,本章介绍了模块化方法的起源、概念和在管理领域的研究情况;再次,本章分析了商务模式核心界面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复杂联系,并将这些联系参H基于模块化的商务模式创新:以PC产业为例数化,构建了商务模式设计参数矩阵,确定了商务模式的设计规则;最后,本章以模块化的六种操作来说明商务模式创新和演化路径。 第三、四和五章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PC产业中的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和戴尔公司三家主导企业的商务模式模块化创新和演化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正是它们独特的商务模式创造了竞争对手难于模仿的竞争优势。 第六章对全文的研究结论、不足和研究展望进行了简要的叙述,是本文的结语。

李梓新[10](2003)在《英特尔中国转型》文中研究指明英特尔设在上海浦东的芯片工厂里,第一枚在中国生产的P4芯片已经下线。芯片生产在中国的提速,反映了英特尔在中国投资策略的转型,它开始了"贴身紧逼"的战术。

二、英特尔在中国组装P4处理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特尔在中国组装P4处理器(论文提纲范文)

(1)“山寨现象”成因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回顾及其评论
    第一节 文献回顾
    第二节 对相关文献的评论
第三章 “山寨现象”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对“山寨”一词的现有理解
    第二节 对“山寨现象”的界定
第四章 山寨现象的成因——生产者视角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与市场进入壁垒的下降
    第二节 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兴起与山寨现象的发生
第五章 山寨现象的成因——消费者视角
    第一节 品牌的功能与价值
    第二节 中间产品“品牌化”与最终产品“山寨化”
    第三节 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第四节 对山寨现象成因的总结
第六章 山寨现象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 山寨现象对下游品牌厂商的影响
    第二节 山寨现象对消费者福利水平的影响
第七章 对山寨现象的实证——以国产手机发展史为例
    第一节 国产手机发展第一阶段:从一片空白到半壁江山
    第二节 国产手机发展第二阶段:走出低谷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求解品牌厂商的均衡产量
附录二 求解上游M_0、M_1厂商的均衡状态

(2)PCBA生产管控MES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MES理论背景
    1.1.2 MES应用背景
    1.1.3 MES发展现状
    1.1.4 MES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关键问题
    1.1.5 MES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1.2 本文研究意义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1.3.1 论文主要工作
    1.3.2 内容安排 第二章 PCBA生产管控MES系统结构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系统主要功能及意义
2.3 系统设计原则
    2.3.1 实用性
    2.3.2 先进性
    2.3.3 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2.3.4 可靠性
    2.3.5 标准化原则
2.4 系统整体结构
2.5 系统软件结构
2.6 系统功能模块
    2.6.1 主板生产流程分析
    2.6.2 功能模块列表
    2.6.3 功能模块关联图 第三章 PCBA生产管控MES系统具体设计
3.1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3.1.1 服务器选择
    3.1.2 数据采集终端选择
3.2 基于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的系统结构设计
3.3 客户应用程序设计
    3.3.1 基于Delphi的面向对象技术设计
    3.3.2 基于Delphi的多线程&通讯技术设计
3.4 数据库服务器设计
    3.4.1 数据库的关系设计
    3.4.2 数据库业务逻辑设计 第四章 PCBA生产管控MES系统技术实现
4.1 实时监控模块
    4.1.1 系统功能说明
    4.1.2 系统界面说明
4.2 维修专家系统
    4.2.1 系统功能说明
    4.2.2 系统界面说明
4.3 开线检查系统
    4.3.1 系统功能说明
    4.3.2 系统架构
    4.3.3 系统界面说明
4.4 上料扫描系统
    4.4.1 系统功能介绍
    4.4.2 系统界面说明 第五章 系统应用现状
5.1 系统测试说明
    5.1.1 单元测试说明
    5.1.2 系统整合测试说明
5.2 目前使用状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一、何谓Wintel联盟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二、OEM策略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四、"标准战争"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结束语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IEEE802.15.4的无线传感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开发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课题开发背景
        1.1.2 国外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
        1.1.3 国内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1.2.1 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1.2.2 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需求及技术分析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多种无线通信技术的分析比较
    2.3 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 无线通信网络设计
    3.2 无线采集网络的构建
    3.3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及系统整体功能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节点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传感节点系统总体设计
    4.2 基于MSP430 的母板结构及模块测试
        4.2.1 MSP430 母板结构框图
        4.2.2 MSP430 核心板各模块设计
        4.2.3 MSP430 核心板相关模块调试
    4.3 基于CC2420 的射频模块卡结构设计
    4.4 数据采集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4.4.1 传感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4.4.2 采集系统传感器接口设计
        4.4.3 采集电路设计
    4.5 小结
第五章 基站硬件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核心电路板的设计与实现
        5.1.1 核心处理器部分设计
        5.1.2 SDRAM 存储器接口电路设计
        5.1.3 Flash 模块电路设计
        5.1.4 辅助电路设计
    5.2 基站功能扩展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5.2.1 LCD 显示器以及触摸屏接口设计
        5.2.2 串行接口设计
        5.2.3 SD 卡接口设计
        5.2.4 以太网接口设计
        5.2.5 JATG 的设计
    5.3 基站PCB 电路板的设计与实现
    5.4 小结
第六章 IEEE802.15.4 标准及软件系统构件化的设计与实现
    6.1 ZIGBEE 协议概述
        6.1.1 Zigbee 协议概述
        6.1.2 IEEE 802. 15.4
        6.1.3 网络配置及关联
    6.2 ZIGBEE 协议栈架构
    6.3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网络拓扑结构
    6.4 IEEE802.15.4 软件设计与实现
        6.4.1 物理层设计方案
        6.4.2 MAC 设计方案
    6.5 无线传感网络系统软件构件化设计
        6.5.1 软件系统构件设计可行性
        6.5.2 软件系统构件化设计
        6.5.3 节点软件系统程序构件化开发的机理
        6.5.4 后台监控程序的实现
    6.6 小结
第七章 系统测试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相关PCB 板设计线路图
    一 传感节点PCB 板线路图
    二 CC2420 射频模块PCB 板线路图
    三 温湿度及光照PCB 板线路图
    四 气体传感采集PCB 板线路图
    五 基站PCB 板线路图

(5)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依据与来源
    1.2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启示
        1.2.2 中国的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与手段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与综述
    2.1 全球生产网络研究背景
    2.2 全球生产网络研究脉络
        2.2.1 价值链研究:价值生产的分析路径
        2.2.2 微笑曲线研究:价值分配的分析路径
        2.2.3 网络和镶嵌:全球化发展地方性研究的基石
        2.2.4 全球价值链与全球商品链:研究尺度的扩张
        2.2.5 全球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组织新的研究框架
    2.3 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与内容
        2.3.1 全球生产网络的概念解析
        2.3.2 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维度与内容
        2.3.3 全球生产网络主要构成要素的考察
        2.3.4 关于价值链支持性活动的分析
    2.4 全球生产网络的未来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生产组织关系
    3.1 国际劳动分工的演化:全球生产网络的经济基础
        3.1.1 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兴起与发展
        3.1.2 国际贸易理论对劳动分工的分析
        3.1.3 国际劳动分工的新发展与形式
    3.2 基于劳动分工的新的生产组织
        3.3.1 模块化操作与转包生产
        3.3.2 从价值链到企业生产网络
        3.3.3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生产组织:“价值链陷阱”的出现
    3.3 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治理模式
        3.4.1 网络平行与阶层等级之分的组织治理争论
        3.4.2 购买者驱动型与生产者驱动型之分的治理模式
        3.4.3 管理学学派基于生产组织细分的企业类型划分
        3.4.4 曼彻斯特学派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治理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化响应
    4.1 基于FDI发展的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
        4.1.1 全球FDI总体发展与新的流动特征
        4.1.2 跨国公司及其主导的全球经济扩散
        4.1.3 FDI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发展
    4.2 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镶嵌考察
        4.2.1 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机制分析
        4.2.2 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镶嵌与组织
        4.2.3 “三角联盟”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4.2.4 地方网络镶嵌的制度与文化影响
    4.3 地方网络镶嵌的不同模式:兼对中国的分析
        4.3.1 基于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的两种差异模式
        4.3.2 中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模式与发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
    5.1 计算机产业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
    5.2 全球计算机产业价值链分割与关系网络
        5.2.1 全球计算机产业价值生产与空间竞争性
        5.2.2 全球计算机产业权力等级与关系网络分析
    5.3 中国计算机产业地方生产网络发展与分析
        5.3.1 电子信息通讯产业对外贸易结构的案例考察
        5.3.2 中国计算机产业价值生产及空间竞争性探讨
        5.3.3 计算机产业的地方镶嵌与中国的网络镶嵌
        5.3.4 基于广达集团全球功能布局的实证考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理论架构
    6.1 区域空间组织概念的解析与再认识
        6.1.1 区域空间组织的概念化与认知
        6.1.2 区域空间组织新的影响因素
        6.1.3 区域空间组织新的构成要素
        6.1.4 区域空间结构新的特性与表征
    6.2 全球生产网络主导的区域空间作用机制
        6.2.1 劳动分工理论与规模经济的启示
        6.2.2 创新理论与空间扩散理论的解释
        6.2.3 竞租—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借鉴
        6.2.4 全球生产网络下的空间作用机制
    6.3 全球生产网络调动的全球城市网络
        6.3.1 全球化条件下新的城市区域模式
        6.3.2 全球/世界城市——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节点
        6.3.3 全球城市体系——全球生产网络节点的等级联系
        6.3.4 全球城市区域——全球生产网络节点的空间整合
    6.4 全球生产网络主导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
        6.4.1 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与大都市区新的组织
        6.4.2 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全球生产网络的解释
        6.4.3 大都市区空间成长单元与发展特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生产空间组织与发展战略
    7.1 全球城市建构中的上海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
        7.1.1 上海城市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考察
        7.1.2 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及其结构分析
        7.1.3 基于分工的城市就业人口空间组织
        7.1.4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城市生产空间结构
    7.2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浮现中的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域
        7.2.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层级体系
        7.2.2 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及行业结构发展层次
        7.2.3 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基于上海的区域拓展
        7.2.4 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联系发展分析
    7.3 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工业区发展及其空间效应
        7.3.1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工业区发展模式分类
        7.3.2 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工业区:苏州工业园区的考察
        7.3.3 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发展及其城市空间组织效应
    7.4 全球生产网络与地方发展战略与功能重组
        7.4.1 基于价值链攀升的技术创新战略
        7.4.2 基于价值链攀升的品牌建设战略
        7.4.3 基于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功能重组
        7.4.4 基于全球城市的大都市区空间重组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模块化的商务模式创新——以PC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节 什么是商务模式?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
第一章 商务模式界面的价值分析矩阵
    第一节 商务模式价值分析体系
    第二节 商务模式客户界面价值分析矩阵
    第三节 商务模式内部构造价值分析矩阵
    第四节 商务模式伙伴界面价值分析矩阵
第二章 模块化的商务模式创新
    第一节 商务模式是复杂系统
    第二节 模块化的内涵与意义
    第三节 商务模式的模块化
    第四节 模块化的商务模式创新
第三章 英特尔公司商务模式创新分析
    第一节 PC产业商务模式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英特尔公司商务模式价值分析
    第三节 英特尔公司商务模式创新演化
第四章 微软公司商务模式创新分析
    第一节 微软公司商务模式价值分析
    第二节 微软公司商务模式创新演化
第五章 戴尔公司商务模式创新分析
    第一节 戴尔公司商务模式价值分析
    第二节 戴尔公司商务模式创新演化
第六章 论文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英特尔在中国组装P4处理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寨现象”成因及影响研究[D]. 沈于. 南京大学, 2015(11)
  • [2]PCBA生产管控MES系统设计[D]. 白雪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3]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 [4]基于IEEE802.15.4的无线传感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屈明佑. 电子科技大学, 2008(11)
  • [5]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D]. 李健.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6]PC20年[J]. 龙翔,董智超. 知识经济, 2005(03)
  • [7]联想战略降价[J]. 卢旭成. 中外企业家, 2004(11)
  • [8]硬派新传 精彩下半年[J]. 杜嘉,王歆,帅伟,王寒晖. 电脑爱好者, 2004(14)
  • [9]基于模块化的商务模式创新——以PC产业为例[D]. 赖国伟. 厦门大学, 2004(04)
  • [10]英特尔中国转型[J]. 李梓新. 计算机, 2003(08)

标签:;  ;  ;  ;  ;  

英特尔在中国组装 P4 处理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