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东供电局配电操作工作票自动生成系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宝军,李新海,曾令诚,肖星,范德和,闫超,罗海鑫,罗其锋[1](2021)在《基于UWB定位的变电站三维可视化作业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变电站现场工作人员误入带电间隔、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足、扩大工作范围,大型机具作业误碰设备及现场人工监督监管困难所带来的问题,文章采用变电站三维模型构建技术、基于交点质心的超宽带(Ultra Wideband,UWB)信号测距的三维定位算法、基于电子安全围栏作业的监控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了一种基于UWB定位的变电站三维可视化作业监控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在三维场景中的现场工作人员、大型机具的作业监控及告警功能,有效防范了上述问题的发生。系统已成功应用于220 kV同益变电站中,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邓波[2](2020)在《配电网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配网管理工作的更为深入,为了提前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专变客户事故发生,减少因此而造成的非计划停电及电量损失,供电企业将不断规范加强专变客户用电检查。专变客户用电管理水平受制于客户本身的电气设备专业能力、生产过程需求或特殊保障需求,也需要质量、服务及价格相匹配的专业力量来支撑,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专变客户的服务体验(选择度、满意度)至关重要。目前,用户侧的专变电房,除了极个别商业楼宇及大规模工商企业会有专门的维护电工值班之外,大部分工商企业受飞涨的人力成本影响,其配电房的安全运维工作都十分薄弱,甚至有很多的用户数年都未对其配电房进行过任何巡检,安全隐患丛生、设备损耗导致用电成本增加,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安全隐患。本文旨在研究专变电房自动化运维模式,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大幅降低人工巡视强度,提升配电房运维的工作效率。并且通过设备防误应用,有效管控房内作业,降低作业安全风险,防范人身事故事件;同时通过设备状态评价应用,实现设备管理差异化运维,实现设备运维管理智能化和自动化。本文提出了智能电房和智能运检相结合的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并重点构建了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结合设备运行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异常预警、故障实时报警及无人值守,消除人工运维盲区,保障设备运行安全,降低运维管理成本。同时,通过故障告警信息及设备状态评价关键指标的分析,结合远程巡检等工作流程及作业表单,一方面实现了故障及时感知、故障快速处理,另一方面实现了故障的提前预警,提高专变电房运维工作效率,并降低因故障停电造成的损失,实现了变配电房运行管理专业化、智能化、可视化。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推进专变用户运维市场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服务进程。
邱泽坚[3](2018)在《东莞供电局配网调度集约化管理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系统的集约化管理对于供电企业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有很大促进作用,对于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和配电自动化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地提高供电生产管理的工作效率,带来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首先对东莞供电局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当前配网调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东莞配网运行集约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东莞配网调度实际情况,通过对比配网集约化的三种调度模式,最终选择“1模式”,即大地区集中模式作为实现东莞配调集约化管理的模式方案;接着,详细分析了配网调度集约化系统建设三个阶段下的阶段性任务和规划,包括:每个阶段的主要分工和机构配置,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技术支持系统的配置等,并以东莞局现行专业人员配置为算例,对配网调度集约化后的人员分配算法进行研究;最后,重点探讨了配电网调度集约化管理着重需要建设方向,综合停电管理策略、配网运行图纸管理策略和事故抢修管理策略,并从智能电网下配网调度运行管理的应对措施与未来发展方向这两个方面对智能电网下配网的可持续发展给出建议。配网调度集约化管理系统在东莞供电局的应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供配电事务处理的效率,对提高用电用户满意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陈君德[4](2016)在《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管理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农村经济和各项建设快速发展,原有的配网调度运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下的供用电需求,而对于配电网的安全、优质、稳定、经济运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供电局在重视供电质量、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的同时,根据目前配网调度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阶段开展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管理工作。本文对配网调度运行管理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各阶段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技术支持系统的有序建设提升配网调度运行规范化运作水平;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核心目标,完善配网调度运行的专业管理。研究确立实现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和体制化管理的稳步过渡、适应发展的各阶段组织管理模式,强化规范各阶段的基础建设,不断完善提升,最终实现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和体制化管理建设目标。借鉴主网调度运行管理的成功经验,通过配网调度运行在制度、流程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规范化建设,实现调度专业管理向配网延伸,强化配网调度职能,完善以调度运行为核心的监控和操作管理体系。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核心目标,优化组织体系、完善业务流程、提升装备水平、规范岗位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
连耿雄[5](2016)在《深圳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配电网管理直接影响着电网的安全运行。配网生产管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完善,建设一个能覆盖全局、业务全面的配网生产管理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深圳供电局原有的配网生产管理系统大部分采取分布式开发,各功能模块之间缺乏关联,业务操作流程不统一,导致实用化程度不高,部分生产业务(如缺陷处理、生产计划等)仍旧人工线下处理。面对配电网络结构日趋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保证配网运行管理工作应有的可靠性。因此,有必要借助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以数据库技术、图形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构建一个新型的配网生产管理系统,以实现零散管理的有机整合,提高配网生产管理水平。在对深圳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深圳供电局现有电网资源服务平台和GIS平台,提出了深圳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建设思路。从系统架构、技术架构两个方面对系统总体结构进行了说明。然后,从系统功能模块、系统信息化集成、系统软硬件平台、系统安全运行等方面对深圳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着重对其中的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讨论了深圳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设计的实现措施,包括系统实施目标及范围;介绍了深圳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实现以及该系统具体应用情况,其中包括如何利用深圳配网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用电客户故障的快速复电以及配网设备缺陷的发现及消除等应用实例;最后根据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系统达到的预期成果和效益,以期为深圳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后续建设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
付柏侨[6](2016)在《贵阳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配网自动化是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规划中提到的重要建设方向,其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良好的配网自动化水平能够带来更高效的清洁能源利用,可以降低污染排放,符合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提升环境保护力度等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同时,配网自动化也能够响应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绿色低碳发展的考虑。本文重点研究在进行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时,通过研究与分析,构建出一套既有通用性也有针对性的配网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可行、可靠,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文章主要以贵阳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为案例,首先对我国电力系统配网现状以及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和基本框架进行介绍,初步了解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贵阳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项目进行介绍,了解贵阳供电局配网建设详细情况和现有配网系统的不足,并充分掌握到配网自动化系统在设计之初考虑的各种可变和不可变因素,如:一次供电系统的规模,配电网结构,配电线路情况,配电设备配备情况等;最后,按照配网自动化系统基本构成模型,结合贵阳供电局配网现状,提出具体的配网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并能满足贵阳供电局对于配网建设的具体实际要求,提高贵阳供电局的配网建设水平,提高企业供电满意率。
叶锦庭[7](2015)在《东莞供电局配电故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文中指出当今社会对电力行业的要求,使其需要从原先的生产型模式向经营型模式转型,而电力行业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加强配电故障管理,这项管理工作已被许多的电力行业之中的各级领导放在了重点建设的工作之中。而配电故障能否快速有效的复电,这不仅是完善电力行业管理工作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这项管理工作直接反映供电方和用电方相互之间的利益需求,所以设计东莞供电局配电故障管理系统,应该在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之下,而后满足计费公正的原则,从而树立其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五章,一,首先先将东莞供电局配电故障工作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地考察了东莞供电局配电故障工作的工作情况,并且结合了相关的研究背景阐述了研究本文课题的原因,之后结合目前社会对本课题相关系统研究的情况和应用现状,结合本系统的设计目的,总结出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本人所做的主要工作;二,在第二章中对系统给出了业务分析,论文对结合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对改造之前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设计和分析,并且给出了新的业务流程,还对系统的组织机构进行了简要说明;三,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利用系统的用例描述和用例分析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明确,还设计了系统的总包图和子包图,这其中的业务模块有:故障受理管理业务、故障勘查管理、故障方案管理、故障抢修管理、竣工送电管理、基本数据管理和系统管理;四,给出了系统的数据分析,论文对本系统的各个子模块所需要产生和处理的数据都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且给出了系统的实体类关系图,而后构建了数据库表结构;五,总结以上所做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康世柱[8](2015)在《供电调度作业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电气化铁路发展迅猛,新建铁路营业里程不断增加。供电调度作为牵引供电系统的指挥中心和信息中心,是电气化铁路运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的供电调度作业中对作业命令、倒闸命令等的下发、签收、核对、消令基本靠人工填写、纸张传递、电话通知等传统模式完成,存在工作量大、易出现人工误操作、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低等诸多弊端。所以传统调度作业管理系统难以适应铁路快速、安全发展的要求,调度作业管理系统亟须向"智能调度"的方向发展。本文针对供电调度作业中的各个业务流程,设计并实现了调度作业管理系统。该系统对供电调度业务流实行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已有资源—PSCADA供电远动系统,实现了调度作业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它有效解决了传统工作模式的不足之处,提高了供电调度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同时节省了人力资源,是"智能调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根据铁路供电调度作业需求,在Visual Studio 2010开发平台的基础上采用Microsoft ⅡS、数据库技术,完成了作业计划管理、工作票管理、调度命令管理、待办事项管理、值班管理、报表管理、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管理等调度作业管理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开发。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完成了调度作业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包括各个功能模块下的数据表的设计实现,数据库访问技术的选择,以及数据库存储过程的设计;完成了调度作业管理系统软件和硬件架构的设计,实现了智能调度作业、实时作业服务和智能倒闸三个子系统,其中智能调度作业子系统是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实时作业服务子系统实现了客户端与数据库的交互,智能倒闸子系统是调度作业管理系统与PSCADA的接口。通过静态调试和在兰州铁路局的试运行,供电调度作业管理系统能够满足现场运营需求。该系统实现了供电调度作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对于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和布局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吴记江[9](2014)在《营配一体化平台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电企业电费业务链长,目前需要跨系统操作业务,在营销系统和低压配网系统中均需要相关的业务流程支持。营销、生产以及配电之间的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在如今“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现在的模式已经制约了电费业务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电网社会服务的发展要求,必须打破营销、生产以及配电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企业内部数据的高度共享和业务协同,同时保证其营销和生产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用户服务质量,塑造良好电力企业形象。论文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搭建营配一体化平台,寻找适合新型供电企业发展的有效管理模式。以营配一体化的项目设计和实施作为探讨重点,详细分析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及效益。营配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将传统的配网生产、市场营销、配网工程规划建设等业务进行了流程重组。通过营配一体化系统的建设,将营配资源和业务实现一体化集成,从而实现营配数据共享和跨部门流程的无缝衔接,真正建立起支撑供电企业“一站妥”能力的客户界面,并利用集成的配网实时运行信息服务于最终客户,最终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营配一体化平台的项目设计通过实用化评价体系的模型和计算方法对各个功能板块进行测评打分,充分论证系统的实用性与稳定性。
史劲[10](2014)在《基于GIS的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大电网联网运行已成今后电力系统运行发展趋势,其增加了系统调度的灵活性,但也增加了配电网的复杂性,加上负荷增长迅速,故障的模式更复杂,次数更多,这给现有的配网生产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生产服务质量和故障应对水平,需通过软件工程应用条件开发出一个更符合现有需求的配网生产管理系统。本文首先介绍现有生产管理系统的管理任务,通过分析其运行现状及暴露出的相关问题,介绍现有配网GIS生产管理系统的需求描述及其发展方向。为提高用户对供电的满意度,需利用现有GIS图形数据功能、数据库和结构功能及扩展性好等优势,开发出能够满足现有配网生产中的功能性要求的一套生产管理系统。通过分析介绍其先进应用技术,分析该系统应满足的总体架构、功能架构、物理架构等主要集成特性。配网GIS生产管理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系统,开发平台采用Java2企业版平台,采用Java语言进行功能和底层程序的编写和开发。本文论述了系统完整的设计流程与实现介绍。通过详细分析配网GIS生产管理系统的传统功能的需求,即台账管理、巡视管理、停电管理、两票管理和缺陷管理,通过需求分析提出需实现各个模块的功能架构设计和实现。另外详细介绍配网自动化子模块和抢修子模块。通过配电自动化模块提供的数据信息和交互方式,能够实现配网实时监控和数据的实时收集和分析,可实现故障自动隔离功能,大大提升了传统的生产管理系统对配网故障的识别和抢修效率,全面提升配网生产管理水平和抢修专业化管理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以及提供更优质服务。
二、大东供电局配电操作工作票自动生成系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东供电局配电操作工作票自动生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UWB定位的变电站三维可视化作业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于UWB定位的变电站三维可视化作业监控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
1.1 系统结构设计 |
1)三维建模服务器: |
2)定位基站: |
3)定位标签: |
4)定位子站: |
5)系统主站: |
1.2 系统功能设计 |
1)电子安全围栏内防护功能: |
2)电子安全围栏外防护功能: |
3)现场作业三维场景可视化展示、报警、操作功能及不安全行为统计功能: |
2 基于UWB定位的变电站三维可视化作业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
2.1 变电站三维模型构建技术 |
2.2 UWB定位关键技术 |
2.2.1 三维定位算法 |
2.2.2 UWB定位测距 |
2.3 基于电子安全围栏作业的监控技术 |
2.3.1 电子安全围栏自动生成 |
2.3.2 作业监控系统控制流程 |
3 应用实例 |
4 结语 |
(2)配电网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广州地区专变用户对智能运维技术平台的需求分析 |
2.1 广州地区专变电房运维现状 |
2.1.1 运维现状分析 |
2.1.2 用户性质分析 |
2.1.3 运维技术手段分析 |
2.2 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
2.2.1 运维标准缺失 |
2.2.2 缺少信息化手段支撑 |
2.2.3 运维技术平台功能不完善 |
2.2.4 缺少设备状态评价 |
2.2.5 缺少运维记录统计分析 |
2.3 管理方面的问题 |
2.3.1 设备量大,设备问题多,缺少发现手段 |
2.3.2 巡检量大,工作效率低,缺少巡检重点 |
2.3.3 分析量大,专业性不够,缺少科学依据 |
2.3.4 数据量大,标准化缺失,缺少决策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流智能电房系统架构研究 |
3.1 智能电房应用现状 |
3.2 智能电房系统架构 |
3.3 智能电房硬件架构 |
3.3.1 智能电房一体化终端 |
3.3.2 开关柜设备状态监测 |
3.3.3 低压柜监控 |
3.3.4 变压器监控 |
3.3.5 电房后备电源监控 |
3.3.6 综合环境量监测 |
3.3.7 视频监控 |
3.3.8 电能计量与电量采集 |
3.3.9 电能质量与电压监测 |
3.3.10 设备状态监测 |
3.4 智能电房的软件应用架构 |
3.4.1 档案管理 |
3.4.2 实时监测 |
3.4.3 高压侧电气运行分析 |
3.4.4 低压侧电气运行分析 |
3.4.5 电量分析 |
3.4.6 报警监测 |
3.4.7 系统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研究 |
4.1 专变电房智能运检模式需求分析 |
4.1.1 全面的问题管理需求 |
4.1.2 设备问题发现需求 |
4.1.3 设备故障影响研判需求 |
4.1.4 智能化及决策需求 |
4.2 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建设方案 |
4.2.1 技术平台建设原则 |
4.2.2 技术平台建设方案 |
4.3 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建设及实施存在问题 |
4.3.1 建设基础 |
4.3.2 资金支持 |
4.3.3 管理配套 |
4.3.4 思想观念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东莞供电局配网调度集约化管理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配网调度运行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先进电网公司的配调运行管理模式 |
1.2.2 我国电网公司的配网调度管理运行模式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东莞供电局配网调度运行现状及分析 |
2.1 东莞供电局配网调度运行现状 |
2.1.1 配网调度组织架构 |
2.1.2 配网调度管理现状 |
2.1.3 配网设备管理现状 |
2.2 东莞供电局配网调度的运行状况 |
2.2.1 配网调度运行主要问题 |
2.2.2 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的必要性 |
2.2.3 东莞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的可行性 |
2.3 东莞供电局配调集约化管理模式的选择 |
2.3.1 地区大集中模式 |
2.3.2 城区+县/区集中模式 |
2.3.3 分布式模式 |
2.3.4 东莞配网集约化管理模式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莞供电局配网调度集约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
3.1 配网调度集约化管理的初期建设 |
3.1.1 初期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及其分工配置 |
3.1.2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其管理策略 |
3.1.3 该阶段的关键技术支持 |
3.2 配网调度集约化管理的中期建设 |
3.2.1 中期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及其分工配置 |
3.2.2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其管理策略 |
3.2.3 该阶段的关键技术支持 |
3.3 配网调度集约化管理的末期建设 |
3.3.1 末期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及其分工配置 |
3.3.2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其管理策略 |
3.3.3 该阶段的关键技术支持 |
3.4 配网调度集约化后的人员分配算法研究 |
3.4.1 配网各专业人员配置原则 |
3.4.2 配网各专业人员配置测算方法 |
3.4.3 东莞供电局测算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莞供电局配网调度集约化系统管理策略研究 |
4.1 配电网综合停电管理策略研究 |
4.1.1 综合停电管理研究 |
4.1.2 综合停电管理流程优化 |
4.1.3 东莞供电局综合停电信息平台建设 |
4.2 配网运行图纸管理策略研究 |
4.2.1 配网运行图纸发布流程 |
4.2.2 东莞供电局配网运行图纸管理系统建设 |
4.3 配电网事故异常处置策略研究 |
4.3.1 配电网事故异常处置原则 |
4.3.2 原配电网事故异常处置策略的流程及不足 |
4.3.3 改进后的配电网事故异常处置流程及功能建设 |
4.4 智能电网下配电网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
4.4.1 智能电网发展对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管理的机遇和挑战 |
4.4.2 智能电网下配网调度运行管理的应对措施 |
4.4.3 智能电网下东莞供电局的配调集约化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管理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力企业配调运行管理现状 |
1.2.1 世界先进电网公司的配调运行管理模式 |
1.2.2 国内部分地市局的配网调度运行管理模式 |
1.2.3 国内外配网调度管理意义及启示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管理评估 |
2.1 A配网调度运行管理现状 |
2.1.1 配网调度组织架构 |
2.1.2 配网调度管理现状 |
2.1.3 配网设备管理现状 |
2.2 A供电局配网调度运行分析 |
2.2.1 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的必要性 |
2.2.2 A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的可行性 |
2.2.3 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的意义 |
2.3 A供电局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存在的风险评估 |
2.3.1 故障树分析法在配网调度运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
2.3.2 A供电局配网调度运行薄弱环节简述 |
2.3.3 故障树编制与分析 |
2.4 A配调集约化管理模式的选择 |
2.4.1 地区大集中模式(“1 模式”) |
2.4.2 城区+县/区集中模式(“1+N模式”) |
2.4.3 分布式模式(“N模式”) |
2.4.4 A配网集约化管理模式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管理分析 |
3.1 管理模式简介 |
3.2 机构设置 |
3.2.1 组织机构设置 |
3.2.2 配网故障复电指挥机构设置 |
3.2.3 调管范围 |
3.2.4 技术支持系统 |
3.3 配网调度集约化后的人员需求 |
3.3.1 配网各专业人员配置原则 |
3.3.2 配网各专业人员配置测算方法 |
3.3.3 A供电局测算实例 |
3.3.4 配调中心办公地点及设备配置 |
第四章 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管理应用 |
4.1 配网调度集约化管理应用成效 |
4.1.1 配网综合停电管理得到了加强 |
4.1.2 完善配网图档管理, |
4.1.3 促成营、配、调一体化系统管理 |
4.1.4 提升了配网运行风险管控 |
4.2 配网调度集约化管理应用延伸 |
4.2.1 分布式新能源接入方式应用 |
4.2.1.1 分布式新能源接入方式对配调集约化管理模式的影响 |
4.2.1.2 分布式新能源接入方式目标 |
4.2.2 智能电网下A供电局的配调集约化管理 |
4.2.2.1 配调集约化“1 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
4.2.2.2 未来配网调度运行的发展方向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深圳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研究 |
1.2.2 配网管理系统研究 |
1.2.3 配网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配网生产管理系统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2 配网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特征 |
2.3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 |
2.4 配网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
2.4.1 GIS技术 |
2.4.2 电网资源服务平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圳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 |
3.1 深圳配网生产管理系统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1 深圳配网生产管理系统运行现状 |
3.1.2 深圳配网生产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
3.2 配网生产管理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 |
3.2.1 配网生产“两本手册”的固化及改造需求分析 |
3.2.2 中间层规范管理需求分析 |
3.2.3 班组现场作业需求分析 |
3.2.4 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
3.3 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总体架构设计 |
3.3.1 系统的建设思路和设计原则 |
3.3.2 系统构架设计 |
3.3.3 技术构架设计 |
3.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1 班组日志 |
3.4.2 电子化移交管理 |
3.4.3 快速复电管理 |
3.4.4 工作票管理 |
3.4.5 操作票管理 |
3.4.6 缺陷管理 |
3.4.7 配网台帐管理 |
3.4.8 生产计划管理 |
3.4.9 停电管理 |
3.4.10 运行方式管理 |
3.5 系统的信息化集成设计 |
3.5.1 基于LBS的应用 |
3.5.2 与安全接入平台集成 |
3.5.3 与知识管理系统集成 |
3.5.4 与物资管理系统集成 |
3.5.5 与企业微信集成 |
3.5.6 与电网资源服务平台集成 |
3.6 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 |
3.6.1 软件平台 |
3.6.2 硬件平台 |
3.7 系统安全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圳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实施和应用 |
4.1 系统实施目标和范围 |
4.1.1 系统实施目标 |
4.1.2 系统实施范围 |
4.2 系统的开发实现 |
4.2.1 基于全电网资源服务云平台的图形化设计 |
4.2.2 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用户体验设计 |
4.2.3 构建平台+应用模式的配网生产管理系统 |
4.3 系统应用情况及效益分析 |
4.3.1 系统应用情况 |
4.3.2 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6)贵阳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电力系统配网现状 |
2.1 我国电力系统配网现状 |
2.1.1 中国配网建设分析 |
2.1.2 数据指标不会说谎 |
2.2 我国配网自动化水平差、建设难的主要原因 |
第3章 配网自动化系统介绍 |
3.1 配网自动化的基本问题 |
3.2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构成 |
3.2.1 配网自动化主站系统 |
3.2.2 配网自动化子站系统 |
3.2.3 配网自动化终端 |
3.3 配网自动化通信介绍 |
3.4 配网自动化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
3.5 配网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4章 贵阳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项目介绍 |
4.1 贵州电网公司简介 |
4.2 贵阳供电局配网现状 |
4.2.1 一次系统现状 |
4.2.2 供电可靠性现状 |
4.2.3 配电网运行管理现状 |
4.2.4 配电网通信现状 |
4.2.5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现状 |
第5章 贵阳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
5.1 项目总体介绍 |
5.1.1 建设背景 |
5.1.2 项目目标 |
5.1.3 项目范围 |
5.2 项目建设遵循原则、标准与要求 |
5.2.1 系统安全性原则 |
5.2.2 数据交互标准 |
5.2.3 系统可扩展性、性能和可靠性 |
5.3 解决方案 |
5.3.1 硬件层技术架构解析 |
5.3.2 软件技术架构 |
5.3.3 系统交互技术架构 |
5.3.4 配网业务管理子系统功能 |
5.3.5 配网运行分析DMS子系统 |
5.3.6 图形组件功能 |
5.3.7 与其他系统集成应用 |
5.3.8 基础数据源 |
5.3.9 系统数据交互设计 |
5.3.10 数据通道 |
5.3.11 物理通道架构 |
5.3.12 配网自动化系统运维培训设计 |
5.4 关于配网建设的延仲和探讨 |
5.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东莞供电局配电故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同类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与重要性 |
1.4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本人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业务分析 |
2.1 业务描述 |
2.1.1 组织结构分析 |
2.1.2 业务问题概述 |
2.2 原有业务流程分析 |
2.2.1 故障受理管理业务 |
2.2.2 故障勘查管理 |
2.2.3 故障方案管理 |
2.2.4 故障抢修管理 |
2.2.5 竣工送电管理 |
2.3 业务流程再造 |
2.3.1 故障受理管理业务流程图再造 |
2.3.2 故障勘查管理业务流程图改造 |
2.3.3 故障方案管理业务流程图改造 |
2.3.4 故障抢修管理业务流程图改造 |
2.3.5 竣工送电管理业务再造 |
第三章 功能分析 |
3.1 角色分析 |
3.2 系统用例分析 |
3.2.1 总体用例分析 |
3.2.2 子用例分析 |
3.3 系统功能包图 |
3.3.1 总体功能包图 |
3.3.2 子功能包图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4.1 功能数据分析 |
4.1.1 故障受理管理业务缩略图 |
4.1.2 故障勘查管理缩略图 |
4.1.3 故障方案管理缩略图 |
4.1.4 故障抢修管理缩略图 |
4.1.5 竣工送电管理缩略图 |
4.1.6 基础信息管理缩略图 |
4.1.7 系统管理缩略图 |
4.2 实体类关系分析 |
4.3 数据库表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供电调度作业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供电调度作业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供电调度作业管理系统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
2.1 铁路供电调度 |
2.1.1 远动系统 |
2.1.2 安全监控系统 |
2.1.3 供电维护管理系统 |
2.2 PSCADA系统 |
2.2.1 硬件系统 |
2.2.2 软件系统 |
2.3 关键技术 |
2.3.1 软件系统架构 |
2.3.2 ClickOnce |
2.3.3 数据库技术 |
2.4 设计与开发工具简介 |
2.4.1 Visual Studio 2010 |
2.4.2 Microsoft ⅡS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供电调度系统业务流程 |
3.1.1 作业计划 |
3.1.2 工作票 |
3.1.3 隔离开关倒闸命令 |
3.1.4 系统调度命令 |
3.2 需求分析 |
3.3 系统功能模块 |
3.3.1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3.3.2 系统功能模块描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1 数据库设计 |
4.1.1 数据表设计 |
4.1.2 数据表的关联 |
4.2 数据库访问 |
4.2.1 ADO.NET |
4.2.2 ADO.NET对象 |
4.3 数据库存储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总体架构设计 |
5.1.1 硬件架构设计 |
5.1.2 软件架构设计 |
5.2 总体流程和子系统划分 |
5.3 智能调度作业子系统 |
5.3.1 作业计划管理 |
5.3.2 工作票管理 |
5.3.3 调度命令管理 |
5.3.4 待办事项管理 |
5.3.5 值班管理 |
5.3.6 报表管理 |
5.3.7 基础数据管理 |
5.3.8 系统管理 |
5.4 实时作业服务子系统 |
5.5 智能倒闸子系统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营配一体化平台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2章 营配一体化的相关理论 |
2.1 营配一体化概述 |
2.2 营配一体化的内容 |
2.2.1 营配一体化模型图 |
2.2.2 营配一体化内容 |
2.3 营配一体化平台特点 |
2.4 营配一体化业务功能范围 |
2.4.1 营配一体化基础应用 |
2.4.2 营配一体化高级应用 |
2.5 营配一体化建设条件 |
2.6 营配一体化建设原则和目标 |
2.7 营配一体化标准规范的内容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营配一体化平台项目设计 |
3.1 营配一体化平台构建 |
3.1.1 营销客服系统建设 |
3.1.2 配网规划辅助决策系统建设 |
3.2 营配一体化平台功能分析 |
3.2.1 配网生产 |
3.2.2 停电管理 |
3.2.3 业扩辅助报装 |
3.2.4 配网台账统一 |
3.2.5 配网生产管理手册固化 |
3.2.6 配网设备负载分析 |
3.2.7 台账标准库建设 |
3.3 营配一体化平台信息集成 |
3.3.1 客户停电时间统计 |
3.3.2 营配信息集成 |
3.4 营配一体化平台项目的实施方案 |
3.5 营配一体化平台项目评价内容 |
3.6 营配一体化平台的项目绩效分析 |
3.6.1 营配一体化平台的业务流程 |
3.6.2 营配一体化流程活动及其成本分析 |
3.6.3 应用绩效方法分析营配一体化平台流程管理成本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营配一体化平台项目实施 |
4.1 营配一体化信息平台实际应用的概述 |
4.2 营配一体化信息平台人员配置和结构的完善 |
4.2.1 人力资源的整合 |
4.2.2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人员培训 |
4.3 营配一体化平台项目实施绩效分析 |
4.3.1 客服支持模块分析 |
4.3.2 复电指挥管理分析 |
4.3.3 现场抢修分析 |
4.3.4 停电评价与分析 |
4.3.5 配网工程生产和规划辅助决策系统分析 |
4.3.6 计量自动化系统分析 |
4.4 营配一体化平台各项功能实际运用分析 |
4.4.1 线损“两个比对”及异常管理分析 |
4.4.2 客户停电时间统计分析 |
4.4.3 停电信息通知到户分析 |
4.4.4 客户应急管理分析 |
4.4.5 客服应急工作机制与应急指挥系统集成分析 |
4.4.6 业扩辅助报装分析 |
4.4.7 供电可靠性管理分析 |
4.4.8 快速复电管理分析 |
4.4.9 配变及10kV线路重过载分析 |
4.4.10 综合停电分析 |
4.4.11 用电调度自动化基本功能分析 |
4.4.12 配调集约化辅助支持分析 |
4.4.13 配网规划辅助决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GIS的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配电网生产管理现状 |
2.1 现状及问题 |
2.2 需求分析 |
2.3 发展方向 |
第三章 系统架构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关键技术 |
3.1.1 GIS技术 |
3.1.2 IEC61970/61968介绍 |
3.1.3 J2EE技术 |
3.2 系统总体架构 |
3.3 系统功能架构 |
3.4 系统物理架构 |
3.5 数据流架构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台账管理子模块设计 |
4.2.1 台账管理子模块功能设计思路 |
4.2.2 台账管理子模块功能设计流程 |
4.3 巡视管理子模块设计 |
4.3.1 巡视管理子模块功能设计思路 |
4.3.2 巡视管理子模块功能设计流程 |
4.4 缺陷管理子模块功能设计 |
4.4.1 缺陷管理子模块功能设计思路 |
4.4.2 缺陷管理子模块功能设计流程 |
4.5 两票管理子模块功能设计 |
4.5.1 两票管理子模块功能设计思路 |
4.5.2 两票管理子模块功能设计流程 |
4.6 停电管理子模块功能设计 |
4.6.1 停电管理子模块功能设计思路 |
4.6.2 停电管理子模块功能设计流程 |
4.7 配电自动化子模块设计 |
4.7.1 配电自动化子模块功能设计思路 |
4.7.2 配电自动化子模块功能设计流程 |
4.8 抢修子模块设计 |
4.8.195598功能设计 |
4.8.2 用户档案管理功能设计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配网GIS生产管理系统实现 |
5.2 台账管理功能实现 |
5.3 巡视管理功能实现 |
5.4 缺陷管理功能实现 |
5.5 两票管理功能实现 |
5.6 停电管理功能实现 |
5.7 配电自动化功能实现 |
5.8 GIS功能实现 |
5.9 抢修功能实现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 |
6.1.1 系统测试原则 |
6.1.2 系统测试方法 |
6.1.3 系统测试用例 |
6.1.4 测试结果说明 |
6.1.5 系统维护 |
6.2 效益分析 |
6.2.1 经济效益 |
6.2.2 管理效益 |
6.2.3 社会效益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大东供电局配电操作工作票自动生成系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UWB定位的变电站三维可视化作业监控系统研究[J]. 徐宝军,李新海,曾令诚,肖星,范德和,闫超,罗海鑫,罗其锋.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21(02)
- [2]配电网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研究[D]. 邓波.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3]东莞供电局配网调度集约化管理分析与研究[D]. 邱泽坚.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4]配网调度运行集约化管理分析与应用[D]. 陈君德.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5]深圳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连耿雄.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6]贵阳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研究[D]. 付柏侨.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7]东莞供电局配电故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 叶锦庭. 云南大学, 2015(09)
- [8]供电调度作业管理系统研究[D]. 康世柱.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9)
- [9]营配一体化平台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D]. 吴记江.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10]基于GIS的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史劲.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