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治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吴蓓雯,叶向红,李素云,邵小平,唐小丽,谌永毅,秦莉媛,戚倩,曹伟新[1](2021)在《提高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临床管理实践的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服营养补充是无肠内营养禁忌证的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患者首选的营养治疗。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口服营养补充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提高患者对口服营养补充的依从性对于实现营养治疗目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受到来自患者、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制剂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临床实践情境中患者对口服营养补充的依从性并不理想,亟待进一步规范口服营养补充的临床管理实践,以提升患者对口服营养补充的依从性,具体内容包括:(1)营养治疗的最佳团队建设;(2)口服营养补充治疗计划实施前的患者评估;(3)口服营养补充患者的健康教育;(4)口服营养补充不耐受症状的预防与处理;(5)影响营养素摄入的疾病和症状的处理;(6)提高患者对制剂接受度的方法;(7)患者的随访与监测。
杨美[2](2021)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权重,为护理管理者和临床工作者评价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善。方法1.以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等为关键词,运用文献回顾、内容分析法等方法筛选有价值的中外文献,提取潜在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2.拟定访谈提纲,通过半结构访谈进一步获取补充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临床评价指标。3.召开专家小组会议进一步讨论确定各指标的名称、类别、计算公式、收集方法。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指标,初步拟定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4.根据初拟的早产儿呼吸窘迫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编制函询问卷,采用Likerts5级评分法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运用德尔菲法向新生儿危重症护理、护理管理、新生儿临床医学等领域的24名专家进行了3轮专家函询。5.运用SPSS24.0对专家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yerarchy Process,AHP)建立指标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4篇文献,两名分析员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指导结合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专病特点,初步提取41项三级指标,将同一类别相近指标整理归纳11项二级指标。2.分析访谈资料根据访谈结果补充9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3.经专家讨论认为初步提取的指标符合其分类类别,根据专家意见新增10项指标。初步拟定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池,共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59项。4.三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0.00%、92.86%、92.31%,专家权威系数为0.88,说明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而三轮函询的Kendall W协调系数分别是0.303、0.212、0.236,非参数检验P<0.05,反映了专家意见具有一致性。最终构建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43项。5.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和两两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系数CR<0.1,权重分配合理。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结构指标(0.1958)、过程指标(0.4934)、结果指标(0.3108)。二级指标权重前三位分别为:NICU专科护理(0.1383)、产房复苏(0.1383)、院内感染(0.1026)、安全不良事件(0.1026)。三级指标权重前三位分别为:黄金时间段复苏规范执行率(0.092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0.0684)、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0.0684)。结论参加3轮函询的专家的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较高,地域分布广泛,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信度高。构建形成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涵盖了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科学性。可为临床深入评价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田惠[3](2020)在《不同尿激酶封管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液封管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明确尿激酶溶液封管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有效性及适宜的封管时间,并通过对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的影响探讨尿激酶溶液封管的安全性,以期获得临床实用的通过尿激酶溶液封管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具体操作方法。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院ICU内收治的留置右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和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情况,导管留置日数,并行病情评估。尿激酶溶液封管组每周一次行颈内静脉双腔导管封管,将25000u/ml浓度尿激酶溶液分别于管路主端注入0.6ml,副端注入0.4ml,分别暂时封闭管路30分钟和60分钟。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封管30分钟。在封管结束后24小时分别采血行血凝常规化验及血常规、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化验,统计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APTT-R)、纤维蛋白原(FIB),及相关感染指标:WBC、CRP、PCT。每日观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标及出血事件情况,统计每组感染率和出血率。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结果经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21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9例,女性104例,年龄29-91岁,平均年龄(61.29±12.5)岁。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72例,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71例及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70例。三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在性别、年龄、原发病、导管留置日数、病情评估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7例,感染率10.92例/1000导管日,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感染例数为2例,感染率3.15例/1000导管日,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感染例数为2例,感染率3.09例/1000/导管日。在感染率方面,三组间总体率比较提示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572,P=0.023);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与60分钟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尿激酶溶液封管组在实验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与60分钟组及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患者均有轻度出血事件发生,三组出血率分别为12.86%,11.11%,15.4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609,P=0.737)。三组在干预前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采用尿激酶溶液封管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性血流感染。对于ICU患者颈内静脉双腔导管,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即可能有效,无需长时间封管。且尿激酶溶液封管对患者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无影响,安全有效。
陈彦亮[4](2020)在《恶性肿瘤患者中PICC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与PICC相关的血栓形成(PICC-related thrombosis,PRT)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化疗和其他支持治疗中断,并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评估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症状性PR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研究了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在2014年11月至2017年7月之间收治的938例置入PICC以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当患者出现临床相关症状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肺血管造影(CTPA)确认症状性PRT的发生。从电子病历系统中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史: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化疗史,吸烟史,血栓栓塞史,手术史,PICC置入史;病理诊断;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浓度,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和血小板(PLT)计数;置管情况:置入静脉,置入手臂和留置时间;临床治疗相关资料:化疗药物,输血,肠外营养,抗血小板药物,放疗和因放疗频繁抬举上肢;合并症:菌血症,穿刺部位感染,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肾脏疾病。留置时间为从PICC置入到拔管之间的时间差。PRT发生时间定义为从PICC置入到PRT发生之间的时间差。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PR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38例患者接受了超过120,000天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14天,其中63例(6.7%,0.51例/每1000导管日)发生了症状性PRT。其中61例为上肢静脉血栓(UEVT),其中浅表静脉血栓形成(SVT)18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9例,广泛静脉血栓形成(EVT)24例。有2例为肺栓塞(PE),还有2例患者为UEVT合并PE。938名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症状性SVT的有42名(4.5%)中,占所有UEVT事件的68.9%。PRT发生的中位时间为21天。PRT组的中位导管留置时间为66天,而无PRT组为117天。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抗高血压治疗、化疗史、肿瘤类型、化疗方案(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紫杉烷类、铂类、蒽环类药物)、菌血症、输血、胃肠外营养、放疗和因放疗抬举上肢是PRT的重要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 岁(OR 2.142,95%CI:1.118-4.103)和含氟尿嘧啶的化疗方案(OR 2.429,95%CI:1.013-5.825)是增加PRT发生风险的因素。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是PRT的保护性因素(OR 0.306,95%CI:0.113-0.828)。在确诊PRT后采用保守治疗的28例患者中,SVT,DVT和EVT患者在抗凝治疗后PICC导管保留的成功率相近(SVT:83.3%,DVT:62.5%和 EVT:75.0%;P=0.667)。结论:置入PICC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年龄>60岁和含氟尿嘧啶的化疗方案是PR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PRT低发生风险相关。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SVT是PRT的一种常见类型,临床上可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郭怡雪[5](2020)在《肿瘤PICC化疗患者无针输液接头留置时间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PICC化疗的肿瘤患者使用过的无针输液接头进行不同留置时间的细菌培养和增菌培养,确定不同类型无针输液接头合理留置时间,探讨无针输液接头的不同结构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给出临床建议,合理使用不同类型的无针输液接头,制定预防PICC化疗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策略。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对蚌埠市某三甲医院的263例PICC肿瘤患者进行调查,收集患者在进行导管维护时更换下来的无针输液接头,根据输液接头种类将其分成:A种(不透明金属弹簧机械阀正压接头)、B种(透明硅胶机械阀正压接头)、C种(分隔膜负压接头),采用微生物检测法,对三种无针输液接头进行不同留置时间后的细菌及增菌培养检测,分析三种无针输液接头的细菌及增菌培养结果。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263例样本进行数据分析。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63位患者中有97位患者使用A种输液接头,86位患者使用B种输液接头,80位患者使用C种输液接头。共有23位患者输液接头冲洗液培养阳性,即导管细菌定植,导管细菌定植率为8.75%,其中A种输液接头13例,导管细菌定植率为13.4%,B种输液接头6例,导管细菌定植率为6.98%,C种输液接头4例,导管细菌定植率为5%。本研究没有出现其他类型的导管相关性感染。(2)A、B、C三种输液接头不同留置时间冲洗液的细菌培养情况和增菌培养情况均没有差异,P>0.05。A、B、C三种输液接头在留置47d导管细菌定植率均比留置814d时的导管细菌定植率高。A种输液接头在留置814d,B、C两种输液接头在留置1521d时,相较细菌培养实验,增菌实验阳性结果增加最少。(3)A、B、C三种输液接头留置相同的时间时冲洗液细菌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种无针输液接头细菌及增菌培养实验结果,共分离出12种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包括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斯德葡萄球菌、沃式葡萄球菌)及芽孢杆菌属(包括有蜡样芽孢杆菌、球形赖氨酸杆菌、短小芽孢杆菌、解糖类芽孢杆菌),占94.4%;革兰氏阴性菌包括有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及大肠杆菌,占5.6%。结论: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的前提下,无针输液接头的留置时间至少为7d。使用A种输液接头的患者,无针输液接头留置不可超过14d;B、C两种无针输液接头留置时间不可超过21d。表面相对光滑,边缘没有缝隙的无针输液接头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较小。无针输液接头内部结构的不同对导管的细菌定植影响较小。
张叶[6](2020)在《延边地区ICU护士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信行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延边地区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知信行现状,比较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信行水平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分析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态度与行为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影响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ICU护士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的知晓情况及接受培训情况,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护教育与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刘晓颖编制的《急诊CRBSI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对延边地区190名ICU护士进行调查,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其中涉及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结果:(1)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总分为(10.45±2.51)分,及格率为24.74%,其中在导管并发症及导管维护方面的得分较低。年龄、受教育程度、医院级别、工作年限、在ICU的工作时间、职称、月收入水平、编制及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对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得分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态度总分为(84.38±7.53)分,态度较为积极,但在敷料的选择及更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方面还需加强。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在ICU的工作时间、职称、月收入水平、编制及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对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态度得分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行为总分为(86.74±6.82)分,在敷料应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等方面行为依从性较差。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在ICU的工作时间、职称、月收入水平、编制及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对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行为得分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层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教育程度、培训、知识及态度是影响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行为依从性的主要因素。(4)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态度、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5)55.80%的ICU护士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有一点了解;72.63%的ICU护士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且培训地点多为本院内,培训时间大多集中在半年内,培训方式多为两项及以上。结论:(1)延边地区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认知水平较低,应采取多种方法对ICU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整体提高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认知水平。(2)延边地区ICU护士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护理的态度尚可,但仍有提升空间。应鼓励态度积极的ICU护士发挥正向影响力,带动其他ICU护士也形成积极正确的态度。(3)延边地区ICU护士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护理的行为依从性较低,相关部门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出规范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护流程,提高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护理的行为依从性。(4)延边地区ICU护士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的了解程度较浅,接受培训现状不理想,管理者应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培养体系,提高本地区ICU护士的岗位胜任力。
刘艺[7](2020)在《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方法,对目前全球关于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进行合并,以期获得以下问题的相关证据:(1)维持儿科患者静疗通路有效性的影响因素(2)维持儿科患者静疗通路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 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库、PubMed、C 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辅以灰色文献、网络资源、期刊信息检索,检索时间截止2019年12月。检索有关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两名研究者(L、C)筛选并提取一般资料,针对不同研究类型进行纳入文献质量双人评价。用Stata12.0对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定性评价选择主题词汇总法。采用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判断Cochrane系统评价。对提取的定量资料进行Q检验和I2统计量异质性检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Begg秩相关法和Egger回归法定量识别发表偏倚。本次系统评价已在PRO SPERO国际前瞻性系统综述登记平台(http://www.crd.york.ac.uk/PROSPERO)注册,注册号为:CRD42020161239,并根据PRISMA指南的方针报告研究结果。结果:共纳入71篇文献,其中RCT中文16篇、英文5篇;CCT中文10篇、英文1篇;病例对照研究英文1篇;队列研究中文8篇、英文15篇;横断面研究英文1篇;Cochrane系统评价中英文14篇。两位审查者间Kappa值界于0.8~1.0之间,质量评价结果有较强一致性。(1)定量分析结果:穿刺成功率95%CI(2.85~5.48)、留置时间95%CI(1.074~1.546)、定位准确率 95%CI(1.074~1.546)、并发症发生率 95%CI(0.202~0.326)、导管受损95%CI(0.242~0.4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局均为“关键重要结局”,除定位准确率,GRADE推荐级别为强推荐(1)。(2)定性分析结果:通过主题综合结果分析结合健康社会生态学理论模型将影响因素分为上游因素、中游因素、下游因素。3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质量分别为:“中、中、中”。观察性研究的质量在GRADE定位为低质量证据。定性结果为中等、弱推荐(2)(3)系统评价再评价结果:采用AMSTAR进行质量评价,9个A级,4个B级,1个C级,英文研究全部为Cochrane研究,纳入研究的总体质量中等。研究整体报告质量平均分23.6分,总体报告质量较高(A),主要结局指标4个为关键重要结局、1个为重要非关键结局、1个为不太重要结局,推荐等级为弱推荐(2)。结论:(1)定量分析:置管部位、护理管理、使用药物、血管可视化技术是穿刺成功率的保护因素;导管固定方式、新型导管种类是留置时间的保护因素;定位方法、下肢静脉置管是定位准确率保护因素;预充式冲管、家属配合度是并发症发生率的保护因素。经下肢静脉置管、健康教育是导管受损的保护因素。(2)定性分析:患方因素:1~10岁癌症或血液疾病患儿选择手背静脉、贵要静脉的是有效性的保护因素;医疗因素:医护良好的专业素质、高质量的治疗、严格的医院管理、使用适合的医疗器械、正确选择输注药液浓度、专科医疗环境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保护因素。社会因素:指南的规范化和推广使用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保护因素。医疗费用的增加同时造成家庭负担的加重,是导致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危险因素。(3)系统评价再评价:感染性并发症是安全性危险因素;穿刺时长≤30min、穿刺次数<2次、导管留置时间≤7分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保护因素;早产儿、出生体质量低、Apgar评分≤7分等为有效性及安全性危险因素。
姜旭[8](2020)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及手卫生强化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内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的发生规律,了解其感染途径、主要致病菌以及药敏情况,进一步探讨N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有效的防控NI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本院NICU内所有住院时间超过48小时且病史资料完整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近4年本院NICU内NI的发病率、感染类型、病原菌分布、常见病原菌的药敏情况;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先对院感组与非院感组之间患儿的一般状况、个人史、母孕史以及诊疗经过等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其中存在显着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变量与NI发病率之间的独立相关性。结果:1、NI的发病率:本研究共收集了 NICU内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新生儿3515例,其中发生NI的有181例,NI发病率为5.15%;发生NI的例次数为209次,NI例次发病率为5.95%。2、NI的类型分布:肺炎68例(32.54%),败血症46例(22.01%),消化道感染23例(11.00%),口腔感染23例(11.00%),泌尿道感染12例(5.74%),中枢感染6例(2.87%),皮肤感染1例(0.48%),其他22例(10.53%)。3、NI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共检出病原菌14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03株(占69.13%),居前三位的是肺炎克雷伯菌55株(36.91%)、鲍曼不动杆菌12株(8.05%)、铜绿假单胞菌11株(7.38%);革兰氏阳性菌29株(占19.46%),居前三位的是葡萄球菌16株(10.74%)、屎肠球菌10株(6.71%)、粪肠球菌1株(0.67%);真菌15株(占10.07%),包括白色念珠菌7株(4.70%)、近平滑念珠菌7株(4.70%)、酿酒酵母菌1株(0.67%)。4、常见病原菌的药敏情况:碳青霉烯类药物对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性良好,但对ESBL检测阴性的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性下降,尤其是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性分别为:64.29%、32.14%);另外,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而鲍曼不动杆菌虽对碳青霉烯类以及大部分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敏感性较高,但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差。与此同时,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也出现高度耐药;常见的真菌虽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高度敏感,但近平滑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5、NICU内NI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院感组与非院感组新生儿在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1分钟Apgar评分、机械通气史、留置胃管史、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史、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糖皮质激素、输血、脂肪乳、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联用抗菌药物以及光疗史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儿的分娩方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史、留置胃管史、使用PS史、输血史是N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院NICU内NI的发病率较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报告结果低,主要感染类型为肺炎和败血症,居前三位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对部分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2、本院NICU内N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分娩方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史、留置胃管史、使用PS史、输血史。第二部分 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对NICU内NI发病率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究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在NICU内预防和控制NI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记录2018年10月01日至2019年09月30日在本院NICU内实施手卫生强化管理工作前、后,233名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合格率、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率,科室每床日手卫生用品使用量以及NI发病率等指标,对比强化管理实施前、后NICU内工作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及依从情况,从而评估该系统对NICU内NI发病率的影响效果。结果:实施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后本院NICU内工作人员整体的手卫生依从率、合格率、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率均较强化管理前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强化管理后抗菌洗手液与免洗手消毒液使用量均较强化管理前显着增多,而NI发病率则较强化管理前明显下降。结论: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可显着提升NICU内工作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水平和依从性,进而有效降低NI的发病率。
李春梅[9](2020)在《PICC置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研究及防治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随访调查,了解某三甲医院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upp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UEDVT)的发生率,筛选 PICC 相关UEDVT危险因素、构建PICC相关UEDVT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Meta分析来评价物理预防方法对血栓的预防效果,以期更好的帮助医护人员筛选及预防PICC相关UEDVT的发生。方法:本研究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置管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用彩色多普勒检查患者置管侧上肢肱静脉、腋静脉等是否有血栓形成。采用SPSS19.0对患者一般资料、PICC置管相关资料、置管前实验室检查资料、抗凝治疗资料等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OR值、P值,构建PICC相关UEDVT风险评估模型。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搜集物理方式预防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分析数据。结果:300例患者中,确诊血栓91例(30.33%),其中,38例伴随严重血栓临床症状,另有53例患者为无明显症状性血栓。1~2周内发生PICC相关UEDVT 71例与2~4周内发生例数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4周内发生PICC相关UEDVT 1级患者52例,与2、3级血栓例数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体质指数、年龄、体力状况、放疗史、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深静脉血栓史、置管侧肢体肌力、导管尖端位置、导管相关感染、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白细胞、红细胞含量方面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放疗史、体力状况、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深静脉血栓史、置管侧肢体肌力、导管尖端位置、导管相关感染、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为PICC相关UE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PICC相关UEDVT高危预测分析模型为Y=3×体质指数+3×放疗史+1×体力状况+2×外周动脉粥样硬化+4×深静脉血栓史+4×置管侧肢体肌力+6×导管尖端位置+4×导管相关感染+1 ×D-二聚体+1 ×纤维蛋白原。3.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种形式的上肢运动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P=0.0001)、改善置管侧静脉平均血流速度(P=0.0001)。结论:体质指数、放疗史、体力状况、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深静脉血栓史、置管侧肢体肌力、导管尖端位置、导管相关感染、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为PICC相关UE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各种形式的上肢运动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张满[10](2020)在《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及直接经济损失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医院感染是影响患者安全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致死率和经济损失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因此对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医院感染的防控中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至少可以预防50%的医院感染。但目前关于ICU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多为单一模型,多个风险预测模型联合比较应用的研究较少,且尚未发现有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及开发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的相关研究。医院感染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还能通过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家庭、医院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找出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关键因素对于控制其过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递归系统模型能科学合理地分析影响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各因素的直接与间接贡献,计算总贡献,并找出费用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应用递归系统模型探索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贵州省六所医院综合ICU患者为研究对象,联合比较应用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相对准确地预测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并分别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联合比较应用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开发出能满足不同医务人员使用习惯的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为ICU制定有针对性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通过递归系统模型分析匹配后病例组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直接与间接贡献,计算总贡献,找出控制其费用的关键因素。研究内容与方法:(1)基于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杏林),收集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贵州省全部六家使用该系统满1年的医院所有ICU患者的相关病历信息,应用Rstudio软件编程,对ICU患者人口学特征和医院感染患者进行统计描述,并应用单变量广义线性模型进行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的分析。(2)将以上所有样本按照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构建包括广义线性模型、决策树模型(ID3、CART、C4.5、C50四种算法)和随机森林模型在内的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用来识别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然后通过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三个指标再验证集验证模型。并分别根据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开发能满足医务人员不同使用习惯的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3)收集贵州省使用该系统中的四家医院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所有ICU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住院费用,运用SPSS25.0软件,按照医院、性别、年龄组、入院科室、入院病情严重程度、医疗保险方式进行1:1匹配,形成病例组与对照组,计算医院感染患者直接经济损失,并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ICU患者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的差异。通过AMOS25.0软件构建的递归系统模型分析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各影响因素的直接、间接贡献与总贡献,找出控制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关键性因素。研究结果:(1)(1)本研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共1782例ICU患者,其中医院感染率为23.01%(410/1782),高于文献报道发达地区ICU患者医院感染率(1.62%~7.23%)。其中男性1191例(66.84%),抗生素使用天数≤6天的患者最多1376例(77.22%),住院天数≥37天的患者占比最少236例(13.24%),40.68%的患者有手术史。其中,发生医院感染410例(23.01%),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组为≥60岁(25.56%)、男性(25.10%)、持续发烧天数≥6天(50.70%)、住院天数≥37天(58.90%)、抗生素使用天数≥13天(49.02%)、床位数≥2000张(32.82%)、需要病原菌培养(30.49%),其他还包括手术史、感染史、多器官功能衰竭、癌症史和糖尿病史,以上各项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医院感染患者更常发生在冬季(43.90%),感染部位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60.00%、泌尿系统11.50%和血液系统9.80%;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43.15%;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是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23.35%。医院感染发生的基础疾病定义为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癌症。无基础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53%,患有1种、2种和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依次为26.92%、40.94%和60.53%;侵入性器械使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导尿管62.28%(千日感染率为0.96‰),呼吸机34.88%(千日感染率为10.03‰),中心静脉导管32.48%(千日感染率为1.58‰)。抗菌药物使用天数≤6天、7~12天和≥13天对应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依次为6.50%、19.41%和49.02%,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变量广义线性模型发现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入院临床科室、手术史、本次需要病原菌培养、糖尿病史、癌症史、住院天数、持续发热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医院床位数、感染史等。(2)(1)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发现ICU患者医院感染相对全面的风险因素包括:上次住院期间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糖尿病史、本次住院需要病原菌培养、上次住院持续发烧天数、手术史、癌症史、医院床位数和入院科室;(2)前四位相对稳定风险因素依次为:上次住院期间住院天数(6个模型确定)、抗生素使用天数和糖尿病史(5个模型确定)、本次住院需要病原菌培养(4个模型确定);(3)多个风险预测模型比较结果如下:广义线性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四个决策树模型的区分度C统计量分别为0.857、0.849、0.745~0.778,对应的校准度评价P(S:P)统计量:分别为0.877、0.114、0.202~0.666;决策曲线分析的净获益统计量分别为:11%、10.5%、8.3%~9.5%。根据指标越大越好的标准得到广义线性模型相对最优。(4)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关键风险因素开发了多款能满足医务人员不同使用习惯的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第一类是基于Rstudio软件的交互式风险计算器,喜欢使用代码的临床医务人员通过点选动态可视化个体患者的风险概率,第二类是基于智能手机/网络交互式风险计算器,喜欢使用手机或者网络的医务人员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登录网址,动态可视化个体患者的风险概率。第三类是Excel风险计算器,通过点选个体患者的不同特点,其对应的风险概率和需要采取的措施能被实时交互展示。(3)(1)2018年其中四家综合医院ICU共收治140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49例,成功配对335对,放弃14对,配对成功率为95.99%。335例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为84073.34元,病例组住院费用中位数为134455.96元、对照组为37749.86元;病例组住院天数中位数25天,对照组为7天。病例组与对照组各项住院费用经配对秩和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中,西药费中位数最高为31981.06元(占44.38%),其次是治疗费中位数13570.86元(占18.77%)。(3)通过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影响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风险因素为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和癌症史,进一步通过递归系统模型发现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导尿管使用天数对其只存在间接贡献,并且找到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控制的关键因素为抗生素使用天数(既有直接贡献又有间接贡献,总贡献最大)。研究结论:(1)与文献报道发达地区ICU患者医院感染率(1.62%~7.23%)相比较,贵州省六所医院ICU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2)应用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开发的多款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能满足医务人员不同使用习惯。它们的开发与应用能使医院感染监测、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临床医院感染防控有机结合,很好地填补医院感染监测、模型构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递归系统模型优于传统的线性模型,可以清晰地识别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直接与间接贡献,计算总贡献,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提供重要依据。
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治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理论模型与相关概念 |
4.1 Donabedian模型 |
4.2 护理质量 |
4.3 护理质量指标 |
4.4 早产儿 |
4.5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5 技术路线图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半结构访谈法研究对象 |
1.2 专家会议法研究对象 |
1.3 德尔菲法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研究 |
2.2 半结构访谈 |
2.3 专家会议 |
2.4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 |
2.5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3 统计学方法 |
4 质量控制 |
4.1 指标体系初步拟定阶段 |
4.2 德尔菲专家函询阶段 |
4.3 统计分析阶段 |
结果 |
1 文献研究结果 |
2 半结构访谈内容提炼结果 |
3 专家会议结果 |
4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
5 指标权重结果 |
讨论 |
1 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分析 |
2 德尔菲专家函询的可靠性分析 |
3 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专病护理特色 |
3.1 结构指标着眼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所需的基本要素 |
3.2 过程指标聚焦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的重点环节 |
3.3 结果指标体现了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效果 |
4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4.1 结构指标权重分析 |
4.2 过程指标权重分析 |
4.3 结果指标权重分析 |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2.1 创新性 |
2.2 局限性 |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不同尿激酶封管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相关概念和可操作性定义 |
3.1 CVC概念 |
3.2 CRBSI |
3.3 研究中的中心静脉 |
3.4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的确定 |
3 实验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干预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4 研究工具 |
4.1 一般情况登记表 |
4.2 实验数据资料记录表 |
4.3 Acute Physiology,Age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 |
4.4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 |
5 资料收集 |
6 质量及感染干扰因素控制 |
7 统计学分析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资料对比 |
2 三组患者封管前后凝血及出血事件对比结果 |
3 三组患者封管前后感染指标对比 |
4 各组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比较 |
讨论 |
1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2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的影响 |
3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感染指标的影响 |
4 患者因素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5 导管相关因素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4)恶性肿瘤患者中PICC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P ICC的置管、维护和监测 |
2.2 PRT的定义 |
2.3 数据采集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1、患者的基线特征 |
2、PRT发生情况 |
3、PRT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PRT治疗与转归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肿瘤患者中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肿瘤PICC化疗患者无针输液接头留置时间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文献回顾 |
2.1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 |
2.2 PICC无针输液接头 |
2.3 无针输液接头与导管相关性感染 |
3.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对象 |
3.3 测评方法与指标 |
3.4 资料收集 |
3.5 统计分析方法 |
3.6 伦理原则 |
3.7 质量控制 |
4.结果 |
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4.2 三种输液接头不同留置时间细菌培养结果 |
4.3 三种输液接头相同留置时间细菌培养结果 |
4.4 细菌培养及增菌实验结果 |
5.讨论 |
5.1 三种输液接头不同留置时间细菌培养 |
5.2 不同结构输液接头在相同的留置时间下细菌培养 |
5.3 无针输液接头冲洗液培养细菌种类及分布 |
6.结论 |
7.局限与展望 |
8.参考文献 |
9.致谢 |
10.附录 |
附录A 英语术语对照表 |
附录B 研究中的部分照片 |
附录C 个人简历 |
附录D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6)延边地区ICU护士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信行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调查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处理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问题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ICU护士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ICU护士CRBSI知识情况 |
3.3 ICU护士CRBSI态度情况 |
3.4 ICU护士CRBSI行为情况 |
3.5 ICU护士CRBSI知识、态度、行为相关性分析 |
3.6 ICU护士CRBSI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7 ICU护士CRBSI知识知晓情况及接受培训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ICU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4.2 ICU护士CRBSI知识情况及影响因素 |
4.3 ICU护士CRBSI态度情况及影响因素 |
4.4 ICU护士CRBSI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 |
4.5 ICU护士CRBSI知识、态度、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6 ICU护士CRBSI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7 ICU护士CRBSI知识知晓情况及接受培训情况分析 |
4.8 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研究工具 |
附录C 综述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7)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回顾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与注册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主要研究方法及工具 |
2.4 文献来源与检索 |
2.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2.6 质量评价与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与评价结果 |
3.2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量系统评价结果 |
3.3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性系统评价结果 |
3.4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再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量系统评价分析 |
4.2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性系统评价分析 |
4.3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再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综述 儿科静脉输液治疗研究现状知识图谱 |
参考文献 |
附录C 检索策略 |
(8)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及手卫生强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研究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3.1 NICU内NI的发生情况 |
3.2 NICU内NI发生的影响因素 |
四、讨论 |
4.1 NICU内NI的发生水平 |
4.2 NICU内NI的类型和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情况 |
4.3 NICU内NI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 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对NICU内NI发病率的影响研究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3.1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工作人员的手卫生相关监测指标比较 |
3.2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不同类型工作人员手卫生相关监测指标比较 |
3.3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手卫生用品使用量比较 |
3.4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NI发病率比较 |
四、讨论 |
4.1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工作人员手卫生相关监测指标的变化 |
4.2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手卫生用品的使用情况 |
4.3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NI发病率的变化 |
五、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
致谢 |
(9)PICC置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研究及防治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PICC置管相关血栓危险因素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考量 |
2.6 统计学分析 |
2.7 研究结果 |
2.8 讨论 |
2.9 创新点、存在问题及展望 |
2.10 结论 |
第3章 物理干预疗法预防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的META分析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患者资料调查表 |
个人简介 |
(10)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及直接经济损失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章 ICU患者医院感染现况分析 |
1.1 前言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地点 |
1.3.2 研究对象 |
1.3.3 相关指标及其测量 |
1.3.4 相关变量赋值 |
1.3.5 质量控制 |
1.3.6 统计分析 |
1.4 结果 |
1.4.1 现况研究基本情况 |
1.4.2 医院感染风险的单变量广义线性模型 |
1.5 讨论 |
1.5.1 贵州省ICU患者医院感染总体发病率地区分布比较 |
1.5.2 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特点分布分析 |
1.5.3 基础疾病数量与医院感染发病率分析 |
1.5.4 ICU患者侵入性器械使用和感染情况分析 |
1.5.5 ICU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
1.5.6 ICU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因素初步确定 |
1.5.7 小结 |
第二章 ICU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 |
2.1 前言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3.1 研究地点 |
2.3.2 研究对象与纳入排除标准 |
2.3.3 相关定义及其测量 |
2.3.4 相关变量赋值 |
2.3.5 质量控制 |
2.3.6 统计分析 |
2.4 结果 |
2.4.1 训练集和验证集两组医院感染的比较 |
2.4.2 ICU患者医院感染风险因素识别的多模型构建 |
2.4.3 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 |
2.4.4 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相对全面稳定的风险因素 |
2.4.5 基于相对全面稳定风险因素开发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 |
2.5 讨论 |
2.5.1 多个风险预测模型在医院感染研究中的重要性 |
2.5.2 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分析 |
2.5.3 多个风险预测模型识别医院感染相对全面稳定的风险因素分析 |
2.5.4 风险预测模型中风险计算器的临床开发应用分析 |
2.5.5 小结 |
第三章 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评价 |
3.1 引言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匹配条件及原则 |
3.3.3 研究内容 |
3.3.4 相关定义及其测量 |
3.3.5 相关变量赋值 |
3.3.6 质量控制 |
3.3.7 统计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3.4.1 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和住院天数分析 |
3.4.2 基于递归系统模型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因素 |
3.5 讨论 |
3.5.1 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研究的重要性分析 |
3.5.2 递归系统模型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
3.5.3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4.1 主要结果 |
4.2 主要结论 |
4.3 政策建议 |
4.4 研究创新点 |
4.5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及直接经济损失评价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质量评价报告 |
附录二 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I(APACHE-II)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治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临床管理实践的专家共识[J]. 吴蓓雯,叶向红,李素云,邵小平,唐小丽,谌永毅,秦莉媛,戚倩,曹伟新.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1(05)
- [2]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杨美. 青岛大学, 2021(02)
- [3]不同尿激酶封管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D]. 田惠. 青岛大学, 2020(01)
- [4]恶性肿瘤患者中PICC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 陈彦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5]肿瘤PICC化疗患者无针输液接头留置时间的临床研究[D]. 郭怡雪.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6]延边地区ICU护士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信行现状调查分析[D]. 张叶. 延边大学, 2020(05)
- [7]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D]. 刘艺. 延边大学, 2020(05)
- [8]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及手卫生强化管理研究[D]. 姜旭. 苏州大学, 2020(02)
- [9]PICC置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研究及防治策略分析[D]. 李春梅. 长江大学, 2020(04)
- [10]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及直接经济损失评价研究[D]. 张满. 东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