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珞巴族健康人群心电图普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宁鹏飞[1](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毛磊[2](2019)在《新疆哈萨克族代谢综合征因子分析及其对心脑血管疾病预测的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双向队列研究,全面探索影响新疆哈萨克族MS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绘制MS因子模式图,初步掌握新疆哈萨克族MS因子的聚集特征;2.验证基线人群因子分析已明确的各主因子对CVD发病的影响,对各主因子进行排序,为今后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3.以MS主因子为预测因子,构建一个简单、便捷的哈萨克族CVD风险预测模型,用于明确高危人群,CVD早期筛查,为今后制定CVD等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借鉴。方法1.基于2010年-2012年新疆伊犁哈萨克族现场调查为基线,2013年、2016年和2017年分别进行3次随访,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收集当地居民的健康资料,构建2010-2017年哈萨克族健康队列;通过当地社保信息以及当地医院病历进行复核,以及通过自治区疾控中心收集2010年-2017年研究人群的CVD死亡数据;2.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基线中被JIS标准诊断为MS的706人进行分析,探索哈萨克族人群的MS组分结构模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575名哈萨克族人群(191名CVD为病例组,384名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模型构建以MS主因子的CVD判别模型,绘制ROC曲线,确定判别准则;3.在哈萨克族队列研究中,完成满5年随访的2007名研究对象作为内部人群,采用Cox回归构建基于MS主因子的CVD风险预测模型,计算内部人群中每位研究对象5年CVD的发生概率,绘制ROC曲线确定预测截断点;选取哈拉布拉乡(同地区)219名哈萨克族人群,作为外部人群,验证所构建的CVD风险预测模型,计算外部人群中每位研究对象5年CVD的发生概率,结合其随访结果,绘制ROC曲线,进行模型效果评价;4.采用内部人群数据,以MS主因子和原始变量构建的CVD风险预测模型,比较ROC曲线下面积,评价MS主因子的可行性,并构建5年CVD发病风险的列线图,用于评价个体发病风险。结果1.本研究哈萨克族内部人群CVD发病率为15.10%(95%CI:13.48%-16.61%),男性为15.89%,女性为14.74%;外部人群CVD发病率为13.70%(95%CI:9.11%-18.29%),男性为12.40%,女性为14.62%。在年龄、性别、SBP、DBP、吸烟、饮酒、MS患病率和CVD发病率,在内、外部人群均无统计学差异。依据JIS和IDF诊断标准,新疆哈萨克族人群MS患病率分别为30.88%(男性:29.41%、女性:31.86%)和25.63%(男性:21.03%、女性:28.66%)。在IDF标准下,女性MS患病率均高于男性(χ2=16.713,P<0.001)。MS代谢网络中18个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低HDL-C和高血压组分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有统计学差异。2.采用因子分析,探索哈萨克族男性和女性人群的MS组分结构模式。结果显示,男性MS可以由7个独立的MS主因子解释,分别为(1)肥胖因子:体重、腰围和BAI组成;(2)肝功因子:TBIL和IBIL组成;(3)脂质因子:HDL-C、APOA和ALB组成;(4)肾代谢因子:UA、CREA和BUN组成;(5)肝酶因子:ALT、AST和α-HBDH组成;(6)血压因子:SBP和DBP组成;(7)血糖因子:FPG和FMN组成;女性MS也是由7个独立的代谢组分主因子解释,但构成与排序不同,(1)肝功因子:TBIL、IBIL和ALB组成;(2)肥胖因子:体重、BAI和腰围组成;(3)脂质因子:HDL-C和APOA组成;(4)血压因子:SBP和DBP组成;(5)肝酶因子:ALT、AST和α-HBDH组成;(6)肾代谢因子:UA、CREA和BUN组成;(7)血糖因子:FPG和FMN组成。3.采用病例对照人群进行CVD患病情况的Logistic判别分析,哈萨克男性人群的AUC为0.857(95%CI:0.807-0.898),临界值为0.30,灵敏度为80.49%,特异度为81.71%;哈萨克族女性人群的AUC为0.852(95%CI:0.809-0.889),临界值为0.23,灵敏度为88.07%,特异度为66.36%。4.采用队列研究2007名内部人群,构建Cox回归构建的预测模型。男性人群中预测5年CVD发生情况的AUC为0.752(95%CI:0.720-0.781),预测截断点为0.50,灵敏度为62.10%,特异度为78.22%;女性人群中预测5年CVD发生情况的AUC为0.807(95%CI:0.783-0.829),预测截断点为0.53,灵敏度为83.71%,特异度为65.60%。5.采用队列研究219名外部人群,验证Cox回归构建的预测模型。男性人群中预测5年CVD发生情况的AUC为0.911(95%CI:0.831-0.961),预测截断点为0.85,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94.87%;女性人群中预测5年CVD发生情况的AUC为0.866(95%CI:0.795-0.919),预测截断点为0.52,灵敏度为84.21%,特异度为76.58%。6.以MS主因子和原始变量分别构建Cox预测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对内部人群数据进行处理,男性主因子构建的CVD模型AUC为0.748(95%CI:0.717-0.778),高于原变量AUC的0.692(95%CI:0.658-0.723),且有统计学意义(Z=3.993,P<0.05);女性人群主因子构建的CVD模型AUC为0.806(95%CI:0.783-0.829),高于原变量AUC的0.780(95%CI:0.756-0.803),且统计学差异(Z=2.553,P=0.010)。结论1.新疆哈萨克族CVD发病率、MS患病率均高于全国水平。2.MS组分存在异常聚集,可能是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在哈萨克族男、女MS人群分别提取7个相同的主因子,分别为肥胖因子、肝功因子、脂质因子、肾代谢因子、肝酶因子、血压因子和血糖因子。其中,前3个主因子为肥胖因子、肝功因子和脂质因子,合计累积贡献率男性为44.53%,女性为44.03%,肝功因子可能是哈萨克族MS人群特有的主因子。3.本研究以7个MS主因子构建5年哈萨克族CVD发病预测模型,通过内、外部人群进行验证,拟合的预测模型能较好的判别和预测CVD的发生。4.CVD发病风险的列线图,可直观、形象地评价哈萨克族个体CVD的发病风险,为CVD精准化医疗提供预防和治疗的线索。
周艳玫[3](2019)在《海南省人类生殖与遗传资源库的建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设海南省人类生殖与遗传资源库,整合本省生殖与遗传资源并进行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形成4个实体资源库,构建1个信息平台,实现实物与信息的一一对应。对海南省人类生殖与遗传资源进行资源保藏、信息共享、资源成分分析,方便后续对其数据进行相关标志物的筛查与队列研究的分析,促进转化医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将医学生物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应用于临床。方法基于ASP.NET框架和SQL SERVER数据库,采用B/S架构,构建海南省人类生殖与遗传资源库信息平台,制定资源库的样本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样本、样本源、存储设备、存储架构的数字化表达、数据录入规范的统一、数据的标准化及编码规则,数据字典的设置等;规划实体资源库的场地及分配,整理样本的物理位置、整合样本的信息化管理与逻辑化分类,按照项目建设进度,整理所有样本并进行数字化表达,将样本分别纳入遗传病与不孕不育相关疾病资源库、干细胞资源库,肿瘤资源库、少数民族资源库等4个资源库;整合5家单位分散的、不同类型、不规范存储的样本,将实物样本及其数据信息按照统一的格式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样本信息化整合及管理,形成完整的实体资源库与信息化共享平台。编写68种技术准操作规程及管理规范,包括不同类型样本的采集、存储、仪器设备管理、质量控制管理、样本出入库管理等管理、数据管理规范等。结果1.基于ASP.NET框架和SQL SERVER数据库,采用B/S架构,搭建了建海南省人类生殖与遗传资源库信息平台,形成海南省人类生殖与遗传资源库数据平台后台管理系统及前端平台系统。2.通过对样本的信息化整理,初步形成的4个实体资源库,共收集整理样本54340份,样本类型有41种,其中,包含DNA 22587份、血清8524份、尿细胞4822份、羊水细胞4411份、干细胞3258份、外周血DNA 2617份、抗凝血2008份、血浆1250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679份和间充质细胞354份等;在上述样本中,通过整理诊断信息,发现上述样本中有明确诊断的一共包含31种疾病类型,包括地中海贫血(5287)、HPV阳性(4234)、手足口病(574)、解脲脲原体阳性(643)、唐氏筛查高风险(712)、肝癌(638)、膀胱癌(106)、宫颈癌(23)、肾癌(20)和AZF微缺失(29)等;通过对样本来源的患者的民族进行分类,发现其中包含少数民族样本9种,包括汉族(5050)、黎族(2170)、苗族(81)、壮族(79)、回族(9)、瑶族(5)、侗族(1)、布依族(1)、满族(1)和仫佬族(2)等;来源于肿瘤样本的有8种,包括肝癌(638)、子宫内膜癌(23)、肾癌(20)、卵巢癌(5)、肺癌(2)和前列腺癌(2)等。3、遗传病与不孕不育相关疾病资源库收集样本总量为8935份,干细胞资源库收集样本总量为3238份,肿瘤资源库收集样本总量2660份,少数民族资源库样本总量为7399份,分别对其进行性别构成、民族构成、样本类型构成、疾病类型构成及年龄段分布的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4.编写了10个资源库管理规范及58个技术标准操作流程。结论1.初步构建了海南省人类生殖与遗传资源库的信息化平台,基本实现了样本信息化与规范化整理,待通过进一步数据整理和标本的质量控制以后,可以形成了标准化、统一化、信息化的实体库与数据库。2.形成遗传病与不孕不育相关疾病资源库、干细胞资源库、肿瘤资源库、少数民族遗传资源库4个实体库,其中遗传病与不孕不育资源库收集样本数量及类型大于干细胞资源库和肿瘤资源库,少数民族资源库样本则来自前三个库中含有民族信息的样本。资源库中女性为男性的1.63倍,样本大部分来自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地中海贫血患者(35.90%)的羊水细胞、尿细胞、干细胞样本和海南省妇幼保健的HPV阳性患者(28.75%)的宫颈脱落细胞DNA及产妇早、中孕期筛查(4.83%)的血清样本。3.遗传病与不孕不育相关疾病资源库大部分来源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的地中海贫血患者以及海南省妇幼保健院的HPV阳性患者,女性样本是男性的4.11倍,汉族样本大于苗族、回族。肿瘤资源库的样本大部分来源于海口市人民院,肝癌样本(77.90%)大于膀胱癌样本(12.94%),少部分来源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的子宫内膜癌(2.81%)、宫颈癌(2.81%)及卵巢癌(0.24%)样本,男性为女性的3.71倍。干细胞资源库样本主要来源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胚胎干细胞及诱导多能干细胞,海南省干细胞库的样本均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少数民族遗传资源库中黎族、苗族大于其他民族,如壮族、回族、仫佬族等。遗传病与不孕不育相关疾病资源库中20~40岁年龄段(86.09%)样本最多,肿瘤资源库中,40~50岁年龄段(43.48%)的肿瘤样本最多,地中海贫血样本中,20~40岁年龄段(90.16%)样本量最多,HPV阳性样本中,40~60岁年龄段(89.37%)样本量最多。4.编写的68个资源库管理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对资源库的规范管理及获得高质量、性质稳定的样本有重要意义。5.利用本数据库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对海南省遗传病与不孕不育相关疾病样本、肿瘤样本、干细胞样本,少数民族成分样本进行资源分析,筛查相关疾病标志物及进行大规模队列研究。
吴天一[4](2019)在《高原医学40年——中国高原医学研究站及科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高原医学研究中,高原现场的研究是不可取代的,随着人们不断向更高海拔进军,在很高的高度上或特高海拔,对人类的长期居住群体,或者短期急速进入的群体(军事行动或高原建设者)或少数个体(登山者或旅游者)的低氧习服-适应或损伤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充分获取资料,在高海拔建立临时或永久性的实验室或者高山研究站就显得十分必要。在世界的所有高原高山地区几乎均有高山医学-生理学的实验室或站点。在中国,早在1960年我国第一次攀登珠峰时,
赵亚伟[5](2016)在《西藏农牧区征兵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强军必先强兵,强兵先要征好兵,为部队征集选送优质兵员,是政府和兵役机关的重要职责,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人民军队的重要保证,是确保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基础性环节。当前,全国各地“当兵冷”、“征兵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兵员质量和军事斗争准备。因此,研究破解征兵难题并寻找对策,既是各级政府和兵役机关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实现改革强军目标的客观要求。本文联系作者在西藏工作实际,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根据西藏农牧区征兵现状,运用定性、定量分析与理论、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结合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及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严峻形势,侧重从兵源基数、文化教育、职业选择、宗教信仰、医疗卫生几个方面出发,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多层次分析,查明引起西藏农牧区征兵困难的主要因素,从推进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国防教育创新增效、提升军人荣誉感、改革完善政策法规入手,提出解决西藏农牧区征兵困境的有关构想,破解“市场”和“战场”不相适应的问题,探索适合西藏农牧区征兵工作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路子。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资料馆[6](2014)在《2013年全国藏学研究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下)》文中研究表明一、政治关注社会矛盾共筑和谐西藏焦佩锋《西藏研究》2013:4"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的精神旨趣万金鹏《西藏研究》2013:4"中国梦"之发韧、特征及其在西藏的践行丁勇《西藏研究》2013:4南京涉藏文物: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关系的历史见证姚远任羽中《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认同的距离——基于三家报纸近五年来涉藏报道的内容分析蒋晓丽《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论西藏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地位、重要意义和路径王春焕《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和平解放西藏方略及其基本经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高颖[7](2013)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群促酰化蛋白水平变化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新疆伊犁、阿勒泰、和田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2)探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健康成人脂肪激素促酰化蛋白水平的差异及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民族人群出现特定功能紊乱的易感性提供线索;3)探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促酰化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方法:1)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南、北疆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聚居地和田、伊犁、阿勒泰地区年龄在35岁以上成年人样本,共调查了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在内的7496名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人群超重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情况,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2)研究对象选自第一部分流行病调查人群样本,最终入选331人,按民族分为3组:汉族组:共107例;维吾尔族组:共134例;哈萨克族组:共90例。分析不同民族正常体重健康人群促酰化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发生机制,以及与血脂、血糖、胰岛素和炎症因子的关系。3)研究对象的选择来源于第一部分流行病调查人群样本3455例,分为高血压组和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促酰化蛋白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不同民族间促酰化蛋白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及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1)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成年人超重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为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为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危险因素。超重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存在民族、性别差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全国水平,甘油三酯存在民族、性别差异。2)年龄35-60岁、23kg/m2≤体重指数<24kg/m2、血糖正常、血脂正常、血压正常、血尿酸正常的研究对象中,维吾尔族促酰化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汉族,而游离脂肪酸水平明显高于汉族。维吾尔族补体C3水平显着高于汉族和哈萨克族,且维吾尔族C3向促酰化蛋白的转化率明显低于汉族和哈萨克族。汉族血浆促酰化蛋白水平与年龄、促酰化蛋白/C3%、血糖呈正相关:维吾尔族血浆促酰化蛋白水平与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水平呈负相关。影响汉族血浆ASP水平的重要因素为胰岛素、体重指数、踝臂指数、血尿酸,影响维吾尔族人群血浆促酰化蛋白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性别、脉搏波传导速度、血尿酸,影响哈萨克族人群血浆促酰化蛋白水平的重要因素为C3、促酰化蛋白/C3%。3)汉族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相比CC、CT、TT基因型频率无显着性差异,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促酰化蛋白基因CC、CT基因型频率明显增高;汉族CC及CT基因型者血糖、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TT基因型明显增高,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CC基因型及CT基因型葡萄糖、甘油三酯高于TT型;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吾尔族CC基因型者患高血压的风险较TT型者增加了1.807倍,CT基因型者患高血压的风险较TT型者增加了0.753倍;哈萨克族CC基因型者患高血压的风险较TT型者增加了1.186倍;CT基因型者患高血压的风险较TT型者增加了0.845倍。结论:1)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成年人超重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民族、性别差异。2)不同民族正常体重健康人群促酰化蛋白水平存在差异,与血脂、血糖、胰岛素和炎症因子有关。3)ASP基因301T>C多态性与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姚娟[8](2012)在《新疆成年人心房颤动的流行现况及KCNE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心律失常。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新疆地区成年人心房颤动(AF)的流行病学现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KCNE1基因多态性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及与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心房颤动的相关性,为房颤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全疆23个市、7个地区、5个自治州抽取年龄在35岁以上样本,男女均衡。统计不同民族组、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人群的房颤患病率,并对房颤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入选新疆地区健康人群815例,其中维吾尔族409例,汉族40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KCNE1基因rs1892593(SNP1)、rs1805127(SNP2)多态性进行分析,并与不同人群分型结果进行比较。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入选303例经心电图诊断的维吾尔族房颤患者、328例无房颤维吾尔族患者和307例汉族房颤患者、330例无房颤汉族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KCNE1基因rs1892593(SNP1)、rs1805127(SNP2)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1)共抽取35岁以上城市及农村游牧居民14618人,房颤患病率为0.40%,标准化率为0.35%,其中汉族为0.31%,维吾尔族为0.25%,哈萨克族为0.59%。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0.53%比0.28%,P<0.05)。随年龄的增加房颤患病率逐渐增加,75岁以上组最高(3.51%),显着高于其他年龄段(P<0.01)。病因分类中房颤病人中瓣膜型、非瓣膜型及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31%、36.2%和32.8%;持续时间分类中阵发性和永久性房颤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9%、81%。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显着高于非房颤人群(15.5%,3.7%,P<0.01)。房颤患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总治疗率51.7%,最多服用的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占22.4%,其次是洋地黄,占20.7%,服用最少的是胺碘酮,占8.6%。房颤患者服用抗血栓栓塞药物的总治疗率29.3%,使用的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率25.9%,只有8.6%的房颤病人经常服用,华法林服药率很低,超过96.6%的人从不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瓣膜病、心力衰竭与房颤患病率的OR值分别为1.09、1.90、10.65。(2)KCNE1基因rs1892593(SNP1),AA、AG和GG三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维吾尔族组分别为25%、49%和26%,汉族组分别为36%、47%和17%;A和G两种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维吾尔族组分别50%和50%,汉族组分别为59%和41%。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KCNE1基因rs1805127(SNP2)A A、AG和GG三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维吾尔族组分别为13%、46%和41%,汉族组分别为21%、45%和34%;A和G两种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维吾尔族分别36%和64%,汉族组分别为44%和56%,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对于rs1892593(SNP1),新疆维吾尔族人与欧洲白人、北京汉族人、日本人及非洲尤鲁巴人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新疆汉族人与欧洲白人、非洲尤鲁巴人在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明显差异(P均<0.01),与北京汉族人、日本人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对于rs1805127(SNP2),新疆维吾尔族人与欧洲白人、北京汉族人、日本人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明显差异,与非洲尤鲁巴人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新疆汉族人与日本人、非洲尤鲁巴人在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明显差异(P均<0.05),与欧洲白人在基因型频率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差异,与北京汉族人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明显差异。(3)KCNE1基因SNP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维吾尔族房颤组和对照组及汉族房颤组和对照组均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G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维吾尔族房颤组和汉族房颤组均明显高于维吾尔族对照组和汉族对照组(P均<0.01);KCNE1基因SNP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维族房颤组和对照组及汉族房颤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NP1和SNP2在维吾尔族房颤组和对照组及汉族房颤组和对照组均存在连锁不平衡。SNP1和SNP2在维吾尔族房颤组和对照组中成功构建3个单体型,其中A-G单体型分布频率在房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A单体型在房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NP1和SNP2在汉族房颤组和对照组中成功构建3个单体型,其中A-G单体型分布频率在房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A、G-A单体型在房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左房内径、SNP2基因型AG、GG与房颤发生的OR值分别为1.09、1.80、1.72;汉族左房内径、SNP2基因型AG、GG与房颤发生的OR值分别为1.06、1.66、2.03.结论:(1)新疆地区成年人房颤患病率接近国外有关研究结果,略低于国内的有关研究结果,年龄、性别流行病学特点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近,分类特点不同于国内外研究结果。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房颤患病率无差异。新疆地区成年人房颤的服药率低,药物治疗不容乐观。年龄、瓣膜病、心力衰竭是新疆成年人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新疆维吾尔族健康人KCNE1基因rs1892593和rs1805127多态性的分布不同于新疆汉族健康人。rs189259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新疆维吾尔族人不同于欧洲白人、北京汉族人、日本人及非洲尤鲁巴人;新疆汉族人不同于欧洲白人、非洲尤鲁巴人。rs1805127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新疆新疆维吾尔族人不同于非洲尤鲁巴人;新疆汉族人不同于与日本人、非洲尤鲁巴人,新疆汉族人基因型频率分布不同于欧洲白人。(3)KCNE1基因rs1805127多态性和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人群房颤的发生均具有相关性。KCNE1基因A-G单体型可以做为新疆维吾尔及汉族人群房颤的易感标记,而A-A单体型可能为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房颤发生的保护因子,G-A单体型可能为新疆汉族人群房颤发生的保护因子。左房内径、KCNE1基因rs1805127多态性基因型AG、GG是维吾尔族、汉族房颤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两民族房颤发生的风险。
赖东升[9](2012)在《西藏林芝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林芝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是一个以藏族等少数民族为主聚居的高原丘陵区域。由于具有独特的人口、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决定了当地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与内地相比存在一些特殊性。文献结果显示,近年来有关西藏自治区及林芝地区卫生资源配置较系统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以林芝地区为代表,分析我国地广人稀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特点,找出当地卫生资源配置、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提出政策建议,为制定林芝地区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提供参考。方法:本文收集和利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西藏自治区卫生统计年鉴、林芝地区统计年鉴及林芝地区卫生统计资料的数据,对林芝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结构和利用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从居民健康需求的角度揭示了林芝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专家论证的方法提出政策建议。结果:林芝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国土面积有11.7万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高原丘陵地带,地表起伏大,地形复杂多样,交通不便,居民出行困难。2010年底林芝全地区常住人口19.5万,城镇人口占32.3%,农村人口占67.7%。人口密度为1.7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138人/平方公里)的1.2%,为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之一。林芝地区下辖7个县,54个乡镇,489个行政村。每个县平均有2.78万人口,每个乡镇平均有2444人口,每个行政村平均有270人口。当地人口地理分布具有地广人稀,居民居住分散的特点。居民民族构成主要有藏、汉、门巴、洛巴等10多个民族和僜人(由于人口极少等原因,僜人至今未确认民族的归属),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少数民族人口占80%以上。2010年林芝地区居民文盲率为10.4%,比全国平均水平(4.08%)高出一倍多。2010年底林芝全地区医疗机构总数372个,其中综合医院8个,民族(藏)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1个,乡镇卫生院51个,诊所56个,军队驻地医院2个,村卫生室253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3个,一级甲等医院4个。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建设。目前还有236个行政村(占48.3%)没有设卫生室。总体而言,林芝地区医疗机构覆盖面积广,覆盖人口少,医院等级低,村卫生室建设严重滞后,三级预防保健网基础薄弱。2010年林芝地区每千人口床位数4.47张,比全国平均水平(3.56张)高出1.11张,乡镇卫生院有328张,每个乡镇卫生院平均有6.4张,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为2.49张,比全国平均水平(1.12张)高出1.37张。2010年林芝地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9人,比全国平均水平(1.79人)高0.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0.85人,比全国平均水平(1.52人)少0.67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2.22人,比全国平均水平(1.30人)多0.92人。林芝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医护比例失衡。林芝地区医护比例为3.04:1,远高于全国1.18:1的水平,更是高于医护比1:2的配置建议标准;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以低职称和无职称的为主。全地区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的12人,占1.7%;中级(师级)职称的109人,占15.0%;初级和士级职称的共294人,占40.5%;无职称的325人,占44.8%;三是学历水平低下。研究生学历的4人,占0.6%;本科学历的131人,占18.0%;大专学历的285人,占39.3%;中专学历的249人,占34.3%;无学历的57人,占7.9%;四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以全科医学、内外妇儿为主,其他学科少,专科人才极其缺乏;五是民族结构上近七成卫生技术人员为藏族。医疗机构级别越低,藏族所占比例越高。村医中藏族比例高达95.5%;六是卫生技术人员年龄结构以青年为主,乡镇卫生院更是如此。卫生技术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47.9%,乡镇卫生院35岁以下的高达80%。2010年林芝地区居民平均就诊1.09次,比全国平均水平(4.34次)少3.25次。每百居民住院5.0人次,比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10.5人次)少一倍多;每百门急诊入院2.57人次,比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4.53人次)少1.96人次。2010年林芝地区医疗机构床位周转次数为20.8次,比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28.1次)少7.3次;床位工作日为224.5床日,比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309.1床日)少84.6床日;床位使用率为61.5%,比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86.7%)低25.2%;出院者平均住院8.4床日,比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10.5床日)少2.1床日。地级市属医疗机构医师人均日担负诊疗2.75人次,县级属为2.78人次;地级市属医疗机构医师人均日担负住院0.75床日,县级属医师人均日担负住院1.0床日,医师工作负荷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乡村医生日均诊疗0.09人次,比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4.0人次)相差44倍。结论:经调研发现,林芝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未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无形成制度安排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卫生规划及卫生资源配置无制度可循;二是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总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全,人员质量不高,造成专科力量薄弱,卫生服务能力低下;三是农牧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差,看病难的问题突出;四是“重硬件建设,轻能力提升”的现象较普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五是保守的进人和用人机制,严重制约卫生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当地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开展深入调研,针对林芝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一是要尽快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二是要坚持以“公平优先”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基本出发点来配置卫生资源;三是要改革进人用人机制,壮大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是要加强地、县、乡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卫生服务综合能力;五是要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的能力建设,切实解决农牧民看病难问题;六是要尊重和挖掘当地传统民间医疗,引导居民合理采取自我救治;七是要加强智力和技术援藏力度,努力提升当地卫生机构造血能力。
李素华[10](2010)在《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肾脏衰老及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肾功能自然衰退与中心动脉压(CA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探讨大血管增龄改变对肾功能自然衰退的影响;分析肾脏衰老候选基因Klotho和P66shc基因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维吾尔族长寿及长寿老人肾功能减退的关联关系。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从新疆和田地区,筛选临床健康居民638人,年龄18-95岁,其中男性291例,女性347例,检测血压、血肌酐等指标,用中国人校正的MDRD公式计算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用澳大利亚PWA仪测定CAP[主要包括中心收缩压(C-SBP)、中心脉压(C-PP)、增强压(AP)、增强指数(AIX)等组分];用颈动脉超声测定CIMT,运用多元分析的方法探讨肾功能增龄改变同CAP和CIMT的关系。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无亲缘关系及长寿家族史的维吾尔族临床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以大于90岁的维吾尔族长寿老人作为长寿组;采用SNaPshot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研究Klotho基因rs9527025、rs9536314、rs1207568、rs564481和P66shc基因rs8191981、rs4845401位点多态性及单体型在和田维吾尔族健康及长寿人群中的分布,并探讨其变异与和田维吾尔族长寿及长寿人群肾功能减退的关系。结果:1)肾功能及AP、AIX的增龄改变存在性别差异,在各年龄组中,女性的AP及AIX随增龄升高更为明显;2)AIX增高的人群比低AIX人群年龄偏大,肾功能减退明显,C-PP和AP增高明显;3)多元分析显示eGFR和AIX呈负相关,与肱动脉压无关;4)eGFR和CIMT的增厚呈负相关,经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压、血脂等因素后,未发现eGFR和CIMT的增厚相关(P>0.05);5)P66shc和Klotho基因所测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P>0.05);6)在长寿和对照组之间,Klotho和P66shc基因所测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单体型分布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在与长寿的关联分析中,P66shc和Klotho基因所测SNP位点的变异与维吾尔族长寿无关(P>0.05);8)进一步将长寿组老人按肾功能有无减退分为2组:肾功能正常组(eGFR≥90 (ml/min/1.73m2)和肾功能减退组(eGFR<90 (ml/min/1.73m2)),在这2组中,Klotho和P66shc基因所测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单体型分布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与长寿老人肾功能减退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Klotho和P66shc基因所测位点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长寿老人肾功能减退不相关;10)将P66shc及Klotho基因对长寿老人肾功能减退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时发现,Klotho基因的rs9536314和P66shc基因rs8191981的交互作用与和田维吾尔族长寿老人肾脏储备功能减退相关,R=0.082,P=0.008。结论:在维吾尔族健康成年人中,研究发现,在排除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之后,作为反映早期动脉硬化的功能指标-中心动脉压与肾功能的生理性衰退有关,尚未发现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结构性指标-CIMT和肾功能的自然衰退有关。在维吾尔族长寿老人和对照组中,未显示P66shc基因及Klotho基因所测位点多态性是和田维吾尔族自然长寿及长寿老人肾功能减退的遗传易感因素。Klotho基因的rs9536314和P66shc基因rs8191981的交互作用与和田维吾尔族长寿老人肾脏储备功能减退相关。
二、中国珞巴族健康人群心电图普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珞巴族健康人群心电图普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
1.2.4 本文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
2.2.4 人才培养 |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
3.3.1 辅助医学研究 |
3.3.2 辅助临床诊断 |
3.3.3 医院管理 |
3.3.4 医学情报检索 |
3.4 综合评价分析 |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
4.5 综合评价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新疆哈萨克族代谢综合征因子分析及其对心脑血管疾病预测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基线人群的选择 |
1.3 队列随访研究 |
1.4 调查内容 |
1.5 预测因子的选择 |
2.方法 |
2.1 哈萨克族MS因子结构模型的研究 |
2.2 MS主因子构建CVD判别模型 |
2.3 MS主因子构建CVD风险预测模型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分析 |
5. 技术路线 |
结果 |
1.哈萨克族人群特征描述 |
1.1 MS人群代谢网络中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 |
1.2 哈萨克族MS人群组分的分布情况 |
2.哈萨克族MS组分结构模式 |
2.1 相关分析结果 |
2.2 哈萨克族男性MS人群MS组分的结构模式 |
2.3 女性MS群体MS组分的结构模式 |
3.哈萨克族MS主因子构建CVD判别模型 |
3.1 哈萨克族男性CVD判别模型 |
3.2 哈萨克族女性CVD判别模型 |
4.哈萨克族MS主因子构建CVD风险预测模型 |
4.1 哈萨克族男性CVD风险预测模型 |
4.2 哈萨克族女性CVD风险预测模型 |
5.CVD风险预测模型外部人群验证 |
5.1 哈萨克族男性CVD风险预测模型外部人群验证 |
5.2 女性CVD风险预测模型外部人群验证 |
6.MS主因子构建模型与原变量模型比较 |
6.1 男性CVD风险预测模型比较 |
6.2 女性原变量构建CVD风险预测模型 |
6.3 模型比较 |
讨论 |
1.MS人群分布特征 |
2.MS组分结构模式 |
3.基于MS主因子构建的CVD风险预测模型 |
4.比较MS主因子与原始变量构建模型的差异 |
5.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海南省人类生殖与遗传资源库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实验材料 |
1.1 硬件设备 |
1.2 软件设备 |
1.3 仪器、耗材及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构建技术 |
2.3 标本的信息化与规范化整理 |
2.4 实体资源库的构建 |
2.5 标准操作流程的制定 |
3.实验结果 |
3.1 信息平台的建设 |
3.2 资源的信息化表达 |
3.3 数据结果分析 |
3.4 资源库的技术规范的制定 |
4.讨论 |
4.1 资源库的信息管理系统 |
4.2 样本信息标准化 |
4.3 资源库数据分析 |
4.4 样本质量控制 |
4.5 存在问题 |
4.6 资源库的意义及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生物样本库的建设现状及未来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高原医学40年——中国高原医学研究站及科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尼玛卿峰高山医学实验室 |
1.1 中日联合医学登山队 |
1.2 研究成果 |
1.2.1 高原心功能 |
1.2.2 睡眠生理 |
1.2.3 高原脑功能 |
1.2.4 其他研究[8] |
1) 高山能量消耗及体重: |
2) 微循环: |
3) 神经反应: |
4) 皮肤血管耐寒反应: |
5) 凝血功能: |
6) 高山病发病率: |
7) 高原鼠兔 (Plateau Pika, Ochotona curoniae) : |
2 喀喇昆仑山地区高山医疗站 |
2.1 三十里营房医疗站 |
2.2 喀喇昆仑神仙湾医疗站 |
2.3 高原病研究成果 |
3 西藏军区总医院全军高原病防治研究中心 |
4 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高山站 |
5 西藏医学科学研究所实验室 |
6 西藏大学高原医学中心实验室 |
7 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高山站 |
7.1 青海高原天峻实验站 |
7.2 青海玛多高山实验站 |
8 结语 |
(5)西藏农牧区征兵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内容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全国征兵现状分析 |
1.2.2 西藏农牧区征兵现状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征兵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现状 |
2.1 征兵的基本概念 |
2.1.1 征兵 |
2.1.2 我国古代兵役制度 |
2.1.3 兵役制度种类 |
2.2 外军征兵情况 |
2.2.1 美军征兵工作分析 |
2.2.2 俄军征兵工作分析 |
2.3 我军征兵情况 |
2.3.1 兵役制度调整变革 |
2.3.2 取得的主要成绩 |
2.3.3 近年来征兵工作改革调整及重要意义 |
第三章 西藏农牧区征兵问题探讨 |
3.1 近两年西藏征兵基本情况 |
3.1.1 2014 年征兵工作开展情况 |
3.1.2 2015 年征兵工作开展情况 |
3.2 西藏征兵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3.3 影响和制约西藏征兵工作的主要原因 |
3.3.1 适龄青年少就业渠道多制约应征报名人数 |
3.3.2 藏传佛教间接影响青年服役意愿 |
3.3.3 基础教育薄弱文化程度偏低阻碍青年应征入伍 |
3.3.4 就业观念落后限制青年选择参军 |
3.3.5 卫生资源不足导致青年体检淘汰率高 |
第四章 江达县征兵工作调查研究 |
4.1 江达县基本情况 |
4.2 江达县近三年征兵情况 |
4.3 调查方法与对象 |
4.4 理论方法 |
4.4.1 概率分布 |
4.4.2 概率分布显着性水平检验 |
4.5 调查结果汇总讨论 |
4.5.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5.2 国防意识及服役认知对服役意愿的影响 |
4.5.3 入伍愿望与动机对服役意愿的影响 |
4.5.4 经济收入与优抚政策期望对服役意愿的影响 |
4.5.5 宗教信仰对服役意愿的影响 |
4.5.6 西藏和平解放及平息叛乱历史对服役意愿的影响 |
第五章 影响西藏农牧区征兵因素的多目标多层次分析 |
5.1 评价方法 |
5.2 模型的构建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
5.2.1 指标选取依据 |
5.2.2 指标评价体系选取与量化 |
5.2.3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
5.3 模型的求解 |
5.3.1 矩阵构建 |
5.3.2 求解矩阵和计算权重 |
5.3.3 计算准则层权重系数 |
5.4 结论分析 |
第六章 西藏农牧区征兵工作改革对策研究 |
6.1 领会把握党中央治边稳藏方略,使征兵工作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 |
6.2 以强化国防意识为根本,为征兵工作筑牢思想根基 |
6.3 以完善政策法规为支持,构建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征兵模式 |
6.4 以提升军人荣誉为动力,全方位营造崇军尚武的社会氛围 |
6.5 以依法规范管理为目标,引导宗教为国防事业建设服务 |
6.6 以改革发展社会经济为中心,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调查表 |
(7)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群促酰化蛋白水平变化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伊犁、阿勒泰、和田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流行病学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研究方法 |
1.3 调查研究内容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脂肪激素ASP水平差异的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器材和试剂的配制方法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ASP基因多态性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器材和试剂的配制方法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新疆成年人心房颤动的流行现况及KCNE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成年人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现况及危险因素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健康人群 KCNE1 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试剂和器材 |
1.3 实验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KCNE1 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试剂和器材 |
1.3 实验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西藏林芝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卫生资源配置的研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林芝地区的人口地理特征 |
3.1.1 人口地理分布特征 |
3.1.2 交通状况 |
3.1.3 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 |
3.1.4 人口受教育程度 |
3.2 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3.3 林芝地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 |
3.4 林芝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
3.4.1 医疗机构设置 |
3.4.2 床位配置 |
3.4.3 卫生人力配置 |
3.4.4 医疗设备配置 |
3.4.5 卫生经费投入 |
3.5 林芝地区卫生资源的利用情况 |
4 讨论 |
4.1 未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无形成制度安排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
4.2 卫生人力配置总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全,人员质量不高 |
4.3 农牧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差,看病难的问题突出 |
4.4 重硬件建设,轻能力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
4.5 保守的进人和用人机制,严重制约卫生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
5 政策建议 |
5.1 尽快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
5.2 基于地广人稀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思路 |
5.2.1 坚持以“公平优先”和“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为出发点 |
5.2.2 医疗机构设置 |
5.2.3 床位配置 |
5.2.4 卫生人力配置 |
5.3 改革进人用人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4 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卫生服务综合能力 |
5.5 完善村级医疗机构服务网络,切实解决农牧民看病难问题 |
5.6 尊重和挖掘当地传统医学,引导居民合理采取自我救治 |
5.7 加强智力和技术援藏力度,努力提升当地卫生机构造血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肾脏衰老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和田维吾尔族健康成年人肾功能增龄改变与中心动脉压及CIMT的关系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Klotho基因多态性及单体型与和田维吾尔族长寿及长寿人群肾功能衰退的关系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流行病学调查内容 |
1.3 生化检测 |
1.4 全血基因组DNA的抽提 |
1.5 基因分型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P66shc基因多态性及单体型与维吾尔族长寿及长寿人群肾功能衰退的关系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流行病学调查内容 |
1.3 生化检测 |
1.4 全血基因组DNA的抽提 |
1.5 P66shc基因标签SNP的选择 |
1.6 基因分型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中国珞巴族健康人群心电图普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2]新疆哈萨克族代谢综合征因子分析及其对心脑血管疾病预测的队列研究[D]. 毛磊.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海南省人类生殖与遗传资源库的建设[D]. 周艳玫. 海南医学院, 2019
- [4]高原医学40年——中国高原医学研究站及科学研究[J]. 吴天一. 高原医学杂志, 2019(01)
- [5]西藏农牧区征兵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D]. 赵亚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6]2013年全国藏学研究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下)[J].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资料馆. 中国藏学, 2014(02)
- [7]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群促酰化蛋白水平变化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研究[D]. 高颖.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8]新疆成年人心房颤动的流行现况及KCNE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D]. 姚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1)
- [9]西藏林芝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赖东升. 福建医科大学, 2012(08)
- [10]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肾脏衰老及相关基因的研究[D]. 李素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