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加快豆粕采购

日本加快豆粕采购

一、日本加快采购豆粕(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翔,王国刚,陶莎,徐伟平[1](2021)在《2020年饲料产业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及对策建议》文中认为本文系统梳理了2020年我国饲料产业在生产、供需、价格等方面的运行态势,在此基础上对2021年饲料市场走势进行了预判,并分析了我国饲料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王斯峥[2](2020)在《大豆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策略的研究 ——以SOC公司操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大豆压榨行业起源也较早,以小规模作坊加工活动为主。2000年以来国内油脂油料行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入WTO后,随着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和城镇化建设,油脂油料行业出现了剧烈变化,消费升级带来的油脂油料消费需求迅速攀升,国内油脂油料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自产能力不足导致大豆及食用油脂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价廉质优的进口大豆快速地抢占中国市场,同时大豆加工产能也出现爆炸性增长,全国大豆压榨产能整体过剩,行业竞争激烈。中国进口大豆的规模逐步攀升,但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并未给中国带来绝对定价的主动权,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从国际贸易流向和压榨企业产业链的角度看,依靠进口外国油脂原料为压榨企业持续地运营、控制风险和获取利润提出较大的考验。同时,国内油脂企业也在大量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也加剧了市场波动的风险,这就为稳定油脂油料市场提出了现实要求。随着两次“大豆风波”的发生,在大豆原料对外依存度增强的情况下,历经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波动考验的产业人士意识到国内压榨企业缺乏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手段和工具。利用期货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逐步成为压榨行业内所接受的全新运营理念,为行业的平稳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管控价格风险是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指导和服务压榨企业做好大豆等原料的价格管控工作,稳定压榨原料价格变动风险,本文基于蛛网理论和套期保值的理念,在收集和分析实证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论述影响期货价格的诸多因素,重点研究其中的关键因素——供需因素,分析了国内压榨企业主要采取的“现对现”、“100%套期保值”、“合理套保”和“不套保赌市场”等期现货运营模式。以SOC公司期货保值操作为例,通过对美国大豆供需形势、供需平衡表和库存消费比等供需因素的研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其与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走势的相关性研究,依据回归分析结果指导压榨企业依托供需因素和供需数据进行套期保值,通过研判期货价格走势,寻找最佳的套保时机。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套期保值利润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整个国际大豆供需形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从而预测未来价格和行业榨利的变动,并提出相应的套期保值策略。结果表明,套期保值策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减小波动、防范风险、锁定利润等方面,可以形成真实、连续和权威的期货价格,指导企业完成销售工作,鼓励客户也积极参与到期货交易中去,实现企业和客户的双赢。总之,期货市场为公司期货保值业务的决策寻找新的解决思路,以期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经营规模。

刘望[3](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因素与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产自美国的大豆加征25%的关税,全球大豆贸易流向的变化对我国大豆进口布局、生产布局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次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变动也影响我国大豆供给的稳定性。因此,通过对中美贸易摩擦前后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降低进口风险的角度,探讨合理、安全的大豆进口来源地结构及进口规模,对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乃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了界定,对中美贸易摩擦前后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发展现状及变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科学的论证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其次,从需求、经济政策不确定、政策、汇率和价格等五个方面因素出发,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多元化的因素。对进一步分析并优化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实现供应稳定、成本合理、进口多元化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布局做铺垫。再次,基于风险最小化和投资组合理论,综合考虑进口国政治风险、进口依存度等因素对我大豆进口布局的安全与保障的影响,通过数理模型构建我国大豆供应风险指数,获得我国大豆进口布局的最优化数量方案。最后,提出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优化政策和保障措施。本文结论如下:(1)中美贸易摩擦后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大豆进口总量出现下降,美豆进口额显着性下降,进口来源地向南美及“一带一路”国家转移。同时我国大豆进口市场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动,由集中向分散转变,并呈现出中国大豆的进口市场结构与世界出口市场结构较为匹配的特征。(2)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因素方面,国内生产总值、我国与主要进口来源国的距离、汇率、豆油和豆粕消费量、我国人口数量等因素对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多元化具有促进作用,且均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而进口大豆价格与国产大豆价格比、进口国大豆产量、豆油进口量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等因素对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多元化具有负面作用,其中进口大豆产量通过了1%的显着性检验。(3)大豆进口来源布局优化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需增加对阿根廷、加拿大、乌克兰、乌拉圭和俄罗斯等国的大豆进口量,恢复对美豆的进口量,但应该确定合理数额,同时降低对巴西大豆进口依赖。通过对大豆进口来源结构的调整,我国大豆进口风险程度会显着降低,进口有序性将得到提升,大豆进口格局和地理方向也将趋向合理化。(4)为更好统筹利用好国际市场与资源,降低我国大豆进口风险,应在遵守WTO规则下,拓宽大豆进口来源渠道,加强与南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构建新型大豆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国产大豆自给率;认清我国大豆进口市场现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大豆期货市场,争取进口大豆价格的话语权;健全和完善我国大豆市场体系等措施。

吴平[4](2020)在《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文中指出在畜禽饲料中过量添加抗生素,会导致动物源食品存在严重的食用安全性隐患,饲料无抗化是大势所趋。豆粕作为油脂工业副产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富含蛋白质,适合用于多肽生物饲料的制备,因此豆粕发酵技术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然而,当前工业化发酵豆粕方法比较传统,存在发酵成本高、效率低、智能化水平差等问题。为此,本文以多肽含量为主要指标,研究嗜热菌高温固态发酵技术,旨在省去豆粕熟化灭菌环节,简化发酵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研究发酵过程的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技术及其机理,旨在提高发酵效率;研究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实时监测技术,旨在构建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发酵过程的精准控制。具体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以生物量、蛋白酶和pH值为评价指标,开展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制种试验。将经筛选的胰蛋白胨大豆培养基定为发酵种子液培养基,经正交优化获得该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55℃、接种量3%、初始pH 7.0和摇床转速180 r/min。在此条件下,细菌菌落总数达到了7.49×108 CFU/mL。生长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对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过程拟合程度更高,相关系数R2达到0.9894。(2)以发酵豆粕多肽含量为指标进行高温发酵试验,获得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0.04 h、发酵温度55.33℃、水料比1.34:1和接种量12.46%(v/v)。与原料相比,发酵豆粕多肽、粗蛋白、可溶性蛋白和总酚含量分别显着升高了148.58%、5.26%、37.47%和42.96%,胰蛋白酶抑制剂、粗纤维、粗脂肪和pH值分别降低了77.43%、14.63%、19.42%和22.90%,豆粕营养价值显着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量>20 kDa的大分子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α’,α和β亚基(90.5、71.5和55.2 kDa)、大豆球蛋白的酸性和碱性亚基(37.6和19.8 kDa)、Gly m Bd30k(30 kDa)以及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24 kDa)等食物性过敏原发生降解,小肽(200500 Da)和氨基酸(<200 Da)含量显着提高。回转式发酵罐(8 m3)放大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不灭菌高温发酵可以在保证一定发酵效果的同时,可省去蒸汽灭菌和粉碎步骤,降低生产成本。(3)以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物量和发酵豆粕多肽含量为指标,进行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种子液发酵和豆粕固态发酵试验。优化获得磁场强化种子液发酵最佳条件为:总发酵时间24 h、磁场在接种后第6 h介入、磁强度80 Gs、磁处理时长2 h。种子液菌落总数比无磁场组提高36.94%。优化获得磁场强化豆粕固态发酵最佳条件为:总发酵时间48 h、磁场在发酵后第14 h介入、磁强度80 Gs、磁处理时长5 h。发酵豆粕多肽含量相比于未加磁场组提高了12.32%,达70.86g/kg。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磁场强化后的菌体外观正常,核糖体数量升高,细胞膜增厚,增大了分泌蛋白合成与胞外转运能力,这可能是发酵后豆粕多肽含量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之一。(4)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转录组学研究结果显示,磁场处理前后共有408条差异基因(156条表达量上调和252条表达量下调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磁场处理后涉及核糖体(关键基因rplE/F/N/O/P/Q/R/V/X、rpsC/E/H/K/M和rpmD)、RNA聚合酶(关键基因rpoA/B/C)和氨基酸(关键基因hisA/B/D/F/H/I/Z、argB/D/F、carA/B、gltD、rocA、murD和ilvC)代谢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使得微生物细胞氮循环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过程中,胞外蛋白质和酶的分泌水平提高,有利于对发酵过程中底物蛋白的分解、提高多肽含量。磁场处理后,与DNA合成直接相关的holB(DNA聚合酶IIIδ亚基)基因发生下调,细胞复制速率大幅增加的可能性降低,磁处理后细菌相比于对照组只增殖36%左右可能与此有关。(5)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蛋白组学研究结果显示,磁场处理前后共有25个差异表达蛋白(12个上调和13个下调蛋白),细胞S-layer蛋白上调趋势增大了细胞粘附性和菌落形成能力,使得菌体更易与基质发生锚定。核糖体休眠能力的降低,加大了蛋白质和氨肽酶的合成速率。综合分析蛋白和转录组结果显示,磁处理后胞内涉及丙酮酸脱氢酶和磷酸丙糖异构酶表达的pdhA/B和tpiA基因上调,提高了糖代谢供能效率;核糖体涉及细胞延伸因子EF-Tu的rplV、rpsC和rplP基因上调,加速了氨基酰-tRNA向核糖体相应位点的转运,提高了肽链延伸效率。细胞在发酵过程中发生分泌和自溶作用时,可释放胞内积累的蛋白质(酶),增强发酵底物蛋白水解能力,提高多肽含量。(6)利用探头式近红外光谱仪,从发酵料层中取样后实时监测豆粕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动态变化。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指标最优联合子区间分别为5,6046,001、6,8077,205、8,0108,408和9,61510,000cm-1以及4,0004,663、4,6675,330、6,0016,665和6,6697,332 cm-1。Si-PLS定量建模结果显示,多肽含量的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494和0.9570以及4.45和4.06;粗蛋白含量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385和0.9346以及3.45和3.56;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446和0.9492以及1.13和1.09。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系统结合Si-PLS算法可快速监测到发酵豆粕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变化,为高温固态发酵豆粕智能化生产系统设计奠定基础。(7)以基础日粮和添加抗生素日粮为对照组,进行添加50、100和150 g/kg高温固态发酵豆粕(HFSBM日粮组)饲料肉鸡喂养试验(42 d)。相比于两组对照组,HFSBM日粮组对肉鸡生长性能未有负面影响;胸腺(p=0.111和0.156)和法氏囊(p=0.274和0.051)重量有上升趋势,分别从0.08 g/100 g提高至0.110.12 g/100 g体重以及从0.090.10 g/100 g提高至0.100.12 g/100 g;血清谷草转氨酶(GOT)含量(p=0.112和p=0.024)下降,分别由478和598 U/L降低至334429 U/L;十二指肠吸收能力(绒毛高度VH,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着(p=0.02&0.001和p=0.052&0.027)增加,VH分别由1358和1430μm增长至15081512μm;V/C分别由7.69和7.99提高至9.0310.54;空肠中枯草芽孢杆菌数量显着增加,由4.35和4.24 log CFU/mL显着(p<0.05)增加至5.616.63 log CFU/mL。肉鸡日粮中通过添加HFSBM替代原有豆粕不仅可以降低畜禽抗生素用量,还在增强肉鸡免疫系统、保护肝细胞、促进小肠吸收和改善肠道微生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齐智鑫[5](2019)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粮改饲”是中国农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种植优质饲草料,发展草食畜牧业。我国实行“粮改饲”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推动了草产业供给侧改革,但牧草依赖进口的现状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我国牧草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安全还担负着巨大的肉类需求压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深化原有生产、加工环节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流通环节的供给侧改革。本文从我国粮食安全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我国草产品交易模式的发展变化过程,结合现阶段农业保障因素及国际农产品通用交易手段,提出将“保险+期货”模式应用于草产品交易的构想。借鉴美、日等国农业海外投资经验,提出一种供求双方参与度高、互信共赢的“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设想。首先,这种交易模式利用期货工具、保险工具及供应链金融工具规避供求双方的风险;其次,该交易模式通过国际贸易通用的期货工具形成草产品国内外行情,进而促进现货生产,有利于草牧业实体经济发展;再次,该交易模式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模式选择,可为人民币国际化实践增加“阵地”。本文通过介绍大宗农产品的交易手段,引申到大宗草产品的交易手段,尝试利用农产品交易的成熟经验解决草产品交易的问题;从美国农业保障出发对比我国农业保障,找出一种既符合WTO农业补贴要求,又可以保障农民收入的助农措施;从美国农产品交易模式与我国农产品交易模式的比较中总结美国的优势、提炼可供借鉴的长处,找出我国农产品交易的不足并总结经验;通过分析美国牧草的交易形式和生产、加工、流通方式,为未来中国草产业发展探究新的交易模式;通过总结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历史经验和不足,寻找优化解决的思路;通过介绍美国谷仓电梯交易模式,展现谷物交易中电梯交易模式在农民与期货市场间发挥的纽带作用,为解决我国农民与期货市场对接困难问题提供思路;通过归纳世界主要需草国的国际布局,为中国草牧业企业走出去积累经验;通过概括现阶段人民群众肉类需求特点,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症结所在,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回顾国内外农业收入保险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2014年至今发展“保险+期货”模式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构想大宗牧草“保险+期货”交易模式,并提出“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的设想;通过期货品种筛选和牧草期货可行性研究,发现我国苜蓿具备期货上市条件。结合国家现阶段一带一路合作情况,最终提出建立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全球草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及交易中心的构想。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合作的全面开展,国际化的交易模式有助于草牧业协同效率提高,合作共赢的草贸易也必然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刘二峰[6](2019)在《鼎立集团工厂选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经济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成本控制能力及服务能力已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再加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给工厂选址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鼎立集团是以发酵豆粕为主要业务的饲料企业,随着市场的扩大,需要新建一处发酵豆粕生产工厂,面临着选址的问题。论文对鼎立集团新建发酵豆粕生产工厂的选址进行了研究。首先,论文根据鼎立集团五年发展战略,设立了鼎立集团新建发酵豆粕生产工厂的运营指标要求。其次,根据韦伯基于地理区位视角形成的产业集聚理论以及其他一些研究,从工厂选址的地理位置、自然、人口、社会经济和科技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了鼎立集团工厂选址的9个影响因素:交通条件、原料供应便利性、产品销售便利性、土地价格、劳动力可获得、劳动力价格、畜牧业基础、税收、发酵豆粕价格。再次,根据鼎立集团工厂选址影响因素、指标权重以及备选厂址相似性系数,建立了鼎立集团工厂选址分析模型。又次,从交通条件、原料供应便利性、产品销售便利性、土地价格、劳动力可获得、劳动力价格、畜牧业基础、税收、发酵豆粕价格九个方面,依次对四个备选地址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墨经济开发区、日照开发区、崇州开发区进行分析,得出了四个备选地在九个方面的相似性系数。最后,将四个备选地址九个方面的相似性系数输入工厂选址分析模型,依据加权值最高的原则,最终选定日照开发区为鼎立集团新建发酵豆粕生产工厂的地址。在理论上,论文除了工厂选址常用的区位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以外,还用产业集聚理论、发展战略理论进行研究,丰富了工厂选址研究的理论视野。在实践上,则对鼎立集团工厂选址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石慧[7](2018)在《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豆是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栽培作物之一,自古以来,大豆不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和优质植物蛋白来源,还在农作物种植、植物油脂补充、牲畜饲养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历史上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生长到人工栽培、从成为人们的主食到转向副食、从主要向世界出口到依靠从美洲进口的历史变迁,大豆也在此发展过程中先后通过不同的路径被广泛地引种传播到世界各地,到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多重利用价值的重要作物品种。相比大豆在中国可以追溯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大豆被引入美国则是在近几个世纪左右发生的。18世纪中期大豆传入美国后并没有很快地发展起来,而是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缓慢发展后,主要作为一种牧草作物开始被广泛地推广并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新大豆品种的引入、大豆加工技术进步和大豆新用途的不断被开发等,美国大豆开始进入快速产业化发展阶段,并于20世纪50年代超过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此后,美国大豆开始全面产业化发展,在不断满足美国国内大豆加工需求的同时,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大豆及其制品的对外出口贸易。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南美洲国家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业相继发展,对美国大豆的世界市场占有率造成了影响,但美国仍然保持着世界最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美国大豆最大的输送地是历史上的大豆起源地和主产国中国,随着20世纪末期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的放开,大量美洲大豆开始进入并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大豆市场,中美两国大豆生产和出口的相对优势地位完全发生了逆转。鉴于历史时期大豆在美国取得的让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把中国原产作物大豆在美国的发展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历史文献法、定量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在大量一手英文文献和统计数据资料的支撑下,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分期。通过绘制多个相关的图和表,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的发展和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中美大豆发展比较中为中国大豆产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研究主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中国有着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经过人类不断地采集和驯化,大豆最早在中国有了栽培品种。此后几千年的栽培和利用过程中,大豆通过与不同国家间的农业交流互动,曾先后在不同时期被引种种植于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大豆在美国的传入是在地理大发现与海外贸易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早期主要通过四条海上路径分别从不同国家传入美国。第二部分分别从大豆生产、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组织制度四个方面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具体发展情况展开追溯。首先,对大豆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期。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和官方统计数据的整理,将大豆生产在美国的发展进程大致划分为: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波动发展时期以及稳步发展时期。在四个发展时期中,因为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政策、技术水平、社会背景等因素不同,大豆生产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上看,大豆生产在美国经历了从一种新奇作物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经济作物的变迁。其次,从大豆生产技术的进步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在大豆育种和品种发展上,美国的大豆品种在美国经历了由少到多的过程,早期世界范围内的引种活动为美国大豆传统育种和新品种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亲本原料,20世纪末以后则开始转向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开发和种植;在大豆栽培和收获技术发展上,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贮藏等都有不同的变化;在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上,也形成了针对美国大豆病虫害类型的主要防治手段。再次,从大豆加工利用的变化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大豆在美国的利用方式,从主要作为牧草作物发展为主要作为豆粒收获进行加工利用。作为牧草作物期间可当作青绿饲料、青贮饲料、干草饲料、放牧或肥田等多种方式利用。而作为大豆加工则主要制成豆油、豆粕和大豆食品等。最后,大豆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还表现在包括政府机构和高校、相关企业公司和行业协会等方面的组织机构发展上。第三部分是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进分析和探讨。通过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过程的梳理,指出历史时期内美国大豆产业的兴旺发展并不是只由单一因素导致的,应该说大豆在美国的发展是以自然为前提、以政策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和以合作为依托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作用的结果。第四部分通过梳理中国和美国大豆生产地位的转换,以及对相对优势地位转变的动因分析,结合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努力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大豆产业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进程的历史探究,试图从多方面分析和总结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和快速产业化发展的动因,为农作物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带来启发,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大豆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杨树果[8](2014)在《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文中提出大豆产业链长,大豆产业发展关乎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96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不断增加,有关大豆产业发展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大豆生产、大豆加工、大豆进口、外资扩张等个别环节和表面观察,系统的大豆经济研究寥寥无几。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导致现有的判断过于片面或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另一方面,致使很多问题尚不清楚,如大豆经济的运作体系和情况、大豆产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规律性认识以及对未来的判断,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如大豆产业的竞争力、外资与产业安全、转基因,等等,尚缺乏正确认识和长远判断,以致出现了很多不现实或不客观的观点。因此,本文从产业链的视角,通过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对大豆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和贸易各环节及相应的产业政策等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大豆产业各环节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演变规律和经济特征,并形成未来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判断,提出大豆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以期为推动我国大豆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豆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尽管2010年以来,大豆生产环节上出现了连续几年的明显滑坡,但消费、贸易、加工几个环节却是一片繁荣,生产上有所滑坡并不等于整个大豆产业的衰退。(2)我国的大豆生产发展是缓慢的,单产水平是影响大豆生产的关键因素,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大豆比较效益低是大豆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综合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短期内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还将减少,但减少幅度有限;国产大豆不具有竞争力,转基因大豆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靠生产保护和非转基因错位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单产是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的关键。(3)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及城镇化发展拉动了大豆消费的快速增长,其他油脂(特别是棕榈油)的替代效应一定程度上可减缓大豆消费增长,但作用不大。因此,短期内我国大豆需求还将呈刚性增长,而国内大豆供给难度加大,仍需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4)我国的大豆流通基本上形成了大豆主产区和东南沿海向全国扩散的格局,大豆加工产品中的豆制品多在本地流通,豆油和豆粕主要由加工产区向销区流通,但大豆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效率低下。(5)大豆加工以压榨为主,大豆油脂加工业形成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三足鼎立的基本态势。国内企业在产能、大豆处理、豆油产量以及蛋白生产方面处于优势,但大豆加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6)大豆进多出少的格局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需求的快速增长与资源可能性是大豆进口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价差因素是近年来大豆进口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大豆进口并未对国内大豆生产产生冲击,豆农收入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在种植结构调整中获益;外资的进入并没有形成对大豆加工业的控制,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得到了提升,因此,大豆产业安全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认识到大豆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维护食物安全和改善营养以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提出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中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来满足国内需求;(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3)建立现代耕作制度技术体系稳定种植面积;(4)重点发展高蛋白大豆生产,将转基因大豆生产纳入研究和政策考虑。

刘正敏[9](2013)在《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2月份分析报告》文中指出2月份,从农历小年至正月十五,春节假期绵延近一个月。欢度传统节日使我国主要粮油市场购销处于停滞状态,直至月末,市场趋势才逐步显现。分品种看,小麦市场受需求回落、供应平稳影响,主产区行情小幅走低。东北玉米因农户集中售粮、企业采购谨慎,行情显着下跌;华北玉米则因整体需求不减而维持平

刘正敏[10](2013)在《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1月份分析报告》文中研究指明1月份,受临近春节假期、企业备货基本完毕影响,加之市场供应平稳有增,国内市场对谷物需求逐渐转淡,行情基本平稳。分品种看,小麦市场价格一改前期快速上扬走势,进入1月份后已止涨回稳,部分地区小幅回调。玉米市场流通量逐步加大,特别是东北地区上市进度正逐渐接近上年水平;但企业收购价格有所下调,华北及销区玉米市场整体维持稳定。粳稻收购略有加快;但中晚籼稻收购同比减缓,国内稻谷价格基本平稳。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经报请国务院批准,2013年生产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上调

二、日本加快采购豆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加快采购豆粕(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饲料产业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2020年饲料市场形势回顾
    1.1 工业饲料产量稳步回升
    1.2 主要饲料原料进口大幅上升
    1.3 饲料需求持续增长
    1.4 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以涨为主
    1.5 饲料产品价格稳定上升
2 2021年市场走势预测
3 值得关注的问题
    3.1 行业整合步伐加快,产业链贯通与升级提速
    3.2 饲用玉米市场结构性短缺,供需紧张
    3.3 产品创新研发能力不强,原料供应链掌控力不足
4 政策建议
    4.1“藏料于技、藏料于企”,强化饲料供应弹性
    4.2 加快国内饲料原料产业布局
    4.3 加强饲料原料贸易监测预警,构建多元化饲料供应体系
    4.4 加强政策调控与支持,保障国内玉米生产稳定

(2)大豆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策略的研究 ——以SOC公司操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安排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蛛网理论
        2.1.1 收敛型蛛网模型
        2.1.2 发散型蛛网模型
        2.1.3 封闭型蛛网模型
    2.2 期货交易的相关研究
        2.2.1 期货交易的概念界定
        2.2.2 期货市场的产生
        2.2.3 期货交易的功能
        2.2.4 期货交易的作用
        2.2.5 影响期货价格的因素
        2.2.6 供需因素对期货价格的影响
    2.3 套期保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 国内压榨企业期现货运营模式分析
    3.1 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期货业务的有关规定
    3.2 国内压榨企业期现货运营模式分析
第四章 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的提出
    4.1 套期保值利润的计算
        4.1.1 进口大豆到港成本
        4.1.2 套期保值利润测算
        4.1.3 远期销售利润测算
    4.2 期货盘面价格与库存消费比相关性分析
        4.2.1 CBOT大豆价格与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
        4.2.2 CBOT大豆价格与美国大豆库存消费比
    4.3 库存消费比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的影响因素
        4.3.2 美国大豆库存消费比的影响因素
    4.4 油厂套期保值策略的提出
第五章 SOC公司期货保值操作实例分析
    5.1 SOC公司基本概况
    5.2 大豆采购与套期保值节奏
    5.3 期货市场现货销售和基差销售
    5.4 远期基差定价的实现路径
        5.4.1 大商所豆粕合约与豆粕基差销售
        5.4.2 大商所豆油合约与豆油基差销售
    5.5 期货市场效果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行业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因素与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贸易摩擦
        2.1.2 中美贸易摩擦
        2.1.3 大豆进口来源布局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2.2.4 投资组合理论
        2.2.5 最优化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现状及变动分析
    3.1 我国大豆来源地布局现状与存在问题
        3.1.1 中美贸易摩擦前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现状
        3.1.2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现状
        3.1.3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存在问题
    3.2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变动分析
        3.2.1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变动指标选择
        3.2.2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变动指标评价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4.1.1 需求因素对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
        4.1.2 进口价格因素对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
        4.1.3 政策因素对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
        4.1.4 汇率对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
        4.1.5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
        4.1.6 季节因素对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
    4.2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地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4.2.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优化的实证分析
    5.1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优化目标与原则
        5.1.1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优化目标
        5.1.2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优化原则
    5.2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优化的实证分析
        5.2.1 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
        5.2.2 数据来源
        5.2.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优化对策
        6.2.2 保障措施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2.1 豆粕固态发酵生物饲料
        1.2.2 近红外实时监测技术在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1.2.3 磁场在发酵中的应用
        1.2.4 磁场在细胞内的微观作用机制
        1.2.5 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在微生物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1.3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制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活化与菌落形态观察
        2.3.2 产酶定性试验
        2.3.3 种子液培养基选择
        2.3.4 菌落总数、蛋白酶活和p H值测定
        2.3.5 种子液培养基优化
        2.3.6 种子液培养条件优化
        2.3.7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曲线及动力学模型
        2.3.8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菌落形态学观察
        2.4.2 产酶定性试验结果
        2.4.3 最适种子液培养基的选择
        2.4.4 种子液培养基优化结果
        2.4.5 种子液培养条件优化结果
        2.4.6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动力学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3.3.2 发酵产物多肽生成动力学模型建立
        3.3.3 高温发酵豆粕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曲线和产物p H值测定
        3.3.4 高温发酵豆粕指标测定
        3.3.5 高温发酵豆粕抗氧化活性测定
        3.3.6 分子量分布测定
        3.3.7 豆粕总蛋白提取
        3.3.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3.9 二维电泳(2-DE)
        3.3.10 蛋白质谱鉴定
        3.3.11 高温固态发酵放大试验
        3.3.12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工艺参数对豆粕高温固态发酵产多肽的影响
        3.4.2 高温固态发酵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3.4.3 发酵产物多肽生成动力学模型
        3.4.4 豆粕基质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和底物p H变化
        3.4.5 蛋白酶活变化
        3.4.6 发酵产物组分分析
        3.4.7 抗氧化活性
        3.4.8 高温发酵豆粕蛋白的分子量分布
        3.4.9 高温发酵豆粕蛋白二维电泳分析
        3.4.10 放大试验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发酵试验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液体制种条件优化
        4.3.2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4.3.3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培养与菌落计数
        4.3.4 高温固态发酵
        4.3.5 高温固态发酵豆粕多肽含量测定
        4.3.6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
        4.3.7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液体制种中低强度交变磁场对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4.4.2 高温固态发酵中低强度交变磁场对豆粕产肽量的影响
        4.4.3 透射电镜观察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菌株的转录组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发酵菌株样品和基因的制备
        5.3.2 菌种鉴定
        5.3.3 转录组测序
        5.3.4 测序原始数据过滤与组装
        5.3.5 基因表达水平和表达量统计
        5.3.6 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菌种鉴定
        5.4.2 RNA-Seq数据分析
        5.4.3 基因质量统计
        5.4.4 试验样品分析
        5.4.5 差异基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菌株的蛋白组学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和仪器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仪器
    6.3 试验方法
        6.3.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胞内总蛋白的提取与制备
        6.3.2 蛋白质浓度测定
        6.3.3 蛋白质提取质量测定
        6.3.4 二维电泳
        6.3.5 图像分析
        6.3.6 蛋白质点酶解与鉴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样品蛋白浓度
        6.4.2 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
        6.4.3 低强度交变磁场处理前后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差异蛋白
        6.4.4 差异表达蛋白质谱鉴定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仪器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仪器
    7.3 试验方法
        7.3.1 豆粕固态发酵过程光谱信息采集体系建立
        7.3.2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7.3.3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7.3.4 数据处理
    7.4 结果与讨论
        7.4.1 豆粕高温发酵过程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变化
        7.4.2 预处理方法对建模的影响
        7.4.3 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7.4.4 PLS、iPLS和 Si-PLS模型性能比较和分析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高温固态发酵豆粕肉鸡喂养试验
    8.1 引言
    8.2 材料和仪器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仪器
    8.3 试验方法
        8.3.1 用于饲养试验的高温固态发酵豆粕制备和样品指标测定
        8.3.2 肉鸡饲养试验
        8.3.3 血清指标检测
        8.3.4 肠道微生物检测
        8.3.5 肠道组织形态学测定
        8.3.6 统计分析
    8.4 结果与讨论
        8.4.1 原料豆粕和高温发酵豆粕化学成分、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
        8.4.2 肉鸡生长性能
        8.4.3 脏器指数
        8.4.4 血清和免疫指标
        8.4.5 肠道微生物和pH值
        8.4.6 肠道组织形态学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数据来源
        1.2.5 技术路线
        1.2.6 主要研究内容
2 大宗商品、农产品及草产品流通概述
    2.1 大宗商品
        2.1.1 我国大宗商品发展历史
        2.1.2 国外大宗商品发展历史
        2.1.3 我国商品草交易历史
        2.1.4 国外大宗草产品交易
    2.2 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交易
    2.3 大宗商品电商交易
    2.4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现货交易
    2.5 期货交易
        2.5.1 国外期货交易发展
        2.5.2 国内期货交易发展
        2.5.3 期货市场的功能
    2.6 农业保险及农业保障
        2.6.1 美国农业保险
        2.6.2 我国农业保险
    2.7 拍卖交易
    2.8 保险+期货
3 美国农产品交易、草产品交易及主要饲草进口国国际布局
    3.1 美国农产品交易
        3.1.1 合同农业销售
        3.1.2 合作社销售
        3.1.3 现货销售
        3.1.4 期货销售
        3.1.5 美国的农产品仓储及谷物电梯交易
    3.2 美国草产品交易
        3.2.1 美国草产品国内交易
        3.2.2 美国草产品国际贸易
    3.3 饲料饲草大型进口国全球布局
        3.3.1 阿联酋的饲料饲草布局
        3.3.2 日本的饲料饲草布局
        3.3.3 沙特阿拉伯的饲料饲草布局
4 我国农产品交易、草产品生产交易及我国饲草全球布局
    4.1 农产品现货交易
    4.2 农产品订单交易
    4.3 农产品合作社交易
    4.4 农产品期货交易
    4.5 草产品交易
        4.5.1 草交易现状
        4.5.2 以X牧草公司交易模式发展谈我国草产品交易
    4.6 拍卖交易
    4.7 中国饲草全球布局
5 我国肉类需求、粮食安全与饲草贸易的关系
    5.1 我国肉类需求
        5.1.1 我国肉类需求产生的原因
        5.1.2 我国肉类需求遇到的问题
    5.2 我国粮食安全到饲料安全
    5.3 依托草产品生产加工及草贸易发展食草型动物养殖
6 新型牧草交易模式——“保险+期货”
    6.1 保险+期货
        6.1.1 开展“保险+期货”交易的必要性
        6.1.2 “保险+期货”可行性
    6.2 “保险+期货”研究进展
    6.3 牧草“保险+期货”交易初探
        6.3.1 牧草“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的构想
        6.3.2 牧草期货品种筛选及可行性实证研究
    6.4 牧草拍卖模式
7 基于“一带一路”的粮食安全布局
    7.1 中国农业海外投资
    7.2 USDA视角下的中国农业海外投资
    7.3 中欧班列与我国粮食安全布局
    7.4 基于“一带一路”的共赢牧草贸易
8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创新点
    8.4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鼎立集团工厂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
    2.1 区位理论
    2.2 产业集聚理论
    2.3 发展战略理论
    2.4 交易费用理论
3 鼎立集团工厂选址背景与新厂运营指标分析
    3.1 行业背景分析
    3.2 鼎立集团分析
    3.3 鼎立集团新建工厂必要性分析
    3.4 鼎立集团新建工厂相关运营指标分析
4 鼎立集团工厂选址影响因素与选址分析模型
    4.1 工厂选址影响因素
    4.2 鼎立集团工厂选址决策导向与指标权重
    4.3 备选厂址相似性系数
    4.4 建立选址分析模型
5 鼎立集团备选厂址分析
    5.1 选址准备与备选厂址介绍
    5.2 备选厂址地理位置与自然指标分析
    5.3 备选厂址人口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5.4 厂址选定
    5.5 比较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大豆的起源与传播
        一、大豆起源于中国
        二、大豆在世界传播
    第二节 大豆传入美国的背景与路径
        一、大豆传入前的历史背景
        二、大豆传入美国的路径
第二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1898年以前)
        一、1898年以前的引种
        二、1898年以前的试种
    第二节 快速发展时期(1898年-1969年)
        一、生产的迅速发展
        二、主产区的形成
    第三节 波动发展时期(1970年-1995年)
        一、生产的起伏波动
        二、主产区的发展
    第四节 稳步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一、生产的稳步提高
        二、主产区的现状
第三章 大豆在美国生产技术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育种与品种资源发展
        一、1898年以前的大豆品种
        二、品种采集与传统育种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转基因大豆
    第二节 大豆栽培与收获技术的发展
        一、整地
        二、播种
        三、田间管理
        四、收获和贮藏
    第三节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一、大豆病害及其防治
        二、大豆虫害及其防治
第四章 大豆在美国加工利用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利用方式的改变
        一、从大豆制品到牧草作物
        二、从牧草作物到粒用大豆
    第二节 大豆作为牧草作物的利用
        一、青绿饲料
        二、青贮饲料
        三、干草饲料
        四、放牧和肥田
        五、豆粒喂养
    第三节 粒用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一、大豆加工业的发展
        二、豆油的利用
        三、豆粕的利用
        四、大豆食品
第五章 大豆在美国组织机构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相关政府机构与高校
        一、美国农业部及相关工作
        二、农业高校及试验推广站
    第二节 大豆相关企业公司
        一、产品加工公司
        二、工业制造公司
        三、作物种子公司
        四、产品贸易公司
    第三节 大豆相关协会组织
        一、美国大豆协会
        二、联合大豆基金会
        三、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第六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大豆与美国自然条件的相互适应
        一、大豆的植物生理特征
        二、大豆适宜美国农业环境
    第二节 大豆相关法案的推动
        一、大豆补贴政策
        二、大豆品种保护政策
    第三节 大豆产业经济利益的驱动
        一、美国国内市场的大豆产业
        二、大豆及其产品的出口贸易
    第四节 大豆相关技术体系的完善
        一、大豆育种技术的发展
        二、大豆种植的机械化
        三、大豆加工技术的进步
        四、大豆运输系统的健全
    第五节 大豆相关组织制度的建设
        一、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构成
        二、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协作
第七章 美国大豆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中美大豆相对优势地位的转换
        一、中国大豆的历史优势
        二、中美大豆的现代转变
    第二节 相对地位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效率因素
        二、产销体系因素
        三、政策导向因素
        四、消费结构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上给予关注和支持
        二、进行大豆生产技术创新
        三、不断完善大豆产业链发展
        四、推进大豆组织与制度优化
        五、发展特色非转基因大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目标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大豆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2.2 中国大豆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大豆生产
    3.1 大豆生产的历史回顾
    3.2 大豆生产发展总况
    3.3 大豆生产布局
    3.4 生产收入与成本
    3.5 大豆生产的地位
    3.6 大豆种植制度
    3.7 大豆生产的影响因素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豆流通
    4.1 近代大豆流通历史回顾
    4.2 大豆流通体制
    4.3 大豆流通数量与价格
    4.4 大豆流通主体与渠道
    4.5 大豆运输与仓储
    4.6 大豆交易方式
    4.7 大豆流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8 国外大豆流通的借鉴与启示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豆加工
    5.1 中国大豆加工发展历史回顾
    5.2 大豆加工业生产概况
    5.3 大豆加工业发展概况
    5.4 大豆加工业生产布局
    5.5 大豆加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5.6 国际大豆加工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大豆消费
    6.1 中国大豆消费的历史回顾
    6.2 大豆总体消费
    6.3 消费结构
    6.4 大豆产品的消费
    6.5 大豆供需平衡分析
    6.6 影响中国大豆消费的主要因素
    6.7 大豆消费的国际比较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大豆贸易
    7.1 中国大豆贸易总体发展历程
    7.2 大豆及其产品出口贸易
    7.3 大豆及其产品进口贸易
    7.4 大豆及其产品进出口价格变化与比较
    7.5 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
    7.6 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7.7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大豆产业政策
    8.1 建国以来的大豆产业政策
    8.2 大豆产业政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8.3 主产国大豆产业政策
    8.4 主产国大豆产业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大豆产业经济中的几个重大问题探讨
    9.1 大豆产业安全问题
    9.2 转基因大豆发展问题
    9.3 大豆产业竞争力问题
    9.4 中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2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
    1.1 春节后行情稳中趋弱
    1.2 政策性投放成交减少
    1.3 郑商所强麦持续走低
    1.4 主产区小麦长势良好
    1.5 进口小麦量环比提升
2 玉米
    2.1 东北玉米显着下跌, 华北玉米稳中趋弱
    2.2 南北港口库存较高, 销区行情基本平稳
    2.3 猪粮比价持续走低, 乙醇淀粉需求低迷
    2.4 进口玉米量环比增加, 国际行情持续下跌
3 稻米
    3.1 东北粳稻收购进度加快
    3.2 籼稻收购进度依旧落后
    3.3 进口大米量维持高位
    3.4 早稻期货价格下跌
4 大豆
    4.1 基本面短多长空, 豆价近强远弱
    4.2 内盘跟随外盘回调, 近月豆价走势坚挺
    4.3 粕强油弱, 粕价表现抗跌
    4.4 大豆成本略降, 油厂制油正收益持续
    4.5 1月大豆进口量同比略增, 大豆粕出口增势明显
5 食用油
5.1 继续出台宽松政策, 利多长期大宗商品
5.2 供给增加、需求不旺, 大豆油价破去年低点
5.3 临储菜籽油即将抛售, 菜籽油价格应声而落
5.4 库存压力、产量增长, 促使棕榈油价下跌
5.5 进口量同比增加, 植物油库存难下降

(10)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1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
    1.1 国内小麦市场行情稳中趋弱
    1.2 政策小麦交易高位下滑
    1.3 强麦期货跟风走低
    1.4 作物生长总体良好
    1.5 进口总量大幅提升
2 玉米
    2.1 供应多, 东北玉米行情前高后低
    2.2 需求旺, 华北玉米行情温和走高
    2.3 备货足, 港口趋弱、销区平稳
    2.4 肉价涨, 养殖利润显着提升
    2.5 美盘升, 归因供需报告偏多
3 稻米
    3.1 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上调
    3.2 籼稻现货市场价格稳定
    3.3 东北粳稻收购进度加快
    3.4 进口大米量创新高
    3.5 早稻期货行情窄幅区间震荡
4 大豆
    4.1 供需失衡问题加重, 美豆期价触底回升
    4.2 政策泡沫下内盘上涨动能不足
    4.3 成本升、需求旺, 粕价重拾升势
    4.4 油粕价格反弹, 油厂制油收益由负转正
    4.5 大豆进口量同比略增, 大豆粕出口继续猛增
5 食用油
    5.1 继续出台宽松政策, 利多长期大宗商品
    5.2 春节前后现货多休市, 高库存抑制大豆油价格
    5.3 菜籽油继续处比价劣势, 1号文件出台、政策明朗
    5.4 棕榈油库存居高不下, 促使行情反复震荡
    5.5 2012年进口量同比大增, 是植物油高库存主因之一

四、日本加快采购豆粕(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饲料产业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及对策建议[J]. 张勇翔,王国刚,陶莎,徐伟平. 中国畜牧杂志, 2021(06)
  • [2]大豆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策略的研究 ——以SOC公司操作为例[D]. 王斯峥.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3]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因素与优化对策研究[D]. 刘望.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D]. 吴平. 江苏大学, 2020(01)
  • [5]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D]. 齐智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6]鼎立集团工厂选址研究[D]. 刘二峰.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D]. 石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8]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D]. 杨树果.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9]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2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3(04)
  • [10]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1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3(03)

标签:;  ;  ;  ;  ;  

日本加快豆粕采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