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物体位对电磁场生物效应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健[1](2020)在《致小鼠前庭性眩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社会各种家用电器的普及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公众受到的电磁辐射量越来越大,电磁辐射对人类及自然界生物的危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针对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生物效应主要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电磁辐射的非热效应会对生物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前庭系统等多个系统产生影响。随着在电磁场附近人们出现平衡功能紊乱的报道增多,这种电磁辐射非热效应引起的前庭性眩晕急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使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电磁辐照源用于对小鼠进行电磁刺激,选择针对前庭性眩晕的定性定量评价手段,通过将电磁刺激和机械刺激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对比,逐步筛选出可致小鼠眩晕的电磁辐照参数,从而可为存在电磁辐照的工作环境中避免产生前庭性眩晕提供一定指导。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为了对实验小鼠进行电磁辐照,实验室自主研发了电磁辐照源。首先对辐照源的电磁参数进行介绍,如载波频率,脉冲频率,占空比等,本文主要工作将围绕筛选这些可致小鼠眩晕的电磁参数展开;然后对电磁辐照源的辐照强度进行测量,并与国际安全限值标准进行比较;最后估算了小鼠吸收电磁辐射的比吸收率,确定了本文的电磁辐照以非热效应为主,为基于行为学检查方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基于眼震视图检查方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和基于电生理检查方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的三种实验奠定基础。2)在基于行为学检查方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中,针对原有固定器会使小鼠在实验中应激反应过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小鼠柔性固定器,有效提高了实验效率;设计了转棒实验这种结果可量化的行为学实验,通过对比电磁刺激和机械刺激下不同实验组的停留时间,初步筛选得到可致小鼠眩晕的电磁参数范围。3)在基于眼震视图检查方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中,首先分析了常见人眼瞳孔识别方法及其数学形态学基础,然后针对鼠眼特征使用了Starburst瞳孔定位算法对小鼠眼震视频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小鼠眼震信号特征,通过检测结果发现Starburst瞳孔定位算法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更好,满足实验的检测要求;使用眼震实验平台采集小鼠的眼震视频并提取眼震特征,通过对比分析电磁刺激和机械刺激下不同实验组的眼震慢相速度,在基于行为学检查方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了可致小鼠眩晕的电磁参数。4)在基于电生理检查方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中,首先介绍了前庭诱发电位的生理意义、波形特征和处理方法;然后通过手术给实验小鼠植入侵入式皮下电极,使用Neuro Studio数据采集设备采集小鼠的前庭诱发电位,通过对比分析电磁刺激和机械刺激下不同实验组的信号波形特征,对基于眼震视图检查方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中筛选得到的可致小鼠眩晕的电磁参数进行了验证。
李孟达[2](2020)在《大鼠复合场电磁暴露剂量的数值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的增强,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体内电磁暴露剂量是研究电磁辐射对生物体作用的重要参考数据,确定体内电磁暴露剂量是建立电磁辐射作用生物体“量效关系”的前提,对定量认识电磁辐射影响生命体的作用机制十分重要。近几十年来,学者们从辐射源的入射方向、极化特性,频带特性以及生物体的介质性质和被暴露动物的姿态等多个方面,考察了不同电磁暴露环境下的体内电磁暴露剂量问题。目前,这些研究工作多集中在单一的线性极化波暴露的情况,对非线性极化波和多辐照源(复合场)暴露的情况考虑较少。近年来复合场电磁暴露生物效应成为研究的热点,复合场电磁暴露剂量的评估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数值剂量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我们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设计了一套可支持多波源同时辐照的大鼠电磁暴露剂量数值仿真系统。利用该系统计算了双波源入射条件下大鼠的全身平均比吸收率(SARw)和组织平均比吸收率(SARa),讨论了不同的频率组合、入射方向和极化方向组合、交替入射时间间隔等因素对SARw和SARa的影响,为复合场电磁暴露条件下的电磁暴露剂量的获取提供了技术支撑。论文主要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在椭圆极化波入射条件下,波源入射方向和椭偏率会对大鼠SARw和SARa产生影响,具体如下:当波源入射方向一定时,椭偏率会对大鼠的SARw和SARa产生影响。其中SARw随椭偏率的变化而波动,其波动范围与波源入射方向有关。当波源沿垂直大鼠体长方向入射时,其波动范围被限定在组成椭圆极化波的两线极化波单独入射(功率与椭圆极化波相同)时的SARw值范围之内;当波源沿平行大鼠体长方向入射时,其波动范围会超出两线极化波单独入射时的SARw值范围。大鼠不同组织的SARa随椭偏率变化的幅度不同,且受到波源入射方向的影响。有些组织的SARa的波动范围在ExHyKz和EyHxKz两线极化波单独辐照(入射功率与椭圆极化波相同)时所界定的范围之内,有些组织的SARa的波动范围会超出该范围。2.在两个频率不同的双波源构成的复合场暴露条件下,频率组合情况、入射方向与极化方向组合、交替入射时间间隔等因素都会对SARw和SARa产生影响。具体结论如下:同向交替入射条件下,当f1一定时,大鼠SARw随f2的变化规律与入射方向及极化方向组合方向有关,而入射方向与极化方向组合对SARw的影响规律与构成复合场的两波源在单独辐照时的SARw有关。交替时间间隔周期与SARw值之间呈指数相关关系。当f1=1.5 GHz、f2=2.856 GHz,极化方向组合为“Y-HH”(即两个波源都是长轴极化)时,大鼠体内的电磁暴露剂量最大;当波源的频率组合为f1=1.5 GHz、f2=9.4 GHz,极化方向组合为“Y-VH”(即f1为短轴极化,f2为长轴极化)时,大鼠体内的电磁暴露剂量最小。同向交替入射条件下,当f1一定时,多数组织的SARa值随f2的增大而降低,入射方向与极化方向组合对不同组织的SARa值的影响不完全相同。随着交替时间间隔的延长,SARa值也呈指数增大。垂直同时入射条件下,频率组合、入射方向与极化方向组合对SARw和SARa的影响与同向交替入射条件下的影响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本文考虑的暴露条件下,f1=1.5 GHz、f2=2.856 GHz,极化方向组合为“X-Y-HH”时,大鼠体内的电磁暴露剂量最大。在f1=9.4 GHz、f2=1.5 GHz频率组合,“X-Y-HV”辐照条件下,大鼠体内的电磁暴露剂量最小。3.双波源复合场暴露条件下的SARw值界于两个构成复合场的波源单独辐照时的SARw值之间,但部分组织器官的SARa在某些辐照条件下会大于两波源单独辐照时该组织的SARa。
梁尧尧[3](2020)在《生物效应驱动的防护辅具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充斥着变化与未知因素的生存环境中,人类始终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生命健康威胁。随着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在我国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其类别下的一个分支,防护辅具也得到了相应的关注;与此同时,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人类安全造成的深刻影响,引发了相关行业人士对防护产品设计现状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如何借鉴自然界中多层面生物功能的原理,通过生物效应的手段进行防护辅具设计,从而解决其防护性能不佳、使用与情感体验亟待优化、乃至规划人—机—环境关系格局下防护辅具发展路径的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以防护辅具为载体,从生物效应指导产品仿生设计的角度出发,应用传统仿生理念与生物形态结构、生物行为、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防护辅具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进行研究,提出了多层面的生物效应驱动的防护辅具设计方法,并结合设计实践进行了可行性验证。基于生物效应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将生物效应细分为形态结构层、生物行为层与生态系统层三个层面,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综摄法、专利文本挖掘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防护辅具的形态结构、运行模式和产品系统的不同侧重点展开研究。首先,整理与分析生物效应、防护辅具和多层面仿生的相关知识,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对现有理论进行整合与创新,提出生物效应驱动的防护辅具设计方法与流程,通过分析产品功能需求和AskNature中的生物策略文本,按照不同的功能表现层面构建面向防护辅具设计的生物效应知识库,以指导设计实践并提高设计效率;最后,以抗战在一线疫情防控现场的医务人员为目标对象进行面部防护辅具设计实践,通过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构建目标产品的功能模型,利用多层面生物效应知识库索引与筛选对应的生物功能原型,在计算其应用优先级的基础上进行生物—技术的工程替代,从而形成综合设计方案并予以评估和优化。通过研究生物效应驱动的防护辅具设计方法,提出了创新的设计方法与流程,构建了面向防护辅具设计的多层面生物效应知识库,为优化产品的防护性能、使用体验与情感体验及探索防护辅具的人—机—环境关系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与方法。
张杰,王向晖,齐红新,陈树德,乔登江[4](2015)在《电磁生物效应辐照和检测系统及其应用》文中认为电磁波广泛应用于医疗、通讯等诸多领域,而且应用的频率和功率也在逐渐增大。电磁波对生物体的影响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也在进行中。文献报道中电磁波辐照生物体的辐照条件(如极化方向、波矢方向等)不够详尽,作用于生物体内部的电磁照射量无法比较。本文详细报道了可用于辐照活体动物和离体细胞、蛋白质,长波到短波波段的电磁辐照系统和可用于测定电磁照射量的检测系统及其性能,简述了应用这些设备仪器已进行的电磁生物效应研究。这将为进一步研究电磁生物效应及其应用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撑。
刘俊洋[5](2015)在《热磁对OA兔股骨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的治疗骨关节炎的方法很多,其中对于早期患者来说,物理疗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物理疗法种类多样,治疗的机理也不相同。我们新疆吐鲁番的特色沙疗,经过实践证明有很好的疗效,各种磁疗仪的出现也充分说明了磁疗的治疗效果。我们考虑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研究其是否能有相互协同的作用,为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理疗提供实验参考。股骨是动物骨骼主要承载骨,所以本文通过分析股骨各骨质层体积的变化及力学性能数据,结合有限元仿真结果,研究沙疗和磁疗作用对患骨性关节炎兔子股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在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后腿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的方法建立OA模型,将其分为磁疗组和热磁沙疗组。磁疗组放入自制的磁疗设备中进行治疗,将热磁沙疗组放入磁疗设备中并在股骨周围埋沙进行治疗。利用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获取股骨各骨质层的体积,通过股骨的力学实验得到相关的力学性能参数,整理和分析骨质层体积和力学实验数据。在实验之后,利用有限元的方法对生物组织的传热及实验环境进行仿真,得出生物组织的热场分布及实验环境的模拟情况。与实验结果对比,数据基本吻合。结果显示股骨的软质骨体积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硬质骨体积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对比磁疗和热磁沙疗的研究数据可以发现,磁疗组硬质骨体积上升的趋势要明显的大于热磁沙疗组,在力学性能方面,磁疗组同样要大于热磁沙疗组。我们从而得出结论,首先磁疗和热磁沙疗对由OA所导致的骨质层变化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其次,我们将磁疗和沙疗结合所采用的这种实验方案,磁疗和沙疗没有达到协同治疗的效果。
李海娟,胡向军,王丽峰,彭瑞云,杨国山[6](2013)在《生物电磁学研究的新进展——从生物电磁学会第34届年会谈起》文中提出生物电磁学学会(The Bioelectromagnetics Society,BEMS)成立于1978年,会员遍及世界近40个国家和地区,总部设在美国的哥伦比亚特区。自1979年起,生物电磁学学会每年都举行年会进行学术交流,其第34届年会于2012年06月17至22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会展中心举行。在这次年会上,来自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英国、中国等24个国家的生物电磁学学者就生物电磁学领域的相关专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本文将此次会议的
雷红玮[7](2013)在《基于磁场刺激的细胞生物效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生物在电磁场中的生理生化反应的检测是涉及到生物学和电磁学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生物本质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体内普遍存在电荷移动,随着电子产业的兴起,电磁波的存在越来越广泛,电磁辐射也越来越密集,因此处于各种电磁场中的生物体必然受到影响。本论文对磁场在多方面多层次的生物效应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磁场激发生物效应的机制,通过实验研究和检测了电磁场对生物体多方面的影响。根据实验需要,本论文设计研制了适合本论文中不同实验要求的磁场刺激器和信号放大装置。一款为能够输出单脉冲和连续脉冲的强磁场刺激器;另外一款为可调控的低强度工频磁场刺激器。本论文还针对生物电信号较弱的特点,设计了动物心电信号放大和采集装置,满足了本论文中生物实验需求。本论文通过对实验动物蟾蜍、家兔、小鼠的开胸在体心脏进行磁场刺激作用,探讨磁场对心肌细胞机能的生物效应。实验对磁场刺激下动物的心率(HR),心室射血时间(ET),心肌收缩幅度(△D)等机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强脉冲磁场刺激能够增强心肌细胞收缩机能,对动物心率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磁场刺激对心率的影响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中表现不同,存在明显的“窗口效应”。实验结果为磁刺激代替电刺激对心脏复律和除颤提供了实验证据。本论文采用了MTT法、DNA电泳法和流式细胞法检测磁刺激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实验结果表明工频磁场刺激具有促进离体细胞增殖率的作用,但工频磁场刺激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是非线性,这一增殖效果与磁场强度及作用时间相关,存在明显“窗口效应”。细胞DNA的琼脂凝胶电泳实验结果中未出现细胞凋亡所特有的梯状谱带。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凋亡状况。实验结果亦不支持工频磁场对离体细胞凋亡存在明显诱导作用。本论文对辐射敏感蛋白HPRT的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研究,在分子水平上讨论了不同物种间HPRT核酸和蛋白的进化同源性,构建了分子进化树。对离体培养细胞进行梯度强度的工频磁场连续刺激,提取各实验组细胞HPRT的cDNA,对该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将检测结果与Genbank中序列进行比对,比对结果并未发现明显的碱基点突变,说明在本论文所设定的梯度磁场强度与作用时间内,工频磁场刺激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不会在分子水平令细胞遗传物质产生基因突变。本论文还采用了多种生物学检测方法对人淋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外周血淋巴细胞在被PHA和rhIL-2刺激活化后,端粒酶活性升高,升高的端粒酶活性能够被JAK抑制剂所抑制,提示端粒酶活性的升高依赖JAK信号通路。升高的端粒酶活性是由于hTERT蛋白表达的增高,而hTERT表达增高的原因是由于hTERT的nRNA表达水平升高,实验还表明这些活动都同样依赖于JAK信号通路。本研究深化了对端粒酶活性以及hTERT调控机制的认识。最后,本论文在对以往工作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的工作,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了规划。
崔轶斌[8](2013)在《核电磁脉冲辐照对细胞以及大鼠肝脏组织的生物效应》文中认为本文定量研究核电磁脉冲(Nuclear Electromagnetic Pulse, NEMP)辐照,对L-02人肝细胞、IAR20鼠肝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和对大鼠活体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NEMP辐照与生物效应之间的量效关系。本文使用不同脉冲电磁参量的NEMP对细胞进行辐照,经CCK-8细胞增殖检测技术检测细胞增殖后发现,IAR20鼠肝细胞与L-02人肝细胞,随着电磁暴露量的增强,皆出现了细胞增值率下降的变化。并且经过统计分析拟合得到细胞增值率的变化与脉冲场强成正比,与脉冲个数、脉宽成指数增长关系。但发现两种细胞对NEMP敏感程度不同。即一定电磁暴露量的NEMP辐照对细胞增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并且这种作用由于细胞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检测NEMP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检测结果显示,在该电磁暴露量条件下,NEMP辐照对细胞凋亡无显着影响。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电磁暴露量强度条件下NEMP辐照仅导致细胞增殖能力出现下降。并没有对细胞产生更为严重的损伤而诱导细胞凋亡。雄性成年SD大鼠经过一定电磁暴露量的NEMP辐照后,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规律与NEMP辐照影响细胞增值率变化的规律类似。本文通过实验研究NEMP辐照对细胞增殖、凋亡,大鼠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经统计分析获得NEMP生物效应的量效关系。研究发现NEMP细胞水平的生物效应量效关系与动物组织水平的量效关系具有相同的规律。此外,NEMP生物效应与高功率脉冲微波(High Power Pulse Microwave, HPPM)(短时间辐照)生物效应的量效关系的规律相似。这些结果为科学、合理地定量描述NEMP生物效应提供了重要的量效关系规律的依据。
吴祖同[9](2012)在《组合磁场联合多孔BCP人工骨在兔腰椎后外侧融合模型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组合磁场(Combined Magnetic Fields, CMF)联合多孔双相磷酸钙(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BCP)人工骨在兔腰椎后外侧融合(Poster lateral Lumbar Fusion, PLF)模型中的实验研究,以期了解CMF对其融合和成骨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兔制作双侧L5/6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把32只成年兔随机分成4组(治疗组:G1组:CMF+自体髂骨;G2组:CMF+BCP;G3组:安慰剂+自体髂骨;G4组:安慰剂+BCP)。术后1周开始CMF治疗,8周后安乐死处死实验动物。检测评估:1、CT扫描、Minics10.1软件分析:(1)二维:计算植入物与脊柱整合率;分别测量各组植入物的灰度值。(2)三维:分别测量新骨组织和残留BCP的容积、体表面积。2、组织学分析:(1)对脊柱骨融合评分,计算融合率。(2)计算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及骨细胞计数。结果:(1)植入物与脊柱整合率:G1<G2/G3<G4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2与G3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别(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CMF治疗组显着高于安慰剂组(P<0.05)。(2)灰度值测定:G1>G3(P<0.05),G2与G4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CMF治疗组与安慰剂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G1组BCP新生骨组织的容积、体表面积均分别大于G3组(P<0.05),G2组新生骨组织的容积及体表面积均分别高于G4(P<0.05);CMF治疗组对骨组织容积及体表面积的均有显着提高(P<0.05)。(4)G2组残留BCP容积及体表面积分别与G4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5)融合评分:G1、G2、G3组均显着高于G4组(P<0.05),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CMF治疗能显着提高融合评分(P>0.05)。(6)融合率:G1组融合率显着高于G4组(P<0.05),其它各组间融合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MF治疗与安慰剂组比较能显着提高融合率(P<0.05)。(7)骨细胞计数:G1组骨细胞计数显着高G3(P<0.05),G2组显着高于G4组(P<0.05);CMF治疗组显着高于安慰剂组(P<0.05)。(8)成骨面积百分比:G1组显着高于G3组(P<0.05),G2组显着高于G4组(P<0.05),CMF治疗组显着高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1)CMF能显着促进自体骨在PLF中的融合和成骨。(2)CMF能显着改善BCP在PLF中的融合及成骨作用。(3)CMF是脊柱融合术后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4)CMF联合多孔BCP人工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曹毅[10](2009)在《微波和γ射线联合照射对造血和神经系统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在细胞和机体水平研究不同剂量微波和γ射线联合照射对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的生物学效应以及低剂量微波辐射对γ射线引起的造血损伤的防护效应及机理,初步分析微波辐射对人群神经行为的影响,为探讨微波和γ射线联合作用的分子机制、微波通讯对神经系统的健康影响及低剂量微波对其他有害因素的防护效应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原代培养的骨髓细胞分别接受单独的微波辐射、单独γ射线辐射以及微波和γ射线的联合照射,分析细胞增殖活性变化、细胞周期的变化。昆明种小鼠分别接受单独的微波辐射、单独γ射线辐射以及微波和Υ射线的联合照射,根据动物存活率、存活时间、外周血计数等客观指标的变化,建立能够有效减轻电离辐射危害的微波辐射的动物模型;采用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和增殖能力检测、骨髓组织病理变化观察,分析微波对电离辐射造血损伤的拮抗效应及其规律。神经胶质瘤细胞分为对照组、单独微波组、单独γ射线组以及联合暴露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照射,单独微波组接受2mW/cm2、4mW/cm2和6mW/cm2微波辐射,联合组在微波照射后再接受5Gyγ射线照射,单独电离组只接受5Gyγ射线照射。分析不同组别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细胞周期和凋亡的改变、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分析各组细胞HSP70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情况。以原代培养的大鼠神经胶质细胞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处理后细胞的增殖情况、凋亡情况以及ATP酶的表达。昆明种小鼠分别接受1.5mW/cm2、3mW/cm2、6 mW/cm2和9mW/cm2的900MHz微波辐射,开放场实验和避暗实验测定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测定海马组织中HSP70的mRNA表达水平。选择苏州市区内某移动通讯基站周围长期定居人群作为观察组人群,对照组为非移动基站周围定居人群。对基站周围辐射水平进行测量,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采用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对基站周围人群及对照人群进行测试。结果:原代骨髓细胞实验结果:12μW/cm2的900MHz微波辐射能显着提高原代骨髓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细胞周期,使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05),增殖期(S+G2/M)细胞比例显着升高。微波与γ射线联合照射对小鼠造血系统影响的动物实验结果:60Coγ射线照射前给予120μW/cm2的900MHz微波辐射能显着提高受照射小鼠的存活率(p<0.05),促进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提高受照射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系数,增强γ射线照射后小鼠骨髓有核细胞(bone marrow nucleated cells,BMNCs)增殖活性,促进CFU-GM集落形成,并刺激造血生长因子GM-CSF、IL-3的表达。单独γ射线与复合照射均可导致骨髓组织经历典型的凋亡坏死、空虚、再生修复和恢复4个阶段的病理改变,但复合组的病变轻于电离组,恢复也更快。脾脏系数结果显示,照后9d、12d复合组脾脏系数显着高于电离组(p<0.05)。脾脏病理显示,脾损伤病变过程与骨髓造血组织基本相似,即早期以淋巴细胞凋亡为主,伴随脾小体不同程度的萎缩,中晚期淋巴细胞开始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修复;复合组病变轻于电离组。神经细胞体外实验结果(1)4mW/cm2和6mW/cm2微波辐射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下降。6mW/cm2微波辐射增强电离辐射引起的细胞增殖活性下降的程度。单独微波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下降。4mW/cm2和6mW/cm2微波辐射增强电离辐射引起的细胞克隆形成率下降的程度。(2)单独微波辐射后,细胞凋亡率随着微波强度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且呈直线相关,但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mW/cm2和6mW/cm2微波辐射增强电离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微波与γ射线对细胞凋亡率存在协同促进作用。(3)各单独微波组SOD活性有上升趋势,但各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单独微波组中,6mW/cm2微波辐射组的MDA含量上升。微波辐射能增强电离辐射引起的MDA含量上升,6mW/cm2微波辐射增强电离辐射引起的SOD活性下降。微波与γ射线对MDA含量有协同促进作用,对SOD活性的抑制有加强作用。(4)单独微波照射后,HSP70的表达有上升的趋势,但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γ射线照射后HSP70表达显着下降。微波和γ射线对细胞HSP70的表达无交互作用。(5)大鼠原代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活性经微波、γ射线和联合照射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仅γ射线组和联合组有下降的趋势。各处理组均无明显凋亡发生。γ射线使ATP酶的活性显着升高。电磁辐射对神经行为影响的动物实验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1.5 mW/cm2组、6 mW/cm2组、12 mW/cm2组小鼠活动的总路程和活动时间增加,休息时间缩短,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增加(p<0.05)。但是3 mW/cm2组小鼠各指标没有显着变化。(2)各照射剂量微波辐射均未引起小鼠海马组织出现病理性改变。(3)与对照组相比,1.5 mW/cm2组、6 mW/cm2组、12 mW/cm2组小鼠海马组织中Hsp70 mRNA表达增加(p<0.05),但是S3组小鼠海马组织Hsp70 mRNA表达没有显着差异。人群调查结果:(1)基站周围电磁辐射强度未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一级标准。(2)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人群在神经衰弱症状方面无显着性差异,未观察到移动基站微波辐射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发病率的增高。但随着暴露时间(居住年限)的延长,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这三项指标的异常率有所增高(p<0.05),说明移动基站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与暴露时间仍有一定的关联。(3)观察组情感状态测试中紧张-焦虑、忧郁-沮丧、愤怒-敌意、疲惫-惰性和半结构投射实验中思、怒、惊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心算、记忆扫描、连续识别、数字检索、曲线吻合等项目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记忆扫描、连续识别、数字检索、目标追踪与居住年限呈负相关(p<0.05)。结论:1.低剂量的微波辐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γ射线对小鼠造血系统的急性损伤。低剂量微波预处理可刺激造血因子表达,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尤其是粒系细胞)增殖,减轻γ射线对造血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同时降低损伤细胞的凋亡率,从而促进造血重建。2.在细胞水平上,微波和γ射线对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和氧化损伤有协同作用。联合照射对大鼠原代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无明显影响,仅可使ATP酶活性增高。在动物整体水平上,微波辐射可引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和神经行为改变,并导致海马组织热休克反应。3.人群调查发现,基站微波辐射可影响附近居民的情感状况、智力、记忆学习、感知和心理运动神经行为的能力,导致负性情绪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衰弱相关症状的异常率有所增高。提示微波辐射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动物体位对电磁场生物效应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物体位对电磁场生物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致小鼠前庭性眩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前庭性眩晕原理及检查方法 |
1.3 评价小鼠前庭功能的三种检查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电磁辐照源模块组成与技术参数指标 |
2.1 电磁辐照源的组成及电磁参数范围 |
2.2 电磁辐照源的技术参数指标 |
2.2.1 场强和功率密度测量 |
2.2.2 与国际标准的对比 |
2.3 比吸收率SAR |
2.3.1 SAR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
2.3.2 SAR与热效应非热效应的界限判断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行为学检查方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 |
3.1 行为学检查方法原理 |
3.2 小鼠柔性固定器 |
3.3 行为学检查方法实验研究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实验结果 |
3.3.4 实验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眼震视图检查方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 |
4.1 眼震视图检查方法原理 |
4.1.1 典型的眼震信号 |
4.1.2 眼震参数选取 |
4.2 小鼠眼震视频图像处理方法研究 |
4.2.1 常见的人眼瞳孔定位 |
4.2.2 Starburst瞳孔定位方法 |
4.2.3 结果对比 |
4.3 眼震视图检查方法实验研究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 |
4.3.4 实验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电生理检查方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 |
5.1 电生理检查方法原理 |
5.1.1 前庭诱发电位Vs EP的生理意义和特征 |
5.1.2 前庭诱发电位处理方法 |
5.2 电生理检查方法实验研究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实验过程 |
5.2.4 实验结果 |
5.2.5 实验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大鼠复合场电磁暴露剂量的数值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电磁仿真技术的发展 |
1.2 生物电磁暴露剂量的研究现状 |
1.2.1 单波源线极化波暴露条件 |
1.2.2 非线极化波暴露条件 |
1.2.3 多波源联合辐照的复合场暴露条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双波源复合场电磁辐照的程序实现 |
2.1 算法 |
2.2 总场-散射场实现方法 |
2.3 波源 |
2.3.1 线极化波源 |
2.3.2 椭圆极化波源 |
2.4 模型与场景 |
2.5 比吸收率 |
2.6 仿真计算中参数设置的验证 |
第三章 椭圆极化波暴露大鼠的数值仿真 |
3.1 辐照场景 |
3.2 波源沿垂直大鼠体长方向入射 |
3.2.1 侧面入射 |
3.2.2 背部入射 |
3.3 波源沿平行大鼠体长方向入射 |
3.3.1 头部入射 |
3.3.2 尾部入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频率的线极化波复合场暴露大鼠的数值仿真 |
4.1 辐照场景 |
4.2 单波源条件下的电磁暴露剂量 |
4.3 同向交替入射 |
4.3.1 频率组合对电磁暴露剂量的影响 |
4.3.2 入射方向与极化方向对电磁暴露剂量的影响 |
4.3.3 交替时间间隔周期对电磁暴露剂量的影响 |
4.4 沿相互垂直的方向同时入射 |
4.4.1 频率组合对电磁暴露剂量的影响 |
4.4.2 入射方向与极化方向对电磁暴露剂量的影响 |
4.5 复合场与单波源条件下的电磁暴露剂量的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3)生物效应驱动的防护辅具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生物效应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防护辅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生物效应与防护辅具概述 |
2.1 生物效应 |
2.1.1 传统仿生设计概述 |
2.1.2 生物耦合 |
2.1.3 生物效应 |
2.1.4 生物效应模型与生物效应知识库 |
2.1.5 生物效应在工业设计中的导入 |
2.2 仿生设计对象基础研究 |
2.2.1 形态结构仿生 |
2.2.2 行为层面仿生 |
2.2.3 生态系统仿生 |
2.3 防护辅具 |
2.3.1 防护辅具定义及类别 |
2.3.2 现有防护辅具分析 |
2.3.3 产品防护性能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物效应驱动的防护辅具设计方法研究 |
3.1 生物效应驱动的防护辅具设计思维 |
3.1.1 生物效应模型的提取方法 |
3.1.2 生物效应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
3.1.3 多层面生物效应驱动的产品设计思维 |
3.1.4 防护辅具功能需求获取方法 |
3.2 形态结构层生物效应驱动的产品设计方法 |
3.2.1 形态结构层生物效应概念 |
3.2.2 形态结构层生物效应的应用意义 |
3.2.3 形态结构层生物效应驱动的产品设计方法 |
3.3 生物行为层生物效应驱动的产品设计方法 |
3.3.1 生物行为层生物效应概念 |
3.3.2 生物行为层生物效应的应用意义 |
3.3.3 生物行为层生物效应驱动的产品设计方法 |
3.4 生态系统层生物效应驱动的产品设计方法 |
3.4.1 生态系统层生物效应概念 |
3.4.2 生态系统层生物效应的应用意义 |
3.4.3 生态系统层生物效应驱动的产品设计方法 |
3.5 生物效应驱动的防护辅具设计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构建面向防护辅具设计的多层面生物效应知识库 |
4.1 多层面生物效应知识库构建方法与流程 |
4.2 构建知识库内容框架 |
4.2.1 知识库构建维度 |
4.2.2 知识库内容框架 |
4.3 确立语料收集分类器 |
4.3.1 语料收集分类器确立方法 |
4.3.2 面向防护辅具的语料收集分类器 |
4.4 多层面生物效应语料正反向收集 |
4.4.1 防护辅具功能与生物功能的转化 |
4.4.2 生物效应语料正向收集 |
4.4.3 生物效应语料反向收集 |
4.5 生物效应语料处理与入库 |
4.6 知识库结构优化与视觉呈现 |
4.6.1 知识库结构优化 |
4.6.2 知识库视觉呈现 |
4.7 多层面生物效应知识库应用策略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物效应驱动的防护辅具设计实践 |
5.1 定义设计任务 |
5.1.1 设计背景 |
5.1.2 设计目标定位 |
5.2 用户需求分析 |
5.2.1 问题现状分析 |
5.2.2 用户需求整理 |
5.2.3 确定产品形式 |
5.3 现有同类防护产品分析 |
5.4 产品功能设计 |
5.5 确定仿生对象 |
5.5.1 多层面生物效应知识库索引 |
5.5.2 生物效应模型筛选 |
5.6 多层面生物效应模型工程技术替代 |
5.6.1 形态结构层生物效应模型工程替代 |
5.6.2 生物行为层生物效应模型工程替代 |
5.6.3 生态系统层生物效应模型工程替代 |
5.7 初步设计方案 |
5.7.1 确定生物效应应用优先级 |
5.7.2 设计方案整合 |
5.8 深化设计方案 |
5.8.1 初步方案评价 |
5.8.2 深化方案具体设计 |
5.9 设计方案评估与优化 |
5.9.1 设计方案评估 |
5.9.2 设计方案优化方向 |
5.10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利信息的功能转换 |
附录2 问卷调查 |
附录3 产品方案展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电磁生物效应辐照和检测系统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电磁辐照系统 |
1. 1工频离体磁场辐照系统及其性能 |
1. 2 1. 84 GHz射频电磁波辐照系统及其性能 |
1. 3其他电磁辐照系统及其性能 |
2电磁测量系统 |
2. 1直接法测量电场、磁场 |
2. 2间接法测量电磁场功率密度 |
3电磁生物效应及其应用 |
3. 1工频磁场生物效应 |
3. 2脉冲电场生物效应 |
3. 3脉冲微波生物效应 |
3. 4高功率微波辐射生物效应及其应用研究 |
4小结 |
(5)热磁对OA兔股骨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骨性关节炎的病因及治疗 |
1.1.2 沙疗和磁疗的研究的现状 |
1.1.3 联合多种方法治疗骨性关节炎现状 |
1.1.4 研究的意义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OA模型的建立及实验过程 |
2.1 建立OA模型 |
2.1.1 OA模型的分类 |
2.1.2 本实验OA模型的确立 |
2.2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和设备 |
2.2.1 实验设备 |
2.2.2 主要实验设备功能说明 |
2.3 热磁沙疗实验过程 |
2.3.1 建立OA模型 |
2.3.2 治疗方法及分组 |
2.4 股骨的力学实验 |
2.4.1 骨力学相关知识 |
2.4.2 影响骨力学性能的因素 |
2.4.3 三点弯曲实验 |
2.4.4 压缩实验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骨质分层 |
3.1.1 骨的构成 |
3.1.2 骨密度 |
3.1.3 骨质层的划分 |
3.2 骨体积数据的获取方法 |
3.2.1 CT图像处理 |
3.2.2 获取骨质层体积 |
3.3 各骨质层CT扫描结果 |
3.4 三点弯曲实验结果和压缩实验结果 |
3.5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生物组织及实验环境的有限元仿真 |
4.1 磁场的生物作用 |
4.1.1 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 |
4.1.2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 |
4.1.3 线圈的电磁场理论基础 |
4.2 热场的生物效应 |
4.2.1 生物组织传热理论 |
4.2.2 热力学基础 |
4.2.3 热传递 |
4.2.4 生物组织热物学参数 |
4.2.5 生物传热基本方程 |
4.3 生物组织传热仿真 |
4.3.1 生物组织基本结构 |
4.3.2 生物组织传热模型的建立 |
4.3.3 生物组织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 |
4.3.4 求解器设置 |
4.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实验环境仿真 |
4.4.1 仿真目的 |
4.4.2 仿真实验环境的边界条件设置 |
4.4.3 热磁沙疗实验环境二维模型 |
4.4.4 网格划分 |
4.4.5 研究的求解器配置 |
4.4.6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本文存在的问题 |
5.3 今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说明 |
致谢 |
(6)生物电磁学研究的新进展——从生物电磁学会第34届年会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生物电磁学领域的研究状况及展望 |
电磁场生物效应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电脉冲与电穿孔领域的研究进展 |
射频 (RF) 剂量测定 |
辐射剂量 |
吸收剂量 |
射频 (RF) 磁场生物效应 |
极低频磁场 (ELF-MF) 的生物效应 |
微波 (MW) 辐射的生物效应 |
MRI剂量测定与辐射效应 |
电磁辐射对子代影响的研究进展 |
电磁场的医学医用 |
研究模型的建立 |
风力发电站与公共健康 |
风险沟通策略 |
科学与媒体 |
与武器装备相关的研究 |
(7)基于磁场刺激的细胞生物效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磁学 |
1.1.1 生物的磁特性 |
1.1.2 生物磁学的兴起和应用 |
1.1.3 磁刺激仪的发展与应用 |
1.1.4 磁刺激与电刺激的比较 |
1.1.5 常见磁场类型及参数 |
1.2 磁场刺激引发生物学效应的概述 |
1.2.1 磁场刺激对心肌机能的影响 |
1.2.2 磁场刺激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1.2.3 磁场对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影响 |
1.2.4 磁场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电特性的影响 |
1.2.5 磁场刺激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物质活性的影响 |
1.2.6 磁场对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1.2.7 磁场对不同组织细胞的影响 |
1.3 影响磁刺激的生物效应的因素 |
1.3.1 磁场的物理特性 |
1.3.2 生物对象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磁场刺激实验装置的研制 |
2.1 强脉冲磁场刺激器的研制 |
2.1.1 电路分析及感应电场的理论计算 |
2.1.2 感应电场的理论计算 |
2.1.3 磁场刺激器设计的电路原理和实现方案 |
2.1.4 磁场刺激器的各模块设计 |
2.1.5 磁场刺激器的实现 |
2.2 工频磁场刺激器的设计 |
2.2.1 工频磁场刺激器装置 |
2.2.2 实验磁场强度设计 |
2.3 心电信号放大装置的设计 |
2.3.1 前置放大器 |
2.3.2 主放大电路 |
2.3.3 低通滤波电路 |
2.3.4 陷波电路 |
2.3.5 心电信号放大装置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F-PMFs对心肌细胞机能的影响 |
3.1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机制 |
3.1.1 心动周期与心脏收缩的前后负荷 |
3.1.2 心肌细胞的类型 |
3.1.3 心肌细胞的跨膜离子运动与动作电位的关系 |
3.1.4 心肌细胞的机械收缩与动作电位的关系 |
3.1.5 心电图各波型与心肌动作电位的关系 |
3.2 磁刺激作用的基本原理 |
3.2.1 磁感生电场的作用原理 |
3.2.2 电复律的能量值 |
3.2.3 电磁场在人体内的衰减 |
3.2.4 磁场刺激的安全性 |
3.3 LF-PMFs对心肌收缩性的影响 |
3.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F-PMFs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4.1 基于LF-PMFs的细胞增殖检测 |
4.1.1 实验材料 |
4.1.2 细胞培养 |
4.1.3 工频磁场刺激 |
4.1.4 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
4.1.5 MTT比色实验 |
4.1.6 统计学分析 |
4.1.7 实验结果 |
4.2 基于LF-PMFs的细胞凋亡检测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工频磁场刺激 |
4.2.3 DNA提取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 |
4.2.4 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 |
4.2.5 实验结果 |
4.3 LF-PMFs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PR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和LF-PMFs对其影响的研究 |
5.1 辐射易感基因HPR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
5.1.1 HPRT基因的辐射敏感性 |
5.1.2 HPRT基因的生物特性 |
5.1.3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概况 |
5.1.4 HPRT基因和蛋白序列检索 |
5.1.5 不同物种间HPRT cDNA和氨基酸序列比对 |
5.1.6 构建分子进化树 |
5.1.7 HPRT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
5.2 DNA的结构与特性 |
5.2.1 DNA遗传中心法则 |
5.2.2 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
5.2.3 PCR技术 |
5.2.4 DNA测序原理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材料 |
5.3.2 工频磁场刺激 |
5.3.3 HPRT基因提取 |
5.4 实验结果 |
5.4.1 PCR反应后凝胶电泳扫描图 |
5.4.2 DNA测序结果 |
5.4.3 HPRT基因序列分析 |
5.5 DNA测序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激活及其机制的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细胞 |
6.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6.2 实验方法 |
6.2.1 PBMC的体外刺激培养 |
6.2.2 细胞周期测定 |
6.2.3 TRAP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 |
6.2.4 Western blot检测 |
6.2.5 荧光定量PCR |
6.3 实验结果 |
6.3.1 细胞活化过程中的FCM检测 |
6.3.2 细胞活化过程中的端粒酶活性检测 |
6.3.3 细胞活化过程中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表达水平的检测 |
6.3.4 细胞活化过程中hTERT mRNA水平的检测 |
6.4 分析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核电磁脉冲辐照对细胞以及大鼠肝脏组织的生物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核电磁脉冲NEMP简介 |
1.2 电磁脉冲生物效应研究现状 |
1.3 核电磁脉冲生物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核电磁脉冲辐照系统及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核电磁脉冲NEMP辐照系统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核电磁脉冲辐照对L-02人肝细胞与IAR20鼠肝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
3.1 核电磁脉冲NEMP辐照对L-02人肝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核电磁脉冲NEMP辐照对IAR20鼠肝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核电磁脉冲辐照对L-02人肝细胞与IAR20鼠肝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
4.1 核电磁脉冲NEMP辐照对L-02人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4.2 核电磁脉冲NEMP辐照对IAR20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核电磁脉冲辐照对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
5.1 核电磁脉冲NEMP辐照对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
5.2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核电磁脉冲对肝脏细胞和肝脏组织生物效应的量效关系 |
6.1 核电磁脉冲与细胞增殖的量效关系 |
6.2 核电磁脉冲与组织细胞凋亡的量效关系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组合磁场联合多孔BCP人工骨在兔腰椎后外侧融合模型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2.3 实验用仪器 |
2.4 实验设计 |
2.5 动物建模 |
2.6 组合磁场治疗 |
2.7 标本采集 |
2.8 脊柱融合及成骨的评估方法 |
2.9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
3.2 CT扫描及MIMICS软件重建分析结果 |
3.3 组织学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
4.2 多孔BCP人工骨在兔PLF模型的作用 |
4.3 CMF在兔PLF模型的作用 |
4.4 研究意义及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微波和γ射线联合照射对造血和神经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微波与γ射线联合照射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微波与γ射线联合照射对神经细胞和小鼠神经行为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移动基站微波辐射健康影响的人群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研究生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
英文缩写词表 |
致谢 |
四、动物体位对电磁场生物效应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致小鼠前庭性眩晕的电磁辐照参数筛选实验研究[D]. 王健. 东南大学, 2020
- [2]大鼠复合场电磁暴露剂量的数值仿真[D]. 李孟达.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生物效应驱动的防护辅具设计方法研究[D]. 梁尧尧. 燕山大学, 2020(01)
- [4]电磁生物效应辐照和检测系统及其应用[J]. 张杰,王向晖,齐红新,陈树德,乔登江. 辐射防护, 2015(06)
- [5]热磁对OA兔股骨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 刘俊洋. 新疆大学, 2015(02)
- [6]生物电磁学研究的新进展——从生物电磁学会第34届年会谈起[J]. 李海娟,胡向军,王丽峰,彭瑞云,杨国山. 生物物理学报, 2013(04)
- [7]基于磁场刺激的细胞生物效应机理研究[D]. 雷红玮. 东北大学, 2013(07)
- [8]核电磁脉冲辐照对细胞以及大鼠肝脏组织的生物效应[D]. 崔轶斌.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2)
- [9]组合磁场联合多孔BCP人工骨在兔腰椎后外侧融合模型中的研究[D]. 吴祖同. 中南大学, 2012(02)
- [10]微波和γ射线联合照射对造血和神经系统的影响[D]. 曹毅. 苏州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