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眼神经鞘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汪成伟[1](2021)在《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颅内表皮样囊肿是由神经管闭合期外胚层细胞异常移行所导致。颅内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桥小脑角区、第四脑室、鞍区。起源于中颅底硬膜外并延伸至翼腭窝、颞下窝、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较为罕见。由于其发病率非常低,相关文献报道大多数都是个案报道,人们对该疾病认识不足,术前误诊率高。手术全切是治疗表皮样囊肿的首选方法。然而,由于位于中颅底硬膜外的表皮样囊肿位置较深,周围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手术显露困难,还没有标准的手术入路可供选择。此外,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常为颅底内外沟通肿瘤,其手术治疗涉及多个学科,单一学科手术尤为困难。本研究报道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病例,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外科治疗策略。方法报道2015-2020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病例,筛选近10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符合入组条件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病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总结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个体化的外科治疗策略。结果我们将文献检索得到的23例患者与本院收集的8例纳入一组,共31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11-71岁,平均42.5岁。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13例;视力下降5例;第Ⅲ,Ⅳ,Ⅵ颅神经功能障碍9例;第Ⅴ颅神经功能障碍14例;第Ⅶ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第Ⅷ颅神经功能障碍3例;肢体运动障碍1例;脑脊液漏1例;口腔肿块伴疼痛1例。31例患者中行CT检查者13例:低密度有11例,等密度1例,高密度2例;增强CT3例,其中轻度强化2例,不强化1例;表现为骨质受压破坏7例;CTA检查1例,未见肿瘤内有血管分布。31例患者中行MRI检查者27例:T1序列25例,其中低信号16例,混杂信号7例,高信号2例;T2序列24例,其中低信号2例,混杂信号2例,高信号20例;DWI序列15例,均呈高信号;增强MRI20例,其中部分或边缘强化12例,不强化8例;磁共振波谱1例,显示乳酸峰增高;Flair序列1例,呈混杂信号。31例患者中,开颅手术25例,其中中颅窝硬膜外入路22例;内镜手术6例,包括经鼻入路和经唇下-上颌窦入路。31例肿瘤种,全切除的有19例,次全切除的10例。术后组织病理结果均证实为表皮样囊肿。患者术前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26例,未得到改善2例。31例患者中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有23例,出现并发症的3例。除了信息缺失的5例外,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0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随访患者生活质量良好,KPS评分70100分,平均80分。有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了肿瘤复发,其中3例通过手术切除。结论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是一组罕见的颅底沟通性肿瘤,常表现为头痛和颅神经麻痹症状。CT表现为鞍旁硬膜外边界清楚、以低密度为主的占位性病变,不强化,可累及颞下窝、翼腭窝等颅外结构,局部颅底骨质常呈压迫性改变;磁共振DWI序列为特征性高信号。临床症状明显者首选手术治疗,根据囊肿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颅内为主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可通过中颅窝硬膜外入路切除;以颅外为主、靠近颅底中线区的囊肿使用内镜经鼻-翼突入路;以颅外为主、向侧颅底和翼腭窝生长的表皮样囊肿选择内镜经上颌窦入路。应在保护神经功能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切除囊肿及包膜,减少复发的可能性。表皮样囊肿属良性肿瘤,全切后复发率低;次全切除者容易复发,复发后仍可考虑手术治疗。
李大鹏[2](2020)在《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Trigeminal Schwannoma)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手术入路选择,以及各手术入路的操作要点和优缺点。方法:通过复习文献并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的39例T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根据sammi影像学分型分为:A型12例,B型12例,C型15例。所有病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均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后36个月均行头部MRI复查。结果:本组39例病例,全切除36例(36/39,92.3%),次全切除3例(3/39,7.7%)。次全切除3例均为C型肿瘤,其中2例为海绵窦区有肿瘤残留,1例为Meckel’s腔有肿瘤残留。2例海绵窦残留肿瘤病例中有1例放疗,此2例病例复查均无明显进展。而Meckel’s腔肿瘤残留病例在2年后复发,再次手术。结论:我们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术前影像学检查的详细评估,明确肿瘤的位置、毗邻关系和生长方向等特点,结合术者经验,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治疗。对于A型TS,采取经颞下硬膜内入路或经中颅窝底硬膜外入路。对于B型TS,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于C型TS,若以中颅窝肿瘤为主体,则采取经颞下(经小脑幕)硬膜内入路或经中颅窝底硬膜外入路。对于C型TS,若以后颅窝肿瘤为主体且向海绵窦区侵犯有限时,则采取乙状窦后入路。
陈军[3](2018)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硬膜下或硬膜外入路切除大型或巨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例大型或巨大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过程。其中女性12例,男性6例。发病年龄在41~70岁,平均56岁。临床表现为头痛8例,眼球活动受限或上睑下垂9例,视力减退6例,面部感觉减退3例。收集影像资料(CT和MRI)并分析影像特征。病例分为前期组(2008年06月至2012年12月,7例)和后期组(2013年11月至2017年12月,11例),前期组采用硬膜下入路,后期组11例采用中颅底硬膜外入路,其中2例为联合入路。收集患者症状、体征、肿瘤大小和范围、治疗经过等资料,并进行临床资料和MRI随访。结果MRI扫描:T2WI的超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强化显着且信号均匀,冠状位葫芦样外形和鞍区浸润表现在绝大部分病例中。前期组肿瘤全切除2例(28.6%),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3例,随访时间30~102个月,平均61.4个月。末次随访结果如下:3例头痛患者全部缓解,1例面部感觉减退患者部分缓解,3例视力减退患者术后均明显改善,4例眼球运动受限或上睑下垂患者2例完全缓解,2例症状较术前改善(动眼、外展神经部分麻痹)。后期组肿瘤全切除8例(71.8%),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结果如下:5例头痛患者全部缓解,2例面部感觉减退患者完全缓解,3例视力减退患者术后2例明显改善,1例未改善(术前已失明),5例眼球运动受限或上睑下垂患者2例完全缓解,3例症状较术前改善(1例动眼、外展神经部分麻痹,1例动眼神经部分麻痹,1例外展神经部分麻痹))。结论MRI表现:T2WI的超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强化显着且信号均匀,冠状位葫芦样外形和鞍区浸润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手术切除是治疗大型或巨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中颅底硬膜外入路较硬膜下入路在肿瘤切除程度、神经功能保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孙许林[4](2018)在《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方法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并对两种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我们选择自1997年12月至2016年12月经开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1720例,其中来源于后循环动脉的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artery)病人38例占2.2%,因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35例,未破裂3例,均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对这35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时机、手术入路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给予处理和分析。我们选择自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以介入血管内治疗为治疗方式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45例,针对患者术前状况、住院时间、治疗时间、手术时机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显微手术治疗38例患者发现41个动脉瘤,成功夹闭40个,1个因瘤腔内完全形成血栓无法夹闭,术中分离时,10个发生破裂,31个未发生破裂。术后随访并利用GOS评级,38例患者中33例治愈,Ⅲ级自理3例,2例因脑水肿而死亡。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5例动脉瘤有38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栓塞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手术效果满意。血管内治疗45例患者中,38例治愈,4例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死亡2例,重残1例。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因其部位深在,显露困难,手术空间有限,巨型和大型动脉瘤比率高,邻近脑干和颅神经等原因,仍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位置深在,显露困难,年龄大,身体差、Hunt-Hess分级高,手术耐受不佳的患者血管内治疗优选考虑的手术方式;对于位置表浅,较易显露,形态不规则或需要血管搭桥,脑内血肿有占位效应需要清除血肿等情况显微手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李峤,段磊,袁国强,张祎年,杨虎,牛亮,代军强,赵国明,潘亚文[5](2017)在《骑跨中后颅窝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两种入路切除向中后颅窝侵犯的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对两种入路治疗的24例中后颅窝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手术入路选择为幕上额颞开颅为基础辅以硬膜间(Dolenc)入路,幕下开颅枕下乙状窦后开颅为基础的硬膜下入路。结果经幕上组入路共16例,全切7例,次全切9例,经幕下组入路共8例,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2例。结论额颞硬膜间(Dolenc)入路残存率、死亡率较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低,但肿瘤全切率及神经功能保留率较幕下入路低。
苏君,袁贤瑞,赵子进,王祥宇,汪浚泉,肖凯,李昊昱,张弛,袁健,刘定阳,刘庆[6](2016)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个体化切除海绵窦区肿瘤31例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的适应证及个体化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个体化手术连续治疗的31例海绵窦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41±14)岁。神经鞘瘤18例,脑膜瘤4例,海绵窦状血管瘤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2例,脊索瘤、软骨瘤、转移性鼻咽癌、畸胎瘤各1例。术后3个月第一次随访并复查头部MRI平扫增强,若肿瘤进展或复发,建议行伽马刀治疗,每6个月复查一次,其他患者6个月后再次复查,之后每年复查一次。结果 3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2例(71.0%),次全切除6例(19.3%),大部分切除3例(9.7%),术后新增颅神经损伤7例(动眼神经4例,外展神经3例),原有颅神经症状加重5例(动眼、三叉神经各2例,外展神经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颅内血肿、感染、脑脊液漏等病例。28例随访超过3个月,随访时间3~40个月,肿瘤进展1例,5例术后新增或颅神经麻痹加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颞前经海绵窦入路适用于切除海绵窦内和同时累及海绵窦及其邻近区域的肿瘤,根据肿瘤生长范围及手术需要,个体化显露眶、颞下窝、后颅窝及鞍内鞍上等区域,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切除率高。
李建红,燕飞,鲜军舫,王振常[7](2015)在《123例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的MRI病因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的MRI表现及病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23例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MRI表现,结合动眼神经的解剖特点,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主要指标MRI表现。结果 123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例中,MRI表现异常者87例(70.7%)。其中海绵窦区病变62例(71.2%)(炎症45例,颈内动脉动脉瘤8例,鼻咽部/蝶窦/鞍区/鞍旁占位性病变累及海绵窦者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增粗迂曲1例);脑干病变16例(18.4%)(中脑梗塞15例,中脑炎症1例);颅眶沟通性病变5例(5.7%)(炎症3例,肿瘤2例);动眼神经脑池段及其周围病变4例(4.6%)(动眼神经炎性病变2例,动眼神经神经鞘瘤1例,脚间池胆脂瘤压迫动眼神经1例)。结论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多样,海绵窦区病变占大多数。MRI检查有助于明确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
冯世宇,卜博,余新光,陈晓雷,张艳阳,赵然,任贺成,孟祥辉,周涛,周定标[8](2013)在《硬膜外入路处理中颅窝-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硬膜外入路切除中颅窝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11月采用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海绵窦为主的三叉神经鞘瘤23例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方式、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其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2663岁,平均46.2岁。23例患者均采用耳前颞下硬膜外入路,肿瘤向眶内生长的2例行额颞眶颧-硬膜外入路;其余病例均行颧弓-额颞硬膜外入路。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MRI增强扫描,此后如果患者术中有肿瘤残留,每6个月随访复查1次,没有肿瘤残留的患者每812个月随访复查1次。结果患者术后住院天数713 d,平均8.5 d。肿瘤2例来源于眼支,2例来源于上颌支,5例来源于下颌支,14例来源于半月节。肿瘤21例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全切除率91.3%。患者随访3个月至4年,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术后面部麻木症状加重8例,好转10例;面部疼痛3例术后均好转;复视病例(外展神经麻痹5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术后均好转;听力障碍1例好转,1例较术前加重。术后新发面部麻木2例,新发颞肌萎缩3例;1例患者2年后复发,行伽马刀治疗。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硬膜外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神经鞘瘤手术损伤小、反应小、并发症少,有利于三叉神经、展神经、滑车神经、颈内动脉损伤的保护。
戴易,江晓春,徐善水,徐宗华,陈建民,王宣之,狄广福,夏大勇[9](2013)在《额颞-颞下硬膜内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额颞-颞下硬膜内入路治疗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采用经额颞-颞下硬膜内入路手术治疗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15例。结果: 肿瘤全切13例,全切除率为86.67%; 2例海绵窦内少许残留。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一过性动眼神经不完全性麻痹1例,手术后2月内恢复;外展神经麻痹1例,4周后恢复。15例术后随访4~36个月。13例全切除病例无复发;次全切除病例2例术后已分别随访7个月和18个月,未见残余肿瘤增大。结论: 额颞-颞下硬膜内入路可作为大多数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切除术的手术入路。
李美娜,洪新雨,李蕴潜,张显峰,许海洋,赵刚[10](2013)在《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总结6例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评估经额颞颧硬膜外入路切除的手术疗效。结果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三叉神经症状,影像学显示肿瘤位于海绵窦区,增强呈现不均一强化,6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较为少见,具有自身临床特点,可采用额颞颧硬膜外手术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切除侵入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
二、动眼神经鞘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眼神经鞘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2)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三叉神经的解剖 |
2.2 TS的定义及分类 |
2.3 临床表现 |
2.4 影像学表现 |
2.5 病理学特征 |
2.6 诊断和鉴别诊断 |
2.7 各型TS的手术入路及其优缺点 |
2.7.1 A型TS的手术入路 |
2.7.2 B型TS的手术入路 |
2.7.3 C型TS的手术入路 |
2.7.4 D型TS的手术入路 |
2.8 神经内镜 |
2.9 放射治疗 |
第3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表现 |
3.3 影像学检查 |
3.4 手术方式 |
第4章 结果 |
4.1 手术效果 |
4.2 术后并发症 |
4.3 术后随访 |
第5章 讨论 |
5.1 临床特点 |
5.2 影像学特点 |
5.3 手术治疗 |
5.3.1 手术入路适应症、操作要点及优缺点 |
5.4 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
5.4.1 颅内感染 |
5.4.2 面部感觉异常出现或加重 |
5.4.3 动眼神经麻痹 |
5.4.4 听力下降 |
5.4.5 面瘫 |
5.4.6 复视 |
5.4.7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
5.4.8 颅内出血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 |
研究背景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
研究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综述 |
1.1 海绵窦解剖 |
1.2 病理学 |
1.3 临床表现 |
1.4 影像学表现 |
1.5 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结果 |
1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 |
2 影像学随访复查结果 |
3 术后并发症 |
4 两组患者的对比分析 |
显微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
1.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
2.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1、2 交界处) |
3.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2、3 交界处) |
4.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起始处) |
5.左侧前下动脉瘤(中段) |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
病例1:右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栓塞治疗 |
病例2:右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栓塞治疗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骑跨中后颅窝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影像学资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手术结果 |
1.5 术后随访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经幕上开颅 |
2.2 幕下开颅 |
2.3 两种术式统计学分析 |
2.4 肿瘤特点 |
3 讨论 |
3.1 手术方式选择 |
3.2 肿瘤特征及大小 |
3.3 起源部位 |
3.4 入路选择 |
(7)123例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的MRI病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设备及参数 |
结果 |
一、MRI异常者的原因分布 |
(一)海绵窦区病变 |
(二)脑干病变 |
(三)颅眶沟通性病变 |
(四)动眼神经脑池段病变 |
二、MRI未发现阳性征象动眼神经麻痹者的可能病因 |
讨论 |
(10)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3 治疗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动眼神经鞘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分析[D]. 汪成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D]. 李大鹏. 吉林大学, 2020(08)
- [3]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D]. 陈军. 苏州大学, 2018(04)
- [4]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D]. 孙许林. 青岛大学, 2018(02)
- [5]骑跨中后颅窝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J]. 李峤,段磊,袁国强,张祎年,杨虎,牛亮,代军强,赵国明,潘亚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7(04)
- [6]颞前经海绵窦入路个体化切除海绵窦区肿瘤31例回顾性分析[J]. 苏君,袁贤瑞,赵子进,王祥宇,汪浚泉,肖凯,李昊昱,张弛,袁健,刘定阳,刘庆. 中华外科杂志, 2016(05)
- [7]123例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的MRI病因学分析[J]. 李建红,燕飞,鲜军舫,王振常. 眼科, 2015(05)
- [8]硬膜外入路处理中颅窝-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J]. 冯世宇,卜博,余新光,陈晓雷,张艳阳,赵然,任贺成,孟祥辉,周涛,周定标. 中华外科杂志, 2013(12)
- [9]额颞-颞下硬膜内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J]. 戴易,江晓春,徐善水,徐宗华,陈建民,王宣之,狄广福,夏大勇. 解剖与临床, 2013(04)
- [10]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J]. 李美娜,洪新雨,李蕴潜,张显峰,许海洋,赵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