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 of Rare Earth Element on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Nano-Lithium Ferrite(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雯[1](2021)在《稀土(Nd,Sm,Gd,Dy,Yb,Sc)掺杂铁氧体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铁氧体不仅具有良好的磁性能,还具有磁热效应、高电阻率和低频损耗等特性,广泛地应用于传感器、变压器、光催化、废水处理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医学应用中,不仅需要考虑铁氧体颗粒的安全特性,还应考虑超顺磁性和良好的分散性,而铁氧体的粒径分布和磁性性能将会影响其在这些领域内的应用效果。稀土元素原子结构相似,拥有多样的电子能级及许多优异的光、电、磁等特性,在铁氧体中掺杂稀土元素,将会对铁氧体的结构和电磁特性产生影响。本文使用化学共同沉淀法制备了稀土元素(Nd、Sm、Gd、Dy、Yb、Sc)掺杂纳米铁氧体,并对其结构和磁性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9)等分析手段对铁氧体的结构和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如下:(1)XRD结果表明沉淀法制备的所有镍锌、锰锌、钴锌样品均为立方尖晶石结构,为单相。由于稀土离子半径较大,当稀土离子进入铁氧体晶格后引发晶格膨胀,导致平均晶粒尺寸增大。TEM结果表明Ni0.5Zn0.5Gd0.07-Fe1.93O4(NZGd0.07F)平均粒径为13.9 nm,Mn0.5Zn0.5Dy0.02Fe1.98O4(MZDy0.02F)平均粒径为10.71 nm,Co0.5Zn0.5Sc0.05Fe1.95O4(CZSc0.05F)的平均粒径7.8 nm,均大于XRD的计算值。(2)红外光谱证实了铁氧体尖晶石结构中金属氧化物的形成。分别在419 cm-1和570 cm-1左右显示RE-O、Me-O和Fe-O的八面体和Fe-O和Zn-O的四面体本征拉伸振动。采用ICP-AES法测定了铁氧体中镍、锰、钴、锌、铁、稀土元素的含量,所测得的金属离子含量与理论一致。(3)镍锌铁氧体、锰锌铁氧体和钴锌铁氧体的M-H曲线显示合成的稀土掺杂铁氧体具有超顺磁性。Sc、Dy、Yb稀土元素掺杂后的磁化强度高于Nd、Gd、Sm稀土元素掺杂的铁氧体。CZYb0.02F具有最高饱和磁化强度为44.57 emu/g。稀土掺杂后的铁氧体粒径变大,矫顽力也随之增加。(4)镍锌铁氧体、锰锌铁氧体和钴锌铁氧体的M-T曲线显示随着温度升高,磁性降低。钴锌铁氧体中CZSc0.05F磁性随温度变化最大,热磁系数KT从0.09 emu/g K增加至0.21 emu/g K。在0-100℃内,热磁系数KT保持在0.15 emu/g K。通过油酸钠表面改性后的CZSc0.05F粒径为8.8 nm,饱和磁化强度为34.46 emu/g,可用于制备温度敏感铁磁流体。用于热交换器、磁热疗、开关等接近室温的场合。
左卓[2](2021)在《Cr离子掺杂Ni-X-Co铁氧体纳米材料磁性研究》文中指出镍钴基铁氧体具有与一般磁性材料不同的铁氧体磁性材料,它作为尖晶石结构的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具有十分独特物理化学性质,尤其是机械性能、电学性能、磁学和光磁性能。特别是以矫顽力、磁化强度、磁晶各向异性常数为代表的磁学性能。镍钴基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较高的矫顽力、较大的高频磁导率和磁晶各向异性常数,以及优异的化学性与耐腐蚀性使得样品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例如磁记录材料、永磁体、吸波材料和气敏传感材料方面或者是作为吸附剂和色谱固定剂。还可以应用到生物医学方面。广泛的应用使得对镍钴基铁氧体性能的要求更为严苛。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r3+离子掺杂Ni-Cu-Co铁氧体纳米材料以及Ni-Mn-Co铁氧体纳米材料,并对其磁性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两部分:1.这一部分是以硝酸镍,硝酸铜,硝酸钴,硝酸铁为原料,柠檬酸为络合剂,硝酸铬为改性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i0.2Cu0.2Co0.6CrxFe2-xO4。并对样品进行表征。样品的X射线衍射光谱(XRD)数据表明,样品的粒径范围为52.14-54.88 nm。晶格常数在8.3569(?)到8.3758(?)之间。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数据显示:样品结构不随Cr离子掺杂而产生变化,能够一直保持为尖晶石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看出样品的形貌是属于不规则球形。而且由于铬离子的掺杂,它似乎产生了团聚现象。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AX)分析样品中的元素,发现样品中含有Ni,Cu,Co,Fe,O元素。并且在Cr含量为0.025、0.050、0.075和0.100的样品中发现了与Cr元素相对应的峰。使用VSM对样品的磁性进行了表征。对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得与磁性能有关的参数,例如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等。2.这一部分是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化学式为Ni0.2Mn0.1Co0.7CrxFe2-xO4(x=0.000,0.025,0.050,0.075,0.100)的纳米尖晶石结构的铁氧体磁性材料。分别利用XRD,FT-IR,SEM,EDAX,XPS对样品的结构形貌,离子价态进行分析,能够发现样品的粒径最大可以达到87.45 nm,最小可以达到56.34 nm。晶格常数也随铬离子掺杂产生变化,但是依旧保持尖晶石结构的不规则球状,由于样品具有磁性还产生了团聚现象。并且能够检测出镍锰钴铬铁氧等元素和不同价态的对应峰,而利用VSM对样品的磁性性能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在铬离子掺杂量达到0.025时的Ni0.2Mn0.1Co0.7Cr0.025Fe1.975O4样品的磁性性能最好,无论是饱和磁化强度还是剩余磁化强度,矩形比,或者是矫顽力与矫顽力矩形比都是最大的。
赵佳,姚艳青,杨煊赫,柴春鹏[3](2020)在《铁氧体及其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吸波材料既可减少电磁污染,又能达到军事装备隐身的目的,要求具有"薄、轻、宽、强"的特点。铁氧体吸波材料阻抗匹配较好,吸收强,研究早且使用多。但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密度大、吸收频带窄、热稳定性差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通过离子取代,设计微观形貌,与碳材料、高分子材料、MXene等进行复合,可有效提高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综合性能。本文总结了改善铁氧体吸波材料性能的主要方法及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赵锡倩[4](2020)在《Ni-Mg-Co铁氧体的制备和Ni-Cu-Co铁氧体的掺杂及其磁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磁性材料在处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备受关注。本文通过使用溶胶-凝胶自燃烧的制备方法制备了镍镁钴和镍铜钴铁氧体纳米颗粒,为磁性材料开辟了众多新用途,由于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低介电常数和高磁损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生物医学领域的磁共振成像中的造影剂,电力电子中的磁数据存储,天线和高速数字磁带、催化剂、磁性液体和微波吸收器等。此外,因为它们成本低,工艺简单,稳定性高,因此深受科学领域科研人员的青睐。铁氧体磁性材料的磁性能和结构会因退火条件,前驱体pH值等外界因素而变化,也会受到制备样品的粒子间距,粒径的影响。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通过溶胶-凝胶自燃烧的方法制备了Ni-Mg-Co和Ni-Cu-Co铁氧体纳米颗粒,分析并研究了其结构和磁性能。以下为主要的三部分工作:1.使用溶胶-凝胶自燃烧法的制备方法,制备了化学成分为Ni0.2Cu0.1Co0.7Fe2-xCexO4(x=0.0,0.025,0.05,0.075和0.1)纳米铁氧体粉末,烧结温度为950℃。各种技术特征皆表明,所有的样品均为尖晶石结构。观察到铁氧体纳米粒子呈球形和立方形。当Ce3+离子的掺杂含量为x=0.025时,样品的磁性最好,同时具有最大的方形度(Mr/Ms)和矫顽力矩形度(S*)。实验数据表明少量的Ce3+离子掺杂可以改善样品的磁性能。2.使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Ni0.2MgxCo0.8-xFe2O4纳米晶体。未掺杂和Mg取代的Ni-Co铁氧体的结构和磁性得到了系统地研究。通过XRD分析确认合成的样品,以形成具有在48和50 nm之间的晶体的单相立方尖晶石结构。晶格常数与镁离子浓度成反比关系。FTIR光谱的结果表明形成了尖晶石结构。样品中的球形立方微晶结构在TEM图像显示出来。EDX分析证实合成的铁氧体为纯相结构。室温下的Ms和Mr都随Mg2+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同时,矫顽力随着Mg2+离子浓度的增加从1032.16 Oe减小到378.50 Oe。这也表明Mg取代的Ni-Co纳米铁氧体是具有低磁性的多铁材料。立方尖晶石结构样品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和磁稳定性也通过dM/dH的峰高在Hm处增加得以表明。3.通过溶胶-凝胶自燃烧方法制备出Ni0.2Mg0.2Co0.6Fe2O4铁氧体纳米粒子。S5-S10样品是通过不同的烧结温度退火方法制备的。采用XRD、FTIR、SEM和VSM等技术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和磁性。XRD分析证实所有样品均为立方尖晶石结构。用Scheler方程计算样品的粒径为51 nm-135 nm。退火温度从500°C上升到1000°C,六个样品的峰强度增大,样品的结晶度和粒径明显增大,Hc减小,Ms、Mr和Mr/Ms先增加后减少。与其他样品相比,退火温度为800°C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59.03 emu/g),剩余磁化强度(30.65 emu/g)和矩形度(0.519)最高。dM/dH在Hm处增加的峰高表明立方尖晶石结构的样品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和磁稳定性。
李萌[5](2020)在《Fe3O4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调控及其吸波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四氧化三铁吸波材料已经无法满足“薄、强、轻、宽”的要求,其在吸波领域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本文一方面通过设计四氧化三铁纳米微粒的微观形貌以及复合结构来提高吸收能力和降低密度,另一方面通过复合特殊形貌的其它材料改善吸波性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首先,合成出Fe3O4空心球,接着通过水热、刻蚀、热处理得到卵黄-壳结构的Fe3O4@C微球,最后包覆片状MnO2得到卵黄-壳结构的Fe3O4@C@MnO2纳米复合材料。基于此特殊的微观卵黄-壳空心球结构以及碳和MnO2介电材料的引入,Fe3O4@C@MnO2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吸波性能,当填充比为80 wt%,厚度为4.2 mm时,反射损耗可达-58.25db,厚度为2.65mm时,吸收带宽可达5.44GHz。(2)其次,由于球形纳米粒子受到Snoek极限和较大退磁因子的影响,难以进一步提高性能,因此我们制备出纺锤状Fe2O3纳米粒子,再包覆棒状SnO2和片状MnO2,经过热处理,最终得到Fe3O4@SnO2@MnO2纳米复合材料。基于此特殊的微观核壳结构以及SnO2和MnO2介电材料的引入,Fe3O4@SnO2@MnO2纳米复合材料实现较为优异的吸波性能,当填充比为60 wt%,厚度为3.9 mm时,反射损耗可达-50.4 d B,吸收带宽可达到9.18 GHz。(3)最后,具有各向异性的磁性材料的磁化强度会受到外部磁场方向的影响,片状材料的易磁化方向为平行于平面的方向,而纺锤状纳米粒子难以实现沿着易磁化方向排布。因此,我们通过水热法制备出规则的正六边形片状Fe2O3纳米粒子,经过热处理得到六边形片状Fe3O4纳米粒子,最后对片状Fe3O4进行面内取向,使得微片堆叠排布。由于片状结构的存在以及对片状纳米粒子实施的取向分布,当填充比为70 wt%,厚度为5 mm时,面内取向Fe3O4纳米粒子的反射损耗可以达到-47.67 d B,相比于无规分布的Fe3O4纳米粒子,反射损耗增加了258%。当厚度为2 mm时,吸收带宽可以达到3.1 GHz。综上,本文制备出了特殊形貌的卵黄-壳结构Fe3O4@C@MnO2纳米复合材料、纺锤状Fe3O4@SnO2@MnO2纳米复合材料和六边形片状Fe3O4纳米材料,研究了材料体系和微观结构对吸波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强吸收、频带宽、低密度的吸波材料,为铁氧体材料的改性以及纳米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刘畅[6](2020)在《聚吡咯包覆Sm、Dy掺杂钡铁氧体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钡铁氧体由于兼具磁损耗和介电损耗,故常用来做吸波剂,但由于其具有c轴各向异性,导致低磁导率和高的共振频率,因此对电磁波的吸收有限,故需对其进行改性。通常采用金属或稀土元素掺杂、材料纳米化等方式,来改善材料的电磁参数,但双稀土掺杂铁氧体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通过制备聚吡咯包覆的Dy-Sm掺杂钡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改善钡铁氧体的吸波性能,通过扫描(SEM)、红外(FTIR)、磁性能(VSM)、吸波性能(VNA)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微观结构及性能表征。钡铁氧体采用溶胶凝胶及自蔓延方法制备,以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分散剂,分别以p H、柠檬酸加入量和分散剂浓度为变量,探究变量对样品形貌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 H=7、n CA:n Ba2+=13和CCTAB=0.01mol/L时,可获得杂质最少的片状钡铁氧体,当复合材料厚度为7.0mm时,反射损耗在14.64GHz处可达-2.15d B。为提高钡铁氧体的磁晶各向异性,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稀土Dy、Sm掺杂的钡铁氧体,以掺杂量为变量,探究两种稀土元素单独掺杂时的最大掺杂量及混合掺杂时达到较大反射损耗的比例。结果表明,当n Dy3+:n Ba2+=0.20和n Sm3+:n Ba2+=0.10时掺杂量最大,无稀土铁氧化物的生成,并且稀土的掺杂可以增加样品的磁导率的虚部值,增加样品对电磁波的损耗。并且当n Dy3+:n Ba2+=0.10和n Sm3+:n Ba2+=0.050时,可获得较大反射损耗,即当复合材料厚度为7.0mm时,最大反射损耗分别为-4.54d B(16.79GHz)和-4.00d B(16.00GHz)。Dy-Sm掺杂共同掺杂可以获得最大的反射损耗,即当n Dy3+:n Sm3+=7:3时反射损耗最大,在7.0mm厚度条件下,反射损耗的最大值为-5.38d B,对应频率为15.38GHz。为提高样品的介电损耗,以获得较大的反射损耗,故在钡铁氧体表面包覆一层聚吡咯。以氯化亚铁和双氧水为氧化剂,采用原位聚合制备Ba Fe12O19@PPy复合吸波材料,以吡咯加入量为变量,探究获得较大反射损耗的加入量。结果表明,当m Py:m Ba Fe12O19=5:1时,样品的反射损耗最大,且包覆的反射损耗均大于共混时的反射损耗。其中聚吡咯包覆的Dy-Sm掺杂钡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吸波性能最好,当材料厚度为7.0mm时,样品在4.93GHz处的反射损耗可达-12.46d B,在15.82GHz处的反射损耗可达-23.24d B,并且小于-10d B的吸收频宽可达4.81GHz。
祁亚利,殷鹏飞,张利民,李宁[7](2019)在《铁氧体吸波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简单介绍了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并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单一铁氧体、碳基铁氧体、聚合物/铁氧体、生物基铁氧体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指明未来铁氧体吸波材料将以"薄、轻、宽、强"为目标,朝着结构多样化、成分复合化、各组分机理协同化、吸波频段自适应可调化及环保化方向发展。
杨欢[8](2019)在《稀土掺杂Mg0.2Mn0.8Fe2O4纳米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镁锰铁氧体是一类具有窄而长的磁滞回线、高电阻率、低涡流损耗和高矫顽力等性能的立方结构软磁材料,被广泛应用在电子工业,主要用以制造感应器、记录磁头和噪音滤波器等;更因其化学稳定性好、微波吸收性能显着、制作简单以及价格低等优点而应用于微波吸收领域。随着电子工业飞速发展,对磁性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适用于不同场合的高品质铁氧体材料的制备研究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提高镁锰铁氧体磁性能的方法之一就是调整铁氧体的化学组成,比如采用稀土元素对镁锰铁氧体进行掺杂来改善铁氧体纳米晶的成分和结构,从而使铁氧体纳米晶满足各领域的应用需求。本文选用水热法在180℃下16h成功合成了Mg0.2Mn0.8NdxFe2-x-x O4、Mg0.2Mn0.8HoxFe2-xO4、Mg0.2Mn0.8YxFe2-xO4(x=0.000、0.025、0.050、0.075、0.100)铁氧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能谱仪(EDS)对铁氧体的晶体结构和组成进行了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磁性纳米晶的微观形貌、颗粒尺寸以及结构进行了分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铁氧体表面层元素的原子状态、价态、结构等进行了分析,采用振动样品磁力计(VSM)测试了粉体的磁滞回线并分析其磁性能,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探究了混有石蜡的同轴圆环样品的电磁性能和微波吸收性能。(1)合成的粉体为不含杂质晶相的立方尖晶石结构,其元素组成符合Mg0.2Mn0.8NdxFe2-xO4、Mg0.2Mn0.8Hox Fe2-xO4、Mg0.2Mn0.8YxFe2-xO4中的各元素原子比,采用SEM对样品形貌及粒径尺寸分析,发现样品为30-90nm准球形团聚体。(2)随着钕含量的增加,Mg0.2Mn0.8NdxFe2-xO4纳米晶的饱和磁化强度(Ms)由50.73emu/g减小到46.17emu/g(x=0.000-0.100),剩余磁化强度(Mr)从3.22emu/g增加到6.37emu/g,矫顽力(Hc)从32.8Oe增加至53.53Oe。随着Ho含量的增加,Mg0.2Mn0.8HoxFe2-xO4纳米晶饱和磁化强度先增加到52.84emu/g(x=0.000-0.025),再减小至46.85emu/g(x=0.100),剩余磁化强度先增加到8.59emu/g,再减小至6.35emu/g,矫顽力先增大至59Oe,随后减小到46Oe。随着钇元素的增加,Mg0.2Mn0.8YxFe2-xO4纳米晶饱和磁化强度减小到45.11emu/g(x=0.100),剩余磁化强度先增加到8.59emu/g(x=0.075),再减小至6.35emu/g(x=0.100),矫顽力先增大至59Oe,随后减小到46 Oe。(3)以Mg0.2Mn0.8NdxFe2-xO4、Mg0.2Mn0.8HoxFe2-xO4和Mg0.2Mn0.8YxFe2-xO4为原料与石蜡体积比为35:65混合均匀后压制成同轴圆环样品,电磁测试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掺杂量对介电常数和电阻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其磁导率随着稀土含量的变化波动很小。(4)反射损耗可通过电磁参数计算得到,其中钕掺杂镁锰铁氧体的反射损耗值最小,尤以Mg0.2Mn0.8Nd0.05Fe1.95O4的微波吸收性能最佳,其反射损耗最小值为-39.80dB,有效带宽(反射损耗值低于-10dB)为6.6GHz。
陈碧玉[9](2015)在《镍钴铁氧体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铁氧体作为一种典型的铁磁性物质,人们对其磁性能的探究已非常深入,在数据记录、信号传播、数字通信等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作为一种吸波材料,尤其是在高频下的应用却仍有许多难题尚未攻克。理想的吸波材料应具备:质量轻、频幅宽、密度低、厚度薄、成本低等特点,因此本文一方面优化了制备镍钴铁氧体的途径,使得制备工艺更加简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它在磁性和吸波方面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研究制备方法对铁氧体的影响。以氧化镍、氧化钴和铁粉为原料,分别采用微波辅助球磨法、搅拌球磨法、纯微波法和行星球磨法制备镍钴铁氧体。最终的分析结果显示只有通过微波辅助球磨法才能成功合成目标物质,另外三种方法都因为缺少相应的后续处理(如高温退火、烧结)而没有得到镍钴铁氧体。然后利用谢乐公式、JIADE软件,经过扣除背底等精修方式处理以后,最终发现所获得的铁氧体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5nm。为了进一步分析目标物质的结构、形貌,在本实验中采用透射电镜开展下一步研究。通过透射及SEAD图片得知,镍钴铁氧体的平均晶粒尺寸为15nm左右,进一步辅证了上面的结论。另外我们从TEM图中看到了大量的团簇结构,经研究分析,该团簇对材料的磁性有很大的影响。铁氧体最重要的性能之一是磁性能,所以本文亦对它的磁性能,如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和净磁矩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镍钴铁氧体的磁性随着镍钴元素比例的变化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随着镍含量的增加,三个参数均减小,这跟镍钴离子本身的占位有很大的关系。之后又综合研究了掺杂稀土元素(Nd)对镍钴铁氧体结构、形貌、磁性等相关性能的影响,并与前文形成对比,发现随着元素添加量的增加,物质形貌和磁性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最后深入探讨了镍钴铁氧体相对介电常数和相对磁导率随频率、厚度变化的情况,并判断材料主要的损耗类型,最终发现了以下规律:1、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实部和虚部都随着镍含量的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2、随着厚度的增加,材料的最佳频率点向低频方向移动。此外,从结果中发现Ni0.5Co0.5Fe2O4在5-16GHz的频率内的反射值大都在-10d B以下,并且Ni0.8Co0.2Fe2O4在频率为11.52GHz,厚度为2.5mm时,反射值可达到-36.2d B,表明其吸收率已经达到99.99%,充分说明了镍钴铁氧体作为吸波材料的优越性以及巨大的潜力。
胡士齐,王磊,朱保华[10](2012)在《稀土元素对磁性吸波材料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吸波材料是指能够吸收衰减入射的电磁波,并将其电磁能转换成热能而耗散掉或使电磁波因干涉而消失的一类功能材料,磁性吸波材料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多的一类。在磁性吸波材料中掺入微量稀土元素能很好地提高材料的吸波特性。本文综述了稀土磁性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稀土磁性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和制备方法,提出了稀土磁性吸波材料的研究方向。
二、Effect of Rare Earth Element on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Nano-Lithium Ferrit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Rare Earth Element on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Nano-Lithium Ferrite(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Nd,Sm,Gd,Dy,Yb,Sc)掺杂铁氧体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磁性纳米材料 |
1.2 纳米铁氧体材料 |
1.2.1 纳米铁氧体材料简介 |
1.2.2 尖晶石铁氧体性质 |
1.2.3 纳米铁氧体应用 |
1.3 稀土元素掺杂铁氧体研究现状 |
1.4 铁氧体制备方法 |
1.4.1 共同沉淀法 |
1.4.2 溶胶-凝胶法 |
1.4.3 水热合成法 |
1.4.4 微乳液法 |
1.4.5 固态反应法 |
1.4.6 高能球磨法 |
1.5 铁氧体颗粒表面改性 |
1.5.1 纳米磁性颗粒 |
1.5.2 表面活性剂 |
1.5.3 载液 |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铁氧体制备及表征 |
2.1 样品制备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设备 |
2.1.3 制备流程 |
2.2 样品表征 |
第三章 稀土掺杂对镍锌铁氧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样品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稀土掺杂镍锌铁氧体的物相分析 |
3.3.2 Ni_(0.5)Zn_(0.5)RE_xFe_(2-x)O_4中离子含量分析 |
3.3.3 Ni_(0.5)Zn_(0.5)RE_xFe_(2-x)O_4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4 Gd~(3+)掺杂镍锌铁氧体的微观形貌 |
3.3.5 稀土掺杂对镍锌铁氧体磁学性能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稀土掺杂对锰锌铁氧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稀土掺杂锰锌铁氧体的物相分析 |
4.2.2 Mn_(0.5)Zn_(0.5)RE_xFe_(2-x)O_4中离子含量分析 |
4.2.3 Mn_(0.5)Zn_(0.5)RE_xFe_(2-x)O_4的红外光谱分析 |
4.2.4 Dy~(3+)掺杂锰锌铁氧体的微观形貌 |
4.2.5 稀土掺杂对锰锌铁氧体磁学性能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稀土掺杂对钴锌铁氧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稀土掺杂钴锌铁氧体的物相分析 |
5.2.2 Co_(0.5)Zn_(0.5)RE_xFe_(2-x)O_4中离子含量分析 |
5.2.3 Co_(0.5)Zn_(0.5)RE_xFe_(2-x)O_4的FT-IR分析 |
5.2.4 Sc~(3+)掺杂钴锌铁氧体的微观形貌 |
5.2.5 稀土掺杂对钴锌铁氧体磁学性能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表面改性的钴锌钪铁氧体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制备油酸钠包裹的钴锌钪铁氧体颗粒 |
6.3 结果分析 |
6.3.1 表面改性后钴锌钪铁氧体的物相分析 |
6.3.2 表面改性后钴锌钪铁氧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6.3.3 表面改性对钴锌钪铁氧体磁学性能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2)Cr离子掺杂Ni-X-Co铁氧体纳米材料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Ni-X-Co铁氧体磁性纳米材料 |
1.3 稀土离子或非稀土离子掺杂 |
1.4 尖晶石型铁氧体的制备方式 |
1.5 制备条件改变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纳米磁性材料的常见的表征方法 |
2.1 样品表征方法 |
第3章 Cr~(3+)离子掺杂Ni-Cu-Co铁氧体纳米材料磁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过程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Cr~(3+)掺杂对Ni-Mn-Co铁氧体纳米材料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过程 |
4.3 结果和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Ni-Mg-Co铁氧体的制备和Ni-Cu-Co铁氧体的掺杂及其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铁氧体的晶体结构 |
1.2.1 尖晶石型铁氧体 |
1.2.2 石榴石型铁氧体 |
1.2.3 钙钛矿型铁氧体 |
1.2.4 磁铅石型铁氧体 |
1.3 纳米磁性材料 |
1.4 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 |
1.4.1 溶胶-凝胶法 |
1.4.2 化学共沉淀法 |
1.4.3 水热法 |
1.4.4 微波辅助法 |
1.4.5 高温分解法 |
1.5 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的应用 |
1.5.1 生物医学 |
1.5.2 磁存储介质 |
1.5.3 催化剂 |
1.5.4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
1.5.5 环境治理 |
1.6 稀土离子掺杂钴铁氧体的研究现状 |
1.7 非稀土离子掺杂钴铁氧体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样品的主要表征方法 |
2.1 样品表征方法 |
2.1.1 X射线衍射谱(XRD) |
2.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1.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1.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1.5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 |
2.1.6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
第3章 Ce~(3+)离子掺杂对Ni-Cu-Co铁氧体纳米颗粒的磁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过程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XRD分析 |
3.3.2 阳离子分布 |
3.3.3 FTIR分析 |
3.3.4 TEM分析 |
3.3.5 元素分析 |
3.3.6 磁性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Mg~(2+)离子替代对Ni-Co铁氧体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过程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XRD分析 |
4.3.2 FTIR分析 |
4.3.3 TEM分析 |
4.3.4 元素分析 |
4.3.5 磁性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不同烧结温度对Ni-Mg-Co铁氧体磁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过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XRD分析 |
5.3.2 FTIR分析 |
5.3.3 SEM分析 |
5.3.4 元素分析 |
5.3.5 磁性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Fe3O4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调控及其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磁波吸收材料简介 |
1.2.0 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吸波材料的工作机理 |
1.2.2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分类 |
1.3 铁氧体及其纳米复合材料 |
1.3.1 铁氧体材料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
1.3.2 铁氧体吸波材料改进方法 |
1.3.3 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合成技术及测试表征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测试表征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XRD) |
2.3.2 扫描电子显微测试(SEM) |
2.3.3 透射电子显微测试(TEM) |
2.3.4 能谱仪成分分析(EDS) |
2.3.5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
2.3.6 矢量网络分析仪 |
第三章 Fe_3O_4@C@MnO_2卵黄-壳纳米结构的设计及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Fe_3O_4空心球的制备 |
3.2.2 在Fe_3O_4空心球上包覆Si O_2 |
3.2.3 卵黄-壳结构的Fe_3O_4@C微球的制备 |
3.2.4 卵黄-壳结构的Fe_3O_4@C@Mn O_2微球的制备 |
3.2.5 性能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Fe_3O_4@SnO_2@Mn O_2核壳纳米结构的设计及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α-Fe_2O_3样品制备 |
4.2.2 α-Fe_2O_3@SnO_2样品制备 |
4.2.3 α-Fe_2O_3@SnO_2@MnO_2样品制备 |
4.2.4 Fe_3O_4@SnO_2@MnO_2样品制备 |
4.2.5 性能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各向异性磁铁矿微片的分步形成机理及其优良的微波吸收特性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α-Fe2O_3微片的合成 |
5.2.2 Fe_3O_4微片的合成 |
5.2.3 性能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聚吡咯包覆Sm、Dy掺杂钡铁氧体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吸波材料概况及隐身原理 |
1.1.1 吸波材料概述 |
1.1.2 常见吸波材料及分类 |
1.1.3 吸波材料的隐身原理 |
1.2 铁氧体吸波材料 |
1.2.1 铁氧体的结构与性质 |
1.2.2 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
1.2.3 改性铁氧体的研究现状 |
1.3 核壳结构复合吸波材料 |
1.3.1 铁氧体核壳结构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
1.3.2 铁氧体核壳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 |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
2.1.1 化学试剂及来源 |
2.1.2 实验仪器 |
2.2 样品的制备方法 |
2.2.1 钡铁氧体的制备 |
2.2.2 聚吡咯包覆钡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2.3.4 X射线衍射仪(XRD) |
2.3.5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
2.3.6 吸波性能测试(VNA) |
第3章 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法制备钡铁氧体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pH变量条件下的组织和性能变化 |
3.2.2 柠檬酸变量条件下的组织性能变化 |
3.2.3 分散剂浓度变量下的组织性能变化 |
3.3 小结 |
第4章 稀土掺杂M型钡铁氧体制备及表征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镝掺杂钡铁氧体的制备及吸波性能 |
4.2.2 钐掺杂钡铁氧体的制备及吸波性能 |
4.2.3 镝-钐掺杂钡铁氧体的制备及吸波性能 |
4.3 小结 |
第5章 聚吡咯包覆钡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5.1 引言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聚吡咯包覆无掺杂钡铁氧体复合材料组织及吸波性能 |
5.2.2 聚吡咯包覆稀土掺杂钡铁氧体复合材料组织及吸波性能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铁氧体吸波复合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单一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
1.1 铁氧体纳米化及其置换掺杂 |
1.2 铁氧体纤维 |
2 碳基铁氧体吸波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2.1 铁氧体/碳纳米管复合吸波材料 |
2.2 铁氧体/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 |
2.3 铁氧体/碳纤维复合吸波材料 |
3 铁氧体/聚合物吸波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3.1 铁氧体/聚合物分层复合材料 |
3.2 铁氧体/聚合物手性复合材料 |
3.3 铁氧体/聚合物核壳复合材料 |
4 生物基铁氧体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5 结语与展望 |
(8)稀土掺杂Mg0.2Mn0.8Fe2O4纳米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铁氧体纳米晶磁颗粒的制备方法 |
1.1.1 化学沉淀法 |
1.1.2 溶胶-凝胶法 |
1.1.3 固相合成法 |
1.1.4 气相沉积法 |
1.1.5 水热法 |
1.2 尖晶石铁氧体的结构与磁性能 |
1.2.1 尖晶石铁氧体的结构 |
1.2.2 尖晶石铁氧体的磁性能 |
1.3 稀土元素及掺杂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稀土掺杂镁锰铁氧体的合成及表征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合成过程 |
2.3 表征方法 |
2.3.1 X射线衍射仪(XRD) |
2.3.2 X射线能谱仪(EDS)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2.3.6 振荡样品磁强计(VSM) |
2.3.7 矢量网络分析仪 |
第3章 稀土掺杂镁锰铁氧体的结构 |
3.1 Mg_(0.2)Mn_(0.8)Nd_xFe_(2-x)O_4的结构 |
3.1.1 钕掺杂镁锰铁氧体的XRD分析 |
3.1.2 钕掺杂镁锰铁氧体的EDS分析 |
3.1.3 钕掺杂镁锰铁氧体的SEM分析 |
3.1.4 钕掺杂镁锰铁氧体的TEM分析 |
3.1.5 钕掺杂镁锰铁氧体的XPS分析 |
3.2 Mg_(0.2)Mn_(0.8)Ho_xFe_(2-x)O_4的结构 |
3.2.1 钬掺杂镁锰铁氧体的XRD分析 |
3.2.2 钬掺杂镁锰铁氧体的EDS分析 |
3.2.3 钬掺杂镁锰铁氧体的SEM分析 |
3.2.4 钬掺杂镁锰铁氧体的TEM分析 |
3.2.5 钬掺杂镁锰铁氧体的XPS分析 |
3.3 Mg_(0.2)Mn_(0.8)Y_xFe_(2-x)O_4的结构 |
3.3.1 钇掺杂镁锰铁氧体的XRD分析 |
3.3.2 钇掺杂镁锰铁氧体的EDS分析 |
3.3.3 钇掺杂镁锰铁氧体的SEM分析 |
3.3.4 钇掺杂镁锰铁氧体的TEM分析 |
3.3.5 钇掺杂镁锰铁氧体的XPS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稀土掺杂镁锰铁氧体的性能 |
4.1 Mg_(0.2)Mn_(0.8)Nd_xFe_(2-x)O_4的性能 |
4.1.1 掺钕铁氧体纳米晶粉体的VSM分析 |
4.1.2 掺钕铁氧体纳米晶粉体的电磁性能分析 |
4.1.3 掺钕铁氧体纳米晶粉体的吸波性能分析 |
4.2 Mg_(0.2)Mn_(0.8)Ho_xFe_(2-x)O_4的性能 |
4.2.1 掺钬铁氧体纳米晶粉体的VSM分析 |
4.2.2 掺钬铁氧体纳米晶粉体的电磁性能分析 |
4.2.3 掺钬铁氧体纳米晶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分析 |
4.3 Mg_(0.2)Mn_(0.8)Y_xFe_(2-x)O_4的性能 |
4.3.1 掺钇铁氧体纳米晶粉体的VSM分析 |
4.3.2 掺钇铁氧体纳米晶粉体的电磁性能分析 |
4.3.3 掺钇铁氧体纳米晶粉体的吸波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在Matlab中用来计算铁氧体反射率的程序 |
(9)镍钴铁氧体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研究意义 |
1.2 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发展历程 |
1.3 新型吸波材料 |
1.3.1 纳米吸波材料 |
1.3.2 耐高温吸波材料 |
1.3.3 等离子体吸波材料 |
1.3.4 导电聚合物吸波材料 |
1.3.5 左手材料 |
1.3.6 手性吸波剂 |
1.4 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 |
1.4.1 气相法 |
1.4.2 溶液法 |
1.4.3 固态法 |
1.5 铁氧体吸波材料的损耗机理 |
1.6 影响吸波材料性能的因素 |
1.6.1 晶粒尺寸 |
1.6.2 相组成差异 |
1.6.3 制备工艺 |
1.7 论文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章 实验试剂及表征 |
2.1 化学试剂 |
2.2 仪器设备 |
2.3 材料表征及性能检测 |
2.3.1 XRD射线表征 |
2.3.2 TEM透射电镜表征 |
2.3.3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表征 |
2.3.4 吸波性能测定 |
第3章 Ni-Co铁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镍钴铁氧体(x=0.2,0.5,0.8)的制备 |
3.3 镍钴铁氧体的制备及结果分析讨论 |
3.3.1 镍钴铁氧体XRD表征 |
3.3.2 镍钴铁氧体的SEAD及TEM表征 |
3.3.3 镍钴铁氧体磁性性质 |
3.3.4 实验分析与讨论 |
3.4 掺杂稀土元素对镍钴铁氧体的影响 |
3.4.1 掺杂稀土元素后的衍射图变化 |
3.4.2 掺杂稀土元素后晶粒变化 |
3.4.3 掺杂稀土元素后磁性能变化 |
3.5 小结 |
第4章 镍钴复合铁氧体吸波性能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样品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介电常数与磁导率 |
4.3.2 吸波性能 |
4.4 小结 |
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稀土元素对磁性吸波材料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稀土元素在磁性吸波材料中的作用 |
3 稀土磁性吸波材料的分类 |
3.1 稀土掺杂铁氧体 |
3.2 稀土掺杂磁性合金微粉 |
3.3 稀土锰氧化物 |
4 稀土磁性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 |
4.1 高能球磨法 |
4.2 溶胶-凝胶法 |
4.3 固相反应法 |
4.4 化学共沉积法 |
5 稀土磁性吸波材料的研究发展方向 |
四、Effect of Rare Earth Element on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Nano-Lithium Ferrite(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Nd,Sm,Gd,Dy,Yb,Sc)掺杂铁氧体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李世雯. 广西大学, 2021(12)
- [2]Cr离子掺杂Ni-X-Co铁氧体纳米材料磁性研究[D]. 左卓.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铁氧体及其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J]. 赵佳,姚艳青,杨煊赫,柴春鹏. 复合材料学报, 2020(11)
- [4]Ni-Mg-Co铁氧体的制备和Ni-Cu-Co铁氧体的掺杂及其磁性研究[D]. 赵锡倩.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Fe3O4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调控及其吸波性能研究[D]. 李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聚吡咯包覆Sm、Dy掺杂钡铁氧体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D]. 刘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7]铁氧体吸波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 祁亚利,殷鹏飞,张利民,李宁. 宇航材料工艺, 2019(03)
- [8]稀土掺杂Mg0.2Mn0.8Fe2O4纳米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杨欢.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9]镍钴铁氧体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D]. 陈碧玉. 湖南大学, 2015(03)
- [10]稀土元素对磁性吸波材料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J]. 胡士齐,王磊,朱保华. 电工材料,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