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的名牌产品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1](2020)在《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 ——基于品牌文化的会计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一词。随后在2017年,总理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当前中国正处于品牌引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企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品牌引领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品牌建设现已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而知名品牌之所以深入人心则源于其所内含的文化。品牌文化是品牌在漫长时光岁月里传承发展而来的,不仅具有企业特定的品牌价值与定位,还蕴含着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素养。基于此背景,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品牌文化是否发挥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深入理解品牌文化与企业财务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就宏观层面而言,文化会通过影响个体特征影响社会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微观层面,文化可以通过树立个体自我规范的意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引导企业积极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避免发生财务不端行为。本文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以“名牌产品”作为载体,选取2001-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名牌产品企业与非名牌产品企业在盈余管理行为上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在不同调节因素下名牌产品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以及其经营行为表现。研究发现:(1)与非名牌产品企业相比,名牌产品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确实会更低;并且在名牌产品企业中,名牌时效越长、名牌等级越高、名牌数量越多,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也越强。(2)机理渠道的研究表明,名牌产品企业通过文化传导机制和声誉路径影响盈余管理水平,名牌产品企业拥有更高的文化渗透度以及更高的声誉,对高管的约束效力更强,因而会降低盈余管理水平。(3)正式制度下不同调节因素对名牌产品企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名牌产品企业如果是非国有企业,则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均更低;并且名牌产品企业的内部控制越强、分析师关注度越高,则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也更低。综上,本文立足于品牌文化视角,着重研究了名牌产品对经济行为的客观影响、传导机理以及调节因素,为有关“文化与财务”的研究范式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将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从内外部监督治理拓展到了微观文化层面,为构建盈余管理的综合决定因素模型提供了证据支持。
程旭[2](2014)在《辽宁省名牌战略研究与对策》文中提出本文以辽宁省名牌战略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名牌战略制定应考虑的共性因素。在对辽宁名牌工作调查研究基础上,抓住辽宁经济发展特点,从战略角度出发,制定出能带动辽宁经济发展的有特色的名牌发展战略。
贾蕊[3](2014)在《政府在名牌战略实施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津市自1995年6月9日批转了市经委拟定的《天津市工业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方案》后正式开展了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培育发展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市场覆盖率大、具有美誉度的名牌产品,经过近20年的推行,天津市名牌工作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天津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2010年,天津市308种天津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412.86亿元,实现利税165.5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17.3%和12.4%。实施名牌战略已经成为推动天津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培育发展更多的名牌产品,是天津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本文主要应用了走访调研法、文献资料研究法、思维方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对名牌战略、名牌、名牌产品的几百年概念剖析,从根本上理解名牌战略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而后分析了政府在名牌战略中的角色、与企业参与角度的区别以及其参与的必要性。进而进一步引出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名牌战略中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并在大量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欧美、日本等国家实施名牌战略的现状和战略举措。汲取他们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上海、浙江等城市的先进经验,分析在中国这个相同经济体制环境的背景下,先进省市的典型方法予以借鉴。以改革开放、1995年《质量振兴纲要》颁布两个事件为节点,分析了我国名牌战略的发展阶段。并以天津市为例,介绍了天津市在名牌战略中的发展进程、取得的成效。对天津市名牌战略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剖析。从名牌产品、企业、政府三个方面深层次挖掘了天津市在实施名牌战略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在大量实例经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针对探究出的问题从树立正确的名牌战略理念、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和加大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王艳娜[4](2011)在《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名牌产品竞争力一直以来是个既清晰又模糊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竞争进一步扩大化,中国进入了名牌产品竞争时代,拥有名牌就意味着拥有市场、竞争实力、企业利润和信誉,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名牌战略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通用战略。近几年来,我国名牌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名牌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部分省市政府纷纷制定名牌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辽宁省政府虽然也已意识到创名牌的重要性,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创名牌的措施。然而,目前我省总体的名牌产品竞争力较弱。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指标维度不够全面,指标权重分布不合理等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的滞后制约了名牌产品的快速发展。并且,理论界对名牌产品竞争力的研究也不够系统。因此,研究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问题,构建切实可行的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于辽宁省企业有效的开展名牌产品管理工作、提高名牌产品的竞争能力、振兴辽宁经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调研和总结辽宁省名牌产品评价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名牌和名牌战略柑关理论,分析了名牌产品竞争力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建立了以品牌市场能力、产品质量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社会责任为代表的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名牌产品竞争力的传统评价方法的分析提出了本文基于序关系法的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模型。最后选取以机械行业为代表的部分辽宁省名牌产品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吕承超[5](2010)在《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间竞争程度不断激烈,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世界各个国家或区域都在寻求一条快速、有效的经济发展之路,特别是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各地区资源特色分布存在着相当的不同,各行业发展状态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如何通过一条有效的途径来发展本区域的经济已经成为各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此,提出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通过对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的概念论述,论证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名牌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概念的不同论述,提出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总结名牌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结合国内外有关区域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通过不同的区域实施名牌战略的经验分析来研究名牌战略,找到国内外区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以青岛市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为青岛市今后实施名牌战略提供借鉴,也为其他区域实施名牌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构建体系,为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并为今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王式成[6](2009)在《企业名牌产品战略浅谈》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名牌战略就是以创名牌、保名牌为核心,带动整个企业向持续、稳定、健康方向发展的战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质量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品种、信誉、企业形象和服务水平等综合素质的竞争,进而发展为品牌的竞争。企业以争创名牌兴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7](2009)在《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品牌与名牌战略的相关知识通过行业内外品牌的比较,深深感到煤炭装备制造业在经营观念上缺乏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极为淡薄。为了尽快在煤炭装备制造业树立与增强品牌意识,积极有效地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名牌,首先要对品牌的基本概念与品牌培育和经营有关的知识有深刻了解。
陈会娥[8](2009)在《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的广度和力度日益增大的形势下,名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举足轻重。国内外无数企业的实践证明,实施名牌战略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名牌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本论文以我国企业面临品牌竞争局面实施名牌战略的必要性及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为背景进行探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品牌研究的现状及名牌战略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对西安市名牌战略及其实施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出在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对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证,最后结合名牌战略的相关理论,从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的基本策略。21世纪,质量和名牌已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更多的名牌涌现。企业在争创名牌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名牌战略实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实施名牌战略。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抚育与呵护名牌,促进名牌的快速发展。
杨辉[9](2008)在《名牌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理》文中研究说明名牌战略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本文分析了名牌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理,指出名牌战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联系,以帮助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来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王志勇[10](2007)在《地方政府推进名牌战略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名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乃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名牌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所含有的企业文化也受到社会承认。因此,在名牌更容易胜出的竞争中,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就必须实施名牌战略,以更好地创出更多的自己的名牌。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名牌战略的实施,只依靠中央政府和企业本身是不够的,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于是,名牌战略的地方推进成为整个名牌战略实施的突破口,构成名牌战略在实际操作上的重要层次。本文在对名牌和名牌战略理论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研究理论和实践,对广东省和江苏省级政府及其典型县级政府(顺德区、江阴市等)实施名牌战略进行了实践分析,对策中体现的正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即政府的掌舵服务角色、衡平效率与公平的政策、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等,为一般地方政府实施名牌战略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经验。笔者较长时期从事基层质监部门质量工作,针对名牌产品的评价和认定,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和质量管理及层次分析法理论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科学解决名牌产品评价和认定问题。名牌战略,是一项经济调整与发展的主导型策略,是关于经济和文化的一个庞大系统工程的战略设计和实施原则。实施名牌战略,从长远看,应与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地方主导产业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结合起来,与加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之间显然是互利双赢的关系,地方政府在推进名牌战略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身职能的转变。因此,“名牌战略”的推进,对政府而言,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地方乃至全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到,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有更多且更具竞争力的名牌企业,更加繁荣的地方经济,也将具有更加强劲的综合国力。
二、企业的名牌产品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的名牌产品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 ——基于品牌文化的会计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相关案例背景 |
1.1.2 名牌产品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品牌文化的理论意义 |
1.2.2 品牌文化的现实意义 |
1.3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 研究的预期创新点 |
第2章 制度背景与文献综述 |
2.1 中国名牌产品的发展历程及制度背景 |
2.2 名牌产品相关概念 |
2.2.1 名牌产品的含义 |
2.2.2 国内外名牌产品的研究现状 |
2.2.3 评述 |
2.3 名牌产品的文化特征 |
2.4 盈余管理的理论发展 |
2.4.1 盈余管理的种类 |
2.4.2 影响盈余管理的动因 |
2.4.3 评述 |
2.5 文化与盈余管理 |
2.5.1 文化对盈余管理的直接影响 |
2.5.2 文化对盈余管理的间接影响 |
2.5.3 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声誉的有效契约理论 |
3.1.4 烙印理论 |
3.1.5 高层梯队理论 |
3.2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假设 |
3.2.1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基本分析 |
3.2.2 名牌产品的细分特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4.1.1 样本选择 |
4.1.2 数据来源 |
4.2 主要变量测度和模型构建 |
4.2.1 主要变量测度 |
4.2.2 模型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结果分析 |
5.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名牌产品企业与盈余管理的分组检验 |
5.3 变量相关性分析 |
5.4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的回归分析 |
5.4.1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的基本分析 |
5.4.2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的细分特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拓展性分析 |
6.1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路径检验 |
6.1.1 文化路径 |
6.1.2 声誉路径 |
6.2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调节因素分析 |
6.2.1 产权性质 |
6.2.2 内部控制 |
6.2.3 分析师关注度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稳健性检验 |
7.1 控制自选择问题 |
7.2 控制内生性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8.1 研究结论总结 |
8.2 研究启示 |
8.2.1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环境 |
8.2.2 树立品牌意识,制定战略规划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辽宁省名牌战略研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名牌战略理论 |
1.1 名牌 |
1.1.1 名牌概念 |
1.1.2 名牌的作用 |
1.2 名牌战略 |
1.2.1 名牌战略的含义 |
1.2.2 名牌战略的作用 |
1.2.3 名牌战略的制定过程 |
2 国内外名牌战略实施综述 |
2.1 美国等发达国家名牌战略实施状况 |
2.1.1 品牌宣传和保护战略 |
2.1.2 质量支撑战略 |
2.1.3 技术创新战略 |
2.1.4 市场细分战略 |
2.1.5 规模牵引战略 |
2.1.6 服务配套战略 |
2.2 中国名牌战略实施状况 |
2.2.1 湖北:提出的“三个一批”的思路 |
2.2.2 天津、河北、北京等地:政策倾斜, 给予资金支持 |
2.2.3 新疆:“培育新疆特色名牌产品导向目录” |
2.2.4 重庆:“加强培育, 帮助重点企业创名牌” |
2.2.5 河北、浙江、福建等省:农业名牌战略 |
2.2.6 山东: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
3 辽宁省名牌工作概述 |
3.1 辽宁省名牌工作发展进程 |
3.1.1 起始阶段 |
3.1.2 培育扶持阶段 |
3.1.3 巩固与发展阶段 |
3.2 辽宁省名牌工作取得的成果 |
3.3 辽宁省名牌工作存在的问题 |
3.3.1 名牌产品存在的问题 |
3.3.2 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
3.3.3 政府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 |
3.3.4 名牌宣传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
4 辽宁省名牌战略实施措施 |
4.1 突出企业创名牌的主体地位 |
4.1.1 加强企业创名牌的主体地位 |
4.1.2 增强企业的名牌意识 |
4.1.3 依靠技术进步, 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 |
4.1.4 加强质量管理,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
4.2 充分发挥政府在名牌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
4.2.1 加强对实施名牌战略工作的领导 |
4.2.2 制定优惠政策扶植名牌产品的发展 |
4.2.3 为实施名牌战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4.2.4 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 推进名牌产品向规模经济发展 |
4.2.5 建立研究名牌的专门机构 |
4.2.6 动员各方面力量, 齐抓共管 |
(3)政府在名牌战略实施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全球经济化发展 |
1.1.2 国内企业发展的必然 |
1.1.3 政策的助推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名牌战略中相关概念综述 |
2.1 名牌的内涵、特征、价值及相似概念的说明 |
2.1.1 名牌的内涵 |
2.1.2 名牌的特征 |
2.1.3 名牌的价值 |
2.1.4 名牌与驰名商标的区别 |
2.2 名牌产品的内涵、特点及评价体系 |
2.2.1 名牌产品的内涵 |
2.2.2 名牌产品的特点 |
2.2.3 名牌产品的评价体系 |
2.3 名牌战略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2.3.1 名牌战略的内涵 |
2.3.2 名牌战略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名牌战略实施中政府的参与 |
3.1 企业与质监部门对质量的关注点不同 |
3.2 质监部门的特殊性 |
3.3 质量监管服务系统的要素 |
3.4 政府参与的必要性 |
第四章 国内外政府实施名牌战略的情况 |
4.1 美国及欧洲国家的名牌战略举措 |
4.1.1 自由化市场竞争 |
4.1.2 经济策略明晰 |
4.1.3 开放性意识 |
4.1.4 支持性政策 |
4.2 日本的名牌战略举措 |
4.2.1 激励机制 |
4.2.2 引进先进技术 |
4.2.3 发展本国教育 |
4.2.4 鼓励新产品研发 |
4.3 我国部分省市政府的先进经验 |
4.3.1 浙江从无为而治到名牌效应 |
4.3.2 上海市的大名牌战略 |
4.3.3 我国部分省市名牌战略开展的经验 |
第五章 天津市名牌战略实施状况剖析 |
5.1 国家名牌事业发展的阶段 |
5.2 天津市名牌战略发展实施情况 |
5.3 天津市名牌战略工作取得的成果 |
5.4 天津市名牌战略工作将面临的环境与形势 |
5.5 天津市名牌战略工作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 |
5.5.1 企业产品存在的问题 |
5.5.2 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
5.5.3 政府在名牌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
第六章 政府推进名牌战略工作对策研究 |
6.1 树立名牌战略理念 |
6.2 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 |
6.2.1 清醒的认识 |
6.2.2 明确的目标 |
6.2.3 有力的组织保障 |
6.2.4 健全的工作机制 |
6.2.5 完备的考核机制 |
6.3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
6.4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
6.4.1 完善奖励政策 |
6.4.2 出口扶持政策 |
6.4.3 鼓励性政策 |
6.4.4 利用外资政策 |
6.4.5 建立质量诚信体系 |
6.5 提高名牌的保护力度 |
6.5.1 提高企业自我保护意识 |
6.5.2 法制保护平台 |
6.5.3 加强监管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商标 |
2.1.2 品牌 |
2.1.3 名牌 |
2.1.4 名牌产品 |
2.1.5 竞争力 |
2.1.6 名牌产品竞争力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2.2.3 核心能力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 |
3.1 国外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研究进展 |
3.2 中国名牌产品评选现状分析 |
3.2.1 中国名牌产品评选的产生 |
3.2.2 中国名牌产品评选的现状分析 |
3.2.3 现行中国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 |
3.3 国内主要省级名牌产品评选现状及指标分析 |
3.3.1 山东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3.3.2 吉林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3.3.3 甘肃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3.4 辽宁省名牌产品评选现状分析 |
3.4.1 辽宁省名牌产品评价历程 |
3.4.2 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现状 |
3.4.3 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存在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名牌产品竞争力产生源泉及分析 |
4.1.1 产品竞争力产生内部源泉分析 |
4.1.2 产品竞争力产生外部源泉分析 |
4.2 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3 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建立 |
4.3.1 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初步设定 |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调查 |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4.3.4 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详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序关系法的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 |
5.1 序关系分析方法 |
5.1.1 序关系分析方法的产生 |
5.1.2 序关系分析法的实现步骤 |
5.1.3 群组判断的情形 |
5.2 基于序关系法的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名牌产品竞争力各指标得分及计分方法 |
5.3.1 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体系各指标分值的确定 |
5.3.2 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体系各指标计分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
6.1 产品及企业背景介绍 |
6.2 数据获取与处理 |
6.3 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有关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调查 |
附录B 有关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设定的专家调查 |
(5)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关于名牌战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关于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结构图 |
1.6 预期达到研究结果 |
2 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
2.1 名牌战略的涵义、特征、意义 |
2.1.1 名牌战略的涵义 |
2.1.2 名牌战略的特征 |
2.1.3 名牌战略的意义 |
2.2 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 |
2.2.1 名牌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分析 |
2.2.2 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关系分析 |
2.2.3 名牌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 |
3 国内外典型区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研究 |
3.1 国外典型国家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1.1 美国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1.2 法国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1.3 日本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2 国内典型城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3.2.1 厦门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3.2.2 大连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3.2.3 温州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4 实证分析——以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为例 |
4.1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原因分析 |
4.1.1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历程 |
4.1.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原因 |
4.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及现状分析 |
4.2.1 青岛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
4.2.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现状分析 |
4.3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4.3.1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
4.3.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4.4.1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名牌的建设 |
4.4.2 完善法规,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
4.4.3 努力营造有利于名牌成长发展的环境 |
4.4.4 形成一批区域名牌,促进各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
4.4.5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名牌的集聚效应 |
5 有效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体系构建研究 |
5.1 微观领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1.1 培育名牌产品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1.2 培育名牌企业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2 中观领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2.1 培育名牌工业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2.2 培育名牌农业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2.3 培育名牌服务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3 宏观领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3.1 政府实施名牌战略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
5.3.2 培育名牌城市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6)企业名牌产品战略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名牌产品战略的基础 |
1、思想力 |
2、硬实力 |
3、软实力 |
4、传播力 |
二、名牌产品战略的制定 |
1、战略的研究 |
一是名牌产品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是名牌产品战略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是名牌产品战略研究的组织。 |
2、战略的编制 |
三、名牌产品战略的实施 |
1、进行品牌策划 |
一是企业形象塑造。 |
二是品牌形象设计。 |
2、建立品牌构架 |
3、塑造品牌产品 |
4、扩大品牌宣传 |
四、名牌产品战略的评估 |
(8)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2 名牌战略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名牌战略相关概念 |
2.2 名牌战略相关理论 |
3 西安市名牌战略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西安市名牌战略概况 |
3.2 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过程 |
3.3 西安市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
4 西安市名牌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
4.1 西安市名牌战略的影响因素 |
4.2 西安市名牌战略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
4.3 西安市名牌战略解释结构模型结论分析 |
5 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的基本策略 |
5.1 创建企业名牌产品 |
5.2 政府实施名牌工程 |
5.3 市场环境的监管与建设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地方政府推进名牌战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名牌发展战略研究状况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重点 |
2 名牌及名牌战略的研究述评 |
2.1 关于名牌内涵的论争 |
2.1.1 名牌内涵及其特征 |
2.1.2 名牌产品的认定与评价 |
2.1.3 名牌与商标、品牌的区别 |
2.2 名牌战略与名牌战略实施的解释 |
2.3 地方名牌战略与企业名牌战略的比较分析 |
2.4 地方政府推进名牌战略行为理论述评 |
3 地方政府推进名牌战略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
3.1 广东省政府推进名牌战略的实践 |
3.2 江苏省政府推进名牌战略的实践分析 |
3.3 江阴市政府名牌战略实践——阳光集团案例分析 |
4 地方政府推进名牌战略的对策研究 |
4.1 树立名牌意识 |
4.2 建立名牌经营机制 |
4.3 加强名牌战略的宏观规划 |
4.4 制定实施名牌战略的优惠政策 |
4.4.1 制定产业政策 |
4.4.2 倾斜政府采购政策 |
4.4.3 利用外资扶持政策 |
4.4.4 实施稀缺资源倾斜的政策 |
4.4.5 制定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 |
4.5 健全名牌战略实施的社会保障体系 |
4.6 创造保护名牌的法制环境 |
5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企业的名牌产品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 ——基于品牌文化的会计考察[D]. 王晶. 苏州大学, 2020(03)
- [2]辽宁省名牌战略研究与对策[J]. 程旭. 中国标准导报, 2014(02)
- [3]政府在名牌战略实施中作用的研究[D]. 贾蕊. 天津大学, 2014(05)
- [4]辽宁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D]. 王艳娜. 东北大学, 2011(05)
- [5]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吕承超. 青岛科技大学, 2010(05)
- [6]企业名牌产品战略浅谈[J]. 王式成. 上海企业, 2009(10)
- [7]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A].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下册), 2009
- [8]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策略研究[D]. 陈会娥.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9]名牌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理[J]. 杨辉. 环渤海经济了望, 2008(11)
- [10]地方政府推进名牌战略行为研究[D]. 王志勇.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