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禽流感的诊断与防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1](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崔晓娜[2](2012)在《山东省潍坊地区鸭源H9N2亚型AIV的分离鉴定及HA基因序列分析》文中提出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呼吸道感染,产蛋量下降,头颈水肿和腹泻。H9亚型禽流感为低致病力禽流感,能引起少量死亡或不死亡,表现为生长障碍和产蛋量下降。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分布广泛,中国大陆1994年首次公开报道从鸡群中分离到H9亚型AIV,随后便在一些地区形成小规模的流行,未波及全国。但1998年春夏开始的H9亚型禽流感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就形成波及20多个省区的全国范围大流行,给我国的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98年以来我国发生的H9亚型AI传播效率高、速度快和范围广,1999年又从人类病毒中分离出H9亚型AIV,对于它存在的潜在危害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本试验从山东省潍坊地区发生疑似禽流感的病死鸭脏器中分离出4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并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和HA基因的序列分析。旨在了解分离的4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毒力及HA基因的变异,从而为更好的预防控制H9亚型禽流感病毒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试验一H9亚型AIV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本试验从临床表现症状疑似禽流感的病死鸭脏器中分离得到4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命名为SDWF1、 SDWF2、 SDWF3、 SDWF4株。首先通过血凝特性的测定、鸡胚致病力的测定、鸡胚平均死亡时间的测定和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指数测定等方法对10株禽流感H9亚型毒株的致病力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从山东潍坊地区分离到的4株禽流感H9亚型毒株的致病力不强,其HA效价在2829之间, ELD50在10-6.25/0.2mL10-7.69/0.2mL之间,其中SDWF2毒株的ELD50为10-7.69/0.2mL,表出较其它3株病毒强的致病力,其它3株病毒的ELD50在10-6.25/0.2mL10-6.55/0.2mL之间。这4株病毒的鸡胚平均死亡时间差异不大,在90.0h105.0h之间。其中SDWF2毒株的鸡胚平均死亡时间最短为90.0h,说明该病毒的致病力较强;而其他病毒的鸡胚平均死亡时间都在90h以上,说明它们的致病力较弱。攻毒鸡胚孵化出的雏鸡和攻毒雏鸡均出现了明显的剖检症状。试验二4株H9亚型AIV HA基因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成功扩增出了4株H9亚型AIV的H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为1003bp。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这4株毒株彼此关系密切,同源性在93.7%以上,与山东省2003年分离的H9亚型AIV同源性为94.5%,并没有随着时间和地区的不同而发生较大的变异。与国内其它省份H9亚型AIV同源性为78.9%96.9%。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这4株毒株与山东、河北、南京、广州H9亚型AIV毒株亲缘性较近,属于同一分支。由此可见山东地区H9亚型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与河北、南京、广州地区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发生密切相关。
李滋睿[3](2010)在《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畜牧业大国,肉类总产量居世界第一,畜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我国肉类出口量仅占世界肉类出口总量的3.6%,动物疫病是影响着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动物疫病管理模式,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OIE认可为无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畜产品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实惠。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提出我国要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因此,从我国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入手,研究动物疫病区划,对于确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指导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动物疫病区划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动物防疫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动物疫病区划的方法体系。重点探讨了动物重大疫病区域划分和各区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方面,研究了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发展战略。首先,全面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动物疫病流行特点、防疫体系建设情况和防疫技术措施发展情况。目前我国动物疫情还不断发生,重大动物疫病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提出我国动物防疫工作还存在动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地区防疫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不健全、贫困地区基层防疫队伍人员素质不高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其次,较系统地研究了动物疫病区划的目标、原则、分类体系、区划方法及区划程序。动物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呈现区域性特点,遵循自然分离规律。通过计算动物疫病流行指数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进行了区划。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区域分成五个等级,分别是洁净区、散发区、中度流行区、较重流行区和严重流行区。分析了各个区的地理分布和疫病流行特点。第三,研究提出了不同流行区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策略。洁净区是消灭重大动物疫病和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首选区域,要严格采取扑杀措施防控和净化重大动物疫病;散发区动物疫病的防控策略是建立动物重大疫病隔离带,保证周边的动物疫情不传播到本区域内。同时,通过免疫等技术手段使散发区逐步转化为洁净区;中度流行区要适度发展畜牧业,严禁动物和畜禽产品外调和出口,控制疫病的发展和扩散;动物疫病较重区和严重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边界地区,国外疫病影响、经济落后、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大都市的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是动物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地区的防疫工作要依靠国家来完成。第四,研究了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和猪蓝耳病等五种重大动物疫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区域分布,总结了国外防制经验和消灭净化方法,提出了我国消灭这五种动物疫病的思路和措施。最后,研究了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发展战略。主要战略措施是调整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域,鼓励大型养殖企业建设“生物安全小区”;转变无疫区畜禽饲养管理模式,提高畜禽规模化和集约化饲养程度;强无疫区动物疫病的监测能力,摸清疫病流行情况;建立和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区内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工作;积极推进我国无疫区的国际认证和认可工作。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有尽快制定和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扑灭计划、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反应能力、不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国家兽医官制度、进一步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工作、制定和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等。
刘国华[4](2005)在《宁夏中卫县鸡低致病性禽流感防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禽流感于1999-2000 年首次出现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有效控制此次疫情,本研究运用兽医流行病学、临床学和血清学理论与技术,对本区中卫县鸡群发生的低致病性禽流感进行了定性和防制研究与实践,最终产生了本地区禽流感的防制方法,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应用。研究表明,1999-2000 年本县鸡群中流行的以呼吸道症状、腹泻、产蛋率下降和死亡为特征的疫病为低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毒株属于H9 亚型。自此至今,连续5 年疫情未曾中断,但未见扩大蔓延,流行具有一定的地区性特点。五年的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5年血清总阳性率为12.51%,各年度均有新感染;鸡群呈现的流行抗体均属于H9 亚型。防疫实践证明,在未发生过禽流感的地区,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制措施来预防和控制低致病性禽流感,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这一决策为禽流感新发地区防制禽流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刘明[5](2000)在《H5和H7亚型禽流感分子防制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根据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核蛋白(NP)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NP基因特异的引物NPF/R。不需要经过病毒分离,直接从禽流感病毒感染鸡的气管、泄殖腔棉拭子和组织样品中用Trizol试剂提取病毒核酸,采用RT-PCR技术可以扩增出326bp的NP基因片段。采用引物NPF/R对14个亚型禽流感病毒标准参考株,4个亚型12株国内分离野毒株进行RT-PCR,都能特异的扩增出扩增326bp左右的目的片断,采用地高辛标记的NP基因探针进行斑点杂交,结果证明了PCR产物的特异性。新城疫病毒、法氏囊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以及减蛋综合症病毒RT-PCR扩增结果都呈阴性。禽流感病毒A/Goose/Guangdong/1/96(H5N1)和A/African Starling/England/983/79(H7N1)人工实验感染鸡病料的RT-PCR检测结果与鸡胚病毒分离结果分别为34/42、32/42;24/55、24/55符合率在95%以上。RT-PCR最少可以检测到10pg的病毒核酸。对山东某地发病鸡场样品进行RT-PCR检测,只用6个小时就得出确实的诊断结果。 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发表的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HA)核苷酸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了H5和H7亚型HA基因特异的引物H5F/R和H7F/R,建立了RT-PCR鉴别H5和H7亚型的分子分型诊断技术。引物H5F/R经RT-PCR能够扩增出H5亚型247bp的目的片段,引物H7F/R经RT-PCR能够扩增出H7亚型192bp的目的片段,这两对引物对其它亚型流感病毒和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RT-PCR检测结果均呈阴性。采用地高辛标记的HA基因探针进行斑点杂交,结果证明了上述PCR产物的特异性。RT-PCR对H5和H7亚型实验感染鸡病料的检测结果与病毒分离结果分别为H5,32/38、30/38;H7,19/38、21/38的符合率为95%。使用引物H5FS/RS或H7FS/RS,经RT-PCR分别扩增出H5亚型998bp或H7亚型712bp的包含裂解位点在内的HA基因片段,目的片段回收后直接用于测序反应,根据核甘酸序列推出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以用来判定H5或H7亚型病毒的致病性高低,从而为H5或H7型禽流感的毒力分析预测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分别设计了HA基因和NA基因特异的引物,引物5’端分别添加有BamHI位点和HindIII位点,经RT-PCR分别扩增了禽流感病毒A/Goose/Guandong/1/96(H5N1)1.7kb的HA基因和1.4kb的NA基因,BamHI和HindIII酶切,然后分别克隆到pUC19的BamHI位点和HindIII位点,酶切筛选得到阳性重组子pUCH5和pUCN1。经序列测定后,再将HA基因和NA基因分别亚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lueBacHisB的BamHI位点和HindIII位点中,随机筛选得刘 明 HS和 H7亚型禽流感病毒分子防制技术的研究 2000年 6月别亚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lueBacHisB的BalnHI位点和Hindlll位点中,随机筛选得到重组转移载体pBacHS和pBacNI,序列分析证实读框正确后用于转染实验。从含有A/African Starling/Ensland/983/79(H7NI)HA基冈的重组质粒pUCH7中用 BamH切下1.7kb的M基因,然后将其插入杆状病毒转座载体pFaslBacDUAL的 BalnHI位点,随机筛选酶切鉴定得到止向重组转座于pFASTll7,经序列分析证明HA基因完整,方向正确,然后转染含Bacmid的大肠杆菌DH10Bac,经抗生素筛选,PCR鉴定得到阳性穿梭转座子rBacmidH7。 在脂质体转染试剂CeellFECTIN介导下,将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acHS和pBacNI与线性化的杆状病毒DNA(Bac-N-Blue DNA)共转染对数生长期的肝 昆虫细胞,挑取蓝色蚀斑,经二轮蚀斑纯化,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HS和rBacNI。重组穿梭载体pBacmidH7在脂质体转染试剂介导卜.转染肝 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ll7。提取重组杆状病毒DNA经PCR扩增证明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试验、ELISA试验结果表明 HA和 NA基因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蚊 细胞获得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用组杆状病毒表达HA蛋白分子量为60kDa左右,能够凝集公鸡红细胞,血凝价1280—2560HAU/ml。里组杆状病毒表达M蛋白分子量为 50kDa左右。 页织杆状病毒rBacHS、rBacNI、rBacH7和野生病毒AcMNPV分别感染肚 细胞72小时后收集细胞,免疫6组6周龄肝P鸡。卜4组,m只/组,m‘细胞/只肌肉注射;对照组1fU 2,5只/组 10‘细胞/只肌肉注射。rBacHS和 rBacH7,rBacNI免疫组经二次免疫后,每次间隔时间为2周,rBacHS和rBacNI联合免疫组1&免疫后4周;分别以10’EID。。的A/Goose,/G。angdong/1/96(HSNI)和A/African Starling/England/983/79(H7N)肌肉接种 10’EIDS。进行攻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有亚单位疫苗免疫组都可产生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抗体,rBacHS一次免疫即可诱导产生血撤抑制抗体(HI) 3.slooZ,加强免疫后HI抗体效价明显升高 4.slogZ。rBacHS二次兔疫组和 rBacHS+rBacNI联合免疫组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达 90%(9/10),rBdCNI免疫组对强毒攻击保护率为 50%(5/10),而空白对照组对强毒攻击不能提供保护,5只鸡全
陈慧婧[6](2017)在《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LaSota株+HP株)制备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LaSota株+HP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病毒繁殖、抗原浓缩、灭活、乳化等为研究对象,探讨上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为完善该二联苗生产提供数据借鉴和科学依据。1、病毒繁殖: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及禽流感病毒(H9亚型HP株)分别接毒鸡胚后,检测不同培养时间段病毒的的效价。结果表明新城疫的最佳培养时间为96h,-15℃保存不宜超过3个月,流感的最佳培养时间为96h,-15℃保存不宜超过2个月。2、超滤浓缩:新城疫、禽流感两种抗原浓缩不同倍数后,对比病毒含量、血凝价以及免疫效果,根据试验数据并结合生产实际,筛选出了新城疫、禽流感最适的浓缩倍数均为2倍3、灭活剂浓度与灭活时间:对比了不同浓度甲醛、不同灭活时间对新城疫和禽流感病毒灭活效果,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抗原用甲醛溶液最适灭活浓度均为0.1%,最佳灭活时间分别为16h和18h。4、乳化试验:通过乳化时间、乳化速度进行对比,筛选出稳定性最好的条件是3000r/min乳化45~75min。对新城疫抗原、禽流感抗原以及油相不同比例乳化的样品进行免疫效果对比试验,筛选出水相油相最佳比例为1:3。
张敏[7](2016)在《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逻辑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感染禽流感是我国高发的人兽共患病,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给家禽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及着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政府为有效应对人感染禽流感疫情而积极出台防控政策。本文以广东省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分析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的流行特征和危害性,梳理归纳出广东省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经历了“扑杀”、“休市”、“生鲜”三个政策演化阶段,运用林德布洛布姆的渐进决策模式和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的综合分析框架分别对整体政策演化过程和关键阶段政策过程进行演化逻辑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过程在防控对象、防控内容和防控效果三方面凸显渐进决策模式的特色;当“问题之窗”开启,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的推动下实现问题、政治、政策、经济、技术五源流的有序耦合,促进防控政策的演化。
尹峰[8](2016)在《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与防制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商品蛋鸡的产蛋率一直是蛋鸡养殖行业中备受关注的首要问题,产蛋率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蛋鸡行业收益的高低和养殖发展情况。吉林省是我国较大的蛋鸡养殖地区之一,而长春地区(德惠、农安、榆树、九台、双阳)蛋鸡的饲养量很大,近些年来,长春地区的蛋鸡养殖经常出现因疾病因素导致蛋鸡产蛋率异常下降的问题,对于其主要原因尚不明确。明确长春地区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疾病和制定相应的防制建议,有利于在蛋鸡养殖中趋利避害,提高产蛋率,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主要对2013年2015年间长春地区(德惠、农安、榆树、九台、双阳)蛋鸡养殖场(户)和动物医院就诊蛋鸡养殖场(户)进行实地调查,共计158户(饲养蛋鸡以开产)。调查内容主要有蛋鸡群的饲养管理情况、疾病发生情况、产蛋情况等。结果表明:蛋鸡产蛋率下降问题在长春地区较为普遍,且多表现为产蛋率的异常下降,主要原因为疾病因素。同时对产蛋率下降的患病蛋鸡群进行病料采集,共收集疑似新城疫病料12份、疑似大肠杆菌病料25份、疑似慢性呼吸道病病料15份、疑似球虫病病料30份、疑似温和型流感病料10份,通过临床初步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导致长春地区蛋鸡群产蛋异常下降的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病、非典型新城疫、温和型流感、慢性呼吸道疾病及鸡球虫感染。针对此情况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综合性防制建议和具体防治措施,为保障长春地区蛋鸡养殖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文慧[9](2016)在《山西省阳泉市几种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重大动物疫病对畜牧业生产、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的增加,以及社会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动物疫病防控的作用也就更显重要,而动物疫情监测则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完善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基层的疫病防控。本次调查是在山西阳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参与某市春、秋两季的重大动物疫病的集中监测工作完成的。监测范围覆盖全市3个农业县(区)26个乡镇100余个养殖户,对所采集到的血清样品分别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猪瘟、O型及亚洲Ⅰ型口蹄疫和猪蓝耳病等的免疫抗体检测。获得以下结果:1.禽类疫病的抗体检测。春季共检测鸡血清样品1354份,检测结果显示,禽流感H5N1免疫抗体合格1252份,合格率为92.47%;鸡新城疫免疫抗体合格1293份,合格率为95.49%。在秋季共检测鸡血清样品1160份,检测结果显示,禽流感H5N1免疫抗体合格1157份,合格率为99.74%;鸡新城疫免疫抗体合格1106份,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5.34%。2.牛、羊口蹄疫抗体检测。在春季监测中,O型口蹄疫共检测牛血清样品180份,羊血清样品360份,检测结果显示,牛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140份,合格率为77.8%,羊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73份,合格率为20.28%;亚洲Ⅰ型口蹄疫共检测牛血清样品130份,羊血清样品360份,检测结果显示,牛亚洲Ⅰ型抗体合格122份,抗体合格率为93.85%,羊亚洲Ⅰ型抗体合格266份,抗体合格率为73.89%。在秋季监测中,共检测牛血清样品130份,羊血清样品320份,检测结果显示,牛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99份,牛亚洲Ⅰ型抗体合格122份,合格率分别为76.15%和93.85%;羊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196份,亚洲Ⅰ型抗体合格259份,合格率分别为61.25%和80.94%。3.猪疫病的抗体检测。在春季监测中,共检测猪血清样品345份,猪O型口蹄疫、猪瘟以及猪蓝耳病的免疫抗体合格样品数分别为97份、222份以及226份,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28.12%、64.35%、65.51%;在秋季监测中,共检测猪血清样品300份,猪O型口蹄疫、猪瘟以及猪蓝耳病的免疫抗体合格样品数分别为255份、222份和188份,合格率分别为为85%、74%以及62.67%。结果表明,春、秋两季的禽流感、鸡新城疫、牛O型口蹄疫以及牛、羊亚洲Ⅰ型的抗体合格率均符合国家农业部监测计划规定。春季监测中,猪的三类主要疫病免疫抗体的合格率均不符合国家农业部监测计划规定;秋季监测中猪O型口蹄疫、猪瘟的抗体合格率勉强达到农业部规定标准,但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依然不符合农业部规定标准,提示临床免疫时要找准原因,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以免暴发疫病而造成严重损失。
林秋敏[10](2011)在《麻鸭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流感是一种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其病原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仅在全世界范围的禽类中广泛流行,而且可以感染人。在鸭群中H9亚型禽流感病毒很少引起发病,但水禽尤其鸭是流感病毒的贮存库,对禽流感病毒的发生及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不仅在病毒学、兽医学上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2007年,福建省某蛋鸭场饲养的一批万羽麻鸭部分发病,出现产蛋数量下降、软壳蛋、薄壳蛋、畸形蛋数量增加的现象,我们对此发病鸭群进行采样、分离并鉴定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暂命名为A/Duck /Fujian/FQ107/2007(H9N2)(简称Dk/FQ107/07)。本试验对Dk /FQ107/07分离株的致病性、抗原性差异以及分子遗传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了解并掌握鸭源H9N2亚型禽流感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规律,对鸭源H9N2亚型禽流感疫情的防制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通过测定Dk/FQ107/07分离株的EID50、MDT和IVPI,结果分别为10-4.32/0.1 mL、129.6 h和0.04,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性。用含毒量均为105.02EID50、104.8EID50和10/(4.02EID50新鲜感染尿囊液分别攻毒26 d的雏鸡、4 d的樱桃谷鸭和15 d的BALB/c小鼠,攻毒感染后21 d内观察雏鸡、樱桃谷鸭和BALB/c小鼠,均无死亡情况,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无明显的发病症状。但攻毒感染后7 d、14 d、21 d对雏鸡和樱桃谷鸭采血取血清进行HI试验,结果表明Dk/FQ107/07分离株对雏鸡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而对樱桃谷鸭的免疫原性效果较差。攻毒感染后3 d、5 d、7 d、9 d,采取攻毒组BALB/c小鼠的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脑组织器官,运用RT-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仅在攻毒感染后第3 d和第5 d BALB/c小鼠的肺脏中检测到病毒的复制。但攻毒感染后7 d、14 d、21 d对其进行HI试验,结果显示在攻毒感染后7 d产生抗体,在14 d和21 d时趋于稳定。运用交叉血凝抑制方法测定Dk/FQ107/07分离株与我国大陆早期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A/Chicken/Guandong/FS/94(H9N2)和A/Chicken/Beijing/1/94(H9N2))的抗原性差异,结果表明,Dk/FQ107/07分离株与我国大陆早期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差异不明显,抗原变异较小。运用RT-PCR方法对Dk/FQ107/07分离株基因组进行扩增,克隆测序。结果显示,所扩增的Dk/FQ107/07分离株的HA基因片段长为1 721 nt,有完整的ORF编码560 aa;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有7个潜在糖基化位点,在HA1分子上有5个潜在糖基化位点分别为第29位、第83位、第219位、第299位和第306位aa,在HA2分子上有2个潜在糖基化位点分别为第493位、第552位aa;第226位aa为谷氨酰胺(Gln),仅结合唾液酸-a-2,3-半乳糖苷(SAα-2,3Gal)受体位点,符合禽源流感病毒特征;其蛋白裂解位点位于332-340位aa之间,氨基酸组成为-PA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HA基因核苷酸与A/Chicken/Shantou/5269/2005(H9N2)同源性最高,为98.9%,和我国首次哺乳动物流感病毒分离株A/Swine/HongKong/9/98(H9N2)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三者均属于经典的H9N2/Y280群系。所扩增的NA基因片段长为1 428 nt,其ORF编码466 aa;有5个潜在糖基化位点分别为第10位、第81位、第160位、第271位和第323位aa;和中国大陆首次分离株A/Chicken/Beijing/1/94(H9N2)的NA基因比,其蛋白在63、64、65位点上缺失3 aa(T、E、I),这也是导致第61位糖基化位点缺失的原因;NA基因核苷酸与A/Chicken/Shandong/7/96(H9N2)毒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9.5%;从遗传进化关系上与HA基因类似,属于经典的H9N2/Y280群系。所扩增的NP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1 565 nt,其ORF编码498 aa;其核苷酸同源性与A/Chicken/Guangxi/55/2005(H9N2)毒株最高,为98.5%;与高致病性鸭源禽流感分离株A/Duck/Fujian/1734/05(H5N1)和A/Duck/Fujian/9713/2005(H5N1)在同一遗传进化分支上。所扩增的M基因片段长度为1 027 nt,其ORF编码348 aa,有完整的M1和M2蛋白。所扩增的NS基因全长为890 nt,其ORF编码337 aa,编码有完整的NS1和NS2蛋白。M和NS基因均和同年山东分离株A/Chicken/Shandong/7/96(H9N2)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3%和99.2%,从遗传进化关系上分析均属于经典的H9N2/Y280群系。所扩增的聚合酶基因中,PB2基因片段长度为2 341 nt,其ORF编码759 aa,与其核苷酸同源性最高的毒株为A/Duck/Nanjing/2/97(H9N2),同源率达95.7%;PB1基因片段长度为2 341 nt,其ORF编码757 aa,与其核苷酸同源性最高的毒株为A/Chicken/Guangdong/47/01(H9N2)同源率达98.6%,从遗传进化关系上分析均属于经典的H9N2/Y280群系。所扩增的聚合酶PA基因片段长度为2 233 nt,其ORF编码716 aa;与其核苷酸同源性最高的毒株为A/Chicken/China/Guangxi17/2000(H9N2),同源率为96.1%;与高致病性鸭源禽流感分离株A/Duck/Fujian/1734/05(H5N1)和A/Duck/Fujian/9713/2005(H5N1)在同一遗传进化分支上,从P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其基因属于H9N2/Y439群系而非经典的H9N2/Y280群系。据Guan等[11]报道,A/Quail/HongKong/G1/97(H9N2)毒株与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并导致人死亡事件的H5亚型分离株核苷酸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是其内部基因的供体。本试验比较了Dk/FQ107/07分离株与A/Quail/HongKong/G1/97(H9N2)毒株之间的同源性,发现只有M基因的同源率较高,为96%,而其它基因的同源率相对较低,为23.9%-94%,说明Dk/FQ107/07分离株与A/Quail/HongKong/G1/97(H9N2)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由此可见,Dk/FQ107/07分离株可能是由不同禽流感病毒基因亚群间发生自然重排的产物,是低毒力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株。
二、禽流感的诊断与防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禽流感的诊断与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2)山东省潍坊地区鸭源H9N2亚型AIV的分离鉴定及HA基因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
1 H9 亚型禽流感流行状况 |
2 病原学 |
2.1 AIV 的形态 |
2.2 AIV 基因组和病毒蛋白 |
2.3 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 |
2.3.1 抗原性变异 |
2.3.2 病毒基因组变异 |
2.4 禽流感病毒亚型的鉴定 |
2.5 禽流感病毒致病力的判定 |
3 禽流感的诊断 |
3.1 流行病学诊断 |
3.1.1 感染宿主 |
3.1.2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3.1.3 发病时节 |
3.1.4 发病率死亡率 |
3.2 临床诊断 |
3.2.1 临床症状 |
3.2.2 病理剖检变化 |
3.3 实验室诊断 |
3.3.1 病毒的初步分离 |
3.3.2 免疫学诊断技术 |
3.3.3 分子学诊断技术 |
4 禽流感的防制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试验一 AIV H9 亚型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 |
1.1.2 SPF 鸡胚和一日龄雏鸭 |
1.1.3 仪器 |
1.1.4 试剂 |
1.2 方法 |
1.2.1 病毒的分离与增殖 |
1.2.2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 |
1.2.3 RT-PCR |
1.2.4 EID50(鸡胚半数致死量)测定 |
1.2.5 MDT(鸡胚最小致死量)测定 |
1.2.6 ICPI(1 日龄雏鸭脑内注射的致病指数)的测定 |
1.2.7 动物致病性试验 |
2 结果 |
2.1 病毒分离、增殖与鉴定 |
2.2 RT-PCR 结果 |
2.3 生物学毒力指标测定结果 |
2.4 动物回归试验 |
2.4.1 雏鸭攻毒试验 |
2.4.2 鸡胚攻毒试验 |
3 讨论 试验二 4 株 H9 亚型 AIV HA 基因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毒 |
1.1.2 载体与受体菌 |
1.1.3 仪器和试剂 |
1.1.4 RT-PCR 引物 |
1.1.5 SPF 鸡胚 |
1.2 方法 |
1.2.1 病毒的增殖与浓缩 |
1.2.2 病毒基因组 RNA 的提取 |
1.2.3 RT 扩增 |
1.2.4 PCR 扩增 |
1.2.5 PCR 产物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RT-PCR 结果 |
2.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
2.3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
(3)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区域管理理论发展 |
1.2 农业区划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
1.2.1 农业区划的主要理论 |
1.2.2 农业区划的一般分区方法 |
1.3 国内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现状 |
1.3.1 国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现状 |
1.3.2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实践 |
1.3.3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和防制现状分析 |
2.1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
2.1.1 我国动物疫病分类 |
2.1.2 我国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
2.1.3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原因分析 |
2.2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
2.2.1 动物防疫法律体系建设情况 |
2.2.2 国家动物防疫管理体系 |
2.3 我国动物防疫主要技术手段 |
2.3.1 动物防疫的基本内容 |
2.3.2 动物防疫主要技术手段 |
2.4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物疫病区划方法体系研究 |
3.1 动物疫病的分区依据和原则 |
3.1.1 动物疫病的分区依据 |
3.1.2 动物疫病分区的原则 |
3.2 动物疫病分区方法和指标体系 |
3.2.1 动物疫病区划方法 |
3.2.2 动物疫病区划指标体系 |
3.2.3 动物疫病流行指数 |
3.2.4 动物疫病区划步骤 |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区划 |
4.1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指标的确定 |
4.2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 |
4.3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区划区域特征分析 |
4.3.1 动物疫病洁净区 |
4.3.2 动物疫病散发区 |
4.3.3 动物疫病中度流行区 |
4.3.4 动物疫病较重流行区和严重流行区 |
4.4 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主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区划 |
5.1 口蹄疫防控区划 |
5.1.1 口蹄疫概况 |
5.1.2 国外口蹄疫流行及防制情况 |
5.1.3 我国口蹄疫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1.4 我国口蹄疫区域化防控措施 |
5.1.5 口蹄疫区域化扑灭计划 |
5.2 禽流感防控区划 |
5.2.1 疫病基本情况 |
5.2.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
5.2.3 国内禽流感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2.4 我国禽流感区域化防控措施 |
5.2.5 禽流感区域化扑灭计划 |
5.3 新城疫防控区划 |
5.3.1 流行特点 |
5.3.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
5.3.3 我国新城疫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3.4 我国新城疫区域化防控措施 |
5.3.5 新城疫区域化扑灭计划 |
5.4 猪瘟防控区划 |
5.4.1 疫病基本情况 |
5.4.2 国外流行及防治情况 |
5.4.3 我国国猪瘟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4.4 我国猪瘟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
5.4.5 猪瘟病区域化扑灭计划 |
5.5 猪蓝耳病防控区划 |
5.5.1 疫病基本情况 |
5.5.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
5.5.3 我国猪蓝耳病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5.4 我国猪蓝耳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
5.5.5 猪蓝耳病区域化扑灭计划 |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 |
6.1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6.1.1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 |
6.1.2 疫病区域化管理是促进动物性产品国际贸易的必然选择 |
6.1.3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已取得明显成效 |
6.1.4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
6.2.1 海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2 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3 辽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4 山东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5 四川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6 重庆市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3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政策 |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
(4)宁夏中卫县鸡低致病性禽流感防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引言 |
第二篇 文献综述禽流感研究进展 |
第三篇 研究内容宁夏中卫县鸡低致病性禽流感防制研究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一节 材料 |
1. 被检鸡群 |
2. 被检血清 |
3. 诊断试剂 |
4 营养琼脂 |
5 实验鸡雏 |
第二节 方法 |
1. 流行病学调查 |
2. 实验室检验 |
3. 防制措施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一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第二节临床症状 |
第三节病理变化 |
第四节实验室检测结果 |
第五节防制效果 |
第三章 讨论 |
1. 中卫县鸡低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地区性特点 |
2. 传染源的处理措施与结果 |
3. 发病季节特点分析 |
4. 禽流感与继发病以及控制疾病的原则 |
5. 禽流感血清学监测与发病关系探讨 |
6. 禽流感流行毒株与发病特点 |
7. 免疫程序的制定与应用效果 |
8. 疫苗免疫及特点 |
9. LPAI防治措施的探讨以及与HPAI的区别鉴定 |
10. 充分认识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危害性 |
11.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5)H5和H7亚型禽流感分子防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研究进展 |
一 流感病毒及其特性 |
二 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三 流感病毒的分子进化 |
四 禽流感病毒的生态学 |
五 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分子基础 |
六 禽流感的诊断 |
七 禽流感疫苗 |
研究报告 |
实验一 RT—PCR快速诊断禽流感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分型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表达禽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转移载体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禽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五 重组亚单位疫苗对SPF鸡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LaSota株+HP株)制备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鸡新城疫病毒、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病原学概况 |
1.1 鸡新城疫病毒病原学概况 |
1.2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病原学概况 |
2 鸡新城疫病毒、H9N2亚型禽流感流行病学概况 |
2.1 鸡新城疫的流行病学 |
2.2 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病学 |
3 国内外鸡新城疫病毒、H9N2亚型禽流感疫苗研究现状 |
3.1 鸡新城疫疫苗的研究现状 |
3.2 H9N2亚型禽流感疫苗的研究现状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病毒繁殖及保存期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繁殖 |
2.2 保存期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超滤浓缩效果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含量的测定 |
2.2 红细胞凝集价的测定 |
2.3 浓缩免疫效果评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灭活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灭活检验 |
2.2 不同浓度甲醛对血凝活性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乳化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选择佐剂 |
2.2 剪切速度和乳化时间对疫苗稳定性和黏度的影响 |
2.3 水相油相不同比例的乳化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佐剂的选择 |
3.2 剪切速度和时间对疫苗稳定性和黏度的影响 |
3.3 不同比例的乳化试验效果评定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逻辑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2 人感染禽流感疫情演变及其防控政策历程 |
2.1 禽流感疫情演变及其防控政策 |
2.2 人感染H5N1禽流感疫情演变及其防控政策升级 |
2.3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演变及其防控政策再升级 |
3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整体演化过程分析 |
3.1 渐进决策模式与多源流理论综合分析框架 |
3.2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渐进调整分析 |
3.3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
4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关键阶段政策过程分析 |
4.1“休市”政策阶段过程分析 |
4.2“生鲜”政策阶段过程分析 |
5 结论: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演化逻辑 |
5.1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过程凸显渐进决策的特色 |
5.2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是中国特色多源流耦合过程 |
5.3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趋势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专着 |
二、中文期刊文献 |
三、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说明 |
致谢 |
(8)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与防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前言 |
第一章 蛋鸡产蛋率下降原因研究进展 |
1.1 蛋鸡苗的因素 |
1.2 育成鸡的因素 |
1.3 疾病方面的因素 |
1.4 饲养管理的因素 |
1.5 小结 |
第二章 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基本情况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长春地区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病因调查 |
3.1 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防制建议的制定 |
4.1 综合防制建议 |
4.2 非典型新城疫的防制建议 |
4.3 大肠杆菌病的防制建议 |
4.4 慢性呼吸道病的防制建议 |
4.5 温和型流感的防制建议 |
4.6 蛋鸡球虫病的防制建议 |
4.7 防制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山西省阳泉市几种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几种主要动物疫病的研究概况 |
1.1 禽流感研究概况 |
1.1.1 禽流感及其流行特点 |
1.1.2 禽流感危害 |
1.1.3 临床症状 |
1.1.4 禽流感的综合防制措施 |
1.2 新城疫研究概况 |
1.2.1 新城疫及其流行特点 |
1.2.2 新城疫的危害 |
1.2.3 临床症状 |
1.2.4 新城疫的综合防制措施 |
1.3 口蹄疫研究概况 |
1.3.1 口蹄疫及其流行特点 |
1.3.2 口蹄疫的危害 |
1.3.3 临床症状 |
1.3.4 口蹄疫的综合防制措施 |
1.4 猪瘟研究概况 |
1.4.1 猪瘟及其流行特点 |
1.4.2 猪瘟的危害 |
1.4.3 临床症状 |
1.4.4 猪瘟的综合防制措施 |
1.5 蓝耳病研究概况 |
1.5.1 蓝耳病及其流行特点 |
1.5.2 蓝耳病的危害 |
1.5.3 临床症状 |
1.5.4 蓝耳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阳泉市几种主要动物疫病监测结果与评估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禽流感抗体或感染情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
2.2.2 新城疫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
2.2.3 口蹄疫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
2.2.4 猪瘟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
2.2.5 猪蓝耳病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3.1 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讨论 |
2.3.2 免疫现状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麻鸭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
1 H9N2亚型禽流感 |
1.1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构型 |
1.2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特性 |
1.3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进化 |
1.4 H9N2 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感染宿主 |
1.5 H9N2亚型禽流感的国内外流行动态 |
1.6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及其它动物的潜在威胁 |
1.7 H9N2亚型禽流感防控技术 |
2 水禽H9N2亚型流感 |
2.1 水禽H9N2亚型流感的发生特点 |
2.2 水禽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致病力和毒力 |
2.3 水禽H9N2亚型流感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
2.4 水禽H9N2亚型流感国内流行动态 |
2.5 水禽H9N2 亚型禽流感诊断技术 |
2.5.1 临床诊断 |
2.5.2 实验室诊断技术 |
2.6 水禽H9N2 亚型流感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
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麻鸭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及抗原性差异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毒株 |
1.1.2 试验动物 |
1.1.3 主要器材 |
1.1.4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测定 |
1.2.2 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测定 |
1.2.3 静脉致病指数(IVPI) 测定 |
1.2.4 对雏鸡的致病性 |
1.2.5 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 |
1.2.6 对BALB/c 小鼠的致病性 |
1.2.7 抗原性差异分析 |
2 结果 |
2.1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测定结果 |
2.2 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测定结果 |
2.3 静脉致病指数(IVPI) 测定结果 |
2.4 对雏鸡的致病性 |
2.5 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 |
2.6 对BALB/c 小鼠的致病性 |
2.7 抗原性差异分析 |
3 讨论 第二章 麻鸭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毒株 |
1.1.2 试剂 |
1.1.3 引物 |
1.2 方法 |
1.2.1 RNA 的提取和cDNA 的制备 |
1.2.2 目的基因的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序列测定及分析 |
2.2 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
四、禽流感的诊断与防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2]山东省潍坊地区鸭源H9N2亚型AIV的分离鉴定及HA基因序列分析[D]. 崔晓娜.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3]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D]. 李滋睿.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4]宁夏中卫县鸡低致病性禽流感防制研究[D]. 刘国华. 吉林大学, 2005(03)
- [5]H5和H7亚型禽流感分子防制技术的研究[D]. 刘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0(01)
- [6]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LaSota株+HP株)制备技术的研究[D]. 陈慧婧.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7]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逻辑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张敏. 暨南大学, 2016(12)
- [8]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与防制建议[D]. 尹峰.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9]山西省阳泉市几种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与分析[D]. 张文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10]麻鸭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D]. 林秋敏.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