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稻先驱,杂交稻珍品良友培酒(65002)

超级稻先驱,杂交稻珍品良友培酒(65002)

一、超级稻的先锋 杂交稻的瑰宝 两优培九(65002)(论文文献综述)

吕川根,邹江石[1](2016)在《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三系杂交稻汕优6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研攻关和推广过程。最初是尝试通过化学杀雄制种的方法利用典型籼粳杂种的优势,在亚优2号的育种实践失败后,技术路线调整为通过光温敏两系法将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江淮生态区的水稻理想株型相结合,克服杂交稻结实率不高、不稳等弱点,达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泛并能安全制种的目标。通过分析多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父本配组的杂种F1的性状表现,确定以带有1/4爪哇稻亲缘的培矮64S为重点母本,选择优势生态群中的合适类型父本重点配组,避开生育期超长和植株偏高等障碍性问题,并根据江淮流域一季稻区的常年气候特点进行生态育种。通过大量筛选,育成两优培九,达到遗传、形态和功能"三优"的统一,将优质、超高产、多抗性状聚集于一体。通过对培矮64S育性转换、开花授粉有危害的高温、低温指标的研究和对各生态区常年气候中出现这些温度频率的分析,提出适宜制种区域和相应的父母本安全抽穗期。研究培矮64S育性转换的植株温度指标,提出遭遇低温危害时"以水调温"的制种纯度保障技术。通过对两优培九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宜生长条件的研究,提出适宜种植区、各种植区的适宜齐穗期和主要种植方式的播栽期等生产指导性指标,分析生产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研发提高结实率及其稳定性的栽培技术。通过配套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应用,两优培九在南方稻区多年大面积成功种植。通过全程回顾育种战略的形成、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品种培育和核心配套技术的研发及示范推广过程,论述了两优培九育成和大面积应用的意义;补充了水稻理想株型中的茎秆分布性状,提出"渔叉型"茎秆分布的概念;认为可以利用籼粳米质性状的互补选择各种适口性的稻米;大面积成功推广一个品种,尤其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前瞻性地研究品种的最适生长条件,然后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规划最适种植区,并制定相应的最优栽培措施,还要储备可能发生问题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

陈静,蒋彦婕,杨娟[2](2016)在《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重大成果的形成过程剖析与思考》文中认为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是我国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协作攻关中形成的一个重大成果。笔者作为成果所在研究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回顾了任务接受、成果研发、配套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过程,并根据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了在科研中要确立正确研究方向和目标,并持之以恒;要密切注意和利用新的有用种质;要加强研究配套应用技术,保障成果的推广应用;要组织大联合协作网;要注重知识产权的研制和申请保护等有利于形成重大成果的思考。

罗孝和,夏石头,罗珊,卢志成,张志刚,王桂元[3](2010)在《两用核不育系及其超级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袁隆平院士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两系—一系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笔者通过多年潜心探索和研究,率先成功育出大面积应用的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并发明了配套的冷水串灌繁种技术,育成两系法先锋组合———培两优特青。与江苏农科院合作育成两优培九达到了国家超级杂交水稻第1期育种目标;进而育成了P88S,并配制了两优0293、两优389超级稻组合(产量超12 t/hm2),提前实现了国家超级杂交水稻第2期育种目标;育成了双8S、T64S等不育系,配出产量潜力更高的杂交水稻双两优1号(产量超12.75 t/hm2),向超级稻第3期育种目标(13.5 t/hm2)迈进。

罗彦长[4](2006)在《水稻抗白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多数杂交水稻组合不抗白叶枯病,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将单个或多个抗病基因转到或聚合到不育系和恢复系中,对杂交水稻进行抗性改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因其对目标基因的快速准确选择为回交育种提供有效工具。以回交转育为基础,采用田间接菌鉴定和分子标记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导入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和(或)Xa23,在保持原受体优良性状基础上,增强其抗白叶枯病的能力。 此外,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安全问题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近年来两系杂交稻发展势头有所减弱,本研究还通过多年对我们育成的多个不育系分期播种试验,系统地对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进行研究,研制安徽省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特性鉴定及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 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导入光敏不育系中,育成抗白叶枯病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3418S(Xa21)和籼型温敏核不育系3178S(Xa21)。其抗性达到了IRBB21的抗性水平,且保持了3418S和399S的明显的光、温敏核不育特性,前者保持3418S优良经济性状,于2002年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并申报了品种权;后者经济性状优于399S。可用于两系法杂交优势利用,提高两系杂交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2) 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与广亲和基因聚合于恢复系中,育成抗白叶枯病的广亲和恢复系抗4183(Xa21),在保持广亲和恢复系4183优良经济性状的基础上,增强其抗白叶枯病的能力,其抗性达到了IRBB21的抗性水平,为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良好的亲本。 3) 将同位于第11条染色体的两个距离较近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和Xa23)整合到一起,育成聚合Xa21和Xa23的矮败型核质互作不育系R106A,其抗白叶枯病能力增强,达到高抗水平,抗性的持久性可能会大大延长。雄性不育性稳定达标。采用分子标记对核质互作型不育系的抗性改良非常重要,但难度增加,尚未见报道。该不育系的育成,可直接配组利用。也为白叶枯病持久抗性改良提供较好的平台。 4) 1991-2001年对相继育成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的7个光、温敏核不育系:7001S、3502S、8087S、3516S(以上粳光敏型)、2301S、399S(以上籼温敏型)和3418S(籼光敏型)连续多年分11期播种,获得各自的生育特性、光温生态、育性(不育期、可繁期、育性转换期)、抗性、实用性等性状的大量数据,并送中国水稻所人工气候箱作育性及不育起点温度鉴定和选送3个不育系参加全国联合生态

全永明[5](2005)在《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的示范与推广概述》文中研究表明总结了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自1998年以来的示范推广概况及其在全国不同生态区的种植表现,分析了两优培九得以快速推广的主要原因。

南京两优培九种业有限公司[6](2001)在《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立新功的超级稻两优培九(65002)》文中指出 2000年9月,“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将两优培九列为超级稻先锋组合,2001年1月4日,因两优培九的大面积推广和优异表现,“超级杂交稻选育研究”被评为2000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首。 一、两优培九——国际领先技术的结晶 超级水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是总理基金项目“超级杂交稻选育

黄志林,阳庆华[7](2000)在《两优培九(65002)及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

二、超级稻的先锋 杂交稻的瑰宝 两优培九(6500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级稻的先锋 杂交稻的瑰宝 两优培九(65002)(论文提纲范文)

(1)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战略的形成和研发任务来源
2 籼粳亚种间超级杂交稻的品种研发和推广应用
    2.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及其育种实践
    2.2 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及其成效
3 对水稻育种研究的几点思考
    3.1 两优培九品种育成和大面积应用的意义
    3.2 关于水稻理想株型的再思考
    3.3 利用籼粳米质性状的互补选择各种适口性的稻米
    3.4 要加强品种的应用技术研究

(2)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重大成果的形成过程剖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两优培九品种重大成果的形成过程
    1.1 任务接受过程
    1.2 成果研发过程
    1.3 成果推广过程
2 有利于形成品种重大成果的对策思考
    2.1 要确立正确研究方向和目标,并持之以恒
    2.2 要密切注意和利用新的有用种质
    2.3 要加强研究配套应用技术,保障成果的推广应用
    2.4 要组织大联合协作网
    2.5 注重知识产权的研制和申请保护

(3)两用核不育系及其超级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
    1.1 中国第1个投入生产的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的选育
        1.1.1 培矮64S的不育起点温度及其实用性
        1.1.2 培矮64S——四合一的遗传工具[3]
        1.1.3 良好的株叶型
        1.1.4 高配合力
        1.1.5 培矮64S的发展
    1.2 P88S的选育
    1.3 双8S的选育[6]
    1.4 T64S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
2 两用核不育系的繁殖、提纯和制种
    2.1 繁 殖
    2.2 提 纯
    2.3 制 种
3 两系杂交稻及两系超级杂交水稻选育
    3.1 两优培特 (培两优特青) 的选育[12]
    3.2 两优培九的选育[13]
    3.3 两优0293的选育[14]
    3.4 两优389的选育[15]
    3.5 双两优1号的选育[5]
4 创新与展望

(4)水稻抗白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利用
        1.1 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
        1.2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鉴定
        1.3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定位
        1.4 我国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利用状况
    2 MAS在育种中的应用
        2.1 MAS在回交育种中的应用
        2.2 MAS在基因聚合中的应用
    3 两系法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3.1 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回顾
        3.2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
        3.2.1 水稻光敏核不育基因的标记及染色体定位
        3.2.2 育成了一批实用性的不育系
        3.2.3 育成了一批两系杂交稻组合
        3.2.4 两系杂交稻技术工程化及推广应用
        3.3 国外光、温敏核不育系研究概况
    4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杂交稻亲本的白叶枯病抗性改良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水稻材料
        2.2 供试白叶枯病菌株、接种和鉴定
        2.3 用于标记辅助选择的PCR标记
        2.4 杂交、回交选择方案
        2.5 育性鉴定方法
        2.6 广亲和性鉴定
        2.7 恢复性鉴定及产量比较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及其杂种的抗性
        3.2 光敏不育系3418S的抗性改良
        3.2.1 MAS体系建立
        3.2.2 抗3418S回交育种过程
        3.2.3 改良型光敏不育系3418S(Xa21)育性鉴定筛选
        3.2.4 改良型不育系3418S(Xa21)的抗性鉴定
        3.2.5 改良型3418S(Xa21)播种至始穗历期比较
        3.3 抗稻白叶枯病低温敏核不育系R3178S选育
        3.3.1 MAS体系建立
        3.3.2 杂交、回交育种过程
        3.3.3 育性筛选鉴定
        3.3.4 育成的低温敏型不育系R3178S(Xa21)的抗性鉴定
        3.4 广亲和恢复系4183的抗性改良
        3.4.1 MAS体系建立
        3.4.2 改良型广亲和恢复系4183(Xa21)回交育种过程
        3.4.3 改良型广亲和恢复系4183(Xa21)的抗性鉴定
        3.4.4 抗性改良型抗4183(R4183)的广亲和性鉴定
        3.4.5 抗4183恢复力鉴定和产量比较
        3.5 “持久”抗白叶枯病的三系不育系R3106A选育
        3.5.1 MAS体系建立
        3.5.2 聚合抗白枯病双基因R3106A育种过程
        3.5.3 改良型水稻新品系R106A(Xa21 & Xa23)和R106B(Xa21 & Xa23)的抗谱鉴定
        3.5.4 改良型水稻新品系R106A(Xa21 & Xa23)育性鉴定
    4 总结与思考
        4.1 本研究取得的结果与意义
        4.1.1 本研究获得主要结果
        4.1.2 本研究的意义
        4.2 讨论
        4.2.1 Xa21和Xa23基因的抗病特点及其聚合育种
        4.2.2 回交次数
        4.2.3 选择世代
        4.2.4 对杂交水稻的不育系进行抗性改良
        4.2.5 分子标记在回交育种中的应用
        4.2.6 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改良的策略
第三章 安徽省光温敏不育系育性、特性鉴定及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水稻材料
        2.2 气象资料
        2.3 研究方法
        2.4 人工气候箱鉴定
    3 研究结果
        3.1 粳型光敏不育系的生育特性及育性
        3.1.1 粳型光敏不育系的生育特性
        3.1.1.1 不育系的主要性状表现
        3.1.1.2 不育系播始历期与光温相关
        3.1.2 粳型光敏不育系育性表现
        3.1.2.1 自然条件下育性表现
        3.1.2.2 人工气候箱鉴定结果
        3.1.2.3 稳定不育期
        3.1.3 开花习性
        3.1.4 抗病性
        3.1.5 不育基因等位性测定
        3.2 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及特性
        3.2.1 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播始历期及光温相关分析
        3.2.2 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表现
        3.2.2.1 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3.2.2.2 人工气候箱内不同光温处理鉴定
        3.2.2.3 稳定不育期
        3.2.3 特征特性及抗性
        3.3 各不育系的应用对策
        3.4 不育系核心种子、原种生产技术
        3.4.1.光、温敏不育系核心种子生产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3.4.2.不育系核心种子生产的方法与程序
        3.4.2.1 粳型光敏不育系
        3.4.2.2 籼型温敏不育系
        3.4.2.3 低温敏型不育系
        3.4.3 建成不育系核心种子和原种生产体系
        3.5 不育系繁殖技术
        3.5.1 光温敏不育系繁殖的基本特点
        3.5.2 高产繁殖技术
        3.5.2.1 光敏不育系秋季繁殖高产技术
        3.5.2.2 籼型温敏不育系399S、2301S海南春季繁殖高产技术
        3.5.2.3 冷水灌溉繁殖高产技术
        3.6 制种安全技术
        3.6.1 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育性稳定的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3.6.2 将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安全时段内
        3.6.3 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
        3.6.4 防止不育系自交结实,确保制种纯度
        3.7 高产制种技术
        3.7.1 合理安排制种播期和父母本播差期,确保花期安全相遇
        3.7.2 培育适龄、多蘖壮秧
        3.7.3 合理栽插、建立高产群体结构
        3.7.4 “920”等激素应用
        3.7.5 穗期病害防治
    4 总结与讨论
        4.1 总结
        4.1.1 明确了实用性不育系,并为这些不育系的核心种子生产、繁殖、安全制种提供了技术依据
        4.1.2 完善了安徽省不育系核心种子生产技术
        4.1.3 研制了粳、籼不育系及相应父本种子繁殖技术
        4.1.4 在安徽省首次系统地研制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安全技术
        4.1.5 上述繁殖、制种技术用于大面积生产
        4.2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安全问题的讨论
        4.2.1 跨省到适宜生态区异地制种
        4.2.2 多系组合的选育
        4.2.3 核质互作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
        4.2.4 高效除杂的方法
        4.2.4.1 除草剂敏感基因的应用
        4.2.4.2 抗除草剂(Bastar)基因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简历和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Ⅱ: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操作步骤

(5)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的示范与推广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两优培九的示范与推广历程
2 两优培九在不同生态区的表现
3 两优培九得以快速推广的主要原因
    3.1 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对超级稻的大力支持是关键
    3.2 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保障
    3.3 栽培技术的配套完善是基础

四、超级稻的先锋 杂交稻的瑰宝 两优培九(65002)(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J]. 吕川根,邹江石. 中国农业科学, 2016(09)
  • [2]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重大成果的形成过程剖析与思考[J]. 陈静,蒋彦婕,杨娟.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3)
  • [3]两用核不育系及其超级稻研究[J]. 罗孝和,夏石头,罗珊,卢志成,张志刚,王桂元. 杂交水稻, 2010(S1)
  • [4]水稻抗白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D]. 罗彦长.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5]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的示范与推广概述[J]. 全永明. 杂交水稻, 2005(03)
  • [6]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立新功的超级稻两优培九(65002)[J]. 南京两优培九种业有限公司.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1(03)
  • [7]两优培九(65002)及高产栽培技术[J]. 黄志林,阳庆华. 四川农业科技, 2000(12)

标签:;  ;  ;  ;  

超级稻先驱,杂交稻珍品良友培酒(6500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