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道下裂修复术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广伦,江鉴群,徐万华[1](2022)在《间置尿道成形术治疗特殊形态阴茎头型尿道下裂和单纯性严重阴茎弯曲》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间置尿道成形术在特殊形态阴茎头型尿道下裂和单纯性严重阴茎弯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实施间置尿道成形术治疗的特殊形态阴茎头型尿道下裂伴严重弯曲(>30°)或伴阴茎体段尿道菲薄者9例和单纯严重阴茎弯曲畸形(>30°)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初次手术年龄25~109个月, 中位年龄40个月。手术方法包括:不分期间置尿道成形术2例, 分期间置尿道成形术9例。术后随访8个月~12年, 随访内容包括阴茎形态、排尿情况, 有无尿瘘、尿道狭窄和检测尿流率。尿流率数据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中间置尿道长度为2.2~4.2 cm, 平均长度3.2 cm。术后随访阴茎无弯曲, 排尿顺畅且尿线不分叉, 阴茎外形满意。并发尿瘘2例, 其中分期和不分期手术各1例, 经再次手术修复成功;无尿道狭窄和尿道憩室患儿。最大尿流率术后3个月为(8.3±1.0) mL/s、6个月为(6.7±1.9) mL/s, 与健康对照组[(12.3±3.0) mL/s]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1、3.864, 均P<0.05), 而术后1年最大尿流率[(10.5±3.7) mL/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置尿道成形术治疗儿童轻微的阴茎头型尿道下裂同时伴严重阴茎弯曲和/或阴茎体段尿道发育不良者及严重阴茎弯曲畸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
彭康洁,杨博,覃道锐,王学军,毛宇,陈绍基,唐耘熳[2](2021)在《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在尿道下裂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MAGPI)在尿道下裂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20年7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行尿道下裂再手术修复中应用MAGPI手术的31例患者资料,阴茎头区域修复采用MAGPI手术,术中再根据其合并的并发症情况选择相应的尿道下裂修复术式进行手术修复。术后随访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尿道下裂阴茎外观客观评分(HOSE)和自由尿流率。结果本组患者共31例,随访时间7个月~11.5年,中位随访时间6.2年。年龄在2岁6个月~24岁2个月,中位年龄5.3岁。HOSE评分(满分16分计)术前7~16分,平均(11.6±2.3)分;术后12~16分,平均(15.5±0.9)分。改良HOSE评分(满分20分计)术前11~19分,平均(15.4±2.2)分;术后16~20分,平均(19.4±0.9)分。HOSE及改良HOSE评分术前与术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9例获得术后3个月以上尿流率检查,最大尿流率(Qmax)8.7~29.5mL/s,平均(14.3±5.4)mL/s。结论 MAGPI术式应用于尿道下裂再手术阴茎头区的修复可获得较好的尿流率及阴茎外观的改善,术后相关并发症率不高,手术安全有效。
刘愉[3](2021)在《初治尿道下裂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尿道下裂修复术治疗的初治尿道下裂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总结分析初治尿道下裂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初治尿道下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中记录数据和术后并发症随访资料。其纳入标准:(1)初治尿道下裂患者;(2)年龄<18岁;(3)一期手术及分期手术均为同一主刀医师;排除其中不符合研究要求的资料,排除标准:(1)数据资料缺失患者;(2)随访<6个月的患者。收集患者手术时的年龄、尿道下裂分型、脱套后的阴茎弯曲程度、阴茎头宽度、成形尿道长度、手术方式、尿管型号、覆盖材料等资料。将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两组,对两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再对具体各个并发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本组符合研究标准共973例,出现并发症的人数为188例(19.3%),无并发症的人数为785例(80.7%),其中尿瘘有85例(8.7%),尿道裂开有27例(2.8%),尿道狭窄有38例(3.9%),阴茎弯曲有7例(0.7%),尿道憩室有11例(1.1%),同时发生两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共有20例(2.1%),其中尿道裂开合并尿瘘的患者有7例(0.7%),尿瘘合并尿道狭窄有8例(0.8%),尿道狭窄合并尿道憩室有5例(0.5%)。单因素分析显示成形尿道长度(P<0.05)、尿道下裂分型(P=0.004)、弯曲程度(P=0.026)及手术方式(P<0.05)与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有关联。在两两比较的卡方检验中,近端型相比其他型的尿道下裂、睾丸鞘膜与阴囊肉膜及任意筋膜相比、8号尿管与6号尿管相比及重度弯曲与轻度弯曲相比更容易发生并发症,在手术方式中,MAGP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游离移植物尿道成形术是纳入的所有术式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手术方式是初治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游离移植物尿道成形术、纵行带蒂岛状包皮瓣尿道成形术、Onlay术、Duckett术与纵行带蒂岛状包皮瓣尿道成形分期术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最高的手术方式为游离移植物尿道成形术,游离移植物尿道成形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程度是MAGPI术的26.6倍(OR=26.6,P<0.05)。对具体并发症类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尿道狭窄与成形尿道长度之间存在显着性相关,成形尿道长度每增加1cm,尿道狭窄的风险增加2.159倍(OR=2.159,P=0.005)。结论:1、初治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手术方式。其中游离尿道卷管成形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最大,临床上在术式的选择上应慎重选择游离尿道卷管成形术或选择相应的改良术式。2、尿道下裂分型、阴茎弯曲程度也与手术方式一起对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产生影响。对于近端型及重度弯曲的患者可选择Duckett分期及Koyanagi分期等术式。3、尿道狭窄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及成形尿道长度有关,游离移植物尿道成形术后发生尿道狭窄的危险程度最大,且成形尿道长度越长越容易发生尿道狭窄。
陈森[4](2021)在《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生物力学测定及在尿道缺损性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目的以人体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Scrotal musculocutaneous dartos flap,SMDF)样本、包皮组织、腹股沟皮瓣组织为材料,测量并且对比SMDF的生物力学性质。探究不同组织生物力学的差异,明确形成这一差异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基础,为更好地构建功能性尿道奠定基础。方法收集43例人体组织样本,共包含SMDF组织样本25例,包皮组织样本10例,腹股沟皮瓣组织样本8例。通过检测不同来源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质差异,明确各组织层次在功能器官重建过程中起到的力学支撑作用。利用组织学检测(HE,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等)研究其组织学差异,探讨其对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最后利用牵引力显微镜分析平滑肌细胞在体外收缩及运动过程中的细胞动力学变化,探究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在动态生物学重建中的细胞力学基础。结果对应力应变、应力松弛和蠕变等生物力学参数进行函数拟合生成不同试样的函数曲线,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的应力应变、应力松弛和蠕变性能均优于其他组织(p<0.05)。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阴囊平滑肌肉膜具有丰富的平滑肌组织结构。利用牵引力显微镜对肉膜来源的平滑肌细胞进行细胞力学检测,结果表明,单一平滑肌细胞可以提供约300Pa的力,显着高于表皮细胞。结论1)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的弹性、松弛粘弹性和蠕变粘弹性好于包皮和正常皮肤。2)平滑肌组织是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力学性质的的组织学基础。3)平滑肌细胞可以提供大约300Pa的力,远高于表皮细胞,是为SMDF提供力学强度的主要细胞群。4)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相较于其他组织具有更好的机械力学性质,能够为重建的组织器官提供更强的力学支撑,是作为功能性尿道重建的理想组织材料。第二部分目的对本中心尿道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和对比SMDF用于阴茎创面覆盖的治疗效果。用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和回顾,探讨影响疗效的风险因素。方法研究目标人群为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二科收治的尿道缺损患者。分为包皮瓣组和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组。纳入的基本数据包括:性别、年龄、联系方式、入院时间、诊断、专科查体、患者体重、身高、手术时长、既往病史、吸烟史。评价标准包括外生殖器外观、HOSE评分量表、排尿情况、尿流率、影像学、尿道镜检查等。统计学方法有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exact检验、Logistics回归模型、分层分析、线性回归模型、生存分析。结果成人组中,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0%,优于包皮瓣组(p=0.025)。治疗方法(OR=3.74,p=0.046)和营养状况(OR=3.86,p=0.030)会影响并发症的发生。生存分析显示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组优于包皮瓣组(p=0.034)。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组中,HOSE评分中位数为15(IQR=13-15),包皮瓣组为13(IQR=11-14,p=0.007)。以治疗效果满意作为终点,治疗方式是唯一影响结果的因素(OR=4.50,p=0.006)。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组最大尿流率是13.04±1.53ml/s,包皮瓣为12.12±1.86ml/s(p=0.032);平均尿流率则分别为5.87±0.76ml/s和5.41±1.00ml/s(p=0.04)。手术时长分析显示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组次均手术时长为126.80±16.24min,包皮瓣组为127.54±16.19min(p=0.842)。未成年组中,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组并发症发生率24.2%,包皮瓣组为16.7%(p=0.183)。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组的HOSE评分中位数为14(IQR=13-16),包皮组为12.5(IQR=10-15,p=0.046)。以治疗效果满意作为终点,治疗方式是唯一影响结果的因素(OR=8.32,p=0.006)。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组的最大尿流率是12.69±2.02ml/s,包皮瓣为12.83±2.27ml/s(p=0.871);平均尿流率分别为7.05±1.38ml/s和6.51±2.20ml/s(p=0.416)。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组次均手术时长为 134.90±15.94min,包皮瓣组为 129.78±18.34min(p=0.269)。结论1)在成人患者中,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组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更好的HOSE评分结果和尿流率数据;2)成人患者中,营养状况会影响并发症的发生,肥胖或超重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3)儿童组中,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但是HOSE评分更优。4)成人组和儿童组中,采用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均不会显着延长手术时间。
景三鹏[5](2021)在《术前激素治疗对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影响的荟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估术前激素治疗对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检索CNKI、万方、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自建库至2020年6月相关RCT。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6篇RCT研究,共641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尿道皮肤瘘发生率(OR=0.43,95%CI:0.25~0.75,P<0.01),再次手术率(OR=0.35,95%CI:0.20~0.60,P<0.01)方面激素组优于安慰剂组;术后尿道外口狭窄发生率、尿道憩室发生率和阴茎头裂开发生率方面,激素组与安慰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道下裂患儿术前给予激素治疗,能够提供更好的术中条件,可减少尿瘘发生率及降低再次手术率,不会增加其它并发症发生率。
桂绍涛,赵晖,雷银,罗韬,吴汶钊[6](2020)在《近端与远端尿道下裂修复术中新尿道不同覆盖物术后并发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近端与远端尿道下裂修复中新尿道不同覆盖物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尿道下裂患儿169例,均予以TIP术修复重建尿道,依据有无额外尿道覆盖分为无覆盖组(n=25)和额外覆盖组(n=144),根据术中观察瘘口位置分为近端尿道下裂(n=119)和远端尿道下裂(n=50),其中额外覆盖组根据不同尿道覆盖物分为鞘膜组(n=84)、带蒂阴茎背侧筋膜覆盖组(n=40)和周围组织筋膜组(n=20)。结果 169例患者中,2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02%。其中无覆盖组出现并发症发生率24%(6/25),覆盖组出现并发症发生率11.11%(16/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覆盖组中尿瘘发生率为4.86%,无覆盖组尿瘘发生率为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近端及中段的尿道下裂,睾丸鞘膜则是一种较好的覆盖物。对于远端尿道下裂患者来说,带蒂阴茎腹侧筋膜瓣可以更好地对尿道进行覆盖,降低术后尿瘘的风险。
桂绍涛[7](2020)在《TIP技术尿道下裂修复中不同尿道覆盖物疗效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不同尿道覆盖物在保留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TIP)治疗尿道下裂的效果,为提高尿道下裂修复手术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1、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08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TIP术治疗的尿道下裂患者154例。1.1、根据新尿道成形后采用不同类型尿道覆盖物,将患者分组如下:(a)周围组织筋膜组(n=17);(b)阴茎背侧带蒂筋膜覆盖组(n=92);(c)睾丸鞘膜组(n=45)。1.2、按阴茎伸直后尿道开口位置,将患者分为尿道开口于阴茎前1/2型(远段型)与尿道开口于阴茎后1/2型(中近段型),其中远段型(n=104),中近段型(n=50)。2、通过病例回顾分析,记录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方式以及术后出现尿瘘、尿道狭窄及阴茎下弯并发症的发生率。3、通过SPSS22.0对TIP术中不同类型尿道下裂采用不同尿道覆盖物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资料采用频数分析,两组或多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与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类型尿道覆盖物对不同类型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结果]1、按照不同覆盖物统计,总体并发症在154例尿道下裂患者中,使用周围组织筋膜覆盖术后发生率为41.18%(7/17),使用背侧带蒂筋膜覆盖术后发生率为14.13%(13/92),使用睾丸鞘膜覆盖术后发生率为13.33%(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2、按照尿道开口部位统计,总体并发症在104例远段尿道下裂患者中,使用周围组织筋膜覆盖术后发生率为44.44%(4/9);使用背侧带蒂筋膜瓣覆盖术后发生率为12.5%(10/80);使用睾丸鞘膜覆盖术后发生率为26.67%(4/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在50例中近段尿道下裂患者中,使用周围组织筋膜覆盖术后发生率为16.67%(3/8);使用背侧带蒂筋膜瓣覆盖术后发生率为25.00%(3/12);使用睾丸鞘膜覆盖术后发生率为6.67%(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在采用TIP技术行尿道下裂修复术时,睾丸鞘膜与带蒂阴茎背侧筋膜瓣可以有效降低TIP术后并发症及尿瘘出现率。对于远段尿道下裂患者,阴茎背侧带蒂筋膜瓣可以更好地对尿道进行覆盖,降低术后尿瘘的风险。对于中段及近段的尿道下裂,睾丸鞘膜是一种较好的覆盖物,但可能增加阴茎下弯的风险。
唐维庆[8](2020)在《双套管尿道支架在尿道下裂Ⅰ期成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尿道下裂Ⅰ期成型术中我院常用的尿液引流方式有三种:普通导尿管法、双套管尿道支架法和改良双套管尿道支架法。通过对这三种引流方式在管道留置天数、住院天数、有效引流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对这三种尿液引流方式做出客观评价,寻求最优的尿液引流方式。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行I期尿道成形术的尿道下裂患儿共计147例,依据尿液引流方式不同分为普通导尿管组、双套管组和改良双套管组,每组样本数分别为54例、55例和38例;长期随访,平均6个月,统计相关临床数据;三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平均年龄,尿道下裂Duckett分型,术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SPSS 22.0软件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三组患者在管道留置天数、住院天数、有效引流率及相关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支架管管道留置天数方面,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住院天数方面,普通导尿管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5.5天,双套管组为10.9天,改良双套管组为10.5天,双套管组与改良双套管组明显低于普通导尿管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有效引流率方面,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普通导尿管组54例,出现膀胱刺激征6例,尿瘘13例,尿道狭窄7例;双套管组55例,出现膀胱刺激征5例,尿瘘9例,尿道狭窄4例;改良双套管组38例,出现膀胱刺激征4例,尿瘘3例,尿道狭窄2例。在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和尿道狭窄发生率方面,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尿瘘发生率方面,普通导尿管组与改良双套管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44<0.05)。结论:(1)尿道下裂Ⅰ期尿道成形术中,尿液引流方式是影响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2)三种尿液引流方式中,改良双套管尿道支架法优势明显,可以减少术后尿瘘发生率,有推广价值。(3)利用双套管尿道支架及改良双套管尿道支架可明显缩短患儿住院天数,减少医疗支出。(4)对于影响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个体化差异因素,我们仍需进一步研究。
杨锦标[9](2020)在《TIP术和OIF术修复小儿中段型尿道下裂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TIP术和OIF术在小儿中段型尿道下裂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二科收治的114例小儿中段型尿道下裂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TIP组(n=53,行阴茎矫直术+TIP术);OIF组(n=61,行阴茎矫直术+OIF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年龄、重建尿道长度和术后尿道瘘、尿道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临床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TIP组共有53例,年龄1.13.0岁,平均(2.1±0.7)岁;重建尿道长度2.03.8 cm,平均(2.8±0.5)cm。OIF组共有61例,年龄1.02.9岁,平均(2.3±0.5)岁;重建尿道长度2.34.0cm,平均(2.7±0.4)cm。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重建尿道长度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P组手术时间为(73.83±3.04)min,OIF组手术时间为(89.54±4.26)min,TIP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OIF组(P<0.05)。TIP组患者共有53例,其中手术成功41例,成功率为77.36%;OIF组患者共有61例,其中手术成功52例,成功率为85.25%。两组手术方式成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P组患者中术后出现尿道瘘共7例,发生率为13.21%。OIF组患者中术后出现尿道瘘共5例,发生率为8.20%。TIP组患者中术后出现尿道狭窄共5例,发生率为9.43%。其中4例患者于门诊规律尿道扩张后治愈,1例通过再次手术治愈。OIF组患者中术后出现尿道狭窄共4例,发生率为6.56%。其中3例患者于门诊规律尿道扩张后治愈,1例通过再次手术治愈。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尿道憩室。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发现:两组术式相比,OIF组患者术后尿道瘘和尿道狭窄的发生率低于TIP组,但两者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IF组患者术后尿道瘘和尿道狭窄发生率低于TIP组,但两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IF组手术时间长于TIP组(P<0.05)。两者均是修复小儿中段型尿道下裂的合理术式。(2)OIF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对尿道板条件要求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健健[10](2020)在《尿流率联合残余尿检测评估尿道下裂Snodgrass术后尿道狭窄》文中认为目的:尿道下裂是一种小儿泌尿生殖系统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手术治疗仍是该病主要治疗手段,但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较多,主要有尿道狭窄等。如何及时发现尿道狭窄并了解其梗阻程度仍是大多数泌尿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比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Snodgrass术)治疗远端型尿道下裂手术前后尿流率(uroflowmetry,UFM)及膀胱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 urine,PVR)的差异及特点,探讨尿流率联合残余尿测定评估对Snodgrass术治疗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及尿道扩张治疗的临床意义,从而为更好的早期发现术后尿道狭窄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尿道扩张治疗提供指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2年1月-2017年12月间298例行Snodgrass术的远端型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纳入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各项尿动力学参数、以及手术前后患儿膀胱和上尿路形态等相关资料信息。评估尿道下裂患儿尿道情况并比较术前和术后各项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尿流率测定仪纪录尿流曲线(flow curve)、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Qmax)、平均尿流率(average flow rate,Qave)、排尿量(voided volume,VV)、尿流时间(flow time,TQ/FT)、最大尿流率时间(time to maximum flow,Tqmax);超声测量PVR并检查膀胱及上尿路形态。结果:所有远端型尿道下裂患儿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膀胱和上尿路形态学异常。所有患儿年龄为2~11岁,平均年龄(4.9±2.3)岁;手术时间(即手术年龄)为0.6~9岁,平均手术年龄为(3.8±2.1)岁。其中尿道狭窄组15例、无尿道狭窄组283例,两组之间的年龄和手术年龄相比,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UFM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远端型尿道下裂患儿不同年龄段的术前、术后Qmax较正常儿童低。狭窄组患儿术后3个月Qmax、Qave、FT、TQmax、VV和PVR分别为(7.18±1.96)ml/s、(5.28±1.07)ml/s、(31.72±5.47)s、(15.88±3.94)s、(138.23±7.50)ml、(19.26±3.84)ml;而无尿道狭窄组相应各值分别为(8.09±1.39)ml/s、(6.45±1.34)ml/s、(29.05±4.59)s、(9.31±2.76)s、(134.87±9.11)ml、(16.42±4.31)ml。可见术后3个月时狭窄组患儿的Qmax、Qave明显低于无尿道狭窄组,而FT、TQmax、PVR均明显高于无尿道狭窄组,其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发生尿道狭窄的患儿均给予规律尿道扩张治疗,其术后6个月复查时的UFM联合PVR结果较术后3个月时有明显改善,其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患儿术后2周的狭窄组与无狭窄组结果之间并无明显差异。此外还发现,所有远端型尿道下裂患儿术前、术后的尿流曲线类型均以平台型为主,其中狭窄组术后3个月钟形曲线占13.3%,平台曲线占66.7%;而无狭窄组分别为26.1%、45.6%。但值得注意的是术后2周、3个月、6个月所有患儿各项指标呈逐渐恢复趋势。结论:Snodgrass术治疗远端型尿道下裂术后UFM联合PVR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术后尿道狭窄,尤其手术后3个月内复查更有意义。UFM联合PVR检查为临床判断患儿在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的恢复情况提供了简单易行且较为客观的实验室依据并为狭窄后尿道扩张治疗提供了指导。
二、尿道下裂修复术的回顾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道下裂修复术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在尿道下裂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患者纳入排除标准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及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 术前术后并发症、HOSE评分及术后尿流率情况 |
3 讨论 |
(3)初治尿道下裂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生物力学测定及在尿道缺损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生物力学性质测定 |
1.前言 |
2.目的 |
3.材料和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6.小结 |
第二章 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在尿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
1.前言 |
2.目的 |
3.材料与方法 |
4.结果 |
5.典型病例 |
6.讨论 |
7.小结 |
全文总结 |
论文综述: 内镜治疗尿道狭窄和尿道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
1.预防尿道缺损的内镜治疗 |
2.尿道重建材料的研究进展 |
小结 |
致谢 |
附录 |
缩略词列表 |
正文参考文献 |
综述参考文献 |
(5)术前激素治疗对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影响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资料提取 |
1.4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及质量评价 |
2.2 Meta分析结果 |
2.3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尿道下裂手术治疗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TIP技术尿道下裂修复中不同尿道覆盖物疗效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IP技术在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双套管尿道支架在尿道下裂Ⅰ期成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病例分组 |
1.1.3 年龄分布 |
1.1.4 分型比例 |
1.1.5 术式比例 |
1.2 研究方法 |
1.2.1 普通导尿管法 |
1.2.2 双套管尿道支架法 |
1.2.3 改良双套管尿道支架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2.2 引流管留置天数及住院天数对比 |
2.3 术后有效引流率对比 |
2.4 术后并发症对比 |
3 讨论 |
3.1 研究意义 |
3.2 普通导尿管法的利弊 |
3.3 双套管尿道支架法的利弊 |
3.4 改良双套管尿道支架法的利弊 |
3.5 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尿道下裂成形术中尿液引流方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TIP术和OIF术修复小儿中段型尿道下裂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尿道下裂的流行病学 |
2.1.1 尿道下裂的发病率及趋势 |
2.1.2 尿道下裂发病率的区域差异 |
2.2 尿道下裂的病因学 |
2.3 尿道下裂的病理生理学和解剖学改变 |
2.4 尿道下裂的诊断及分型 |
2.5 尿道下裂的治疗 |
2.6 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 |
2.7 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3.2 一般资料 |
3.3 手术方法 |
3.4 术后处理和随访 |
3.5 手术治愈标准 |
3.6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4.2 手术时间和手术成功率的比较 |
4.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尿流率联合残余尿检测评估尿道下裂Snodgrass术后尿道狭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
1. 背景介绍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尿流率检查在尿道下裂患儿术前术后的应用和评估作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尿道下裂修复术的回顾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间置尿道成形术治疗特殊形态阴茎头型尿道下裂和单纯性严重阴茎弯曲[J]. 周广伦,江鉴群,徐万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03)
- [2]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在尿道下裂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 彭康洁,杨博,覃道锐,王学军,毛宇,陈绍基,唐耘熳.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21(10)
- [3]初治尿道下裂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愉.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生物力学测定及在尿道缺损性疾病中的应用[D]. 陈森.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术前激素治疗对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影响的荟萃分析[D]. 景三鹏.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近端与远端尿道下裂修复术中新尿道不同覆盖物术后并发症[J]. 桂绍涛,赵晖,雷银,罗韬,吴汶钊.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10)
- [7]TIP技术尿道下裂修复中不同尿道覆盖物疗效的临床分析[D]. 桂绍涛.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双套管尿道支架在尿道下裂Ⅰ期成型术中的应用[D]. 唐维庆.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9]TIP术和OIF术修复小儿中段型尿道下裂的疗效对比分析[D]. 杨锦标.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尿流率联合残余尿检测评估尿道下裂Snodgrass术后尿道狭窄[D]. 王健健. 郑州大学, 2020(02)