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1382例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苑丽兵[1](2020)在《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研究;优选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的针灸治疗处方,为临床治疗提供选穴依据和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19年2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吉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用计算机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针刺主穴采用面神经出口、地仓、颊车、合谷,对照组常规选穴,取阳白、四白、颧醪、颊车、地仓、翳风、太阳、牵正、合谷。两组随证配穴,静止期辅以TDP照射基础治疗,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共治疗3周,并详细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安全性分析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应用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和FDI面部残疾指数调查问卷(包括FDIP躯体功能和FDIS社会生活功能)系统权威评估,总结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研究疗效。结果:1.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H-B量表评级,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H-B量表评级,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疗效优于常规选穴方法。2.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FDIP与FDIS调查问卷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FDIP积分,有显着差异(P<0.05),FDIS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针刺面神经出口在改善面瘫患者面部肌肉功能上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因病所致的社会生活障碍上两组疗效相当。3.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愈显率78.12%,优于对照组的85.29%和58.83%。结论:1.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确有成效,疗效优于常规选穴方法,可显着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和肌肉的功能。2.针刺面神经出口的方法具有疗效确切、起效迅速、显着提高临床愈显率的优势,且优化选穴处方,大幅减少面部肌肉浅薄处的针刺数量,一定程度降低针刺带来的疼痛,更易为患者接受,同时节省医疗耗材,是为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的绿色疗法。
王琳[2](2017)在《温针灸不同灸量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1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的疗效,进一步探讨不同灸量对本病的疗效相关性,优化周围性面瘫的温针灸治疗方案。2方法将入选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普通针刺组、温针灸Ⅰ组与温针灸Ⅱ组共三组,每组20例,分别予以单纯针刺、温针灸3壮、温针灸5壮治疗。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H-B分级量表及FDI评分量表测定,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定,比较耳周疼痛缓解程度,并记录耳周疼痛消失天数。3.结果⑴各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⑵各组在治疗前与3个疗程后H-B分级情况比较:各组3个疗程后H-B分级情况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个疗程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Ⅰ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P<0.05,温针灸Ⅱ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P<0.01,温针灸Ⅱ组与温针灸Ⅰ组比较P<0.05。⑶各组治疗过程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各组VAS评分在治疗即刻、治疗后1h与治疗前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即刻三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h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Ⅰ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P<0.01,温针灸Ⅱ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P<0.01,温针灸Ⅱ组与温针灸Ⅰ组比较P<0.05。⑷各组治疗后耳痛消失天数比较:三组治疗后耳后疼痛消失天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温针灸Ⅰ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P<0.05,温针灸Ⅱ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P<0.01,温针灸Ⅱ组与温针灸Ⅰ组比较P<0.05。⑸各组在治疗前与3个疗程后FDI评分比较:(1)各组3个疗程后FDIP积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1);3个疗程后三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温针灸Ⅰ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P<0.05,温针灸Ⅱ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P<0.01,温针灸Ⅱ组与温针灸Ⅰ组比较P<0.05;(2)各组3个疗程后FDIS积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有差异显着(P<0.01);3个疗程后三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温针灸Ⅰ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P<0.05,温针灸Ⅱ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P<0.01,温针灸Ⅱ组与温针灸Ⅰ组比较P<0.05。⑹各组治疗后疗效比较:3个疗程结束后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普通针刺组75.0%、温针灸Ⅰ组95.0%、温针灸Ⅱ组达100%,各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温针灸Ⅰ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P<0.05,温针灸Ⅱ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P<0.01,温针灸Ⅱ组与温针灸Ⅰ组比较P<0.01。4.结论⑴温针灸与普通针刺对本病的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均能有效缓解耳部疼痛;⑵温针灸对本病的疗效与普通针刺相比较更显着;⑶温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与灸量具有相关性,温针灸5壮与3壮相比疗效更佳。
高丽[3](2017)在《大接经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运用大接经针刺法与传统疗法治疗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期验证大接经针法治疗面瘫后遗症期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门诊及神经内科门诊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患者共52例(男23例,女29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针刺配合大接经针法)、对照组(常规针刺配合闪罐法)两组进行治疗,每组各26例,其中治疗组入组26例,脱落1例(女),共25例(男12例,女13例);对照组入组26例,脱落2例(男1例,女1例),共24例(男8例,女16例)。对照组取穴迎香、地仓、太阳、头维、口禾髎、颊车、大迎、颧髎、四白、阳白、牵正、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行常规针刺,面部用0.25×25mm毫针浅刺3-5mm,四肢用0.25×40mm毫针刺入皮下20-30mm,得气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行捻转补法,太冲行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对照组常规针刺配合患侧局部闪罐疗法,隔日1次。治疗组在以上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接经针法从阳引阴或从阴引阳交替针刺。常规针刺隔日1次,于每疗程第1、3、5次针刺配合大接经针法。两组均以常规针刺5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依据Sunny 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随访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静态评分、随意运动分、联动运动分及最后得分的变化。所有受试者均符合入组标准,可耐受目前检查及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全部入组患者数据收集整理,建立详细的数据库。本研究采用MS Excel365进行数据整理与绘图,IBM 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例数分布采用卡方检验,α=0.05为统计基准。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评价各参数变化。结果:1.治疗后两组静态分值均较治疗前减小。治疗后治疗组分值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后联动分结果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联动分值均较治疗前减小。治疗后治疗组分值低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01)。3.两组治疗后随意运动分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随意运动分值均较治疗前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治疗组分值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治疗后最后得分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最后得分均较治疗前提高,统计学差异显着(P<0.001)。治疗后治疗组分值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1)。5.两组最后得分与随意运动分在治疗后均有增高,治疗组评分提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分值高于对照组。两组静态分与联动分在治疗后均有下降,治疗组联动分下降幅度明显,分值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静态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但结合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62.5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配合大接经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疗法,显着改善了患侧面部静态观与动态观,加速了面神经功能的恢复。2.大接经针法通过依次刺激十二经井穴产生针感,令十二经经气次第贯通,使周身气血运行以带动患侧面部气血的恢复与畅通,气血充足则筋肉得以滋养,故可改善患侧面部病症。
陈玉敏,樊朝军[4](2012)在《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的观察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的观察护理体会。方法:将起病60 d内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用茎乳孔注射药物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Vit B12和同侧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治疗,同时给予密切观察护理,指导患儿加强自我护理。结果:本组共42例,治愈42例,治愈率100%,无一例后遗症。平均治愈时间为13.5 d。效果显着。结论:茎乳孔注射药物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Vit B12和同侧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治疗面神经炎,注射时密切观察护理,同时加强自我护理,能使面神经功能较快恢复,疗效确切,且无后遗症。
樊朝军[5](2011)在《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42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效果。方法:将起病60天内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用茎乳孔注射药物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维生素B12和同侧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治疗。结果:本组患者42例,治愈42例,治愈率100%,无1例后遗症。平均治愈时间13.5天,效果显着。结论:茎乳孔注射药物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维生素B12和同侧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治疗面神经炎,能使面神经功能较快恢复,疗效确切、且无后遗症。
孟照全,田祖辉,丁常云[6](2010)在《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起病至就诊时间为120d内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数为第1组、双数为第2组),每组150例。第1组采用茎乳孔和同侧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第2组采用激素、B族维生素、扩血管药物、理疗、按摩、针灸、中医中药等治疗。并对两组的疗程和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组疗程和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组的疗程明显短于第2组,治愈率明显高于第2组,后遗症明显少于第2组,取得显着效果。结论茎乳孔和同侧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在治疗上有协同作用,能使面神经功能较快恢复,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后遗症少。
丁常云,丁常聪,雷开健,蔡苗,刘盛君,刘久富,张军[7](2005)在《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效果。方法将起病到就诊时间为120 d内的病人按入院次序随机分成两组(单数为第1组,双数为第2组),每组150例,共300例。第1组用茎乳孔和同侧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第2组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激素、B族维生素、扩血管药物、理疗、按摩、针灸、中医药等)。通过两组的疗程和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组的疗程和治疗效果出现显着差异(t检验,P<0.05),第1组的疗程明显短于第2组,治愈率明显高于第2组,后遗症明显少于第2组,效果显着。结论茎乳孔和同侧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二者在治疗上有协同作用,能使面神经功能较快恢复,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丁常云,丁常聪,蔡苗,虞德明[8](2002)在《经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1382例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为了探讨经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效果。方法 选择了面神经出颅部位茎乳孔处及同侧星状神经节处同时注射药物。茎乳孔和茎乳管是面神经干肿胀后最易受卡压部位 ,通过在该区域注射药物 ,阻止面神经的水肿 ,阻断面神经的水肿受卡压而引起的恶性循环。星状神经节注射药物改善面神经和肌肉的血供 ,增加了神经和肌肉的营养。结果 茎乳孔处及同侧星状神经节处同时注射药物 ,阻断了面神经的水肿受卡压而引起的恶性循环及改善同侧头面部神经、肌肉的血供和营养 ,保护了面神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1994~ 2 0 0 1年共治疗患者 1382例 ,取得显着效果。结论 此法能使面神经功能较快恢复 ,疗效确切 ,安全 ,实用性强 ,治愈率高。经 1~ 6年随访无复发病例
二、经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1382例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1382例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面瘫的中医病因病机 |
2.面瘫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2.1 微循环障碍学说 |
2.2 病毒感染学说 |
2.3 免疫学说 |
2.4 其他学说 |
3.针灸治疗面瘫的研究进展 |
3.1 针刺时机 |
3.2 针刺取穴 |
3.3 单纯针刺方法 |
3.4 针刺联合其它方法 |
4.小结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研究方法 |
2.1 检查过程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临床观察与评估 |
2.5 安全性检查 |
3.资料处理 |
4.结果分析 |
4.1 一般完成情况 |
4.2 一般资料对比 |
4.3 治疗前后资料处理 |
讨论 |
1.治疗组穴位的选择 |
1.1 面神经出口的选择 |
1.2 地仓、颊车与合谷的选择 |
2.针刺方法的选择 |
3.面神经出口与翳风穴的关系 |
4.对照组穴位的选择 |
5.研究结果的分析 |
6.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温针灸不同灸量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大接经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面神经炎的现代医学临床治疗进展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的观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茎乳孔注射[1]: |
1.2.2 星状神经节注射[2]: |
1.2.3 治疗方案: |
2 结果 |
3 注射时观察及护理 |
3.1 在行星状神经节阻滞 (SGB) 时一定要强调安全性: |
3.2 注射时要求患儿一定要配合: |
3.3 拔针后: |
3.4 茎乳孔注射疗法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
4 护理 |
4.1 心理护理: |
4.2 局部护理: |
4.3 饮食起居护理: |
4.4 自我锻炼: |
5 讨论 |
(5)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42例(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6)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种方法治疗面神经炎结果比较 见表1。 |
2.2 起病与治疗时间的关系 |
3 讨 论 |
(8)经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1382例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与药物配方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经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1382例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研究[D]. 苑丽兵.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温针灸不同灸量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的临床观察[D]. 王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3]大接经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丽.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4]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的观察护理[J]. 陈玉敏,樊朝军. 吉林医学, 2012(08)
- [5]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42例[J]. 樊朝军.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33)
- [6]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临床研究[J]. 孟照全,田祖辉,丁常云.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14)
- [7]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临床研究[J]. 丁常云,丁常聪,雷开健,蔡苗,刘盛君,刘久富,张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01)
- [8]经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1382例效果观察[J]. 丁常云,丁常聪,蔡苗,虞德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