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国国民议会对其政府的监督(论文文献综述)
高嘉懿[1](2021)在《跨阵营的探路者:法国议员在中法建交中的角色》文中研究指明法国国民议会历来是党派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舞台,冷战时期又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分野与对立,对中国的认知也难以脱离意识形态的考量。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不少法国议员受社会风向和现实国家利益的驱动,以议会代表团或个人议员身份主动地开展对华交往,在两国外交关系空缺的情况下成为先行探路者,传递消息、维系联络,最后巩固了中法建交成果。这种良性作用是在议员自主意愿、法国政府态度与中国政府对策的三方合力下产生的。议会外交的灵活性和象征性有效传递了冷战跨阵营国家交往中寻求国际和平、共谋发展的呼声。
陈凯[2](2021)在《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文中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适应这一新的功能和定位,因此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而预算作为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必然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基础的现代预算制度,其目标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内容完整、编制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讲求绩效和公开透明,而现代预算制度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决算差异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直接结果,对于充分把握预算管理水平,发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系统呈现预决算差异特征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对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我国预决算差异的主要因素。首先,全方位、多角度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特征和演变趋势。结合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分别从总量层面、结构层面、区域异质性层面等不同角度对预决算支出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根据预决算差异背后的逻辑,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并结合我国预算功能取向,为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阶段的全周期运行特点,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两个维度梳理出可能影响预决算差异的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主体互动因素,并借助实证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第三,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分别利用基于R2的夏普利值分解和MQ指数测度不同因素对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探寻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来源,充分认识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第四,总结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内部动态特征,结合从年初预算--调整预算--决算的预算周期,分析预决算差异在年度内普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模式的原因。最后,通过借鉴美、法、日等国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实践经验,更清晰认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推动我国的预决算差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级政府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且存在结构性差别。整体特征分析发现:2013年以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均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支成为预决算差异的突出表现形式;2011年以后预决算差异度出现下降,但绝对规模不降反增,2017年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超过2011年达到新高;地方层面的预决算差异规模和差异度均高于中央;省级预决算差异、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三者呈倒“V”形,调整差异通常为正,执行差异通常为负,但是决算数通常仍会大于年初预算数。结构特征分析发现:支出科目越细化预决算差异越大,离散程度越高;中央预决算差异稳定度更高,且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而地方在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项目支出预决算差异总体大于基本支出预决算差异。区域特征分析发现,调整差异的区域特征明显,但执行差异的区域特征并不明显,其中东部地区调整差异更小,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地区预决算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不可预知性、非对称性、成因多样性、适度性,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具有的五大属性决定了预决算差异的复杂性,因此认识预决算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导致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出发,分类视之,即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基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二维逻辑框架,将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归类为六类——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和主体互动因素。(3)通过预算管理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发现,财政部门、支出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的互动行为影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规范性,进而影响预决算差异。预算编制过程中,影响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均衡的因素有: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削减比例、财政部门审核预算的成本、支出部门虚报预算的成本、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从程度会影响预算编制过程的均衡结果。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表明,由于预算规模既定,社会获得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总量也是一定的,而这种竞争活动是需要相应成本的,其最终结果应该是某种“负和”的社会损失。预算监督过程中,通过分析是否财政结余的博弈过程发现,均衡结果与监督部门对未及时结余的惩罚力度F、实质结余资金规模B、结余后第二年度的削减规模、支出部门选择不结余的处理成本、监督部门选择监督的成本有关。(4)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的回归发现,经济不确定程度、转移支付占比、晋升压力、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透明度会显着影响预决算差异。内部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不同,对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影响存在不同,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显着而执行差异中不再显着——经济预测偏差、财政收入增速和财政透明度,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不显着而预算执行差异中显着——经济不确定程度、财政分权、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人均GDP。(5)通过利用Shapely分解和MQ指数对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解,发现我国的预决算差异最主要的来源是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并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制度因素主要作用于影响调整差异,管理因素在执行差异中的作用更为明显。(6)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具有地区异质性,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官员晋升压力、财政收入增速、财政分权;中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分权、人均GDP和转移支付占比;而西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收入增速、经济增速和转移支付占比。时间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影响因素结构存在一些规律性变动——转移支付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预测差异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预决算差异。我们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分类施策——“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执行效率,更好履行政府受托责任。要认识到我国当前阶段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制度性因素和管理因素,以及预算调整差异和预决算执行差异性质的不同,未来需不断优化制度并强化预算管理。具体政策建议为:一是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二是加强各项制度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理顺政府间收支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宏观预测能力,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四是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管理,规范预算调整流程,建立预算调整控制机制。五是优化制度设计,协调预算主体良性互动,完善预算监督体系,营造公开透明预算环境。六是强化绩效意识,将预决算差异纳入预算绩效管理。
顾佳赟[3](2021)在《柬埔寨政治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柬埔寨在不同时期施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然而,不论其政治发展处于哪一个历史阶段,社会性质发生了何种变化,国家政治权力分配始终受到王权和教权的影响。只是在不同外部环境下,二者施加影响的形式、程度,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存在着差别。王权和教权对政治权力分配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权力分配规律本身的诠释,也透射出柬埔寨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本文尝试从这个特定的视角管窥柬埔寨政治文化。柬埔寨古代权力系统依托印度教、佛教构建。政治精英借鉴外来宗教的理论规范和教阶制度构建政治认同。印度教在合法性层面为王权提供加持。石碑、寺院为古代王国圈画了领土范围,建立起初步的中央集权体制。佛教主要起着慰藉心灵,辅助恢复国力的作用,自古与印度教共存。当上座部佛教占据宗教支配地位后,“十王法”成为衡量王权合法与否的严格标准。无论如何,古代柬埔寨的信仰体系是包容性的,外来和本土信仰都是国家认同的组成部分。古代柬埔寨政治文化还呈现出教权从属王权的特点,但同时,二者又相互庇护,共同分享政治权力。然而,围绕宗教信仰建立的政治秩序存在着背离宗教伦理的行为逆流。在王位争夺时呈现出背离亲属关系、君臣伦理和宗教教义的心理取向。法国对柬埔寨的殖民入侵和社会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权力分配关系。土地私有化改革剥夺了国王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废除奴隶制度改革打破人身依附和人身自由限制关系,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殖民政府还尝试普及法式教育,并致力于扶植亲法国王。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王权和教权影响力。随着传统社会秩序被打破,柬埔寨民族主义与反殖民主义开始萌芽。殖民政府成立的佛教研究机构为民族主义觉醒创造了条件。佛学院成为培植民族主义的温室。这也使得柬埔寨民族主义在觉醒伊始就与佛教结合在一起。随着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法国在柬埔寨独立问题上做出让步。柬埔寨在二战后颁布了首部宪法。然而,民主制度在柬埔寨落地之初,其形式就重过内容本身。冷战时期的柬埔寨经历着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政治精英虽然在形式上借鉴西方思想制度,但实践上则倾向于依照传统和实情制定政治规则。独立后,西哈努克延续佛教民族主义思路,提出促进社会发展的“二轮理论”,并进一步提出“佛教社会主义”思想,希望通过佛教宣教,将柬埔寨治理成为“大同社会”。基于佛教社会主义理论,西哈努克创建了极具包容性的政治组织——人民社会同盟,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秉持中立外交原则。然而,在内外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西哈努克的国内外政策最终失衡。朗诺集团推翻西哈努克政府,导致柬埔寨形成国内、国外两个政府的局面。从朗诺政权施行共和制度开始,柬埔寨君主制度被取缔。1993年《柬埔寨王国宪法》恢复了君主立宪制度,将政党政治确立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国王通过运用任命权和赦免权,与各大政党形成博弈。西哈莫尼国王与执政的人民党之间合作多于牵制。国王对人民党权力的加持帮助其成为柬埔寨“超级政党”。人民党在柬埔寨构建起一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并在世界舞台上树立起柬埔寨政府平等、独立和中立的外交形象。与此同时,新宪法重新确立佛教的国教地位,也赋予僧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僧侣通过参加政治和社会公益活动表达政治倾向。柬埔寨政治文化演进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驱动和作用。内部因素源自本土价值观念、庇护关系等传统内涵,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文化自我塑造、濡化或拒斥外来文化的能力。外部因素源自外来宗教、强权、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影响。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交织,通过王权与教权的互动,以及二者对政治权力分配的影响,对柬埔寨政治文化的演进产生作用。然而,无论外部因素如何作用于政治文化,内部因素始终是决定性因素。王权与教权是柬埔寨政治文化的内核,二者对权力分配产生作用的方式决定着柬埔寨政治文化的表现形式。柬埔寨从未摆脱过王权和教权对政治权力分配的影响。如今,随着宪政制度、政党制度深入人心,柬埔寨形成了王权、佛教、政党同时产生影响的格局。这样的格局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对政治权力分配起到关键作用。
马文媛[4](2021)在《阿尔及利亚军政关系研究 ——基于调和理论的考察(1954-2019年)》文中提出2019年,阿尔及利亚政治强人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被迫下台后,阿尔及利亚军方从幕后走向台前,接管政权。阿尔及利亚军政关系再次成为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本文引入“军政关系调和性”的概念,试图通过对阿尔及利亚军队、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等三类行为体在军队内部、军事与政治和军事与社会等三个层面的互动进行分析和比较,旨在找寻在不同层面上述三类行为体进行合作的偏好差异。通过研究发现,独立后的阿尔及利亚军官集团更多所指的是一种基于建立职业化军事、掌握特殊技能而组成的精英阶层,不够具有广泛的阶级代表性。所有涉及决定军队需要和物资分配渠道的政治决策过程也始终全权由军队总参谋部负责,双方没有对就此过程中的政治决策达成一致。此外,强制性的征兵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迫使民众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而进行合作,阻碍了军队和民众之间的调和;而民众对军队角色态度的分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军民关系实现更好地交流、协调与融合。由此,本文认为阿尔及利亚军政关系难以真正实现有效调和。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阿尔及利亚政府倾向于将军队视为一种制度化的暴力威胁,作出军队参政不利于国家与政治民主化发展的主观认知,这将是未来阿尔及利亚军政关系张力不断的常态;二是作为政权结构中独立力量,军队在坚持以专业技能、责任感与团体意识为核心的专业主义精神的同时,始终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实现国家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管理,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调节作用以保证国家在民主化道路上的稳固前行。这不仅导致军政关系自身难以达到调和,且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军政关系调和的范围,受到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在宗教势力强大、民族矛盾突出的背景下,维护国家稳定和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仍离不开军队的支持。
刘妤[5](2020)在《代议机关投票表决的公开性和秘密性研究》文中指出代议机关的投票表决方式是代议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国家代议制度运行的关键环节,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关系到代表职能的有效运行和民意的充分表达。一直以来,代议机关投票表决的公开性还是秘密性是宪法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公开投票还是秘密投票更能促进民主?根据我国国情,人大及其常委会更适合采用公开投票还是秘密投票?怎样对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投票方式进行完善?这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以政治领域的投票表决的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图表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投票表决公开性和秘密性背后的原理、代议机关投票表决方式演变的过程、中外代议机关投票表决方式的种类和特点、中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投票表决方式的现状及完善的方向,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一是选民投票更适合采用秘密投票,代议机关更适合采用公开投票。二是秘密投票在抗拒贿选、强迫方面更有优势,但也不是绝对的。公开投票在抗拒投票人自私情感方面更有优势。三是代议机关公开投票需要完善的议事公开制度、议员免责制度来支持,投票的公开和秘密性还受到社会大众思想理念的影响。当公开投票的条件不具备时,秘密表决胜过公开投票。为了证明以上观点,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论证:本文介绍了投票表决这一政治现象的发展演变,梳理了在选民投票领域和代议机关议事领域投票表决的不同特点。选民投票由早期的公开投票演变为秘密投票,代议机关的投票则正好相反,由秘密投票转变为公开投票。投票的公开性和秘密性的选择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偏好,二是对投票主要是权利还是责任的认识,三是能否抗拒外来非法投票压力的考量,四是能否克服投票人自身的自私情感的考量。选民投票着重保护投票自由和公民隐私,以秘密投票为主,代议机关的投票表决则以责任为优先考虑因素,以公开投票为主。代议制度运行的政治原理对代议机关投票方式有决定作用。代议制的有效运转在于议员如何通过代表机制实现对人民的代表。选民和议员的关系是代议机关议事公开、投票公开的决定因素。当代代议制国家,除了传统的立法行为,议员的服务行增多,代表和选民的关系也从传统的问责关系向多重关系转变,这一转变削弱了代议机关公开投票的必要性。现代政党政治的的发展,使得议员面临选民和党纪的双重压力,公开投票造成了向政党负责和向选民负责的冲突。英、美、法、日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代议机关的投票表决方式特点有:一是以公开投票表决为主;二是针对争议不大的事项一般采用举手、呼喊等简单高效的表决方式;三是针对重大事项的决议,则采用正式的公开记名投票;四是投票表决的方式可以灵活转换。以四国为代表的代议制国家的代议机关大多采用公开表决,并且有较完善的议事公开制度和议员免责制度。本文立足梳理并完善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投票表决方式。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秘密投票表决为主要形式。港澳台地区民意机关以公开投票为主要形式,并根据表决事项的性质选择表决方式。现阶段的秘密投票基本符合我国国情,但可以借鉴港澳台地区的作法进行公开投票类型化的尝试,对现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表决方式作规范化、统一化规定,完善程序规则;用足现有制度优势,完善举手表决的程序,对秘密写票处进行规范;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议事公开制度。对制度的完善还需要达成的社会共识有:一是对选民投票和人大代表委员的投票表决进行区分,二是改变“秘密即民主,公开非民主”的观念,三是提高人大代表委员的责任意识。
王丹[6](2020)在《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法国宪法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早期的法兰西并非是一个拥有稳定、完整法律体系的国家,教会拥有立法、司法权力,甚至影响世俗社会的政治权力归属;贵族在领地范围内也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中央的法令往往只在王室领域内得到有效实施。为了实现对国家全面的有效统治,所以国王在统治中设立三级议会,不断削弱教会、贵族权力,推进集权统治。至路易十六时期,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更加活跃,进一步宣传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和提供理论武器。加之旧制度下的等级制度使得属于法国第三等级普通农民承担沉重的税赋,而贵族和教士享受免税待遇。这种税收制度和包税制度减少了法国财政来源和收入,并且王室的奢侈生活和官员机构的冗余,法国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路易十六任用大臣采取财政改革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便寄希望于重开三级会议达到向第三等级加征税赋的目的,这一举措得到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反对,成为了法国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之后,革命者率先发布《人权宣言》赋予公民权利,根据启蒙运动中卢梭等人的法律思想,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分权原则。最为重要的是,大革命初期推翻了旧有等级制度和封建法律制度并制定宪法,搭建了现代国家法律体系雏形。法国大革命时期虽然雅各宾派、吉伦特派、拿破仑等相继执政,各自政见不同从而使得革命以来法国国体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反复,法国没有一部稳定的宪法可以长久应用。在法国宪法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法国的宪法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尽管在政治实践中面对了许多挫折和失败,但是大革命的精神一直为法国宪法所继承,法国宪法中一直坚持保护公民权利与共和原则。法国人也保持理想信念并且积极寻找树立宪法权威和维护宪法稳定性的措施,制定符合法国实际的宪法。所以在战后为了防止国体和法律变更频繁更替,创设半总统半议会制,设立宪法委员会以规范行政权力和保证施行法律的合宪性。当然,大革命不仅影响了法国的宪法形式和内容,让法国在近代数百年的法律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更影响了法国的治理模式。政党制度从革命中继承并发展,在法律的监管中良好运行,激发了民众对于政治的参与热情。宪法委员会和行政法院可以有效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有限民主政府的运行。更为重要的是,革命带给了法国人民参与政治的传统,对于宪法至上的原则刻入每一位公民的心中,让法国在以宪法为中心的法治道路上继续前进。
周义苗[7](2020)在《法国大革命失败原因再思考》文中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人类近代史上所发生的一场极为引人瞩目的革命,它以自由和平等为旗帜,推翻了专制王权,摧毁了封建制度,但随着革命越来越激进,自由和平等却不断遭到侵蚀,最终,革命以拿破仑的专制取代路易十六的专制而告失败。自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许多思想家和学者都对其起源、过程及意义等进行了研究和思考,相关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其中,一些研究涉及到了法国大革命革命失败的原因,但对革命失败原因作出较多、较系统、较深刻的剖析的,在国外主要是着名思想家伯克、贡斯当、托克维尔,在国内则主要是学者高毅和朱学勤。通过综合、梳理他们的观点,本文认为法国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摧毁宗教与传统、采用过于激进的变革方式、消灭贵族和教士、实践有着诸多缺陷的卢梭思想、过于推崇平等而使平等压倒了自由以及文人主导政治生活,而法国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有两个,即尖锐复杂的阶级阶层矛盾与激进的群众心理及政治氛围。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本文进一步认为,导致法国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客观原因是主观原因发挥作用的条件,而主观原因则影响着客观原因发挥作用的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旧制度下法国社会长期积累的矛盾使国王及特权阶层成为众矢之的,从而断绝了革命者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道路的可能性,而复杂的社会矛盾与激进的群众心理及政治文化也使革命领导者不得不接受甚至依赖由底层群众所推动的、异常激烈的革命形式;另一方面,革命领导者及革命群众所采取的激进的、极端的革命措施也引发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对,而由此导致的国内动乱及国外军事干涉又激化了国内本来已经错综复杂的矛盾,使革命领导者和革命群众更加激进,并进一步激化国内国外矛盾。等到最为激进的雅各宾派被推翻后,新成立的督政府面对前任革命者留下的错综复杂且日益恶化的局面,回天乏力,只能依靠军人的力量来维持秩序,当民众厌倦革命之时,专制便卷土重来了。
谢垠[8](2020)在《吉布提“总统多数联盟”发展研究(2003年-2020年)》文中认为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出现与发展是现代化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几乎每个国家都在实行政党政治。政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执政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决定国家发展前进的方向。因而只有深刻了解一国的执政党发展历史与前景动向,才能更好地与其交往与发展双边关系。当下中国在全球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又把吉布提作为其在非洲的支点国家。中吉两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军事、交通运输、国际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政治经贸方面的双边合作不断发展,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吉布提港自由贸易区等项目不断开始运行。密切的交往使得中国对吉布提的研究需要日益密切。目前国内对于吉布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吉布提的战略地位上,而对于吉布提的国家历史发展、国内现状等情况并没有太多关注,这对于中吉关系的发展十分不利。增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在与吉布提进行往来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并且拓宽对于吉布提的认识与了解。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研究目前吉布提的执政联盟——总统多数联盟,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吉布提建国以来政党发展的四个发展阶段,吉布提的政党在政党制度经历了从一党制到多党制的缓慢变化过程下的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发展状况,以及分析了吉布提政党发展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第二部分从组织基础、案例借鉴、现实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吉布提现任执政联盟——总统多数联盟成立的基础。第三部分以时间节点为线索,分别叙述总统多数联盟在成立初期,成员调整期和平稳发展期的发展状况和执政实践。第四部分总结了总统多数联盟执政以来的经验教训与未来的发展前景。总统多数联盟及其主要大党争取进步人民联盟自吉布提独立建国以来就一直占据吉布提执政党的位置没有动摇,即使当下面临反对党的诸多指责与抵制,其执政地位仍然十分稳固。并且可以预期的是,总统多数联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作为吉布提的执政联盟与国民议会的多数党在吉布提发挥极大的政治影响力。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了吉布提总统多数联盟成立以来在吉布提的执政情况并做出总结及展望,有助于中国进一步了解吉布提历史,也对中国今后与吉布提的交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赵凯明[9](2020)在《德意志帝国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参与 ——以民族自由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德国的资产阶级在近代以来一向以其政治上的“清静无为”而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与它的英国和法国的同侪们相比,德国资产阶级既缺少力量,又安于现状,安心作为“前工业化时代”的精英的小伙伴,亦步亦趋地跟随贵族。德国资产阶级也因此成为德国未能走上西方自由民主发展道路的主要责任人之一。本文通过对德意志帝国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参与研究,在政治这一直接的维度探究资产阶级在帝国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发现资产阶级不同于以往观点中的在政治上的“清静无为”,他们在帝国时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参与,既建设和巩固了德意志帝国,又促进了帝国的现代化。而且,本文在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参与的探讨,着重强调了德国资产阶级不同于英法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和独特的政治参与特点,这些既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们政治参与的优势,也限制了他们进一步的改革的动力。本文选取了帝国时期资产阶级主要的政治代表一民族自由党为案例,分析该党的政治参与。民族自由党是帝国时期名副其实的两个国家党之一,它的选民范围遍布整个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它的影响力在帝国议会中无可匹敌。民族自由党在70年代作为俾斯麦政府在议会取得多数支持的基石,参与建设和巩固了德意志帝国。通过统一前所发展出的资产阶级的名流政治模式,民族自由党的名流们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具有社会排外性的一小撮精英们通过宣称代表全社会利益而获得政治和社会道德的领导,个人的声望和民众的认可是其领导的基础。但是在统一之后的大萧条期间,工业化所带来的不均衡发展的后果使得统一的民众支持消失了。名流政治的狭隘性和超然调和的政治宣言不能适应现在选民所迫切需要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的保护,下层的挑战使得名流政治在国家层面逐渐走向瓦解。70年代末的关税之争表明,政党现在必须将自己与其所依赖的选民的利益联系起来才能得到支持。80年代以来,在国家层面失去活力的民族自由党在其地方分支的引领下重新焕发活力,充满活力的民族自由党的地方党一直在地方占据主导地位,它们通过发展出一种地方关切的导向,在地方和国家两个层面复兴民族自由党,倡议地方事务的优先性,调和工业和农业冲突。但这种复兴是以民族自由党逐渐退出帝国政治和党的分裂为代价的。到了帝国晚期,民族自由党的国家党对地方党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再不能发起一场统一的运动,对地方事务的关切让民族自由党对民主化改革失去热情,阻碍了帝国的进一步宪法改革。通过对资产阶级在帝国时期的政治参与的研究,我们可对德意志特殊道路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德国历史的独特性可能在于其长期分裂所造成的地区差异和工业化进程的迅猛而不均衡的特点。地区分歧阻碍统一的政治行动;而迅猛且不均衡的工业化发展加剧了地区,社会群体,和经济部门间的分歧。很难在这种情况下维系一个统一的政党,来借此进行改革。德国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政治参与正是在这种独特的历史环境中被塑造。
钮思佳[10](2020)在《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民主政治研究》文中认为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是德国1848年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之一,与德国1848年革命相同,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一开始就具有双重目标:实现德意志统一和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议会围绕这两项任务开展了一系列艰难的工作,尽管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在制度建设和思想传播方面依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1815年-1848年是“革命前时期”,这一时期德意志的民主追求已经初步显现。德意志境内出现了一些具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性质的运动:大学生中出现民主思潮,成立了大学生协会;南德的邦国进行了自由主义改革;出现了许多倡导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作家和作品。同时,整个欧洲的氛围也对德意志产生了影响。法国的1830年革命和1848年革命给了德意志的自由主义者和激进主义者很大的鼓舞,瑞士独立联盟战争刺激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德国1848年革命的爆发。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在各派的争论中进行了紧张的筹备,确定了选举制度并进行了民主选举。尽管选举过程存在很多缺憾,但确立了普选的原则,为未来选举法的制订奠定了基础。议会在进行过程中形成了左中右三个派别,这些派别经历分裂,形成了党派林立的局面。其中左派最为激进,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在议会中提出了很多符合民众利益的方案。议会中的派别分歧虽然耽误了决策的进程,但是从长远来看促进了未来德国党派和政党政治的形成,影响深远。议会围绕统一和自由两个问题进行,主要议题是颁布保障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宪法以及确定统一德意志的方案。议会围绕议题进行了激烈的民主讨论,确立了民主制度的运行模式。宪法中明确提出保护人民的财产自由,新闻自由和集会自由,打破了革命前的高压政策。而统一问题上,大德意志方案与小德意志方案的争论最终以投票选举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为皇帝,把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帝国之外告终。然而普鲁士国王不肯接受革命授予的皇冠,导致议会统一德意志的目标没有实现。尽管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最终失败,却留下了深远影响。议会颁布的宪法保障了资产阶级的自由与民主,为未来魏玛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宪法奠定了基础。议会中形成的各种派别促进了德意志政党政治的发展。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也提高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使得自由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议会确定的民主运作模式为未来议会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尽管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德意志经历了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的时期,但是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带来的影响依然不可磨灭。
二、法国国民议会对其政府的监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国国民议会对其政府的监督(论文提纲范文)
(1)跨阵营的探路者:法国议员在中法建交中的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先行探路:1955年法国议会代表团访华 |
二、 维系联络:时局变动下的议员访华 |
三、 巩固建交:1964年法国议员代表团访华 |
结 语 |
(2)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预决算差异 |
1.4.2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 |
1.4.3 预决算差异度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研究创新 |
1.5.2 本文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预决算差异的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2.1.3 文献评述 |
2.2 预决算支出差异分析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
2.2.3 晋升竞争理论 |
2.2.4 政府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
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分析 |
3.1 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制度现状分析 |
3.1.1 预算编制的制度现状 |
3.1.2 预算执行的制度现状 |
3.1.3 决算审查的制度现状 |
3.1.4 结转结余的制度现状 |
3.1.5 其它相关制度现状 |
3.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分析 |
3.2.1 全国层面 |
3.2.2 中央与地方层面 |
3.2.3 省级层面 |
3.2.4 部门预算层面 |
3.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结构特征分析 |
3.3.1 全国层面 |
3.3.2 中央与地方层面 |
3.3.3 省级层面 |
3.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区域特征分析 |
3.5 中国预决算差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5.1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立法层级不够高 |
3.5.2 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调整差异较大 |
3.5.3 公共决策与预算衔接不畅 |
3.5.4 部门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约束 |
3.5.5 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监管不到位 |
3.5.6 约束机制不健全,未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
3.6 本章小结 |
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及成因研究 |
4.1 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 |
4.1.1 普遍性 |
4.1.2 不可预知性 |
4.1.3 非对称性 |
4.1.4 成因的多样性 |
4.1.5 适度性 |
4.2 中国预决算差异的基本判断 |
4.3 预决算差异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技术因素 |
4.3.2 制度因素 |
4.3.3 政策因素 |
4.3.4 经济因素 |
4.3.5 管理因素 |
4.3.6 主体互动因素 |
4.4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客观定位 |
4.5 本章小结 |
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分析 |
5.1 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概述 |
5.2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 |
5.2.1 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5.2.2 部门预算编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5.2.3 不完全信息两期序贯博弈(部门预算博弈策略) |
5.3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 |
5.3.1 博弈特点 |
5.3.2 策略空间 |
5.3.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
5.3.4 均衡分析 |
5.4 预算监督:支出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博弈 |
5.4.1 博弈特点 |
5.4.2 策略空间 |
5.4.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
5.4.4 均衡分析 |
5.5 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 |
5.5.1 主体博弈因素分析 |
5.5.2 政策启示 |
6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分析 |
6.1 回归模型设定 |
6.1.1 静态面板模型 |
6.1.2 动态面板模型 |
6.2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
6.3 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
6.4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成因的实证结果 |
6.5 时空异质性分析 |
6.5.1 地区异质性分析 |
6.5.2 时间异质性分析 |
6.6 稳健性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成因的贡献度分解 |
7.1 测度贡献度的基本原理 |
7.1.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夏普利值分解 |
7.1.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
7.2 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分解 |
7.2.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
7.2.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
7.3 预决算差异贡献度的内部动态分析 |
7.3.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
7.3.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
7.4 时空异质性分析 |
7.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
7.4.2 时间异质性分析 |
7.5 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主要成因 |
7.5.1 调整差异的成因分析 |
7.5.2 执行差异的成因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预决算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 |
8.1 美国 |
8.1.1 美国联邦政府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
8.1.2 美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
8.2 日本 |
8.2.1 日本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
8.2.2 日本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
8.3 法国 |
8.3.1 法国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
8.3.2 法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
8.4 国际经验及启示 |
8.4.1 健全法律体系,提高预算法治化水平 |
8.4.2 预算编制科学精细,预算执行规范有序 |
8.4.3 严控预算调整,强化监督问责 |
8.4.4 预算信息充分公开,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基本原则 |
9.2.1 坚持预算法定原则 |
9.2.2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
9.2.3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 |
9.2.4 坚持系统观念 |
9.3 相关政策建议 |
9.3.1 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 |
9.3.2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项制度有效衔接 |
9.3.3 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降低预算调整差异 |
9.3.4 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严控预决算执行差异 |
9.3.5 完善预算监督约束体系 |
9.3.6 预决算差异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2016-2019年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情况(59个部门) |
附录二:各国预算和决算相关数据 |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3)柬埔寨政治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政治文化概念研究 |
二、关于柬埔寨政治文化研究 |
三、关于王权与教权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 |
第五节 理论框架和基本结构 |
一、历史时期划分 |
二、王权和教权在政治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文章基本结构 |
第一章 王权与教权结合初构柬埔寨政治文化 |
第一节 本土价值观念塑造柬埔寨政治文化底基 |
一、尊崇女性的性别观念 |
二、泛灵崇拜的本土信仰 |
第二节 印度宗教传入构建王权与教权关系 |
一、印度教中的王权与教权结合 |
二、佛教替代印度教占支配地位 |
第三节 王权与教权结合的政治文化特点 |
一、多元信仰体系建立思想认同 |
二、王权高于教权的政治秩序 |
三、宗教伦理秩序下的伦理背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法国殖民影响柬埔寨政治文化 |
第一节 法国殖民政府弱化王权和教权 |
一、推动制度改革削弱王权影响力 |
二、插手王位继承意图控制后继国王 |
三、控制教育淡化教权和王权影响力 |
第二节 法国殖民时期柬埔寨民族主义觉醒 |
一、“受阻的”民族意识发展 |
二、民族主义思想觉醒和传播 |
三、民族主义促成政党政治与宪政体制 |
第三节 法国殖民统治下的政治文化特点 |
一、王权适度调适回应外部压力 |
二、佛教民族主义思潮初现端倪 |
三、初建的民主制度形式大于内容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方政治思想制度冲击柬埔寨政治文化 |
第一节 西哈努克佛教社会主义理念与实践 |
一、从佛教民族主义到二轮理论 |
二、西哈努克佛教社会主义施政理念 |
三、佛教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政治实践 |
第二节 冷战漩涡中的柬埔寨政治 |
一、西哈努克中立外交政策失效 |
二、朗诺政权推动“双头政治”形成 |
第三节 共产主义对柬埔寨政治文化的影响 |
一、极左政策对柬埔寨政治文化的影响 |
二、延续社会主义路线与探求发展道路 |
第四节 东西方价值碰撞中的政治文化特点 |
一、柬埔寨政治受到西方思想制度形塑 |
二、王权衰降成就西哈努克个人影响力提升 |
三、柬埔寨佛教朝政治化方向发展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党政治主导柬埔寨政治文化 |
第一节 王权政治影响力的边界 |
一、受《柬埔寨王国宪法》制约的王权 |
二、西哈努克积极参政维护权威 |
三、西哈莫尼远离政治保持影响 |
第二节 政党政治推动政治发展 |
一、当代政党制度构建与发展 |
二、主要政治党派关系演变 |
三、从“多党”到“一党”政治演变 |
第三节 人民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影响 |
一、人民党主导柬埔寨政治发展 |
二、人民党自我调节适应发展需要 |
三、人民党塑造国家对外关系形象 |
第四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特点 |
一、柬埔寨确立多党选举制度 |
二、君主立宪制度下形成“强政党”政治 |
三、柬埔寨佛教政治化程度加深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柬埔寨政治文化的演进 |
第一节 王权与教权并立中的庇护关系 |
一、庇护关系根植于本土价值观念 |
二、不平衡教俗并立中的庇护关系 |
三、现当代意义下的教俗并立关系 |
第二节 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演变 |
一、印度宗教文化的本土化演变 |
二、法国殖民文教系统的本土化演变 |
三、西方政治思想制度的本土化演变 |
第三节 王权与教权对政治权力分配的重要作用 |
参考文献 |
(4)阿尔及利亚军政关系研究 ——基于调和理论的考察(1954-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及其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阿尔及利亚的军队发展 |
第一节 民族解放军的组建与发展(1954 年—1962 年) |
一、民族解放军的组建 |
二、民族解放军的发展 |
第二节 国家人民军的建设与转型(1962 年—2019 年) |
一、军队构建阶段 |
二、快速发展阶段 |
三、改组调整阶段 |
四、职业化转型阶段 |
第三节 阿尔及利亚的军事思维 |
一、军事能力:职业化与等级化 |
二、军事属性:管理者与国家民族主义 |
三、军事态度:保守性与防御性 |
第四节 关于军队内部调和性的基本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阿尔及利亚军事与政治的互动 |
第一节 政治制度转型前的军政关系:双重政府 |
一、“双重政府”的初现 |
二、“双重政府”的确立 |
第二节 政治制度转型后的军政关系:军党联合 |
一、军党联合阶段的初期特征 |
二、军党联合阶段的后期特征 |
第三节 布特弗利卡时期的军政关系:重组转型 |
一、平稳过渡阶段(1999 年—2004 年) |
二、持续分化阶段(2004 年—2014 年) |
三、加剧恶化阶段(2014 年—2019 年) |
第四节 关于军事与政治调和性的基本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阿尔及利亚军事与社会的互动 |
第一节 军事影响社会的直接形式:兵役制度 |
一、兵役制度的实施与改革 |
二、兵役制度的现实影响与问题 |
第二节 军事影响社会的重要途径:相关议会机构与新闻媒体 |
一、军队与相关议会机构 |
二、军队与新闻媒体 |
第三节 社会对军事的态度与回应:伊斯兰团体与工会组织 |
一、伊斯兰团体与军队 |
二、工会组织与军队 |
第四节 关于军事与社会调和性的基本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阿尔及利亚军政关系的危机:2019 年大规模示威游行抗议活动 |
第一节 2019 年大规模示威游行抗议活动 |
一、大规模示威游行抗议活动的背景 |
二、大规模示威游行抗议活动的过程 |
三、大规模示威游行抗议活动中的军队态度 |
第二节 后布特弗利卡时代的军政博弈与总统选举 |
一、军政博弈 |
二、总统选举 |
第三节 调和理论视角下关于此次军政危机的基本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文件资料 |
?、英文文献 |
三、法文文献 |
四、阿文文献 |
五、中文文献 |
六、主要媒体与网站 |
(5)代议机关投票表决的公开性和秘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几则典型案例引发的思考:代议机关应该采用哪种表决方式?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投票表决的历史发展——公开性和秘密性的演变 |
第一节 雅典民主政治中的投票表决方式 |
一、雅典民主的初尝试——以抽签为主 |
二、雅典民主的初尝试——投票选举 |
三、雅典民主投票的不利影响 |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选民投票方式由公开到秘密的演变——以英国为典型 |
一、英国选民投票方式的变迁 |
二、英国议会改革中关于选民投票方式的辩论 |
三、英国选民投票方式变迁的启发 |
第三节 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投票表决方式由秘密演变为公开——以美国为典型 |
一、美国国会的秘密会议制度 |
二、1970美国国会改革逐步实现了由秘密到公开的转变 |
第二章 代议机关的表决方式与代议制度 |
第一节 代议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当代特点 |
一、代议制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
二、代议制度运行的特点 |
第二节 议员-选民关系与表决方式 |
一、密尔的思考——“专职代表说”还是“使节说” |
二、现代民主社会议员-选民关系的理论学说 |
三、议员-选民关系决定了代议制是责任政治 |
第三章 资本主义国家代议机关的投票表决方式及适用依据——以英、美、法、日为典型 |
第一节 英、美、法、日四国代议机关投票表决方式 |
一、英国议会的投票表决方式 |
二、美国国会的投票表决方式 |
三、法国国会的投票表决方式 |
四、日本国会的投票表决方式 |
第二节 公开还是秘密——代议机关适用投票表决方式的考量 |
一、公开表决符合代议制责任政治的要求 |
二、缺乏公开表决的条件时秘密投票更合适 |
三、适用表决方式的具体考量 |
第三节 代议机关公开投票表决的条件 |
一、议事公开制度 |
二、议员免责权 |
三、选民的理性判断 |
第四章 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投票表决方式 |
第一节 人大及其常委会投票表决方式的历史演进 |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多种表决方式并存 |
二、1954年确立了无记名投票、举手表决方式为主的表决方式 |
三、“文革”特殊时期人大制度遭到破坏 |
四、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确立了人大及其常委会表决制度 |
第二节 人大及其常委会投票表决的方式 |
一、举手表决 |
二、投票(无记名投票) |
三、电子表决器表决 |
四、我国港澳台地区立法机关的投票表决方式 |
第三节 人大及其常委会投票表决方式的特点及问题 |
一、以秘密性投票表决为原则 |
二、尚不具备普遍性公开投票的社会共识和环境 |
三、推崇秘密投票表决的原因 |
第五章 完善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表决方式的设想 |
第一节 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表决方式的法律制度 |
一、由法律固定表决方式 |
二、完善举手表决的程序 |
三、完善秘密写票处的程序 |
第二节 党员人大代表委员投票的党纪和法律的衔接 |
一、党内法规没有对党员人大代表委员的投票纪律作针对性的、明确的规定 |
二、现行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投票表决方式不利于党纪和法律的衔接 |
三、人大及其常委会投票表决方式类型化 |
第三节 正确认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投票表决行为 |
一、客观对待投票表决的公开性和秘密性 |
二、提高人大代表委员的责任意识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及译着类 |
二、编着类 |
三、杂志类 |
四、学位论文类 |
五、网站类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法国宪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总结与评述 |
四、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主要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一、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宪法 |
(一)法国大革命与法国近代法律制度的构建 |
1、法国大革命 |
2、启蒙法律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关系 |
3、法国大革命对革命后法律制度的影响 |
(二)法国宪法的产生 |
1、二战前的法国宪法 |
2、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宪法理论的发展 |
(三)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及世界宪法发展的影响 |
1、对欧洲宪法发展的影响 |
2、对世界宪法发展的影响 |
二、法国大革命对宪法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
(一)法国大革命对革命后宪法的形式影响 |
1、法国宪法的形式类型 |
2、法国宪法的特点 |
(二)法国大革命对宪法原则的影响 |
1、主权原则 |
2、分权原则的实践 |
3、公民权利的保障 |
(三)法国大革命对宪法的实质影响 |
1、革命精神对宪法理念的影响 |
2、对宪法价值的影响 |
3、对宪法内容的影响 |
4、对宪法的负面影响 |
三、法国大革命对宪法政治模式的影响 |
(一)法国的政治模式 |
1、革命初期的国民议会制度 |
2、近代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3、半总统半议会制 |
(二)法国的宪法政治模式 |
1、法国宪法政治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
2、革命时期法国的宪法实践 |
3、法国的宪法政治发展 |
(三)法国宪法政治模式与法国国家治理 |
1、法国模式下的国家治理 |
2、法国宪法政治模式对国家治理的积极影响 |
3、法国宪法政治模式对国家治理的消极影响 |
四、法国宪法发展道路的评析与借鉴 |
(一)近代法国宪法及其发展评析 |
1、关于法国宪法的评价 |
2、法国宪法发展评析 |
3、关于宪法审查制度 |
(二)坚持中国特色宪法发展道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法国大革命失败原因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法国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关于法国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对现有研究之整体评述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1.3.1 革命 |
1.3.2 自由 |
1.3.3 平等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与失败 |
2.1 法国大革命的开端 |
2.1.1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2.1.2 法国财政危机的爆发 |
2.1.3 三级会议的召开与网球场宣誓 |
2.1.4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
2.2 法国大革命的发展与高潮 |
2.2.1 《人权宣言》的发表 |
2.2.2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
2.2.3 吉伦特派的掌权与垮台 |
2.2.4 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 |
2.3 法国大革命的尾声 |
2.3.1 热月政变与督政府的统治 |
2.3.2 雾月政变与拿破仑的上台 |
第三章 国外着名思想家对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 |
3.1 伯克——以保守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批判性思考 |
3.1.1 摧毁传统和宗教 |
3.1.2 错误地推崇抽象的政治理论 |
3.1.3 扼杀自由与平等 |
3.1.4 建立多数压迫少数的纯粹民主制 |
3.1.5 以革命取代改革 |
3.2 贡斯当——以自由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反思 |
3.2.1 人民主权不应当不受限制 |
3.2.2 主权的归属不应当等同于主权的行使 |
3.2.3 混淆古代自由与现代自由 |
3.2.4 代议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设计 |
3.3 托克维尔——以自由主义为视角的较为全面的反思 |
3.3.1 与宗教为敌又使革命成为宗教 |
3.3.2 错误地打倒教士与贵族 |
3.3.3 革命激化了不同等级之间的激烈矛盾 |
3.3.4 对平等和自由的关系认识有误 |
3.3.5 启蒙思想家和文人的负面影响 |
第四章 国内着名学者对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 |
4.1 高毅——政治文化的反思视角 |
4.1.1 重权轻法的历史文化传统 |
4.1.2 对代议制的不信任 |
4.1.3 绝对化的平等观 |
4.1.4 充满危机感的革命观 |
4.1.5 民族“再生”的追求 |
4.1.6 对阴谋的恐慌 |
4.2 朱学勤——对卢梭政治哲学的影响的反思 |
4.2.1 卢梭思想存在诸多问题 |
4.2.2 卢梭思想成为革命领导者的圭臬 |
第五章 对法国大革命失败原因的重新思考 |
5.1 主观原因 |
5.1.1 打倒宗教与传统 |
5.1.2 采用激进的变革方式 |
5.1.3 消灭贵族和教士 |
5.1.4 实践卢梭思想 |
5.1.5 推崇平等压倒自由 |
5.1.6 文人主导政治生活 |
5.2 客观原因 |
5.2.1 尖锐复杂的阶级阶层矛盾 |
5.2.2 激进的群众心理和政治氛围 |
5.3 主客观原因的互动 |
5.3.1 阶级矛盾限制了斐扬派走英国式宪政道路的主观愿望 |
5.3.2 路易十六的逃亡断送了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可能 |
5.3.3 内外交困埋葬了吉伦特派在革命中的主导地位 |
5.3.4 内忧外患及狂热的革命意识形态催生了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 |
5.3.5 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迫使督政府接受了拿破仑的独裁统治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吉布提“总统多数联盟”发展研究(2003年-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一、课题选题背景与主要观点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创新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吉布提政党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政党组织发展状况 |
第二节 一党制时期各政党的发展状况 |
第三节 渐进式多党制时期各政党的发展状况 |
第四节 全面实行多党制时期各政党的发展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总统多数联盟成立的基础分析 |
第一节 总统多数联盟成立的组织基础 |
第二节 总统多数联盟成立的案例借鉴 |
第三节 总统多数联盟成立的现实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统多数联盟的执政实践与发展状况分析 |
第一节 总统多数联盟成立初期的执政实践和发展状况分析 |
第二节 总统多数联盟组织调整期的执政实践与发展状况分析 |
第三节 总统多数联盟平稳发展期的执政实践与发展状况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统多数联盟执政的经验教训与发展前景 |
第一节 总统多数联盟执政的经验 |
第二节 总统多数联盟执政的教训 |
第三节 总统多数联盟执政的发展前景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吉布提政党发展历史示意图 |
(9)德意志帝国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参与 ——以民族自由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创新点 |
(三)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德国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参与 |
第一节 资产阶级与自由宪法运动(1815-1847年) |
(一) 资产阶级与第一次自由宪法运动(1815年-1830年) |
(二) 第二次自由宪法运动与资产阶级其他的政治参与(1830-1847年) |
第二节 资产阶级与德意志统一运动(1848-1870年) |
(一) 1848年革命一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的尝试(1848年-1849年) |
(二) 新时期的转向:资产阶级与德意志的统一(1850-1870年) |
第二章 德意志帝国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参与平台和路径 |
第一节 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和政治参与平台 |
第二节 帝国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参与路径 |
(一)资产阶级政治参与的中心:议会 |
(二)公共空间中的政治参与 |
(三)行政机构中的政治参与 |
第三节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主要政党 |
第三章 民族自由党的政治群体构成与政治诉求 |
第一节 民族自由党的崛起与发展 |
第二节 民族自由党的政治群体构成:“有产者和文化人的党” |
第三节 民族自由党的政治诉求 |
(一)国家与人民二元论下的自由主义 |
(二)不断消退的自由主义和党的分裂及转右(1878年之后) |
第四章 民族自由党的政治参与特点和政治参与成果 |
第一节 民族自由党的政治参与特点 |
(一)“非政治的”名流政治及其限制 |
(二)充满活力的地方党和地区的分裂 |
第二节 民族自由党的政治参与成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民主政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写作缘由 |
二、学术史梳理 |
(一) 国外研究 |
(二) 国内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案例分析法 |
(三) 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1848年革命与德意志的民主追求 |
第一节 三月革命前时期德意志民主思想的发展(1815-1848) |
一、学生的民主思潮 |
二、各地的自由主义改革 |
三、文学艺术中的自由主义 |
四、法国革命的影响 |
五、瑞士独立联盟战争的影响 |
第二节 1848年德国革命的目标和任务 |
第二章 作为民主选举结果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 |
第一节 议会的筹备与选举 |
一、民主选举规则的制定 |
二、各地的选举情况及其局限性 |
第二节 议会的人员构成 |
第三节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中的派别与分歧 |
一、各派别概况 |
二、左派的主张与分裂 |
三、各派的分歧及影响 |
第三章 议会围绕主要论题的民主讨论 |
第一节 议会的民主运作模式 |
第二节 基本权利法的出台 |
第三节 民主方式统一国家的努力 |
第四节 民主运作中的经验教训 |
第四章 议会的宝贵遗产 |
第一节 宪法的颁布 |
第二节 政党政治的形成 |
第三节 自由思想的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法国国民议会对其政府的监督(论文参考文献)
- [1]跨阵营的探路者:法国议员在中法建交中的角色[J]. 高嘉懿. 世界历史, 2021(05)
- [2]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D]. 陈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10)
- [3]柬埔寨政治文化研究[D]. 顾佳赟.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阿尔及利亚军政关系研究 ——基于调和理论的考察(1954-2019年)[D]. 马文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5]代议机关投票表决的公开性和秘密性研究[D]. 刘妤.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6]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法国宪法影响研究[D]. 王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法国大革命失败原因再思考[D]. 周义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8]吉布提“总统多数联盟”发展研究(2003年-2020年)[D]. 谢垠.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9]德意志帝国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参与 ——以民族自由党为例[D]. 赵凯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民主政治研究[D]. 钮思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