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照明工程学报》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生[1](2020)在《基于GM-BP组合模型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同时增长的还有城市的交通规模以及私家车的数量。传统的道路交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车流量的正常运转,堵车情况严重导致出行困难,交通堵塞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许多城市核心路段的交通系统仍然使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设计规模与标准,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城市都受到交通问题的影响。所以,针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预测以及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调控交通,设计一套高效的交通预测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交通事故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目标,利用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相融合,对交通事故的一般规律做出了估计,并针对我国交通事故的特点对系统进行设计,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事故分析、数据查询以及评价预测四个方面。数据的采集主要是用来建立交通事故系统的数据库,事故分析主要对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形态进行研究,分析交通事故的特性,数据查询主要通过对查询条件的设定,通过搜索条件来查看统计结果,最后评价与预测主要是对道路安全等级进行评定,同时对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比较,选取最优的预测方案。与此同时,本文还对系统的不同功能进行了测试,保证系统运行的效率与质量。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实现交通安全事故预测系统,为我国道路交通更好的管理,及时采取正确高效的事故应对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李济[2](2020)在《基于视觉伺服的管片拼装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片拼装机(Segment Erector)是盾构机中用于管片拼装的机械,可以通过对管片的位置、姿态进行调整,将管片搬运至指定位姿,实现管片的拼装。由于管片拼装机效率较低,耗时较长,严重限制了隧道掘进效率。因此要提高隧道挖掘效率,管片拼装的效率就显得十分重要。现有的管片拼装机控制系统,大多都在手动遥控控制的基础上,通过电液复合控制等方法,在尽可能减小管片拼装机惯性的情况下提高管片拼装机的运行速度,实现提高管片拼装的效率。但该方法对效率的提升仍受限于工人的熟练程度,故有必要提出一种自动化管片拼装控制系统,实现管片拼装的自动化,提高管片拼装效率。本文以参照工程使用的管片拼装机设计的新型管片拼装机为研究对象,引入了相机的非接触测量方式,研究了基于视觉伺服的管片拼装机控制系统与方法,提出了基于视觉伺服的管片拼装机控制策略与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为实现管片拼装机的自动化拼装提供了一套解决思路与控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现有工程使用的管片拼装机,设计了一种新型管片拼装机实验台。参照工程使用的管片拼装机技术参数,确定设计技术要求,并通过分析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确定新型管片拼装机的设计方案,最终给出具体结构,完成新型管片拼装机的系统搭建。(2)管片拼装机末端姿态调整机构的运动学分析与速度控制研究。基于上述的新型管片拼装机,对其末端姿态调整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并采用牛顿迭代法对其正解进行求解,分析旋转速度与推杆速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管片拼装过程负载的变化情况,针对这一特性,分析不同控制器对负载变化的不同适应性,实现其速度闭环控制,为后续管片拼装机伺服控制提供基础。(3)基于图像视觉伺服(IBVS)的管片拼装机伺服控制研究。对不同标记特征点的图像坐标进行分析,得到其图像坐标在管片拼装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并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目标点预测模型,并分析模型的精度。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方法,提出所设计的新型管片拼装机的控制策略,并通过数学推导得出控制律的计算方法,最终通过实验验证所提出的控制策略与方法的有效性。
赵磊[3](2021)在《盾构机管片拼装视觉伺服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管片拼装系统是盾构系统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子系统。管片拼装的效率直接影响隧道挖掘工程的快慢。目前,在实际工程中,管片拼装的多道工序已基本实现机械自动化,管片拼装效率较初期阶段已有很大提升。但是由于在实际工程中管片位姿无法实时测量,只能通过人眼估计管片位姿,然后手动遥控手柄完成管片的拼装过程,同时实际管片拼装过程中又存在提升装置运动不同步、高速但冲击力矩大、工人熟练程度高低不一等问题,这些都限制管片拼装的效率。本文首先针对管片拼装机提升装置由于负载干扰等因素造成的运动不同步问题,通过建立双缸数学模型,采用梯度下降法,设计了基于滑模的自适应PID同步控制器,实现双缸同步控制。同时为实现管片智能化拼装,本文采用在管片对接位置布置合作式靶标的方法,通过相机间接实现管片的实时位姿估计,运用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技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自动化管片拼装控制系统,并在管片拼装实验装置完成了策略有效性验证。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研究与试验:1、管片拼装机提升装置同步控制。针对管片提升机构运动不同步的问题,通过建立提升机构数学模型,基于常规的PID控制原理,结合滑模控制方法,运用梯度下降方法,设计了一种滑模自适应PID控制算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应对因为负载差异造成管片提升装置运动不同的问题。通过在管片拼装实验台上对比多种提升同步策略,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自适应PID控制器同步误差低于PID策略,同时对提升机构的线性不确定性具有良好的鲁棒性。2、盾构机管片拼装视觉伺服控制系统设计。首先采用在管片合适位置布置靶标的方式,运用工业相机间接实现管片的实时位姿估计。然后建立待拼装管片期望位置计算模型,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管片期望位置的预测模型。接着运用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策略(IBVS),结合滑模控制理论(SMC),将常规P控制器设计为混合PD-SMC控制器,并用李雅普诺夫理论对所提混合控制器进行了稳定性验证。同时考虑到相机运动产生的运动耦合现象,提出先平移、旋转后提升、微调的分步管片策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片自动拼装方法。通过在管片拼装实验装置上进行IBVS和混合PD-SMC两种拼装策略的三组对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混合PD-SMC分步拼装策略拼装时间更短,而且拼装的图像轨迹更加平滑,无明显抖振现象。
张美金[4](2016)在《基于RS-SVM算法的矿井主运输系统火灾诊断及灾害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化矿井产量的不断扩大,井下胶带运输已成为矿井主运输系统的重要方式。尽管,胶带运输已经采用阻燃技术,但矿井胶带火灾时有发生。由于主运输巷道往往布置在进风巷道中,一旦发生火灾,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及烟雾会直接进入采、掘工作面,极易引发次生灾害。因此,开展主运输系统火灾诊断及控制研究,对于控制灾情的蔓延、提高矿井抗灾能力及、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理论分析和现场调研,建立矿井灾变通风风流分配数学模型,阐述了矿井主运输系统火灾灾变特性及致灾机理,同时明确发生灾变时矿井的风流控制技术,并提出相应的基本控风方法;基于矿井胶带火灾特点,通过粗糙集理论与支持向量机算法,综合各自优势,提出了一种连续属性离散化方法,对RBF-NN、SVM、RS-SVM三种预测算法进行分析比对,得出RS-SVM算法在少样本时具备预测准确性更高的优点,文中主运输系统火灾灾变诊断采用的就是RS-SVM算法;在矿井主运输系统火灾灾变控制系统设计中,根据主运输系统致灾特性,确定出了相应控制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块、主控模块最小系统等,依据上位机的网络解算结果,依据灾变机理,结合监测参数对相关风门发送控制指令,达到远程化、智能化防灾救灾的目的。同时,控制系统采用于自我较正自我修复技术,可通过工业试验或搭建模拟巷道火灾风流控制实验装置,模拟井下胶带巷胶带着火后火灾预测控制系统的灾变诊断及自动控制灾情的过程,通过实时测量数据进行反馈校正,结合火灾诊断技术的最优算法和网络解算程序,实现风路风门的最优化控制。文中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南阳坡煤矿,并就对矿井主斜井系统和4煤系统两个灾变区域进行了模拟与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达到了主运输系统火灾准确预判、及时防控的目的,结合矿井通风网络理论,实现了灾变风流的最优化调控,提升了矿井的抗灾变能力。
彭杰[5](2016)在《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佛教文书相关问题研究 ——以1980-1981年出土文书为中心》文中认为吐鲁番盆地是古代东西方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区域,历史上,一种独特的绿洲文化由多个民族共同在此地创造出来。在当地现存众多的古代遗址中,名闻遐迩的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约40余公里的火焰山主峰山腰、木头沟沟谷西岸的陡崖上。不仅保存了大量色彩绚丽的古代壁画,而且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1980年10月至1981年7月,吐鲁番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在对柏孜克里克石窟崖岸前的土沙堆积进行清理时发现了新的洞窟。经过仔细甄别,在堆积中发现了一批的汉文文书和回鹘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写本、印本文书以及其他文物。其大致年代范围,上至西晋,下迄北宋。从目前所知汉文佛教文书的内容看,涉及经、律、论多个领域。本文就以这次出土的汉文佛教典籍为研究对象,结合吐鲁番盆地的历史文化变迁,从多方面开展了研讨。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的这批汉文佛教文书,就外观的细节而言,与以往当地发现的抄经并无二致。文书的书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十六国、高昌国及唐西州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多种书体竞相呈现,反映出吐鲁番盆地与外部区域文化交流的频繁,为我们描绘出在丝绸之路这一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上佛教文化旺盛而持久传播的历史画卷。(二)柏孜克里克石窟所出土的《金光明经》及《仁王般若经》等佛教护国类经典尤其为麹氏高昌国王族所青睐。除了麹氏高昌国处于大国之间,其王族无奈只好时常寄望于佛法护佑的外部原因外,实际还有其抄经供养的内在动机,即,不仅可用佛教义理来为其现世王权合法性提供辩护,而且来世还能当转轮王,甚至依据授记还能成佛。(三)包括柏孜克里克石窟所出土的数量多、版本多的《金刚经》残卷文书的发现,表明自北魏至隋唐,《金刚经》汉译本曾在今吐鲁番地区流行一时,尤以鸠摩罗什的译本大行其道。此经的流行,固然与其所宣扬的佛教义理相关,但也与罗什高超的译经水平有关。特有的汉文化传统,为《金刚经》信仰在唐代西州的进一步流传提供了土壤。(四)吐鲁番所见汉文、回鹘文《弥勒上生经》残卷及其他相关艺术品的存在,勾画出弥勒上生信仰自南北朝至唐代在当地由盛而衰,至高昌回鹘时期再度兴盛的轨迹,但其发展演变与中原地区并不同步,从而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五)在五至九世纪期间,主要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西方净土思潮曾在高昌和龟兹这些西域重镇流传一时并在不同地域显示出了不同的形态。在唐朝着力在西域建立汉寺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由于奉敕前来建寺的长安寺院出身僧人的重要媒介作用,长安样式的西方净土变艺术极可能直接被移植到了西域汉寺中,从中显示出长安佛教文化对西域的影响。(六)《妙法莲华经》在吐鲁番盆地的长期流传并在所有汉译佛典中以最多数量而独占鳌头,其实也是此经在中国流行的一个缩影。其中的原因,除了于此经提倡的“三乘归一”的义理思想有关外,鸠摩罗什高超的译经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七)在高昌辑译完成的《贤愚经》被带至河西后不久,在为敦煌莫高窟壁画提供相关新颖内容题材的同时,在北凉时又西进高昌,出现在吐峪沟石窟壁画中。两地这一时期的洞窟,从建筑形制、壁画布局、题材内容、人物造型、绘画技艺以及所反映的佛教信仰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反映出中古时期西域和河西在佛教艺术方面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八)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的密教典籍,属于《大日经》、《金刚顶经》系统的非常少见,而主张讽诵、抄写,并伴以陀罗尼咒语来获取功德的典籍数量占优势。这种现象表明,自魏晋直至唐宋的数百年间,在当时的吐鲁番盆地,相比较于《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宣扬复杂晦涩密教根本理论的典籍,强调现世及来世利益的陀罗尼类密教典籍更受青睐而易于被广大信众所接受,反映出当地汉传佛教的鲜明特征。(九)《维摩诘经》残卷的大量发现,尤其是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表现此经曾在唐代吐鲁番盆地流行一时。高昌回鹘时期,以罗什译本为底本的回鹘文《维摩诘所说经》在当地出土不少,而以此为依据绘制的“维摩诘经变”在伯西哈石窟的密教洞窟第3窟中出现,一方面是此经变画受敦煌佛教艺术影响所致,另一方面,与《维摩诘所说经》所宣扬的以神通教化众生和密教注重神通高度契合不无关系。(十)汉文大藏经在古代吐鲁番的流传,不仅见于历史文献的记载,而且由当地出土的佛经残卷得以确证。藏经的形式既有抄本,也有印本。其中,唐代由中央政府颁赐的依据《大唐内典录·入藏卷》来组织的抄本藏经在当地广为流传直至北宋初年。北宋以后,刻本大藏经的开宝藏、金藏、契丹藏、毗卢藏、崇宁藏及碛砂藏等多个版本均在当地出现,南北中三个大藏经系统汇集,佛教文化之兴盛由此可见一斑。至蒙元时期,高昌回鹘已具备了自行刊印藏经的能力。
蔡光明[6](2015)在《紫外探测与紫外多信道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紫外通信是利用紫外光作为载体,在自由空间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型无线光通信技术。日盲紫外通信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低窃听率、低位辨性、可全天候实现非严格对准通信等优点;日盲紫外探测具有背景噪声极低、误判很少、灵敏度高等特点。因此,日盲紫外波段可以作为常规通信和探测技术的补充手段,在特殊场合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从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对紫外通信和紫外探测技术的研究已经有了部分成果。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依托,以提高紫外探测、通信系统的性能为出发点,围绕提高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和原型系统的设计展开研究与开发。论文归纳总结了紫外通信和紫外探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了日盲紫外通信及探测与常规技术的区别和特点。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分析了紫外光在大气中的传输特性,得到了紫外光的传播损耗与传输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紫外探测与紫外通信的系统性能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测试,比较分析了几种紫外光源与紫外探测器件的适用性,设计并搭建了一种紫外探测实验系统,完成了紫外探测的部分实验测试。结合多幅调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多发单收(MISO)的紫外通信方案,并搭建了实验原型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使得通信比特率提高一倍。
潘志庚,白宝钢[7](2009)在《中国图形工程:2008》文中提出本文是中国图形工程的年度文献综述系列之十四。对2008年国内主要中文信息技术类期刊发表的图形工程的主要论文,根据内容进行了分类和整理,这些学术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研究论文共计879篇,是从国内发表图形工程中文论文比较集中的11种中文学术期刊共计8 131篇(其中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论文7 332篇)论文中筛选出来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表明,国内14年来从事图形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人员总体趋势仍然保持稳定,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也较活跃而且广泛。同时,计算机图形学本身也在发展,并与其他学科结合,派生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甚至交叉学科。
潘志庚,白宝钢[8](2008)在《中国图形工程:2007》文中研究说明该文是中国图形工程的年度文献综述系列之十三。对2007年发表的图形工程的主要论文,根据内容进行了分类和整理,这些学术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研究论文共计659篇,是从国内发表图形工程中文论文比较集中的11种中文学术期刊共计7 407篇(其中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论文7 290篇)论文中筛选出来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表明,国内13年来从事图形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人员总体趋势是保持稳定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也很活跃而且广泛。同时,计算机图形学本身也在发展,并与其他学科结合,派生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甚至交叉学科。
王惠丽[9](2007)在《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河北省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逐步改善,农村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村庄规划编制滞后,不能有效指导村庄各项建设;人居环境质量较差,一些村庄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落后、生活环境脏乱差;农宅建设不按规划设施,村庄盲目外延;村庄建设缺乏特色,各项建设混乱无序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已成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的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综合研究了已有的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并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对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方法、途径和原则进行了适合河北省情的探索,希望可以对今后的河北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可以吸取和借鉴的经验和需要注意的教训。第二部分介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概念,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点、新型农民、村庄规划、发展主体、公众参与等,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在哪里的问题做了阐述。第三部分介绍了河北省农村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规划设计人员对河北农村的实际调研结果,总结出了河北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找到适合河北省情的规划设计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首先介绍了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内容、规划原则、规划方法,其次就新农村建设中涉及到的村庄建设的各个元素的具体规划设计作了详细地阐述,例如:居住建筑设计及农宅的群体组合设计;公共设施的规划布置和设置要求;生产及仓储建筑设计;道路与停车场地设计;竖向规划设计;公用工程设施设计;防灾减灾设计;景观环境设计等。第四部分的最后一节以河北省邯郸市西长远村的新农村建设为例具体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和原则。第五部分是结语。这一部分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向设计师提出了有关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
齐晓娜[10](2005)在《鸭梨品质检测与分级计算机视觉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梨是河北的特产水果,也是我国主要出口水果之一。鸭梨的品质分级是其产后处理和市场销售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的水果分级一直是手工进行,费时、效率低下,主观性强,不能保证出口鸭梨的品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套先进的自动分级系统。 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水果分级研究的进展。本研究应用视觉检测技术对鸭梨进行品质检测和分级。建立了鸭梨分级软硬件系统,从鸭梨的形状、大小、颜色入手,选出符合梨的外观品质检测的4个特征参数,分别是鸭梨横径,果形指数,鸭头特征,色泽。依据这4个特征参数通过改进BP神经网络将鸭梨分为AA级、A级和等外品三个等级。另外,文中对鸭梨的表面缺陷做了一些讨论。 鸭梨分级系统包括图像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级四个部分。 图像采集的硬件系统包括PC机,NI公司PCI/PXI-1411图像采集卡及自制照明箱。照明箱内壁喷有哑光白漆,内装有Panasonic WV-CP240/G彩色摄像头,40W环形荧光灯和升级载物台。实验中,将鸭梨放在升级载物台上,在黑色背景下,对每个鸭梨采集三幅彩色图像,每隔120°采集一幅,以保证采集到鸭梨的全表面。 将采集到的彩色图像进行图像转换、中值滤波、图像增强、图像分割、边缘检测等预处理,得到便于进行特征提取的图像。其中特点是获得去除梨梗的梨体图。方法是通过阈值处理得到带梗的鸭梨图像和单独梨梗的图像,再将两图进行减操作,即得到去除梨梗的梨体图。 特征提取中,鸭梨横径和果形指数采用最小外接矩法获得。鸭头特征选用优等果形的梨头作为模板,与其它鸭梨图像进行匹配,比较鸭梨图像与模板鸭头的近似程度,将匹配的分数作为鸭头明显与否的标准。对于颜色特征,选取HSV模型中与亮度无关的H通道来进行研究,将鸭梨最大内接圆内所有像素的H值的平均值作为鸭梨颜色特征值。 分级部分将获得的4个特征值作为神经网络参数,输入改进BP神经网络系统。神经网络结构为4-10-3,隐含层选用S函数,隐含层和输出层之间选用线性转移函数。实验中人为选出AA级、A级鸭梨各10个,等外品8个作为训练样本输入网络进行训练,再取3个等级的共33个鸭梨作为检验样本。实验结果表明分级准确率可达85%。 软件部分由Labview及NI公司图像处理软件包IMAQ Vision开发。分级所用BP神经网络训练分级程序由Matlab语言神经网络工具箱编写。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
二、2000年《照明工程学报》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照明工程学报》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M-BP组合模型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
1.3.2 交通事故预测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概述 |
2.1 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 |
2.1.1 人的因素 |
2.1.2 车辆因素 |
2.1.3 道路因素 |
2.1.4 经济因素 |
2.1.5 管理因素 |
2.1.6 交通法规因素 |
2.2 目前道路交通应用的数据采集技术 |
2.2.1 独立式信息采集技术 |
2.2.2 协作式信息采集技术 |
2.2.3 其他交通信息采集技术手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GM-BP组合预测模型选择及验证 |
3.1 预测模型的选择 |
3.1.1 预测模型简介 |
3.1.2 BP网络结构 |
3.1.3 标准BP算法的不足及改进 |
3.1.4 BP神经网络设计的一般原则 |
3.2 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
3.3 灰色神经网络组合的道路交通事故组合预测模型 |
3.3.1 道路交通事故组合预测模型单项预测方法的选择 |
3.3.2 灰色理论和神经网络非线性组合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 |
3.4 基于GM-BP的组合预测模型实例应用 |
3.4.1 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分析 |
3.4.2 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 |
3.4.3 基于GM-BP的道路交通事故组合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系统需求分析 |
4.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4.2 功能需求分析 |
4.2.1 事故数据采集与接收功能分析 |
4.2.2 事故分析处理功能分析 |
4.2.3 事故数据查询功能分析 |
4.2.4 安全评价与预测功能分析 |
4.2.5 交通控制及应急救援功能分析 |
4.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系统设计 |
5.1 系统架构设计 |
5.2 系统各模块的设计 |
5.2.1 事故数据采集与接收模块的设计 |
5.2.2 事故分析处理模块的设计 |
5.2.3 事故数据查询模块的设计 |
5.2.4 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块的设计 |
5.2.5 交通控制及应急救援模块的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3.1 系统数据库 |
5.3.2 空间数据库 |
5.3.3 属性数据库 |
5.3.4 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连接 |
5.4 数据库与系统各个模块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系统实现 |
6.1 系统总体实现 |
6.2 系统各模块的实现 |
6.2.1 事故数据采集与接收功能的实现 |
6.2.2 事故分析处理功能的实现 |
6.2.3 事故数据查询功能的实现 |
6.2.4 安全评价与预测功能的实现 |
6.2.5 交通控制及应急救援功能的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视觉伺服的管片拼装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管片拼装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管片拼装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管片拼装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 视觉伺服研究现状 |
1.3.1 国内视觉伺服研究现状 |
1.3.2 国外视觉伺服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一种新型管片拼装机设计 |
2.1 新型管片拼装机的设计要求 |
2.2 新型管片拼装机设计方案 |
2.2.1 平移装置的设计方案 |
2.2.2 微调装置的设计方案 |
2.3 新型管片拼装机结构与电机选型 |
2.4 新型管片拼装机传感器和相机选型与布置 |
2.4.1 传感器选型与布置 |
2.4.2 工业相机选型与布置 |
2.5 本章小结 |
3 新型管片拼装机姿态调整机构的运动学分析与速度控制 |
3.1 姿态调整机构坐标系的建立 |
3.2 姿态调整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3.2.1 求解正解 |
3.2.2 求解速度分量 |
3.3 姿态调整机构正解仿真 |
3.4 姿态调整机构速度控制器设计 |
3.5 姿态调整机构控制器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图像的管片拼装机伺服控制 |
4.1 管片拼装机实验装置坐标系建立 |
4.2 相机模型与标定 |
4.2.1 针孔相机模型 |
4.2.2 张氏相机标定 |
4.2.3 标定结果与分析 |
4.3 目标点预测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
4.3.1 可行性分析 |
4.3.2 机器学习方法 |
4.3.3 回归模型 |
4.3.4 模型评价标准 |
4.3.5 目标点回归模型预测分析 |
4.4 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IBVS)控制策略与方法 |
4.4.1 图像雅克比矩阵与深度估计 |
4.4.2 控制器与控制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管片拼装机视觉伺服控制策略的实验验证 |
5.1 控制程序开发 |
5.2 实验验证与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新型管片拼装机实验装置详细参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盾构机管片拼装视觉伺服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管片拼装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视觉伺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管片拼装机提升装置同步控制 |
2.1 管片拼装机提升系统 |
2.1.1 提升系统原理 |
2.1.2 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
2.2 同步控制策略设计 |
2.2.1 PID控制器 |
2.2.2 自适应调整策略 |
2.2.3 模糊补偿器 |
2.2.4 稳定性分析 |
2.3 仿真分析 |
2.4 实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管片拼装机视觉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
3.1 相机模型与标定 |
3.1.1 相机模型 |
3.1.2 相机标定原理 |
3.1.3 标定试验与精度分析 |
3.2 管片期望位置求解模型 |
3.2.1 管片位姿测量原理 |
3.2.2 相机视场分析 |
3.2.3 期望位置求解模型 |
3.3 管片拼装视觉伺服控制系统 |
3.3.1 基于机器视觉的管片拼装实验台 |
3.3.2 基于图像的管片拼装视觉伺服控制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图像的管片自动拼装控制策略实验分析 |
4.1 总体控制方案 |
4.2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基于RS-SVM算法的矿井主运输系统火灾诊断及灾害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矿井胶带火灾灾变风流状态研究 |
1.3.2 数据融合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3 矿井火灾监测技术的研究 |
1.3.4 煤矿远程监控技术研究 |
1.3.5 抗灾风门监控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矿井主运输系统火灾灾变特性及致灾机理 |
2.1 矿井主运输系统火灾灾变特性 |
2.2 矿井主运输系统致灾机理 |
2.2.1 火灾致灾机理 |
2.2.2 主运输巷道发火原因 |
2.3 矿井灾变通风网络分配理论 |
2.3.1 矿井风流状态方程 |
2.3.2 通风网络风流分配数学模型 |
2.3.3 通风网络风流解算 |
2.4 矿井灾变通风系统风流控制技术 |
2.4.1 基本控风原则 |
2.4.2 旁侧支路逆转原因及应对措施 |
2.4.3 上、下行风流发生火灾时风流逆转条件 |
2.4.4 下行风风流逆转过程及突变理论分析 |
2.4.5 灾变时的基本控风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主运输系统火灾诊断技术算法优选 |
3.1 井下胶带燃烧决策表离散化及特征提取 |
3.1.1 OPTICS算法思想 |
3.1.2 基于粗糙集理论与OPTICS算法的连续属性离散化算法 |
3.1.3 运输胶带火灾决策表离散化 |
3.1.4 井下胶带火灾信息特征提取 |
3.2 基于粗糙集-支持向量机的胶带火灾的预测 |
3.2.1 支持向量机的学习过程 |
3.2.2 支持向量机的实现 |
3.2.3 主运输系统火灾核函数的选取 |
3.2.4 主运输系统火灾算法参数的优化 |
3.2.5 其它方法——基于M-RS-SVM方法的胶带火灾的预测 |
3.3 预测算法对比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矿井主运输系统火灾诊断及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
4.1 单片机最小系统 |
4.2 数据采集模块 |
4.3 键盘显示及报警模块 |
4.3.1 显示模块设计 |
4.3.2 键盘、报警电路 |
4.4 MAX485通讯模块 |
4.5 看门狗电路 |
4.6 硬件设计流程图及软件地址分配表 |
4.6.1 地址分配表: |
4.6.2 矿井主运输系统火灾诊断及控制系统软件流程图 |
5 灾变风门控制系统设计 |
5.1 风门控制模块结构 |
5.2 抗灾救灾自动控制风门结构设计 |
5.2.1 自动控制风门结构组成 |
5.2.2 自动控制风门控制气阀结构设计 |
5.3 抗灾救灾自动控制风门工作原理 |
5.4 抗灾救灾自动控制风门技术要求 |
5.4.1 自动控制风门的类型 |
5.4.2 自动控制风门的选型 |
5.4.3 水压检测及喷雾功能 |
5.5 抗灾救灾风门控制装置设计 |
5.5.1 视频服务器设计 |
5.6 矿井抗灾及预防监控系统需求 |
5.7 矿井抗灾及预防监控系统体系结构 |
5.8 抗灾风门监控系统的系统具体开发 |
5.8.1 主要功能设计 |
5.8.2 主要功能实现 |
5.8.3 液压风门工作原理 |
5.9 本章小结 |
6 矿井主运输系统火灾控制工程实践 |
6.1 灾变通风设施安装地点选择 |
6.2 灾变通风设施附近传感器的安装 |
6.3 主运输系统灾变控制区域划分 |
6.3.1 主斜井 |
6.3.2 4煤系统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佛教文书相关问题研究 ——以1980-1981年出土文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吐鲁番汉文佛教文献的发现、收藏及研究回顾 |
一、吐鲁番汉文佛教文献的发现 |
二、吐鲁番汉文佛教文献的收藏概况 |
三、吐鲁番汉文佛教文献的研究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佛教文书的外观研究 |
第一节 文书纸张及抄写、刻印的样式 |
一、文书的纸张 |
二、抄写、刻印样式 |
第二节 写经书法艺术 |
一、十六国时期 |
二、高昌国时期 |
三、唐代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佛教护国经典与麹氏高昌王国的政治 |
第一节 出土文书的概况 |
第二节 新发现旅顺博物馆所藏两件高昌王麹乾固供养写经 |
一、高昌的抄经概况 |
二、旅顺博物馆新发现的高昌王麴乾固的供养写经 |
第三节 麹氏高昌王族抄经供养动机补论 |
一、麹氏王国的政治困局 |
二、麹氏高昌王族抄经供养动机补论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金刚经》文书及相关信仰在古代吐鲁番的流行 |
第一节 出土文书的概况 |
第二节 《金刚经》概况 |
一、《金刚经》的主要版本 |
二、《金刚经》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金刚经》在高昌(唐西州)的流传 |
第四节 罗什译本流行原因蠡测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弥勒上生经》文书与古代吐鲁番地区“弥勒净土”信仰 |
第一节 出土文书概况 |
第二节 弥勒净土思想的产生 |
第三节 弥勒上生信仰在古代吐鲁番的流传 |
一、早期的弥勒上生信仰 |
二、唐代西州时期的弥勒上生信仰 |
三、高昌回鹘王国的弥勒上生信仰概观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观无量寿佛经》文书与西域“西方净土”思想的流传——以高昌和龟兹为中心 |
第一节 出土文书概况 |
第二节 西方净土信仰的产生及其在西域的流传 |
一、西方净土信仰的产生 |
二、西方净土思想在西域的流传 |
第三节 从西方净土变看唐代长安佛教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妙法莲华经》的盛行与鸠摩罗什的译经技法 |
第一节 出土文书的概况 |
第二节 《妙法莲华经》的内容及其传译 |
第三节 由《妙法莲华经》管窥鸠摩罗什的译经技巧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贤愚经》文书及吐峪沟石窟相关壁画的解读 |
第一节 出土文书的概况 |
第二节 《贤愚经》概况 |
一、《贤愚经》的产生及其内容 |
二、龟兹石窟中的《贤愚经》故事画 |
三、《贤愚经》在河西早期流传略述 |
第三节 吐峪沟石窟壁画中《贤愚经》故事画的解读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八章 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密教典籍文书述论 |
第一节 出土文书概况 |
第二节 出土密教文书的分类及内容述略 |
一、出土密教文书的分类 |
二、出土密教文书内容述略 |
第三节 小结 |
第九章 《维摩诘经》文书与伯西哈石窟《维摩诘经变》壁画 |
第一节 出土文书概况 |
第二节 《维摩诘经》主要内容及其传译概况 |
一、《维摩诘经》的主要内容 |
二、《维摩诘经》的传译概况 |
第三节 吐鲁番伯西哈石窟中的“维摩变”壁画再探 |
第四节 小结 |
第十章 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佛教文书与汉文《大藏经》 |
第一节 佛教三藏典籍的汇辑、汉译与汉文写本《大藏经》 |
第二节 汉文刻本《大藏经》概况 |
第三节 汉文《大藏经》在西域的流传 |
一、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提供的线索 |
二、佛经目录的发现 |
第四节 出土文书中《大藏经》系统残卷的再发现 |
一、出土抄经残片概况 |
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作为抄本藏经的功用探析 |
三、刻本《大藏经》残卷的新发现 |
第五节 小结 |
结论 |
一、总结 |
二、本文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紫外探测与紫外多信道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紫外光传播特性 |
1.1.1 紫外光光谱及大气吸收特性 |
1.1.2 紫外光大气传播特性 |
1.1.3 日盲紫外光的独特优势 |
1.2 紫外光通信与可见光通信比较分析 |
1.2.1 紫外光通信与可见光通信应用方向的不同 |
1.2.2 信号处理技术在无线光通信中的重要性 |
1.3 紫外探测和紫外通信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研究历程现状 |
1.3.2 国内研究历程现状 |
1.4 论文结构与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紫外大气信道的建模分析 |
2.1 紫外光在大气中的散射方程 |
2.2 传播距离与信道损耗关系 |
2.2.1 信道损耗的解析表达 |
2.2.2 信道损耗与传播距离关系测试分析 |
2.2.3 信道损耗的拟合模型 |
2.3 阳光中紫外噪声的测量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紫外探测实验系统方案与实测 |
3.1 紫外辐射的模拟源 |
3.1.1 紫外气体灯 |
3.1.2 紫外激光器 |
3.1.3 紫外LED |
3.1.4 燃烧物质 |
3.2 紫外探测器件分析 |
3.2.1 PMT特点分析 |
3.2.2 APD特点分析 |
3.2.3 AlGaN探测器特点分析 |
3.3 紫外探测实验系统方案 |
3.3.1 探测系统结构 |
3.3.2 实验系统关键器件选型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探测平台中模拟电路滤噪方法设计与实现 |
3.4.1 光电噪声理论 |
3.4.2 去噪电路实现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幅调制的MISO紫外光通信系统方案 |
4.1 MIMO原理 |
4.2 紫外LED阵列极限调制速率测试 |
4.3 紫外通信中的多幅值可行性分析 |
4.4 基于多幅调制的一种MISO紫外光通信系统方案 |
4.5 实验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 |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中国图形工程:2007(论文提纲范文)
1 简 介 |
1.1 文献分类 |
A1 图形学基本理论和算法 |
A2 图形生成 |
A3 科学计算可视化 |
A4 计算机动画与数字娱乐 |
A5 人机交互与用户界面 |
A6 GIS及图形数据库、图形系统与标准 |
A7 图形硬件、网络图形和协同设计 |
A8 几何造型基础理论和算法/CAGD/CAD |
A9 图纸输入及处理 |
A10 虚拟现实/虚拟环境/增强现实 |
A11 移动图形、数字几何处理 |
A12 其他 |
1.2 文献进一步分类 |
2 刊物和文献选取 |
2.1 刊物选取 |
2.2 文献选取情况 |
3 统计、分析和讨论 |
4 结 论 |
附 录 |
A11 移动图形、数字几何 (38篇) |
A12 其他 (56篇) |
(9)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2 基本概念的诠释 |
2.1 社会主义新农村 |
2.1.1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
2.1.2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 |
2.2 农村居民点 |
2.3 新型农民 |
2.4 村庄规划 |
2.5 发展主体 |
2.6 公众参与 |
3 河北省农村现状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
3.1 河北省农村现状 |
3.1.1 人口现状 |
3.1.2 环境现状 |
3.1.3 耕地现状 |
3.1.4 村民生活现状 |
3.1.5 村庄建设用地现状 |
3.2 河北省农村存在的问题 |
3.2.1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
3.2.2 村庄无序发展,布局混乱 |
3.2.3 自然灾害威胁村民生存安全 |
3.2.4 建筑质量参差不齐,道路质量差 |
3.2.5 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不完善 |
4 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设计研究 |
4.1 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内容 |
4.1.1 村域规划 |
4.1.2 村庄建设规划 |
4.1.3 近期建设整治规划 |
4.2 新农村规划设计原则 |
4.2.1 自然性原则 |
4.2.2 整体性原则 |
4.2.3 持续性原则 |
4.2.4 多样性原则 |
4.2.5 全民性原则 |
4.2.6 特色性原则 |
4.3 新农村规划设计方法 |
4.3.1 村庄合并型 |
4.3.2 搬迁新建型 |
4.3.3 错位整治型 |
4.3.4 中心整治型 |
4.3.5 控制发展型 |
4.3.6 村庄保护型 |
4.4 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构成元素 |
4.4.1 居住建筑设计及农宅的群体组合设计 |
4.4.2 公共设施设计 |
4.4.3 生产及仓储建筑设计 |
4.4.4 道路与停车场地设计 |
4.4.5 竖向规划设计 |
4.4.6 公用工程设施设计 |
4.4.7 防灾减灾设计 |
4.4.8 景观环境设计 |
4.4.9 历史文化保护 |
4.5 建设新农村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4.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例 1 |
4.6.1 河北省邯郸市西长远村现状 |
4.6.2 现存主要问题 |
4.6.3 村庄建设规划 |
4.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例 2 |
4.7.1 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概况 |
4.7.2 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规划设计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录 |
(10)鸭梨品质检测与分级计算机视觉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对水果品质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对水果品质的研究概况 |
1.2.2 国内对水果的研究概况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系统硬件结构及图像采集 |
2.1 系统硬件组成 |
2.1.1 CCD摄像头选择 |
2.1.2 图像采集卡 |
2.1.3 光照系统 |
2.1.4 计算机设备 |
2.2 系统校验 |
2.3 鸭梨图像获取 |
3 图像预处理 |
3.1 图像转换 |
3.2 图像去噪 |
3.2.1 移动平均法 |
3.2.2 中值滤波法 |
3.2.3 形态学滤波 |
3.3 图像增强 |
3.4 图像分割 |
3.5 轮廓提取 |
3.5.1 Roberts算子 |
3.5.2 Prewitt算子 |
3.5.3 Sobel算子 |
3.5.4 Laplacian算子 |
4 鸭梨特征参数提取 |
4.1 鸭梨横径 |
4.2 果形指数 |
4.3 鸭头特征确定 |
4.3.1 模板匹配原理 |
4.3.2 鸭头匹配 |
4.4 色泽 |
4.4.1 常用色彩模型 |
4.4.2 颜色模型转化 |
4.4.3 鸭梨颜色提取 |
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鸭梨分级 |
5.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5.1.1 人工神经元模型 |
5.1.2 神经网络的激活转移函数 |
5.1.3 神经网络的主要应用 |
5.2 BP网络及其改进 |
5.2.1 BP算法 |
5.2.2 BP算法的改进 |
5.3 用于鸭梨分级的BP网络设计 |
5.3.1 BP网络设计 |
6 软件设计及实验结果 |
6.1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
6.1.1 LabVIEW简介 |
6.1.2 IMAQ Vision简介 |
6.1.3 NI-IMAQ简介 |
6.2 软件结构 |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7 梨的外部缺陷检测 |
7.1 缺陷提取 |
7.2 缺陷面积计算 |
8 结论及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实验硬件设备 |
附录B 部分程序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录 |
一线技术在节水灌溉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
四、2000年《照明工程学报》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M-BP组合模型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系统研究[D]. 于海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基于视觉伺服的管片拼装机控制系统研究[D]. 李济.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盾构机管片拼装视觉伺服控制系统研究[D]. 赵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RS-SVM算法的矿井主运输系统火灾诊断及灾害控制研究[D]. 张美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5)
- [5]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佛教文书相关问题研究 ——以1980-1981年出土文书为中心[D]. 彭杰. 兰州大学, 2016(11)
- [6]紫外探测与紫外多信道通信技术研究[D]. 蔡光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7]中国图形工程:2008[J]. 潘志庚,白宝钢.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9(06)
- [8]中国图形工程:2007[J]. 潘志庚,白宝钢.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8(06)
- [9]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D]. 王惠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10]鸭梨品质检测与分级计算机视觉系统的研究[D]. 齐晓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