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细菌PSB-1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光合细菌PSB-1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一、光合细菌PSB-1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邢琦[1](2021)在《Thiorhodovibrio sp.970(Trv)捕光蛋白LHI突变体的研究》文中认为光合细菌,是最早出现在自然界中的原核生物,大量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其特有的光合成体系能有效地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光合细菌捕光机制的研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中的Thiorhodovibrio sp.970(Trv)菌株与其他光合细菌不同,普通光合细菌LHI-RC的最大吸收峰在880-920 nm附近,而Thiorhodovibrio sp.970菌株LHI-RC的最大吸收峰在970 nm附近。通过对它的结构分析发现Thiorhodovibrio sp.970菌株含有两个pufBA编码的LHI蛋白基因:pufB1A1、pufB2A2。光合细菌Rhodospirillum(R.)rubrum H2(以下简称R.rubrum H2)的puh A和pufBALM被突变删除,不具有直接形成细胞质色素内膜(intracytoplasmic membrane,ICM)的能力,但在带有puh A基因的p PUCTerm表达载体协助下仍能形成ICM从而将外源基因进行表达,所以选用R.rubrum H2进行异源表达。因此,本研究对pufB1A1、pufB2A2基因中可能与Ca2+结合的氨基酸进行突变,验证其是否对Thiorhodovibrio sp.970菌株特征吸收峰存在影响。本研究对Thiorhodovibrio sp.970菌株中两种编码LHI的基因进行突变并异源表达。通过体外克隆获得了pufB1A1、pufB2A2基因,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对pufB1A1、pufB2A2基因的6种氨基酸进行突变(pufB1A1基因的组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pufB2A2基因的组氨酸、亮氨酸、色氨酸),构建p PUCTerm的重组表达载体。再将突变重组表达载体导入R.rubrum H2中进行表达。最终通过紫外光谱分析扫描发现突变重组菌株有不同程度的蓝移,经比对发现pufB1A1的组氨酸突变最大吸收峰未发生变化、天冬氨酸突变最大吸收峰发生9 nm的蓝移、丙氨酸突变最大吸收峰发生4 nm的蓝移,pufB2A2的亮氨酸突变最大吸收峰发生5 nm的蓝移,色氨酸突变最大吸收峰发生6 nm的蓝移,组氨酸突变最大吸收峰发生15 nm的蓝移。本研究对Thiorhodovibrio sp.970菌株与Ca2+结合相关的氨基酸突变从而进行异源表达,对研究LHI光吸收的影响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为研究LHI的结构及蛋白功能提供参考。

吕政颐[2](2021)在《高效产氢光合细菌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氢能作为替代化石能源的新型清洁能源如今发展迅速,但传统制氢方法大都存在资源浪费、污染物伴生、成本高昂的缺点,生物制氢具有清洁环保、原料范围广、成本低、无污染及能耗低等优点。其中亟待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丰富生物质资源将成为主要利用原料。花生壳因具有产量大、多孔及含有大量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的优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及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获得一株高效产氢光合细菌,同时提高花生壳的资源利用率,再与高效产氢光合细菌发酵制氢的优势相结合,为光合细菌产氢应用化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研究结论分述如下:(1)通过酸,碱,酶三种水解方式对花生壳水解工艺进行考察,测定还原糖含量和平均水解率。结果表明:碱解温度为135℃,时间为70 min时,还原糖浓度为6.3 g/L;酸解温度为125℃,时间10 min时,还原糖浓度为27.13 g/L;酶解条件下最优还原糖浓度为19.2 g/L。酸水解处理花生壳,还原糖浓度均大于20 g/L,平均水解率为30%以上。(2)从湖水、家禽粪便、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29株光合细菌,以葡萄糖为底物经产氢性能测试,挑选出从羊粪中分离获得的一株光合细菌,经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光合细菌属于球性红假单胞菌,将其命名为Rhodobactersphaeroides.LZY01。通过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实验,最终确定Rhodobactersphaeroides.LZY01的最优产氢条件:葡萄糖为碳源,碳源浓度为5.0 g/L,L-谷氨酸为氮源,产氢液初始pH为7.2,盐度为0.5 g/L,磷酸盐含量为20.0 mL/L,其最大产氢量可达3154.82 mLH2/L,平均产氢速率为 69.18 mL/(L·h)。(3)利用Rhodobactersphaeroides.LZY01处理花生壳水解液时,采用响应面法(RSM)对制氢过程的关键参数进行了研究。在碳源浓度为5.63 g/L、pH9、盐度0g/L的条件下得到最大产氢量为2337.93 mLH2/L。并在后期进行相关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条件下Rhodobactersphaeroides.LZY01的产氢量可观,本实验优化的条件合理可行。本研究利用Rhodobacter sphaeroides.LZY01以酶水解工艺处理所得的花生壳水解液为底物进行产氢测试,获得较高产氢量。为微生物制氢提供新的菌种资源,优化了花生壳水解工艺参数,为以花生壳水解液制氢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宁文[3](2020)在《亚硝酸盐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水质调控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亚硝酸盐会在水体中大量累积,亚硝酸盐可氧化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使其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因此亚铁血红蛋白会失去携氧能力,从而各种组织会出现缺氧现象。过量亚硝酸盐会引起中毒,严重时可以使养殖动物死亡。同时,亚硝酸盐还是一种致癌物质。目前亚硝酸盐的去除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其中生物降解亚硝酸盐的方法因具有高效率、低成本、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被人们广泛应用。微生态制剂是生物降解法中常用的添加剂,它不仅能有效净化养殖水体环境,而且还能促进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因此,本实验从泰安多处水体取样,置于亚硝酸盐培养基中培养,经连续驯化富集,分离获得一株降解亚硝酸盐的基础菌株JY-1,并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16S rDNA鉴定、培养条件优化、发酵培养基优化及水质调控效果途径探究。具体结果如下:1、样品采集后采用定向富集分离法进行菌株分离。将处理完的样品置于亚硝酸盐培养基中富集驯化,培养6代,淘汰掉不能利用NO2-的微生物。通过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得到6株菌株,命名为JY-1—JY-6。通过20L水体模拟养殖试验,评价筛选得到的菌株降解亚硝酸盐能力的强弱,结果显示菌株JY-1对水体亚硝酸盐的降解能力高于其他菌株,且效果持续性好。分别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三方面对菌株进行鉴定,经鉴定菌株JY-1为芽孢杆菌属中的大山芽孢杆菌。利用其对罗非鱼进行灌服试验,结果显示灌服不同浓度菌液的罗非鱼摄食能力和行动状态均正常,各组均未出现死亡现象。2、从pH值、温度、盐度、转速和C/N五个方面对菌株的生长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JY-1生长的最适pH值为6.5,最适温度为37℃,最适盐度为1%,最适C/N为15,最适转速为180r/min。3、对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基优化,发现当以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NaCl、MgSO4和K2HPO4为无机盐时,菌株JY-1的芽孢产量最多。菌株JY-1最适产芽孢培养基为(1000mL):葡萄糖10g,蛋白胨10g,NaCl 1g,MgSO4 0.1g,K2HPO4 0.2g。4、对菌株JY-1进行水质调控效果研究,将其投入到养殖水体中,发现菌株JY-1能够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总氮和氨氮的含量,并且不会造成水体中硝酸盐积累。综上所述,本试验经筛选获得的降解亚硝酸盐效果较好的菌株JY-1,经鉴定为大山芽孢杆菌;菌株JY-1生长的最适pH值为6.5,最适温度为37℃,最适盐度为1%,最适C/N为15,最适转速为180r/min;菌株JY-1最适产芽孢培养基为(1000mL):葡萄糖10g,蛋白胨10g,NaCl 1g,MgSO4 0.1g,K2HPO4 0.2g;对菌株JY-1的水质调控效果研究显示,菌株JY-1通过反硝化途径将水体中的亚硝酸盐降解,并且能显着降低水体中硝酸盐积累。

孙娟[4](2020)在《硫酸盐还原菌协同褐煤修复酸性矿山废水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硫酸盐还原菌(SRB)修复酸性矿山废水(AMD)时,低pH和重金属离子对SRB活性的抑制作用和微生物可利用碳源的经济性问题,基于褐煤具有吸附重金属、提升pH和可作为固相有机碳源的优点,以及寻找经济有效碳源对SRB修复AMD的重要意义。本课题首先以不同粒径褐煤为研究对象,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不同粒径褐煤对Cu2+和Zn2+在单金属体系和二元金属体系下的吸附性能与吸附机理;其次,为提高SRB对褐煤固相有机碳源的利用性,从阜新市玉龙湖中富集、分离、纯化得到了一株溶煤菌(PSB1),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后,进行了生长特性、耐酸特性和耐金属特性研究;最后,通过SRB协同褐煤修复AMD实验,探究了褐煤作为SRB碳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揭示了SRB协同褐煤处理AMD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褐煤对Cu2+和Zn2+的吸附动力学拟合模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线类型均为典型的L型等温线中的L-2型曲线。褐煤吸附Cu2+的等温吸附线拟合模型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Zn2+的等温吸附线拟合符合Freundlich模型。在单金属体系,褐煤吸附Cu2+的过程涉及静电、配位和离子交换作用,Cu2+以Cu2+、Cu O、Cu SO4和Cu CO3化学态吸附在褐煤表面,且Cu2+与褐煤芳烃上的氧发生配位作用时能够导致褐煤晶体结构一定的崩塌;褐煤吸附Zn2+的过程涉及静电作用、配位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Zn2+以Zn O、Zn SO4和Zn CO3化学态吸附在褐煤表面,且Zn2+与褐煤芳烃上的氧发生配位作用时对褐煤晶体结构不产生较大改变。在二元金属体系,褐煤吸附Cu2+机理同单金属体系褐煤吸附Cu2+机理,二元金属体系下Zn2+只通过配位作用吸附在褐煤表面。(2)溶煤菌PSB1液体培养物呈红色,菌落呈黄色,圆形,边缘整齐,光滑湿润,直径为1~2mm左右,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为假单胞菌属,与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WP012495146)相似性为98.7%。按照1:10接种比例接种PSB1培养时,0~4h为延缓期,4~50h为对数生长期,50~60h为稳定期,60h进入衰亡期。PSB1在pH为4~10范围内均可生长,具有良好的耐酸性。Cu2+和Zn2+对溶煤菌PSB1的毒性大小为Cu2+>Zn2+。(3)褐煤预处理AMD,60min,Cu2+去除率100%,体系pH从4提升至7.12,24h时,Zn2+去除率100%,体系pH为7.94。SRB协同PSB1溶解后褐煤体系修复预处理后的AMD时,SRB活性最佳,SO42-的去除率最高,为58.87%。SRB协同PSB1溶解后褐煤体系修复AMD时,PSB1生长代谢消耗了褐煤中的无机碳(Fe CO3、Ca CO3),褐煤表面出现裸露的Fe2+和Ca2+。SRB还原SO42-产生的S2-与褐煤表面裸露的Fe2+生成Fe S沉淀,部分SO42-与褐煤表面裸露的Ca2+生成Ca SO4,吸附在褐煤表面。该论文有图44幅,表20个,参考文献96篇。

孙慧敏[5](2020)在《Rhodobacter sphaeroides H菌株降解对硝基酚的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进步,对硝基苯酚(PNP)作为一种典型的硝基芳香族化合物,在火炸药和染料等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使用。而PNP作为优先控制污染物,该物质的化学稳定性较强,也会对生物产生较强的毒性。通过对比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法,采用微生物法降解PNP较为经济、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且是处理效率较高的一种方法。在本文中选用的菌株是光合细菌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H菌株,利用该菌株研究对底物PNP的降解特性,并且对该菌株利用的途径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在不同反应体系中,验证H菌株活体是降解过程中的主体部分。通过模拟生长抑制动力学Haldane方程,研究不同浓度PNP对H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实验中设置不同的供氧和光照条件,研究对PNP降解率产生影响。实验结果得出,H菌株在光照厌氧条件下降解PNP时降解率效果最好为89.0%。通过研究理化因素PNP浓度、温度、接种量和pH值,选取H菌株降解PNP的最适条件,PNP的浓度为80 mg·L-1、接种15%的H菌株、最佳pH值为7.0、需要在30℃下进行培养。(2)在以上不同的单因素实验中,根据对PNP降解率的影响程度选取三个因素,通过响应面优化降解条件,得到H菌株降解PNP的最佳条件。依据以上理化因素实验测得的实验数据,选取出pH值、PNP浓度和温度,对这些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实验,实验测定的数据通过回归方程进行拟合分析,并预测优化后的最佳条件和降解率。响应面优化预测结果为:培养基中添加底物PNP的浓度为81.01 mg·L-1、pH值为8.09和温度为30.49℃,预测得出PNP的降解率最大可以达到92.3%。为验证响应面预测数据的可靠性,需要在最佳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实验结果得出,H菌株降解PNP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1.1%,降解率的预测值和测定值两者之间相差1.2%(误差小于2%),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因此响应面预测值可靠。(3)在优化后的最佳条件下,在100ml的培养基中接种15%的H菌株、加入PNP使其终浓度为81 mg·L-1、调节pH值为8.0、在30℃的条件下培养,实验测定H菌株的生长量及PNP降解率,并模拟一级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H菌株在生长适应期降解底物PNP浓度从81 mg·L-1降低到20 mg·L-1,此时,底物PNP的降解率为74.9%,最后H菌株进入稳定期后PNP的降解率为91.1%。同时,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PNP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关系,利用方程拟合数据之后,得到了动力学参数,半衰期和反应速率常数分别是:t1/2为43.3 h和k为0.0144 h-1。通过优化分析得出最佳降解条件后,进一步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种类氮源和酚类混合物,研究对降解底物PNP的作用。通过实验得出,培养基中同时添加(NH4)2SO4和酵母膏作为氮源时,能够有效提高PNP的降解率到91.1%;选取四种酚类混合物(邻苯二酚、苯酚、对苯二酚和甲苯酚)添加到培养基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些酚类物质均会抑制底物PNP的降解,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得出,邻苯二酚的概率P值(sig.)最小为0.025,对PNP降解的抑制性最显着。(4)检测中间产物时用到的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检测出的物质有:对苯二酚(HQ)、4-羟基粘糠酸半醛(4-HS)和马来酰胺乙酸(MA),根据检测的物质种类推测PNP可能先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HQ,HQ通过在对苯二酚1,2-双加氧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4-HS。通过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H菌株细胞中对苯二酚1,2-双加氧酶的活性,了解对苯二酚1,2-双加氧酶在H菌株代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HQ在289 nm处的吸收峰,逐渐向4-HS在320 nm处的吸收峰偏移,说明HQ在对苯二酚1,2-双加氧酶作用下生成了4-HS。结合检测的中间产物种类和对苯二酚1,2-双加氧酶活性,分析H菌株降解PNP时可能利用的是对苯二酚途径。进一步研究不同种类碳源、NaCl浓度及金属离子对H菌株降解PNP及细胞产酶量影响。结果表明:苹果酸作碳源促进PNP降解,降解率为91.0%,H菌株生长量OD590为2.151;添加20 mg·L-1的NaCl时产生抑制作用,PNP降解率为60.0%,H菌株生长量OD590为0.704;添加金属离子Ca2+促进降解、添加Cu2+时抑制降解,PNP降解率分别为91.0%和15.9%,生长量OD590分别为2.201和0.410。通过H菌株全细胞蛋白电泳实验,分析不同因素对酶蛋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 mg·L-1的NaCl和蔗糖的泳道中,90KD蛋白条带的灰度值(gray value)分别为6620和2952,蛋白含量明显较少,说明NaCl和蔗糖对H菌株分泌产酶量有明显抑制作用。

田启文[6](2020)在《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发酵条件优化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高密度、集约化和工厂化的养殖模式对养殖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残余饵料、水产动物排泄物和浮游生物残体的堆积,使养殖水体无机三态氮浓度超标,危害水产动物健康,不利于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益生菌制剂中的光合细菌具有独特的代谢方式,能够有效地去除养殖水体中无机三态氮,提高养殖水体溶氧量,净化养殖水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淡水养殖基地底泥中分离筛选出两株光合细菌HG315-1和HG315-2,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 DNA序列测定,对菌株HG315-1和HG315-2进行鉴定,并且优化两株菌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然后探讨两株菌在不同污染程度的氨氮、亚硝氮和硝态氮为唯一氮源的模拟污水中的生长情况,最后将模拟污水实验中性能较好的菌株结合纳米Fe3O4,建立高密度快速发酵技术,并应用于当地长吻鮠鱼养殖,探究其在长吻鮠鱼养殖中水质净化效果。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 DNA序列测定等实验,鉴定出菌株HG315-1和HG315-2分别为紫色非硫细菌科、红细菌属Rhodobacter sp.和紫色非硫细菌科、红细菌属、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实验表明:菌株HG315-1的培养基最优配方为乙酸钠3.5 g/L、氯化铵0.5 g/L、酵母膏2.5 g/L、磷酸氢二钾0.9 g/L、硫酸镁0.5g/L、微量元素1 ml、生长因子1 ml、p H 8.0;菌株HG315-2的培养基最优配方为乙酸钠3g/L、氯化铵0.7 g/L、酵母膏2.5 g/L、磷酸氢二钾0.9 g/L、硫酸镁0.5 g/L、微量元素1 ml、生长因子1 ml、p H 7.0。去除模拟污水中无机三态氮实验表明:HG315-1和HG315-2均对氨氮有高效的去除能力,当氨氮浓度为29.69 mmol/L时,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1.88%、76.7%;HG315-1和HG315-2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的亚硝氮,当亚硝氮浓度为13.54 mmol/L时,亚硝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8.18%、58.82%;HG315-1和HG315-2对硝态氮去除效果最好,当硝态氮浓度为19.12 mmol/L时,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83%和100%;长吻鮠鱼养殖水体净化实验表明: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修饰后的纳米Fe3O4结合光合细菌HG315-1进行高密度快速发酵,发酵浓度提高14.6%,菌液细胞浓度达到2×109个/cfu,按照1 kg/亩泼洒在长吻鮠鱼养殖池塘,使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浓度均降低90%左右,稳定养殖水体p H,增加养殖水体溶氧量,将养殖水体透明度提高6 cm左右,在水产养殖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赵燕楠[7](2020)在《辛硫磷胁迫对异育银鲫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与光合细菌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农药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上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但由于农药本身的毒性以及农药的残留等问题,对农业生产以至于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辛硫磷(Phoxim)是一种在水产养殖中大量使用的广谱有机磷农药,对水生动物寄生虫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但目前关于辛硫磷对水生动物生理水平、基因水平的影响研究尚属空白。光合细菌是一种分布广泛、能在厌氧环境中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有益微生物。其在处理废水、净化水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利用价值。本课题围绕辛硫磷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安全性开展了基因水平的风险评估研究,同时在分离了一株光合细菌的基础上,又探索了辛硫磷和光合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1.辛硫磷胁迫对异育银鲫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 Seq TM2500,对经0.5 mg/L浓度的辛硫磷(DMSO溶解)处理的异育银鲫尾鳍细胞样品进行测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细胞活性检测试验证明0.5 mg/L的辛硫磷对细胞活性无显着影响;与对照组(0.25%DMSO处理)表达的基因相比,辛硫磷处理组细胞中分别有550个和422个基因显着上调和下调。GO功能分类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分布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这三大类别中的55个分支。KEGG信号通路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涉及260条生物学代谢途径,包括赖氨酸降解、谷胱甘肽代谢、PI3K/AKT等信号通路;其中与药物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有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其他酶类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运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随机挑选的9个上调或下调的宿主基因进行了辛硫磷胁迫下的表达水平分析,验证了转录组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结果表明0.5 mg/L浓度的辛硫磷对Gi CF无显着毒性,但是能对其基因表达谱产生系统性影响。Gi CF细胞可作为农药的细胞毒性研究材料,为深入揭示辛硫磷对Gi CF细胞基因水平的影响及潜在生理毒性奠定了基础,相关转录组数据可以为辛硫磷在水产养殖中的分子毒理学评价提供参考。2.光合细菌的富集分离与固化保存从明湖水中富集并分离出一株光合细菌,以菌株鉴定的传统方法为依据,根据菌株形态、颜色、16Sr DNA、系统发育树等鉴定结果,该菌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将其命名为PSB-Z。通过常规计数及生长量测定,得到活菌数及生长特性曲线。活菌数量约为1010CFU/m L,最佳接种量为10%,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材料。在稳定生长的菌液中添加浓度为0.7%的硫酸铝为絮凝剂,海藻糖为菌体保护剂,硅藻土为固定剂,进行菌体固定。此法为菌株PSB-Z的一种可湿性粉剂制备方法,也可作为保存菌株的方法。3.辛硫磷与光合细菌的相互作用以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PSB-Z为研究材料,探究光合细菌PSB-Z与农药辛硫磷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PSB-Z在低浓度和高浓度辛硫磷溶液中的不同生长情况,当光合细菌菌液中不添加辛硫磷溶液时,其处于正常生长状态,加入辛硫磷溶液后,各组OD值在6h内有明显的下降趋势,6h后OD值才开始上升,且增加量明显大于不添加辛硫磷溶液的空白组。这表明在短时间内,辛硫磷对光合细菌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增长,由于添加浓度的不同,表现出的影响也不相同。当辛硫磷添加浓度在10mg/L以下时,表现为促进作用,光合细菌长势略优于空白组;浓度在100mg/L以上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光合细菌的长势明显比空白组差。PSB-Z对辛硫磷的作用表现在与不添加PSB-Z的对照组相比,添加了PSB-Z后,辛硫磷的液相检测浓度明显下降,这表明光合细菌对辛硫磷有一定的降解消除作用。在96h内,光合细菌对辛硫磷的降解率最高可达50%左右。在对照组中,辛硫磷的检测浓度随着时间变化而减少,推测可能与辛硫磷本身的理化性质、温度、光照、p H等条件有关。通过加标回收率的检测,发现在72h内,辛硫磷的回收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而96h的回收率大约在32%。在回收率的基础上,添加光合细菌后辛硫磷的检测浓度与之比较之下仍然是减少的,这进一步说明了添加光合细菌对辛硫磷有降解作用。

罗路云[8](2019)在《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调控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辣椒苗期生长发育》文中指出辣椒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30万公顷。传统上促进辣椒生长与增产的方法大都集中在育种、水肥管理及栽培技术提高等方面。但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属于紫色光合细菌,不仅能防治不同植物病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还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然而,现有文献少有涉及光合细菌对作物的促生作用的研究。故本研究以辣椒品种“湘研15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微生物组和代谢组测序技术研究了大田和温室条件下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后根际微生态环境和辣椒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能通过调控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辣椒苗期生长发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后显着提高了辣椒产量和总氮含量,而总氮也是影响大田细菌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与清水对照相比较,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提高了辣椒根际细菌α多样性且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同时鉴定出与产量呈强显着正相关8个属中Gaiella和Gp6属在施药后三个试验组中相对丰度均显着高于对照,推测它们可能在产量变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定殖结果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主要存在于苗期辣椒根表面根尖和伸长区细胞间隙。与对照相比,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显着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细菌群落结构和对照具有显着差异,两者之间群落结构差异不断降低,优势种群在14 d内发生显着变化。参与固氮作用的37个OTU中Azospira oryzae、Clostridium beijerinckii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是其中的优势物种,相对丰度在1%-6%之间,相对丰度均显着增加随后逐渐降低,表明Azospira oryzae、Clostridium beijerinckii和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可能存在协同促进关系。3.使用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后,辣椒根际土壤功能菌群光合细菌和固氮功能菌α多样性逐渐升高且群落结构与对照具有显着差异,14 d内物种种群相对丰度发生显着变化,根际、根周土壤光合细菌和固氮菌群落结构差异逐渐降低。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Novosphingobium subterraneum、Methylibium sp.Pch-M、Rhodobacter sphaeroides是光合细菌种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四个种群,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Rhodobacter_sp_AKP、Azospira_oryzae、Azonexus_hydrophilus是固氮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四个种群,参与生物固氮过程。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在两个种群中均属于优势菌。4.同时我们也进行了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与生长发育的关联性分析,利用宏基因组和代谢组方法对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的互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后鲜重增加,根长、茎长等显着增长,促进了苗期辣椒的生长。植物生长调节的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等内源激素显着下调,而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的正磷酸盐显着上调,推测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促进苗期辣椒的生长发育可能是通过促进植物的光反应过程和适度调节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来完成。根系分泌物注释的差异代谢物通路中共有9个通路与根际微生物基因通路匹配,包括8种显着上调的化合物和5种显着下调的化合物,其中主要差异代谢物油酸和苯三酚显着上调并且发现根际top 30物种中Opitutus_terrae等14种菌显着上调,它们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表明根系分泌物不断进入土壤,改变了根系微生态环境,包括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综上所述,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辣椒促生的调控机制是通过加速根际微生物群落的演化,一方面通过提高根际土壤α多样性来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以及影响固氮功能菌群如Azospira oryzae等种群变化进行生物固氮提高土壤中氮含量;另外辣椒通过根系分泌物如油酸、苯三酚等响应根际Opitutus_terrae等菌群的应答,维持植物-微生物互作的稳定体系来促进苗期辣椒生长,同时也可能通过引起辣椒内源激素变化以及正磷酸盐上调,协同促进辣椒的生长发育。本研究将为研究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作物的促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王光玉,韩亚萌,冯亚丽,陈雷[9](2019)在《海洋光合细菌筛选及其对养殖水体修复效果的测定》文中研究表明集约化投饵型养殖会导致养殖区域底部环境持续恶化,限制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对采自威海金海滩排污口附近污泥中的海洋光合细菌进行了富集、分离和初步鉴定,模拟自然养殖环境,选取优势菌株进行池塘底泥处理试验(上层水体,下层底泥),分析比较两株菌对底泥的改良效果;试验共获得两株优势光合细菌PSB1和PSB2,分属于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和小红卵菌属(Rhodovulum)。底泥处理试验结果显示:PSB1和PSB2都可以稳定水体pH,降解水中的硫化物、氨氮和化学耗氧量(CODMn)。PSB1处理底泥最佳效果为:添加1‰的PSB1,水体中pH在6.98~7.33,底泥中CODMn、硫化物、氨氮和NO-2-N降解率分别为92.91%、79.61%、97.00%和73.56%。研究表明,光合细菌可以促进改善水质、维持下层水体的良好水质,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祝靓靓[10](2019)在《不产氧光合细菌5-氨基乙酰丙酸(ALA)的合成途径分布和代谢调控》文中研究说明5-氨基乙酰丙酸(ALA)是合成血红素、(细菌)叶绿素及VB12等物质的重要前体,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医疗等领域。ALA生物合成途径包括C4途径和C5途径。不产氧光合细菌(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APB)是一类依赖细菌叶绿素(BChl)进行不产氧光合作用的代谢多样性类群,ALA是BChl合成的必需前体,因此利用APB生产ALA也备受关注和青睐。但目前对C4和C5途径在APB分布的认识还不完善,也存在一定分歧,实验证据缺乏。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首先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全面的分析了APB中C4和C5途径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并选择一株γ变形菌纲紫细菌Marichromatium gracile YL28对其ALA合成途径进行了实验验证;将源于APB C5途径的ALA关键酶基因以及细菌叶绿素合成镁螯合酶基因(bchHID)和镁原卟啉甲基转移酶基因(bchM)依次转入E.coli BL21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CGA009,探求了ALA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ALA合成途径基因组分析和验证。收集了117株APB的基因组数据,系统分析了ALA合成关键酶基因(gtr、gsa和hemA)在APB中的分布特征。首次发现了一个新的C4途径的关键酶基因,提出了C4和C5途径共存于绿细菌、β和γ变形菌纲的紫细菌的新认识;以Marichromatium gracile YL28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异源表达验证了新型ALA合成酶基因的功能,证明了γ变形菌纲紫细菌YL28中除了含有C5途径外,还存在C4途径。(2)C5途径基因对ALA合成的调控。将源于M.gracile YL28的C5途径3个关键酶基因导入E.coli BL21,获得了4个重组菌,谷氨酸和葡萄糖的添加均上调ALA的积累量,gtr-gsa共表达菌株与其它3个单基因表达菌株相比,ALA积累量明显升高。将源于YL28的C5途径3个关键酶基因通过接合转移的方法导入到含有C4途径的R.palustris CGA009中,获得了3个重组菌,结果表明外源C5途径基因的表达均可提高重组菌的ALA积累量。(3)BChl合成途径基因对ALA合成的调控。将源于YL28 BChl合成途径的镁螯合酶基因(bchHID)和镁原卟啉甲基转移酶基因(bchM)依次导入E.coli BL21中,获得了2个重组菌,能合成APB所特有的细菌叶绿素中间体镁原卟啉单甲酯,下调了ALA合成积累。综上所述,本研究丰富了紫细菌和绿细菌中ALA合成途径分布规律的认识;首次提出绿细菌、β和γ变形菌纲紫细菌中共存C4和C5途径的新认识,发现了一个新的C4途径的ALA合成关键基因,对ALA代谢调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ALA的代谢调控奠定了基础。

二、光合细菌PSB-1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合细菌PSB-1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Thiorhodovibrio sp.970(Trv)捕光蛋白LHI突变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合细菌概述
        1.1.1 光合细菌的用途
        1.1.2 光合细菌光合系统的概述
    1.2 蛋白表达系统
        1.2.1 原核表达系统
        1.2.2 真核表达系统
    1.3 突变技术的选择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突变位点的选择
        1.4.3 研究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菌种的恢复及目的基因的获取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光合细菌的恢复
        2.2.2 获取目的基因
    2.3 实验结果
        2.3.1 光合细菌的成功恢复
        2.3.2 pufB_1A_1、pufB_2A_2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突变菌株的制备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溶液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回收目的基因片段
        3.2.2 目的基因与pEASY-T1 载体连接
        3.2.3 HB101 感受态的制备
        3.2.4 HB101 的转化
        3.2.5 重组质粒的鉴定
        3.2.6 突变菌株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
        3.3.1 目的基因与pEASY-T1 的成功连接
        3.3.2 成功制备突变菌株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组体的构建及异源表达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仪器与试剂
        4.1.3 溶液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突变基因与pPUCTerm表达载体的连接
        4.2.2 重组表达载体与R.rubrumH2 的结合转化
        4.2.3 重组蛋白LHI电泳检测
    4.3 实验结果
        4.3.1 突变基因与表达载体pPUCTerm的成功连接
        4.3.2 重组表达载体在R.rubrumH2 中的表达
        4.3.3 光谱检测扫描
        4.3.4 重组蛋白LHI电泳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重组质粒pEASY-T1-pufB_1A_1/pufB_2A_2测序结果
附录B 重组质粒pEASY-T1-pufB_iA_i测序结果
附录C 重组表达载体pPUCTerm-pufB_iA_i测序结果
致谢

(2)高效产氢光合细菌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花生壳应用研究现状
        1.2.1 生物质资源
        1.2.2 花生壳简介
        1.2.3 花生壳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光合细菌简介
        1.3.1 生物制氢研究进展
        1.3.2 光合细菌的定义及分类
        1.3.3 光合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1.3.4 光合细菌的培养基类别
        1.3.5 光合细菌以糖类为底物的产氢研究
        1.3.6 光合细菌以水解液为底物的产氢研究
        1.3.7 光合细菌的产氢条件优化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技术路线图
2 花生壳水解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花生壳酸、碱及酶水解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花生壳酸水解工艺条件优化分析
        2.2.2 花生壳碱水解工艺条件优化分析
        2.2.3 花生壳酶水解工艺条件优化分析
        2.2.4花生壳水解工艺结果对比
    2.3 本章小结
3 高效产氢光合细菌分离纯化及产氢条件优化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光合细菌培养基
        3.1.3 光合细菌产氢液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菌种纯化鉴定
        3.2.2 碳源对产氢的影响
        3.2.3 氮源对产氢的影响
        3.2.4 产氢液初始pH对产氢的影响
        3.2.5 产氢液盐度对产氢的影响
        3.2.6 产氢液磷酸盐浓度对产氢的影响
        3.2.7 碳源浓度对产氢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响应面法研究花生壳水解液对Rhodobacter sphaeroides. LZY01产氢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设计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回归分析及方差分析
        4.2.2 三个因素对产氢量的影响
        4.2.3 验证实验结果讨论
        4.2.4 相关纤维素水解液制氢的产氢量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亚硝酸盐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水质调控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亚硝酸盐的来源及危害
        1.1.1 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来源
        1.1.2 亚硝酸盐的危害
    1.2 降解亚硝酸盐的方法
        1.2.1 物理吸附法
        1.2.2 氧化还原法
        1.2.3 肥水降解法
        1.2.4 微生物降解法
    1.3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1.3.1 常用的微生态制剂
        1.3.2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 水产养殖中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1.4.1 芽孢杆菌的种类
        1.4.2 芽孢杆菌的作用
        1.4.3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亚硝酸盐降解菌的分离
        2.2.2 菌株的鉴定
        2.2.3 菌株的安全性检测
        2.2.4 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2.2.5 菌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2.6 水质指标测定
        2.2.7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亚硝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
        3.1.1 初步分离与筛选
        3.1.2 室内降解效果试验
        3.1.3 菌株JY-1 最适降解浓度
        3.1.4 菌株的鉴定
    3.2 菌株安全性检测
    3.3 菌株JY-1 培养条件优化
        3.3.1 C/N对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3.3.2 pH对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3.3.3 温度对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3.3.4 盐度对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3.3.5 转速对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3.4 菌株JY-1 发酵培养基优化
        3.4.1 碳源的筛选及浓度优化
        3.4.2 氮源的筛选及浓度优化
        3.4.3 无机盐及其组合的筛选
        3.4.4 无机盐组合浓度的筛选
    3.5 菌株JY-1 降解途径研究
        3.5.1 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3.5.2 氨氮含量的变化
        3.5.3 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3.5.4 总氮含量的变化
        3.5.5 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的扩增与测序
4 讨论
    4.1 降解亚硝酸盐菌的筛选分离
    4.2 细菌的分类与鉴定方法
    4.3 培养条件优化
    4.4 发酵培养基优化
    4.5 降解亚硝酸盐途径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硫酸盐还原菌协同褐煤修复酸性矿山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酸性矿山废水研究现状
    1.3 褐煤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实验器材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及化学药剂
    2.3 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3 褐煤对Cu~(2+)、Zn~(2+)吸附特性及机理研究
    3.1 褐煤的物化特性表征
    3.2 褐煤在单金属体系下的吸附特性
    3.3 褐煤在二元金属体系下的吸附特性
    3.4 吸附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溶煤菌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4.1 溶煤菌富集培养
    4.2 溶煤菌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
    4.3 菌株16SrDNA鉴定
    4.4 溶煤菌生长特性研究
    4.5 溶煤菌耐酸特性研究
    4.6 溶煤菌耐金属特性研究
    4.7 本章小结
5 硫酸盐还原菌协同褐煤修复酸性矿山废水实验研究
    5.1 褐煤预处理酸性矿山废水实验
    5.2 硫酸盐还原菌利用溶煤菌溶解褐煤修复酸性矿山废水实验
    5.3 硫酸盐还原菌利用溶煤菌溶解后褐煤修复酸性矿山废水实验
    5.4 硫酸盐还原菌协同褐煤修复酸性矿山废水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Rhodobacter sphaeroides H菌株降解对硝基酚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对硝基酚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危害及处理方法
        1.2.1 对硝基酚的理化性质
        1.2.2 对硝基酚污染物的危害
        1.2.3 对硝基酚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1.3 微生物降解对硝基酚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3.1 降解对硝基酚的微生物
        1.3.2 对硝基酚污染物的微生物代谢条件
        1.3.3 对硝基酚污染物的微生物代谢机理
    1.4 光合细菌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1.4.1 光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1.4.2 光合细菌在芳香化合物污染处理方面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菌株来源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的配制与菌株驯化
        2.2.2不同体系对H菌株降解PNP的影响实验
        2.2.3 H菌株生长动力学
        2.2.4不同光照供氧强度对降解率的影响实验
        2.2.5 单因素法确定不同环境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
        2.2.6 优化H菌株降解PNP条件
        2.2.7响应面优化最佳条件下H菌株对PNP降解特性实验
        2.2.8 H菌株降解PNP中间产物分离
        2.2.9 H菌株对苯二酚1,2-双加氧酶酶活性测定
        2.2.10 不同种类碳源、Na Cl浓度及金属离子对PNP降解及细胞产酶量影响实验
    2.3 分析方法
        2.3.1 PNP浓度的测定
        2.3.2 PNP降解产物的质谱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H菌株降解PNP的特性研究
        3.1.1 不同体系对H菌株降解PNP的影响实验分析
        3.1.2 H菌株生长动力学参数确定
        3.1.3 不同光照供氧强度对降解率的影响实验分析
        3.1.4 不同环境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
        3.1.5响应面分析优化结果及验证实验
        3.1.6 响应面优化后最佳条件下H菌株对PNP降解特性分析
    3.2 H菌株降解PNP的途径及产酶特性初探
        3.2.1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H菌株代谢产物及推测代谢途径
        3.2.2 H菌株对苯二酚1,2-双加氧酶酶活性分析
        3.2.3 不同种类碳源、Na Cl浓度及金属离子对H菌株降解PNP及细胞产酶量影响
4 全文总结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的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发酵条件优化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淡水养殖现状
    1.3 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1.4 益生菌制剂
        1.4.1 益生菌制剂的发展状况
        1.4.2 益生菌制剂的分类
        1.4.3 益生菌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
    1.5 光合细菌介绍
    1.6 光合细菌的发展状况及概述
    1.7 光合细菌的应用
    1.8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8.1 研究目的意义
        1.8.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光合细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来源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光合细菌的富集
        2.3.2 光合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2.3.3 光合细菌形态观察
        2.3.4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
        2.3.5 16SrDNA序列测定
        2.3.6 菌株系统发育树构建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光合细菌生长特性及培养基成份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菌种来源
        3.2.2 培养基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成分优化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培养基成分优化
        3.4.2 培养条件优化
        3.4.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前后生长曲线对比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光合细菌对模拟污水中无机三态氮去除实验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菌株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2.5 实验所需溶液配制
        4.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7 无机三态氮的测量与计算
    4.3 结果与分析
        4.3.0 氨氮、亚硝氮、硝态氮标准曲线的绘制
        4.3.1 两株菌对氨氮去除特性比较
        4.3.2 两株菌对亚硝氮去除特性比较
        4.3.3 两株菌对硝态氮去除特性比较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光合细菌高密度快速发酵及在长吻鮠鱼养殖中的水质净化作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对象
        5.2.3 实验菌株
        5.2.4 主要试剂
        5.2.5 主要仪器和设备
        5.2.6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纳米Fe_3O_4的制备与修饰
        5.3.2 光合细菌和纳米Fe_3O_4 Zeta电位的测定
        5.3.3 纳米Fe_3O_4促进光合细菌生长实验
        5.3.4 光合细菌大规模发酵培养
        5.3.5 泼洒前养殖水体指标检测
        5.3.6 泼洒前氨氮和亚硝氮指标检测
        5.3.7 光合细菌泼洒
        5.3.8 泼洒后养殖池塘指标变化
        5.3.9 泼洒后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指标变化
        5.3.10 光合细菌泼洒后养殖水体透明度变化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文章成果展示
致谢

(7)辛硫磷胁迫对异育银鲫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与光合细菌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有机磷农药的简介及其对鱼类的毒性作用
        1.1 有机磷农药的简介
        1.2 有机磷农药对鱼类的毒性作用
    2 有机磷农药辛硫磷的研究概况
        2.1 辛硫磷的简介及其研究概况
        2.2 辛硫磷的毒性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
    3 光合细菌的研究概况
        3.1 光合细菌的简介
        3.1.1 光合细菌的定义与分类
        3.1.2 光合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3.2 光合细菌应用的研究概况
        3.2.1 光合细菌应用于废水处理
        3.2.2 光合细菌应用于生物制氢
        3.2.3 光合细菌在其它新领域的应用
    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辛硫磷胁迫对异育银鲫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和辛硫磷处理
        1.2.2 细胞活性实验
        1.2.3 总RNA提取、c DNA文库的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1.2.4 转录组重新组装和功能注释
        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1.2.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辛硫磷细胞安全性实验
        2.2 转录组数据的初步统计分析
        2.3 基因功能注释
        2.4 差异表达基因初步分析
        2.5 荧光定量PCR验证
    3 讨论
第二章 光合细菌的富集分离与固化保存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样品
        1.1.2 实验所用培养基
        1.1.3 实验仪器
        1.1.4 其他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富集培养
        1.2.2 分离纯化
        1.2.3 革兰氏染色、16SrDNA的扩增及序列测定
        1.2.4 光合细菌的计数和不同接种量的生长曲线测定
        1.2.5 固化保存
    2 结果
        2.1 光合细菌的富集培养
        2.2 菌株纯化及鉴定
        2.3 生长量
        2.4 固定及保存
    3 讨论
第三章 辛硫磷与光合细菌的相互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菌株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辛硫磷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1.2.1.1 添加低浓度辛硫磷溶液
        1.2.1.2 添加高浓度辛硫磷溶液
        1.2.2 光合细菌对辛硫磷的影响
        1.2.2.1 建立标准曲线
        1.2.2.2 色谱条件
        1.2.2.3 样品的采集及上机前处理
        1.2.2.4 回收率和精密度
    2 结果
        2.1 光合细菌在辛硫磷中的生长情况
        2.2 光合细菌对辛硫磷的降解作用
        2.2.1 辛硫磷的标准工作曲线
        2.2.2 回收率和精密度
        2.2.2.1 回收率
        2.2.2.2 精密度
        2.2.3 光合细菌对辛硫磷的降解作用
    3 讨论
        3.1 辛硫磷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3.2 光合细菌对辛硫磷的降解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情况
致谢

(8)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调控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辣椒苗期生长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互作
        1.2.2 土壤微生物
        1.2.3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互作研究手段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田条件下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影响辣椒产量且调控根际环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和地点
        2.1.2 试验设计
        2.1.3 辣椒产量的测定
        2.1.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1.5 DNA提取、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2.1.6 数据分析
        2.1.7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田间辣椒产量的影响
        2.2.2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3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2.3 讨论和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第三章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的定殖及对辣椒苗期根部细菌群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和地点
        3.1.2 试验设计
        3.1.3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定殖鉴定
        3.1.4 DNA提取,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3.1.5 数据分析
        3.1.6 功能分析
        3.1.7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EGFP定殖
        3.2.2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根部环境细菌群落的影响
    3.3 讨论和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根部紫色光合细菌和固氮细菌对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和地点
        4.1.2 试验设计
        4.1.3 DNA提取,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4.1.4 数据分析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紫色光合细菌及固氮菌群落α多样性
        4.2.2 紫色光合细菌和固氮细菌群落组成
    4.3 讨论和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根系微生物通过调控根系分泌物和内源激素调节辣椒苗期生长发育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和地点
        5.1.2 试验设计
        5.1.3 生长发育相关指标测定
        5.1.4 茎内代谢物和根系分泌物提取
        5.1.5 辣椒根际、根周土壤宏基因组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 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5.2.2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 对茎内代谢物的影响
        5.2.3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 对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5.2.4 根际、根周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功能分析
    5.3 讨论和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全文结论
    创新点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海洋光合细菌筛选及其对养殖水体修复效果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海洋光合细菌的富集、纯化
        1.2.2 16S rDNA序列测定
        1.2.3 光合细菌对底泥的改良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合细菌的富集
    2.2 光合细菌的分离纯化
    2.3 菌株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2.4 光合细菌对底泥水体pH的影响
    2.5 光合细菌对底泥水体CODMn的影响
    2.6 光合细菌对底泥水体硫化物的影响
    2.7 光合细菌对底泥水体氨氮的影响
    2.8 光合细菌对底泥水体NO-2-N的影响
3 讨论
    3.1 光合细菌对pH的影响
    3.2 光合细菌对COD的影响
    3.3 光合细菌对硫化物的影响
    3.4 光合细菌对氨氮的影响
    3.5 光合细菌对NO-2-N的影响
4 结论

(10)不产氧光合细菌5-氨基乙酰丙酸(ALA)的合成途径分布和代谢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5 -氨基乙酰丙酸(ALA)生理作用和应用
        1.2.1 ALA的生理作用
        1.2.2 ALA的应用
    1.3 ALA生物合成途径
        1.3.1 C4 途径
        1.3.2 C5 途径
        1.3.3 C4和C5 途径在不产氧光合细菌(APB)中分布的认识
    1.4 ALA的生产
        1.4.1 化学法生产ALA
        1.4.2 生物法生产ALA
    1.5 ALA合成代谢的调控
        1.5.1 ALA合成途径基因对其代谢的调控
        1.5.2 底物及其他因素对ALA代谢的调控
        1.5.3 血红素合成途径基因对ALA代谢的调控
        1.5.4 BChl合成途径基因对ALA代谢的调控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不产氧光合细菌(APB)ALA合成途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基因组获取
        2.2.2 同源基因及酶序列的搜索
        2.2.3 系统进化树构建与序列保守性分析
        2.2.4 M.gracile YL28的ALA合成关键酶理化性质预测与结构建模
    2.3 结果
        2.3.1 ALA合成途径在不产氧光合细菌中的分布特征
        2.3.2 不产氧光合细菌3 种关键酶的系统发育分析
        2.3.3 不产氧光合细菌3 种关键酶序列保守性分析
        2.3.4 M.gracile YL28的3 个关键酶理化性质分析与结构模型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两种ALA合成途径共存于γ变形菌纲紫细菌的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和质粒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4 试剂配制
        3.2.5 YL28 基因组DNA提取和质粒的提取
        3.2.6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3.2.7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3.2.8 DNA纯化
        3.2.9 DNA连接
        3.2.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2.11 转化
        3.2.12 阳性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3.2.13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与蛋白的电泳检测
        3.2.14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Bradford
        3.2.15 菌体生物量测定
        3.2.16 ALA的测定
        3.2.17 4 个关键酶胞内酶活测定
        3.2.18 4 个关键酶胞外酶活测定
        3.2.19 酯酶活性测定
    3.3 结果
        3.3.1 基因组DNA和质粒载体的检测
        3.3.2 4 个目的基因的检测
        3.3.3 4 个重组菌E.coli(hemA/gltX/gtr/gsa)的构建与鉴定
        3.3.4 4 个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3.3.5 4 个重组酶的体外酶活验证
        3.3.6 4个重组酶的体外酶活验证
        3.3.7 GTR酯酶活性测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C5 途径基因在以C4 途径合成ALA的 APB中的表达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和质粒
        4.2.2 仪器和试剂
        4.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2.4 基因共表达
        4.2.5 载有C5 途径关键酶基因的3 个接合转移供体菌E.coli的构建
        4.2.6 接合转移
        4.2.7 载有C5 途径关键酶基因的3 个重组R.palustris CGA009 的构建
    4.3 结果
        4.3.1 质粒载体和目的基因的检测
        4.3.2 3 个接合转移供体菌E.coli(gtr/gsa/gtr-gsa)的鉴定
        4.3.3 3 个重组R.palustris CGA009(gtr/gsa/gtr-gsa)的鉴定
        4.3.4 C5 途径基因对R.palustris CGA009生长和ALA积累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ALA合成代谢的调控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和质粒
        5.2.2 仪器和试剂
        5.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5.2.4 底物对ALA合成的影响
        5.2.5 共表达工程菌E.coli(gtr-gsa)和E.coli(bchHID-bchM)的构建
        5.2.6 镁原卟啉单甲酯(MPE)的光谱分析
        5.2.7 镁原卟啉单甲酯(MPE)的HPLC分析
    5.3 结果
        5.3.1 质粒载体的检测
        5.3.2 共表达工程菌E.coli(gtr-gsa)的鉴定
        5.3.3 底物及gtr和 gsa共表达对重组菌积累ALA的影响
        5.3.4 2 个重组E.coli(bchHID/bchHID-bchM)的鉴定
        5.3.5 bchHID的表达及bchHID和bchM共表达对E.coli生长和ALA积累量的影响
        5.3.6 2 个重组E.coli(bchHID/bchHID-bchM)的MPE光谱分析
        5.3.7 重组E.coli(bchHID-bchM)的MPE HPLC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GTR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
附录 B GSA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
附录 C ALAS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光合细菌PSB-1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Thiorhodovibrio sp.970(Trv)捕光蛋白LHI突变体的研究[D]. 邢琦.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2]高效产氢光合细菌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D]. 吕政颐.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3]亚硝酸盐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水质调控效果研究[D]. 宁文.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4]硫酸盐还原菌协同褐煤修复酸性矿山废水研究[D]. 孙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
  • [5]Rhodobacter sphaeroides H菌株降解对硝基酚的特性研究[D]. 孙慧敏. 中北大学, 2020(09)
  • [6]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发酵条件优化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D]. 田启文. 淮阴工学院, 2020(02)
  • [7]辛硫磷胁迫对异育银鲫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与光合细菌的相互作用[D]. 赵燕楠.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8]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调控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辣椒苗期生长发育[D]. 罗路云.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9]海洋光合细菌筛选及其对养殖水体修复效果的测定[J]. 王光玉,韩亚萌,冯亚丽,陈雷. 渔业现代化, 2019(03)
  • [10]不产氧光合细菌5-氨基乙酰丙酸(ALA)的合成途径分布和代谢调控[D]. 祝靓靓. 华侨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光合细菌PSB-1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