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ead A Merry Chase(论文文献综述)
陆佳琦[1](2021)在《体育人物纪录片《红门“足”梦》作品阐述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体育+纪录片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纪录片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在体育纪录片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体育人物纪录片更是以其特有的魅力趁势发展。伴随着视频时代到来,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与社会大众体育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体育人物纪录片的需求和欣赏能力也日益提高。足球被称为世界第一大运动。随着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在媒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之下,足球在全世界更是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潮。球迷群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而国内足球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国内球迷群体迅速发展成现象级的存在。每一个平凡的足球爱好者或许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故事。纪录片《红门“足”梦》以上海市闵行消防救援站为背景,将一名基层的球迷消防干部为主要拍摄对象,真实展现了作为从事基层消防一线的主人翁把足球有机地融入到消防员们的日常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故事,以足球传递力量与热爱,让敢于拼搏、永不放弃的足球精神与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红门精神共同绽放,从而让观众感受到足球的独特魅力,探讨足球能够为人生道路带来的丰富内涵与能量。本文主要从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创作历程、作品分析以及创作心得与不足等角度出发,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了阐述。笔者希望通过这样一部普通而又特殊的足球爱好者的纪录片创作历程,使观众感受到足球力量与魅力的同时,能了解到真实的中国基层消防救援队伍,也希望能为后续实践者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
尤达[2](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韩文娜[3](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朱文文[4](2021)在《依托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Z市Y幼儿园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备受人们的关注,幼儿生命教育作为整个生命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在帮助幼儿初步认识生命、了解生命、体会生命的艰辛与不易,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绘本作为最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可以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是实施幼儿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当前,虽然已有部分教师认识到绘本在幼儿生命教育中的价值,但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同时,关于绘本应用于幼儿生命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能够供教育教学借鉴和反思的研究成果较为匮乏。基于此,本研究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案例分析法,以Z市Y幼儿园为个案,以园内15位班主任教师为访谈对象,了解幼儿教师对绘本及幼儿生命教育的认识情况、利用绘本进行幼儿生命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利用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情况。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绘本在幼儿生命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情况,研究者随机选取园内小中大各一个班为主要观察对象,对其利用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活动进行观察,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的优化策略,期望可以给广大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通过对所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该园在利用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存在教师对绘本的认识不够全面、对绘本中蕴含的生命教育解读不全、忽视生命教育中的死亡主题、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以及活动延伸虚化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幼儿园重视园内绘本及幼儿生命教育的融合、教师要提高利用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水平、教师要重视生命教育中的死亡主题、以及教师要提高延伸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希望能够引起幼儿园对利用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重视,促进幼儿生命教育更好更有效的发展。
丁明月[5](2020)在《西顿动物小说的原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Ernest Seton Thompson,1860-1946)是加拿大着名的作家、博物学家,动物小说题材的开创者。西顿发表的共计46篇动物小说与原型之间具有学理联系:文本中具有丰富的人物、母题以及结构原型。从原型视角分析西顿小说,有利于跳出以往西顿研究的桎梏,以原型理论作为依托,发掘西顿作品的复杂性和前瞻性。人物原型方面,西顿动物小说中的主人公与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描写以狼王老暴、公羊库拉古为代表的英雄阿喀琉斯原型,化身为黑骏马的力士参孙原型,以及草原狼梯图、熊王杰克所代表的身份措置,受到双重哺育的“赫拉克勒斯”原型,西顿确立了动物的主体性地位,凸显了动物主人公的英雄特性,颠覆了传统的人类至上观念。母题原型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三个重要的母题,即受本能驱使的复仇行动、专制又慈祥的野生动物母爱以及相伴野生动物一生的死亡和新生。通过三个母题分析动物的类人情感,从精神属性上确定了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由此,人类要逃出现代文明的窠臼,需要借鉴动物生活。一方面要重新修复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从原始的动物情感中寻找人类失却已久的原始智慧闪光。人物和母题的原型创作自然而然造成结构原型的显现。小说中主要有历险——归来、冲突——对抗、渴望——追逐三个结构原型。这些结构原型的应用增强了西顿作品中神话般的超现实感,复现了有别于现代生活的英雄历险故事。动物主人公的英雄特性和传奇故事帮助现代人从庸常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凸显了西顿文学和神话原型之间的学理联系。综合来说,西顿动物小说具有丰富的原型内涵,而这正是历来被西顿研究者忽略的重要方面。通过原型分析构建西顿小说和神话传说的学理联系,可以明确西顿小说的现代意义,近一步丰富西顿动物小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桂倩[6](2020)在《小学速度类体育游戏的创编与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游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形式之一,在体育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学生需求的变化,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创编更适合学生的体育游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速度类体育游戏进行研究,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创编速度类体育游戏,第二部分是将创编的游戏应用于实际教学,通过实验法检验速度类体育游戏的效果,探讨其对小学生速度素质、50米快速跑技术学习、身体素质、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丰富小学生快速跑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速度素质及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实证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移植法、转换法等方法共创编出具有较强使用性的21个速度类体育游戏,创编的游戏涵盖了起跑、途中跑、冲刺跑、负重跑、障碍跑等与快速跑相关的基本技术。探索出创编体育游戏的七个基本步骤是:整理素材、选择方向、厘清原则与方法、确定框架、初步制定游戏、检验与完善游戏、书写游戏。2、创编的速度类体育游戏整体上获得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教师问卷结果显示64%的人对本次创编的游戏整体表示非常合理,没有人认为不合理;同时,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本次游戏在游戏的趣味性、科学性、安全性、运动负荷等方面也较为合理。3、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明显提高,并且高于对照组,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在快速跑教学中采用速度类体育游戏进行教学,能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位移速度及动作速度。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50米快速跑的测试成绩和技评成绩均有所提高,但对比分析不存在显着差异性,速度类体育游戏有助于学生50米快速跑的学习,但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效果不明显。5、速度类体育游戏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速度方面,对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仰卧起坐等三项指标的影响不明显。6、快速跑教学中应用速度类体育游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总体体育学习兴趣水平,主要体现在运动参与程度增加、体育学习积极兴趣提高、体育学习消极兴趣降低。
杨小帆[7](2020)在《《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女性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女性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作品中一直关注女性形象,关心女性问题。《战争与和平》是其第一部代表作,被赞誉为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在歌颂俄国人民热爱和平、英勇顽强的同时,再现了社会历史生活的恢宏画面,更以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生动丰满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俄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前途的探索、对人性的呼唤以及对道德完善的渴望。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以娜塔莎、玛丽娅为中心,结合海伦、丽莎和索尼娅等女性人物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女性人物形象特点,探求托尔斯泰的女性观。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正文第一章论述《战争与和平》的经典性,展现恢弘壮阔的史诗特点和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第二章主要分析《战争与和平》中的五位女性形象,从人物的外貌、行为、性格和命运四方面入手,阐述其内在品质,对比分析女性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特征。第三章剖析不同性格与品质下女性形象的命运结局与差异,探究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表现出的女性审美观、女性幸福观和女性价值观,较为客观地反映作者的价值取向、家庭思想和道德准则。结语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具有内在美、贤妻良母和爱国奉献的特点,托翁的女性观既符合当时社会观念,也对当今时代具有启示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和明丽[8](2020)在《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人民谋幸福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发展过程。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多次论述了“奋斗”与“幸福”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形成了内容丰富、特征鲜明的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本文以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轴线,在查阅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相关内容。首先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交代了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意义以及综述现状等,方便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不足。第二部分较为详细地梳理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形成。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在我国传统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奋斗幸福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基层执政实践经验,经历了初步奠定阶段、形成发展阶段、丰富深化阶段、最终成熟提出的。第三部分提炼归纳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内涵和特征。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力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更好更高层次的去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奋斗这一根本途径最终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这一宏伟目标的新时代幸福观;客观实践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实现途径与实现目标的统一、个人幸福与民族振兴的统一是其鲜明特征。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出发点、目标追求与实现途径。第五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由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构成。理论价值包括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弘扬和超越;实践价值包括批驳了错误的幸福观,引导人们践行正确的幸福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了新时代的奋斗力量;为实现全人类幸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朱福芳[9](2020)在《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文中指出关于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一般印象是十九世纪末期英国一位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海上惊险小说《金银岛》的作者,而不会想到他同时也是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斯蒂文森的创作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探索文学创作表现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一直为其所钟爱。在44年的短暂生命中,斯蒂文森共创作了12部小说、4部短篇故事集、4部诗集、5部旅行文集、6部杂集和2部非小说集,其内容涉及冒险、航海、海盗、阴谋、道德、人格、儿童、旅行等多种主题。斯蒂文森作为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劳绩为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之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他的作品进行探讨,可以挖掘斯蒂文森的文学价值以及正确认识他对英国文学和对后世的影响。本文乃纳入英国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语境下斯蒂文森文学思想与创作文本的专题研究。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品读与诠释。以斯蒂文森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在继承发展早期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主张及其特征。斯蒂文森的文学创作可谓忠实地实践其文学理论,他认为浪漫的文学要讲好故事,文学创作要重视想象的作用,并提出小说之于成人就是“游戏”等观点。通过对斯蒂文森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其新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体现于“新”和“奇”两个方面。本乎此,以他的创作尤其小说作品为基础,着重从“游戏”和“冒险”两个审美维度来分析其创作的新与奇,挖掘存乎其中的文学张力与阅读魅力,达到对该文学个案的解读,是论文的目标。在这一前提下,进一步梳理、分析斯蒂文森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对英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之于“新浪漫主义”的建构意义。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论述了新浪漫主义概念、内涵的界定与释义;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的关系;研究综述;论文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该部分首先重点辨析新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异同,并着重探讨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此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对斯蒂文森与浪漫主义的研究情况,从而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价值。再次是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诞生和创作特征。此部分内容首先探讨新浪漫主义的兴起。研究作家作品,离不开对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分析,即文学创作和它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也与19世纪后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关联。阐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古已有之,而且一直与现实主义同生共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不同的形式。探究新浪漫主义既具有早期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更有所创新,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早期浪漫主义进行继承与发展。其次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主要分析新浪漫主义与早期浪漫主义之异同。新浪漫主义大胆、有意地把“幻想”当作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这些幻想往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历险,其创作追求“新”与“奇”。具体来说大抵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精神追求上,自由、民主、正义的社会理想淡化,很少或不再抒发对政治的狂热,而更加渴求于未知世界的冒险。在生存意识上,不再热衷于塑造精神高大上的孤身奋战的自我主义英雄,而是刻画具有积极进取意识的强者。从审美特征上看,主观的、激情的、理想的、哀婉的意识逐渐消褪,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被冷峻但特异的写实风格所代替。此外,作家对于大自然的态度,也不再是单纯地描绘或着意突出诗情的田园风光,更多则是对异域风情的痴迷或刻意表达。第二章梳理斯蒂文森的生平与创作,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首先概述作家生平事略与写作生涯,究索他的成长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继而观照他的文艺思想与小说观。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坛带有所谓“世纪末”色彩。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以离奇的故事、悬念的情节、多彩的异域风情吸引大批读者。斯蒂文森的文艺观,既是兹观念系统的艺术实践,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己创作产品的某种注脚,体现着其文学追求与审美标准。文学观与文学创作水乳交融,灌注了作家对文学、人生、社会等各方面的思考,浸润着生命感悟、价值理想以及独具个性的真知灼见。他执念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因此作家必须会讲故事;小说创作就像布局游艺并深入游戏之中,让人愉悦;作家应充分释放智力,极端重视想象的作用。以自己的创作为基石,作家试图建立起一种适合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新观念。斯氏文艺观,具有实实在在的、独成体系的理论价值:既包括对小说本质的思考,也包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他的创作实践着他的文艺观,体现在一系列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作品之中;而集中表现于不遗余力地突出“新”与“奇”的特点。第三、四章为作品论。在斯蒂文森文艺观的基础上,研究其主要代表作品,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小说(兼顾散文与诗歌)作为证例,重点究析“游戏”与“冒险”两个审美特征,具体选择四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和一部诗集进行解读与论析。第三章探讨斯蒂文森创作中的“游戏”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核心观念。斯蒂文森认为人与世界和解的最佳方式在于应该像孩子一样游戏,在游戏中建立亲和关系。他设计了一个个游戏,置小说人物于荒岛、高地、旷野等可以刺激人丰富想象力的地理空间,与能够和当前拉开一定距离的历史时间的立体之维里尽情嬉戏。此章选择《诱拐》和《黑箭》两部长篇小说作例释,透析斯蒂文森在苏格兰、英格兰之历史时空故事语境中的“游戏”运作。作家把读者拉进游戏世界,在虚构与真实、严肃与娱乐、历史与现实中感受新浪漫主义释放出的艺术魅力。第四章探讨“冒险”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另一个核心观念。斯蒂文森似乎是驾轻就熟地把冒险故事以传统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并把遥远的异域、奇异的人物、荒凉的孤岛、浩渺的海洋融进故事机理,展示出新浪漫主义的脱凡之美。人物不断地冒险、探奇、寻觅,把冒险作为一门艺术,一个理想目标。参与者或者获得一笔财富,或者窥见一个理想王国,或者进行一次道德救赎之旅。像所有的艺术追求一样,冒险即便没有达到终极目标,其乐趣也往往以充分展示的方式获得最大化,换言之,冒险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此章以长篇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和散文、诗歌作例释,揭示斯蒂文森创作的这一新浪漫主义重要特征。第五章论析斯蒂文森的价值意义和启示影响。斯蒂文森用新浪漫主义小说征服了英国民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他是一位深具内涵极有价值的伟大作家,所以其作品长期流传不衰,并且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斯蒂文森拓展了英国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赋予浪漫主义以新的内容和蓬勃的生命力。他的所有叙事作品不仅富有充满浪漫色彩的壮丽景色和奇风异俗,包括原野森林、荒山峭壁、洋滩海浪、盗群习约、切口黑话之类,也很多迷信传说、贪欲恶习、双重人格等等。这些作品尽管不是毫无瑕疵、完美无缺,但无不洋溢着清新、奇特,自然、突兀,亲切、惊悚的浪漫格调,具有毋庸置疑的审美价值与启发借鉴意义。他开辟的新浪漫主义传统,被稍后的知名作家赖德·哈格德所继承。斯蒂文森还直接启发了19世纪后期名噪一时的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烫烙着《化身博士》的深刻印痕;还有赫伯特·威尔斯的幻想小说《隐身人》、约瑟夫·康拉德的《秘密分享者》等作品,灵感显然也都来自《化身博士》。此外,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斯蒂文森文学传统的英国作家罗德亚德·吉卜林(也包括康拉德)于多个层面上步斯氏后尘,尤其是冒险小说的创作,而其中显而易见的殖民扩张色彩亦与之不无关系。及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勃兴,其实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文学创新包含一些现代主义元素,这些因子就不同程度地为现代派作家所吸收,尤其涉及关于人格、精神、异化、道德、存在与生存等问题时,成为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一个源泉,这方面《化身博士》比较典型,同时还包含着对冒险小说和科幻小说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都是超越国界而广及世界文学范畴的。最后第六部分是结语,乃是对全文的收束与总结。着重思考历史上的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与斯蒂文森在当下高科技信息霸权时代,图文斑斓、碎片阅读、娱乐至上语境下的命运或前途。斯蒂文森倒似乎更像一个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遗留下的新浪漫主义文学范典,经过变异仿佛演化而为一个不乏自觉意识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丰富和拓展了文学表现的能量和空间,它既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的特有景观,更是一个世纪之后世界文学的一条风景线。试看《哈利·波特》风靡全球以来的几十年,充满冒险传奇的小说、卡通、影视、游戏等等,除去其中用以吸引眼球的魔幻因素,受众似乎能够隐约发现斯蒂文森的思维逻辑与格局。也许,作家与新浪漫主义文学遗产的活力依旧,像所有文学史上那些曾经焕发异彩的文学遗产一样,仍在不断地给予作家以灵感。
曲慧鑫[10](2020)在《莎士比亚“罗马剧”中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文中指出罗马共和国推崇荣誉。荣誉观念作为普遍的伦理意识在贵族、君主和平民眼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莎士比亚的罗马剧中,人们的荣誉观念和伦理选择呈现出互动关系。不同阶层的荣誉观念影响并决定不同的伦理选择,但同时,伦理选择又会反过来对荣誉观念的形成或改变产生影响。本文分四章考察了莎士比亚在不同阶层的荣誉观念和伦理选择中传达出的伦理教诲和对正处于转折时期的英国局势的思考。第一章以科里奥兰纳斯、伏伦尼亚和勃鲁托斯为研究对象,分析罗马贵族的荣誉观念与其在此观念影响下做出的伦理选择。科里奥兰纳斯的伦理身份经历了从“城邦守护者”向“城邦毁灭者”的转变,因过度推崇荣誉导致的悲剧性结局揭露出荣誉的实质是罗马操控英雄的工具。伏伦尼亚是罗马教育的具体化身,她为维护国家荣誉选择牺牲儿子的举动展现出罗马荣誉教育对贵族的深刻影响。勃鲁托斯的荣誉观念以美德为核心,他为维护共和自由触犯弑君伦理禁忌的行为暗示出其把握时代能力的匮乏。贵族对荣誉的追求更多地局限于个人层面,他们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间的互动充满悲剧性。在个人原则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中,罗马贵族的选择不但没有获得荣誉,反而导致了荣誉的幻灭。第二章将凯撒和安东尼作为正反面君主的典型代表,分析罗马君主的荣誉观念与他们在追求王权过程中的伦理选择。凯撒谋求新罗马的建立,以死追求王权的举动展现出其荣誉观念的灵活。安东尼是反面君主的代表,他无法维持情人与统治者身份间的平衡,在欲望与理智的冲突中,安东尼毅然抛弃伦理责任的举动表明罗马传统的荣誉观念已经无法对他产生影响。伟大君主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间的互动呈现出积极的一面,灵活的荣誉观念使君主根据局势采取有益的行动,该行动反过来又会成就君主的永恒。第三章分析罗马平民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平民阶级由护民官与民众组成。剧中的护民官是“煽动家”和“蛊惑家”的合体,他们为满足个人私欲抛弃公共伦理责任的行为展现出其德性的低下。罗马剧中的民众表现出暴力和无理性的特征,他们对荣誉漠然视之,为追逐利益而抛弃正义的伦理选择暗示出民众与贵族阶级德性上的巨大差异。平民阶级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间的互动是恶性的,追逐利益、缺少荣誉和实施暴力间形成了恶性循环,荣誉随着暴力行为的升级更加被民众无视。第四章分析莎士比亚罗马剧中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的成因,以及罗马剧创作的伦理环境。对罗马民众暴力行动的展示和以米尼涅斯为代表的堕落贵族的出现表达了莎士比亚对民主制和共和制的否定,作家对民众的丑化和剧中呈现出的精英主义倾向受西方传统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作家基于历史和时代的等级偏见。莎士比亚始终坚守以爱为核心的理想道德的追求,认为人必须运用理智和智慧抵抗欲望的诱惑,达成灵魂的完善。结语总结贵族、君主和平民阶层的不同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间的关系,从当代立场反思莎士比亚在罗马剧中体现的政治伦理观念。罗马剧中的荣誉观念既反映出古老民族价值体系和伦理秩序的独特性,又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思想意识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二、Lead A Merry Chas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ead A Merry Chase(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人物纪录片《红门“足”梦》作品阐述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二、相关文献及作品研究现状 |
2.1 关于足球球迷文化的研究 |
2.2 关于体育人物纪录片的研究 |
2.3 关于中国消防救援队伍的研究 |
2.4 纪录片作品实例研究 |
2.5 小结 |
三、作品简介 |
3.1 作品梗概 |
3.2 片名内涵 |
3.3 传达主旨 |
3.4 创新点 |
四、作品创作历程 |
4.1 前期策划 |
4.2 中期拍摄 |
4.3 后期制作 |
五、作品呈现与表现手法分析 |
5.1 作品结构设置 |
5.2 叙事策略 |
5.3 视听特色 |
六、创作心得与不足 |
6.1 创作心得与收获 |
6.2 创作中的困难与不足 |
6.3 总结 |
七、致谢 |
八、参考文献 |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
结语 |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间体育游戏 |
(二)儿童 |
(三)课程表达 |
四、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课程组织理论 |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访谈法 |
(三)实地考察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工具 |
(三)分析工具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依托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Z市Y幼儿园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与对象 |
(六)理论基础 |
一、绘本与幼儿生命教育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1.生命教育 |
2.幼儿生命教育 |
3.绘本 |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意义 |
1.幼儿生命教育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 |
2.幼儿生命教育有利于幼儿养成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 |
3.幼儿生命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正向的生命观 |
(三)绘本在幼儿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
1.主题多样,能够涵盖幼儿生命教育的全部内容 |
2.视角独特,能够解答幼儿生命教育中隐晦深奥的问题 |
3.意蕴丰富,能够展示幼儿生命教育里复杂热烈的情感 |
二、依托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 |
(一)教师对绘本及幼儿生命教育的认识情况 |
1.教师对绘本的认识 |
2.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认识 |
(二)利用绘本进行幼儿生命教育的基本情况 |
1.绘本的投放 |
2.时间的选择 |
3.活动的频次 |
4.活动的主题 |
(三)利用绘本进行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情况 |
1.教学目标的制定 |
2.教学内容的选择 |
3.教学方法的选用 |
4.教学延伸的形式 |
三、依托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依托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
1.对绘本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 |
2.对绘本中蕴含的生命教育解读不全 |
3.忽视生命教育中的死亡主题 |
4.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满足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需要 |
5.延伸活动虚化,未起到巩固生命教育知识的作用 |
(二)依托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缺少系统的绘本理论知识学习 |
2.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解不深刻 |
3.受传统观念影响避谈死亡 |
4.园内幼儿生命教育师资培训缺失 |
5.对延伸活动在幼儿生命教育中的价值认识不清 |
四、依托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优化策略 |
(一)幼儿园要重视园内绘本与幼儿生命教育的融合 |
1.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利用绘本开展生命教育 |
2.提供专业支持,积极开展绘本与生命教育师资培训 |
(二)教师要提高利用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水平 |
1.努力自主学习,完善对绘本系统理论知识的建构 |
2.积极交流探讨,提高绘本研读及生命教育教学水平 |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活动的效果 |
(三)教师要重视生命教育中的死亡主题 |
1.转变传统观念,理性面对死亡议题 |
2.利用教育契机,生成死亡主题活动 |
(四)教师要重视延伸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
1.转变态度,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延伸活动 |
2.依据内容,设计相匹配的延伸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西顿动物小说的原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的来源及背景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章 原型与其最大表征者叙事:动物小说 |
1.1 最大限度表征的原型——动物 |
1.2 当代动物神话——动物小说 |
1.3 西顿动物小说中的三种原型 |
第2章 西顿动物小说的人物原型 |
2.1 战无不胜的英雄“阿喀琉斯” |
2.2 玉石俱焚的力士参孙 |
2.3 身份错置的赫拉科勒斯 |
第3章 西顿动物小说的母题原型 |
3.1 反抗与复仇 |
3.2 母爱与暴力 |
3.3 死亡与新生 |
第4章 西顿动物小说的结构原型 |
4.1 历险——归来 |
4.2 冲突——对抗 |
4.3 渴望——追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小学速度类体育游戏的创编与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寓教于乐是促进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思路 |
1.1.2 适宜的体育游戏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1.1.3 游戏是促进学生快速跑有效学习的法宝 |
1.2 研究目的、意义、价值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体育游戏 |
1.4.2 游戏教学法 |
1.4.3 速度类体育游戏 |
1.4.4 体育学习兴趣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测试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2.2.7 逻辑分析法 |
3 速度类体育游戏的创编 |
3.1 游戏创编的基本思路 |
3.2 游戏创编的步骤 |
3.2.1 收集资料和整理素材 |
3.2.2 明确游戏创编目的,选择创编方向 |
3.2.3 厘清游戏创编的原则与方法 |
3.2.4 确定游戏创编的结构与框架 |
3.2.5 制定游戏,初步创编具体游戏 |
3.2.6 游戏的检验与完善 |
3.3 速度类体育游戏创编成果 |
3.3.1 速度类体育游戏创编的内容呈现 |
3.3.2 游戏应用于课时教学的案例分析 |
4 教学实验 |
4.1 实验对象 |
4.2 实验的唯一变量及变量控制 |
4.2.1 时间控制 |
4.2.2 地点控制 |
4.2.3 实验人员控制 |
4.2.4 运动负荷控制 |
4.2.5 测试标准控制 |
4.3 实验过程 |
4.3.1 实验设计路线图 |
4.3.2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 |
4.4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的检验 |
4.4.1 速度 |
4.4.2 50米快速跑 |
4.4.3 身体素质 |
4.4.4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创编速度类体育游戏的效果分析 |
5.1.1 教师对创编游戏的评价 |
5.1.2 学生的主观体验与评价 |
5.1.3 学生对创编游戏的态度 |
5.2 速度类体育游戏对学生速度的影响分析 |
5.2.1 实验前后实验组位移速度与动作速度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前后对照组位移速度与动作速度对比分析 |
5.2.3 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后位移速度与动作速度对比分析 |
5.3 速度类体育游戏对学生50米快速跑成绩与技评成绩的影响分析 |
5.3.1 实验前后实验组50米快速跑成绩与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前后对照组50米快速跑成绩与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
5.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50米快速跑成绩与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
5.4 速度类体育游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
5.4.1 实验前后实验组身体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4.2 实验前后对照组身体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4.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5 速度类体育游戏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
5.5.1 实验组实验前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对比分析 |
5.5.2 对照组实验前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对比分析 |
5.5.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7)《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战争与和平》的经典性 |
第一节 恢弘壮阔的英雄史诗 |
一、百科全书式的内容 |
二、独特的叙事方式 |
三、细致的人物塑造手法 |
第二节 丰满立体的人物百科 |
一、君主和着名将领形象 |
二、人民的集体形象 |
三、贵族青年形象 |
四、女性形象 |
第二章 《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形象 |
第一节 天使的代表——娜塔莎 |
一、热情烂漫人见人爱 |
二、贤惠有爱爱国情怀 |
第二节 博爱的形象——玛丽娅 |
一、相貌平平虔诚宽容 |
二、仁慈善良坚韧顽强 |
第三节 次要女性人物 |
一、放浪不羁的海伦 |
二、渴望幸福的丽莎 |
三、克己牺牲的索尼娅 |
第四节 托翁笔下的典型女性类型 |
一、纯真质朴的女性 |
二、内心贪婪的女性 |
三、卑微隐忍的女性 |
第三章 《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观 |
第一节 不同性格与品质下的人生命运 |
一、品行纯良与幸福人生 |
二、言行放荡与悲惨下场 |
三、举止懦弱与凄凉结局 |
第二节 《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
一、女性审美观——内在美 |
二、女性幸福观——贤妻良母 |
三、女性价值观——爱国奉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形成 |
2.1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
2.1.1 我国传统幸福观 |
2.1.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2.1.3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奋斗幸福思想 |
2.2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形成过程 |
2.2.1 初步奠定阶段 |
2.2.2 形成发展阶段 |
2.2.3 丰富深化阶段 |
2.2.4 成熟提出阶段 |
第三章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内涵及特征 |
3.1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
3.1.1 幸福观 |
3.1.2 奋斗幸福观 |
3.2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
3.2.1 客观实践与主观感受的统一 |
3.2.2 实现途径与实现目标的统一 |
3.2.3 个人幸福与民族振兴的统一 |
第四章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
4.1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出发点 |
4.1.1 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 |
4.1.2 更加民主、法制的政治生活 |
4.1.3 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
4.1.4 更加安全、绿色的生态环境 |
4.2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目标追求 |
4.2.1 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
4.2.2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
4.3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实现途径 |
4.3.1 树立奋斗意识,缔造长久幸福 |
4.3.2 消除异化劳动,创造自由自觉劳动的社会条件 |
4.3.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
第五章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 |
5.1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理论价值 |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5.1.2 实现了对我国传统幸福观的弘扬和超越 |
5.2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实践价值 |
5.2.1 批驳了错误的幸福观,引导人们践行正确的幸福观 |
5.2.2 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汇聚了新时代的奋斗力量 |
5.2.3 为实现全人类幸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名谓辨析:“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
二、“新浪漫主义”概念及内涵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19世纪后期“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与创作特征 |
第一节 “新浪漫主义”的诞生 |
一、“新浪漫主义”诞生的时代社会语境 |
二、“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二节 “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 |
一、精神追求:未知世界的冒险 |
二、生存意识:进取的强者 |
三、审美特征:写实的文风 |
第二章 “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斯蒂文森 |
第一节 斯蒂文森生平与创作 |
第二节 斯蒂文森的文艺观 |
第三节 “新”与“奇”:斯蒂文森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 |
第四节 语言妩媚——美文作家 |
第三章 游戏:“艺术即使不娱乐大众,也要自娱自乐” |
第一节 《诱拐》:在苏格兰高地上游戏 |
一、现实之力:真实的游戏 |
二、想象之美:虚构的游戏 |
三、作者与文本的游戏 |
第二节 《黑箭》:在历史中游戏 |
一、历史的记忆与创伤 |
二、历史的调剂与慰藉 |
三、历史的传承与创新 |
第四章 冒险:“人世荒野中的旅行” |
第一节 《金银岛》:寻宝冒险 |
一、独特的冒险叙事 |
二、对人性善恶的挖掘 |
三、神秘而浪漫的世界 |
第二节 《化身博士》:道德冒险 |
一、变身:取善还是择恶? |
二、伪装:本质存在还是悲剧宿命? |
三、自杀:忏悔还是逃避? |
第三节 荒野与花园:精神冒险 |
一、心灵的栖居:自然 |
二、冒险的诱惑:荒野 |
三、行走的力量:乐观 |
第五章 斯蒂文森的价值与影响 |
第一节 斯蒂文森之于英国文学 |
第二节 斯蒂文森之于世界文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莎士比亚“罗马剧”中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关键术语阐释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爱名誉的贵族:个人美德与伦理两难 |
第一节 科里奥兰纳斯:“人—兽”混合的异形战士 |
一、人:高贵的“城邦守护者” |
二、“兽”:疯狂的“城邦毁灭者” |
三、“忠”与“孝”的对立:“孤龙”的自我挣扎 |
第二节 伏伦尼亚:爱荣誉的母亲与爱儿子的战士 |
一、铸造战士的母亲 |
二、追求荣誉的战士 |
三、“情”与“理”的较量:女战士的“冷血”牺牲 |
第三节 勃鲁托斯:共和美德的殉道者 |
一、德高望重的反叛首领 |
二、身心分裂的“弑君者” |
三、自由与毁灭的抗争:道德家的错误决策 |
小结 |
第二章 塑造理想君主:“最高荣誉”与伦理困境 |
第一节 凯撒:探索永恒王权的理想君主 |
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
二、“有意送死”的独裁者 |
三、永恒与死亡的博弈:伟大君主的精神塑造 |
第二节 安东尼:权力与爱欲中的分裂个体 |
一、最伟大的情人 |
二、最失败的王者 |
三、理性与激情的对抗:悲情英雄的身份覆灭 |
小结 |
第三章 罗马平民:“荣誉之外”与伦理狂欢 |
第一节 护民官:卑鄙政客的政治角力 |
一、拨弄舆情的牧羊人 |
二、上传下达的传声筒 |
三、公共利益与个人私欲的冲突:“中间人”的责任背弃 |
第二节 “荣誉之外”的群体:无理性的暴力狂欢 |
一、罗马平民的暴力 |
二、理性缺失的暴乱 |
三、暴力与正义的对决:“多头怪物”的利益崇拜 |
小结 |
第四章 罗马剧中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的成因 |
第一节 罗马平民的暴力:民主制的否定 |
第二节 堕落贵族:共和国的衰落 |
第三节 罗马剧创作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伦理环境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Lead A Merry Chase(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人物纪录片《红门“足”梦》作品阐述报告[D]. 陆佳琦.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依托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Z市Y幼儿园为个案[D]. 朱文文. 渤海大学, 2021(02)
- [5]西顿动物小说的原型分析[D]. 丁明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6]小学速度类体育游戏的创编与应用效果研究[D]. 桂倩. 苏州大学, 2020(03)
- [7]《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杨小帆.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研究[D]. 和明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D]. 朱福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莎士比亚“罗马剧”中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D]. 曲慧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