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汉魏六朝石刻词语札记——兼及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张蕊寒[2](2021)在《《墨香阁藏北朝墓志》委婉语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委婉,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实现了委婉表达的言语或语言现象就称之为委婉语。禁忌和避讳则是委婉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禁忌语和避讳语也是委婉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为了实现得体原则,也会选用委婉表达,从而形成委婉语。委婉语形成的背后还反映了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主要有迷信造成的恐惧心理和敬畏权力或尊祖敬宗的心理,以及尚“中和”的儒家思想和含蓄尚雅的文风等。而委婉语词即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下,为满足交际需要和适应文化心理等需要,不直言其意,选用与直接语词具有相同含义语词来替换表达的语词。在本论文所研究的委婉语词中以可以明确认定是词的委婉词为主。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作为研究基础的理论和概念。第一章以《墨香阁藏北朝墓志》中的118方墓志为研究材料,按照委婉语的评判标准共筛选出224个委婉语词,以使用目的作为分类标准分为避忌型、尚雅型和礼节型三大类进行释义说明。第二章将从《墨香阁》中筛选出的224个委婉语词分别与同时期传世文献《魏书》和稍后的隋唐墓志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总结出北朝墓志委婉语词区别于同时期传世文献和不同时期墓志文献中委婉语词的特点。得出的结论有《墨香阁》中委婉语词较同时期传世文献在单音词上区别不大,主要区别在复音委婉词。《墨香阁》委婉语词因语素构词能力强、构词语素类型化以及构成方式多样化的特点而产生大量复音委婉词。且大部分复音委婉语词未见于同时期的传世文献,或为墓志文献所独有。而与隋唐墓志相比《墨香阁》中大部分委婉语词在其后的隋唐时期都得到了沿用,逐步成为固定委婉语词。还存在少部分委婉语词临时产生了新义以及存在部分临时委婉语词的现象。可以说在墓志文献这个语言社团中,委婉语词相对比较稳定,偶尔会因时代不同产生少部分临时新义或新词。第三章主要是对第一章中所涉及的委婉语词中未被词典收录的词条或义项作一补充,希望对《汉语大词典》的订补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材料。
孙元成[3](2021)在《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文中指出汉代器物铭文是指传世和出土的刻铸在汉代器物上的文字。铭文与墨书不同,墨书指书写在器物上的文字。由於铜镜铭文具有较强的美化性和装饰性,需专门考察。墨书、铜镜铭文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只是根据需要,文中个别之处或涉及墨书与铜镜铭文。本文旨在以汉代器物铭文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其中的异体字进行考察,总结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和特点,说明汉代器物铭文在汉字构形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异体字是指在一个稳定文字系统内变异的构形,它们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并且读音相同或相近。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一套由构形成分组成的、不断变化和协调的构形机制。笔画、构件是常见的构形成分。根据构件功能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分别为构件简省与增繁的异体字、构件位移的异体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构形变异为异体字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复杂多变的文字。构形成分是携带意义的、按照一定层次从构形中离析出来的构形要素,它们的功能各异,彼此相互影响。构形成分在汉代器物铭文构形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构形调节和完善。依据异体字构件数量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可分为构件简省的异体字、构件增繁的异体字;根据异体字构件组合关系的共性,可分为构件相对位置改变而同一构件方向没有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没有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调换的异体字;参照异体字构件形态的更替,可分为形声字、双声字、部分是形声字而部分是双声字、非形声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这三种异体字分别在数量、组合关系、形态等构件功能上较一致。从构件功能一致性出发对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分类是可行的。变异为异体字产生提供了必要途径,变异构形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相同是形成异体字的基础。变异影响构形。构形成分变异引起构形趋异和类同,类化、音化是两种不同的变异过程及变异结果。类化主要表现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音化促进非形声字向形声字、形声字向双声字或与原来构形有别的形声字转变。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不同的类化、音化构形不是异体字构形。异体字由构形变异产生,异体字不是汉字构形变异的唯一结果。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文字,构形成分的调整和运行影响构形关系。器物铭文文字的形态和结构从早期汉字构形演变而来,与汉代文字构形密切相关,这体现了构形的历史演进和承袭更新。所以,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关系既包含同一历史时期使用的汉字构形关系,又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构形的传承和演变关系,这展示出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传承和共时认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语的字词关系。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类化字存在部分交叉,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笔画与构形里的饰笔、借笔或有重叠。这些问题也体现了异体字构形复杂和多变。
王玉静[4](2021)在《唐代墓志中的女性典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研读大量唐代墓志铭的基础上,择取其中与女性相关的典故进行综合考释,并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来厘清每条典故的文献出处,进而分析唐代墓志铭所引用典故的深层含义。将析出的典故按照其相似的特点、作用等划分类别,由於墓志女主人大都已经婚嫁,故用於修饰其德行等方面的典故基本固定,不外乎孟母陶母之慈教,莱妇鸿妻之柔顺,张箴荀诫之妇礼、萍藻絺綌之妇职、螽斯芣苡之孝养等方面。唐志中引用的女性典故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所期许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即容貌娇艳,身姿绰约;饱读诗书、识礼明义;德行卓越,相夫教子;繁衍子嗣,勤俭持家等。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上始终处於“第二性”上,她们始终秉承着“夫为妻纲”的社会理念,即:夫在,女子当不妒专一,与其“琴瑟谐和”;夫死,女子应高洁守志,誓无再醮。虽有研究表明唐代的女性地位较之前代有所提升,但透过本文对女性典故使用情况的分析可知,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弱性”以及对男子的“依附性”依然存在。唐志中引用的女性典故内容正向,对当时社会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且大多含义丰富,同一个典故在不同墓志条例中代表不同含义;另外,唐志撰写者在择取与美貌相关的女性典故时,奉行“德貌双馨”者为上的标准。
王文超[5](2020)在《清初金石学研究 ——以着述、访碑、品赏为中心》文中认为清初金石学研究以着述、访碑、拓本及汉碑书风影响为中心展开论述。意在对清初金石学着述进行科学分类,厘清版本、学述主旨等相关情况,结合清初金石学相关的访碑寻拓等问题的考述,阐明习汉碑风气流行之前的汉碑品评中所牵涉的诸多问题。“金石学”这一概念的产生、含括内容及学科演进考察。明确本课题研究的主体为金石学学术风气下产生的诸多现象考察,而非研究金石本身和相关经史问题。明晰金石学着述为反映学者学术宗旨的主体,但同时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个人思想,甚至师友间所带来的互相作用都分离不开。清初金石学,除继承明末学术风气外,针对金石学发展风气肇始的两宋金石学进行相关问题说明。两宋金石学的特点,是金、石共同研究的学术成果与风气,因时代问题重心也发生了变化。清初时,内府及学人们对吉金研究不及石刻百一,清初金石学主体亦是针对石刻的。本课题一系列研究主旨即是围绕石刻研究为主的着述及相关问题而产生。清初金石学着述进行科学分类,旨在明确研究中的倾向及所出现的群体性问题。譬如,金石学着述中的石经、《瘗鹤铭》《天发神谶碑》都出现了众多学者关注、研究、鉴藏拓本现象。在对着述进行个案考述版本,学术宗旨和相关金石学信息提炼后,以群体关注中的研究方向,进行整体关照,可窥探近百年间金石学研究的嬗变,看出金石着述体例以及研究方式的进步与发展。清初学者们的研究及着述与之相关联的访碑寻拓问题,是金石学研究和书家临习师法的最重要基础材料。近年众多研究中关于遗民学者的访碑问题成果值得借鉴,而以对遗民学者群体帮助较大的官员和喜好金石学问的官员访碑行为再进行梳理考察,可寻绎访碑现象背后学者与官员间的相互影响。热爱金石学官员的研究和风气产生的一系列作用,在康熙时已经非常明显,而且在典型学者的影响下,逐渐更多的士人们关注金石学和金石文献。康熙中期前后,拓本在社会中大量流转,也使得士人们对拓本有了购买、委托、馈赠、亲拓等等诸多途径,可以满足研究、鉴藏、临习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清初金石学中的着述、访碑、拓本相关问题明晰后,同样对汉碑书法风格关注的士人们,是我们研究清初隶书审美和取法的关键。通过研究可明,在审美集中关注现象的影响下,临习汉碑者方逐渐被广泛带动起来,但这是汉隶、曹魏隶书、唐隶及时人风格并行的时代,而习汉隶的群体是在逐步扩大中进行。换言之,金石学的证定经史与拓本鉴藏者,促使汉碑审美群体扩大,进而带动了热爱书法的学者们对碑刻风格关注,访碑和拓本流布广泛更使得临习群体扩大。最后,书法史中的“碑学”与相关联的金石学,多是以乾隆一朝作为分界点,并未追溯清初。原因由本文研究可明,清初金石学是奠定一朝之风气,探索中发展。乾隆以后,考据风气大兴,金石学成为普及在小学或朴学研究中重要的力量,伴随出土金石日多,再而带动各种拓本风行,对后世所谓得“碑学”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清初金石学可视作“碑学”发展最源头中的润滑剂。
蔡克烂[6](2020)在《高邮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邮王氏父子是乾嘉时期着名的考据学家,精通文字、音韵、训诂及校勘之学。父子二人家学相承,以其卓絶的“小学”成就成爲清代学术史上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峯。历来学界对高邮二王的研究重点都集中在其训诂学、校勘学和音韵学的成就上,而对其文字学上的成就特别是《説文》学上的成就则关注不够。有鉴於此,对高邮二王《説文》学进行系统研究便成爲了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由於二王研究《説文》的材料众多,因此,在对其《説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初期,选择其校勘《説文》的情况作爲研究的切入点可谓是秉轴持钧。论文一共分爲四章及附録。第一章爲王氏父子研究《説文》的情况,主要介绍了王氏现存三种《説文》学残稿《王氏读説文记》《説文解字校勘记残稿》《説文段注签记》及一部批校稿《説文》校本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四者之间及校本与“高邮王氏四种”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爲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内容,王氏对《説文》的校勘分爲四个方面,即:校正字头、校正注文、校正音读、改易条目。他校正了正文字头56个,重文字头16个(包括古文字头9个,籀文字头5个,或体字头2个);校正注文包括订譌文、补脱文、删衍文、乙倒文四小部分,校改2000多条;校正音读7条;增补了31个字,删除了33个字,变换了14个字的位置。在分析王氏父子《説文》校勘内容的同时,适当间杂着探讨王氏校勘《説文》的得失。第三章爲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方法与特色,高邮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方法包括校异本、证本书、考他书、明读音、考古字、察词义、考韵文、明地理、辨名物、观搭配、考语实等十一种;其校勘《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广引各书、即音以求、以书体校《説文》、由校勘而词汇训诂。第四章爲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价值,此章从对《説文》学研究的价值和对“高邮二王”研究的价值两个角度进行探讨。附録爲笔者首次整理的《王氏读説文记》和《説文解字校勘记残稿》。
张燕[7](2020)在《《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造像记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收藏有中国历代石刻拓片近五千通,上至西汉,并延至民国,比较全面地反应了我国古代石刻的历史面貌。其中石刻造像记共计844通,参与造像的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涉及面广,材料十分丰富。相对於传世文献要经过文人的过滤与转述,石刻造像记一经刊刻,难以更改,真实性更强,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具有文字学、词汇学、文献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以下简称《京都拓本》)所藏造像记爲考察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全面调查、系统搜集与科学整理的基础上,进而展开造像记词语的专题深入研究,以期爲海外机构藏汉文石刻造像记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借鉴,爲汉语词汇学及汉语词汇史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文献支撑,同时亦爲今後大型辞书编纂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具体分析与研究造像记的起源及定名,对材料选择的范围进行界定。并对本选题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运用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説明。第一章《京都拓本》造像记文献整理与文字辨正。主要对《京都拓本》收録的造像记文献进行科学整理,并对《京都拓本》附録中的部分误释字和未释字进行细致辨正,以便爲後续的《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专题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专题研究。按照主题义类的方式,对《京都拓本》造像记中出现的八类特色词语进行了较爲细致的分类描写分析,爲汉语词汇史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资料。第三章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词语及相关问题比较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南北朝与隋唐时期造像记在结构、内容及词语等方面的异同,以便於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的继承、发展及整体使用状况。第四章《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对辞书编修的价值。利用《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补正《汉语大词典》在词目、义项及例证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在辞书编修方面的研究价值进行必要探讨。结语。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京都拓本》造像记文献研究进行全面总结。主要对《京都拓本》文献整理、词语释义及分类描写分析,造像记内容、结构、用词用语比较,造像记词语与辞书修订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归纳与经验总结。
冯永芳[8](2020)在《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研究 ——以墓志和买地券爲中心》文中提出作爲石刻文物出土大省之一,四川省各地区出土了数量衆多的各类石刻文献材料。其中尤以出土的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最爲典型,具有文献学、词汇学、辞书学、民俗学、宗教学、风水堪舆学等多方面的重要研究价值。因此,我们以四川各地区出土的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爲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搜集与科学整理的基础上,进而对其中的丧葬词语展开分类研究。我们首先对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中的丧葬词语进行全面描写与细致分析,进而总结归纳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丧葬词语的发展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探寻其背後蕴含的巴蜀地域丧葬文化,以期爲该时期石刻文献词语研究、石刻文献丧葬文化考察及大型辞书词条编纂与修订等提供一定的文献支撑与资料参考。全文共分爲六部分:绪论首先梳理了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而探讨其学术意义与研究价值,同时还就研究创新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材料来源等加以必要的説明。第一章对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中的丧葬词语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其构词理据。按照人由去世到安葬的过程对其中的丧葬词语展开分类研究,主要按照主题义类的方式划分爲四个小节,分别爲死亡义类词语研究、殡葬礼俗类词语研究、葬所称谓类词语研究和安葬义类词语研究。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丧葬词语的继承与发展情况。通过检索前後时代的传世文献与碑刻文献,对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的来源进行梳理。本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归纳概括继承於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三个时期的丧葬词语概况;二是初步探析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丧葬词语当中的新词新义,分析其构词理据,并对其中产生的新词新义进行必要的举例分析。第三章在分析描写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丧葬词语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该时期四川出土石刻丧葬词语的主要特点,主要从词语的构词特点与意义特点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第四章在以上描写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探讨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丧葬词语背後折射的巴蜀地域丧葬文化。结语对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丧葬词语的整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与一定的规律揭示。
王淘[9](2019)在《《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俗字研究》文中指出文章以《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俗字进行了穷尽式的集汇、整理,并分析探究了其中俗字的类型、特点、及形成原因,最后对部分疑难俗字做了考释。文章共分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为文章主体部分,通论篇,共4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对象、选题的意义和俗字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契约文书俗字研究现状,最后交代文章的研究方法和俗字的界定问题。第二章是婺源契约文书俗字的类型。文章参考前贤时彦的分类方法,结合《婺源》的实际情况,根据俗字产生的方式将材料中的俗字分为了十类。分别是删省、增繁、变换结构、类化、替换构件、归并、借音、书写变易、全体创造与合文。第三章是婺源契约文书俗字特点和形成原因。文章站在汉字发展史的角度对其特点进行了概括,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其特点包括:继承性、时代性、任意性和地域性。从追求书写效率、理据重构、材料的特殊性和书写人四个方面分析了俗字形成的原因。第四章是契约文书俗字释例。对《婺源》中的一些疑难俗字进行了考释,着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理据。下编为附录、《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俗字谱及整理说明。
石仲情[10](2019)在《芙蓉楼碑刻疑难词语考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芙蓉楼位於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黔城镇西北隅,沅、舞二水交汇之处,是一座江南古典园林式建筑,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左迁龙标而建。芙蓉楼是历代文人墨客宴宾送客、吟诗作赋之地,文化底蕴浓厚,在清代就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其中共保存古代石碑200余方,为湖南省保存古代石碑数量较多、文物价值较高的地方之一。芙蓉楼碑刻大多存於碑廊之中。碑廊分东西两院,东院为书法碑廊,西院为记事碑廊。书法碑廊以书法见称,着名大家、过境名流、本邑高贤均有作品刊刻於此。记事碑廊,官碑、民碑皆有,多为书院学宫、寺院庵堂、祠堂会馆、亭台楼阁、渡口河道、城市街道的记事碑,偶有墓碑,但不多见。记事碑虽以记事为主,但书法造诣亦颇深。芙蓉楼碑刻语料丰富,是记录黔阳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出土材料。这些碑刻材料大多年代可考,种类繁多,内容涉及黔阳古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从语言学角度研究黔阳古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真实、宝贵而又丰富的文献材料。目前,关於芙蓉楼碑刻的研究成果甚少。历代学者对芙蓉楼碑刻的研究仍停留在收集整理阶段,较少涉及词汇方面的具体研究。本文选取芙蓉楼碑刻中未见於《汉语大词典》的30个疑难词语作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绪论,包括芙蓉楼碑刻概说、疑难词语界说、研究现状及价值、研究材料和方法步骤四个小节。第二章研读分析“记事碑廊”中的碑刻,对“告登”“留充”“挠倾”“翻控”“粤稽”“日漓”“劄发”“乔寓”“仇攀”“嗣裔”“措备”“断令”“克继”“鉴佑”“泯浚”“朽顿”16个词语分别进行考释。第三章,研读分析“书法碑廊”中的碑刻,对“驳陊”“妥侑”“奇英”“服古”“廞明”“逮存”“芳型”“护培”“争场”“文繁”“端赖”“向兆”“简厥”“憩茇”14个词语分别进行考释。论文所据研究材料以《芙蓉楼碑刻集萃》为蓝本,及实地考察材料为补充。在系统整理芙蓉楼碑刻的基础上,对照《汉语大词典》,梳理出《汉语大词典》中失收的词语或义项。将碑刻材料与相关的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从语言训诂学角度对这些疑难词语进行一一考释,以期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工作提供一点有价值的资料,更希望能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所帮助。在对词语进行考释的过程中,同时注意借鉴相关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呈现词语所反映的时代特徵和地域特色,从而一窥当时黔阳古城的社会风貌。
二、读汉魏六朝石刻词语札记——兼及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汉魏六朝石刻词语札记——兼及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
一、边郡管理系统 |
二、内郡管理系统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
一、工类 |
二、矿业类 |
三、商业类 |
第二节 军事类 |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
一、农林类 |
二、水利类 |
第四节 畜牧类 |
第五节 仓储类 |
下编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
引用谱录简称 |
参考文献 |
职官索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2)《墨香阁藏北朝墓志》委婉语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二、作为研究基础的理论和概念 |
三、研究现状 |
四、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墨香阁藏北朝墓志》委婉语词的类型及释义 |
第一节 避忌型委婉语词 |
第二节 尚雅型委婉语词 |
第三节 礼节型委婉语词 |
第二章 《墨香阁藏北朝墓志》委婉语词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与传世文献《魏书》中同类语词的比较 |
第二节 与隋唐墓志中同类语词的比较 |
第三章 《墨香阁藏北朝墓志》与词典补充 |
第一节 补充大词典失收词语 |
第二节 补充大词典失收义项 |
第三节 提前大词典书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异体字的界定 |
第二节 研究材料 |
一、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
二、非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述 |
一、清代之前及清代的研究 |
二、民国至今的研究 |
第二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成分 |
第一节 构形成分的性质 |
第二节 构形成分的作用和功能 |
第三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 |
第一节 构件简省和增繁的异体字 |
第二节 构件位移的异体字 |
第三节 构件替换的异体字 |
第四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产生 |
第一节 异体字的产生途径 |
第二节 异体字的产生过程 |
一、类化与非类化 |
二、音化与非音化 |
第五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演变与共时认同 |
第一节 历时演变 |
一、研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的主要内容 |
二、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二节 共时认同及共时认同与历时演变的关系 |
第六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研究意义 |
第一节 异体字对语言研究的意义 |
一、促进语音研究 |
二、反映词汇演变 |
三、揭示语法现象 |
第二节 异体字对文献研究的意义 |
一、对出土文献研究的意义 |
二、对传世文献研究的意义 |
第七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语字词关系 |
一、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
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
第二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类化字 |
第三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构形中的饰笔和借笔 |
结语 |
附录一 汉代器物铭文字形来源 |
附录二 引用书籍及简称 |
附录三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字例简表 |
凡例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索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後记 |
(4)唐代墓志中的女性典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价值 |
二、女性典故的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行文说明 |
第一章 德行相关的女性典故 |
第一节 贤明相夫之贤妻 |
第二节 清贞守节之寡妇 |
第三节 持家有度之妇女 |
第二章 教育相关的女性典故 |
第一节 慈母教子之家庭教育 |
第二节 箴诫教女之社会教育 |
第三节 繁衍後代昌盛子孙 |
第三章 才貌相关的女性典故 |
第一节 博学之才属文之能 |
第二节 倾城之姿沉鱼之貌 |
第四章 婚姻观念与女性地位 |
第一节 由典故所见的婚嫁习俗 |
第二节 由典故所见的夫妻关系 |
第三节 由典故所见的女性地位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亡故类女性典故 |
附录2 文中所用唐志录文)误补正 |
附录3“女性典故”释义比较及补充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清初金石学研究 ——以着述、访碑、品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背景 |
一、选题目的 |
二、金石学称谓的变迁 |
三、金石学在当代学科中的相关问题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 |
一、近代以来金石学的研究范围 |
二、本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与方法 |
一、清初时间区限与研究范围 |
二、本课题研究方法 |
三、本课题创新点 |
第一章 清初金石学发展背景 |
第一节 宋代金石学形成概述 |
一、宋代金石学形成前的重文字学风气 |
二、金石学风气确立 |
三、南宋金石学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二节 清初对明代金石学的继承与批判 |
一、明中期以前金石拓本的流转概况 |
二、清初与明代中期金石学的关联 |
三、清初金石学对明末风气的继承 |
第三节 清初金石学文化背景与学术风气 |
一、明清易代后学者政治生态 |
二、集社、游幕下的金石学环境 |
三、清初金石学的现状 |
第二章 清初金石学着述分类与研究 |
第一节 清初金石着录分类 |
一、清代以来金石着述的分类方法概述 |
二、清初吉金着录情况 |
三、清初金石着录分类与解题 |
第二节 清初通纂类金石学专着研究——以郭宗昌、叶奕苞、李光映着述为例 |
一、郭宗昌《金石史》相关问题考述 |
二、叶奕苞《金石录补》及其相关问题考述 |
三、李光映《观妙斋藏金石文考略》考论 |
第三节 清初金石学着述中的专题性研究 |
一、清初金石学中石经研究相关问题考察 |
二、周在浚《天发神谶碑考》的影响 |
三、清初《瘗鹤铭》群体研究现象 |
第三章 清初官员曹溶、王士禛访碑研究 |
第一节 曹溶清初访碑寻帖的兴趣旨在 |
一、曹溶仕宦生涯与山西任职的心路考察 |
二、曹溶任期山西内与友朋的金石互动 |
三、曹溶在清初金石学中的角色 |
第二节 王士禛访碑中的“崇宋”意识 |
一、《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中的石刻考察 |
二、王士禛金石学学术积淀 |
第三节 清初访碑案例再探 |
一、清初访碑现象在当代语境下的探讨 |
二、叶奕苞、林侗:个人出行下的访碑释疑 |
三、杨宾、李蕃:访碑后的表达与实践 |
第四章 清初士人拓本来源考察 |
第一节 碑洞、慈仁寺:清初拓本南北出售情况 |
一、“碑洞”所售以新拓为主 |
二、慈仁寺:北方最重要书肆 |
三、拓本交易遍及南北书肆 |
第二节 清初士人间拓本的馈赠 |
一、叶奕苞金石拓本受赠来源 |
二、碑刻集中地域的学者与友朋间的拓本交流 |
第三节 清初士人拓本来源的其他途径 |
一、清初官员支持下的拓本获得情况——以朱彝尊为例 |
二、亲制拓本 |
第五章 清初金石学与汉碑取法之关系 |
第一节 汉唐碑刻:清初士人对宋拓审美的考察 |
一、清初宋拓鉴藏与研究的不同功用 |
二、关于唐拓、宋拓一些问题的说明 |
三、宋代相关金石文献中的汉碑拓本 |
第二节 清初金石学环境中的汉碑“古法”观念递变 |
一、从郑簠、傅山、朱彝尊悔初习隶书谈起 |
二、清初金石学着述中的汉碑观念 |
三、清初后期金石着述中的汉碑观念 |
第三节 品评与实践:清初汉碑的多重价值取向 |
一、清初金石学者中的习汉碑倾向 |
二、取法汉隶的书画家群体 |
余论 |
一、学者群体与学术着述方法百年内的嬗变 |
二、由杨霈批评傅山书《郭林宗碑》引起的思考 |
三、清初汉碑风气与碑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后记 |
(6)高邮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王氏父子研究《説文》的情况 |
第一节 从《説文》校本到《王氏读説文记》 |
第二节“高邮王氏四种”与《説文》校本 |
第三节《説文段注签记》与《説文》校本 |
第二章 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内容 |
第一节 校正字头 |
第二节 校正注文 |
第三节 校正音读 |
第四节 改易条目 |
第三章 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方法与特色 |
第一节 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方法 |
第二节 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特色 |
第四章 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价值 |
第一节 对《説文》研究的价值 |
第二节 对“高邮二王”研究的价值 |
第三节 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録 |
附録一 王怀祖先生《説文解字》校勘记残稿 |
附録二 王氏读《説文》记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後记 |
(7)《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造像记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造像记概述 |
二、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四、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京都拓本》造像记文献整理与文字辨正 |
第一节 《京都拓本》造像记文献整理 |
第二节 《京都拓本》造像记文字辨正 |
一、误释字正误 |
二、未释字考辨 |
第二章 《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专题研究 |
第一节 造像记称谓词语研究 |
第二节 造像记僧官词语研究 |
第三节 造像记邑义词语研究 |
第四节 造像记典故词语研究 |
第五节 造像记佛像词语研究 |
第六节 造像记处所词语研究 |
第七节 造像记活动词语研究 |
第八节 造像记佛教词语研究 |
第三章 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词语及其相关问题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结构比较研究 |
一、造像记结构概述 |
二、结构比较研究 |
第二节 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内容比较研究 |
一、造像记内容概述 |
二、内容比较研究 |
第三节 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发愿文词语比较研究 |
一、造像记发愿文概述 |
二、造像记发愿文词语比较研究 |
第四章 《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研究对辞书编修的价值 |
第一节 补充词目 |
第二节 增加义项 |
第三节 纠正释义 |
第四节 提前例证 |
第五节 充实例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録:《南北朝碑刻》卷(下册)造像记目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研究 ——以墓志和买地券爲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历史与现状 |
二、研究意义及价值 |
三、研究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材料来源説明 |
第一章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分类研究 |
第一节 死亡义类词语研究 |
一、委婉语类 |
二、其他与死亡义相关的词语 |
第二节 殡葬礼俗类词语研究 |
一、殡丧礼俗类 |
二、安葬礼俗类 |
第三节 葬所称谓类词语研究 |
一、坟墓、墓地类 |
二、墓穴、墓室类 |
第四节 安葬义类词语研究 |
一、安葬形式类 |
二、其他与安葬义相关的词语 |
第二章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中传袭自前代的丧葬词语 |
一、整体情况概述 |
二、承袭词语释例 |
第二节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中出现的新词新义 |
一、新词新义概述 |
二、新词新义释例 |
第三章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的主要特点 |
第一节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的构词特点 |
第二节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的意义特点 |
第四章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折射出的丧葬文化 |
第一节 灵魂不灭与事死如生 |
第二节 风水盛行与趋吉避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録 凡例 |
附録一《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词语释义表》 |
附録二《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目録》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9)《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俗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1章 绪论 |
1.1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概述 |
1.2 选题意义 |
1.3 俗字研究现状 |
1.3.1 敦煌写卷俗字研究 |
1.3.2 字书俗字研究 |
1.3.3 碑刻俗字研究 |
1.3.4 刻本俗字研究 |
1.3.5 俗字理论研究 |
1.3.6 契约文书俗字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俗字的界定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俗字的界定 |
第2章 《婺源》俗字类型 |
2.1 删省 |
2.1.1 删省笔画 |
2.1.2 删省构件 |
2.2 增繁 |
2.2.1 缀点 |
2.2.2 增加其他笔画 |
2.2.3 增加表意构件 |
2.2.4 增加其他构件 |
2.3 变换结构 |
2.4 类化 |
2.4.1 内部类化 |
2.4.2 受上下文影响的类化 |
2.4.3 受潜在字形和构件影响的类化 |
2.5 构件替换 |
2.5.1 替换示音构件 |
2.5.2 替换表意构件 |
2.5.3 简省替换 |
2.5.4 其他构件的替换 |
2.6 归并 |
2.6.1 笔画归并 |
2.6.2 构件归并 |
2.6.3 综合归并 |
2.7 借音 |
2.8 书写变易 |
2.9 全体创造 |
2.10 合文 |
2.10.1 数字合文 |
2.10.2 文字合文 |
第3章 《婺源》俗字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
3.1 《婺源》俗字的特点 |
3.1.1 继承性 |
3.1.2 时代性 |
3.1.3 任意性 |
3.1.4 地域性 |
3.2 《婺源》俗字形成的原因 |
3.2.1 追求书写便捷 |
3.2.2 理据重构 |
3.2.3 材料的特殊性 |
3.2.4 书写人的原因 |
第4章 《婺源》俗字释例 |
[叚、(?)] |
[(?)] |
[(?)] |
[(?)] |
[(?)] |
[(?)] |
[(?)] |
结语 |
引用及参考文献 |
附录: 俗字谱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芙蓉楼碑刻疑难词语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芙蓉楼碑刻概说 |
第二节 疑难词语界说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价值 |
第四节 研究材料和方法步骤 |
第二章 “记事碑廊”疑难词语考释 |
01.告登 |
02.留充 |
03.挠倾 |
04.翻控 |
05.粤稽 |
06.日漓 |
07.劄发 |
08.乔寓 |
09.仇攀 |
10.嗣裔 |
11.措备 |
12.断令 |
13.克继 |
14.鉴佑 |
15.泯浚 |
16.朽顿 |
第三章 “书法碑廊”疑难词语考释 |
01.驳陊 |
02.妥侑 |
03.奇英 |
04.服古 |
05.廞明 |
06.逮存 |
07.芳型 |
08.护培 |
09.争塲 |
10.文繁 |
11.端赖 |
12.向兆 |
13.简厥 |
14.憩茇 |
结语 |
一、对《汉语大词典》词语失收问题的认识 |
二、对黔阳古城历史文化的认识 |
三、疑难词语考释的心得体会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读汉魏六朝石刻词语札记——兼及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2]《墨香阁藏北朝墓志》委婉语词研究[D]. 张蕊寒.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D]. 孙元成. 吉林大学, 2021(01)
- [4]唐代墓志中的女性典故研究[D]. 王玉静. 兰州大学, 2021(12)
- [5]清初金石学研究 ——以着述、访碑、品赏为中心[D]. 王文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6]高邮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研究[D]. 蔡克烂.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7]《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造像记词语研究[D]. 张燕.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研究 ——以墓志和买地券爲中心[D]. 冯永芳.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俗字研究[D]. 王淘.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芙蓉楼碑刻疑难词语考释[D]. 石仲情. 吉首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