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脉注射液治疗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论文文献综述)
孙春全,谢雁鸣,侯恒悦[1](2022)在《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特征及合并用药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真实世界中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及合并用药规律。方法:对2 21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医院信息系统中的临床特征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利用关联规则算法挖掘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联合用药规律。结果:男性患者共996例(44.99%),少于女性的1 196例(54.02%);患者的平均年龄(72.1±12.36)岁,其中66~85岁的患者最多,共1 544例(69.74%);住院病情以一般者为最多,共945例(42.68%);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1.96±16.26)d,其中住院天数在15~28 d的患者最多,共865例(39.07%);本研究中生脉注射液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共1 768例,占79.86%);通过静脉滴注的用药方式应用生脉注射液的单次剂量平均为(54.09±18.09)mL;其中41~60 mL者最多,共1 008例(57.01%);生脉注射液的平均用药(5.4±6.49)d;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最常用的合并用药组合为丹红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速效救心丸-丹红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阿伐他汀→乙酰水杨酸、单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乙酰水杨酸。结论:经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的严格清洗以及标准化,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并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杜韩,孟昭平,原景,万梅绪,张燕欣,李智,李德坤,鞠爱春,叶正良[2](2021)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来源于生脉散,经现代工艺提取而制成的无菌冻干粉针,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其能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心肌重塑、减轻心肌细胞炎性反应等,临床上主要用于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归纳总结了近年来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在抗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调节血压方面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为其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石兆峰[3](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李星[4](2021)在《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7大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0年12月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在过程中如意见不一致则由双方协商或寻找第三方协助解决。使用Revman5.3及STATASE 1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形式呈现,并采用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情况,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是否稳健可信。结果:最终共纳入39篇符合要求的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RCTs,共39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试验组2112例患者,对照组1844例患者。试验组干预措施均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干预措施均为西药常规治疗。12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Meta分析结果:SMD=-2.76,95%CI[-3.79,-1.7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发作时长,Meta分析结果:SMD=-2.03,95%CI[-2.77,-1.2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电图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RR=1.21,95%CI[1.14,1.2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每日用量,Meta分析结果:MD=-0.78,95%C I[-1.00,-0.5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停减率,Meta分析结果:RR=1.23,95%CI[1.05,1.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MACE事件,Meta分析结果:RR=0.38,95%CI[0.22,0.66],P=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事件,Meta分析结果:RR=3.01,95%CI[1.71,5.3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与西药常规治疗相比,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提高心电图有效率,减少硝酸甘油每日用量,提高硝酸甘油停减率,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在减少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和心绞痛发作时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安全性尚可。
彭启龙[5](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不同中成药在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各种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对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采用布尔逻辑运算的检索方式,结合主题词加自由词的形式,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10月1日。收集采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的常规DAPT治疗联合中成药方案的文献,将术后治疗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再狭窄、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复发情况、血瘀证候积分、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等指标作为评价临床疗效的结局指标。使用Stata 14.0和R语言3.5.2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以pairswisedata格式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分别运用Stata软件包networkplot、netweight、ifplot、netfunnel绘制网状证据图,贡献图,不一致性检测图,发表偏倚图;在Java环境下,运用Ge MTC0.14.3软件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使用R语言迭代运算绘制轨迹密度图,收敛证据图等级概率图;综合上述图表结果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共计5559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网状Meta分析异质性显示: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试验组ISR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1.92,95%CI:1.58,2.34,P=0.000);改善中医血瘀证候积分(SMD=0.79,95%CI:0.66,0.93,P=0.000);减少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OR=2.21,95%CI:1.8,2.27,P=0.000),结果表明试验组较对照组MACE发生率低;减少心绞痛复发(OR=3.84,95%CI:2.88,5.12,P=0.000);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SMD=-0.63,95%CI:-0.81,-0.54,P=0.000),提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证据图、网状贡献图和迭代分析后等级排序图分析可知,在指南推荐的DAPT的方案基础上联合使用中成药可以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临床获益,方案最优。针对减少心绞痛复发情况,在DAPT方案基础上联合芎芍胶囊显示出明显优势。对于改善血瘀证候积分方面,血府逐瘀胶囊联合DAPT的治疗方案最优。关于减少术后ISR的发生方面,在DAPT方案基础上联合通心络胶囊有比较优势。通过网状贡献图显示,在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纳入的研究对整个Meta分析的直接和间接比较之间的比重没有差异。结论:1.在冠心病PCI术后治疗中,相比单纯的DAPT治疗方案,中成药联合DAPT方案可增强临床疗效;2.在防治PCI术后减少心绞痛复发方面,以DAPT联合芎芍胶囊的治疗方案可能更具有优越性;对于改善血瘀证候积分方面,常规DAPT联合血府逐瘀胶囊的临床获益最优;3.在改善术后小血管再狭窄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以常规DAPT联合通心络胶囊的术后治疗方案,可能更具有优越性。
董雪君[6](2021)在《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我院冠心病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冠心病心衰的中医证型和临床治疗规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临床实践中冠心病心衰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用药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性别、年龄、常见危险因素、常用临床指标等对冠心病心衰证型分布的影响及诊治特点,更好地为中医药辨证治疗冠心病心衰的中医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之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确诊为冠心病心衰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采集入选病例资料,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病历号、入院时间、冠心病类型、常见并(伴)发疾病;中医四诊资料,包括中医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及中医辨证分型;西医观察指标,包括测量心功能的相关指标,包含住院时期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中药处方。中医辨证方法根据诊断标准中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至少由两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进行辨证,如出现两名医师意见不同的情况,两者协商解决或是第三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参与共同决定,最终获得一致结论,辨证分型时间为入院时。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各证型在年龄、性别、心功能、LVEF、LVEDD、NT-proBNP值等方面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着意义。结果:本次研究入选病例177例。1.一般情况比较:所有患者中70-89岁患者人数最多,各组中医证型之间在年龄分布上不存在差异。男性占49.2%,女性占50.8%,男女性别比接近1:1,各中医证型在性别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的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而心肾阳虚证和阳虚水泛证男性略多于女性。常见合并危险因素前三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2.证型分布规律:各中医证型出现的频率依次是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3.临床指标比较:心功能以Ⅲ级和Ⅱ级为主,心功能水平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P<0.01),心功能Ⅱ级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虚血瘀证,心功能Ⅲ级时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大,心功能Ⅳ级时最主要的证型是阳虚水泛证。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40%-49%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阳虚水泛证的LVEF值与各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明显低于其余三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值为50-59 mm者数量最多,阳虚水泛证LVEDD大于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各证型之间NT-proBN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中医证型的NT-proBNP水平均数最高为气虚血瘀证,其次是气阴两虚证,然后是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在最后。4.临床用药规律:冠心病心衰中药处方的用药使用频数前54位中运用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药、利水药、化痰药等。各证型使用药物频数前10位统计结果依次(降序)为,气虚血瘀证为黄芪、党参、红花、桃仁、赤芍、茯苓、甘草、丹参、郁金、桂枝,气阴两虚证为茯苓、党参、甘草、黄芪、白术、神曲、丹参、当归、陈皮、麦冬,心肾阳虚证为茯苓、党参、甘草、桂枝、白术、白芍、川芎、干姜、柴胡、当归,心衰阳虚水泛证为茯苓、黄芪、党参、甘草、葶苈子、猪苓、桑白皮、泽兰、桂枝、桃仁。结论:1.冠心病心衰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最常合并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我院冠心病心衰住院患者以心功能Ⅱ级和Ⅲ级为主,LVEF值轻度降低者(40%-49%)所占比例最大,LVEDD值为50-59 mm者数量最多。2.我院冠心病心衰的患者各中医证型出现的频率依次是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3.冠心病心衰各中医证型在性别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的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而心肾阳虚证和阳虚水泛证男性略多于女性。冠心病心衰各组中医证型之间在年龄分布上不存在差异。4.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与心功能水平具有相关性,心功能Ⅱ级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虚血瘀证,心功能Ⅲ级时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大,心功能Ⅳ级时以阳虚水泛证为主。冠心病心衰阳虚水泛证的LVEF值明显低于其余各组,阳虚水泛证LVEDD大于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各中医证型的NT-proBNP水平均数依次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5.我院心内科冠心病心衰的临床用药总体以补虚药为主,治疗气虚血瘀证以补气药和活血药为主,治疗气阴两虚证以补脾益气药和养血滋阴药为主,治疗心肾阳虚证用补气药兼用温阳通阳药物,治疗阳虚水泛证以利水渗湿药和补气通阳药为主。
牛增辉[7](2021)在《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对中药治疗冠心病安全性的现状进行评价。2.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3.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方法1.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在国内医药期刊检索近年来中药治疗冠心病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及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的文献,评价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程度。2.第二部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根据Cochrane实践手册进行,纳入中药治疗冠心病中观察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其是否提高HRV水平进行评价。3.第三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室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情况(冠心病/非冠心病)、病程、中药使用情况、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进行登记、汇总、分析。结果1.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结果提示益气中药在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报道较少,安全性较高。目前在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中药安全评价体系中,缺乏能够进行早期发现和监测心律失常等较为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评价指标进行早期预判。2.第二部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提高SDNN、S DANN、RMSSD、PNN50、LF、HF水平上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药能够通过提高HR V水平降低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提高用药安全性。3.第三部分回顾性研究结果3.1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相比,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低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患病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冠心病患者HRV水平低于5年以下、5-10年的HRV水平(p<0.05)。3.2使用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患者HRV水平高于不使用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患者(p<0.05)。3.3冠心病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患者使用益气中药和不使用益气中药的HRV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提示使用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不良反应报道较少,安全性较高。2.第二部分Meta分析结果提示治疗冠心病的各中药不同剂型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来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药治疗冠心病安全性。3.第三部分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患有冠心病后HRV水平的降低,增加了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病程超过10年后风险更高。益气中药的使用能够提高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来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在早期用药提高HR V水平,使患者受益更显着。在冠心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的中医药治疗中单纯以益气法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效果不显着,需要以益气为主,兼以温阳、活血、利水的综合治法的长期治疗。
敖玉涵[8](2021)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与证候演变规律;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中医治法;阐明导师张明雪教授临床所用基本方“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内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并对筛选出来的主要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分析;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从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临床诊病思维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全国多中心、多地区(涵盖全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西南、华南六大地区)的大样本临床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冠心病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部分)》,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症状群)作为统计学手段,得出各阶段中医证候要素,根据应证组合规则确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并总结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2.以“中医疗法,中医治法,中西结合,冠心病合并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作为主题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CNKI、CBM、万方、VIP数据库内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摘要和全文后,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后续的网状Meta分析,以获得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常用有效治法及治法之间的疗效差异。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gsee、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靶点。将二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PPI分析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Cytoscape中使用Cytohubba插件得到枢纽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枢纽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靶点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从而获得“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分子与潜在的分子机制。最终,利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将得到的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经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个阶段逐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各阶段证候要素,并根据应证组合原则得出每个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如下:(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心衰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气虚冲逆证;(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包括五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包括四个中医证型:宗气虚乏证,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4)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终末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喘脱亡阳证,水气凌心证。其中各阶段内,气虚、阳虚贯穿始终,痰饮、瘀血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证候要素。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如下:(1)进入前心衰阶段:患者初期心功能尚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病性多以气虚为主,可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有烟酒嗜癖,或因外感寒邪,劳累体倦,或长日忧思、或郁怒伤肝而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自此步入心力衰竭前心衰期而见心脾两虚、气虚冲逆之证,但病情较轻,易于恢复;(2)由前心衰阶段-前临床阶段:如果在前心衰阶段未对患者实施干预,或患者未曾远离危险因素,病情可发生进展,逐渐由虚性病性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心中气血亏耗渐重,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气虚累及阴阳,并出现水湿、血瘀等实邪,叠加于原本气虚、气滞之上,使肾中元阳虚弱之象逐渐显露,心阳亏虚情况加重,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阻气结、(肾)阳虚饮停之证,虽症状增多,牵涉脏腑功能广泛,但病情不至深重,适当干预仍能及时阻止疾病进展;(3)由前临床阶段-临床阶段:在前临床阶段的基础上,如若患者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未显而未加重视,不予干预,则原有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实邪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迅速耗伤五脏气血,阻碍水液代谢、精微运化、气机摄纳,病机趋于复杂,进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水饮、痰瘀搏结,气虚更甚,阴阳两虚,实邪难祛,可见宗气虚乏、饮停阻络、肾虚水泛、寒饮阻络之证,并向危重态势发展;(4)临床阶段-终末阶段:此为病情发展最深重或危重时期,患者生活质量极差,阳气殆尽,阴阳水火不相续接,坎离不济,金不从革,木不曲直,中土气机失于斡旋,病情深重,有时时欲脱之象,或至昏睡等浅昏迷症状,此阶段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并可呈进行性加重,多器官受累缺血缺氧,故可见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休克之症,病情深重,已难转圜。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1个RCT研究,样本量共计5827例,涉及益气+养阴、益气+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利水、益气+温阳、益气+通脉共6种中医治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治疗效果方面,益气+温阳+利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种治法可主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肾虚水泛证,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因此对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可使用益气温阳利水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射血分数与临床症状;(2)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的改善而言,益气+养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亦多见于前临床期,常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等阴虚之证,病情较轻,但又可因本虚生标实,出现痰瘀轻证,因此可对此类患者采用益气养阴之法,不仅可补气阴之分,巩固阴气凝敛之用,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以改善心功能,缩小心室容积,更寓“阴中求阳”,以防疾病向下一阶段进展出现阴阳皆虚之候;(3)益气+通脉+常规治法可最优增加病患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治法所针对的证候可对应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气虚血瘀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终末期水气凌心证,此时予以益气通脉之法,可纠正气虚之象,祛除瘀血、痰饮等痹阻经气之邪,恢复脉道畅通,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上所得Meta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符合网状Meta分析的预测排序,结果可靠。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主要活性作用的关键蛋白有10个,分别为:槲皮素、β-谷甾醇、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7-O-methylisomucronulatol、刺芒柄花素、黄芩苷、黄芩素、柚皮素、豆甾醇、卡文定碱,可能是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各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构建182个共有靶点基因的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前10个核心关键靶点分别为AKT1、TP53、JUN、STAT3、BCL2L1、CDKN1A、CDK2、IL10、CCND1、MYC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凋亡、AGE-RAGE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本研究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药物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激酶活性、干预配体-受体结合;细胞组分结果提示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是核心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区域;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处方主要影响人体对有毒物质、无机物、脂类、脂多糖的反应,同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受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MMP9与刺芒柄花素结合效果最佳,其次按序为:MMP9与山奈酚、MAPK8与β-谷甾醇、MMP9与β-谷甾醇、VEGFA与刺芒柄花素。结论:1.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期病机复杂,证候繁多,诊治之时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证型加以干预。疾病初期病情较浅,尤以本虚为主,但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生痰、水、瘀互结之证,难以转圜。前心衰期和前临床时期是本病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的症状不甚明显,亦或出现非心脏疾病证候,但临床施治时如能在此阶段高危人群中把握关键证候要素、证候特征,提纲挈领,在病机尚未形成时遏制态势发展,患者即可良好向愈,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2.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和益气通脉法均为临床常用治法,但三种治法各有侧重,基于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益气通脉法适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见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或见气虚、痰瘀痹阻之象;益气养阴法多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此阶段病情较轻,此时加以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程,因此对于此阶段中经检查发现已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但临床未产生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或者病情处于慢性缓解期的本病患者,应根据所见气阴两虚证候善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从而有效把握最佳治疗先机。3.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导师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所用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肌与组织细胞损伤;能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缺失,通过阻断AGE-RAGE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因此本方可通过上述机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纠正心室代偿性增大,恢复心肌组织顺应性、降低僵硬度,防止病情向疾病下一阶段进展,可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关键过渡阶段的良好基础方。此外,在临证之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本基础方适当给予活血、化痰类中药,方可减轻患者痰瘀轻证,资助本方延缓疾病进程之功。4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思维过程中应重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文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结论,气阴两虚证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的临床常见证候,且为本病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接着采用网状Meta分析结果证实益气养阴法是本病临床常用中医治法,可通过改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水平来延缓疾病进程、扭转疾病转归,最后经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导师临床所用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的活性成分能与疾病蛋白稳定结合,从而为本病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过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生脉类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9](2020)在《生脉类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提出1前言生脉类注射剂,是指来源于古方生脉散,由人参、麦冬和(或)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功效,用于治疗气阴两虚证的静脉注射制剂,目前主要包括生脉注射液和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两种。
夏娟娟[10](2020)在《宽胸除痹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宽胸除痹汤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估宽胸除痹汤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西医诊断标准,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宽胸除痹汤,疗程8周。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TG、TC、HDL-C、LDL-C)、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统计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观察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及安全性指标,通过SPSS24.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宽胸除痹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电图ST-T段均较前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效率为73.33%,研究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好转,研究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硝酸甘油使用剂量均较前减少,其中研究组硝酸甘油停减率为90.00%,对照组停减率为70.0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基于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统计中医证候疗效,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均较前降低、HDL-C较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调节TG、TC、LDL-C、HDL-C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7.治疗后两组患者血hs-CRP、FIB、HCY水平均较前显着降低(P<0.05),研究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8.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且治疗后相关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结论:宽胸除痹汤与西医基础治疗方案联合应用在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时,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心电图心肌缺血样改变,降低TG、TC、LDL-C、hs-CRP、FIB、HCY水平,升高HDL-C,且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的西医基础疗法,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二、生脉注射液治疗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脉注射液治疗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论文提纲范文)
(1)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特征及合并用药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的标准化 |
1.3 分析内容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2.2 患者的住院情况 |
2.2.1 住院科室、方式及病情 |
2.2.2 住院时间分布 |
2.2.3 住院费别及费用情况 |
2.3 合并西医诊断 |
2.4 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情况 |
2.4.1 用药途径及单次用药剂量 |
2.4.2 用药时间 |
2.5 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西药频数及百分比 |
2.6 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用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
3 讨论 |
3.1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3.2 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特征与安全性分析 |
3.3 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联合用药规律分析 |
3.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2)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心力衰竭 |
1.1 药理作用 |
1.2 临床应用 |
2 冠心病心绞痛 |
2.1 药理作用 |
2.2 临床应用 |
3 心肌梗死 |
3.1 药理作用 |
3.2 临床应用 |
4 调节血压 |
4.1 药理作用 |
4.2 临床应用 |
5 结语 |
(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循证医学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
1.1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1.2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研究现况 |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 |
2.2 危险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2.4 治疗 |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3 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 |
1.5 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筛选结果 |
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4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2.5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益气活血中成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 |
3.2 Meta分析结果 |
3.3 局限性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 |
1.1 冠心病PCI治疗的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 |
1.2 冠心病PCI治疗的现状 |
2 冠心病的中医学研究 |
3 网状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 |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4.1 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5 资料与方法 |
5.1 文献检索策略 |
5.2 研究筛选 |
5.3 资料提取 |
5.4 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5.5 统计分析 |
6 结果 |
6.1 文献检索结果 |
6.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6.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6.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7 讨论 |
8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中医药对冠心病 PCI 术后的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1 古代文献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2 心力衰竭的现代中医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各组中医证型一般资料比较 |
2 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 |
3 冠心病心衰的中医用药规律 |
第三节 讨论 |
1 冠心病心衰总体资料讨论 |
2 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3 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
4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衰的临床应用特点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7)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文献研究 |
1.中药治疗冠心病不良反应报道 |
2.中药安全性评价现状 |
3.小结 |
研究二 中药治疗冠心病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研究三 益气中药对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
1.研究方案 |
2.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1.病因病机 |
2.中医药治疗 |
3.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张明雪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验的分子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生脉类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生脉类注射剂的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
3 生脉类注射剂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保护心肌细胞 |
3.1.1 抗缺血缺氧损伤 |
3.1.2 抗缺血再灌注损伤 |
3.1.3 抑制细胞凋亡 |
3.1.4 抑制心肌纤维化 |
3.2 保护脑组织和神经细胞 |
3.2.1 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3.2.2 调节内质网应激和神经细胞凋亡 |
3.3 保护血管内皮 |
3.4 抗休克 |
3.5 调节免疫,抑制肿瘤 |
4 生脉类注射剂的临床研究 |
4.1 心力衰竭 |
4.2 冠心病心绞痛 |
4.3 急性心肌梗死 |
4.4 辅助治疗肿瘤 |
4.5 休克 |
4.6 缺血性中风 |
4.7 病毒性心肌炎 |
4.8 低血压 |
4.9 其他 |
5 生脉类注射液的安全性研究 |
6 生脉类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建议 |
6.1 推荐以下情况应用生脉类注射剂 |
6.2 注意事项 |
(10)宽胸除痹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情况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脱落、剔除、中止试验标准 |
1.8 伦理审查 |
2 研究方案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疗效指标 |
1.1 临床疗效指标 |
1.2 实验室指标 |
2 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1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概述 |
1.2 主要危险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治疗 |
1.5 实验室指标选择的意义 |
2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学认识 |
2.1 病名来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古代医家治疗方法 |
2.4 现代中医治疗方法 |
2.5 宽胸除痹汤的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2.6 宽胸除痹汤干预SAP的疗效评价 |
结论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从瘀论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生脉注射液治疗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论文参考文献)
- [1]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特征及合并用药的真实世界研究[J]. 孙春全,谢雁鸣,侯恒悦. 世界中医药, 2022(01)
- [2]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 杜韩,孟昭平,原景,万梅绪,张燕欣,李智,李德坤,鞠爱春,叶正良. 药物评价研究, 2021(11)
- [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李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网状Meta分析[D]. 彭启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探讨[D]. 董雪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评价[D]. 牛增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D]. 敖玉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生脉类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生脉类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2)
- [10]宽胸除痹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D]. 夏娟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中医论文; 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生脉注射液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急性心力衰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