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plant alkaloid tetrandrine in autoimmune diseases(论文文献综述)
张翔宇,曹世杰,王小莹,丁丽琴,李巍[1](2022)在《汉防己甲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汉防己甲素是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是粉防己中主要的生物碱,也是其质控成分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汉防己甲素在抗肿瘤、抗纤维化、肺部保护、心血管保护等方面具有显着作用,目前已有上市药物汉防己甲素片。近年来汉防己甲素及其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修饰获得衍生物,以便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汉防己甲素的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对其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王虹云[2](2021)在《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防己黄芪汤干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机制》文中认为研究一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自建库至2021年01月02日所有公开发表的关于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估偏倚风险后,采用R语言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试验组491例,对照组49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防己黄芪汤试验组在提高PNS患者临床总有效率(OR=2.96,95%CI[2.06,4.24],P<0.0001)、升高血清白蛋白(SMD=0.86,95%CI[0.72,1.01],P<0.0001)、延长凝血酶原时间(SMD=1.36,95%CI[1.15,1.58],P<0.0001)、升高IL-10水平(SMD=1.21,95%CI[0.92,1.50],P<0.0001)及降低PNS患者24h尿蛋白定量(SMD=-1.18,95%CI[-1.50,-0.87],P<0.0001)、降低总胆固醇(SMD=-0.85,95%CI[-1.33,-0.38],P=0.0005<0.05)、降低甘油三酯(SMD=-0.56,95%CI[-0.84,-0.28],P<0.0001)、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SMD=-1.37,95%CI[-2.61,-0.13],P=0.0307<0.05)、降低IL-6水平(SMD=-1.14,95%CI[-1.42,-0.87],P<0.0001)、降低IL-8水平(SMD=-1.41,95%CI[-1.85,-0.97],P<0.0001)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但防己黄芪汤试验组在降低血肌酐(SMD=-0.01,95%CI[-0.21,0.20],P=0.9255>0.05)、降低血小板计数(SMD=0.02,95%CI[-0.18,0.21],P=0.8682>0.05)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不良反应主要以向心性肥胖、痤疮、视物模糊及白细胞升高为主,且防己黄芪汤试验组在激素副作用发生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防己黄芪汤用于PNS的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受纳入研究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论证。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防己黄芪汤干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机制研究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对防己黄芪汤中的活性成分进行收集和筛选,并在TCMSP数据库中查找活性成分对应的人类靶蛋白;在Uniprot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中匹配靶蛋白对应基因;在Gene Cards及OMIM数据库中获取PNS的疾病靶点;利用微生信构建韦恩图,得到防己黄芪汤治疗PNS的关键靶点,并依据STRING数据库得到关键蛋白的蛋白互作网络图;采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微生信平台制作富集结果气泡图;相关结果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可视化研究及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并利用PDB及Pub Chem数据库获取分子对接分数。结果:筛选得到防己黄芪汤105种活性成分,对应376个潜在靶点;得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靶点1413个;药物与疾病共同的靶点109个。药物-成分-关键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图显示槲皮素、山柰酚、Tetraneurin A、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等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PNS的关键成分,PTGS2、ESR1、AR、PPARG等可能是该方治疗PNS的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共获得431个条目,其中BP富集分析获得340个条目,涉及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药物反应等;CC富集分析获得40个条目,涉及细胞质、细胞外间隙和胞外区;MF富集分析获得51个条目,涉及蛋白结合、ATM结合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获得102个条目,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及TLRs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TNF,MAPK3与异鼠李素,IL-6与异鼠李素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本文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了防己黄芪汤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调节特点,初步揭示了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思路和切入点。
侯宏保[3](2021)在《粉防己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在文献调研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继续对天然活性成分粉防己碱进行结构修饰,考察其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期望得到抗肿瘤活性更好的新型衍生物,为构效关系分析提供更充分的数据。针对有代表性的优选化合物在诱导细胞凋亡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粉防己碱为先导化合物的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本课题以粉防己碱为先导化合物,在浓硝酸和醋酐为硝化试剂的体系中进行了硝化反应合成了纯度较高收率较好的中间体C-14硝基粉防己碱T1,再经催化剂钯碳、水合肼为还原剂体系合成了高纯度的中间体C-14氨基粉防己碱T2。在醋酸铜催化下与不同的硼酸化合物,通过Chan-Lam-Evans偶联反应得到了20个新型粉防己碱(Tet)衍生物,在合成过程中对反应考察了各条件对产物收率、反应时间的影响。并经HRMS,1H NMR,13C NMR等表征确证其结构。采用MTT法对合成的衍生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以粉防己碱和阿霉素为对照,针对肝癌HepG2细胞、肺癌A549细胞以及人正常肝细胞HL7702,优选出活性较好毒性较小的目标化合物。通过细胞划痕、侵袭实验探究化合物17对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化合物17对肝癌细胞HepG2凋亡率以及周期的影响;采用JC-1法测定了线粒体跨膜电位的改变;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本课题对Chan-Lam-Evans偶联反应合成Tet衍生物优化工艺为:物料比n(C14-氨基粉防己碱):n(硼酸化合物)=1:2,在室温条件下,选择溶剂为CH2Cl2、催化剂为醋酸铜、吡啶为碱,在氧气氛下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产物收率。对合成的20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证明是目标合成化合物,20个新型衍生物均未见文献报道。MTT体外抗增殖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对于肝癌细胞HepG2、肺癌细胞A549,合成的衍生物对其抑制率均大于50%,与先导化合物Tet的IC50值作比较,除化合物1、3、12、13外各衍生物IC50值均低于粉防己碱,且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增值活性影响各衍生物无显着性差异。其中化合物17对HepG2细胞、A549细胞的抗增殖活性最佳,IC50值分别为2.09μmol/L、4.45μmol/L,其中抗肝癌HepG2细胞能力是Tet的5.3倍、阿霉素的6.4倍。优选化合物对肝癌HepG2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结果表明,优选化合物抗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介导的,JC-1染色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化合物17处理HepG2细胞48h后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Caspases的激活导致PARP的裂解增加,加速凋亡细胞的死亡。结论:在粉防己碱C-14位的硝化、氨化的反应路线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合成了20个新型双苄基异喹啉类化合物,通过对所有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证均为目标化合物,且均未见文献报道。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该位点合成的衍生物对肝癌HepG2细胞选择性更高,对肺癌A549细胞活性相对较低,化合物17对肝癌HepG2细胞和肺癌A549细胞均有较好的抗增殖活性。在合成过程中发现,与配体结合位点对位连接有强吸电子基团较易合成且产率高。初步构效关系结果表明,衍生物活性随着R-的体积增大而逐渐增强,引入的吡啶类配体化合物时,合成的衍生物抗肿瘤效果较好,适合对其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化合物17对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初步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合成的衍生物可能是通过引起细胞周期阻滞,改变凋亡相关蛋白比例,影响线粒体的功能等促使癌细胞凋亡。这些结果表明化合物17有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这些发现对今后设计和开发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治疗肝癌提供了科学参考。
郭云柯[4](2020)在《滋阴疏肝法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B淋巴细胞的影响及雷公藤甲素对NOD小鼠唾液腺损伤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出现焦虑症、抑郁症或合并焦虑状态、抑郁状态者非常多,这与患者因疾病引起的不适症状、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均有密切关系。祖国医学中,郁责之于肝,郁证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故我们认为pSS以肝阴(血)不足、肝失疏泄为主要病机,提出以滋阴疏肝为治疗大法,运用一贯煎加减方治疗pSS阴虚肝郁证患者。本研究:1.在从肝论治,滋阴疏肝理论指导下运用一贯煎加减方治疗pSS阴虚肝郁证患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从多角度系统探讨从肝论治,滋阴疏肝治疗pSS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通过JAK/STAT和NF-K B信号通路,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甲素对NOD小鼠唾液腺损伤的疗效,探讨雷公藤甲素治疗pSS的机制。研究方法1.一贯煎加减方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肝郁证患者疗效及B淋巴细胞影响的临床研究本研究选择60例江苏省中医院已经确诊的pSS阴虚肝郁证患者,1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取pSS阴虚肝郁证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5-10ml,检测B细胞活化、分化表面标记、Tfh细胞比率、B细胞增殖能力、B细胞凋亡水平及IFN-γ、IL-4、IL-6、IL-10和IL-27水平。再将pSS阴虚肝郁证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服用一贯煎加减方及羟氯喹,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测定治疗后B细胞活化、分化表面标记、Tfh细胞比率、B细胞增殖能力、B细胞凋亡水平以及血清IFN-γ、IL-4、IL-6、IL-10 和 IL-27 水平。2.一贯煎加减方对NOD小鼠B淋巴细胞的影响选择NOD小鼠60只及正常ICR小鼠10只,NOD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模型组、高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低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ICR小鼠为正常组。观察小鼠每天饮水量,每周测定小鼠唾液流量,8周后处死小鼠,计算脾指数、颌下腺指数,测定每组小鼠外周血B细胞活化、分化表面标记、Tfh细胞比率、B细胞增殖能力、B细胞凋亡水平以及血清IgG、IFN-γ、IL-4、IL-6、IL-10、BAFF和IL-27水平。3.雷公藤甲素(TP)通过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减轻NOD小鼠唾液腺损伤的研究选择雌性NOD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即对照组(安慰剂)小剂量TP组、中剂量TP组、大剂量TP组。每隔2周检测小鼠唾液分泌量。90天后处死小鼠,取唾液腺和脾脏称重,计算唾液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检测TNF-α、IL-2和IL-6;取唾液腺,评价组织病理学;分析小鼠唾液腺淋巴细胞分布;进行脾脏T细胞和B细胞增殖试验;提取唾液腺组织蛋白,检测蛋白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一贯煎加减方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肝郁证患者疗效及B淋巴细胞影响的临床研究1.1对ESR、CRP、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治疗12周后,治疗组血沉、C反应蛋白、球蛋白、IgG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IgA、IgM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血沉、球蛋白、IgG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C反应蛋白、IgA、IgM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血沉、C反应蛋白、球蛋白、IgG、IgA、IgM均无显着差异(P>0.05)。1.2对泪流量、唾液流率的影响:治疗12周后,治疗组双眼泪流量、唾液流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双眼泪流量、唾液流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双眼泪流量、唾液流率有显着差异(P<0.05)。1.3对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的影响:治疗12周后,治疗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有显着差异(P<0.05)。1.4对外周血B细胞活化的影响:治疗前,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均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对外周血B细胞分化的影响:治疗前,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分化(分化为记忆B细胞)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分化率均显着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分化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对外周血Tfh细胞比率的影响:治疗前,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对照组和对照组外周血Tfh细胞比率(Q2象限)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Tfh细胞比率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Tfh细胞比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对外周血B细胞增殖的影响:治疗前,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对外周血B细胞凋亡的影响:治疗前,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治疗前,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IL-4、IL-6、IL-10、IL-27、IFN-γ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IL-4、IL-6、IL-10、IL-27、IFN-γ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一贯煎加减方对NOD小鼠B淋巴细胞的影响2.1对NOD小鼠饮水量、唾液流量、脾脏指数、颌下腺指数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NOD小鼠饮水量增加,唾液流量减少,脾脏指数、颌下腺指数基本相同。2.2对外周血B细胞活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均有降低,其中低浓度复方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3对外周血B细胞分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B细胞分化(分化为记忆B细胞)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外周血B细胞分化率均有所提升,其中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浓度复方药组、羟氯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4对外周血Tfh细胞比率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Tfh细胞比率(Q2象限)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外周血Tfh细胞比率均有所降低,其中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浓度复方药组、羟氯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5对外周血B细胞增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均有所降低,其中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6对外周血B细胞凋亡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均有所下降,其中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7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上述指标均有所下降,其中低浓度复方药组 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 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均>0.05);中浓度复方药组IL-4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BAFF、IFN-γ、IgG、IL-6、IL-10、IL-27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 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 均<0.05)。3·雷公藤甲素(TP)通过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减轻NOD小鼠唾液腺损伤的研究3.1 TP对NOD小鼠唾液腺指数、脾脏指数和唾液流量的保护作用:TP组NOD小鼠唾液腺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脾脏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NOD小鼠唾液流量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第6~12周唾液流速明显低于TP组。随着TP浓度的增加,唾液流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3.2 TP抑制NOD小鼠自身免疫损伤:TP治疗组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无淋巴结形成。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2.4±0.18、1.8±0.17和1.5±0.19。与对照组相比,TP治疗组NOD小鼠血清中IgG、IgM、IL-2、IL-6和TNF-α抗体水平显着降低。CD4+、CD8+和B220+/CD45+细胞显着减少。与0.05%二甲基亚砜相比,TP处理的NOD小鼠脾脏中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显着降低。3.3 TP抑制NOD小鼠唾液腺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P通过抑制JAK1/2和STAT的磷酸化显着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通过抑制p65和Iκ Bα的磷酸化显着抑制NF-κB信号通路。3.4 TP通过抑制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降低IFN-γ诱导的唾液腺上皮细胞炎症损伤:10ng/ml、20ng/ml和40ng/ml的TP处理72h后,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TP显着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TP对JAK1/2、STAT3、IκBα、NF-κB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但p-JAK1/2、p-STAT3、p-IκBα 和 p-NF-κB被显着抑制(p<0.001)。结论1.一贯煎加减方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肝郁证患者疗效及B淋巴细胞影响的临床研究1.1与健康人相比,pSS患者B细胞活化、增殖、凋亡明显增加,记忆B细胞减少,Tfh细胞比率明显增高,经过治疗后B细胞活化数量减少,增殖水平下降,凋亡减少,记忆B细胞增多,浆细胞减少,血Tfh细胞比率降低。1.2pSS患者血清中IL-4、IL-6、IL-10、IL-27、IFN-γ细胞因子水平增加,经治疗后IL-4、IL-6、IL-10、IL-27、IFN-γ细胞因子水平降低。1.3一贯煎加减方能降低pSS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球蛋白、IgG指数,对B淋巴细胞有调节作用,与羟氯喹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改善患者干燥症状及情绪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疗效。为一贯煎加减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肝郁证患者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2.一贯煎加减方对NOD小鼠B淋巴细胞的影响2.1与空白组相比,NOD小鼠饮水量增加,唾液流量减少,脾脏指数、颌下腺指数基本相同。2.2 NOD小鼠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外周血Tfh细胞比率、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外周血B细胞分化(分化为记忆B细胞)率显着降低,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 水平明显升高。2.3低、中、高不同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外周血Tfh细胞比率、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均有所降低,外周血B细胞分化率均有所提升,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水平亦有所下降。其中高浓度复方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3.雷公藤甲素(TP)通过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减轻NOD小鼠唾液腺损伤的研究3.1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照组NOD小鼠的唾液流量逐渐降低,唾液腺内出现更严重的淋巴细胞浸润性病变。小鼠血清中IgG和IgM浓度逐渐升高,炎症因子表达增加。3.2与对照组相比,TP治疗组明显改善了唾液腺流速,减少了淋巴细胞浸润,IgG和IgM浓度及炎性因子的表达。TP抑制了T、B淋巴细胞增殖,改善NOD小鼠干燥症状,且没有明显的组织损伤。3.3 TP通过抑制JAK/STAT途径和NF-κB途径,减轻NOD小鼠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陆清怡[5](2020)在《汉防己甲素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RA的病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浸润小关节炎症部位,分泌多种趋化因子、细胞因子、蛋白水解酶并生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延缓了炎症反应的消退,最终导致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NETs及其成分的释放可能导致周围组织损伤,并促进瓜氨酸化自身抗原的产生,打破免疫耐受。因此,中性粒细胞可以考虑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又一靶点进行研究。RA临床治疗药物主要是传统改变病情抗风湿药(conventional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cDMARDs),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和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价格昂贵的生物制剂应用相对较少。中药制剂研究应用较多。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是中药汉防己中的重要生物碱,在恶性肿瘤和器官纤维化中研究较多,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分别表明汉防己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和动物模型有改善症状作用,但汉防己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中的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仍缺乏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拟评价汉防己甲素对佐剂诱导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并检测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功能的影响,为汉防己甲素作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有效药物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建立佐剂诱导关节炎模型,评价汉防己甲素对模型小鼠的作用:取材小鼠踝关节,对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进行组织病理观察;使用CBA(Cytometric Beads Array)试剂盒流式检测小鼠主要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2)检测汉防己甲素对模型小鼠关节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活性的影响:用间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踝关节局部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 4(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4,PAD4)的表达情况。(3)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汉防己甲素对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的作用。(4)用Transwell跨膜迁移实验评价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在分子诱导下体外迁移的作用,用小鼠气囊炎实验评价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在LPS诱导下体内迁移的作用。(5)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检测汉防己甲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6)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观察汉防己甲素对NETs形成的作用。(7)用转录组测序检测LPS对中性粒细胞刺激2 h后对基因和通路的调控作用,比较LPS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调控差异。(8)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流式磁珠分析检测中性粒细胞体外培养后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β,IL-2,IL-4,IL-6,IL-10 和 IL-17A 等水平。(9)用转录组测序检测汉防己甲素对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的转录调控并用Western Blot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汉防己甲素可以缓解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AA小鼠的症状:模型组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踝关节直径增长。腹腔注射汉防己甲素的治疗组小鼠关节炎评分和踝关节直径则显着下降(p<0.01)。(2)汉防己甲素可以改善AA小鼠踝关节局部病理变化:AA模型组小鼠踝关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出现典型的关节病变和炎症表现。汉防己甲素治疗组小鼠的关节病理变化则得到改善。(3)汉防己甲素减少AA小鼠血清中主要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小鼠TNF-α和IL-6显着升高(p<0.01)。经汉防己甲素干预后,AA小鼠IL-6含量显着降低(p<0.05)。(4)汉防己甲素改变小鼠踝关节局部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性: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模型组踝关节中MPO与正常组相比增多,汉防己甲素治疗组MPO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则减少,说明中性粒细胞局部浸润减少。PAD4的表达趋势与MPO相似,说明局部中性粒细胞活性改变。(5)汉防己甲素抑制中性粒细胞IL-1β和IL-6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TNF-α,IL-1β和IL-6的基因转录表达水平。汉防己甲素处理组与LPS刺激组相比,IL-1β、IL-6的表达均呈有一定程度的抑制(p<0.01)。用ELISA法检测2 h和4 h的细胞上清,发现汉防己甲素在2h和4h对IL-6均有抑制作用(p<0.01),仅在2h对IL-1β有抑制作用(p<0.05)。(6)汉防己甲素抑制中性粒细胞iNOS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了汉防己甲素对经LPS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中iNOS蛋白的表达。我们发现,汉防己甲素处理组与LPS刺激组相比,iNOS蛋白的表达被抑制。并且随着汉防己甲素浓度的升高,iNOS抑制越显着。(7)汉防己甲素抑制小鼠中性粒细胞局部的迁移:Transwell实验表明,汉防己甲素显着抑制fMLP诱导的中性粒细胞体外迁移(p<0.01)。小鼠气囊炎实验中,LPS组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量较PBS组显着增多(p<0.01),汉防己甲素处理后中性粒细胞数量与LPS刺激组相比则显着减少(p<0.01)。(8)汉防己甲素逆转炎症状态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延迟:流式细胞分析表明汉防己甲素可以逆转LPS引起的凋亡延迟(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汉防己甲素处理组与LPS刺激组相比,Bax,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的表达量增加。同时汉防己甲素可以使Bcl-2表达减少。(9)汉防己甲素抑制中性粒细胞NETs的形成: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PMA刺激组相比,汉防己甲素可以显着减少中性粒细胞细胞核的增大、染色体的溢出以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释放。(10)LPS引起中性粒细胞的转录组差异:通过转录组测序并分析,设定“差异倍数>2”和“校正p值<0.05”为差异标准,LPS刺激后,上调基因1158条,下调基因1021条。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LPS组与空白对照组在表达模式上可以完全分开。差异基因可以在KEGG数据库中富集到肿瘤坏死因子,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将差异基因与LPS刺激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后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比较(差异标准一致),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同上调386个基因,富集到肿瘤坏死因子通路、癌症通路、代谢通路等,共同下调303个基因,富集到代谢通路、癌症通路、疱疹病毒感染通路等。(11)LPS对中性粒细胞细胞上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对细胞上清使用CBA和ELISA进行检测后,发现LPS刺激2 h,可以显着升高TNF-α,IL-1β,IL-10和IL-6的含量(p<0.01),IL-2,IL-4,IFN-γ 和 IL-17A 无显着差异。LPS 刺激 4 h 可以显着升高 TNF-α,IL-6 和 IL-10 的含量(p<0.01)。(12)汉防己甲素对LPS刺激后的中性粒细胞的转录组有有限的调控作用:汉防己甲素可以上调268个基因,下调426个基因。(13)汉防己甲素抑制LPS引起的JNK蛋白表达升高和磷酸化:对细胞蛋白进行WB分析,LPS刺激引起的JNK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汉防己甲素可以减少JNK蛋白磷酸化水平。研究结论:(1)汉防己甲素可以缓解小鼠AA模型的症状,可能原因是汉防己甲素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L-6)的释放和相关蛋白(NE和PAD4)的表达。(2)汉防己甲素可以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IL-1β、IL-6、iNOS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3)汉防己甲素可以逆转炎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延迟。(4)汉防己甲素可以抑制NETS的形成。(5)LPS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差异的基因表达。(6)汉防己甲素对LPS诱导后的中性粒细胞转录水平的调控复杂而有限。综上所述,汉防己甲素可以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关节症状,改善病理表现并对局部的中性粒细胞有调节作用,且汉防己甲素可以调控体外中性粒细胞的活性。这说明汉防己甲素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可能是其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靶点之一。
吴丽娟[6](2020)在《大黄?虫丸基于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矽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矽肺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职业病,尽管各国不断在改进预防矽肺的方法,但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中低收入国家,每年仍然有大量的新发病例。二氧化硅(Si O2)在肺组织中的沉积是矽肺的主要致病原因。Si O2进入肺部后所引起的肺纤维化病变是不可逆的,患者因此而导致肺功能逐渐下降乃至衰竭。迄今国内外均没有针对矽肺纤维化特殊的治疗药物和措施。因此,研究矽肺的发病机制,进行中医药的相关探索,为治疗矽肺另辟蹊径非常重要。大黄?虫丸是《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我们的前期预实验表明,它对于小鼠矽肺纤维化有改善作用。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由TGF-β1/Smad信号通路入手,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大黄?虫丸治疗矽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小鼠矽肺纤维化模型造模方案的确定将80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暴露气管注射组、气管插管组、鼻腔滴入组和静式染毒组,共5组,每组16只,其中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第1-4组一次性造模后第40天,第5组连续造模40天,比较各组小鼠体重、肺脏系数、存活率、肺组织病理情况,综合确定实验造模方案。第二部分: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小鼠共108只,其中90只用静式染毒法造模40天后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汉防己甲素组、大黄?虫丸高、中、低剂量组5组,每组18只。不染毒小鼠18只为正常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按照临床大黄?虫丸成人等效剂量的1倍、1.5倍和3倍剂量灌胃给药,一日一次。汉防己甲素按照临床成人等效剂量一天一次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次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给药后14、21、28天每组各处死6只小鼠,计算肺脏系数,取血清检测TNF-α、IL-6、IL-1β、HYP的含量,并用HE、Masson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黄?虫丸对TGF-β1/Smad通路相关蛋白(TGF-β1、α-SMA、Smad2、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用RT-PCR法检测大黄?虫丸对TGF-β1/Smad通路相关基因(TGF-β1m RNA、Smad2m RNA、Smad3m RNA、Smad7m RNA)表达的影响。第三部分:大黄?虫丸对Si O2诱导的矽肺纤维化体外细胞模型作用机制研究用Si O2诱导MH-S细胞构建矽肺纤维化细胞模型,提取大黄?虫丸大鼠含药血清,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中主要药理成分,再用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干预,观察细胞形态,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TNF-α、IL-6、IL-1β的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含药血清对TGF-β1/Smad通路相关蛋白(TGF-β1、α-SMA、Smad2、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以上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将静式染毒法作为本实验的造模方法1 各组一般情况正常对照组一般情况正常。各造模组小鼠后期体重增长缓慢,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皮毛稀疏缺乏光泽,污秽粘连。静式染毒组小鼠时有挠鼻现象,可见鼻尖、嘴唇暗紫。2各组存活率及肺脏系数比较正常对照组为100%,暴露气管注射组为62.5%、气管插管组为87.5%,鼻腔滴入组为93.8%,静式染毒组为100%,静式染毒组明显高于其余三组。各模型组小鼠肺脏系数与正常组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各组肺组织病理结果肺组织HE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肺泡结构正常。各造模组均可见部分肺泡腔萎陷,局部肺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胞核固缩。其中,暴露气管注射组、气管插管组及静式染毒组肺间质不同程度的增厚,伴纤维组织增生和新生上皮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主要为圆形深染的淋巴细胞。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肺组织形态无明显改变。四个模型组小鼠肺泡结构破坏,肺泡间隔增宽,肺野内见大量密集的弥漫性蓝色胶原纤维增生,呈片状或束状分布。4本部分实验结论综上,暴露气管注射法、气管插管法、静式染毒法三种方式皆可以成功复制小鼠矽肺弥漫性纤维化模型,鼻腔滴入法相对成功率低,这可能是因为小鼠经鼻滴最终进入食道而未进入呼吸道所致。综合造模方法和真实疾病形成的拟合程度、成功率、存活率等相关因素,实验选取静式染毒法作为造模方法。第二部分:大黄?虫丸能够通过调控TGF-β1/Smad通路抑制小鼠矽肺模型的肺纤维化进程1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结果造模期间,正常组小鼠一般情况状态良好。模型组小鼠精神逐渐萎靡,时有挠鼻现象,活动减少,体重增加不明显,皮毛稀疏缺乏光泽,污秽粘连,鼻尖、嘴唇较正常组偏暗,部分尾部可见散在紫色血丝。给药后大黄?虫丸高剂量组精神状态良好,接近正常组,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情况有改善,低剂量组总体情况不如高、中组,但优于模型组。2 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肺脏系数的影响结果肺脏系数: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在给药14天后,可见大黄?虫丸高剂量组低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21天后,大黄?虫丸高、中剂量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28天后,高、中、低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3 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病理染色的影响结果肺组织病理结果:HE染色:正常对照组肺泡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组织充血,肺泡的萎陷、融合,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胞核固缩。不同程度的肺泡间隔增厚,纤维组织增生或上皮细胞增生;以及局部淋巴细胞浸润。大黄?虫丸高剂量组肺组织形态结构改善明显,最接近正常组。Masson染色: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的蓝染胶原沉积;模型组可见弥漫性蓝染的胶原纤维,肺泡壁厚薄不一;大黄?虫丸治疗后,不同程度地减少了肺组织中胶原纤维沉积,其中以大黄?虫丸高剂量(1.170 g/kg)改变最为明显,蓝染颜色明显变浅,面积也明显减少。两种染色方法都说明大黄?虫丸高剂量组对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4 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中HYP、TNF-α、IL-6、IL-1β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14天时,大黄?虫丸高、中剂量组HYP、TNF-α、IL-6、IL-1β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低剂量组TNF-α、IL-6也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21天时,大黄?虫丸高剂量组HYP、TNF-α、IL-6、IL-1β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中剂量组HYP、IL-6、IL-1β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低剂量组IL-1β的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28天时,大黄?虫丸高剂量组HYP、TNF-α、IL-6、IL-1β含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中剂量组的IL-1β也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5 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TGF-β1/Smad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TGF-β1、α-SMA、Smad2、Smad3蛋白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增加(P<0.01),Smad7显着降低(P<0.01)。14天时,大黄?虫丸高剂量组TGF-β1、α-SMA、Smad2、Smad3的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Smad7显着增加(P<0.01)。大黄?虫丸中剂量组Smad2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α-SMA、Smad3较模型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7显着增加(P<0.01)。低剂量组Smad2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Smad7显着增加(P<0.01)。21天时,除低剂量组的Smad2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大黄?虫丸高、中、低剂量组的TGF-β1、α-SMA、Smad2、Smad3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Smad7显着增加(P<0.01)。28天时,大黄?虫丸高剂量组TGF-β1、α-SMA、Smad2、Smad3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Smad7明显增加,其中TGF-β1、Smad2与模型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个指标差异均显着(P<0.01)。大黄?虫丸中、低剂量组Smad3的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Smad7显着增加(P<0.01)。6 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TGF-β1/Smad通路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模型组Smad2m RNA在14天、21天,Smad3m RNA在14天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7m RNA在21天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段模型组TGF-β1m RNA、Smad2m RNA、Smad3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Smad7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14天时,大黄?虫丸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Smad2m RNA、Smad3m RNA降低(P<0.05),TGF-β1m RNA降低(P<0.01),Smad7m RNA升高(P<0.01)。中、低剂量组TGF-β1m RNA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Smad7m RNA显着升高(P<0.01)。中剂量Smad2m RNA较模型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天时,高剂量组TGF-β1m RNA、Smad3m 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Smad2m RNA表达比模型组低(P<0.05),Smad7m RNA表达比模型组高(P<0.05)。中、低剂量组TGF-β1m RNA、Smad3m RNA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28天时,大黄?虫丸高、中、低剂量组TGF-β1m RNA、Smad2m RNA、Smad3m RNA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Smad7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同样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第三部分:大黄?虫丸含药血清能够通过调控TGF-β1/Smad通路抑制体外细胞的纤维化水平1大黄?虫丸含药血清对Si O2诱导的MH-S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经过Si O2混悬液刺激细胞后,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大黄?虫丸不同浓度干预后,细胞活力均高于模型对照组,且呈浓度依赖性。2大黄?虫丸含药血清对Si O2诱导的MH-S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细胞上清TNF-α、IL-6、IL-1β的含量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大黄?虫丸含药血清15%组及含药血清10%组的IL-6含量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含药血清15%组的TNF-α及IL-1β含量低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药血清10%组的TNF-α含量低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黄?虫丸含药血清对Si O2诱导的MH-S细胞系TGF-β1/Smad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Western-Blot结果:模型对照组TGF-β1、α-SMA、Smad2、Smad3蛋白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mad7表达相反,模型对照组低于正常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虫丸含药血清15%组的TGF-β1、α-SMA、Smad2、Smad3蛋白表达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Smad7蛋白表达相反,高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药血清10%组的TGF-β1、α-SMA、Smad2蛋白表达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含药血清5%组α-SMA蛋白表达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TGF-β1、Smad2的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免疫荧光结果:从细胞免疫荧光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对照组TGF-β1、α-SMA、Smad2、Smad3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average optical,AO),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mad7表达的AO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加入大黄?虫丸含药血清后,15%含药血清组的TGF-β1、α-SMA、Smad2、Smad3的AO值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Smad7的AO值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10%含药血清组TGF-β1、α-SMA、Smad2、Smad3的AO值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Smad7表达的AO值高于模型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含药血清组α-SMA、Smad2的AO值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TGF-β1、Smad3的AO值低于模型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7表达的AO值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说明大黄?虫丸能够明显降低TGF-β1、α-SMA、Smad2、Smad3的AO值,同时增强Smad7的AO值,尤其是15%含药血清组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同Western-Blot相一致。研究结论1、通过造模实验研究,显示暴露气管注射法、气管插管法和静式染毒法三种方式皆可以成功复制小鼠矽肺纤维化模型,但是为了减少造模过程中创伤的影响,降低小鼠的死亡率,更加贴合和接近真实矽肺发生的条件,最终选择了静式染毒法作为本课题造模方法。2、从动物实验的肺系数、病理;血清HYP含量、血清TNF-α、IL-6、IL-1β含量;肺组织α-SMA、TGF-β1、Smad2、Smad3、Smad7蛋白表达;肺组织TGF-β1m RNA、Smad2m RNA、Smad3m RNA、Smad7m RNA表达,证实大黄?虫丸可通过调控TGF-β1/Smad通路抑制小鼠矽肺模型肺纤维化进程,且存在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3、体外细胞实验用大黄?虫丸含药血清干预Si O2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系,CCK8测试细胞活力,同样观察相关炎性因子含量,以及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TGF-β1、α-SMA、Smad2、Smad3、Smad7蛋白的表达,结论同动物实验一致,证明大黄?虫丸在体外细胞水平也可以通过调控TGF-β1/Smad通路抑制肺纤维化,且存在浓度依赖性。
王淑英[7](2020)在《疏肝健脾化痰方联合硒酵母胶囊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疏肝健脾化痰方联合硒酵母胶囊对比单用硒酵母胶囊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拓展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治疗途径,为本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汤剂疏肝健脾化痰方,联合硒酵母胶囊100μg,2次/日治疗,对照组口服硒酵母胶囊100μg,2次/日治疗,连续服用12周。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的TSH、FT3、FT4、TPOAb、TGAb等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试验结束后分析评定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TSH、FT3、FT4、TGAb、TPOAb水平、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治疗12周后:(1)治疗前后两组TSH、FT3、FT4均无明显变化(P>0.05);(2)TPOAb水平两组治疗后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3)TGAb水平两组治疗后均有所下降(P<0.05);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在治疗后发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概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单项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组在治疗后较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29%,显着高于对照组13.79%(P<0.01);(7)临床总体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71.43%,高于对照组13.79%(P<0.05)。结论:疏肝健脾化痰方联合硒酵母胶囊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氏甲状腺炎有较好疗效,能明显降低TGAb、TPOAb水平,缩小甲状腺肿,改善中医肝郁脾虚证临床证候;且在观察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
吕洋[8](2020)在《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背景雷公藤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正式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已有40余年用药史,然而随着雷公藤在临床应用范围上的扩大,其毒副作用也显现出来,甚至限制了雷公藤的使用。目前尚未有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雷公藤在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应用上提供客观依据,以及为今后相关临床用药及实验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等文献资料库中自建库起至2020年2月有关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试验组为雷公藤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以“狼疮性肾炎”、“雷公藤”为中文主题词,主题词逻辑关系为“或”;以“lupus nephritis”、“Tripterygium”为英文主题词,以主题词+自由词检索策略检索相关文献,主题词间逻辑关系为“and”,主题词与自由词逻辑关系为“or”,以引文检索和参考文献检索作为补充。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资料筛选,经阅读标题和摘要初筛、阅读全文复筛纳入研究文献,然后集中核对,有分歧者互相讨论或经与第3位研究者讨论后决定取舍;文献质量评价步骤同文献筛选,运用Cochrane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运用RevMan5.3软件完成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χ2检验)中,异质性较小者(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异质性较大者(P<0.1,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异质性较大者通过逐篇剔除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分析其异质性来源,二分类变量的统计分析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连续型变量则使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其95%置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总体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ALB)、补体C3、SLEDAI(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评分为结局指标。结果共9篇文献包含608例患者纳入本项研究,发表年份从1993年至2019年,其中试验组242例,对照组234例,男性112例,女性496例。9篇文献均为低至中等质量文献。纳入文献中除何胜虎等研究为雷公藤草药直接煎服,12-15g/d,文火煎2小时顿服,其余研究均为雷公藤多苷片,11.5mg/(kg·d),分3次口服。各结局指标的合并RR值[95%CI]分别为总体有效率2.36[1.55,3.60]、不良反应发生率0.47[0.32,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MD值[95%CI]分别为24h尿蛋白定量-0.13[-0.23,-0.03]、血清肌酐-9.93[-17.94,-1.93]、血尿素氮-1.14[-2.13,-0.14]、血清白蛋白3.99[0.82,7.17]、补体C3 0.13[-0.12,0.38]、SLEDAI评分-0.35[-0.97,0.28],除补体C3、SLED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试验组在提高总体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均优于对照组,在升高补体C3、降低SLEDAI评分上与对照组效果相当。结果显示雷公藤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狼疮性肾炎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均优于纯西药组。结论雷公藤单用或联合西药在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上有明显的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张石蕾[9](2020)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CPhGs脂质体,并表征其特性;考察CPhGs和CPhGs脂质体体外释放行为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体内实验,探讨CPhGs脂质体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体外实验,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胶原分泌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观察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刺激HSCs增殖的影响,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CPhGs脂质体对MAPK和FAK/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揭示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并阐明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逆向蒸发法、真空冷冻干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CPhGs脂质体,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Malvern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其粒径,Zeta电位、HPLC法测量药物包封率、载药率,评价并确定其最佳制备方法。(2)以原料药为对照组,采用HPLC检测并阐明CPhGs脂质体的体外释药规律,LC-MS法测定CPhGs脂质体中松果菊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分析药代动力学特征。(3)使用BSA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体内观察CPhGs脂质体及CPhGs原料药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分析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指标以及ECM蛋白、MAPK通路、炎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评价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4)体外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对细胞活力、细胞毒性的影响,从细胞学水平阐述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FAK/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从分子水平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28.55%,载药率为2.73%;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8.46%,载药率为3.71%;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3.88%,载药率为3.28%,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率均是最高;在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基础上,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复溶后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外观形态良好,冻干前后纳米粒的粒径和包封率变化均不大,说明其稳定性良好,为后续实验提供足够的样品量。(2)体外释药结果显示,最适合CPhGs和CPhGs脂质体的模型分别是一级动力学和Higuchi方程,CPhGs脂质体没有显示任何突释效应;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参数表明,CPhGs原料药和CPhGs脂质体组在相同剂量灌胃给药的情况下,CPhGs脂质体给药后Cmax明显提高(P<0.05),CPhGs脂质体组给药0.75h之后的血药浓度均远远大于原料药组(CPhGs脂质体组35.95±3.95 ng/ml vs CPhGs原料药组27.14±0.93 ng/ml),给予CPhGs原料药后大鼠血浆中松果菊苷的浓度较低,CL为2.07±0.39 ml/h/kg,t1/2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33±0.43h vs CPhGs原料药组2.07±0.61h,P<0.05),MRT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87±0.32h vs CPhGs原料药组2.80±0.47h,P<0.05),Tmax显着增加(CPhGs脂质体组1.60±0.55h vs CPhGs原料药组0.60±0.22h,P<0.05);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浆中24h内药时曲线下面积较CPhGs原料药组显着提高,为原料药组的273.30%。(3)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和CPhGs原料药干预均可使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脾脏指数降低,其中CPhGs脂质体组大鼠肝脏、脾脏指数与CPhGs原料药组相比显着降低;并且,相同剂量的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TBA、γ-GT、TGF-β、肝纤维化四项LN、HA、PCⅢ、IV-C以及肝组织HYP含量总体上较CPhGs原料药组有明显的下降,大鼠肝脏病理损伤情况也有所改善;免疫组化和WB实验结果均显示CPhGs脂质体组ECM标志性分子α-SMA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CPhGs原料药组以及空白脂质体组大鼠相比,CPhGs脂质体给药组大鼠肝组织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ERK 1/2、p-JNK 1/3和p-P38以及炎症相关蛋白NF-κB、AP-1、Cox-2、HMGB1有所下调,IκBα有所上调。(4)体外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24h的IC50值为42.535μg/ml;CPhGs脂质体(29.45、14.72、7.36μg/ml)对HSCs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29.45μg/ml的CPhGs脂质体可诱导HSCs晚期凋亡,晚期凋亡细胞比例高于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在浓度为14.72μg/ml和7.36μg/ml的CPhGs脂质体组中,早期凋亡细胞比例要明显高于晚期凋亡细胞;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与rrPDGF-BB组比较,不同浓度CPhGs脂质体组均可抑制rrPDGF-BB诱导的HSCs的增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rrPDGF-BB组相比,29.45、14.72、7.36μg/ml CPhGs脂质体组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MMP-1 mRNA表达水平均增多(P<0.05)。在rrPDGF-BB刺激活化的HSCs中,CollagenⅠ和α-SMA mRNA表达水平显着提升,经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干预均可以减少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尤其是29.45μg/ml高剂量CPhGs脂质体组效果最为明显。WB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CPhGs脂质体7.36μg/ml、14.72μg/ml和29.45μg/ml三个剂量组中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 24小时后,HSCs中p-PI3K和p-Akt水平持续下降;和rrPDGF-BB刺激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CPhGs脂质体给药组磷酸化PI3K和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结论: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得到CPhGs脂质体纳米粒,形态圆整、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小、稳定性好;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一定程度上有缓释作用,并且明显改变了CPhGs的药物动力学行为,减缓了药物的消除时间,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CPhGs脂质体能不同程度降低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脾指数,改善血清肝功能酶指标,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减轻肝细胞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与沉积,通过MAPK通路及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变化;CPhGs脂质体给药组能在无细胞毒性的基础上明显减少HSCs的活化,剂量依赖性地抑制rrPDGF-BB刺激的HSCs的细胞增殖,能通过PDGF/FAK/PI3K/Akt通路对rrPDGF-BB刺激的HSCs中ECM蛋白表达产生调控。研究结果为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智德[10](2020)在《PD-1经T细胞介导泡型包虫病免疫耐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有浸润性生长和芽生增殖的特点,素有“虫癌”之称。第二信号中的抑制性信号参与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ultilocularis)和人体的相互作用,影响免疫反应、寄生结局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整个过程。本研究旨在:1)探讨免疫抑制性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通过T细胞介导AE患者和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免疫耐受的机制;2)探讨阻断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中PD-1/PD-L1信号通路后的作用及其机制,PD-1成为新的免疫靶点治疗E.multilocularis感染的可行性。方法:第一部分,经门静脉注射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ranulosus)原头蚴(protoscoleces,PSCs)感染C57BL/6小鼠,利用病理相关技术、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比与E.multilocularis感染C57BL/6小鼠病理与免疫的异同点。第二部分,1)采集20例AE患者的术后肝脏标本,病理切片观察病理改变;收集患者肝功能等指标,明确肝脏病理损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和Masson染色检测肝脏纤维化;2)利用FCM明确病灶周围浸润的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D-1的表达并分析与肝功能的相关性;3)分析PD-1阳性与阴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第三部分,1)利用BALB/c、Nude和SCID小鼠,制造E.multilocularis感染模型,大体观察和测量,对比3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利用天狼星红染色技术和IHC技术检测肝脏纤维化;2)用E.multilocularis PSCs感染C57BL/6小鼠,注射抗CD4+T、抗CD8+T和对照组抗体,注射12周后,大体观察和测量,对比3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3)经门静脉注射E.multilocularis PSCs感染BALB/c小鼠,分离肝脏单个核淋巴细胞,通过FCM检测肝脏T细胞表面的PD-1的表达情况,明确PD-1阳性与阴性群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情况。第四部分,1)利用PD-1基因缺陷(PD-1 knockdown,PD-1-/-)小鼠和BALB/c野生型小鼠制造经门静脉E.multilocularis感染模型,大体观察和测量,对比2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利用天狼星红染色技术和IHC技术检测肝脏纤维化;分离肝脏单个核淋巴细胞,通过FCM检测各淋巴细胞群绝对数、T细胞活化比例、T细胞记忆型分群、T细胞亚群(Th1、Th2、Th17和Treg)等情况。利用PD-1-/-小鼠和BALB/c野生型小鼠制造E.multilocularis皮下感染模型,对比2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对比病理改变;2)利用E.multilocularis感染C57BL/6小鼠模型,12周后注射抗PD-1、抗PD-L1和对照组抗体,对比2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检测肝脏纤维化;分离肝脏、脾脏、肝门淋巴结、外周血的单个核淋巴细胞,通过FCM检测各淋巴细胞群绝对数、T细胞活化比例、T细胞记忆型分群、T细胞亚群等情况。结果:第一部分,E.granulosus感染小鼠在早期,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在中、晚期,CD4+T和CD8+T细胞显着升高。第二部分,1)AE患者肝脏病灶周围存在“炎症免疫微环境”,以肝损伤和肝纤维化为主要特点;2)AE患者病灶周围以T细胞为主(CD4+T和CD8+T),伴巨噬细胞等细胞;3)病灶周围区域T细胞表面的PD-1较远端高表达,病灶周围区域PD-1在CD4+T和CD8+T细胞表面的表达高于远端(21.11±1.15%vs 11.69±0.69%,22.31±1.15%vs 11.42±0.79%,P<0.05);PD-1-CD4+T、PD-1-CD8+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显着高于PD-1+CD4+T、PD-1+CD8+T细胞。第三部分,1)在Nude和SCID小鼠中,泡球蚴感染明显重于BALB/c小鼠,但Nude与SCID二者无明显差异。纤维化程度在BALB/c小鼠重于Nude和SCID小鼠(24周,天狼星红:29.35±2.56%vs 8.90±2.67%vs 9.90±1.56%,P<0.05;IHC:22.89±4.93%vs 3.84±0.98%vs 7.23±3.23%,P<0.05);2)与对照组对比,封闭CD4+T细胞和封闭CD8+T细胞后病灶显着增大(重量1523.00±288.50 vs1285.00±272.60 vs 375.00±83.24mg,P=0.012,P=0.044;体积2197.00±647.10 vs1744.00±367.20 vs 108.80±22.63mm3,P=0.013,P=0.048),但封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3)成功建立E.multilocularis经门静脉感染BALB/c小鼠模型,感染早期,PD-1在CD8 Tcm表面高表达;感染晚期,PD-1在CD3+T、CD4+T、CD8+T和Treg细胞表面高表达;12周和24周时,PD-1+CD8+T分泌的IFN-γ显着低于PD-1-CD8+T(14.42±1.89%vs 32.26±0.47%,4.59±0.43%vs 10.17±0.74%,P<0.001,P=0.027);第四部分,1)敲除PD-1基因后,经门静脉注射E.multilocularis感染PD-1-/-小鼠后,E.multilocularis生长被抑制(24周,重量296.20±26.15 vs 471.00±88.70mg,体积221.40±29.61 vs 451.40±113.20mm3,P<0.05),脾脏肿大,纤维化加重(24周,天狼星红:53.56±3.77%vs 32.64±0.83%,P<0.05;IHC:27.32±6.23%vs 10.99±1.83%,P<0.05)。PD-1-/-鼠肝脏区域CD69阳性CD4+T细胞和效应性CD4+T细胞早期显着增加(46.44±2.06%vs 29.86±4.60%,67.12±3.96%vs 42.68±5.17%,P<0.05),肝脏Th1型细胞增加(24周,IFN-γ+CD4+T 19.26±1.90%vs 7.21±0.88%,P<0.05),Th2型细胞减少(24周,IL-4+CD4+T 2.83±0.12%vs 5.53±0.92%,P<0.05);2)敲除PD-1基因后,经皮下注射E.multilocularis感染PD-1-/-小鼠后,E.multilocularis生长被抑制(24周,重量101.20±43.12 vs 393.70±123.5mg,体积82.17±28.43 vs429.30±148.30mm3,P<0.05);3)抗体封闭PD-1/PD-L1信号通路后,E.multilocularis生长未显着抑制,纤维化加重(α-PD-1,天狼星红:37.72±2.24%vs 28.39±1.60%,P<0.05;α-PD-L1,天狼星红:34.15±1.70%vs 22.56±4.26%,P<0.05,IHC:25.52±3.23%vs 13.65±1.94%,P<0.05),Th1型细胞增加(IL-2+CD4+T 10.75±0.74%vs 7.85±0.60%,TNF-α+CD4+T 22.43±1.94%vs 13.73±1.99%,P<0.05),Th2型细胞减少(IL-4+CD4+T 4.96±0.29%vs 7.00±0.62%,P<0.05)。结论:1)PD-1在AE患者病灶周围T细胞表面高表达介导T细胞免疫耗竭,导致肝脏区域免疫耐受;2)T细胞在感染中有重要作用,参与纤维化形成的过程;PD-1在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中T细胞表面高表达;3)阻断PD-1抑制泡球蚴的生长,增加肝纤维化,逆转Th1/Th2和Th17/Treg失衡。
二、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plant alkaloid tetrandrine in autoimmune diseas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plant alkaloid tetrandrine in autoimmune diseases(论文提纲范文)
(1)汉防己甲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汉防己甲素的合成 |
2 汉防己甲素衍生物的合成 |
2.1 C-5位衍生化反应 |
2.2 C-14位衍生化反应 |
2.3 其他位置衍生化反应 |
3 汉防己甲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 |
3.1 肺部保护作用 |
3.2 抗肿瘤作用 |
3.3 心血管保护作用 |
3.4 神经保护作用 |
3.5 免疫调节作用 |
3.6 抗肝纤维化 |
4 结论与展望 |
(2)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防己黄芪汤干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设计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1.5 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总有效率 |
2.4.2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TP) |
2.4.3 血清白蛋白(ALB) |
2.4.4 血肌酐(Scr) |
2.4.5 总胆固醇(TC) |
2.4.6 甘油三酯(TG) |
2.4.7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
2.4.8 凝血酶原时间(PT) |
2.4.9 血小板计数(PLT) |
2.4.10 白细胞介素-6(IL-6) |
2.4.11 白细胞介素-8(IL-8) |
2.4.12 白细胞介素-10(IL-10) |
2.4.13 不良反应 |
2.4.14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3.2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3.3 防己黄芪汤组方分析 |
3.4 防己黄芪汤的药理研究 |
3.5 疗效总结 |
3.6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防己黄芪汤干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防己黄芪汤相关化合物的收集 |
1.2.2 防己黄芪汤靶点预测 |
1.2.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关靶点预测 |
1.2.4 核心靶点筛选及蛋白互作网络构建 |
1.2.5 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1.2.6 分子对接 |
2 结果 |
2.1 防己黄芪汤活性成分筛选结果 |
2.2 防己黄芪汤“化合物-靶点蛋白”网络构建 |
2.3 疾病靶点的获取、关键靶点的筛选和PPI网络的构建 |
2.4 GO富集分析结果 |
2.5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2.6 “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
2.7 分子对接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表 |
附录2:文献综述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粉防己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粉防己碱衍生物的合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部分 |
2 结果 |
2.1 化合物结构表征 |
3 讨论 |
3.1 反应条件的选择 |
3.2 粉防己碱衍生物的结构表征分析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粉防己碱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细胞形态学分析 |
2.2 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筛选结果 |
2.3 优选化合物17对肝癌HepG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2.4 优选化合物对肝癌HepG2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2.5 优选化合物对肝癌 HepG2 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初步构效关系分析 |
3.2 优选化合物对肝癌HepG2 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优选化合物对HepG2 细胞凋亡影响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 |
2.2 PI 染色检测所选化合物对 HepG2 细胞周期的影响 |
2.3 JC-1 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
2.4 化合物 17 影响 HepG2 细胞凋亡指标蛋白水平 |
3 讨论 |
3.1 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的讨论 |
3.2 优选化合物对HepG2 细胞周期的影响 |
3.3 优选化合物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4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及思考 |
参考文献 |
综述 粉防己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滋阴疏肝法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B淋巴细胞的影响及雷公藤甲素对NOD小鼠唾液腺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的机制研究 |
1.1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B淋巴细胞异常 |
1.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细胞因子分泌异常 |
1.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JAK/STAT信号通路 |
1.4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NF-κB信号通路 |
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合并焦虑、抑郁者多见 |
2.1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与疾病活动度的研究 |
2.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情绪障碍可能是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之一 |
2.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可能与机体免疫异常有关 |
2.4 免疫功能紊乱导致或加重情绪障碍的可能机制 |
3.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失调导致和加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
4. 从肝论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
4.1 肝的生理病理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
4.2 干燥综合征局部证候表现与肝关系密切 |
4.3 历代医家从肝论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
4.4 一贯煎加减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
4.5 雷公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研究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一贯煎加减方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肝郁证患者疗效及B淋巴细胞影响的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退出标准 |
1.8 研究用药及给药方法 |
1.9 疗程与观察项目 |
1.10 疗效评价 |
1.11 伦理要求 |
2. 试验材料 |
2.1 试验取材 |
2.2 试验试剂和仪器 |
3. 试验方法及步骤 |
3.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
3.2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B细胞活化、分化表面标记以及Tfh细胞比率 |
3.3 CFSE标记检测外周血B细胞增殖能力 |
3.4 Annexin V标记检测外周血B细胞调亡水平 |
3.5 IFN-γ、IL-4、IL-6、IL-10、IL-27检测 |
3.6 临床疗效观察 |
4. 统计学处理 |
5. 试验结果 |
5.1 一贯煎加减方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肝郁证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 |
5.2 一贯煎加减方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肝郁证患者B淋巴细胞影响的临床研究 |
6. 讨论 |
第三部分 一贯煎加减方对NOD小鼠B淋巴细胞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标本收集 |
2.3 饮水量测定 |
2.4 唾液流量测定 |
2.5 脾指数、颌下腺指数测定 |
2.6 外周血B淋巴细胞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饮水量检测 |
3.2 唾液流量测定 |
3.3 脾脏指数和颌下腺指数 |
3.4 唾液腺病理切片及HE染色 |
3.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
3.6 各组外周血B细胞活化情况 |
3.7 各组外周血B细胞分化情况 |
3.8 各组外周血Tfh细胞比率情况 |
3.9 各组外周血B细胞增殖情况 |
3.10 各组外周血B细胞凋亡情况 |
3.11 各组血清细胞因子及IgG水平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雷公藤甲素通过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减轻NOD小鼠唾液腺损伤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治疗和分组 |
2.2 唾液流量的测量 |
2.3 唾液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计算 |
2.4 ELISA试验 |
2.5 苏木精-伊红染色 |
2.6 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唾液腺淋巴细胞分布 |
2.7 脾脏T细胞和B细胞增殖试验 |
2.8 唾液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
2.9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TP对NOD小鼠唾液腺指数、脾脏指数和唾液流量的保护作用 |
3.2 TP抑制NOD小鼠自身免疫损伤 |
3.3 TP抑制NOD小鼠唾液腺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 |
3.4 TP通过抑制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降低IFN-γ诱导的唾液腺上皮细胞炎症损伤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附录三 |
主要缩略语表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汉防己甲素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1 类风湿关节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临床表现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治疗 |
1.4 RA的病理机制 |
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治疗 |
2.3 实验研究 |
3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防己和汉防己甲素的研究进展 |
1 防己在风湿病中的应用 |
2 汉防己甲素的临床应用 |
2.1 运动系统 |
2.2 呼吸系统 |
2.3 其他 |
3 汉防己甲素的实验研究 |
3.1 类风湿关节炎 |
3.2 恶性肿瘤 |
3.3 器官纤维化 |
3.4 其他 |
4 总结 |
5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TET对RA小鼠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小鼠AA模型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小鼠关节直径及肿胀程度测定 |
2.4 小鼠踝关节石蜡切片的制作 |
2.5 小鼠踝关节的H&E染色 |
2.6 石蜡切片间接免疫组化 |
2.7 石蜡切片的番红O固绿染色 |
2.8 CBA检测 TNF-α、IFN-γ、IL-6 |
3. 结果 |
3.1 汉防己甲素对AA小鼠踝关节肿胀程度的影响 |
3.2 汉防己甲素对AA小鼠病理的改变 |
3.3 汉防己甲素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 汉防己甲素对小鼠踝关节MPO、PAD4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TET对中性粒细胞促炎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分离、培养和纯度检测 |
2.2 CCK-8实验 |
2.3 中性粒细胞RNA的提取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5 中性粒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2.6 Western Blot |
2.7 CB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NF-α、IL-6、IL-10的分泌 |
2.8 ELISA检测中性粒细胞IL-1β的分泌 |
2.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2.10 间接免疫荧光 |
2.11 Transwell迁移实验 |
2.12 小鼠气囊炎模型 |
3 结果 |
3.1 腹腔中性粒细胞的纯化 |
3.2 CCK-8检测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活性的影响 |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4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3.5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表达iNOS的影响 |
3.6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迁移的影响 |
3.7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
3.8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NETs形成的影响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TET对中性粒细胞转录组学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分离、培养和纯度检测 |
2.2 中性粒细胞RNA的提取 |
2.3 中性粒细胞转录组测序 |
2.4 CB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NF-α、IL-6、IL-10的分泌 |
2.5 ELIS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IL-1β的分泌 |
3 结果 |
3.1 LPS应激后的中性粒细胞RNA测序 |
3.2 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
3.3 汉防己甲素对LPS应激后的中性粒细胞转录组测序 |
3.4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表达JNK的影响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大黄?虫丸基于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矽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矽肺流行病学 |
2 矽肺发病机制简述 |
3 TGF-β1/Smad信号通路及其在矽肺纤维化发病中的重要性 |
4 中医对矽肺的认识 |
5 大黄?虫丸的简述 |
6 本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小鼠矽肺纤维化模型造模方案的确定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3 其他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前准备 |
2.2 四种造模方法 |
2.2.1 暴露气管注射法 |
2.2.2 气管插管法 |
2.2.3 鼻腔滴入法 |
2.2.4 静式染毒法 |
2.3 取材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小鼠一般情况及肺组织形态学 |
3.2 小鼠存活率 |
3.3 体重及肺脏系数 |
3.4 小鼠肺组织HE和 Masson染色结果 |
4 第一部分实验结论 |
第二部分 :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
2 动物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
2.2 大黄?虫丸药液制备 |
2.3 动物给药干预 |
2.4 动物标本采集及处理 |
2.5 Elisa法检测动物血清HYP、TNF-α、IL-6、IL-1β的含量 |
2.6 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及HE、Masson染色操作方法 |
2.7 Western-Blot操作方法 |
2.7.1 实验仪器 |
2.7.2 化学试剂 |
2.7.3 抗体 |
2.7.4 相关试剂的配制 |
2.7.5 具体实验步骤 |
2.7.6 实验结果 |
2.8 实时定量PCR操作方法 |
2.8.1 实验仪器 |
2.8.2 化学试剂及耗材 |
2.8.3 具体实验步骤 |
3 动物实验结果 |
3.1 小鼠一般情况 |
3.2 肺脏系数 |
3.3 小鼠肺组织病理结果 |
3.4 Elisa法检测HYP、TNF-α、IL-6、IL-1β结果 |
3.5 Western-Blot法检测TGF-β1/Smad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3.6 RT-PCR法检测TGF-β1/Smad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
4 动物实验小结 |
第三部分 :大黄?虫丸对SiO2诱导的矽肺纤维化细胞模型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方法 |
1.1 含药血清的制备 |
1.2 串联质谱法检测含药血清中三种主要指标成分 |
1.2.1 仪器与试剂 |
1.2.2 方法 |
1.2.2.1 样品制备 |
1.2.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1.2.2.3 分析条件 |
1.2.3 样品测定结果 |
1.2.4 讨论 |
1.3 细胞培养 |
1.3.1 实验材料 |
1.3.1.1 实验细胞 |
1.3.1.2 主要仪器 |
1.3.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
1.3.2 细胞复苏 |
1.3.3 细胞培养 |
1.3.4 细胞传代 |
1.3.5 细胞计数 |
1.3.6 细胞冻存 |
1.3.7 细胞模型建立 |
1.3.8 分组及给药 |
1.3.9 CCK8检测细胞活性 |
1.3.10 Elisa检测方法 |
1.3.11 Western-Blot操作方法 |
1.3.12 细胞免疫荧光操作方法 |
2 细胞实验结果 |
2.1 细胞一般情况 |
2.2 CCK8检测细胞活性 |
2.3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TNF-α、IL-6、IL-1β结果 |
2.4 Western-Blot检测TGF-β1/Smad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2.5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3 细胞实验小结 |
第四部分 :总结与讨论 |
1 动物模型的评价 |
2 阳性药物的选择 |
3 各实验指标的结果分析 |
3.1 小鼠肺脏系数的分析 |
3.2 HYP、TNF-α、IL-6、IL-1β结果分析 |
3.3 TGF-β1/Smad通路相关蛋白及基因结果分析 |
3.4 大黄?虫丸治疗作用与时间、剂量的关系 |
4 中医对矽肺的辨证治疗 |
4.1 矽肺的中医病名 |
4.2 矽肺的中医病机分析 |
5 大黄?虫丸方解及作用机制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创新点 |
第七部分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大黄?虫丸的现代临床运用及治疗多脏器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大黄?虫丸的方源及古代文献研究 |
2 大黄?虫丸方义分析 |
3 大黄?虫丸现代临床运用范围 |
4 大黄?虫丸用于治疗脏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4.1 关于大黄?虫丸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4.2 关于大黄?虫丸治疗肾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
4.3 关于大黄?虫丸治疗其他脏器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疏肝健脾化痰方联合硒酵母胶囊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 |
2.6 病例脱落标准 |
2.7 病例中止实验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的估算 |
3.2 分组方法 |
3.3 治疗方案 |
3.4 合并用药情况 |
3.5 观察疗程 |
3.6 观察指标 |
3.7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的处理与评价 |
3.8 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临床疗效比较 |
4.3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评价 |
4.4 安全性评价 |
5、讨论与分析 |
5.1 立论依据 |
5.2 选用硒酵母胶囊作为对照药物的依据 |
5.3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5.4 研究结果分析 |
研究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
在校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结局指标 |
1.5 研究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分析 |
1.6 质量评估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情况 |
2.2 发表偏倚分析 |
2.3 各结局指标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
1 LN的诊治进展 |
2 雷公藤的药理毒理作用及合理应用 |
3 中医药循证医学的发展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2 Cochrane 风险偏倚评估工具 |
附录 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BSA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CPhGs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1.3 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
1.4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1.5 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
1.6 血清TGF-β、肝纤四项及肝组织HYP检测 |
1.7 肝组织标本大体观 |
1.8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
1.9 免疫组化 |
1.10 聚合酶链式反应 |
1.11 蛋白免疫印迹 |
1.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HSCs增殖、凋亡、周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10)PD-1经T细胞介导泡型包虫病免疫耐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E.granulosus和 E.multilocularis经门静脉感染小鼠模型对比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PD-1 在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中的表达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和分组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PD-1 在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的表达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阻断PD-1 在治疗泡球蚴感染小鼠中的疗效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PD-1和IL-10在泡型包虫病中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plant alkaloid tetrandrine in autoimmune diseases(论文参考文献)
- [1]汉防己甲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 张翔宇,曹世杰,王小莹,丁丽琴,李巍.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22(01)
- [2]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防己黄芪汤干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机制[D]. 王虹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粉防己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侯宏保.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滋阴疏肝法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B淋巴细胞的影响及雷公藤甲素对NOD小鼠唾液腺损伤的研究[D]. 郭云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汉防己甲素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D]. 陆清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大黄?虫丸基于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矽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吴丽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疏肝健脾化痰方联合硒酵母胶囊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D]. 王淑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吕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石蕾.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PD-1经T细胞介导泡型包虫病免疫耐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李智德.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