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硝唑、阿莫西林、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论文文献综述)
杨恒,杨家越,代耀,赵艳玲,马骁,曾进浩[1](2021)在《基于Meta分析桥接网络药理学的胃复春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评价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综合评价胃复春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胃复春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献进行筛选,采用Stata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随后检索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筛选胃复春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与消化性溃疡疾病靶点映射对比后取得潜在作用靶点,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14篇,1885例患者,结果显示,胃复春联用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以及临床疗效,并降低胃泌素水平。网络药理学共得到64种成分、65个共有靶点与160条相关通路,主要涉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等。结论胃复春联用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可能是通过减轻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来达到治疗目的。
李明宽[2](2021)在《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胃镜下溃疡愈合效果,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溃疡复发率,从而客观的评价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两种视角探讨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湖北省中医院叶松主任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活动期,中医辨证为胃脘痛,肝胃郁热证的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PU患者共8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服用泮托拉唑为基础,若有Hp感染再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导师自拟疏肝愈疡汤治疗。总疗程为8周,并复查内镜,期间客观记录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分别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以此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内镜下溃疡愈合程度、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比较疗程结束3月后两组的溃疡复发率,以此来评估疏肝愈疡汤的临床疗效。结果:1、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组内及组间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症状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更加明显。可能与治疗组中药组方中的药物成分具有减少胃酸分泌、抗炎镇痛、促进溃疡修复等作用有关。2、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中治疗组口干症状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在两胁胀满、烦躁易怒、胃脘疼痛、泛酸、口苦的症状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0.01<P<0.05);在便秘症状方面,两组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部分老年受试者还存在气阴亏虚的情况有关。3、临床痊愈率:治疗组共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77.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7:14:5:4;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60%,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8:16:10:6。经过秩和检验,两组患者的临床痊愈率有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疗效更好。4、溃疡愈合率:治疗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7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6:13:8:3;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6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7:18:6:9。经秩和检验,两组相比较,检验结果有差异(P<0.05),治疗组的溃疡愈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促进溃疡面愈合方面优于对照组。5、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治疗组31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25:6,根除率为81%。对照组28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15:13,根除率为54%。经卡方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溃疡复发率:治疗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溃疡复发率为15%,其中未复发:复发=34:6;对照组溃疡复发率为35%,其中未复发:复发=26:14。经卡方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7、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过敏和不良反应,其相关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具备安全性。结论: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疗效明确,在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提升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降低溃疡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运用。
张丽香[3](2021)在《基于艾司奥美拉唑三联与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基于艾司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和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的效果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评价,选出最优疗法,并指出不良反应最严重的的方案。方法:依据检索策略对主要的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包括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和OVID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检索的文献涉及基于艾司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和铋剂的四联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抗生素和铋剂均参照我国历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的抗生素等组合,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检索相关文献,以及进行筛选。对最终所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评价工具选用的是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5.10版本。借助Review Manager 5.4.1软件进行传统Meta异质性和直接比较分析,使用ADDIS1.16.8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50篇RCT研究,共计患者7611人。传统meta分析纳入文献共计27种直接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EAM疗法优于EAC疗法[OR:0.22,95%CI(0.08,0.58)],EAFB疗法优于EAC疗法[OR:0.39,95%CI(0.25,0.62)],EACB疗法优于EAC疗法[OR:0.26,95%CI(0.18,0.38)],EMTB疗法优于EAC疗法[OR:0.23,95%CI(0.14,0.38)],EAC疗法优于ECM疗法[OR:1.71,95%CI(0.65,4.49)],ECL疗法优于EAC疗法[OR:0.21,95%CI(0.21,0.94)],EAFB疗法优于EAMB疗法[OR:0.22,95%CI(0.08,0.57)],EALB疗法优于EAMB疗法[OR:0.33,95%CI(0.15,0.73)],EAFB疗法优于EAF疗法[OR:0.33,95%CI(0.17,0.63)],EALB疗法优于EAL疗法[OR:2.47,95%CI(1.34,4.54),EALB疗法优于EFTB疗法[OR:4.68,95%CI(2.11,10.40)],ELTB疗法优于EAL疗法[OR:0.05,95%CI((0.01,0.36)],ECL疗法优于ECM疗法[OR:2.60,95%CI(1.26,5.39)],ECMB疗法优于ECM疗法[OR:2.60,95%CI(1.26,5.39)];EMTB疗法优于EALB疗法[OR:0.35,95%CI(0.17,0.74)]。其余13种疗法的直接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包括EAC疗法与ECM疗法、EAF疗法、EALB疗法和EAL疗法之间的比较,EACB疗法与EAMB疗法、EAFB疗法、EALB疗法和EAL疗法之间的比较,EAMB疗法与EAM疗法的比较,EAFB疗法与EALB疗法的比较,EMTB疗法与EAL疗法和ELTB疗法的比较,EAL疗法优于ECM疗法。3网状meta分析结果: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具有稳定的网络meta关系群体中,EAFB疗效显着好于EAF(OR:3.36,95%CI:1.50,7.79)、EAC(OR:3.17,95%CI:1.88,5.43)、EAMB(OR:2.80,95%CI:1.50,7.79)、EAL(OR:2.23,95%CI:1.11,4.42)、ECM(OR:4.52,95%CI:1.81,12.0)、(OR:6.36,95%CI:2.03,21.2);EMTB效果好于EAC(OR:3.80,95%CI:2.14,6.85)、EAF(OR:4.11,95%CI:1.41,12.4)、EAMB(OR:3.57,95%CI:1.37,10.4)、EFTB(OR:7.52,95%CI:2.37,24.3)。关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下,EFTB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EAC、EACB,EAF、EAFB、EAL、EALB、EAM、EAMB、ECL、ECM、ELTB和EMTB,具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及95%CI依次为6.91(2.74,17.7)、5.97(2.32,15.3)、4.17(1.23,12.8)、4.85(1.70,13.1)、9.46(3.64,23.2)、6.85(2.90,16.5)、7.09(1.73,27.8)、7.78(2.23,27.9)、8.86(1.87,62.3)、5.12(1.44,20.3)、5.55(1.65,17.7)和5.41(2.04,13.7);而EFTB与ECMB相似,OR值及95%CI为4.47(0.85,28.9);EMTB略高于EAL,OR及95%CI为1.72(1.13,2.72),其余疗法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在抗生素组合相同情况下,联合铋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增加。结论:1.EAFB疗效显着好于EAF、EAC和EAMB。2.甲硝唑敏感人群中EMTB疗效显着好于EAC、EAF、EAL、EAMB、ECM和EFTB方案。3.非特指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EFTB相对最高,ECL相对最轻。4.相同抗生素组合联合铋剂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增加。
代维[4](2021)在《益生菌辅助呋喃唑酮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中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会导致许多胃内及胃外疾病。中国是Hp高感染率、胃癌高发的发展中国家。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根除Hp不仅可以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还可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尽管指南推荐的有铋剂四联疗法、伴随疗法、序贯疗法等,但由于抗生素耐药性、依从性、患者个体基因多态性导致的药物代谢差异,仍有3%~24%的患者初治失败。新近研究发现,Hp感染和根除诱导肠道菌群失衡,益生菌辅助治疗可减轻根除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衡。但益生菌对Hp补救治疗人群的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尚无统一定论。故本研究分为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两个部分,初步探索补救治疗前辅助益生菌对根除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第一部分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8月-2020年12月因既往根除Hp失败再次来我院根除的患者。从门诊数据系统及对患者的问卷调查中获取临床资料,包括基线数据、既往根除史、胃镜表现、药敏结果、CYP2C19基因多态性、本次治疗方案及治疗结局。根除失败定义为:既往经历过1次及以上根除Hp失败,根据根除前是否开具过益生菌制剂分为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统计补救治疗患者耐药率、根除率,电话回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分析影响补救治疗根除率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干预性研究:前瞻性纳入40例因既往根除Hp失败再次来我院根除的患者。根除失败定义为:我国第五次共识推荐的标准铋剂四联根除失败≥1次或其余方案失败≥2次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完善Hp药敏试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根据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分别在根除治疗前给予含/不含培菲康的30天辅助治疗,随后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耐信)40mg Bid+枸橼酸铋钾(丽珠得乐)220mg Bid+阿莫西林胶囊(阿莫仙)1g Bid+呋喃唑酮(痢特灵)100mg Bid口服14天根除,随访患者不良反应及根除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分别于益生菌治疗前(T0)、根除治疗前(T1)、根除治疗后(T2)、根除后4周(T3)收集粪便标本,存放于-80℃冰箱。试验结束将粪便标本送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第一部分观察性研究: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纳入根除失败的患者143例。益生菌组53例,非益生菌组90例。有66例患者进行了Hp药敏检测,34例患者进行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补救治疗患者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利福平、呋喃唑酮、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5.7%、80.3%、60.6%、3.0%、3.0%、0、0;最常见的耐药模式是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多重耐药(48.5%),其次是克拉霉素+甲硝唑双重耐药(24.2%)、甲硝唑单耐药(12.1%)、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双重耐药(6.1%)。绝大部分根除失败患者表现为快、中代谢型,分别占50%(17/34)、47.1%(16/34);呋喃唑酮联合阿莫西林/四环素的铋剂四联14天补救治疗根除率分别为89.5%(85/95)、89.6%(43/48)。治疗前无论是否辅助益生菌对根除率没有显着影响(92.5%vs.87.8%,p=0.378),但益生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非益生菌组(5.7%vs.14.7%,p=0.019)。第二部分干预性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随机分为益生菌组22例,非益生菌组18例。ITT分析总根除率87.5%,PP分析总根除率89.7%。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根除率无显着差异(p=1.000)。培菲康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具有显着差异,但物种组成没有发生显着的变化。分析根除治疗对其影响,发现在根除结束时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患者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包括Chao1指数、Sobs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在根除后4周基本恢复至根除前水平。PLS-DA分析显示,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在根除结束时肠道菌群组成较根除前具有显着差异,但根除后4周益生菌组较非益生菌组更接近于根除前状态。物种组成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根除结束时肠道内条件致病菌Escherichia-Shigella、Klebsiella和Enterobacter相对丰度较根除前升高,根除4周后有所下降;而有益菌如Bifidobacterium、Blautia和Romboutsia则在根除结束时明显减少,根除4周后有所恢复,其中益生菌组有益菌的上升较非益生菌组更显着。结论:补救治疗根除前补充益生菌虽不能提高疗效,但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呋喃唑酮联合阿莫西林/四环素的铋剂四联14天疗法对于Hp补救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补救治疗患者阿莫西林、利福平、呋喃唑酮、四环素耐药率仍稳定维持在低水平;补救治疗患者最常见的耐药模式是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多重耐药。
周杨,朱俊博,李向阳[5](2021)在《抗幽门螺杆菌的用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不仅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密切,还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脑出血、糖尿病等多种非消化系统疾病有关。目前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铋剂、益生菌及中药等。然而,面对我国基数庞大的感染人口,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却在逐年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联合用药方案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将从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联合用药方案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宋玉莹[6](2021)在《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Hp根除率、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及安全性,评估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对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效果,旨在探求一种不含抗生素治疗Hp的安全有效的新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方法:选取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64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人。治疗组予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三联方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疗程均为14天。停药4-8周后行13C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率,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中医症状进行积分评判。记录服药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1)根除率方面,治疗组根除率为68.97%,对照组根除率为70.00%,经卡方检验,P>0.05,两者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根除效果相当;(2)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在改善口干口苦、大便溏或黏腻症状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此外,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缓解患者中医症状。治疗后组间对比中,两者在胃脘胀满、口干口苦、嗳气、肢体困重及大便溏或黏腻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胃脘疼痛、口中异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中,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效果相当;(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中,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经检验,P<0.05,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经检验,P<0.05,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安全性高于对照组。结论: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与标准三联治疗方案相当,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标准三联,并有更高的安全性,提示新蒲饮2号有较好的抗Hp作用,在抗生素耐药率不断升高的大环境下,提供了新的根除Hp方向及思路。
牛敏[7](2021)在《不同治疗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以艾普拉唑、铋剂联合二种抗生素的四联14天及10天方案,艾普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二联14天方案,比较三种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450例未经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铋剂四联14天组(艾普拉唑5mg,2次/天,甘草酸铋220mg,2次/天,阿莫西林1.0g,2次/天,呋喃唑酮0.1g,2次/天,疗程14天),铋剂四联10天组(艾普拉唑5mg,2次/天,甘草酸铋220mg,2次/天,阿莫西林1.0g,2次/天,呋喃唑酮0.1g,2次/天,共10天)和二联14天组(艾普拉唑5mg,2次/天,阿莫西林0.75g/天,4次/天,疗程14天)。停药后4~6周做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根除结果。对首次治疗失败的患者,胃镜下取黏膜组织(胃窦2块、胃体1块)进行幽门螺杆菌的培养、药物敏感性、CYP2C19基因及球形变检测。结果在ITT分析中,铋剂四联14天组、铋剂四联10天组和二联14天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为84.0%(126/150;95%CI 78.1%-89.9%),79.3%(119/150;95%CI72.8%-85.9%),88.0%(132/150;95%CI 82.7%-93.3%)。PP分析中,三组根除率分别为94.7%(126/133;95%CI 90.9%-98.6%),87.5%(119/136;95%CI 81.9%-93.1%)和93.0%(132/142;95%CI 88.7%-97.2%)。二联14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2/142),明显低于铋剂四联14天组和铋剂四联10天组的23.3%(31/133)和20.6%(28/136),P<0.01。铋剂四联14天组、铋剂四联10天组和二联14天组的依从性无显着性差异(88.7%对90.7%对94.7%,P=0.171)。二联14天组吸烟患者的疗效降低(吸烟者和非吸烟者PP治愈率分别为66.7%(16/24)和98.3%(116/118),OR值95%CI下限大于1)。二联14天组(53.95美元)、铋剂四联10天组(48.26美元)的药物成本低于铋剂四联14天组(67.56美元)。根除失败患者耐药分析结果显示阿莫西林耐药率为12.5%(2/16),呋喃唑酮耐药率为12.5%(2/16),四环素耐药率为0%(0/16),克拉霉素耐药率为75.0%(12/16),甲硝唑耐药率为93.8%(15/16),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81.3%(13/16)。CYP2C19多态性快代谢型为55.9%(19/34),中间代谢型为35.3%(12/34),慢代谢型为8.8%(3/34)(图3)。球形变发生率为8.8(3/34)。结论对于宁夏地区感染H.pylori的初治患者,以艾普拉唑为基础的二联14天疗法及铋剂四联10天疗法与铋剂四联14天疗法相比较,治疗效果相当,成本低,可以考虑用于经验性治疗的一线方案。
玉素甫·托合提[8](2021)在《3种不同四联方案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3种含铋剂不同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因上消化道症状不适行胃镜检查和13C-UBT的患者2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各组70例;A组(阿莫西林、四环素、胶体果胶铋、泮托拉唑);B组(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泮托拉唑);C组(四环素、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泮托拉唑),疗程共14天;治疗后1周、2周、4周电话随访;治疗14天后停药至少4周再次复查13C-UBT,并比较3组的根除率、症状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经济效益;结果:A组平均年龄(41.77±15.24)岁,男性35例,女性35例;B组平均年龄(44.89±13.65)岁,男性34例,女性36例;C组平均年龄(47.44±13.57)岁,男性37例,女性33例,各组间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根除率85.07%(57/67)、不良反应发生率8.96%(6/67)、症状缓解率91.04%(61/67);B组根除率86.96%(60/69)、不良反应发生率11.59%(8/69)、症状缓解率92.75%(64/69);C组根除率90.63%(58/64)、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12/64)、症状缓解率85.94%(55/64)。3组的根除率(χ2=0.950,P=0.622)、不良反应发生率(χ2=2.961,P=0.228)、症状缓解率(χ2=1.836,P=0.399)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的成本-效果分析显示,A组476.10元、B组457.23元、C组391.13元,其中C组单位效果成本最低。结论:3种方案根除率均高于85%,在无法进行Hp培养和耐药性检测地区,经验性选择这3种四联方案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呋喃唑酮联合四环素方案具有更高的Hp根除率,而且成本更低,适合于Hp初次根除治疗,亦适合于青霉素过敏患者的Hp根除治疗。虽然3种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临床观察分析来看,仍需根据个体情况慎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石成玉,王瑞锋,周方,李小芹[9](2021)在《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对照组采用甲硝唑、阿莫西林和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具有显着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耿艳丽,崔百英,张晓雪[10](2020)在《泮托拉唑和阿莫西林及甲硝唑维B6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维B6联合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就诊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0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1例。参照组行阿莫西林、奥美拉唑、甲硝唑维B6片联合治疗,实验组行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维B6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根除率。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效果为98.04%(50/51),高于参照组的80.39%(4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4/51),低于参照组的29.41%(1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根除率为94.12%(48/51),高于参照组的78.43%(4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维B6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复发率较低,临床中应用率较高。
二、甲硝唑、阿莫西林、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硝唑、阿莫西林、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eta分析桥接网络药理学的胃复春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评价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Meta分析方法 |
1.1.1 文献检索策略 |
1.1.2 文献纳入标准 |
1.1.3 文献排除标准 |
1.1.4 结局指标 |
1.1.5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网络药理学方法 |
1.2.1 胃复春化学成分的收集 |
1.2.2 化学成分对应靶点库和消化性溃疡疾病靶点库的构建 |
1.2.3 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1.2.4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生物分析 |
2 结果 |
2.1 Meta分析结果 |
2.1.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2.1.2 偏倚风险评价 |
2.1.3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Meta分析结果 |
2.1.4 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 |
2.1.5 胃泌素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 |
2.1.6 安全性评价 |
2.1.7 发表偏倚分析 |
2.2 网络药理学结果 |
2.2.1 胃复春化学成分的筛选 |
2.2.2化学成分靶点与消化性溃疡疾病相关靶点的检索结果 |
2.2.3 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结果 |
2.2.4 GO生物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 |
3 讨论与分析 |
3.1 研究意义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3.3 作用机制分析 |
3.4 不足与局限性 |
4 结论 |
(2)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2 病例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3.临床资料 |
3.1 病例来源 |
3.2 一般资料 |
4.治疗方案 |
4.1 治疗方法 |
5.观察指标 |
5.1 临床证候观察指标 |
5.2 疗效指标 |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6.疗效评定标准 |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6.2 内镜疗效判断标准 |
6.3 溃疡复发率判定标准 |
6.4 安全性判断标准 |
7.统计分析方法 |
8.结果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
3.祖国医学认识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
4.祖国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
5.现代医学药理分析 |
6.叶松教授对PU的理解 |
7.疏肝愈疡汤现代药理学分析 |
8.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综述 近5年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3)基于艾司奥美拉唑三联与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资料筛选与质量评价 |
1.3.1 资料筛选 |
1.3.2 文献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2.3 直接比较及传统meta分析的异质性检验 |
2.4 网络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益生菌辅助呋喃唑酮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中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诊断及定义 |
2.2.2 临床资料收集 |
2.2.3 药物信息及服用方法 |
2.2.4 肠道菌群分析 |
2.3 分析方法 |
2.3.1 临床数据统计 |
2.3.2 DNA测序数据优化 |
2.3.3 OTU聚类 |
2.3.4 分类学分析 |
2.3.5 多样性分析 |
2.3.6 物种差异性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观察性研究 |
3.1.1 基线资料 |
3.1.2 补救治疗患者抗生素耐药率及耐药模式 |
3.1.3 根除率 |
3.1.4 不良反应 |
3.1.5 补救治疗根除率的单因素分析 |
3.2 干预性研究 |
3.2.1 基线资料 |
3.2.2 药敏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 |
3.2.3 根除率 |
3.2.4 不良反应 |
3.2.5 益生菌及根除治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选择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5)抗幽门螺杆菌的用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Hp药物 |
1.1 抗生素 |
1.1.1 高耐药率抗生素 |
1.1.2 低耐药率抗生素 |
1.2 质子泵抑制剂(PPI) |
1.2.1 不可逆PPI |
1.2.2 可逆PPI |
1.3 铋剂 |
1.4 其他 |
2 联合用药方案 |
2.1 二联用药 |
2.2 三联用药 |
2.3 四联用药 |
3 药物相互作用 |
3.1 PPI对其他药物的影响 |
3.2 抗生素对其他药物的影响 |
4 展望 |
(6)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及研究 |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辨证治疗概况 |
2 西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
2.1 Hp的微生物特性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2.3 Hp致病因子 |
2.4 致病机制 |
2.5 临床表现及相关疾病 |
2.6 Hp诊断方法 |
2.7 Hp的治疗 |
2.8 Hp疫苗 |
2.9 Hp的预防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终止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统计学结果 |
3.1 基线分析 |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本课题立论依据 |
1.1 目前治疗方案的不足 |
1.2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
2 新蒲饮2号组方分析 |
3 结果分析 |
4 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不同治疗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8)3种不同四联方案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终止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终止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收集资料 |
3.1.1 主要药品、仪器及试剂 |
3.1.2 检测方法 |
3.2 病例分组 |
3.3 治疗方案 |
3.4 病例记录与随访 |
3.5 复查 |
3.6 观察指标 |
4.统计学分析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3 幽门螺杆菌清除率 |
3 讨论 |
(10)泮托拉唑和阿莫西林及甲硝唑维B6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根除率比较 |
3 讨论 |
四、甲硝唑、阿莫西林、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eta分析桥接网络药理学的胃复春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评价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J]. 杨恒,杨家越,代耀,赵艳玲,马骁,曾进浩. 中草药, 2021(21)
- [2]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D]. 李明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艾司奥美拉唑三联与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网状Meta分析[D]. 张丽香.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益生菌辅助呋喃唑酮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中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代维. 南昌大学, 2021(01)
- [5]抗幽门螺杆菌的用药研究进展[J]. 周杨,朱俊博,李向阳. 药学研究, 2021(04)
- [6]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宋玉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不同治疗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牛敏.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8]3种不同四联方案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D]. 玉素甫·托合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9]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J]. 石成玉,王瑞锋,周方,李小芹. 临床医学工程, 2021(01)
- [10]泮托拉唑和阿莫西林及甲硝唑维B6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 耿艳丽,崔百英,张晓雪. 当代医学, 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