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果实袋对妃子笑荔枝果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静[1](2021)在《高钙抑制妃子笑荔枝果肉糖积累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妃子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on.cv.Feizixiao)是我国华南地区广为种植的重要的中早熟品种。前期研究表明,‘妃子笑’荔枝叶面喷施Ca肥可以提高果肉可溶性糖含量,但在具体应用中极容易喷施过多而矫枉过正,因此有必要探讨Ca肥过多施用对‘妃子笑’荔枝果肉糖积累的抑制机理。本试验以成年‘妃子笑’荔枝树为试验材料,以叶面喷施0.6%的CaCl2水溶液为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在花后35~77d每周取一次样,观测果肉糖、酸、矿质营养元素等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并对果肉进行转录组分析和重要基因筛选。主要结果如下:(1)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处理和CK的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葡萄糖、果糖含量全程持续上升;蔗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处理和CK均出现了“退糖”现象,且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呈低于CK的趋势,说明叶面喷高浓度Ca肥抑制了果肉可溶性糖的积累;在花后77d,处理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均显着低于CK,说明高浓度叶面喷Ca肥也抑制了三种糖组分的积累。(2)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处理和CK的Vc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总酸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CK的糖酸比持续上升;处理的糖酸比先上升后稳定。在花后57d,处理的Vc含量显着高于CK,说明高浓度叶面喷Ca肥在果肉“退糖”前能够促进Vc积累;CK的总酸含量在花后77d降至最低,而处理在花后71d就降至最低,说明高浓度叶面喷Ca肥提前一周降低总酸含量;在花后57d,处理的糖酸比显着低于CK,说明高浓度叶面喷Ca肥引起了‘妃子笑’荔枝果肉综合风味的下降。(3)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处理和CK的K含量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型趋势;处理和CK的水溶性Ca、全Mg含量呈现持续下降后稳定的趋势;处理和CK的全Ca含量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W”型趋势;处理和CK的水溶性Mg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果实发育全程,CK与处理在K、水溶性Ca、水溶性Mg、全Mg等含量上无显着差异,即高浓度叶面喷Ca处理基本不改变这些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在花后57d,处理的全Ca含量显着高于CK,说明高浓度叶面喷Ca肥在果肉“退糖”前促进了Ca的积累。(4)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处理与CK的各种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均表现出较大差异。在花后50d,处理的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蔗糖合成酶II(SS-Ⅱ)、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均显着低于CK,蔗糖合成酶I(SS-Ⅰ)活性显着高于CK;花后57d,处理的SS-Ⅱ、SPS活性显着低于CK;花后71d,处理的NI、SS-Ⅰ活性显着低于CK,SS-Ⅱ显着高于CK;花后77d处理的NI活性显着高于CK。说明在前期处理通过增强蔗糖水解酶类和减弱蔗糖合成酶类活性来使蔗糖分解为还原糖,在果肉“退糖”后则减弱蔗糖水解酶类和增强蔗糖合成酶类使还原糖向蔗糖转化。高浓度叶面喷Ca处理强化了SPS活性对糖组分含量的影响,弱化了NI的影响;强化了AI与果糖、NI与葡萄糖含量的正相关性,弱化了SS-Ⅰ与还原糖含量的相关性;使NI取代AI在糖含量变化中发挥更为关键的调节作用,还强化了AI、NI、SS-Ⅱ各自与其它酶活性的线性相关程度。这些结果说明,NI、SS-Ⅰ在CK糖组分含量变化中发挥着更为关键的调节作用,而处理则变成SPS、AI和NI在果肉糖组分含量变化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5)对‘妃子笑’荔枝三个时间点的处理和对照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得到测序结果比较理想,得到55352条可以注释到四大数据库中的Unigene。与NR库对比,其与23个物种有关基因的同源性超过1%。通过对差异基因的pathway注释,鉴定出14条unigene与糖代谢有关酶表达有关,推测它们是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随机对8个unigene作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 RT-PCR),两者的基因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表明转录组结果真实可靠。高浓度叶面喷Ca处理通过影响相关基因抑制各糖组分的积累,如抑制VIN基因下调来减少蔗糖积累,下调CHS家族基因抑制查尔酮积累从而减少类黄酮物质含量,进而可能引起活性氧损伤而抑制糖积累。总之,叶面喷施高浓度Ca肥引起果肉K、Ca和Mg代谢改变,进而引起基因表达和催化不同还原糖相互转化的关键酶活性发生改变,导致果肉综合风味品质下降。其可能的机制是,一方面通过抑制NI基因上调、VIN基因下调从而抑制果肉各糖组分的积累;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抑制查尔酮积累而减少类黄酮物质积累,从而导致果肉形成活性氧损伤,从而抑制果肉糖积累。
胡冰[2](2018)在《ABA调控荔枝果皮叶绿素降解和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特产果树,种质资源丰富、果色类型多种多样。色泽是荔枝果实外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荔枝果实成熟过程中,随着叶绿素降解和花色苷合成,果皮颜色一般会发生由“绿色—黄色—红色”的变化。荔枝是非呼吸跃变型果实,ABA对其果实的成熟起主导作用,并且对荔枝果实的着色有强烈的改善作用。为了研究ABA调控荔枝果实着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着色不均匀的‘妃子笑’为研究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用着色良好的‘桂味’为研究材料,利用RT-qPCR、亚细胞定位、瞬时表达、双荧光报告和酵母单杂等技术手段,探讨了LcABFs转录因子对荔枝果皮叶绿素降解和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获得的结果弥补了ABA调控荔枝果实色泽分子机理研究的空白,为荔枝果实色泽调控及外观品质的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妃子笑’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技术对喷施ABA后0 d、10 d、20 d的果皮与对照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得出对照0 d、10 d、20 d的发育过程中共有2263个差异表达基因;外源ABA处理后0 d、10 d、20 d的发育过程中共有1986个差异表达基因;外源CPPU处理后0 d、10 d、20 d的发育过程中共有2862个差异表达基因。外源ABA处理与对照相比共有579个差异表达基因;外源CPPU处理与对照相比共有827个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分类分析,外源ABA处理与对照相比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多属于细胞进程(cellular process)、单生物体进程(single-organism process)、代谢进程(metabllic process)、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等类别;外源CPPU处理与对照相比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多属于单生物代谢进程(single-organism process)、细胞进程(cellular process)、生物学调节(biological regulation)、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等类别。进行KEGG富集分析,外源ABA处理与对照相比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多富集在植物-病原体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类黄酮生物合成等途径中;外源CPPU处理与对照相比引起的差异较多富集在碳代谢、植物-病原体互作、光合作用等途径中。外源ABA处理后,‘妃子笑’果皮中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果皮中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外源CPPU处理后,‘妃子笑’果皮中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受到促进,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受到抑制,且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受到抑制。2.以‘桂味’为研究对象,跟踪观测了果实从坐果至商业性成熟的果形、果色及内源ABA含量的变化规律,得出‘桂味’果实为单S型生长曲线,雌花盛花后4550 d是果实从生长Ⅰ期向Ⅱ期的转折点,ABA含量的变化证明ABA对生长期的转变有调控作用。克隆了‘桂味’果皮中的3个ABF基因,分别命名LcABF1、LcABF2和LcABF3。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得出LcABF1与LcABF2的亲缘关系较近,LcABF3与前二者的亲缘关系较远。依据RT-qPCR结果得出,LcABF1主要在种子中表达,LcABF2在各个组织均有表达,LcABF3主要在种子表达且在幼叶中也有一定表达。通过在桂味果皮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推测三个基因均参与了果实成熟的进程,但可能主要是LcABF1参与叶绿素降解,LcABF2和LcABF3参与果实成熟期的启动,而LcABF3则主要参与花色苷的合成。3.通过亚细胞定位分析,得出LcABF1、LcABF2和LcABF3均定位于细胞核中。利用双荧光报告系统和酵母单杂系统,得出LcABF2和LcABF3可以显着地激活LcMYB1启动子上的ABRE元件。进一步系统地分析得出,LcABF1和(或)LcABF2可以激活LcPAO、LcSGR启动子的活性;LcABF3可以激活LcNYC、LcCLH启动子的活性;LcABF2和(或)LcABF3可以激活花色苷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LcCHS、LcCHI、LcF3H、LcF3’H、LcDFR、LcANS和调控基因LcbHLH1启动子的活性。利用本氏烟草叶片瞬时表达系统,证明LcABF1和(或)LcABF2可以调控本氏烟草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NbNYC、NbCLH、NbPAO和NbSGR的表达并且引起叶片黄化衰老的表型;LcABF3可以调控本氏烟草NbNYC、NbCLH的表达但不能造成叶绿素降解的表型;LcABF1不调控本氏烟草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LcABF2可以调控本氏烟草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NbDFR、NbANS、NbUFGT和NbAN1的表达;LcABF3可以调控本氏烟草NbANS和NbAN1的表达且引起叶片合成更多的花色苷。总的来说,在‘桂味’果皮中主要是LcABF1和LcABF2调控叶绿素降解,主要是LcABF2和LcABF3调控花色苷合成。
孙璐阳[3](2018)在《套袋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火龙果是一种新兴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主要产地集中于华南地区。火龙果的产期可从夏季持续到冬季,在高温多雨季节,潮湿的环境极易滋生病菌,此时成熟的火龙果病害严重。在秋冬季,火龙果果实成熟期较长,易招鸟害和鼠害,且着色不良。套袋技术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的栽培手段,既可以为火龙果提供一层物理屏障,减少病、虫、鼠、鸟对火龙果果实的危害,又可以提高火龙果的果实品质。本研究以‘红冠1号’(红皮红肉)火龙果和‘红宝石’(红皮白肉)火龙果为试验材料,对白色尼龙网袋(白色网袋)、黑色尼龙网袋(黑色网袋)、营养用无纺布袋(营养袋)、荔枝专用无纺布袋、黑色无纺布袋、白色蜡纸袋、黄色蜡纸袋、外黄内黑双层袋(双层袋)、葡萄专用纸袋、硫酸纸袋10种果袋材料进行初步筛选,得到3种适宜于火龙果的果袋(黑色无纺布袋、黄色蜡纸袋与黑色网袋),并测定了这3种套袋处理后果肉中甜菜素、总酚、总黄酮、有机酸的含量,以及套袋后在果实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的变化,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用双层袋和黑色无纺布袋进行套袋处理的果皮亮度较高,用黄色蜡纸袋进行套袋处理的果皮最红,色泽最佳。除白色网袋、营养袋与双层袋外,其余果袋均能有效减少果实虫害发生。研究发现用黄色蜡纸袋与营养袋进行套袋处理可使‘红宝石’火龙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升高,且显着高于对照;用黄色蜡纸袋与黑色网袋进行套袋处理可轻微提高‘红冠1号’火龙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但无显着差异。综合10种套袋材料处理后对火龙果果实外观、食用品质及田间表现分析,发现黑色无纺布袋、黄色蜡纸袋与黑色网袋对火龙果品质有改善作用。2、对优选出的三种果袋进行比较试验,发现用黑色无纺布袋和黄色蜡纸袋进行套袋处理可提高果肉中总抗氧化活性、甜菜素和总酚含量,且显着高于对照(P<0.05);用黑色无纺布袋与黄色蜡纸袋进行套袋处理,可显着提高‘红冠1号’火龙果果肉中柠苹酸含量(P<0.05);用黑色无纺布袋对‘红宝石’火龙果进行套袋处理,苹果酸含量、Vc含量和柠檬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而用黄色蜡纸袋进行套袋处理仅使得柠檬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用黑色网袋进行套袋处理可以提高果苹果酸的含量(P<0.05)。3、在冬季,火龙果套黑色无纺布袋和黄色蜡纸袋后,果实着色和成熟期明显提前,果实外观显着改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4、贮藏实验表明,不套袋果实的硬度下降速度比套袋果实更快。贮藏前期(0-28d),用黄色蜡纸袋与黑色网袋进行套袋处理的火龙果果肉Vc含量高于对照。
王展[4](2017)在《叶面喷施镁肥调节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妃子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cv.Feizixiao)是我国重要的早熟荔枝品种,但其果皮存在的“滞绿”现象,致使其不能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因而有必要探讨调节其果皮着色的措施及其机理。本文以妃子笑荔枝成年树为试验材料,以幼果期叶面喷施镁肥为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CK),研究叶面喷镁调节果皮着色的效果及其分子生理机制。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丰富荔枝果实生长发育理论,也为制定妃子笑荔枝的合理施肥技术措施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Mg处理和CK的果皮色度角(h)值、果皮叶绿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果肉含糖量、果皮花色素苷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Mg处理的果皮h值和花色素苷含量从处理后14天至24天分别显着低于和高于CK,而叶绿素含量和果肉含糖量差异不显着,表明喷施镁肥通过促进花色素苷的积累,使荔枝果皮提前着色,克服“滞绿”问题,并且着色更佳。(2)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Mg处理和CK的果皮脱落酸(ABA)、乙烯释放量和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脱镁叶绿酸a单加氧酶(PaO)、叶绿素酶(Chlase)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Mg处理的ABA含量从第17天到第24天显着高于CK,UFGT活性从第14天到第21天显着高于CK,其余指标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叶面喷镁处理通过提高了果皮ABA含量以及UFGT活性,促进果皮花色素苷积累。(3)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Mg处理和CK的花色素苷含量、ABA含量和UFGT活性之间的两两一元线性相关性达到显着正相关水平,叶绿素含量与乙烯释放量、Chlase活性和PaO活性呈显着负相关。由此说明,果皮可能通过提高ABA含量,进而提高UFGT活性,从而促进花色素苷积累;果皮可能通过提高乙烯释放量,进而提高PaO和Chlase的活性,进而促进叶绿素降解;最终导致果皮转红着色。(4)喷施Mg肥可显着提高果皮水溶性Ca、全Mg和水溶性Mg含量,果皮Ca与Mg可能存在相互增益效应,共同促进花色素苷含量积累。(5)利用IlluminaHiSeqTM2500和de novo对不同处理的RNA样品进行测序并组装,建立了相应的参考转录组。共生成11.20 G的核苷酸,Q20百分比为98.52%,Trinity package 共组装了 50809 个 unigene,平均长度为 735.47 bp,N50 长度为1304 bp。在Mg处理的果皮样本中,共发现1226条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pathway注释,鉴定出17条unigene,参与类黄酮、花色素苷生物合成和ABA信号转导。随机对15个unigene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验证了转录组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表明Mg处理可能通过影响这些基因差异性表达,参与花色素苷的生物合成,改善妃子笑荔枝果皮颜色。
周开兵,周晓超,苏阳,高丹[5](2016)在《叶面镁营养促进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生理成因》文中研究指明以妃子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cv.Feizixiao)成年树为试材,探讨叶面Mg营养调节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效果及其初步原因。以叶面喷Mg为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CK),分别在坐果后1 d(2013年5月5日)和8 d进行叶面喷肥处理,观测果皮着色、内源激素含量和相关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在坐果后15 d,Mg处理的果皮h值最低和果肉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克服了果皮"滞绿"现象。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Mg处理与CK的果皮生长素(IAA)和乙烯(Eth)含量、叶绿素单加氧酶(Pa O)和叶绿素酶(Chlase)活性在同期间均无显着差异。在坐果后11 d后,Mg处理在果皮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及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上均显着高于同期CK,并且Mg处理使果皮ABA/GA3(含量比)高于CK。Mg处理在坐果后15 d和18 d使其果皮花色素苷含量显着高于CK,而使其叶绿素含量与CK无显着差异。可见,Mg处理克服果皮"滞绿"现象归功于果皮花色素苷含量的升高,其可能通过提高ABA/GA3值,进而刺激UFGT活性升高,从而促进果皮花色素苷合成。
冯顺[6](2016)在《5-氨基乙酰丙酸对‘妃子笑’荔枝着色及采后贮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荔枝原产国,也是世界第一荔枝生产国。’妃子笑’荔枝是我国主栽品种之一,生产上因其果皮全红时果肉营养品质变差而常选择在青果时(仅果肩着色或完全未着色)采收,其着色不良的外观严重降低了’妃子笑’荔枝潜在的商品价值。’妃子笑’荔枝因在采后运输销售过程中极易褐变而使其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大大降低,这也严重影响荔枝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以’妃子笑’荔枝为试材,系统研究了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噻苯隆(TDZ)处理对荔枝着色的调控效应及采后贮藏相关生理变化,为进一步调控荔枝果实着色和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ALA处理使’妃子笑’荔枝果实维生素C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比对照至少提高了9-13%;与同期对照相比,5-ALA对可滴定酸无显着影响,但显着促进果实横径、纵径增加,使单果重增重9-17%;80-100 mg.L-15-ALA处理使可溶性固形物、可食率峰值期出现在16d,比对照延迟了5d。2、5-ALA处理对叶绿素含量及16d前的花青苷含量影响不显着,但显着显着提高采收期(处理20d时)的花青苷含量。冗余分析显示,5-ALA主要是通过促进采收期’妃子笑’荔枝果皮花青苷含量的积累,而非促进叶绿素的降解使果皮显着着色。模糊隶属函数分析表明,本试验中以100mg.L-15-ALA处理效果最佳。3、采前5-ALA和TDZ处理对荔枝采后Od、3d、6d的失水率、病害指数无显着影响,但显着降低采后6d的褐变指数、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采前TDZ处理对荔枝采后抗氧化酶(CAT、SOD、APX)活性无显着影响,但是采前5-ALA处理使采后6d的抗氧化酶(CAT、SOD、APX)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别比对照高出20.92%、52.13%、27.67%。总的来说,外源喷施5-ALA能够显着促进’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还可通过促进果实的生长,延迟可溶性固形物、可食率的下降时期,缩短果肉发育与果皮着色的间隔时期,有效改善采收期’妃子笑’荔枝果实品质。此外,采前5-ALA和TDZ处理对’妃子笑’荔枝采后贮藏并无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荔枝褐变和衰老。
高丹[7](2016)在《钾、钙和镁叶面营养对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的调节效果及其分子生理成因》文中认为三月红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cv Sanyuehong)果实在海南产区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熟,是我国重要的荔枝早熟品种,但三月红荔枝的果皮着色与果肉风味变佳发育不同步,导致三月红荔枝品种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在三月红荔枝果实膨大期经叶面喷施P、K和Ca肥可以促进果皮着色。本研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三月红荔枝在果实稳果后进行叶面喷施K、Ca和Mg单一肥及其混合肥等处理,筛选出解决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和果肉风味品质发育不同步问题的施肥处理,并探讨本试验施肥处理调节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旨在丰富和发展果实成熟生理理论,为果皮着色不良的荔枝品种遗传改良和栽培技术优化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处理和CK的果皮h值、果皮叶绿素含量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果皮a值、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的果皮h值动态变化趋势在后期存在差异,即Ca+Mg处理在4月27日降至最低并显着低于CK,至4月30日,其一直无显着变化,但其余处理在此期间则均显着下降,因此该处理克服了果皮“滞绿”问题。2.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处理和CK的果肉总酸含量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果肉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在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的果肉糖酸比动态变化趋势在后期存在差异,即从4月27日到30日,Ca和Mg处理无显着变化,其余处理和CK均显着下降,且Ca处理显着高于CK,因此Mg处理缓解了果肉“退糖”现象,而Ca处理克服了果肉“退糖”问题。3.叶面喷施不同的肥料可以明显提高果皮同种矿质元素的含量;不同处理和CK的果皮水溶性K含量与全Ca含量、水溶性K含量与全Mg含量、水溶性Mg含量与全Ca含量以及全Ca含量与全Mg含量的偏相关系数均具有显着正相关性,水溶性和全K、Ca和Mg含量其中的每一种含量分别与其余5种含量间的复相关系数具有极显着相关性,说明不同处理和CK的果皮K、Ca和Mg含量之间均具有相互增益效应,不同施肥处理虽然不改变果皮K、 Ca和Mg含量间的线性相关性,但如果其中一个元素的含量发生改变则会引起其它相关元素含量的变化。4.Mg处理和CK的果皮水溶性Mg含量较高是促进其果皮红色着色的主导因素,Ca处理的果皮水溶性Mg含量和全Ca含量较高是促进其果皮红色着色的主导因素,Ca+Mg处理的果皮水溶性Mg含量以及Ca含量较高是促进其果皮红色着色的主导因素;不同处理和CK的果皮全Mg、水溶性Ca、全Ca含量均与其花色素苷含量呈正相关指数函数回归关系,不同处理和CK的果皮水溶性Ca含量均与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指数函数回归关系。可见,在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发育过程中,Ca和Mg元素具有相互增益作用,不同的施肥处理通过提高果皮Ca、Mg元素的含量而促进果皮着色。5.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Ca+Mg处理与CK的果皮叶绿素酶(Chlase)活性以及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在同期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在转色后期,Ca+Mg处理的果皮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和脱镁叶绿酸a单加氧酶(PaO)活性以及脱落酸(ABA)和乙烯(Ethylene)含量均显着高于同期CK的。6.花色素苷含量与UFGT活性以及ABA和乙烯含量极显着正相关,叶绿素含量与PaO活性以及ABA和乙烯含量极显着负相关,由此说明Ca+Mg处理可能是通过影响ABA和乙烯含量进而提高UFGT和PaO活性,最终促进花色素苷的合成以及叶绿素的降解。7.对三月红荔枝三个时间点的Ca+Mg处理和对照转录组进行测序分析,得到56856条Unigenes,其中有31629条Unigenes能通过Blast分析注释到四大数据库中,其与433个物种的有关基因具有同源性,果皮发育过程可能与25类COG收录蛋白有关的生理过程有关,同时与36个GO支类有关,也与124种代谢途径有关,这些生理过程包括色素(花色素苷、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黄酮类等)和激素等代谢及信号转导等生理过程。处理和对照样品各自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间存在不同的上调和下调表达变化的基因。这些差异基因富集在COG、GO和Pathway上,各种比较间均产生差异,其中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中差异性表达最为显着,而且主要集中在ABA代谢途径,而且这些基因在转色后期Ca+Mg处理的基因表达量基本都高于对照,可见Ca+Mg处理主要通过对ABA代谢的调控进而促进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从而解决果皮“滞绿问题”。
周晓超,苏阳,高丹,周开兵[8](2015)在《叶面K、Ca和Mg营养对妃子笑荔枝果皮相应元素含量和着色的影响》文中认为在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过程中,叶面喷施不同肥料均能提高果皮相应元素的含量.各施肥处理和CK(喷施清水)果皮的水溶性Ca含量与水溶性K含量、全Ca含量与水溶性K含量、全Mg含量与全Ca含量间的偏相关系数均呈显着正相关,且全K、全Ca、全Mg、水溶性K、水溶性Ca和水溶性Mg含量的复相关系数呈显着相关.喷施Mg肥解决了果皮"滞绿"的问题,喷施Ca和Mg的混合肥及K、Ca和Mg的混合肥解决了果肉"退糖"的问题.各施肥处理和CK果皮的花色素苷含量与其水溶性Mg、全Mg和全Ca含量均呈一元指数函数正相关,果皮叶绿素含量与其水溶性Mg和全Ca含量均呈一元指数函数负相关.可见,果皮Ca和Mg在促进果皮着色时相互增益.
周晓超,苏阳,张锐,周开兵[9](2015)在《叶面喷布钾、钙和镁肥对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调节效果》文中认为以妃子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cv Feizixiao)成年树为试材,叶面喷布0.5%KCl(K)、0.3%Ca Cl2(Ca)和1.5%Mg Cl2(Mg)以及它们的两两混合液为处理,清水为对照,探讨叶面喷布K、Ca和Mg肥对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调节效果。结果表明,果实在发育过程中,各处理和对照的果皮h值、果皮叶绿素含量和果肉酸含量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果肉可溶性糖含量在5月19日之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5月19日到22日,除了Ca+Mg和K+Ca+Mg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无显着变化外,其余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下降;果皮a值、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和果肉糖酸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5月19日,Mg处理使其果皮h值降到最低,并且显着低于对照和其它处理;在5月22日,Ca+Mg处理使其果肉可溶性糖维持最高含量并显着高于对照,使其果皮h值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并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由此可见,Mg和Ca+Mg处理的果皮h值与果肉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在5月19日和5月22日同步达到最佳,分别克服了果皮"滞绿"和果肉"退糖"问题。
刘和平,补建华,胡桂兵[10](2015)在《套袋对‘双肩玉荷包’荔枝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套袋对‘双肩玉荷包’荔枝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华南农业大学研制的无纺布荔枝专用袋为材料,对6年生‘双肩玉荷包’荔枝进行套袋,探讨套袋处理对果实生长发育、落果率及病虫害率的影响。[结果]套袋能促进果实生长,并显着减少病虫害为害,降低果实的平均落果率。[结论]套袋对‘双肩玉荷包’荔枝果实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不同果实袋对妃子笑荔枝果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果实袋对妃子笑荔枝果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钙抑制妃子笑荔枝果肉糖积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叶面Ca肥喷施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2 喷施叶面肥对果实糖代谢的影响 |
1.3 糖代谢与K、Ca、Mg矿质营养元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
1.4 荔枝糖代谢与相关酶关系的研究进展 |
1.5 糖代谢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1.6 本课题设计思想及技术路线 |
1.6.1 本课题目的及意义 |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6.3 本课题技术路线 |
1.6.4 本课题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地点 |
2.2 主要试剂 |
2.3 仪器与设备 |
2.4 取样及样品处理方法 |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浓度Ca肥对果肉糖组分含量的影响 |
3.1.1 可溶性糖 |
3.1.2 蔗糖 |
3.1.3 葡萄糖、果糖 |
3.1.4 糖含量间的线性相关性 |
3.2 高浓度Ca肥对其它内在品质的影响 |
3.2.1 Vc |
3.2.2 可滴定酸 |
3.2.3 糖酸比 |
3.3 高浓度Ca肥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影响 |
3.3.1 K |
3.3.2 水溶性Ca |
3.3.3 水溶性Mg |
3.3.4 全Ca |
3.3.5 全Mg |
3.3.6 不同矿质元素间的线性相关性 |
3.3.7 K、Ca和Mg含量与内在品质间的典型相关性 |
3.4 高浓度Ca肥对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4.1 酸性转化酶(AI) |
3.4.2 中性转化酶(NI) |
3.4.3 植物蔗糖分解酶(SS-Ⅰ) |
3.4.4 植物蔗糖合成酶(SS-Ⅱ) |
3.4.5 植物蔗糖磷酸合成酶(SPS) |
3.4.6 果肉五种关键酶活性间的线性相关性 |
3.4.7 果肉糖含量与关键酶活性间的线性相关性 |
3.5 .高浓度Ca肥处理果肉转录组结果分析 |
3.5.1 荔枝果肉转录组的测序、组装及注释结果 |
3.5.2 Unigene的功能分类 |
3.5.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3.5.4 实时定量PCR分析验证 |
4 讨论 |
4.1 高浓度Ca叶面喷肥的危害 |
4.2 高浓度Ca抑制糖积累的生理机制 |
4.3 处理抑制糖积累的分子机理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ABA调控荔枝果皮叶绿素降解和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及英文对照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等植物的叶绿素降解及其调控 |
1.1.1.1 叶绿素降解途径 |
1.1.1.2 叶绿素降解途径的调控 |
1.1.2 植物中花色苷生物合成及其调控 |
1.1.2.1 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 |
1.1.2.2 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 |
1.1.3 ABA对果实成熟的调控 |
1.1.3.1 ABA对果实成熟的影响 |
1.1.3.2 ABA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对果实成熟的调控 |
1.1.3.3 ABF转录因子及其调控作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案 |
1.3.1 技术路线图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利用RNA-seq技术分析外源ABA、CPPU对‘妃子笑’果皮色泽发育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2.1 色素的测定 |
2.2.2.2 ABA含量的测定 |
2.2.2.3 RNA提取、文库构建及RNA测序 |
2.2.2.4 RNA测序数据分析 |
2.2.2.5 基因功能注释 |
2.2.2.6 RT-q PCR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外源ABA、CPPU处理后‘妃子笑’果皮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 |
2.3.2 RNA测序和参考基因组映射结果 |
2.3.3 外源ABA、CPPU处理后‘妃子笑’果皮中与对照的差异基因分析 |
2.3.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及分析 |
2.3.5 RT-q PCR验证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桂味’果皮中LcABFs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2.2.1 ‘桂味’果实单果重及纵横径的测定 |
3.2.2.2 ‘桂味’果皮内源ABA含量的测定 |
3.2.2.3 ‘桂味’果实色度的测定 |
3.2.2.4 ‘桂味’果实色素含量的测定 |
3.2.2.5 ‘桂味’总RNA的提取与逆转录 |
3.2.2.6 目的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
3.2.2.7 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2.8 LcABFs的表达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桂味’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形、果色及内源ABA含量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 |
3.3.2 LcABFs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2.1 LcABFs的克隆 |
3.3.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3 LcABFs的表达分析 |
3.3.3.1 LcABFs在‘桂味’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分析 |
3.3.3.2 LcABFs在‘桂味’果皮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LcABFs的功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质粒和菌株 |
4.2.3 方法 |
4.2.3.1 亚细胞定位 |
4.2.3.2 ‘桂味’DNA的体提取 |
4.2.3.3 启动子元件分析 |
4.2.3.4 启动子序列的克隆 |
4.2.3.5 双荧光报告试验 |
4.2.3.5 酵母单杂试验 |
4.2.3.6 瞬时表达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LcABFs亚细胞定位分析 |
4.3.2 LcABFs对Lc MYB1启动子的激活作用 |
4.3.2.1 Lc MYB1启动子上的作用元件分析 |
4.3.2.2 双荧光报告试验验证LcABFs对Lc MYB1启动子的激活作用 |
4.3.2.3 酵母单杂试验验证LcABFs对Lc MYB1启动子的激活作用 |
4.3.2.4 LcABFs对Lc MYB1启动子上ABRE元件的激活作用 |
4.3.3 LcABFs对‘桂味’果皮中叶绿素降解和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
4.3.3.1 ‘桂味’果皮中叶绿素降解和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4.3.3.2 双荧光报告试验 |
4.3.3.3 酵母单杂试验 |
4.3.4 瞬时表达验证 |
4.3.4.1 LcABFs在本氏烟草中的瞬时表达 |
4.3.4.2 瞬时表达LcABFs的本氏烟草中的色素含量测定 |
4.3.4.3 瞬时表达LcABFs的本氏烟草中叶绿素降解和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4.3.5 Lc ABF调控‘桂味’果皮叶绿素降解和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的网络模型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A 响应外源ABA的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附录B 响应外源CPPU的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附录C 响应外源CPPU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 |
附录D ‘桂味’果皮中LcABFs的序列 |
附录E ‘桂味’果皮中叶绿素降解和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序列 |
附录F 对红色本氏烟草叶片中花色苷组分的鉴定 |
(3)套袋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套袋技术的应用情况 |
1.2.1 套袋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1.2.2 套袋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1.2.3 套袋对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4 不同果袋材料的影响 |
1.2.5 不同套袋时间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果实发育环境测定 |
2.2.2 果实外观品质 |
2.2.3 果实内在品质 |
2.2.4 总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2.2.5 病、虫果分级与统计 |
2.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套袋材料的初步筛选 |
3.1.1 各果袋透光率比较 |
3.1.2 夏季套袋果实外观品质 |
3.1.3 夏季套袋果实内在品质 |
3.1.4 田间表现 |
3.2 三种果袋对果实生长品质的影响 |
3.2.1 对生长过程的影响 |
3.2.2 果实外观品质 |
3.2.3 果实内在品质 |
3.3 三种果袋微域环境比较 |
3.4 贮藏果实外观品质变化 |
3.4.1 转色情况统计 |
3.4.2 贮藏果实的色泽变化 |
3.4.3 贮藏果实内在品质变化 |
4 讨论与结论 |
4.1 套袋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4.1.1 套袋对果实着色的影响 |
4.1.2 套袋对病、虫等危害的影响 |
4.1.3 套袋对果实大小及单果重的影响 |
4.2 套袋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4.3 套袋对贮藏品质的影响 |
4.4 火龙果套袋经济效益的评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叶面喷施镁肥调节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荔枝果皮“滞绿”现象研究进展 |
1.2 镁营养影响植物器官着色问题的研究进展 |
1.3 色素代谢关键酶和相关激素的研究进展 |
1.4 转录组学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1.5 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仪器与设备 |
2.4 试验设计、取样及样品处理方法 |
2.5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5.1 果皮色度角 |
2.5.2 果肉可溶性糖含量 |
2.5.3 果皮花色素苷含量 |
2.5.4 果皮叶绿素含量 |
2.5.5 果皮ABA含量 |
2.5.6 果皮乙烯释放量 |
2.5.7 果皮叶绿素酶(Chlase)活性 |
2.5.8 果皮脱镁叶绿酸a单加氧酶(PaO)活性 |
2.5.9 果皮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 |
2.5.10 果皮矿质元素含量 |
2.5.11 RNA分离,文库建立以及EST测序 |
2.5.12 基因的从头组装,功能注释以及表达注释 |
2.5.1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果皮着色与果肉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3.1.1 果皮颜色的动态变化 |
3.1.2 果肉含糖量的动态变化 |
3.1.3 果皮花色素苷和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 果皮激素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3.2.1 果皮脱落酸(ABA)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2 果皮乙烯释放量的动态变化 |
3.2.3 果皮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的动态变化 |
3.2.4 果皮脱镁叶绿酸a单加氧酶(PaO)活性的动态变化 |
3.2.5 果皮叶绿素酶(Chlase)活性的动态变化 |
3.2.6 Mg处理对色素、内源激素含量和相关酶活性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
3.3 果皮K、Ca、Mg含量的动态变化 |
3.3.1 果皮全K含量的动态变化 |
3.3.2 果皮水溶性K含量的动态变化 |
3.3.3 果皮全Ca含量的动态变化 |
3.3.4 果皮水溶性Ca含量的动态变化 |
3.3.5 果皮全Mg含量的动态变化 |
3.3.6 果皮水溶性Mg含量的动态变化 |
3.3.7 果皮K、Ca、Mg全量与水溶性含量相互间的多元线性偏相关性分析 |
3.3.8 果皮色素含量与果皮K、Ca、Mg含量的一元指数函数相关性分析 |
3.4 荔枝果皮转录组结果分析 |
3.4.1 荔枝果皮参考转录组的测序、组装以及注释结果 |
3.4.2 功能分类 |
3.4.3 Mg处理不同时期间的差异基因表达,以及同时期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基因表达 |
3.4.4 Mg处理对参与类黄酮和花色素苷生物合成,以及ABA信号转导途径基因的影响 |
3.4.5 不同处理间与类黄酮和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3.4.6 实时定量PCR分析验证 |
4 讨论 |
4.1 Mg处理解决妃子笑荔枝果皮“滞绿”问题的可能机制 |
4.2 叶面喷施Mg肥对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及K、Ca、Mg含量的影响 |
4.3 Mg处理解决妃子笑荔枝果皮“滞绿”问题的分子机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叶面镁营养促进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生理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取样及样品处理 |
1.2.3 试验指标观测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g处理对果皮着色与果肉风味变佳发育同步性的影响 |
2.2 Mg处理对果皮色素含量的影响 |
2.3 Mg处理对果皮激素含量的影响 |
2.3.1 Mg处理对果皮IAA含量的影响 |
2.3.2 Mg处理对果皮GA3含量的影响 |
2.3.3 Mg处理对果皮i PAs含量的影响 |
2.3.4 Mg处理对果皮ABA含量的影响 |
2.3.5 Mg处理对果皮Eth含量的影响 |
2.4 Mg处理对与果皮着色相关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2.4.1 Mg处理对Pa O活性的影响 |
2.4.2 Mg处理对Chlase活性的影响 |
2.4.3 Mg处理对UFGT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3.1 叶面Mg营养促进果皮花色素苷合成 |
3.2 叶面Mg营养不影响叶绿素降解 |
(6)5-氨基乙酰丙酸对‘妃子笑’荔枝着色及采后贮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荔枝 |
1.1.1 荔枝的产区分布、价值 |
1.1.2 荔枝着色不良 |
1.1.3 荔枝采后褐变 |
1.2 果实的色泽与果皮色素组成 |
1.3 花青苷 |
1.3.1 花青苷生物合成 |
1.3.2 花青苷生物合成结构基因及转录因子 |
1.3.3 影响花青苷生物合成的其他因素 |
1.4 促进果实着色的调控措施 |
1.4.1 人工光源 |
1.4.2 果实套袋 |
1.4.3 化学药剂 |
1.4.4 其他措施 |
1.5 5-氨基乙酰丙酸(5-ALA)研究概述 |
1.5.1 5-ALA性质 |
1.5.2 5-ALA在果实着色方面的应用 |
1.5.3 5-ALA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1.6 TDZ研究概述 |
1.6.1 TDZ主要特性 |
1.6.2 TDZ在植物生长与保鲜方面的应用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2.2 各指标测定方法 |
2.2.1 果实横纵径、单果重、果实可食率、果形指数测定 |
2.2.2 果面色泽参数测定 |
2.2.3 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维生素C含量测定 |
2.2.4 果皮色素测定方法 |
2.2.5 果实失水率 |
2.2.6 褐变指数、病害指数 |
2.2.7 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 |
2.2.8 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2.2.9 相对电导率 |
2.2.10 丙二醛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5-ALA对'妃子笑'荔枝果实生长的影响 |
3.2 5-ALA对'妃子笑'荔枝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滴定酸、可食率的影响 |
3.3 5-ALA对'妃子笑'荔枝果面色泽参数和果皮色素含量的影响 |
3.4 时期及5-ALA对荔枝着色、生长及营养品质的综合影响 |
3.5 5-ALA浓度差异对采收期荔枝果实的调控效应 |
3.6 采前5-ALA和TDZ处理对'妃子笑'荔枝采收期色素的影响 |
3.7 采前5-ALA和TDZ处理对'妃子笑'荔枝采后褐变指数、病害指数以及失水率的影响 |
3.8 采前5-ALA和TDZ处理对'妃子笑'荔枝采后色泽参数的影响 |
3.9 采前5-ALA和TDZ处理对荔枝果皮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10 采前5-ALA和TDZ处理对采后荔枝果皮SOD,CAT和APX活性的影响 |
3.11 采前5-ALA和TDZ处理对采后荔枝果皮PPO,POD和PAL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5-ALA处理对荔枝生长、着色和营养品质的调控作用 |
4.2 采前5-ALA和TDZ处理对荔枝采后贮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7)钾、钙和镁叶面营养对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的调节效果及其分子生理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荔枝果皮着色与果实发育同步性的研究进展 |
1.1.1 荔枝果皮色素代谢规律对果皮着色的影响 |
1.1.2 荔枝果皮着色与果实发育同步性的研究 |
1.2 荔枝果皮着色与钾、钙和镁矿质元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
1.3 荔枝果皮着色与激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
1.4 荔枝果皮着色与着色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
1.5 转录组学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1.6 本课题的设计思想及技术路线 |
1.6.1 本课题目的及意义 |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6.3 本课题技术路线 |
1.6.4 本课题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 取样及样品处理方法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1 果皮着色指标和果肉糖酸含量的测定 |
2.4.2 果皮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2.4.3 果皮激素含量和酶活性的测定 |
2.4.4 果皮转录组测序及荧光定量PCR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处理对果皮着色与果肉风味品质发育同步性的影响 |
3.1.1 不同处理对果皮着色的影响 |
3.1.3 不同处理对果肉总酸含量的影响 |
3.1.4 不同处理对果肉糖酸比的影响 |
3.1.5 不同处理对荔枝果皮着色与果肉风味变甜同步性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对果皮色素含量变化及其与果皮着色关系的影响 |
3.2.1 不同处理对荔枝果皮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对荔枝果皮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对荔枝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处理对果皮色素含量变化与果皮着色关系的影响 |
3.3 Ca、Mg肥处理的果皮着色与果皮K、Ca和Mg含量的动态变化关系 |
3.3.1 果皮K、Ca和Mg含量的动态变化特点 |
3.3.1.1 果皮水溶性K含量动态变化 |
3.3.1.2 果皮水溶性Mg含量动态变化 |
3.3.1.3 果皮水溶性Ca含量动态变化 |
3.3.1.4 果皮全K含量动态变化 |
3.3.1.5 果皮全Mg含量动态变化 |
3.3.1.6 果皮全Ca含量动态变化 |
3.3.2 果皮全K、Ca和Mg含量与水溶性K、Ca、Mg含量相互间的线性相关性 |
3.3.3 果皮K、Ca和Mg含量与果皮着色的关系 |
3.3.3.1 果皮K、Ca和Mg含量与果皮着色指标间典型性相关分析 |
3.3.3.2 果皮色素含量与果皮K、Ca和Mg含量的一元指数函数回归分析 |
3.4 Ca+Mg处理的果皮激素含量和酶活性与果皮着色的关系 |
3.4.1 Ca+Mg处理对荔枝果皮激素含量的影响 |
3.4.1.1 Ca+Mg处理对荔枝果皮生长激素(IAA)含量的影响 |
3.4.1.2 Ca+Mg处理对荔枝果皮脱落酸(ABA)含量的影响 |
3.4.1.3 Ca+Mg处理对荔枝果皮赤霉素(GA3)含量的影响 |
3.4.1.4 Ca+Mg处理对荔枝果皮玉米素(Zeatin)含量的影响 |
3.4.1.5 Ca+Mg处理对荔枝果皮乙烯(ethylene)含量的影响 |
3.4.2 Ca+Mg处理对与荔枝果皮着色相关的酶活性的影响 |
3.4.2.1 Ca+Mg处理对荔枝果皮UFGT活性的影响 |
3.4.2.2 Ca+Mg处理对荔枝果皮Chlase活性的影响 |
3.4.2.3 Ca+Mg处理对荔枝果皮PaO活性的影响 |
3.4.3 果皮色素含量、激素含量以及酶活性的线性相关关系 |
3.5 Ca+Mg处理荔枝果皮转录组结果分析 |
3.6 q-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 |
4 讨论 |
4.1 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与果肉风味品质同步性的生理机制 |
4.1.1 Ca+Mg处理解决果皮“滞绿”问题的可能机制 |
4.1.2 Ca处理和Mg处理抑制果肉“退糖”现象的可能原因 |
4.2 Ca、Mg矿质元素调节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的生理机制 |
4.3 Ca+Mg处理的激素含量和酶活性调节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的生理机制 |
4.4 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的分子机理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8)叶面K、Ca和Mg营养对妃子笑荔枝果皮相应元素含量和着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地概况 |
2材料与方法 |
2. 1材料 |
2. 2试验设计 |
2. 3指标测定 |
2. 3. 1取样与样品处理 |
2. 3. 2果皮着色指标和色素含量及果肉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 3. 3 K、Ca和Mg含量的测定 |
2. 4数据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 1果皮K、Ca和Mg含量的变化特点 |
3. 1. 1全K含量的变化 |
3. 1. 2全Ca含量的变化 |
3. 1. 3全Mg含量的变化 |
3. 2果皮水溶性K、Ca和Mg含量的变化特点 |
3. 2. 1水溶性K含量的变化 |
3. 2. 2水溶性Ca含量的变化 |
3. 2. 3水溶性Mg含量的变化 |
3. 3果皮K、Ca和Mg的全量和水溶性含量相互间的线性相关性 |
3. 4果皮着色与果肉风味变佳的同步性 |
3. 4. 1果皮h值的变化 |
3. 4. 2果皮色素含量的变化 |
3. 4. 3果肉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 4. 4施肥处理对果皮着色转红与果肉风味变佳同步性的影响 |
3. 5果皮K、Ca和Mg含量与果皮着色转红的关系 |
4讨论 |
(9)叶面喷布钾、钙和镁肥对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调节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方案 |
1.3取样及样品处理 |
1.4试验指标观测方法 |
1.5统计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不同处理对果皮着色与果肉风味变甜发育同步性的影响 |
2.2不同处理对果皮色素含量变化及其与果皮着色关系的影响 |
3结论与讨论 |
(10)套袋对‘双肩玉荷包’荔枝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套袋处理对果实生长速度的影响 |
2.2套袋处理对落果率的影响 |
2. 3套袋处理对病虫害的影响 |
3结论与讨论 |
3. 1套袋促进‘双肩玉荷包’荔枝果实生长速度 |
3. 2套袋降低‘双肩玉荷包’荔枝果实落果率 |
3. 3套袋降低‘双肩玉荷包’荔枝果实病虫害率 |
四、不同果实袋对妃子笑荔枝果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钙抑制妃子笑荔枝果肉糖积累的机制研究[D]. 王文静. 海南大学, 2021(12)
- [2]ABA调控荔枝果皮叶绿素降解和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研究[D]. 胡冰.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套袋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D]. 孙璐阳.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叶面喷施镁肥调节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机理的研究[D]. 王展. 海南大学, 2017(06)
- [5]叶面镁营养促进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生理成因[J]. 周开兵,周晓超,苏阳,高丹. 热带作物学报, 2016(09)
- [6]5-氨基乙酰丙酸对‘妃子笑’荔枝着色及采后贮藏的影响[D]. 冯顺. 海南大学, 2016(02)
- [7]钾、钙和镁叶面营养对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的调节效果及其分子生理成因[D]. 高丹. 海南大学, 2016(08)
- [8]叶面K、Ca和Mg营养对妃子笑荔枝果皮相应元素含量和着色的影响[J]. 周晓超,苏阳,高丹,周开兵.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9]叶面喷布钾、钙和镁肥对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调节效果[J]. 周晓超,苏阳,张锐,周开兵. 西南农业学报, 2015(04)
- [10]套袋对‘双肩玉荷包’荔枝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J]. 刘和平,补建华,胡桂兵.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