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脑出血及再发出血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松[1](2021)在《基底节区出血急性期西医治疗联合醒脑静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底节区是脑出血最常见部位之一,往往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展性脑出血、难以控制的发热和昏迷是导致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促进血肿吸收、提高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是脑出血的潜在治疗靶点。醒脑静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之功,对于脑出血发热、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疗效,常用于治疗脑出血。本课题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客观评价西医治疗联合醒脑静在基底节区出血急性期的疗效。方法:收集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湖南省脑科医院两家医院的基底节区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西医治疗(对照组)及西医治疗联合醒脑静(观察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率等指标,以评价西医治疗联合醒脑静的疗效。结果:对照组63例,治疗后NIHSS评分为5.70±3.71,ADL评分为66.51±16.55,血肿体积为7.73±6.65,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总有效率为73.0%;观察组54例,治疗后NIHSS评分为4.50±2.96,ADL评分为77.50±14.82,血肿体积为9.44±6.64,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总有效率为92.6%。结论:西医治疗与西医治疗联合醒脑静,均可有效改善基底节区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但两者在促进血肿吸收方面无明显差异。
杨文松[2](2021)在《急性脑出血平扫CT影像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基于平扫CT影像学定义良性脑出血背景 早期血肿扩大约占脑出血的三分之一,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因此,确定哪些患者会扩大(或哪些不会扩大)对指导临床诊疗至关重要。如何识别那些低扩大风险的患者,并把他们排除在抗血肿扩大治疗的临床试验之外,将有利于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目的 提出“良性脑出血”的定义,并探讨良性脑出血、血肿扩大与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集2011年7月至2017年2月入院的脑出血患者,这些患者发病6小时内到院完成首次CT检查。在首次CT扫描后36小时内完成随访CT扫描。良性脑出血定义为血肿密度均质、规则形状、且无脑室出血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小体积脑出血。良性脑出血的存在由两位独立的研究者根据入院时的CT扫描进行判断。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良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与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288例脑出血患者。良性脑出血48例,占16.7%。良性脑出血患者未发生早期血肿扩大。良性脑出血预测3个月功能独立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30.7%、96.6%、90.0%、60.0%和0.637。结论 本研究发现良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风险低,预后良好。这些患者在没有重症监护的条件下也可能是安全的,并且不太可能从抗血肿扩大的治疗中获益。第二部分平扫CT征象预测脑出血后新定义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背景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NCCT)征象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早期血肿扩大的新预测因子。然而,NCCT征象与脑实质组织和脑室系统血肿动态变化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NCCT征象是否能预测脑室出血扩大和新定义血肿扩大(Revised hematoma expansion,RHE)。进一步测试NCCT征象在预测脑室出血扩大和RHE的诊断性能。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7月至2017年5月连续入院的314例脑出血患者。采用半自动计算机辅助技术测量脑实质血肿体积和脑室血肿体积。RHE定义是将常规的脑实质血肿扩大标准并入脑室出血扩大的定义。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比较NCCT征象预测脑室出血扩大和RHE的诊断效度。在纳入的314例患者中,61例(19.4%)有脑室出血扩大,93例(23.9%)有RHE。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变量后,混合征、黑洞征、岛征和易扩张性血肿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可分别独立预测脑室出血扩大和RHE。易扩张性血肿对RHE的预测能力高于任何单一影像学标志物。RHE对预后不良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早期血肿扩大。结论NCCT征象分别与脑室出血扩大和RHE独立相关。此外,相比任何单一NCCT征象,易扩张性血肿对RHE和不良预后的预测准确率更高。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利用NCCT征象对脑出血后活动性出血进行危险度分层。第三部分急性脑出血后进展性脑积水的平扫CT影像学研究背景脑出血是一种死亡率极高且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健康的一类脑血管疾病。其中脑出血后脑积水常引起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然而,由于急性期脑积水严重程度的计算存在困难,很少有研究探讨脑积水的动态变化与患者的预后功能的关系。目的本研究旨在提出“进展性脑积水”这一定义,并进一步描述脑出血后进展性脑积水与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7月至2017年6月内入院的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完成基线CT扫描,在基线CT后36小时内完成随访CT扫描。采用半自动计算机辅助容积分析法计算血肿体积和脑室血肿体积。根据Diringer脑积水评分评估脑积水的严重程度,估计基线和随访CT扫描之间脑积水评分的最佳增加值来确定进展性脑积水的最佳界值。把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4-6分定义为不良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进展性脑积水是否能独立预测30天死亡率、90天死亡率和不良预后。结果共有321例脑出血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在64例脑积水患者中,34例(53.1%)同时出现早期血肿扩大和脑室出血扩大。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进展性脑积水可独立预测30天死亡率、90天死亡率和90天不良预后。与脑室出血扩大或早期血肿扩大相比,进展性脑积水对预测30天死亡率、90天死亡率和不良预后的准确性更高。结论本研究定义了“进展性脑积水”这个新概念,发现其是预测脑出血患者短期或长期死亡率和90天不良预后的强预测因子,有利于临床医生进行临床决策。第四部分基于转录组学探究高血糖环境下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的潜在机制背景既往研究发现,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入院高血糖与神经功能损伤相关,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microRNAs转录组学探究高血糖的在脑出血神经损伤中潜在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IV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脑出血后3h腹腔注射50%右旋葡萄糖(8m L/kg)诱导高血糖。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高通量microRNAs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研究血肿周围组织microRNAs的表达。比较高血糖组和对照组的microRNAs表达。功能注释分析用于指示潜在的病理途径和观察效应。最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验证通路上的表达基因。结果本研究发现,腹腔注射葡萄糖显着升高了小鼠外周血糖水平。与正常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更重。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共鉴定出73个差异表达microRNAs。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microRNAs在多个信号通路中发生了显着改变,其中Hedgehog信号通路被认为是高血糖对急性脑出血神经损伤影响力最大的通路。PCR结果进一步验证了microRNAs与Hedgehog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结论通过高血糖诱导的部分microRNAs表达可能通过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影响神经功能损伤,这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生理机制。
郭心鸽[3](2021)在《脑出血急性期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出血(Intra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又称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cerebral hemorrhage,SICH),其发病率、致残率高。针刺疗法,是采用不同针具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并运用各种手法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具有手法单纯、安全实用、方便有效等优点。临床上,针刺疗法对于脑出血急性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旨在评估脑出血急性期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湖南省脑科医院治疗的脑出血急性期病例资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资料分为西医治疗组(对照组)和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组(观察组)。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率等指标,以评估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16例病例,其中观察组53例,对照组63例。观察组痊愈6例,显效17例,有效27例,无效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率94.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5例,有效31例,无效17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率73.0%。观察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血肿体积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在改善NIHSS评分、ADL评分上有优势,两组比较在减少血肿体积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治疗与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均可有效改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加快血肿吸收。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更有优势;在促进血肿吸收方面,两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
王小婕[4](2021)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住院期内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12351例,选择术后住院期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7例。根据脑血管病的发生类型分为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脑卒中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PCI史、高血压史、房颤史、糖尿病史、心脏瓣膜病史、吸烟、颈动脉狭窄情况),实验室检查资料(Plt、Hb、INR、APTT、D-dimer、CK-MB、c Tn T、TC、TG、LDL-C、HDL-C、FBG),手术资料(术前病房血压、术前手术室血压、术中血压、术后手术室血压、术后病房血压、卒中时血压、术中是否进行球囊扩张、术中冠脉造影病变血管、术中植入支架数、术中肝素用量、术中冠脉血栓抽吸情况、术中是否应用比伐芦定、手术时间),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时间、治疗情况、随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手术资料、治疗方案等。结果1.PCI术后住院期内并发急性脑血管的发生率为0.22%(27/12351),死亡率为7.4%(2/27)。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1.5%,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占18.5%。在一年的随访期内,因再发急性脑血管病死亡5例,病死率为31.3%(5/16)。2.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时间最短为术中30min,最长为术后第5天。大部分发生在术后2h后(74.1%),多为平静状态下发病(48.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大部分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受限、麻木无力(50%),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大部分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60%)。3.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瓣膜病史、PCI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房颤史、颈动脉狭窄情况、吸烟情况没有差别(P>0.05);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相比,UA患者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所占比例高(P<0.05)。4.两组患者的Plt、Hb、TC、TG、HDL-C、LDL-C、INR、CK-MB、c Tn T、FPG、Ddimer、APTT没有差别(P>0.05)。5.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中,与术中及术后2h内发病者相比,术后2h后发病者合并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比例较高(P<0.05);其次,与术后2h后发病者相比,术中及术后2h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年龄≥75岁、合并颈动脉狭窄比例较高(P<0.05)。术中及术后2h内发病者与术后2h后发病者房颤、卒中史、糖尿病史、心脏瓣膜病史、PCI史、吸烟情况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植入支架数、冠脉病变血管、球囊扩张情况均无差异(P>0.05);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相比,发生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术中肝素用量较大、术中使用比伐芦定比例较高(P<0.05)。7.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与术后2h后发病者相比,术中及术后2h内发病者冠脉血栓抽吸比例较高(P<0.05)。8.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相比,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组术后病房舒张压、卒中舒张压较高(P<0.05)。两组间术前病房舒张压、术前手术室舒张压、术中舒张压、术后病房舒张压无显着差异(P>0.05)。9.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相比,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组术后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比例大(P<0.05)。10.在一年随访期内,全因死亡7例,其中,因再发急性脑血管病死亡5例。大部分患者肢体活动逐渐恢复正常、言语清晰(60%)。结论1.PCI术后住院期内并发急性脑血管的发生率为0.22%,死亡率为7.4%,发生率低,死亡率较高。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受限、麻木无力及头痛。一年随访期内,病死率为31.3%。2.PCI术后并发急性脑血管病可能与抗栓药物的使用剂量、血压增高或大幅度降低有关。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郑航[6](2020)在《脑出血急性期微创治疗及微创联合醒脑静治疗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出血性脑卒中属于神经内科急症,进展迅速,其急性期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促进血肿吸收,防止脑出血进一步进展是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关键所在。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开展,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逐渐兴起,并成为当前临床上认可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方法可清除绝大部分血肿,有效缓解高颅压,且创伤较小。但微创治疗有着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症,且治疗费用及后期康复费用仍相对高昂。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因其起效迅速、应用便利的独特优势深受临床医生的青睐。醒脑静注射剂作为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能够清热解毒、开窍醒脑、凉血活血,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微循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作用,可加快脑出血患者康复,是临床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共同治疗脑出血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中逐渐兴起,受到医疗工作者的关注。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微创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在脑出血急性期临床使用的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72例HICH患者。按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同治疗手段分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观察组)和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微创手术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5例,对照组患者37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颅内血肿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变化,并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计算总有效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疗效差异。结果:1.本研究观察组总例数35例,痊愈1例,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总例数37例,痊愈0例,显效7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5%。在有效率方面,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优于微创组治疗(P<0.05)。2.本研究微创手术组及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均可降低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但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治疗脑出血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及改善日常行为能力方面优于微创手术组(P<0.05)。3.本研究微创手术组及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均可减少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量,但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与微创手术组比较在减少颅内血肿量方面尚无明确结论(P>0.05)。4.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对收集的72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有1例患者观察期内症状好转后出现再发出血,5例患者出现术后颅内积气,1例患者颅内感染,未见其他微创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并发脑梗死,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死亡(已剔除)。未见输注醒脑静注射液后出现皮疹、恶心、面红、瘙痒、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微创手术及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急性期,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其中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效果更好,能更快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利于患者康复。
文维农[7](2020)在《脑出血急性期西医基础治疗配合针刺及口服中成药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现如今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疾病的治疗已经有了重大进展,但是目前关于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仍然进步有限,而脑出血因为其发病急,进展迅速,致残率、致死率都很高,其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完善,而在其急性期的及时、有效治疗对预后极其重要。脑出血在脑卒中各类类型中发病率为第二。脑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卒中类型,其三十天内死亡率甚至可高达百分之十三到百分之六十一。即使存活下来的病人也常常带来沉重的社会资源负担,所以在公共卫生医疗领域除了加强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之外,确立正确及有效的治疗流程及方案更是重要。既往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内外科扮演的角色不一样,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医疗的发展,祖国医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脑出血的治疗中也举足轻重。在内科治疗中促进血肿吸收、减轻相关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防治脑出血进一步加重是该病急性期的治疗重点所在。中国与外国在针对脑出血急性期治疗方面比较有差异的就是中国有中医特色治疗,中医治疗脑出血有着上千年的经验,其中针刺治疗在大量研究中表明对脑出血急性期具有较高安全性、有效性。而随着世界对中医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中药相关提纯及相关制药技术也迅速发展,中成药以其良好的效果、便捷性、易于保存、准确的剂量的优势,在临床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治疗起到了重大作用。本研究通过收集脑出血患者的相关信息及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西医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使用西医基础治疗联合针刺以及口服中成药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通过相关统计学分析,以期达到客观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目的,从而为临床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的具体方案,提供一些科学的建议及参考。目的:通过观察脑出血急性期西医基础联合针刺治疗组和西医基础联合针刺以及口服中成药治疗组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以发现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更有效、更妥善的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为临床上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提供不一样的甚至更完善的方案。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湖南省脑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脑出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将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联合针刺治疗者纳入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联合针刺以及口服中成药治疗者纳入观察组。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内血肿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变化,并计算出疗效总有效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评分变化及疗效。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评分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脑血肿量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而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改善比对照组优势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脑内血肿量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2.临床疗效评价:对照组基本恢复0例,显着进步3例,进步33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4%;观察组基本恢复4例,显着进步10例,进步7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5%。疗效等级经秩和检验分析后,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通过观察病例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肾功能、三大常规、电解质、心肌酶谱等指标检测,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西医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组和西医基础治疗联合针刺以及口服中成药组治疗脑出血急性期,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减轻脑血肿量,都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观察组在改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方面比对照组更明显。但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减轻脑血肿方面比较发现P>0.05,暂不能明确说明联合中成药后能明显减轻脑血肿体积。
许帮亮[8](2020)在《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的临床特征,探讨不同治疗干预方式对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日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脑出血患者,纳入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患者共122例,非抗栓相关脑出血患者80例,收集其临床基本信息,对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干预治疗方式对抗栓相关脑出血预后的影响。结果:共20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抗栓相关脑出血122例,非抗栓相关脑出血80例。在抗栓相关脑出血122例中,男性81例,女性41例,年龄平均69.5±10.2岁。脑出血部位:脑叶出血30例,破入脑室4例(13.3%),深部出血58例,破入脑室24例(占41.4%),脑叶合并深部出血7例,破入脑室4例(57.1%),小脑出血8例,破入脑室4例(50%),余共19例。服药原因脑梗塞、心房颤动、冠心病二级预防共94例(77.0%),余28例。首发症状:头晕13例,颅高压症状17例,面部局灶症状12例,肢体局灶症状46例,晕厥7例,昏迷20例,进行性意识障碍5例,癫痫1例,无症状1例。与额外纳入的80例非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对比后,抗栓药物相关ICH平均年龄更大,脑出血量更大,INR值会更高,GOS预后评分更低(均为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预后GOS的影响因素,入院GCS对预后有着重要影响(b=0.748,P<0.05),抗栓药物时间、入院时INR、抗栓药物种类、治疗方式、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对预后的影响不显着(均为P>0.05)。在治疗方式上,对于GCS(13-15)的ATT-ICH患者,保守治疗住院时间更短(P<0.05),但GOS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GCS(3-12)的患者,手术治疗有着更高的GOS评分(P<0.05),且住院时间上与保守治疗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的临床首发症状多样,存在较高可能的严重症状。出血部位不定,但以深部和脑叶占比为多,且有着较高的破入脑室的比率。与非抗栓相关脑出血相比,抗栓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出血量较大、预后较差。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的治疗预后受入院时病情程度的影响较大,入院时病情中重度情况下,手术治疗一定程度上存在更好的预后,所以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应根据入院病情做好利弊权衡。
廖长品[9](2020)在《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手术后30d内死亡率,手术后1月GCS评分、手术后6月KPS预后分级,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影响,评价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临床效果;总结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技术特点及优势。方法:收集100例术前经头颅CT确定为脑室铸型血肿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内镜手术组(58例)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42例)。术前均经头颅CT已确认为脑室内铸型血肿形成,并经行头颈部CTA或DSA检查排除局部脑血管数量及结构异常,如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其中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90±8.88)岁,入院时GCS评分4-15分之间、平均值为(7.83±2.72)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34.07±7.31)ml;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介于34-85岁之间、平均年龄(55.21±10.16)岁,入院时GCS评分3-15分之间、平均值为(7.88±3.20)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32.71±7.54)ml。(1)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影响;(2)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术后24h血肿清除率、术后脑积水、术后30d内死亡率,评价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临床效果;(3)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术后1月GCS评分、术后6月的KPS评分评估患者对日常生活的依赖程度;(4)将上述实验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总结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技术特点及优势。结果:(1)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1.67±7.66)min,平均手术中出血量(59.83±11.03)ml,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5.29±2.59)d,平均住院时间(18.31±8.50)d;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1.07±10.10)min,平均手术中出血量(15.67±5.12)ml,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7.00±3.74)d,平均住院日(24.57±14.65)d。两组患者平均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日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24h内血肿清除率>80%36例(62.1%)、40-80%17例(29.3%)、<40%5例(8.6%),有效率53例(81.4%),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24h内血肿清除率>80%0例、40-80%9例(21.4%)、<40%33例(78.6%),有效率9例(21.4%)。两组患者手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数据经秩和检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8例(13.8%),术后30d内死亡6例(10.3%);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7例(16.7%),术后30d内死亡11例(26.2%)。(4)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1月平均GCS评分(11.47±3.66)分,术后6月平均KPS评分(65.86±28.78)分;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手术后1月平均GCS评分(9.64±4.95)ml,手术后6月平均KPS评分(50.00±36.76)分。两组患者手后1月平均GCS评分及手术后KPS评分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于脑室铸型血肿的治疗,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相比,该术式的手术平均时间较长、术中平均出血量较多,但其平均住院时间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较短。(2)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较高,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的发生率及术后30天内的死亡率较低。(3)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6月随访患者GCS评分即KPS评分发现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较高。综上所述,神经内镜手术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手术后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张桐焓[10](2020)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72h内再发出血的临床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收集围手术期引起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些因素与术后再出血的关系,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达到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死、病残率的目的。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及文山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07月收治的214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19项与术后再发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对每一项因素进行单因素的Pearson卡方分析,选出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应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对这19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的Pearson卡方分析后得出,共有7项因素与术后再发出血关联紧密,分别为:术前血糖异常升高、凝血功能异常、入院时收缩压≥200mm Hg、入院时舒张压≥120mm Hg、发病后与手术的时间≤6h、术后血压不稳定、术后患者躁动,这7项因素经统计学分析后其P值均小于等于0.05,而其余因素经与术后再发出血对比后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7个指标再次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后得出最终的5个相关的因素指标,即为术前血糖异常升高(P<0.01)、凝血功能异常(P≤0.05)、发病距手术的时间≤6h(P≤0.05)、术后血压不稳定(P≤0.05)、术后患者躁动(P<0.01),提示这些相关指标与术后再发出血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结论:术前血糖异常升高、凝血功能的异常、发病后的超早期手术、术后血压的不稳定及术后躁动均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关联紧密。临床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术前应注意纠正相关异常指标,术后应注意维持血压平稳及予以适当镇痛镇静防止患者出现躁动,尽可能的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二、急性脑出血及再发出血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脑出血及再发出血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底节区出血急性期西医治疗联合醒脑静疗效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剔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病例分组 |
4.2 治疗方法 |
4.3 病例资料 |
4.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两组性别、年龄构成比较 |
6.2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ADL评分、血肿体积比较 |
6.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6.4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
6.5 两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比较 |
6.6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率比较 |
6.7 醒脑静注射液不良反应观察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脑出血 |
1.1 脑出血病因 |
1.2 脑出血西医治疗 |
1.3 脑出血不良预后因素 |
2 脑出血的中医治疗概况 |
2.1 中药汤剂 |
2.2 针灸 |
2.3 中药注射剂 |
3 醒脑静注射液 |
3.1 方药特点 |
3.2 药理研究 |
3.3 临床应用 |
4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表 |
附录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附表3: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
综述 中药注射剂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急性脑出血平扫CT影像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平扫CT影像学定义良性脑出血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平扫CT征象预测脑出血后新定义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急性脑出血后进展性脑积水的平扫CT影像学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探究高血糖环境下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的潜在机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基于平扫CT影像学预测早期血肿扩大与功能预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脑出血急性期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疗效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临床病例分组 |
4.2 治疗方法 |
4.3 病例资料(临床资料记录表:附录A) |
4.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年龄、性别比较 |
6.2 治疗前NIHSS评分、ADL评分、血肿体积比较 |
6.3 改善率 |
6.4 NIHSS评分 |
6.5 血肿体积 |
6.6 ADL评分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脑出血的研究现状 |
1.1 脑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脑出血的西医治疗 |
2 脑出血的针刺应用概况 |
2.1 古代研究 |
2.2 现代研究 |
3 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的优势 |
3.1 降低出血量 |
3.2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
3.3 改善生活质量 |
4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出血的针刺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表 |
附录 B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表 |
附录 C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量表) |
(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死亡率、病死率 |
2.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 |
3.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特征比较 |
4.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化检测指标比较 |
5.不同发病时间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6.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手术资料比较 |
7.不同发病时间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冠脉血栓抽吸比较.. |
8.两组不同时间舒张压比较 |
9.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术后抗栓治疗比较 |
10.治疗及随访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住院期内并发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6)脑出血急性期微创治疗及微创联合醒脑静治疗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入选标准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临床病例分组 |
4.2 治疗方法 |
4.3 病例资料 |
4.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一般资料比较 |
6.2 治疗前NIHSS评分、ADL评分、血肿量比较 |
6.3 有效率 |
6.4 NIHSS评分 |
6.5 ADL 评分 |
6.6 血肿量变化 |
6.7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理论探讨 |
1.1 脑出血的发病机制 |
1.2 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
2 脑出血的中医病机与治疗 |
3 醒脑静注射液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应用 |
3.1 醒脑静注射液的方剂来源 |
3.2 醒脑静注射液的药理研究 |
3.3 醒脑静注射液在脑出血中的应用 |
3.4 微创联合醒脑静在脑出血中的应用 |
4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出血的中西医治疗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表 |
附录 B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表 |
附录 C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量表) |
(7)脑出血急性期西医基础治疗配合针刺及口服中成药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及课题来源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例数估算 |
1.3 课题来源 |
2.诊断标准(详见附录一)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病例入选标准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临床病例分组 |
4.2 治疗方法 |
4.3 临床资料(基本信息、治疗措施、疗效观察总表:附录二) |
4.3.1 一般资料 |
4.3.2 观察指标 |
4.4 疗效评定标准 |
5.统计学方法 |
6.结果 |
6.1 性别构成比较 |
6.2 年龄构成比较 |
6.3 治疗前NIHSS评分、ADL评分、 血肿体积比较 |
6.4 治疗后NIHSS评分、血肿体积、ADL评分比较(见表4,5,6) |
6.5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
6.6 不良事件的记录 |
第二部分 讨论 |
1.理论探讨 |
1.1 中风的病名 |
1.2 中风的病因病机 |
1.3 脑出血的发病机制 |
2.针刺在脑出血中的应用现状 |
3.针刺治疗脑出血的病理生理研究 |
3.1 针刺对脑水肿、脑血肿、血脑屏障的影响 |
3.2 针刺对出现血肿后机体释放物质进行调节 |
3.3 针刺对免疫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
4.针刺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脑出血的疗效确切性 |
5.口服中成药在脑出血中的应用现状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二 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表 |
附录三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表 |
附录四 附表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量表) |
附文献综述 脑出血急性期中西结合治疗进展综述 |
1.脑出血病因及病理过程 |
2.脑出血现代医学治疗 |
2.1 血压控制 |
2.2 颅内高压的处理 |
2.3 止血剂的应用 |
2.4 神经保护剂 |
2.5 亚低温治疗 |
3.中医综合治疗研究 |
3.1 中医脑出血病因病机 |
3.2 中药汤剂治疗 |
3.2.1 活血化瘀 |
3.2.2 通腑化痰 |
3.2.3 清热解毒 |
3.2.4 平肝熄风 |
3.2.5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 |
3.3 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 |
3.3.1 中药注射液 |
3.2.2 口服中成药 |
3.4 针灸疗法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8)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的治疗预后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研究对象 |
1.3 影像学资料 |
1.4 临床资料和评价指标 |
1.5 治疗方法 |
1.6 远期随访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 |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
2.3 手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 |
2.4 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手术后30d内死亡率 |
2.5 术后1月G C S评分、术后6月K P S预后分级2 |
3 讨论 |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
3.2 VCH的微创手术治疗 |
4.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脑室铸型血肿的微侵袭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高血压脑出血术后72h内再发出血的临床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附图 |
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急性脑出血及再发出血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底节区出血急性期西医治疗联合醒脑静疗效的回顾性研究[D]. 杨志松.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急性脑出血平扫CT影像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D]. 杨文松.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脑出血急性期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疗效的回顾性研究[D]. 郭心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D]. 王小婕.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脑出血急性期微创治疗及微创联合醒脑静治疗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D]. 郑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脑出血急性期西医基础治疗配合针刺及口服中成药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D]. 文维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临床分析[D]. 许帮亮. 浙江大学, 2020(02)
- [9]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D]. 廖长品.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10]高血压脑出血术后72h内再发出血的临床多因素分析[D]. 张桐焓.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